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裝雙硬碟需要設置主板的兼容模式和增強模式么什麼時候需要設置
ICH5是原生的PATA,現在的從945開始都是通過第三方晶元提供的PATA介面,設置上面有所不同
2. 電腦硬碟需要兼容嗎
這是雙硬碟的安裝和設置方法 看看吧
1.規劃IDE設備的主從關系
一般主板都提供了兩個IDE介面,可以接四個IDE設備。但除了硬碟外,用戶一般還有1個或2個光碟機。因此,要想獲得更好的性能,就要規劃好這3個或4個設備的安裝位置。
(1)雙PATA硬碟+1個光碟機
建議將容量大、速度快的硬碟設置為主盤,接在IDE
1介面的數據線上;將另外一個硬碟設置為主盤,光碟機設置為從盤,兩者一起接在IDE
2介面的數據線上。
小提示:系統啟動時搜索啟動盤的順序是先IDE 1,後IDE 2。將高速硬碟設置成主盤接在IDE
1上作為系統盤,可以提高系統的性能。
(2)雙PATA硬碟+雙光碟機
與上面的連接方式相似,建議在IDE
1上除了接那個高速硬碟作為主盤外,再接一個光碟機(從盤)。同時IDE
2上也是一個硬碟加一個光碟機。
2.設置硬碟及光碟機的跳線
從上面的主從關系規劃可以看出,不論是雙PATA硬碟加一個光碟機,還是雙PATA硬碟加兩個光碟機,硬碟都是「主盤」,光碟機都是「從盤」。因此,必須將硬碟及光碟機的跳線按此要求進行設置。在IDE設備的跳線設置中,一般用「Master」表示「主盤」,「Slave」表示「從盤」。硬碟出廠時一般默認就是「主盤」,而光碟機出廠時的跳線一般默認是「從盤」。在安裝硬碟與光碟機時,要仔細查看該設備的主/從盤的跳線設置。
3.安裝PATA硬碟
設置好跳線之後,就可以按照上面規劃的安裝位置,將硬碟、光碟機一一裝入機箱中,然後連接好設備的數據線與電源線。注意,在使用數據線的時候必須注意——數據線上的三個埠是有定義的,不能隨便連接設備。中間的那個埠是「Slave」,是用來連接從盤的;離「Slave」埠最近的那個是「Master」,是用來連接主盤的;離「Slave」最遠的那個是「System」,它是插在主板的IDE介面上的
4.BIOS設置與硬體檢測
硬碟安裝好以後,我們就可以進入BIOS查看硬碟是否工作正常了:啟動電腦,進入BIOS中的「Standard
CMOS
Setup」(標准CMOS設定)。將硬碟的「Type(類型)」和「Mode(模式)」設為「Auto」,讓BIOS自動檢測硬碟。也可以通過主菜單中的「IDE
HDD Auto
Detection」選項來自動檢測硬碟。如今的主板都具備自動檢測功能,只要沒有物理故障,一般都能檢測出來,此時就可以看到BIOS中4個IDE埠上的設備了
小提示:如果電腦檢測不到硬碟,或者檢測硬碟時死機,請考慮以下幾種情況:硬碟跳線錯誤;數據線連接錯誤;沒插電源線;主板BIOS不支持大硬碟;前面幾種情況比較容易解決,至於BIOS不支持大硬碟,可以採用升級BIOS的方法解決。當然,也可以通過第三方軟體來跳過主板BIOS限制,各硬碟生產商都免費提供這種砑��蠹銥梢緣焦俜酵�舊舷略亍?br>
「1個PATA+1個SATA」雙硬碟安裝
SATA(串列ATA)是硬碟今後的發展趨勢,如今市場上SATA硬碟及支持SATA硬碟的主板也越來越多。SATA硬碟在外觀上最大的變化就是採用了非常窄小的「L」形數據線介面及扁平的電源線介面.支持SATA硬碟的主板一般都會提供2個或4個SATA介面。
1.Intel系列晶元組主板的設置
(1)1個PATA硬碟+1個SATA硬碟+1個光碟機
以ICH5、ICH5R、ICH6、ICH6R為代表的Intel南橋晶元支持SATA,目前的i865、i875及最新的i915、i925系列晶元組都提供了對SATA的支持。如果主板的SATA介面是由ICH5/ICH5R晶元提供的,那麼應該這樣連接:
將SATA 硬碟的數據線連接到主板的「SATA1」介面中;將PATA硬碟與光碟機通過一根IDE數據線連接起來,其中PATA硬碟的跳線設置為「主盤」,並連接到數據線的「Master」端,將光碟機的跳線設置為「從盤」,並連接到數據線的「Slave」端,最後將這根IDE數據線連接到主板的「IDE2」介面中。
在連接SATA硬碟時要注意:有些SATA硬碟一般都具備傳統的4針電源介面及SATA電源介面,在使用時可以任意選擇其中一個介面來連接電源,但是絕對不要將這兩個介面都接上電源插頭,否則會燒毀硬碟的。
將所有硬碟及光碟機的數據線按上述方法連接好之後,再連接好設備的電源線。接下來啟動電腦進入BIOS,選擇並進入「Integrated
Peripherals」設置窗口,然後進入「OnChip IDE Device」設置畫面。在該畫面中,除了將「IDE HDD Block
Mode」、「On-Chip Primary PCI IDE」、「On-Chip Secondary PCI
IDE」三個選項設置為「Enabled」外,其他8個選項全部設置為「Auto"
再將游標移動到窗口下方的「On-Chip Serial
ATA」選項上按回車鍵,然後在彈出的窗口中選中「Combined Mode」後按回車鍵;最後將游標移動到「Serial ATA Port0
Mode」上按回車鍵,在彈出的窗口中選中「Primary Master」並回車。此時「On-Chip Serial ATA」和「Serial ATA Port0
Mode」選項的設置分別為「Combined Mode」和「Primary
Master"
按「F10」鍵保存BIOS設置,重新啟動電腦後,再次進入BIOS的「Standard CMOS
Features」窗口就會發現,SATA硬碟占據了「IDE Channel 0 Master」通道,而PATA硬碟則占據了「IDE Channel 1
Master」通道,光碟機占據「IDE Channel 1
Slave」通道
小提示:經過以上設置後,SATA硬碟的優先順序比PATA硬碟的高,建議將操作系統安裝在SATA硬碟上(此時在DOS下SATA硬碟的第一個分區是「C」 盤)。如果不想將SATA硬碟作為系統盤,而想把操作系統安裝在PATA硬碟上,則可以在BIOS中將PATA硬碟的啟動優先順序提高:進入 「Advanced
BIOS Features」窗口,選擇「Hard Disk Boot
Priority」並進入硬碟啟動優先順序設置窗口。在該窗口中,默認是SATA硬碟排在PATA硬碟的前面,此時可以選中PATA硬碟,然後按「Page
Up」鍵,使PATA硬碟排在SATA硬碟的前面。最後保存BIOS設置並重新啟動電腦,這樣PATA硬碟的第一個分區在DOS下便成了「C」盤。
(2)1個PATA硬碟+1個SATA硬碟+2個光碟機
將SATA 硬碟的數據線連接到主板的「SATA1」介面中;將PATA硬碟設置為「從盤」,然後用1根IDE數據線將它連接到主板的「IDE1」介面上;將兩個光碟機分別設置為「主盤」和「從盤」,然後利用一根IDE數據線將這兩個光碟機連接到主板的「IDE2」介面上.注意,在連接硬碟及光碟機的時候,要注意數據線埠的選擇。
設備安裝好以後也要到BIOS中進行設置,具體設置方法和前面「1個PATA硬碟+1個SATA硬碟+1個光碟機」的設置方法大同小異。不同的地方是「On-Chip
Serial ATA」選項和「Serial ATA Port0 Mode」選項的設置,其中前者應設置為「Enhanced Mode」,後者須設置為「SATA0
Master」
保存BIOS設置並重新啟動電腦,再次進入BIOS的「Standard CMOS
Features」窗口就會發現,此時共有6個IDE設備通道,其中PATA硬碟占據了「IDE Channel 0 Slave」通道,而兩個光碟機分別占據了「IDE
Channel 1 Master」與「IDE Channel 1 Slave」通道,SATA硬碟占據了「IDE Channel 2
Master」通道.
