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主機裡面都有什麼零件
電腦主機內部一般是由:主板、cpu、內存、硬碟、顯卡、電源、光碟機這些配件組成的,其中主板、cpu、內存、硬碟、電源、這五大件是必不可少的,是電腦出生就帶有的,缺一樣電腦就無法正常工作。像光碟機、機箱散熱風扇之類的配件可以根據情況來安裝。
電腦硬體知識 之主機配件
1、 電腦硬體知識 之主板
主板一般為矩形電路板,上面安裝了組成計算機的主要電路系統,一般有BIOS晶元、I/O控制晶元、鍵盤和面板控制開關介面、指示燈插接件、擴充插槽、主板及插卡的直流電源供電接插件等元件,是電腦結構的基本構成骨架。
2、 電腦硬體知識 之 CPU
CPU 簡稱處理器!CPU分單核、多核處理。相當於人的大腦,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家用機平台就AMD和Inter兩類 ,電腦速度快不快CPU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3、 電腦硬體知識 之內存條
內存條是臨時儲存數據區域,軟體和系統文件經常調用它!相當於人的胃,喝一大杯水你馬上感覺飽了,一會消化過去你還可以繼續吃。雖然內存也有存儲數據的功能,但是它只是暫時性的存儲一些數據供CPU使用,因此內存決定電腦硬體速度的重要配件之一。
4、 電腦硬體知識 之硬碟
硬碟是儲存數據的一個載體。分串口、並口(現在並口已經淘汰了,都是串口的)它就相當於人的肚子,想裝多少得看你的肚量了!硬碟容量的大小和電腦運行速度關系不大,它主要起存儲數據的作用,比如你下載的島國大片就是存到硬碟這個東西里的。
B. 電腦有多少個部件
常見的電腦構成有主機、顯示器、鍵盤、滑鼠、音箱。還有列印機和掃描儀,是電腦重要的輸出、輸入設備。
主機,是電腦最主要的設備,相當於人的大腦一樣,幾乎所有的文件資料和信息都由它控制,您需要電腦完成的工作也都由它主要負責,它還要給其他的電腦設備分配工作,其他的設備因此也都叫做外圍設備。主機具體如何工作,我們在後面再詳細介紹。
顯示器,是電腦主要的輸出設備,它的重要任務是將主機的所思所想的結果展示在大家面前,它由一根視頻電纜與主機的顯示卡相連。以前,大家多用14英寸(屏幕對角線的長度,1英寸=2.56cm)的球面顯示器,由於電腦及其相關設備的飛速發展,現在15英寸的顯示器也已逐漸在退出主流地位。目前17英寸的彩顯已非常流行,成為主流配置的趨勢日趨明顯。平面直角顯示器的屏幕幾乎在一個平面上,再也不象以前的顯示器那樣中間凸起,畫面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大量純平面的顯示器也已上市,這許多新型顯示器在考慮了實用的同時,也更符合綠色環保要求,使電腦用戶的視覺感觀得到最好的保護和最大的享受。
鍵盤,它的功能跟顯示器相反,負責對主機系統的「輸入」,用戶對電腦的工作要求。用戶的指令必須通過它才能告訴主機電腦的「腦」。通過它,電腦才知道要做什麼。而且目前鍵盤對電腦來說還是一個不可替代的輸入設備。
滑鼠,隨著Windows圖形操作界面的流行,很多命令和要求已基本上不需再用鍵盤輸入,只要通過操作滑鼠的左鍵或右鍵就能告訴電腦要做什麼。因此,雖然很小的滑鼠,卻給電腦使用者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和許多的樂趣。
音箱,為了適應電腦多媒體化的需要,現在,有聲有畫的多媒體電腦家族越來越壯大,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增添了很多的色彩,同時也成了吸引很多電腦愛好者的原因,主機的聲音通過音效卡傳送給音箱,再由音箱表達出來,真正把多媒體的效果體現出來。
列印機,跟電腦關系很緊密。與顯示器一樣,列印機也是一種常用的輸出設備,通過一根並口電纜與主機後面的並行口相連。列印機有三種類型:針式列印機、噴墨列印機和激光列印機,其性能是逐級遞增的。
