Ⅰ 東芝筆記本的發展史
1985年的4月以前,西田厚聰和溝口哲也,這兩位東芝的職員還無人知曉,甚至在第一台筆記本電腦T1100誕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公眾對他們的注意也不及對當時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重視。但是20年後的今天,這兩位與全球第一台筆記本有著密切關系的人,已成為業界舉足輕重的人物。西田厚聰當上了東芝的新總裁,而溝口哲也則成為與軟體界的比爾·蓋茨齊名的硬體界領袖人物。在T1100誕生20年之後,東芝發行了20周年紀念款Libretto U100,向世人講述了從T1100到Libretto U100的故事。
是什麼力量推動了世界第一台筆記本T1100的誕生,是技術還是市場?東芝筆記本相關負責人川上明浩介紹道:「當時整個行業包括東芝公司都在致力於大型台式電腦的開發,幾乎沒有人看好輕量化便攜電腦。」筆記本電腦—這個今日價值幾百億美元的行業,當年甚至差點沒能推向市場。西田厚聰追憶道:「之前東芝曾經以傳統台式機打入美國市場,但是失敗了,於是在1983年東芝將三位員工派駐到了洛杉磯,和麥肯錫公司一起開展了一個名為「BrighterBlue」的項目,試圖尋找重返美國市場的機會。但最後得出結論卻是新型台式機並不是未來的前進方向。因此,東芝將開發帶有液晶屏幕並能與IBM兼容的貝殼狀攜帶型PC作為了當時的開發目標。其實在1985年之前,將傳統電腦縮小便攜的思路已經存在了,但以前的產品不僅身形龐大而且都不能與IBM的軟體兼容,而只有T1100算是第一台具備了以後20年攜帶型電腦的標准功能:內置充電電池、液晶顯示器、以及微軟架構的BIOS。當時的T1100是基於英特爾公司80C88處理器開發出來的,擁有256Kb內存,640×200像素的反射屏幕上只能顯示25行,每行80個字元,而且重達4.1公斤。而正是這樣在今日看來非常「老式」的裝備,推動了筆記本電腦產業的誕生。」
實際上大約在T1100正式推向市場前一年左右,東芝製造出了第一台原型機。當時還只是一個模擬樣品。正好法蘭克福要舉辦一個為期三天的Hanover Messe貿易博覽會,他們決定去那展出一下,看看觀眾的反應。當然,在當時T1100的樣品在大規模生產水平上存在很大的問題,比如鍵盤和其他部件等,這些問題被包括東芝新總裁西田厚聰在內的當時的筆記本項目團隊稱為「七宗罪」。
其實,除了這「七宗罪」以外,第一台筆記本遇到的更大的問題是如何推向市場?東芝也曾嘗試向當時的一些大型PC生產廠商推廣產品,試圖說服他們貼牌銷售,但沒有人接受這個新概念。1985年4月T1100正式走向市場。當時T1100最先在德國市場上銷售,含稅價格賣到了6480德國馬克,以當時的匯率計算相當於2090美元。選擇先在德國銷售,也是因為歐洲市場相對要小,比貿然去美國銷售,風險要更容易控制。當時第一台筆記本的廣告是在一本雜志上,漢莎航空的飛機雜志上。當時的文章叫「Gute Reise Prozessor」,意思是「旅途愉快處理器」以及「自由、平等和便攜性」。
當問及T1100在設計思路對當今筆記本電腦有什麼影響時,西田厚聰曾毫不猶豫的說:「T1100的DNA被各類筆記本電腦一代又一代地流傳下來了。只是電子元件在不斷的縮小,晶元在越來越快。20年來筆記本電腦業也發生了很多變化,不再是高價格的特別工具,而變成了大眾消費品中最核心的東西。」實際上所有工程師都明白,台式電腦將沒有多少新技術可言了,而未來個人信息集散的核心都將在筆記本電腦上。筆記本經歷了20年的發展,還有8個重要方面需要發展,東芝稱其為八箭(Eight Arrows),這包括顯示器、安全性以及電池等方面。DMFC就是一種關鍵技術,它可以將電池的壽命延長。還有地面數字廣播技術也在發展,未來的筆記本可以通過其網路在任意地方看電視。 1985年 東芝推出世界上第一台筆記本電腦T1100:
1986年 東芝推出世界上第一台使用16位處理器的筆記本電腦J-3100GT;
1987年 世界上第一台商用筆記本東芝T1000;
1989年 世界上第一台輕薄筆記本東芝DynaBook J3100;
1990年 世界上第一台帶電池,採用DSTN彩色液晶顯示屏T5200C
1992年 世界上第一台帶TFT彩色筆記本電腦——東芝4400SXC:
1993年 第一台採用鋰電池技術的筆記本誕生於東芝;
1994年 世界上第一台使用筆記本專用奔騰CPU機型T4900CT;
1995年 世界上第一台配置光碟機的筆記本電腦T2150 CDT;
1996年 全球首台攜帶型掌上電腦東芝libretto 20;
1997年 世界上第一款最輕最小的迷你型筆記本電腦Libretto 50CT:
