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腦文件 > 電腦硬碟發展

電腦硬碟發展

發布時間:2022-01-09 10:01:20

Ⅰ 固態硬碟是今後電腦必備的發展趨勢嗎

固態硬碟至少是今後電腦發展的主流趨勢了,必備不必備其實還是看個人需求和預算。固態硬碟的最大優勢不用說都懂,就是速度特別快,讀寫的速度都很快是傳統機械硬碟的好幾倍。因此也能實現了10秒內開機,在這點上的優勢基本每個人都能感受出來。機械硬碟的開機時間隨著電腦使用時間的增長,會逐漸加長,很多從半分鍾生生拖到了一分半鍾的。
但機械硬碟仍然不可取代。
一方面,一方面計算機原理上允許外存儲器的性能落後(也就是硬碟傳輸速度落後,並不影響整機性能,只是延長了讀取時間,用戶體驗可能會下降,在運行過程中,數據都是保存在內存當中,跟硬碟沒關系)
另一方面,固態硬碟數據丟失後不可恢復也是大問題,固態硬碟還存在著擦寫次數的問題,成本太高,容量跟不上軟體發展需求等。

Ⅱ 移動硬碟的發展史

移動硬碟概述
移動硬碟顧名思義是以硬碟為存儲介制,計算機之間交換大容量數據,強調便攜性的存儲產品。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的移動硬碟都是以標准硬碟為基礎的,而只有很少部分的是以微型硬碟(1.8英寸硬碟等),但價格因素決定著主流移動硬碟還是以標准筆記本硬碟為基礎。因為採用硬碟為存儲介制,因此移動硬碟在數據的讀寫模式與標准IDE硬碟是相同的。移動硬碟多採用USB、IEEE1394等傳輸速度較快的介面,可以較高的速度與系統進行數據傳輸。目前主流2.5英寸品牌移動硬碟的讀取速度約為15-25MB/s,寫入速度約為8-15MB/s,愛國者極速王(SK8666)讀寫速度可以達到33MB/S,超出普通硬碟50%以上。
[編輯本段]
移動硬碟特點
容量大
移動硬碟可以提供相當大的存儲容量,是種較具性價比的移動存儲產品。在目前大容量「閃盤」價格,還無法被用戶所接受,而移動硬碟能在用戶可以接受的價格範圍內,提供給用戶較大的存儲容量和不錯的便攜性。目前市場中的移動硬碟能提供80GB、120GB、160GB等容量,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用戶的需求。
傳輸速度高
移動硬碟大多採用USB、IEEE1394介面,能提供較高的數據傳輸速度。不過移動硬碟的數據傳輸速度還一定程度上受到介面速度的限制,尤其在USB1.1介面規范的產品上,在傳輸較大數據量時,將考驗用戶的耐心。而USB2.0和IEEE1394介面就相對好很多。
使用方便
現在的PC基本都配備了USB功能,主板通常可以提供2~8個USB口,一些顯示器也會提供了USB轉接器,USB介面已成為個人電腦中的必備介面。USB設備在大多數版本的WINDOWS操作系統中,都可以不需要安裝驅動程序,具有真正的「即插即用」特性,使用起來靈活方便。但目前大容量硬碟160G以上(所以目前筆記本一般160G很高了)由於轉速高7200轉(筆記本多在5400轉以下).所以需要外接電源(USB供電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硬碟的便攜性!
可靠性提升
數據安全一直是移動存儲用戶最為關心的問題,也是人們衡量該類產品性能好壞的一個重要標准。移動硬碟以高速、大容量、輕巧便捷等優點贏得許多用戶的青睞,而更大的優點還在於其存儲數據的安全可靠性。這類硬碟與筆記本電腦硬碟的結構類似,多採用硅氧碟片。這是一種比鋁、磁更為堅固耐用的碟片材質,並且具有更大的存儲量和更好的可靠性,提高了數據的完整性。採用以硅氧為材料的磁碟驅動器,以更加平滑的盤面為特徵,有效地降低了碟片可能影響數據可靠性和完整性的不規則盤面的數量,更高的盤面硬度使USB硬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編輯本段]
移動硬碟容量
移動硬碟的容量同樣是以MB(兆)GB(千兆)TB(1TB=1024GB)為單位的,目前1.5英寸移動硬碟大多提供10GB、20GB、40GB、 60GB、80GB,2.5英寸的還有120GB、160GB、200GB、250GB、320GB、1024GB(1TB)的容量,3.5英寸的移動硬碟盒還有500GB、640GB、750GB、1TB的大容量,隨著技術的發展,更大容量的移動硬碟還將不斷推出。
移動硬碟(盒)的尺寸
移動硬碟盒分為2.5寸和3.5寸兩種。2.5寸移動硬碟盒使用筆記本電腦硬碟,2.5寸移動硬碟盒體積小重量輕,便於攜帶,一般沒有外置電源。
3.5寸的硬碟盒使用台式電腦硬碟,體積較大,便攜性相對較差。3.5寸的硬碟盒內一般都自帶外置電源和散熱風扇。