為了更好地理解電腦是如何工作的,我們需要再花點時間重點了解一下電腦的主機。我們拆散主機,它的主要構件就是主機板、內存條、硬碟驅動器、軟盤驅動器、光碟驅動器、音效卡、顯示卡及數據機。
主機板,是一台主機的骨架,大多數設備都得通過它連在一起; CPU,英文名叫Central Processing Unit,意思就是中央處理器,它是主機的心臟,統一指揮調度電腦的所有工作。平常大家說的486、586、奔騰、PII、Celron就是指不同的CPU。
內存,英文名叫 Read Arandom Memory,簡稱RAM,是電腦工作過程中貯存數據信息的地方,它的單位叫做「兆」位元組,用「M」表示(1M = 1024K,1K = 1024位元組,1個漢字占兩個位元組,1M 大約相當於50萬漢字),一般大家都省略了「位元組」兩個字,只稱「兆」。現在的機器一般都安裝32M或64M的內存。
硬碟,是平時安裝各種軟體和存貯文件的地方,相當於主機的肚子,用戶的 Windows98,各種游戲軟體或是文件信函全放裡面,以前硬碟容量較少,只有幾百兆,目前一般都有 6G、8G 或 10G 以上的大容量(1G = 1024M),而且目前已經出現了20G及以上的硬碟,是真正的海量存儲器。
軟碟機,分3.5英寸和5英寸兩種,目前常用的都是 3.5英寸軟碟機,可讀寫3.5英寸軟盤,3.5英寸軟盤有1.44M位元組的容量,您可以用軟盤復制一些不太大的程序和文件用以隨身攜帶,或拷貝一個文件和另外一台電腦進行文件交換,還可以把主要的文件信息備份一份在軟盤上,以防電腦出故障時丟失數據。
光碟機,也叫做CD-ROM驅動器,意思就是只讀光碟驅動器(只能讀,不能寫),一張 CD-ROM光碟一般能存放 650M 左右的數據,可以用來存放一些大型的軟體,假如沒有它,現在很多的大型軟體如WIN98、 Office 2000 等,用3.5英寸的軟碟機要裝多少張呢。
光碟機的一個主要性能指標是「倍速」,倍速是以每秒從光碟機讀取150K位元組為基準計算的。兩倍速即表示每秒可從光碟機讀取2x150K=300K位元組(1K=1024位元組),目前常用的光碟機已經能達到32倍速或48倍速,百倍速光碟機也快上市了。
顯示卡,是一種常見的電腦擴展卡,它負責將主機運算和處理的結果和主機的狀態告訴顯示器。
音效卡,負責將主機處理出來的聲音讓音箱(或揚聲器)「說」出來。
主機的構成和各組件的分工已經簡單介紹完了,電腦和它的一些外圍設備列印機也作了介紹,現在我們總結一下前面的內容。電腦中最主要的部件或設備是主機,用來顯示電腦的工作情況的設備是顯示器,向主機輸送命令的主要設備是鍵盤。電腦的輔助設備有:滑鼠、手寫板等。使我們能夠聽到電腦所發出的聲音的設備是音箱;我們只需通過各種電纜把它們連起來,就可以得到一台我們平時所說的完整的電腦。
http://..com/question/2137756759917784668.html 參考鏈接
C. 電腦的硬碟有幾個,分別叫什麼
外部存儲器
叫硬碟
一般是一個
有
機械硬碟
和
固態硬碟
之分
機械硬碟是裡面有機械部件需要裡面的盤面轉動來讀取東西,
固態硬碟有點像U盤.沒有機械部件,相對的不容易壞,讀取的速度更快
現在有2種介面
IDE
比較老的速度慢
SATA
新點的
還有種東西是硬碟卡
是接在
PCI介面
是說PCI-E口上的
有點故態硬碟
D. 電子計算機的磁碟存儲器主要零部件包括哪些
磁碟存儲器是當前各種機型的主要外存設備,它以鋁合金或塑料為基體,兩面塗有一層磁生膠體材料。通過電子方法可以控制磁碟表面的磁化,以達到記錄信息(0和1)的目的。
磁碟的讀寫是通過磁碟驅動器完成的。磁碟驅動器是一個電子機械設備,它的主要部件氧括:一個安裝磁碟片的轉軸,一個旋轉磁碟的驅動電機,一個或多個讀寫頭,一個定位讀寫頭主磁碟位置的電機,以及控制讀寫操作並與主機進行數據傳輸的控制電路。
E. 電腦主機裡面有哪些主要部件