1998年 東芝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配置DVD光碟機的筆記本電腦Tecra 750;
東芝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寬屏輕薄筆記本電腦Portégé 300CT;
1999年 全球最輕薄筆記本東芝Portégé 3400ct;
東芝推出世界上第一台低溫多晶硅TFT筆記本電腦Portégé 3020
2001年 東芝出品世界上第一台內置1.8」硬碟的超輕薄筆記本;
東芝推出世界上第一台Geforce2顯卡筆記本電腦Satellite 2800;
東芝推出世界上第一款內置的光碟刻錄機的筆記本電腦DynaBook DB70P;
2002年 東芝推出世界上最薄、電池使用最長的筆記本電腦Portégé 2000;
東芝推出世界上首款鍵盤可升降的筆記本電腦Dynabook P5/S24PME:
2003年 東芝推出Satellite 5200,首創雙光碟機影音旗艦;
2004年 東芝推出當時世界上最薄機型東芝Portégé R100;
2005年 東芝在業界首創使用LED背光技術顯示屏;
東芝推出當時最輕薄的筆記本電腦 Portégé R200系列;
東芝發布了世界上第一台採用HD DVD-ROM的筆記本Qosmio系列
2007年 東芝推出當時全球最輕最薄內置光碟機型筆記本電腦Portégé R500;
2008年 東芝推出搭載四核強力多媒體影音處理引擎的Qosmio G50系列;
2009年 東芝推出炫彩筆記本電腦系列;
2010年 東芝推出融合先進製造技術的Portégé R700以及領先概念的Libretto W100;
2011年 東芝推出全球首款裸眼3D筆記本電腦 Qosmio F750系列;
2011年 東芝推出全球最輕薄Ultrabook Portégé Z830系列。
Ⅱ 誰生產了全世界第一台筆記本電腦
東芝生產了全世界第一台筆記本電腦,其在1985年,開發並銷售世界上第一批膝上型個人電腦。
東芝T1100搭配不到1MHz的Intel8086處理器,配置9英寸單色顯示屏,裝有MS-DOS操作系統。T1100的大小為12×2×11英寸,整機重量為6.4鎊(合計2.9千克)。採用了蛤殼式設計,提供了一個完整大小的82鍵鍵盤、一個3.5英寸的720KB硬碟、512KB的RAM和一個內置的數據機。
(2)筆記本電腦的發展史擴展閱讀:
伴隨容量不斷增大的,是筆記本電腦硬碟體積的不斷縮小,最初,筆記本電腦硬碟的厚度超過了17mm,使得筆記本電腦的體積基本沒有壓縮的空間;90年代末,廠商們將這個厚度降到了12.5mm,除此之外,超薄光碟機、TFT液晶屏、鋰電池以及無線通訊技術的發展也都促使了筆記本電腦向更輕更薄的方向發展。
2001年,筆記本電腦在3D顯示方面終於有所突破,兩大圖形晶元巨頭ATi和NVIDIA開始涉足筆記本電腦顯卡領域,筆記本電腦進入高性能的3D時代,2003年3月,迅馳移動計算機技術問世,再次將筆記本電腦推向了無線通訊新時代,在加強便攜性的同時,具備了更強大的功能。
Ⅲ 電腦進化史
電腦從產生到現在,一共經歷了四代:
第一代電腦(1946-1958年第一代電腦的主要特點是採用電子管作為邏輯元件,因此,通常人們又稱第一代電腦為電子管電腦。
第二代電腦(1959-1964年第二代電腦的硬體部分採用了晶體管作為邏輯元件,體積減小,但功能增強,這一代電腦又被人們稱為晶體管電腦。
第三代電腦(1965-1970年第三代電腦的硬體部分使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代替了分立元件晶體管,因此又被稱為中、小規模集成電路電腦。
第四代電腦(1971年至今第四代電腦的硬體部分採用了大規模和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作為邏輯元件,採用半導體存儲器作為主存儲器,輔助存儲器採用大容量的軟、硬磁碟,並開始引入光碟。
(3)筆記本電腦的發展史擴展閱讀:
隨著物理元、器件的變化,不僅計算機主機經歷了更新換代,它的外部設備也在不斷地變革。比如外存儲器,由最初的陰極射線顯示管發展到磁芯、磁鼓,以後又發展為通用的磁碟,現又出現了體積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讀光碟(CD—ROM)。
從2008年起,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概念逐漸流行起來,它正在成為一個通俗和大眾化(Popular)的詞語。雲計算被視為「革命性的計算模型」,因為它使得超級計算能力通過互聯網自由流通成為了可能。