Ⅲ 筆記本硬碟的發展歷程

1996年 Fluid Dynamic Bearing (FDB)流體動態軸承電機第一次推出,直接影響的就是硬碟主軸的轉速提高,進而決定了更短的硬碟尋道時間IBM發布了第一款5400轉的筆記本電腦硬碟——Travel Star 25GSIBM於2000年推出了第二代5400轉硬碟:Travel Star 32GH。其單碟容量上升到8GB,4碟片8磁頭設計,緩存2MB,採用ATA/33/66介面設計,厚度也因為碟片減少而下降為12.5mm。於是終於是有部分歐美廠家的筆記本電腦開始裝配它了,這也是第一款實際應用的5400轉筆記本電腦硬碟2001年3月 東芝公司宣布生產出厚度為8mm的1.8英寸碟片硬碟2002年1月 IBM正式推出第四代5400轉硬碟Travel 60GH,首次使筆記本硬碟容量達到了60G 到了2002年年初,IBM發售了第四代5400轉硬碟——Travel 60GH。單碟容量上升到15GB,4碟片8磁頭設計,2MB緩存,帶有FDB和ATA/100介面,厚度為12.5mm。60GH在容量上創下了當時筆記本電腦硬碟的新紀錄2002年2月 東芝率先發布9.5mm的5400轉硬碟——MK4019 GAX 2003年5月 在2.5英寸硬碟技術上領先的日立HGST發布了業內主軸轉速最快的硬碟—7200rpm的 Travelastar 7K60 ,從此2.5寸硬碟的最快轉速提升為7200rpm,最高容量提升為80G。2004年1月 富士通公司推出了業界首款2.5英寸的Serial ATA硬碟MHT20xxBH2006年 垂直磁記錄(PMR)技術開始推廣應用,進一步催生大容量產品,日立就是首家用垂直記錄技術把硬碟帶入TB時代的廠商SSD固態硬碟在2007年發展突然加速,,很多筆記本電腦中都已經配備了SSD,恐怕未來筆記本電腦會是最先由固態硬碟取代機械硬碟的領域。詳見 http://tech.sina.com.cn/h/2010-04-01/06591300085.shtml

Ⅳ 求硬碟技術發展趨勢

以後硬碟的發展趨勢是向固態硬碟方向發展(是你要具體點的,我只好也學他們瘋狂粘貼了,見諒):
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isk、IDE FLASH DISK、Serial ATA Flash Disk)是由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FLASH晶元)組成,簡單的說就是用固態電子存儲晶元陣列而製成的硬碟(目前最大容量為416GB),固態硬碟的介面規范和定義、功能及使用方法上與普通硬碟的完全相同,.在產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與普通硬碟一致,包括3.5",2.5",1.8"多種類型。由於固態硬碟沒有普通硬碟的旋轉介質,因而抗震性極佳,同時工作溫度很寬,擴展溫度的電子硬碟可工作在-45℃~+85℃。廣泛應用於軍事、車載、工控、視頻監控、網路監控、網路終端、電力、醫療、航空等、導航設備等領域。

通俗點講:目前的硬碟(ATA 或 SATA)都是磁碟型的,數據就儲存在磁碟扇區里。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顆粒(flash disk)製作而成(即目前內存、mp3、U盤等存儲介質),外觀上和傳統硬碟沒有區別。固態硬碟是未來硬碟發展的趨勢。目前,三星等廠商已經發布過多款固態硬碟,其中宇瞻公司最新發布的新產品,使用單一控制晶元開發的高速SATA固態硬碟,其連續存取速度最高達200MB/sec,容量可達128GB,相較於目前市面上連續存取速度約50~60MB/sec的SATA介面的SSD,Apacer目前可是足足快了2~3倍!不過目前固態硬碟價格還高高在上,尚未普及到DIY市場。
分類1.基於快閃記憶體的SSD,採用FLASH晶元作為存儲介質,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SSD。它的外觀可以被製作成多種模樣,例如:筆記本硬碟、微硬碟、存儲卡、優盤等樣式。這種SSD固態硬碟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移動,而且數據保護不受電源控制,能適應於各種環境,但是使用年限不高,適合於個人用戶使用。

2.基於DRAM的SSD:採用DRAM作為存儲介質,目前應用范圍較窄。它仿效傳統硬碟的設計、可被絕大部分操作系統的文件系統工具進行卷設置和管理,並提供工業標準的PCI和FC介面用於連接主機或者伺服器。應用方式可分為SSD硬碟和SSD硬碟陣列兩種。它是一種高性能的存儲器,而且使用壽命很長,美中不足的是需要獨立電源來保護數據安全。
走入固態硬碟世界 固態硬碟是近來存儲業界的一大焦點,不過我們平常見到的要麼是封閉起來的一整塊硬碟,要麼就是一顆顆NAND快閃記憶體晶元,想不想看看固態硬碟內部長什麼模樣?
專業固態硬碟廠商BitMicro Networks就在CES 2008上給了我們這么一個機會:
看起來很壯觀吧。這是BitMicro的一款專業級固態硬碟產品,採用SCSI介面,一塊PCB電路板上密集而又整齊地排列著32顆TSOP封裝的NAND快閃記憶體晶元——事實上由於架構上的支持,PCB電路板可以不止一塊,也就是把64顆晶元放在一起也不成問題。
可惜的是,我們只知道這些NAND快閃記憶體晶元來自東芝,卻不知道具體容量,所以也不了解整塊固態硬碟到底有多大。
不過BitMicro透露了一點兒價格方面的消息,就是平均每GB要10美元左右,是主流機械硬碟的大概5倍。
SSD的存儲介質的優點SSD的存儲介質分為兩種,一種是採用FLASH晶元作為存儲介質,另外一種是採用DRAM作為存儲介質。使用FLASH晶元作為存儲介質的固態硬碟,可以被廣泛應用到筆記本硬碟、存儲卡、U盤等。另外一種就是採用DRAM作為存儲介質的SSD,目前應用范圍較窄。它仿效傳統硬碟的設計、可被絕大部分操作系統的文件系統工具進行卷設置和管理,並提供工業標準的PCI和FC介面用於連接主機或者伺服器。採用FLASH晶元作為固態存儲器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移動,而且數據保護不受電源控制,能適應於各種環境,但是使用年限不高,適合於個人用戶使用。

