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台筆記本電腦的發明者不是東芝,也不是蘋果或IBM,而是一家叫做「奧斯本電腦」的公司,公司的創始人名叫亞當·奧斯本(Adam Osborne)。
1981年4月,奧斯本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筆記本電腦,主導研發的就是奧斯本公司的創始人亞當·奧斯本,他曾經做過記者,後來棄筆從商。曾幾何 時,奧斯本被認為是和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和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比肩的人物。奧斯本電腦公司也曾 是矽谷歷史上發展速度最快的公司。但因為理念太過超前,公司在經營不到30個月後就分崩離析。奧斯本在技術上做出了很多錯誤的承諾,公布產品的發售時間也 是遙遙無期,現在業界將這種狀況稱之為「奧斯本效應」。
作為世界上首台筆記本電腦,奧斯本1型重達20斤,沒有電池,按照現在的眼光來看一點都不便攜。但對照當時可以說是龐然大物的個人電腦,奧斯本1型要 小巧的多,人們可以把它裝進箱子帶著到處走。此外,奧斯本1型還是首台附帶實用軟體的電腦,它的價格在當時來說也是出奇的便宜,只要1795美元。
❷ 電腦是誰發明的
是約翰·馮·諾依曼。
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年12月28日-1957年2月8日),原籍匈牙利,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20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在現代計算機、博弈論、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領域內的科學全才之一,被後人稱為「計算機之父」和「博弈論之父」。
1944~1945年間,馮·諾依曼形成了現今所用的將一組數學過程轉變為計算機指令語言的基本方法,當時的電子計算機(如ENIAC)缺少靈活性、普適性。馮·諾依曼關於機器中的固定的、普適線路系統,關於「流圖」概念,關於「代碼」概念為克服以上缺點作出了重大貢獻。
(2)筆記本電腦發明者擴展閱讀:
計算機發展歷史
1、第1代: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的是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的是磁帶。軟體方面採用的是機器語言、匯編語言。應用領域以軍事和科學計算為主。
特點是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但為以後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
2、第2代: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
硬體方面的操作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應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特點是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為每秒數10萬次,可高達300萬次)、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MSI、SSI),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軟體方面出現了分時操作系統以及結構化、規模化程序設計方法。
特點是速度更快(一般為每秒數百萬次至數千萬次),而且可靠性有了顯著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產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標准化等。應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
4、第4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機(1970年至今)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VLSI)。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管理系統和面向對象語言等。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在美國矽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應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式控制制逐步走向家庭。
❸ 世界上第一台筆記本電腦是誰發明的
1996年,美國《電腦雜志》提到康柏於1982年11月推出了一款手提電腦,重28磅(約合14公斤),這應該算是最早的筆記本電腦雛形。但IBM卻拒絕接受這個說法,堅持認為它在1985年開發的一台名為PC Convertible的膝上電腦才是筆記本電腦真正意義上的「開山鼻祖」。
美國人爭吵不休,大洋那邊的日本人也不樂意了。因為他們認定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是東芝公司的T1000,這款於1985年推出的產品採用Intel 8086 CPU,512KB RAM,並帶有9英寸的單色顯示屏,沒有硬碟,可以運行MS-DOS操作系統。
實際上,之所以會發生「誰製造了第一台筆記本電腦」的爭執,關鍵在於日本人和美國人對筆記本電腦前身的理解不同。上世紀80年代初,IBM開發出個人PC後,人們夢想著開發出一種能夠隨身攜帶的PC產品。1983年,《國家電子》雜志首度提出了「手提電腦」的概念,後來這個概念又演變為「膝上型電腦」,當時包括蘋果、IBM和康柏等公司都推出了這種產品。在美國人看來,正是「膝上型電腦」的發展催促了筆記本電腦的誕生。
而在同時期的日本,東芝、松下和索尼等廠商則熱衷於開發一種被稱為「移動PC」的產品,「移動PC」基於IBM PS/2系統,使用外接電源。嚴格來講,當時日本人所開發的「移動PC」更接近於今天的筆記本電腦。尤其是日本廠商在開發「移動PC」的過程中強調便攜性,這與美國人設計那種笨重得需要扛起來才能移動的「膝上型電腦」形成鮮明對比。更為關鍵的是,正是在東芝T1000推出之後,筆記本電腦相關的各種新技術、新產品才紛紛出現,市場開始全面快速的發展。
2001年,《美國計算機協會學報》在紀念PC誕生20周年的一篇報道中寫了「1985年,東芝推出T1000,第一次給人們帶來了『筆記本電腦』的概念。」它採用OSBORNE1重24磅,價格1795美元。這台電腦採用CP/M操作系統,裝有WRDSTAR字處理軟體,SUPERCALC電子表格軟體,MBASICX編程語言.CBASIC語言等。在硬體方面,它內置了兩個軟碟機,當然沒有光碟機,而且,各種當時的介面一應俱全。
❹ 筆記本電腦是哪個國家的人發明的
筆記本其實發明沒啥技術含量
就是把顯示器和電腦主機集成到了一起。
❺ 最早的手提電腦是誰發明的
1982年11月,康柏公司推出了手提電腦——1996年,美國的《電腦》雜志這么說。不過,對這一款28磅(1磅約454克)的筆記本電腦的雛形,IBM卻不承認它是筆記本電腦的№1。它堅持認為,自己在1985年推出的一台「PCConvertible」膝上電腦,才是筆記本電腦的開山鼻祖。而日本人則認定東芝公司在1985年開發的T1000,才能享受世界筆記本電腦的№1的榮譽;T1000採用了英特爾8086的CPU(中央處理器),512kb的RAM(隨機存儲器),9英寸單色顯示屏,沒有硬碟,但能運行MS-DOS操作系統。
❻ 筆記本是誰發明的哪年型號是什麼
筆記本的精髓就在於便攜性,是它真正實現了人類自由無極限的夢想。為了讓讀者朋友們在購買筆記本的時候能夠了解筆記本的來龍去脈,了解到筆記本產品的特殊性,本文希望使我們的讀者能夠全面了解筆記本的發展歷程。
人類對移動計算的追求很早就開始了。1982年11月,Compaq推出第一台IBM兼容手提計算機,重28磅約合14公斤),採用4.77Mhz的Intel 8088處理器,128KB RAM,一個320KB的軟盤驅動器,一個9英寸的黑白顯示器。而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是由日本的東芝(TOSHIBA)公司於1985年推出一款名為T1100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