Ⅳ 請問世界上第一台筆記本電腦什麼時候誕生的
1982年11月
1996年,美國《電腦雜志》提到康柏於1982年11月推出了一款手提電腦,重28磅(約合14公斤),這應該算是最早的筆記本電腦雛形。但IBM卻拒絕接受這個說法,堅持認為它在1985年開發的一台名為PC Convertible的膝上電腦才是筆記本電腦真正意義上的「開山鼻祖」。
美國人爭吵不休,大洋那邊的日本人也不樂意了。因為他們認定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是東芝公司的T1000,這款於1985年推出的產品採用Intel 8086 CPU,512KB RAM,並帶有9英寸的單色顯示屏,沒有硬碟,可以運行MS-DOS操作系統。
實際上,之所以會發生「誰製造了第一台筆記本電腦」的爭執,關鍵在於日本人和美國人對筆記本電腦前身的理解不同。上世紀80年代初,IBM開發出個人PC後,人們夢想著開發出一種能夠隨身攜帶的PC產品。1983年,《國家電子》雜志首度提出了「手提電腦」的概念,後來這個概念又演變為「膝上型電腦」,當時包括蘋果、IBM和康柏等公司都推出了這種產品。在美國人看來,正是「膝上型電腦」的發展催促了筆記本電腦的誕生。
而在同時期的日本,東芝、松下和索尼等廠商則熱衷於開發一種被稱為「移動PC」的產品,「移動PC」基於IBM PS/2系統,使用外接電源。嚴格來講,當時日本人所開發的「移動PC」更接近於今天的筆記本電腦。尤其是日本廠商在開發「移動PC」的過程中強調便攜性,這與美國人設計那種笨重得需要扛起來才能移動的「膝上型電腦」形成鮮明對比。更為關鍵的是,正是在東芝T1000推出之後,筆記本電腦相關的各種新技術、新產品才紛紛出現,市場開始全面快速的發展。
2001年,《美國計算機協會學報》在紀念PC誕生20周年的一篇報道中寫了「1985年,東芝推出T1000,第一次給人們帶來了『筆記本電腦』的概念。」
http://..com/question/1090510.html?fr=idrm
Ⅳ 誰發明了電腦!
筆記本電腦發展簡史 科技的發展不僅讓社會日益進步,更重要的是科技能夠把人們帶往新的自由境地。汽車、飛機的發明使人們的距離天涯若比鄰,手機的發明讓人們可以隨時聯系,互聯網的發展更是讓許多人得以擺脫固定的辦公場所去自由追尋的腳步。人類在經歷了大型機計算時代、客戶端/伺服器計算時代、個人計算時代之後又迎來了未來學家很早就曾預測過的移動計算時代,與之同時來臨的還有:束之高閣的計算力量被釋放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改變了…… 筆記本的精髓就在於便攜性,是它真正實現了人類自由無極限的夢想。為了讓讀者朋友們在購買筆記本的時候能夠了解筆記本的來龍去脈,了解到筆記本產品的特殊性,本文希望使我們的讀者能夠全面了解筆記本的發展歷程。 人類對移動計算的追求很早就開始了。1982年11月,Compaq推出第一台IBM兼容手提計算機,重28磅約合14公斤),採用4.77Mhz的Intel 8088處理器,128KB RAM,一個320KB的軟盤驅動器,一個9英寸的黑白顯示器。而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是由日本的東芝(TOSHIBA)公司於1985年推出一款名為T1100的產品,如下圖: 請大家注意它不是IBM ThinkPad系列的產品(大家往後看會知道我說這話的含義)。 它採用Intel 8086 CPU,主頻不到1MHz,512K RAM並帶有9英寸的單色顯示屏,沒有硬碟,可以運行MS-DOS操作系統(很可憐吧)。T1100推出後,立刻引起業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從此,筆記本電腦一發而不可收拾,各種各樣的新技術新產品紛紛出現,市場得到了全面快速的發展。 在這里有必要強調一點,筆記本電腦作為一種整機類移動辦公產品,它的快速發展與IBM、東芝 、HP(COMPAQ) 、SONY、Apple等筆記本廠商的不懈努力是分不開的,同時它的快速發展與計算機各零部件技術及通訊技術和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也是密切相關的。CPU、顯示器技術、晶元組、硬碟、內存、光碟機、顯示晶元、電池、各種外設甚至外殼的加工工藝都曾在筆記本電腦的發展歷程中起過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盡管限於篇幅本文不能對其一一提及,但請大家不要光盯著文中提到的本本或是CPU 看(盡管後文主要會以它為時間順序),千萬不要忘記了其它的幕後英雄們。 