SSD固態存儲器在以下幾點優點:

首先,數據存取速度快。根據相關測試:兩台電腦在同樣配置的電腦下,搭載SSD固態存儲器的筆記本從開機到出現桌面一共只用了18秒,而搭載傳統硬碟的筆記本總共用了31秒,兩者幾乎有將近一半的差距。其次,防震抗摔是SSD的一個特點之一,因為全部採用了快閃記憶體晶元,所以SSD固態存儲器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部件,這樣即使在高速移動甚至伴隨翻轉傾斜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筆記本電腦發生意外掉落或與硬物碰撞時能夠將數據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第三,固態存儲器工作時靜音(固態存儲器因為沒有機械馬達和風扇,工作時噪音值為0分貝)、發熱量小、散熱快。第四,固態存儲器在重量方面更輕,與常規1.8英寸硬碟相比,重量輕20-30克,減少的重量有利於移動設備的攜帶。
SSD固態存儲器的不足 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固態存儲器不足之處在於數據的可恢復性,一旦在硬體上發生損壞,如果是傳統的磁碟或者磁帶存儲方式,通過數據恢復也許還能挽救一部分數據。但是如果是固態存儲,一但晶元發生損壞,要想在碎成幾瓣或者被電流擊穿的晶元中找回數據那幾乎就是不可能的。當然這種不足也是可以犧牲存儲空間來彌補的,主要用RAID 1來實現的備份,和傳統的存儲的備份原理相同。由於目前SSD的成本較高,採用這種方式備份還是價格不菲。

SanDisk 64GB固態硬碟 2007年一月,SanDisk公司發布了自己的1.8寸32GB固態硬碟產品,3月又繼續發布了2.5寸32GB型號。和許多廠商對於固態硬碟的紙面發布政策不同,隨後在4月份,Dell就在Latitude D420和D620 ATG的筆記本配置選擇中增加了SanDisk UATA 5000系列1.8寸固態硬碟。
SanDisk繼續向前邁進,將兩款固態硬碟的容量翻倍,分別推出了1.8寸 UATA 5000和2.5寸 SATA 5000系列的64GB容量產品。兩款固態硬碟的平均無故障運行時間達到了200萬小時,平均讀取速度67MB/s,待機/運行功率僅0.4/1.0W。
SanDisk的這兩款新品將於第三季度開始提供工程樣品,年底前投入量產。
Transcend SSD固態硬碟 著名的存儲產品製造商創見(Transcend)近日推出了幾款全新的SSD固態硬碟,這幾款SSD固態硬碟既有2.5英寸的標准規格設計,也有ExpressCard/34介面設計的,這樣主要是為了滿足不用用戶的需求。新款的創見SSD固態硬碟的設計非常不錯,採用了高韌性低重量的外部保護盒,而且容量達到了主流的32GB,當然超低的功耗也是它們的賣點之一。
既然是新款的SSD固態硬碟,那麼在性能上肯定是具有優勢的,創見新款SSD固態硬碟的數據讀取速度達到了30MB每秒,數據延遲響應時間也比普通SSD固態硬碟低得多,而且還加入了ECC內存糾錯技術,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數據傳輸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創見表示,這幾款SSD固態硬碟都提供了長達兩年的質量保證,而且更大的容量的64GB版本也會很快與我們見面。
隨著各大廠商的積極參與,SSD固態硬碟在2008年的普及速度將會有所加快,不過距離真正的全面普及仍然還有漫長的路要走,畢竟桌面級HDD硬碟目前的容量已經突破了1TB,而且價格也非常合理,SSD固態硬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只會出現在高端本本上,以及成為某些發燒級玩家手中的玩具。
憶正 SSD 固態硬碟 隨著中國第一款自主知識產權的固態硬碟的亮相,其生產廠商憶正存儲技術有限公司浮出水面。面對這樣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其生產的固態硬碟到底有什麼獨特之處?他們申請的十多項世界級專利技術,對其產品的性能有何種提升呢?
憶正在2006年初就開始了SSD開發之徵途,並且一開始就把SSD定位為傳統機械式硬碟(HDD)的取代產品,所以起步就提出了技術目標要求,連續讀寫速度一定要大於HDD。憶正自主研發的專利多維NAND快閃記憶體陣列控制技術,能使固態硬碟同時獲得高帶寬與高IO處理能力,並藉助16Mbytes DRAM 緩存,及針對NAND 快閃記憶體優化的緩存策略,提高了憶正高速固態硬碟的寫操作性能與效率,真正實現性能、可靠度、壽命等各方面對硬碟的全面超越。
在糾錯、電源管理、壞塊管理方面,憶正憑借自身的技術實力,保證了憶正固態硬碟糾錯能力強,數據存儲安全、耗電量低、使用壽命長的特點。
由此可見,憶正高速SSD不但能解決傳統機電式HDD的問題,更能強化系統的各項功能指標。
目前憶正的高速SSD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開發,其SSD產品已經具備了非常高的性能,處於世界領先的水平,且已經開始銷售。(大多宣稱有高速SSD的公司多部分產品還在實驗室中)
憶正目前的產品研發生產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採用的FLASH規格是SLC(Single Layer Cell)
第二階段產品主要是採用MLC(Multi-Layer Cell) FLASH作為介質,目前SLC比MLC要貴4倍左右,所以採用MLC做SSD則是未來商用的主流,而MLC比SLC在性能及可靠性方面要差很多,這對新的SSD技術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目前憶正使用MLC FLASH的SSD速度可以達到讀寫80M/S,產品化的工作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
第三階段主要是開發IC,目前已經在准備各種資料,預計到2008年將研發生產,IC研發出來後,在耗電,成本,體積上將有更大優勢。
第四階段將IC應用不同的領域或開發出不同的應用功能,以至開發出一些
特製性產品。
作為一家2006年成立的高新技術企業,憶正將滿腔的熱情投入到SSD系列產品的研發生產中,希望能領先世界先進水平,為中國的存儲事業作出一份貢獻。SSD技術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憶正人將會肩負起這份重擔,不斷努力,將SSD技術領先到底。
我們期待著它能研發速度更高的SSD。
以快閃記憶體每年價格下滑幅度高達五成來計算,到了2010年,固態硬碟就可望取代傳統硬碟,成為儲存數據的媒介,廠商表示。