CPU:中央處理器,是一塊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有很多針腳,是電腦的核心,它是電腦進行運算和控制的核心,處理著各種信息的運算,就像人計算數學題要用頭腦運算一樣。計算機的核心部件
主板:主板是電腦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它的作用就是在上面安裝各部件和外設設備,組成電腦的主要電路系統,說得白一點就是很多部件需要主板來進行統一連接組成一個整體,它負責協調。
內存:內存也是電腦中的主要部件,它是平時打開電腦運行程序的地方,計算機中的程序的運行都是在內存中進行的,因此其大小對電腦的運行影響也比較大。
硬碟:硬碟是電腦的存儲媒介,電腦的系統、數據都儲存在電腦的硬碟上,目前主要有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之分;
電源:電源為電腦各部件提供供電保障,它是電腦的重要組成部分,整個電腦的主機都由電源統一供電,電源的好壞
機箱:機箱是電腦配件中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存放、固定所有電腦配件,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把電腦主板、cpu、內存、硬碟、光碟機等都固定在一起,將它們在放在裡面起到保護的作用。關繫到整機供電的穩定性。
顯卡:顯卡承擔輸出顯示圖形的任務。你或許會發現自己的電腦好像沒有顯卡,那是因為你買的是集成的,即已有顯卡集成在主板上了或是cpu上,目前的都是核顯了,一般對3D要求較高的會購買獨立顯卡,如玩游戲等。
F. 計算機硬體由哪幾部分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麼
計算機由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等五個邏輯部件組成。
運算器:運算器由算術邏輯單元(ALU)、累加器、狀態寄存器、通用寄存器組等組成。算術邏輯運算單元(ALU)的基本功能為加、減、乘、除四則運算,與、或、非、異或等邏輯操作,以及移位、求補等操作。
控制器:控制器(Control Unit),是整個計算機系統的控制中心,它指揮計算機各部分協調地工作,保證計算機按照預先規定的目標和步驟有條不紊地進行操作及處理。
存儲器:存儲器(Memory)是計算機系統中的記憶設備,用來存放程序和數據。
輸入設備:向計算機輸入數據和信息的設備。是計算機與用戶或其他設備通信的橋梁。輸入設備是用戶和計算機系統之間進行信息交換的主要裝置之一。
輸出設備:輸出設備(Output Device)是計算機的終端設備,用於接收計算機數據的輸出顯示、列印、聲音、控制外圍設備操作等。也是把各種計算結果數據或信息以數字、字元、圖像、聲音等形式表示出來。
(6)電腦硬碟上有多少個部件擴展閱讀:
計算機硬體五大部分又可以具體分為:主板、CPU、內存、電源、顯卡、音效卡、網卡、硬碟、軟碟機、光碟機、顯示器、鍵盤、滑鼠等設備。
主板由各種介面、擴展槽、插座以及晶元組成。其作用是在BIOS和操作系統的控制下規定的技術標准和規范,為微機系統中的CPU、內存條、圖形卡等部件建立可靠、正確的安裝、運行環境,為各種IDE介面存儲以及其他外部設備提供方便、可靠的連接介面。
CPU的介面標准分為兩大類:一種是Socket類型,另一種是Slot類型。它的主要性能指標:主頻、前端匯流排頻率、L1和L2Cache的容量和速率、支持的擴展指令集、CPU內核工作電壓地址匯流排寬度等。
內存是計算機系統中存放數據與指令的半導體存儲單元。按其用途可分為主存儲器和輔助存器。按工作原理分為ROM和RAM。
G. 電腦硬碟里的核心部件是
磁頭