1990年第一台彩色顯示屏筆記本電腦問世, 產品型號為東芝T5200C, CPU為Intel 80386(20MHz), 內存為2MB, 硬碟為200MB,顯示屏為彩色10.5英寸STN,解析度為640×480(VGA)。 1991年,第一台商業上可用的、配置彩色TFT顯示屏的筆記本電腦,產品型號為T3200SXC,CPU為Intel 386 SX(20MHz),內存1MB, 硬碟120MB ,顯示屏彩色9.5英寸ActiveMatrix TFT,解析度為640×480 (VGA)。 在發布了386dxcpu以後,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筆記本電腦的熱量和體積問題,Intel公司才開始劃分產品陣線,於1989年推出了386SL低功耗CPU,起始主頻為16MHz,這是歷史上第一款筆記本電腦專用CPU(但並不是專門為筆記本設計的)。同當時的台式機386DX CPU相比,它僅僅是通過降低主頻,在功耗方面有所降低而已,可以把它看作降頻使用的台式機CPU。 此後,隨著技術的進步,台式機CPU和筆記本電腦CPU的區別開始逐漸增大,從1994~1997年間,Intel先後為筆記本開發了voltageRection(94年出現,可以根據情況自動調節電壓,控制功耗)、ClockGating(96年出現,作用是自動調節cpu主頻以控制發熱量)、quickstart(97年開發,在cpu空閑時使它進入休眠狀態,類似於cpu降溫軟體的作用)等筆記本電腦CPU專用技術,並且在1999年開發了集以上三種技術之大成的speedstep技術。至此台式機CPU和mobile CPU(即筆記本專用cpu)完全分開,形成了兩條陣線分明的產品線。 從筆記本電腦專用CPU的技術上來看,mobile CPU經過了十餘年的發展,在功耗控制、工作溫度、電量消耗等對於移動計算相當重要的方面比台式機CPU有著很大的優勢。按照Intel官方的說法,mobile CPU的製造工藝比台式機CPU更為先進(比如二級緩存、製程和封裝方式上),工作電壓更低,功耗更小,更耐高溫;同時筆記本電腦專用CPU還有具有更小的封裝面積,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把它塞到更小的空間里去,從而有效的縮小筆記本電腦的體積;它具有speedstep技術,你可以簡單的認為這種技術就是在筆記本電腦使用電池供電時,可以根據需要動態的切換工作電壓和工作速度,以達到節省電力,延長工作時間的目的,這就意味著我們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可以擺脫電線的束縛依靠電池來進行移動計算。 1993年,486SX和486DX筆記本進入市場,之後有486DX2,主頻高達50MHz;之後再有486DX4,最高主頻曾經達到過75MHz。 1994年 第一台配置Pentium處理器的筆記本電腦 產品型號為T4900CT ,CPU為Pentium處理器(75MHz) 內存8MB, 硬碟772MB, 顯示屏為彩色10.4英寸TFT,解析度為640×480(VGA)。 1994年10月 IBM推出了世界上的一台帶有CD-ROM驅動器的筆記本電腦IBM ThinkPad 755cd。 光碟機的使用大大地提升了筆記本電腦的可用性。需要提及的是此前在1992年10月IBM推出了第一台以ThinkPad命名的筆記本電腦ThinkPad 700C。 黑色(外觀設計)和紅點(TrackPoint)自此成為ThinkPad的獨特象徵。之所以要提及這點是因為ThinkPad領導移動計算技術發展的歷程從此開始。 1995年,ThinkPad 701C推出,如下圖 這是一款只有4磅重的筆記本,採用可伸展的TrackWrite鍵盤,內置了一個14.4Kbps的MODEM,486DX250Mhz的CPU,8M的RAM,540M硬碟。這是一款在藝術和技術上具有同等高超造詣的科技工藝品,這款綽號"蝴蝶"的機型,其鍵盤採用獨特的可伸縮式設計,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對鍵盤手感的極端重視也成了IBM的一個特點。 1995年,ThinkPad 760cd問世,如下圖 首次採用12.1寸SVGA顯示屏,一個Pentium 90MHz處理器,它還擁有紅外線介面,打開顯示屏時鍵盤會自動向上傾斜一個角度,1.2G硬碟和16M的RAM和一個當時最先進的四倍速CDROM。這是世界上第一款支持多媒體功能、第一個採用12.1"SVGA高解析度顯示的筆記本電腦。