國內存儲裝置廠商宇瞻(Apacer)日前與國際內存大廠三星(Samsung)聯袂發表固態硬碟(SSD, Solid State Disk)的發展趨勢,表示不論就省電、效能等項目來看,固態硬碟的表現都優於傳統硬碟,前者之所以還未在儲存媒體市場大放異彩症結僅在於成本,三星資深經理Do Geun Kim表示。但是預計到了2009年末、2010年初,固態硬碟即可望吃掉60GB以下容量的硬碟市場。

雖然60GB在筆記型計算機市場已經是入門的儲存容量,但是三星認為除此以外的市場還大有可為,例如UMPC、百元計算機、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等。根據三星的預計,固態硬碟在行動裝置的市場滲透率,將從目前的1.32%,至2009年成長至18.82%。數量從840萬個成長至32億5600萬個。

原因即在於成本下滑,宇瞻科技產品經理林志亮表示。他指出目前固態硬碟1GB的價格約12塊美金;但在快閃記憶體每年儲存密度以兩倍速度提升、價格每年下滑50%的趨勢下,屆時60GB的固態硬碟單價即可望趨近於同樣容量的傳統硬碟,也就是每1GB價格1塊美金。

「傳統硬碟的售價雖然每年都會下滑,但是硬碟價格再怎麼跌,都會有固定成本,」林志亮說。

不過硬碟廠商可不同意快閃記憶體陣營的看法。日立技術支持協理蔡正平即指正,在一寸硬碟市場中,快閃記憶體的確來勢洶洶。但是電腦使用者追求的是大容量。「至少五年之內,固態硬碟不會取代傳統硬碟,」蔡正平說。

固態硬碟俗稱快閃記憶體式硬碟,顧名思義是以NAND Flash為基礎,模擬動態隨機存取內存(DRAM)基本的存取模式,可以達到數據隨機存取的高速傳輸。簡單來說,固態硬碟的讀取速度高達每秒53 MB,寫入速度則為每秒28 MB,分別較標准硬碟快300%及150%。節電效益則為10%到20%。

雖然擁有如是優點,但在快閃記憶體單位價格仍居高不下,加上目前控制晶元和內存顆粒之間的搭配性、高速傳輸等能力尚達不到商品化階段,因此雖然包括了宇瞻、三星(Samsung)、升碟(SanDisk)、創見(Transcend)等數間業者,預計在六月初、也就是從今年第二季開始,量產上市容量達32GB的固態硬碟,今年底以前,市場也可望現身容量達64GB、128GB的固態硬碟,但是以市場接受度而言,仍以4GB、8GB的固態硬碟為主,林志亮說。而在此階段,固態硬碟也不被視為儲存媒介,而是類似於微軟和英特爾的內存加速技術Ready Boost、Turbo Memory等。

不過市場業已對固態硬碟的未來樂觀以待。SanDisk引述Gartner的預測,顯示家用與商用筆記本內建固態硬碟的全球消耗量,將從2007年的4百萬左右,於2010年迅速攀升至3千2百萬 。

繼續粘貼(見諒):
伴隨著快閃記憶體產品的越來越便宜,快閃記憶體技術的越來越進步,SSD固態硬碟從原先高高在上的位置逐漸走入了我們生活中。華碩Eee PC、蘋果MacBook air、Thinkpad X300等筆記本的推出更是加強了固態硬碟的逐步流行。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固態硬碟呢?

固態硬碟俗稱快閃記憶體式硬碟,顧名思義是以NAND Flash為基礎,模擬動態隨機存取內存(DRAM)基本的存取模式,可以達到數據隨機存取的高速傳輸。簡單的說就是用固態電子存儲晶元陣列而製成的硬碟(目前最大容量為416GB),固態硬碟的介面規范和定義、功能及使用方法上與普通硬碟的完全相同,.在產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與普通硬碟一致,包括3.5",2.5",1.8"多種類型。

由於固態硬碟沒有普通硬碟的旋轉介質,因而抗震性極佳,同時工作溫度很寬,擴展溫度的電子硬碟可工作在-45℃~+85℃。廣泛應用於軍事、車載、工控、視頻監控、網路監控、網路終端、電力、醫療、航空等、導航設備等領域。

通俗點講:目前的硬碟(ATA 或 SATA)都是磁碟型的,數據就儲存在磁碟扇區里。而固態硬碟是使用快閃記憶體顆粒(flash disk)(即目前內存、mp3、U盤等存儲介質)製作而成。

目前,三星等廠商已經發布過多款固態硬碟,其中宇瞻公司最新發布的新產品,使用單一控制晶元開發的高速SATA固態硬碟,其連續存取速度最高達200MB/sec,容量可達128GB,相較於目前市面上連續存取速度約50~60MB/sec的SATA介面的SSD,Apacer目前可是足足快了2~3倍!不過目前固態硬碟價格還高高在上,尚未普及到DIY市場。