磁頭是硬碟中最昂貴的部件,也是硬碟技術中最重要和最關鍵的一環。傳統的磁頭是讀寫合一的電磁感應式磁頭,但是,硬碟的讀、寫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操作,為此,這種二合一磁頭在設計時必須要同時兼顧到讀/寫兩種特性,從而造成了硬碟設計上的局限。而MR磁頭(Magnetoresistive heads),即磁阻磁頭,採用的是分離式的磁頭結構:寫入磁頭仍採用傳統的磁感應磁頭(MR磁頭不能進行寫操作),讀取磁頭則採用新型的MR磁頭,即所謂的感應寫、磁阻讀。這樣,在設計時就可以針對兩者的不同特性分別進行優化,以得到最好的讀/寫性能。另外,MR磁頭是通過阻值變化而不是電流變化去感應信號幅度,因而對信號變化相當敏感,讀取數據的准確性也相應提高。而且由於讀取的信號幅度與磁軌寬度無關,故磁軌可以做得很窄,從而提高了碟片密度,達到每平方英寸200MB,而使用傳統的磁頭只能達到每平方英寸20MB,這也是MR磁頭被廣泛應用的最主要原因。MR磁頭已得到廣泛應用,而採用多層結構和磁阻效應更好的材料製作的GMR磁頭(Giant Magnetoresistive heads)也逐漸開始普及。
磁軌
當磁碟旋轉時,磁頭若保持在一個位置上,則每個磁頭都會在磁碟表面劃出一個圓形軌跡,這些圓形軌跡就叫做磁軌。這些磁軌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因為它們僅是盤面上以特殊方式磁化了的一些磁化區,磁碟上的信息便是沿著這樣的軌道存放的。相鄰磁軌之間並不是緊挨著的,這是因為磁化單元相隔太近時磁性會相互產生影響,同時也為磁頭的讀寫帶來困難。一張1.44MB的3.5英寸軟盤,一面有80個磁軌,而硬碟上的磁軌密度則遠遠大於此值,通常一面有成千上萬個磁軌。磁軌的磁化方式一般由磁頭迅速切換正負極改變磁軌所代表的0和1。
扇區
磁碟上的每個磁軌被等分為若干個弧段,這些弧段便是磁碟的扇區,每個扇區可以存放512個位元組的信息,磁碟驅動器在向磁碟讀取和寫入數據時,要以扇區為單位。1.44MB3.5英寸的軟盤,每個磁軌分為18個扇區。
柱面
硬碟通常由重疊的一組碟片構成,每個盤面都被劃分為數目相等的磁軌,並從外緣的「0」開始編號,具有相同編號的磁軌形成一個圓柱,稱之為磁碟的柱面。磁碟的柱面數與一個盤單面上的磁軌數是相等的。無論是雙盤面還是單盤面,由於每個盤面都只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磁頭,因此,盤面數等於總的磁頭數。所謂硬碟的CHS,即Cylinder(柱面)、Head(磁頭)、Sector(扇區),只要知道了硬碟的CHS的數目,即可確定硬碟的容量,硬碟的容量=柱面數*磁頭數*扇區數*512B。
H. 什麼叫硬碟,硬碟里都有什麼、、
硬碟就是一種最為常見的外存儲器,它好比是數據的外部倉庫一樣。電腦除了要有「工作間」,還要有專門存儲東西的倉庫。硬碟又叫固定盤,由金屬材料塗上磁性物質的碟片與碟片讀寫裝置組成。這些碟片與讀寫裝置(驅動器)是密封在一起的。硬碟的尺寸有5.25英寸、3.5英寸和1.8英寸等。有一類硬碟還可以通過並行口連接,作為一種方便移動的硬碟。硬碟的存儲速度比起內存來說要慢,但存儲量要大得多,存儲容量可用兆(MB)或吉(GB)來表示,1GB=1024MB。目前,家用電腦的硬碟的大小有60GB、80GB、120GB等。
硬碟的性能指標解析:
1.硬碟的轉速(Spindle Speed)
硬碟轉速就是指硬碟主軸電機的轉動速度,一般以每分鍾多少轉來表示(RpM),硬碟的主軸馬達帶動碟片高速旋轉,產生浮力使磁頭飄浮在碟片上方。要將所要存取資料的扇區帶到磁頭下方,轉速越快,等待時間也就越短。隨著硬碟容量的不斷增大,硬碟的轉速也在不斷提高。然而,轉速的提高也帶來了磨損加劇、溫度升高、雜訊增大等一系列負面影響。
2.硬碟的數據傳輸率(DAtA TRAnsfeRRAte) DTR(DAtA TRAnsfeRRAte)