支持多媒體處理意味著筆記本電腦從純商用開始走向更為廣闊的多元化市場,此時的筆記本電腦正如當年的PC一樣,開始走向普通大眾。 1996年,VGA顯示屏已經幾乎不再採用,SVGA的顯示屏被大量採用,同時已經開始有XGA的顯示屏出現。同年,Intel正式開始留意筆記本專用CPU的研製,所有75Mhz以上的Pentium CPU都採用了Intel的SL技術,它允許CPU在不被使用時關掉CPU時鍾,並在可能的情況可允許CPU的某些部分完全關掉,因為這將減少對電能的消耗。另外,Intel還使用了VRT技術,允許75Mhz,90Mhz和120Mhz的筆記本用CPU內部以2.9V運行,在外部則以3.3V運行。Intel同時還開始了筆記本CPU的封裝技術的應用,當時有標準的陶瓷和TCP兩種封裝技術,後者的體積更小且更省電。 當時台式機的CPU都是採用0.8微米製造工藝生產的,筆記本CPU就是在這個時候採用了0.35微米製造工藝生產,電壓也因為VRT技術而降到3.3V,也是從這時開始筆記本的CPU才真正地與台式機CPU劃清了界限,因為在這之前筆記本都是和台式機使用同一種CPU的。這個技術一直發展到150,166Mhz的CPU。由於CPU製造工藝的限制,其時筆記本製造商還是在主板上自行配置L2緩存的,有的廠商為了節省成本或延長電池使用時間,就沒有採用L2緩存,結果性能就打了很大的折扣。也是從1996年開始,CD-ROM開始大量裝備到筆記本上。 1997年,4M速率的FIR紅外開始裝備筆記本,較之前的115.2K的紅外要快得多。同時Intel發布代碼為P55C的MMX筆記本CPU,這是採用MMO封裝技術的CPU,集成了部分晶元集和L2高速緩存,使筆記本上播放VCD效果真正流暢起來,多媒體性能也得到迅速的提高。下半年,Intel發布了代號為Tillamook的CPU,它首次採用0.25微米技術工藝製造,內部運行電壓為1.8V,外部運行電壓為2.5V,大幅度地延長了電池使用時間,並且首次內置了512K L2緩存(只能以內存同速的66MHz訪問)。硬碟方面開始邁進過G級的台檻,高檔機型已經裝備達3G的硬碟了。13.3寸的顯示屏也正式開始裝備筆記本,XGA解析度漸漸成為高檔機型的主流。1997年9月ThinkPad 770推出, 這是世界上第一款帶有14.1"彩色顯示器和DVD驅動器的筆記本電腦,處理器和多媒體功能極為強大,並在通訊、存儲、TrackPoint上都進行了創新。 1998年四月份,代號為Deschutes的PII CPU正式裝備筆記本,從233Mhz起跳,年底推出的300Mhz版更開始了筆記本中支持AGP介面的歷史。0.25微米工藝生產的PII,共有750萬個晶體管,集成了PII內核,512K半速緩存,443BX北橋晶元組,採用MMC1模式封裝,內部電壓1.7V,外部電壓1.8V。 ThinkPad成為業界首部裝備14.1寸XGA顯示屏的機型,並且裝備了當時最高容量的8.1G硬碟。ThinkPad 600系列正式推出, 這是ThinkPad歷史上銷售量最大機型,它把性能和便攜性進行了完美的均衡與結合,將「超級便攜」推到了一個新的技術高峰,其鍵盤的手感尤為筆記本電腦用戶稱道,至今仍是筆記本電腦鍵盤手感的標尺。當時筆記本採用的顯卡多數都不具備MPEG-2硬體解碼能力,IBM TP600採用的NeoMagic128XD顯卡,顯存只有2MB,加上CPU主頻最高只有300MHz,所以應付目前復雜一些的2D應用都會顯得吃力,更別說3D性能了。與其同時期的Compaq的Armada M700採用的Rage Mobility具有簡單的3D能力,可以較為流暢地運行極品飛車3。在DVD播放方面,Rage-Mobility具有MPEG-2硬體解壓能力,大大減少了對CPU資源的佔用。此時ATI和NVIDIA兩大巨頭激烈的競爭還沒開始,此時的筆記本電腦顯卡處於一種停滯不前的緩慢發展狀態。 1999年,IBM推出14.1G的4200轉筆記本硬碟。14.1寸顯示屏成為高檔筆記本的主流,而NeoMagic的MagicMedia 265AV顯卡則成為當時顯示系統的老大。ACPI和APM電源管理規范正式裝備在筆記本上。Intel正式發布0.18微米技術生產的PII400 CPU,集成了2700萬個晶體管,256K二級全速緩存,核心電壓只有1.5V,採用MicroPGA或BGA封裝方式。同年推出的 ThinkPad 570採用了高度靈活的擴展底座設計, 它既可以作為具有全內置功能的台式機替代品,又可以通過主體與底座的分離獲得高度便攜性,這使「超級便攜」的理念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此外,新型材料和人體工程學的最新成果也在570上被大量採用。 