SSD的存儲介質分為兩種,一種是採用FLASH晶元作為存儲介質,另外一種是採用DRAM作為存儲介質。使用FLASH晶元作為存儲介質的固態硬碟,可以被廣泛應用到筆記本硬碟、存儲卡、U盤等。另外一種就是採用DRAM作為存儲介質的SSD,目前應用范圍較窄。它仿效傳統硬碟的設計、可被絕大部分操作系統的文件系統工具進行卷設置和管理,並提供工業標準的PCI和FC介面用於連接主機或者伺服器。採用FLASH晶元作為固態存儲器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移動,而且數據保護不受電源控制,能適應於各種環境,但是使用年限不高,適合於個人用戶使用。

SSD固態存儲器有以下幾點優點:

首先,數據存取速度快。根據相關測試:兩台電腦在同樣配置的電腦下,搭載SSD固態存儲器的筆記本從開機到出現桌面一共只用了18秒,而搭載傳統硬碟的筆記本總共用了31秒,兩者幾乎有將近一半的差距。

其次,防震抗摔是SSD的一個特點之一,因為全部採用了快閃記憶體晶元,所以SSD固態存儲器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部件,這樣即使在高速移動甚至伴隨翻轉傾斜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筆記本電腦發生意外掉落或與硬物碰撞時能夠將數據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再次,固態存儲器工作時靜音(固態存儲器因為沒有機械馬達和風扇,工作時噪音值為0分貝)、發熱量小、散熱快。第四,固態存儲器在重量方面更輕,與常規1.8英寸硬碟相比,重量輕20-30克,減少的重量有利於移動設備的攜帶。

SSD固態存儲器的不足:

固態存儲器不足之處在於數據的可恢復性,一旦在硬體上發生損壞,如果是傳統的磁碟或者磁帶存儲方式,通過數據恢復也許還能挽救一部分數據。但是如果是固態存儲,一但晶元發生損壞,要想在碎成幾瓣或者被電流擊穿的晶元中找回數據那幾乎就是不可能的。當然這種不足也是可以犧牲存儲空間來彌補的,主要用RAID 1來實現的備份,和傳統的存儲的備份原理相同。但是由於目前SSD的成本較高,採用這種方式進行備份將會進一步加強產品成本。

官方觀點:

國內存儲裝置廠商宇瞻(Apacer)日前與國際內存大廠三星(Samsung)聯袂發表固態硬碟(SSD, Solid State Disk)的發展趨勢。

三星資深經理Do Geun Kim表示:不論就省電、效能等項目來看,固態硬碟的表現都優於傳統硬碟,前者之所以還未在儲存媒體市場大放異彩症結僅在於成本。但是預計到了2009年末、2010年初,固態硬碟即可望吃掉60GB以下容量的硬碟市場。

雖然60GB在筆記型計算機市場已經是入門的儲存容量,但是三星認為除此以外的市場還大有可為,例如UMPC、百元計算機、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等。根據三星的預計,固態硬碟在行動裝置的市場滲透率,將從目前的1.32%,至2009年成長至18.82%。數量從840萬個成長至32億5600萬個。

同時,日立技術支持協理蔡正平也指出:在一寸硬碟市場中,快閃記憶體的確來勢洶洶。但是電腦使用者追求的是大容量。「至少五年之內,固態硬碟不會取代傳統硬碟。

小編觀點:

不管是傳統硬碟製造商,還是致力於發展新興SSD硬碟的廠家都不可否認的是固態硬碟在諸多方面相對於傳統碟片硬碟的優勢,相信隨著快閃記憶體產品製造成本的日漸降低,總有一天固態硬碟會完全取代現在碟片硬碟的地位。