數據傳輸率,它又包括了外部數據傳輸率(ExteRnAlTRAnsfeR RAte,又稱突發傳輸速率)和內部數據傳輸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兩種,我們常常說的ATA100中的100就代表著這塊硬碟的外部數據傳輸率理論值是100MB/s,指的是電腦通過數據匯流排從硬碟內部緩存區中所讀取數據的最高速率。而內部數據傳輸率可能並不被大家所熟知,但它才是一塊硬碟性能好壞的重要指標,它指的是磁頭至硬碟緩存間的數據傳輸率,具體如何分析一個硬碟的DTR曲線我們會在後文的測試過程中進行說明。
註:在一些官方資料中大家常常會發現兩種不同的單位,一種是MB/s,一種是MBit/s,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不能用一般的MB和MBit的換算關系(1B=8Bit)來進行換算,比如說文檔中說明內部數據傳輸率為570MBit/s,這里就不能把570簡單的除以8來進行換算,因為這個570MBit中有很多Bit是一些輔助信息,簡單的除以8得出的數值和其真實性能並不能等同。當然,持續數據傳輸率更需要我們去關注,也就是上圖中的「27 to 44」這部分數據,不過並不是每一個硬碟廠家都會給出這項數據,這就需要我們通過測試來分析了。
3.硬碟緩存
緩存是硬碟與外部匯流排交換數據的場所。硬碟讀數據的過程是將要讀取的資料存入緩存,等緩存中填充滿數據或者要讀取的數據全部讀完後再從緩存中以外部傳輸率傳向硬碟外的數據匯流排。可以說它起到了內部和外部數據傳輸的平衡作用。可見,緩存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目前主流硬碟的緩存主要有8MB和2MB兩種。一般以SDRAM為主。根據寫入方式的不同,有寫通式和回寫式兩種。現在的多數硬碟都是採用的回寫式。
4.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
平均尋道時間指的是從硬碟接到相應指令開始到磁頭移到指定磁軌為止所用的平均時間。單位為毫秒(Ms),這是硬碟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這個指標和後面要談到的平均訪問時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5.柱面切換時間(也稱磁軌切換時間,CylindeR Switch TiMe或者TRAck to TRAck TiMe)
它指的是兩個相鄰的柱面進行切換所用的時間,具體到磁軌上是指磁頭從當前磁軌上方移動到相鄰的磁軌上方所用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
6. 全程尋道時間(Full StRoke seek TiMe) 指的是磁頭從最外圈磁軌上方移動到最內圈磁軌上方(或者從最內圈磁軌上方移動到最外圈磁軌上方)所用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
7. 平均潛伏期(AveRAGe LAtency TiMe) 它指的是磁頭移動到指定磁軌後,還需要多少時間指定的(即要讀取或者寫入的)扇區才會轉到磁頭下進行讀取或者寫入的相關操作,很明顯這個時間和碟片的轉速有關,平均潛伏期一般指碟片旋轉一周所用時間的一半,單位為毫秒(Ms)。這樣我們就可以很輕松地換算出硬碟轉速和平均潛伏期的一一對應關系。
換算公式為:(60/硬碟轉速×2)×1000=平均潛伏期
可以計算出來,5400轉 5.556Ms,7200轉 4.167Ms和10000轉 3Ms
8. 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
這項指標在官方技術文檔中一般不會出現,它指的是從相應的讀或者寫指令發出開始到有指定的扇區轉到磁頭下等待進行讀取或者寫入(也有的稱為從讀/寫指令發出到第一筆數據讀/寫所用的時間)為止的這段時間。一般情況下,平均訪問時間約等於平均尋道時間和平均潛伏期之和(嚴格定義中還包括一些指令處理時間,但一般忽略不計)。其單位也為毫秒(Ms),它的值我們可以利用HdtAch 2.61和WinBench 99v2.0測試出來