2000年,Intel推出代號為Coppermine的PIII筆記本用CPU,同樣還是0.18微米技術生產,不過前端匯流排速度就提高到100MHz,集成了256K全速的二級緩存,支持SpeedStep節能技術使得600/650MHz的CPU在使用電池時以500MHz的速率運行,而切換時間只需不到1/2000秒,這幾乎是用戶覺察不到的。ThinkPad分離成A,T,X和I幾個系列。 2001年,代號為Tualatin的PIII-M筆記本用CPU發布,10月8日更是達到1.2GHz,採用0.13微米技術生產,運行133MHz的系統匯流排,集成了512K全速二級緩存,增強的SpeedStep技術,可以根據CPU在應用程序中的使用情況自動在最佳性能和最長電池使用時間之間平穩切換,核心電壓0.95V-1.4V(使用電池優化模式時在0.95-1.15V之間,使用性能優化模式時在1.1-1.4V之間),採用FCPGA或PCBGA封裝。830M(830MP支持外部顯示,830MG集成3D顯示晶元)晶元組正式裝備筆記本,使用PC133的SDRAM,最高支持多達1G的SDRAM,支持AGP4X,改進過的內存存取控制器,更高效和快速的訪問內存,改進了i/o控制的傳輸帶寬,高達266MB/s,是440BX的兩倍,支持6個usb介面,是440BX的3倍。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各顯卡廠商開始將自己在桌面市場取得成功的產品重新設計後推向筆記本電腦市場,此時的筆記本電腦顯卡市場百花齊放,除了S3等老牌的顯卡廠商外,ATI和NVIDIA也開始涉足筆記本電腦顯卡領域,筆記本正式進入高性能的3D時代。S3的Savage系列和Super Savage系列,ATi的Rage Mobility系列、Rage Mobility128系列、Mobility Radeon系列以及NVIDIA的Geforce 2 Go系列和Intel的815EM、830M/MG內建顯卡成為但是筆記本電腦顯卡的主流。nVidia公司推出的Geforce 2 Go顯示晶元使筆記本可以顯示更加流暢的3D效果,耗電量只有大約0.5W,體積比台式機的減少了大約一半,支持硬體的多邊形轉換、光影計算和3D渲染能力,內存帶寬為2.6GB每秒;而業界顯示晶元老大ATi也不示弱,推出了Radeon,不過先期版本3D性能就比Geforce2Go差了不少,雖然比前者更省電,但ATi隨後推出的Mobility Radeon 7500性能有大的突破,而且使用了跟Intel的SpeedStep的PowerPlay節能技術,能夠根據實際圖形應用的需求不斷地高速圖形處事器的電壓和時鍾頻率。它們雖然不能流暢地運行當時性能要求最高的3D游戲,但對一些主流的射擊和賽車類3D游戲完全可以勝任。 2002年七月份,Intel推出採用0.13微米工藝和Northwood核心的移動CPU新款奔騰4-M處理器,一些採用奔騰4-M的新款筆記本電腦已具備嵌入式無線功能,如802.11b和藍牙技術,從而使用戶享有廣泛的無線移動功能,在網路時代這是實現無線移動的又一個基礎。但是奔騰4-M處理器的功能盡管強大但功耗控制的卻不如奔騰3-M來的好,因此當時使用奔騰4-M處理器的多是一些並不十分在乎移動性的筆記本電腦,那些超輕薄型的筆記本電腦仍然採用了效率與功耗更加平衡的奔騰3-M處理器。2002年IBM在全球率先發布了採用Intel奔騰4-M處理器的筆記本電腦ThinkPad A31p,它的定位就是一款高性能移動圖形工作站。 今年3月,Intel的另一張王牌——全新的移動處理器迅馳(Banias)問世,如下圖 與以前不同的是這次Intel實行的是捆綁銷售,迅馳處理器其中包括Pentium-M處理器、855GM/PM晶元組以及支援IEEE 802.11b的Intel PRO/Wireless 2100無線網卡。 眾所周知以前的筆記本電腦所用的移動處理器雖然與桌面處理器有所不同,但基本還是基於桌面處理器的核心研發的,只是相應的降低工作頻率,並使用相對低的匯流排頻率,同時降低工作電壓而已,除此而外,在理論上與桌面處理器幾乎一模一樣。但Intel表示Banias與之前所有的移動版處理器完全不同,從Banias開始Intel將不再使用與桌面處理器核心來研發移動處理器,而是代以全新的架構。 其實迅馳並不是第一個專門為筆記本電腦設計的CPU,早在2000年Transmeta公司就已經開發出了Crusoe處理器,Transmeta公司在研發過程中採用了革命性的微處理器設計方案。與主流的x86處理器完全使用硬體設計不同,Crusoe處理器的解決方案採用軟硬兼施辦法,即硬體引擎核心和軟體核心的合成結構。