Ⅳ 筆記本電腦的硬碟發展歷史和方向。越多越好。

硬碟的發展歷史
從第一塊硬碟RAMAC的產生到現在單碟容量高達十幾GB的硬碟,硬碟也經歷了幾代的發展,下面就介紹一下其歷史及發展。
1956年9月,IBM的一個工程小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碟存儲系統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其磁頭可以直接移動到碟片上的任何一塊存儲區域,從而成功地實現了隨機存儲,這套系統的總容量只有5MB,共使用了50個直徑為24英寸的磁碟,這些碟片表面塗有一層磁性物質,它們被疊起來固定在一起,繞著同一個軸旋轉。此款RAMAC在那時主要用於飛機預約、自動銀行、醫學診斷及太空領域內。
1968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溫徹斯特/Winchester」技術,探討對硬碟技術做重大改造的可能性。「溫徹斯特」技術的精隋是:「密封、固定並高速旋轉的鍍磁碟片,磁頭沿碟片徑向移動,磁頭懸浮在高速轉動的碟片上方,而不與碟片直接接觸」,這也是現代絕大多數硬碟的原型。
1973年IBM公司製造出第一台採用「溫徹期特」技術的硬碟,從此硬碟技術的發展有了正確的結構基礎。
1979年,IBM再次發明了薄膜磁頭,為進一步減小硬碟體積、增大容量、提高讀寫速度提供了可能。
80年代末期IBM對硬碟發展的又一項重大貢獻,即發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這種磁頭在讀取數據時對信號變化相當敏感,使得碟片的存儲密度能夠比以往20MB每英寸提高了數十倍。
1991年IBM生產的3.5英寸的硬碟使用了MR磁頭,使硬碟的容量首次達到了1GB,從此硬碟容量開始進入了GB數量級。
1999年9月7日,Maxtor宣布了首塊單碟容量高達10.2GB的ATA硬碟,從而把硬碟的容量引入了一個新里程碑。
2000年2月23日,希捷發布了轉速高達15,000RPM的Cheetah X15系列硬碟,其平均尋道時間只有3.9ms,這可算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硬碟了,同時它也是到目前為止轉速最高的硬碟;其性能相當於閱讀一整部Shakespeare只花.15秒。此系列產品的內部數據傳輸率高達48MB/s,數據緩存為4~16MB,支持Ultra160/m SCSI及Fibre Channel(光纖通道),這將硬碟外部數據傳輸率提高到了160MB~200MB/s。總得來說,希捷的此款("捷豹")Cheetah X15系列將硬碟的性能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2000年3月16日,硬碟領域又有新突破,第一款「玻璃硬碟」問世,這就是IBM推出的Deskstar 75GXP及Deskstar 40GV,此兩款硬碟均使用玻璃取代傳統的鋁作為碟片材料,這能為硬碟帶來更大的平滑性及更高的堅固性。另外玻璃材料在高轉速時具有更高的穩定性。此外Deskstar 75GXP系列產品的最高容量達75GB,是當時最大容量的硬碟,而Deskstar 40GV的數據存儲密度則高達14.3十億數據位/每平方英寸,這再次涮新數據存儲密度世界記錄。(網易)
硬碟歷史發展綜述
現在的IDE硬碟,容量動輒20GB,轉速則大多為7200RPM,數據緩存則是2MB,這就是現在主流IDE硬碟的標准。那你知不知道以前的硬碟是什麼樣子呢?現在大家看到的硬碟大多是3.5英寸盤,但以前的硬碟又是什麼一樣子呢?硬碟發展到今日這個樣子,又經過了多少發展過程呢?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來看看硬碟的歷史發展。
最早的硬碟可算是1956年9月,IBM的一個工程小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碟存儲系統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它的磁頭可以直接移動到碟片上的任何一塊存儲區域,從而成功地實現了隨機存儲,這套系統的總容量只有5MB,共使用了50個直徑為24英寸的磁碟,這些碟片表面塗有一層磁性物質,它們被疊起來固定在一起,繞著同一個軸旋轉。此款RAMAC在那時主要用於飛機預約、自動銀行、醫學診斷及太空領域內。普通用戶是不可能用到得,當然當時的電腦也不多,還沒有所謂的PC(Personal Computer)。
由於RAMAC龐大的體積及低效的性能,使用或者製造都非常不便,因此在1968年IBM公司又提出了「溫徹斯特/Winchester」技術,探討對硬碟技術做重大改造的可能性。「溫徹斯特」技術的精隋是:「密封、固定並高速旋轉的鍍磁碟片,磁頭沿碟片徑向移動,磁頭懸浮在高速轉動的碟片上方,而不與碟片直接接觸」,這也是現代絕大多數硬碟的原型。在此項溫氏技術提出後的5年,即1973年,IBM公司製造出了第一台採用「溫徹期特」技術的硬碟,從此硬碟技術的發展有了正確的結構基礎,現在大家所用的硬碟大多是此技術的延伸。
下面讓我們分塊來介紹硬碟技術的歷史與發展。
一、磁頭技術
硬碟技術的更新換代,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就是磁頭技術,現在的硬碟單碟容量一般都在10GB以上,最高的單碟容量已經達到了20GB,以後硬碟的單碟容量還將繼續增大,對於單碟容量,它直接聯系的技術就是磁頭技術,磁頭技術越先進,硬碟的單碟容量就可以做得更高。
最早的磁頭是採用鐵磁性物質,它在不論磁頭的感應敏感程度或精密度上都不理想,因此早期的硬碟單碟容量均非常低,單碟低了,硬碟的總容量就受到非常大的限制,因為在一塊硬碟內封裝的碟片數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一般的硬碟封裝碟片數在3~5片)。同時早期使用的磁頭在體積上也小,它使得早期的硬碟體積上相對而言比較龐大,這給用戶的使用帶來了非常的不便。
邁拓鑽石十一代
1979年,IBM再次發明了薄膜磁頭,為進一步減小硬碟體積、增大容量、提高讀寫速度提供了可能。接著在80年代末期,IBM公司對硬碟發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一個貢獻,即研發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磁頭,這種磁頭在讀取數據時對信號變化相當敏感,這使得碟片的存儲密度能夠比以往20MB每英寸提高了數十倍,磁碟存儲密度提高了,單碟容量自然而然就提高了,而單碟的提高就帶動著整塊硬碟容量的增大。
在1991年,IBM公司將此項MR磁頭技術應用於3.5英寸硬碟中,使得普通電腦用戶使用的硬碟容量首次達到了1GB,從此我們使用的硬碟容量開始進入了GB數量級。現在有些用戶使用得邁拓鑽石十一代(DiamondMax 80),它能提供高達80GB的容量,這些都是從那時的MR磁頭技術開始得,當然這么高的容量最後還得歸功於GMR(GaintMagneto Resistive,巨磁阻)磁頭技術,GMR是IBM公司在MR技術的基礎上研發成功的新一代磁頭技術,它是最新的磁頭技術,現在生產的硬碟全都應用了GMR磁頭技術。GMR比MR具有更高的信號變化靈敏度,從而使得硬碟的單碟容量可以做得更高,目前最新的磁頭技術為第四代GMR磁頭技術。
二、電機技術
在硬碟中,與磁頭技術一樣重要的另一項技術就是電機技術了,它直接影響著硬碟轉速的大小。目前最快主軸轉速的硬碟即希捷公司推出的Cheetah X15(捷豹X15系列),它的主軸電機轉速高達15,000RPM。目前主流的IDE硬碟轉速為7200RPM,而主流的SCSI硬碟轉速則為10,000RPM。
早期的硬碟轉速一般只有4000RPM甚至更低,低轉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電機技術的限制,隨著技術的革新,轉速提高到了4400RPM及4900RPM,再後來就是5400RPM了。
目前還有相當大部份的IDE硬碟轉速只有5400RPM,這些產品的定位是低價位電腦市場,如上面提到的邁拓鑽石十一代(DiamondMax 80),雖然它能提供最高容量達80GB,但其轉速卻只有5400RPM。在5400RPM後,推出的即7200RPM,這也是目前最高的IDE硬碟轉速。