經過以上設置後,PATA硬碟的優先順序比SATA硬碟的高。如果想把SATA硬碟作為第一啟動盤,則可以在「Hard
Disk Boot Priority」窗口中將SATA硬碟排在PATA硬碟的前面。
此外,在設置「On-Chip Serial ATA
Setting」選項時,也可以將「On-Chip Serial
ATA」設置為「Auto」,由主板自動根據設備的多少及連接位置來選擇SATA工作模式。
2.VIA系列晶元組主板的設置
VIA的VT8237也提供了對SATA硬碟的支持,在一些採用PT880、KT880、KT800等晶元組的主板上,採用的往往就是VT8237南橋。
如果主板採用的是VT8237南橋,那麼其SATA硬碟的物理安裝、BIOS設置與Intel的ICH5/5R差不多,只須按照前面講述的連接方案連接好硬碟與光碟機,然後在BIOS中找到帶有「SATA」或「Serial
ATA」字樣的選項,將它設置為「Enabled」或「Auto」即可。
3.採用第三方晶元的主板的設置
也有很多主板晶元組的南橋並不支持SATA,因此主板廠商便會通過板載第三方的SATA控制晶元來提供對SATA的支持。目前使用比較多的第三方控制晶元,主要有Silicon
Image公司的Sil3114與Sil3112、Promise公司的PDC20376、SiS公司的SiS180、VIA公司的VT6420等。
對於採用第三方SATA控制晶元的主板而言,由於其傳輸通道並不佔用傳統的IDE通道,因此無須過多考慮設備的主從關系。也就是說,SATA硬碟只管接在SATA介面上即可,至於PATA硬碟及光碟機,可以享用IDE1、IDE
2兩個介面(即4個IDE傳輸通道)。
由於不同主板廠商所用的第三方SATA控制晶元不盡相同,因此要想在BIOS中打開SATA功能,其選項名稱也各不一樣。不過有一點相同的是,該選項一般都在「Integrated
Peripherals」設置窗口中。用戶只需在此設置窗口中查找帶「Serial
ATA」、「SATA」字樣或與SATA控制晶元廠商名相同的選項就對了。
而更多的廠商是在BIOS設置中添加了諸如「Serial ATA
Controller」、「Serial ATA
Setting」這樣的選項,只需將它們設置為「Enabled」即可。
雙SATA硬碟的安裝
如果兩塊硬碟都是SATA介面的,那麼它們的安裝更加簡單,只要利用SATA硬碟數據線將兩個SATA硬碟分別連接到SATA1、SATA2介面即可。至於光碟機,建議利用IDE數據線將它連接到主板的IDE
2介面上。如果是一個光碟機,則一個光碟機獨佔IDE 2;如果兩個光碟機,則分別設置為主盤、從盤,然後用一根IDE數據線將它們連接到IDE
2上。
物理連接好之後,在BIOS中打開SATA控制器即可。具體的設置方法可參考上面介紹的方法,或者查閱主板說明書。
阿萌小辭典
PATA硬碟
也稱並行硬碟。它採用的是稱為Ultra
ATA/DMA的並行匯流排介面(俗稱IDE介面),目前主流的並行ATA硬碟僅支持ATA/100和ATA/133兩種數據傳輸規范,外部傳輸速率最高能達到100MB/s或133MB/s。
SATA硬碟
也稱串列硬碟。由於改用線路相互之間干擾較小的串列線路進行信號傳輸,SATA硬碟數據傳輸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因此相比原來的並行傳輸方式,SATA的工作頻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目前的SATA
1.0標准工作頻率為150MB/s,未來的SATA 2.0和3.0可提升到300MB/s和600MB/s。
3. 硬碟的兼容模式和增強模式有什麼不同
兼容模式和增強模式(Compatible Mode和Enhanced Mode)。其中Compatible Mode,可以理解為把SATA硬碟埠映射到PATA通道的相應埠。你檢測到的133MB/s正是因為在這里硬碟的模式被設為兼容模式了。現在硬碟的速度瓶頸在於內部傳輸速率,並不在於介面的傳輸速率
4. 怎樣把硬碟改為兼容模式
把SATA硬碟設置為IDE模式或兼容模式需在CMOS裡面進行,下面以945G主板為例進行說明,具體步驟如下:
1、接好SATA硬碟後,開機,按Del鍵進入CMOS設置界面;
2、按鍵盤上的TAB鍵和方向鍵,進入integrated peripherals 設置界面;
3、按方向鍵,選擇Onchip IDE Device ,按回車,進入Onchip IDE Divice設置界面;
4、按鍵盤上的F10鍵保存並退出CMOS,在退出界面,Y 提示符狀態下,回車(如果是N提示符,輸入Y)。
5、重啟電腦,這時的SATA硬碟就跟IDE硬碟一樣被windows正常識別了!