I. 電腦硬碟系統裡麵包含了哪些東西
傳統硬碟由: 1.盤體
盤體從物理的角度分為磁面(Side)、磁軌(Track)、柱面(Cylinder)與扇區(Sector)等4個結構。磁面也就是組成盤體各碟片的上下兩個盤面,第一個碟片的第一面為0磁面,下一個為1磁面;第二個碟片的第一面為2磁面,以此類推……。磁軌也就是在格式化磁碟時碟片上被劃分出來的許多同心圓。最外層的磁軌為0道,並向著磁面中心增長。事實上,硬碟的盤體結構與大家熟悉的軟盤非常類似。只不過其碟片是由多個重疊在一起並由墊圈隔開的碟片組成,而且碟片採用金屬圓片(IBM曾經採用玻璃作為材料),表面極為平整光滑,並塗有磁性物質。
2.讀寫磁頭組件
讀寫磁頭組件由讀寫磁頭、傳動手臂、傳動軸三部分組成。在具體工作時,磁頭通過傳動手臂和傳動軸以固定半徑掃描碟片,以此來讀寫數據。磁頭是集成工藝製成的多個磁頭的組合,採用非接觸式結構。硬碟加電後,讀寫磁頭在高速旋轉的磁碟表面飛行,飛高間隙只有0.1~0.3μm,可以獲得極高的數據傳輸率。新型MR(Magnetoresistive heads) 磁阻磁頭採用讀寫分離的磁頭結構,寫操作時使用傳統的磁感應磁頭,讀操作則採用MR磁頭。
3.磁頭驅動機構
對於硬碟而言,磁頭驅動機構就好比是一個指揮官,它控制磁頭的讀寫,直接為傳動手臂與傳動軸傳送指令。磁頭驅動機構主要由音圈電機、磁頭驅動小車和防震動機構組成。磁頭驅動機構對磁頭進行正確的驅動,在很短的時間內精確定位到系統指令指定的磁軌上,保證數據讀寫的可靠性。一般而言,磁頭機構的電機有步進電機、力矩電機和音圈電機三種,現在硬碟多採用音圈電機驅動。音圈是中間插有與磁頭相連的磁棒的的線圈,當電流通過線圈時,磁棒就會發生位移,進而驅動裝載磁頭的小車,並根據控制器在盤面上磁頭位置的信息編碼來得到磁頭移動的距離,達到准確定位的目的。
4.主軸組件
硬碟的主軸組件主要是軸承和馬達,可以籠統地認為軸承決定一款硬碟的噪音表現,而馬達決定性能。當然,這樣說並不完全,但是基本上表達了這兩項內容在硬碟中的重要地位。從滾珠軸承到油浸軸承再到液態軸承,硬碟軸承處於不斷的改良當中,目前液態軸承已經成為絕對的主流市場。由於採用液體作為軸承,所以金屬之間不直接摩擦,這樣一來除了延長了主軸點解的壽命、減少發熱之外,最重要一點是實現了硬碟雜訊控制的突破。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採用液態軸承對於性能並沒有任何好處,甚至反而會延長尋道時間。對於PC設備而言,似乎噪音與性能是一對永遠難以平衡的矛盾。
J. 電腦硬碟上有幾個盤分別都有什麼作用
電腦硬碟一般情況下都是分C、D、E、F四個盤,但也有人把硬碟為分若干個分區。如何分盤看個人需求,主要是為了方便管理各種資料,其中C盤做系統分區,用於存儲操作系統;D盤和E盤做資料分區,用於存儲游戲、軟體、資料、視頻、音頻等文件;F盤做系統備份分區,用於存儲操作系統安裝包、驅動程序、克隆鏡像等。
C盤是電腦硬碟主分區之一,一般用於儲存或安裝系統使用。針對安裝在本地硬碟的單操作系統來說,是默認的本地系統啟動硬碟。大部分C盤內文件主要由Documents and Settings、Windows、Program Files等系統文件夾組成,Program Files文件夾一般都是安裝軟體的默認位置,但是也是病毒的位置,所以要對C盤進行嚴密保護。
C盤對於本地硬碟的單操作系統來說,是極其重要的,所以平時存放數據盡量不要放C盤。平時下載的軟體、游戲、文件等內容可以存在D、E、F三個盤中。
拓展資料:
分區就是將一個硬碟分成多個邏輯區(多個鏈表),然後每個邏輯區可以分門別類的放置自己的資料方便管理,和自己查找。硬碟傳輸速度不變,但是垃圾文件多了就不是分區可以改變。不傷硬碟。移動硬碟是以鏈表形式存在的,依附於現有的主分區(在Windows系統就是C盤) 移動硬碟和本地硬碟一樣有主分區、擴展分區和邏輯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