[Seagate Barracuda ATA] [Seagate Cheetah X15]
這里提一個比較優秀的電機技術是希捷公司獨有的 Fluid Dynamic Bearing (FDB) 電機,它在1996年第一次推出,現在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技術,最新推出的7200RPM Barracuda ATA III(希捷新酷魚三代)採用的就是FDB III電機技術,它能有效降低噪音,減少震動,延長壽命和增強對震動的抵抗能力。電機技術發展了,直接影響的就是硬碟主軸轉速的提高,而轉速就決定著硬碟的尋道時間。當然在提高硬碟主軸轉速的同時需要考慮得是硬碟的發熱量及振動問題,還有就是硬碟的工作雜訊問題。所以電機技術直接決定著硬碟的快慢、工作溫度及工作雜訊等。
三、介面技術
硬碟介面一直是人們關心的技術,隨著電腦其它配件(如CPU、內存、顯示等子系統)性能的大步邁進,硬碟的介面傳輸率越來越體現出它在整個電腦系統的瓶頸效應,硬碟介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1、最早的硬碟介面要算是ST-506/412介面,它是希捷開發的一種硬碟介面,首先使用這種介面的硬碟為希捷的ST-506及ST-412。ST-506介面使用起來相當簡便,它不需要任何特殊的電纜及接頭,但是它支持的傳輸速度很低,因此到了1987年左右這種介面就基本上被淘汰了,採用該介面的老硬碟容量多數都低於200MB。早期IBM PC/XT和PC/AT機器使用的硬碟就是ST-506/412硬碟或稱MFM硬碟,MFM(Modified Frequency Molation)是指一種編碼方案 。
2、接在ST-506/412介面後發布得是ESDI(Enhanced Small Drive Interface)介面,它是邁拓公司於1983年開發的。其特點是將編解碼器放在硬碟本身之中,而不是在控制卡上,理論傳輸速度是前面所述的ST-506的2~4倍,一般可達到10Mbps。但其成本較高,與後來產生的IDE介面相比無優勢可言,因此在九十年代後就補淘汰了。
3、IDE與EIDE介面,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的本意實際上是指把控制器與盤體集成在一起的硬碟驅動器,我們常說的IDE介面,也叫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介面,現在PC機使用的硬碟大多數都是IDE兼容的,只需用一根電纜將它們與主板或介面卡連起來就可以了。把盤體與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減少了硬碟介面的電纜數目與長度,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強,硬碟製造起來變得更容易,因為廠商不需要再擔心自己的硬碟是否與其它廠商生產的控制器兼容,對用戶而言,硬碟安裝起來也更為方便。
4、ATA-1(IDE)介面,ATA是最早的IDE標準的正式名稱,IDE實際上是指連在硬碟介面的硬碟本身。ATA在主板上有一個插口,支持一個主設備和一個從設備,每個設備的最大容量為504MB,ATA最早支持的PIO-0模式(Programmed I/O-0)只有3.3MB/s,而ATA-1一共規定了3種PIO模式和4種DMA模式(沒有得到實際應用),要升級為ATA-2,你需要安裝一個EIDE適配卡。
5、ATA-2(EIDE Enhanced IDE/Fast ATA)介面,這是對ATA-1的擴展,它增加了2種PIO和2種DMA模式,把最高傳輸率提高到了16.7MB/s,同時引進了LBA地址轉換方式,突破了老BIOS固有504MB的限制,支持最高可達8.1GB的硬碟。如你的電腦支持ATA-2,則可以在CMOS設置中找到(LBA,LogicalBlock Address)或(CHS,Cylinder,Head,Sector)的設置。其兩個插口分別可以連接一個主設備和一個從設置,從而可以支持四個設備,兩個插口也分為主插口和從插口。通常可將最快的硬碟和CD—ROM放置在主插口上,而將次要一些的設備放在從插口上,這種放置方式對於486及早期的Pentium電腦是必要的,這樣可以使主插口連在快速的PCI匯流排上,而從插口連在較慢的ISA匯流排上。

從上面的硬碟歷史發展中,可以看出硬碟總是朝著容量更大、速度更多、運行更穩定的方向發展得,以前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將來也必然是這樣.

下一代記錄技術展望
晶格介質記錄

磁頭的寫入單位是由磁粒組成的磁單元,在同一磁軌上極性相反的相鄰磁單元之間的邊界稱為磁變換,通過比特單元是否包括磁變換來進行數據記錄。既要准確探測到磁變換,又要避免超順磁效應的影響,減小寫入單位的尺寸是實現提高存儲密度的方式之一,這就是晶格介質技術。

其基本原理就是,生成小尺寸、有序排列的「單疇磁島」作為寫入單位,通過這種技術的存儲密度可以達到傳統垂直記錄的大約兩倍。而且由於每個島都是一個單磁疇,所以晶格介質的熱穩定性也很好,幾乎不會受到超順磁效應的影響。

現在的光刻技術已經能夠實現製造磁島,這其中需要用到電子束刻蝕技術和納米刻印復制技術,前者用於製造後者的模板,後者則將圖樣翻版到硬碟碟片的基板之上。在磁變換的過程當中,當被寫入數據以後,磁島必須保持單疇,這樣數據才不會丟失,因此,除了製造工藝要取得突破以外,還需要磁頭技術的配合。晶格介質記錄這項技術目前還需要進行大量的實用化研究。
熱輔助磁記錄