5. 裝雙硬碟需要設置主板的兼容模式和增強模式么什麼時候需要設置
不需要設置的,SATA和PATA在一起時一般情況下是兼容的,如果要設置主盤和從盤只用在PATA上跳線就可了,一般跳為從盤,,865PE的主板無論從前端匯流排還是內存,顯卡方面都不一樣了,由原來的ICH5到了現在的7 ,9,內存從一代到了二代,顯卡由AGP8X到了現在的PCI-E16X,別外供電方面也多加了四針
6. sata硬碟兼容模式和增強模式有什麼區別
你說的增強模式應該是硬碟的高級傳輸AHCI了。
這玩意要驅動的。
你的問題一,解決方法有兩個。一是你換一張新一點的集成了AHCI驅動的XP光碟,可以直接不用改成「兼容模式」就能安裝好。二是,你用你現在的光碟安裝好系統以後,手工安裝AHCI驅動,之後再改回「增強模式」,這樣就不會藍屏。
以為沒有驅動,所以你在增加模式下運行GHOST的時候,沒有辦法識別硬碟。
同樣是XP,安裝了「增強模式」,你可以安裝INTEL的硬碟加速程序,硬碟的傳輸速率會有點提高,且對硬碟的壽命和保護略有提高。
7. 用老毛桃製作啟動U盤時,U盤分區分為智能模式、兼容模式、增強模式,這三種模式有什麼區別,如何選擇
USB-HDD是移動硬碟常用作U盤啟動盤的寫入方式,USB-ZIP則為U盤啟動盤的常用寫入方式。用移動硬碟作啟動盤比較粗放,兩種方式任意用;而對U盤最適合的還是USB-ZIP。Fat32和Fat16都是分區的格式,跟USB-HDD和USB-ZIP不能相提並論
8. 電腦大神們,我的電腦想再裝個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考慮到兼容性,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硬碟
硬碟是不存在兼容問題的,現在市面上的硬碟無非是3種:
1、機械硬碟,機械硬碟讀寫速度相對較慢,但是容量大,性價比高
2、混合硬碟,價格適中讀寫介於機械和固態之間,現在容量最大的有2t,性價比一般
3、固態硬碟,固態硬碟又分sata3和nvme,sata3讀寫最高500m/s左右,性價比一般,而nvme的目前市面上的最大能到3400m/s,性價比很低。
簡單的說就是你買硬碟,速度越快的越貴。
9. 硬碟格式化時在安全性選項中,選哪個最好
硬碟格式化的選擇,無疑NTFS更適合於磁碟(機械硬碟、固態硬碟),而exFAT適合於快閃記憶體檔(U盤)。而exFAT就是FAT32的升級版本,主要是突破對單個文件容量有所限制。
磁碟沒任何問題的話那麼可以選擇,NTFS格式化分區,速度快。FAT32在Windows9X年代就已經得到了普及,而NTFS則從Window2000開始走向大眾。
就安全性而言,基於NT架構的NTFS更勝一籌,同時其也可以支持更大容量的硬碟分區,因此我們更加推薦給大家使用。但是在文件讀取的速度方面,FAT32則具有一定的特長,因此如果是游戲玩家的話則可以考慮使用這種分區格式。
(9)電腦硬碟選擇兼容還是增強擴展閱讀:
格式化硬碟的時候會彈出文件系統的選項,分別有FAT32、NTFS、exFAT三種格式。
1、分區類型:NTFS:
NTFS目前是使用最為廣泛的分區類型,我們可以進行設置許可權,並且比Fat32多出許多功能,並且在安全性和易用性、穩定性方面出色。
它是由Win 2000之後開始普及,如今發展到現在NTFS最大支持256TB(MBR),GPT分區下更是最大支持128EB。目前大多數的電腦硬碟都是使用NTFS,我們在分區的時候建議首選NTFS分區類型!U盤不建議使用NTFS,會大幅度縮短壽命。
由於NTFS分區類型是微軟公司的專利,因此對於Mac用戶或多或少有點小麻煩,MAC用戶需要藉助第三方軟體才可以寫入NTFS文件系統,所以如果考慮多平台的用戶,更加推薦exFAT格式。
2、分區類型:FAT32。
通常U盤基本都是FAT32格式的,只是它的兼容性比較好一些,幾乎目前所有的主流系統對該格式進行讀寫,但是它的安全性不高,不能設置許可權,磁碟的利用效率也比較低。
關鍵是對單個文件容量有所限制,拷貝大小不能超過4GB容量,而文件名稱長度也不能超過255字元。由於U盤的容量越來越大,不建議FAT32格式。
我們在拷貝文件的時候,如果文件容量超過了4GB容量大小,那麼系統就會提示「文件過大」的提示,無法完成拷貝的情況,如下圖所示:
3、分區類型:exFAT。
exFAT也可以叫做FAT64,從Windows CE6之後就出現了,它解決了FAT32不支持4G以上大容量文件的問題,直接最大支持16EB(目前256GB),而Windows與Mac均可適用。
還有十分強的跨平台能力。是微軟專為快閃記憶體(U盤、存儲卡)快閃記憶體設備設計的文件系統,兼容性非常好。建議U盤等移動設備首選。
10. XP系統Sata硬碟,選增強模式還是兼容模式哪個快,有弊端嗎謝謝!
win7和xp是需要的不一樣,但是你可以選擇自動,如果沒有的話,你win7就選擇ATA模式,xp選chi模式,否則會導致開機藍屏。特別是惠普的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