這個獨特設計,可以使處理器的結構比x86體系的處理器減少數百萬個晶體管,即數百萬個晶體管的功能被一個軟體取而代之,結合LongRun(長時間運行)技術,有效降低了發熱量和功耗,不幸的是其上一代處理器TM5600/5800效能僅相當於PII的水平,因此只被少數日本廠商用在了其超輕薄的筆記本電腦上,如下圖 影響力極為有限。面對來勢洶洶的迅馳Transmeta公司在10月又推出了Efficeon處理器,在能與迅馳實現相同功能的情況下功耗卻要低很多,可惜市場推廣方面不容樂觀。 Intel老對手AMD今年也沒閑著在3月推出了一系列新的移動處理器。其中有5款首次用於超輕薄筆記本的Athlon XP-M處理器,均採用MircoPGA封裝,這也是AMD首次公布用於超輕超薄筆記本的Athlon,其競爭對手很明顯就是Intel前段時間推出的Centrino處理器。同時,AMD也發布了用於全尺寸筆記本用的高性能Athlon XP-M 2500+處理器,其採用Barton核心,繼承512KB二級緩存,它是AMD性能最好的移動處理器。採用Thuroughbred核心的Athlon XP-M處理器也同時推出,面向主流的高性能商用和家用筆記本市場。同時AMD也開放了低功耗Athlon XP-M處理器的系統架構,來幫助OEM廠商來更容易整合他們的802.11無線網路晶元。9月份AMD在推出的移動Athlon 64處理器也將筆記本帶入了64位計算時代。 威盛也在今年7月份推出了其最新的筆記本專用CPU漢騰(Antaur)處理器。10月IBM推出模擬汽車安全氣囊原理的裝備了自動硬碟保護技術的筆記本電腦ThinkPad R50和T41系列。 ATi和nVidia的戰火也是愈演愈烈:Mobility Radeon 7500和Geforce4 Go,Mobility Radeon9000和Geforce4 4200 Go、Mobility Radeon9200和GeforceFX Go......兩大廠商的對抗給筆記本電腦的3D性能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最高端的筆記本電腦已經能夠在3D Mark2001SE測試中取得10000分以上的成績(XGA解析度、32位色深)。 哈哈,看到這里,朋友感覺好像本文成為筆記本電腦CPU和IBM筆記本電腦發展簡史了,這里再次強調一遍,除了筆記本電腦CPU的發展以外還有許多其它廠商的技術在筆記本發展的歷程中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2.5英寸硬碟(包括IBM的MicroDrive,東芝的1.8英寸小硬碟)的使用、超薄光碟機的使用(比如僅厚9.5mm的Combo)、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體管)顯示技術的使用、鋰(Li-Ion)電池的使用、無線通訊技術的使用(區域網、藍牙、GPRS)等等都為筆記本電腦的快速發展貢獻了它們的一份力量。 怎樣看待筆記本設計的發展趨勢呢,作為ThinkPad筆記本電腦王國的主要締造者的內藤在正先生,對移動計算和攜帶型計算機有著深刻的理解:「ThinkPad和其他IBM產品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移動性』(Mobility)。IBM認為,如果攜帶型式計算機沒有移動性,它也就沒有了存在的理由。ThinkPad的每一次創新都是在為移動性做努力。IBM的人性化和工業設計都使得用戶把注意力放在移動性上。判斷筆記本設計是否正確的唯一標尺就是移動性。」 現在看來這只是說對了一個方面,畢竟在筆記本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重量驚人的筆記本也是屢見不鮮,現在十分吸引人眼球的寬屏筆記本不是也很熱銷嗎。看來移動性強和功能強大的筆記本都還是有其市場的。再來展望一下筆記本的美好前景吧,再次借用IBM人的話,「第四千萬台ThinkPad筆記本電腦是什麼樣子,我們現在很難想像。據我預測,它應該是一款非常輕巧,可以全天運行的筆記本。它將配備一個虛擬鍵盤,不僅可以讓我進行鍵盤輸入,還可以進行聲音和手寫輸入。它仍將具有黑色的外觀和一個位於鍵盤中央的紅色圓點——TrackPoint。」我再補充幾點,筆記本電腦用的燃料電池足以讓它工作幾天而不用充電,大大的屏幕可以折疊,在藏北無人區也可以上網而且網速很快,當然價格也很便宜。期望這一天的早日到來。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4129268.html?fr=qrl3