前文提到過高矯頑力磁介質的使用,可以進一步減小磁粒尺寸。之所以過去的技術推廣程度不高,是因為使用這種介質時,磁頭寫入需要極強的磁場,不僅使得磁頭製造困難,而且也會對相鄰區域的數據穩定性有一定影響。

現在,一種全新的記錄方式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熱輔助磁記錄。其原理就是採用激光作為輔助,在寫入介質時,使用激光照射寫入點,這樣磁頭就可以利用熱能,從而在磁場強度小的情況下也能順利進行寫入操作。難點就在於需要採用極細的激光束,普通激光不能滿足需求,實驗室當中流行的辦法是採用近場光。

這項技術理論上可以將存儲密度提高到5Tbit/平方英寸,即傳統垂直記錄技術的存儲密度極限的10倍,目前還處在基礎研究階段。

Ⅵ 硬碟在電腦中的重要性如何

目前一般家用電腦都需要(機械)硬碟的,有錢可以買個固態硬碟。
空間目前台式機一般最少250G,喜歡下載電影的話可以買個更大的

Ⅶ 為電腦瓶頸的硬碟有何進展

首先回答你的問題,單硬碟的速度可以說已經達到極限了,再換代也只可能是10M/s以內的小幅度提升。
固態硬碟並不像你說的那樣,真正好的固態硬碟可以達到3倍主流硬碟的速度。但問題是價格和壽命。固態硬碟的壽命非常短,一般的好像只有1萬還是10萬我忘了,反正非常短。
磁碟陣列也不象你說的那樣,磁碟陣列的方法很多:RAID 0\RAID 1\RAID 0+1,你說的只是RAID 0。但RAID 0+1可以提升速度和安全,但就是需要4硬碟以上。關於raid我就不多說了,網路上說的很明白,你可以參考一下。

Ⅷ 硬碟的發展歷史 目前最主流的硬碟是什麼啊 SATA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神州電腦總是用SATA硬碟

Serial ATA即串列ATA,它是一種完全不同於並行ATA的新型硬碟介面類型,由於採用串列方式傳輸數據而知名。是由APT Technologies、DELL、IBM、Intel、Maxtor、Quantum,Seagate等公司合作開發用於取代並行ATA介面技術。
目前主流硬碟多採用IDE介面,即美國國家標准協會(ATA)所制定的標准,所以也稱IDE/ATA介面,最初速度為33MB/s,現在已經發展到133MB/s。
SATA以連續串列方式傳送數據,使連接電纜數目減少,效率提高,同時還能降低系統能耗,減小系統復雜性,SATA的起點更高,發展潛力更大,SATA 1.0 數據傳輸率是150MB/s,SATA 2.0數據傳輸率是300MB/s,最終SATA將實現600MB/s的最高傳輸率。
ATA(或IDE介面)硬碟,採用的是40針或80針的扁平硬碟線作為傳輸數據的通道,而SATA硬碟是採用7芯的數據線,採用點對點傳輸協議,使用兩根數據線進行信號傳送,這樣就不會受到機箱內各種頻率的干擾,使盤緩存中的數據順利傳到內存中進行處理

Ⅸ 筆記本電腦硬碟的發展方向。

其實無論筆記本還是台式機,硬碟的發展方向都是一樣的。
1、更高的讀寫速度;
2、更小的體質;
3、更低的功耗;
4、更長的使用壽命;
5、更低的發熱量以及抗震性能、更低的運行噪音。
傳統機械硬碟基本上都有都有生面所寫的不足,其中讀寫速度是最大雞肋。現在SATA都出到第三代標准,但是傳統機械硬碟連SATA一代的標准都無法突破。SSD的出現是一個很大進步,而且速度最好的SSD連SATA第三代標准都無法滿足。不過SSD也有很大缺陷:發熱問題、使用壽命問題、成本問題等,所以我覺得SSD還只是一個過渡產品。至於未來的硬碟發展,我覺得還是我上面那幾點作為突破。

Ⅹ 硬碟發展史

1956年3月IBM推出了第一台硬碟
1973年 IBM推出了採用"溫徹斯特"技術的硬碟
1989年 IBM發明了MR磁阻技術
1991年 IBM推出了1GB容量的硬碟
1993年 GMR(巨磁阻磁頭技術)推出

閱讀全文

與電腦硬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方正台式電腦網卡驅動 瀏覽:448
電腦開機提示您的電腦未正確啟動 瀏覽:287
在家怎麼用手機電腦賺錢的方法 瀏覽:108
蘋果手機為什麼下不了受信任軟體 瀏覽:628
電腦系統重裝一下就好了 瀏覽:326
蘋果無限金幣游戲下載軟體 瀏覽:89
相機電腦控制軟體 瀏覽:250
重裝電腦系統時提示ipv4 瀏覽:900
電腦能長期開機多久 瀏覽:790
日歷電腦軟體 瀏覽:622
台式電腦模擬組裝 瀏覽:236
台式電腦怎麼升級硬體 瀏覽:674
為什麼我的電腦壓縮文件報錯 瀏覽:492
電腦連接列印機出現一條橫線 瀏覽:786
電腦屏幕畫面有幾種 瀏覽:575
在電腦上怎麼設置不能上網 瀏覽:628
電腦系統佔有率多少 瀏覽:946
電腦屏幕背景變黑 瀏覽:974
電腦列印的是什麼軟體 瀏覽:854
win7如何取消電腦綠色護眼 瀏覽: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