Ⅵ 筆記本電腦誰發明的是哪個國家的人
第一台筆記本電腦的發明者不是東芝,也不是蘋果或IBM,而是一家叫做「奧斯本電腦」的公司,公司的創始人名叫亞當·奧斯本(Adam Osborne)。
1981年4月,奧斯本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筆記本電腦,主導研發的就是奧斯本公司的創始人亞當·奧斯本,他曾經做過記者,後來棄筆從商。曾幾何 時,奧斯本被認為是和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和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比肩的人物。奧斯本電腦公司也曾 是矽谷歷史上發展速度最快的公司。但因為理念太過超前,公司在經營不到30個月後就分崩離析。奧斯本在技術上做出了很多錯誤的承諾,公布產品的發售時間也 是遙遙無期,現在業界將這種狀況稱之為「奧斯本效應」。
作為世界上首台筆記本電腦,奧斯本1型重達20斤,沒有電池,按照現在的眼光來看一點都不便攜。但對照當時可以說是龐然大物的個人電腦,奧斯本1型要 小巧的多,人們可以把它裝進箱子帶著到處走。此外,奧斯本1型還是首台附帶實用軟體的電腦,它的價格在當時來說也是出奇的便宜,只要1795美元。
Ⅶ 華碩筆記本電腦發展歷史
1997年,華碩正式向市場推出了自己的筆記本電腦。
1998年,初出茅廬的華碩筆記本創造了一個領先的世界紀錄——「華碩筆記本在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平穩運行了700多天,沒有發生任何故障」。崇本務實的文化熏陶下,華碩已經將主板的深厚功力和對品質的執著追求順利擴展到了筆記本電腦。
2003年,華碩筆記本進入了一個快速成長的爆發期。除了筆記本電腦產量進入全球前五名外,接連推出的S1N、M2N、M3N、S200N等多款產品都獲得了市場的一致好評。6年持續的摸索和積累,華碩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筆記本電腦設計、製造、銷售和服務體系,華碩筆記本逐漸成長為主板以外的重要產品。
截至2003年10月份的最新統計數字,華碩筆記本的營收已經達到了公司整體營業收入的四成,幾乎與主板的營業額並駕齊驅。
Ⅷ 電腦的由來與發展歷史
計算機,用來計算的機器。科學家發明了某些零件組成的機器可以用來計算,於是計算機便慢慢成為一門學科和工具出現在人類歷史的舞台上,從五十多年前到現在,隨著計算機的快速發展,它對人類生活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社會進入計算機的時代。
1、20世紀50年代中期,計算機只放置在科學家的實驗室中,只有科學家才會操作這些計算機,這樣的計算機大小可佔一個實驗室,一般人都不了解這么一個巨大的玩物。(如今每個人都知道計算機,計算機體積不斷變小,桌面電腦,筆記本電腦,掌上電腦;同時計算機的存儲器容量越來越大,處理器運算越來越快。)
2、除了體積大小以外,最早出現的計算機與現在的計算機的最大不同在於它們的工作方式。最早出現的計算機沒有操作系統,那麼它們怎麼工作呢?舉例,如果要排列一組數據,計算機操作員就要配置計算機的硬體,設置電路。完成後計算機便可以自動排好數據了。一般地,每一個任務對應的電路設置都是不同的,對每一台計算機而言,它們只是執行一個特定的任務。我們理解到這樣畢竟比人工排列一組數據簡單。在那個時候,每台電腦執行一個特定的任務,而很少改變自己的電路設置。(改變了則執行其他任務),這樣能讓那時候的computer power發揮到最大,但很明顯這樣子缺乏靈活性。對比現在,我們用微型計算機去執行一大堆任務,而且經常從這個任務轉到那個任務,不需關閉電源去配置電路,不需添加新的硬體,輕易完成這么一大堆任務。
3、早期體積巨大的計算機都收藏在博物館了,有的還可以在網上購買。
Ⅸ 最早的手提電腦是誰發明的
1982年11月,康柏公司推出了手提電腦——1996年,美國的《電腦》雜志這么說。不過,對這一款28磅(1磅約454克)的筆記本電腦的雛形,IBM卻不承認它是筆記本電腦的№1。它堅持認為,自己在1985年推出的一台「PCConvertible」膝上電腦,才是筆記本電腦的開山鼻祖。而日本人則認定東芝公司在1985年開發的T1000,才能享受世界筆記本電腦的№1的榮譽;T1000採用了英特爾8086的CPU(中央處理器),512kb的RAM(隨機存儲器),9英寸單色顯示屏,沒有硬碟,但能運行MS-DOS操作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