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HDD。
HDD,Hard Disk Drive的縮寫,即硬碟驅動器的英文名。最基本的電腦存儲器,我們電腦中常說的電腦硬碟C盤、D盤為磁碟分區都屬於硬碟驅動器。目前硬碟一般常見的磁碟容量為80G、128G、160G、256G、320G、500G、750G、1TB、2TB等等。硬碟按體積大小可分為3.5寸、2.5寸、1.8寸等;按轉數可分為5400rpm/7200rpm/10000rpm等;按介面可分為PATA、SATA、SCSI等。PATA、SATA一般為桌面級應用,容量大,價格相對較低,適合家用;而SCSI一般為伺服器、工作站等高端應用,容量相對較小,價格較貴,但是性能較好,穩定性也較高。
HDD模式和FDD模式建議在ZIP模式不能正常工作時再試用;
ZIP模式是指把U盤模擬成ZIP驅動器模式,啟動後U盤的盤符是A:
HDD模式是指把U盤模擬成硬碟模式;特別注意:如果選擇了HDD模式,那麼這個啟動U盤啟動後的盤符是C:,在對啟動分區進行操作時就容易產生很多問題,比如:裝系統時安裝程序會把啟動文件寫到U盤而不是你硬碟的啟動分區!導致系統安裝失敗。所以請盡量先選擇ZIP模式。
FDD模式是指把U盤模擬成軟碟機模式,啟動後U盤的盤符是A:,這個模式的U盤在一些支持USB-FDD啟動的機器上啟動時會找不到U盤,所以請酌情
使用。
另外如果U盤容量超過了256M,就只能用HDD模式,小於等於256M可以用ZIP模式。
了解了這些,我們就可以利用U盤來做啟動盤,如果你的U盤足夠到,那麼開可以把系統放在U盤里,哈哈到那時你就可以用U盤來安裝操作系統了!
以下是怎麼怎麼用U盤來啟動的方法:
重啟電腦,在系統自檢的界面上按Del鍵進入BIOS
設置(如果是特殊BIOS,請參考主板手冊後確定按哪個鍵進入BIOS),進入BIOS FEATURES SETUP中,將Boot Sequence(啟動順序)設定為
USB-ZIP(或USB-HDD、USB-FDD,請與你製作的U盤工作模式對應)第一,設定的方法是在該項上按PageUP或PageDown鍵來轉換選項。設定好後
按ESC一下,退回BIOS主界面,選擇Save and Exit(保存並退出BIOS設置,直接按F10也可以,但不是所有的BIOS都支持)回車確認退出BIOS設
置。
注意:有些主板(尤其是老主板)的BIOS中不支持U盤啟動,所以會找不到相應的選項。
注意事項:
1、製作啟動盤之前請備份好U盤上有用的數據,最好能完全格式化一遍U盤。
2、有NTFS分區的硬碟或多硬碟的系統,在DOS下硬碟的盤符排列和在Windows中的順序可能不一樣,請大家自行查找確定,以免誤操作。
3、如果啟動U盤在使用中發生問題,請試試下面的方法:
①換成其他的工作模式(ZIP、HDD、FDD);
②選擇DOS啟動菜單中其他的選項;
③更換一個不同品牌的U盤重新製作一次;
④把U盤拿到其他品牌的電腦上試一下能不能正常工作。
4、U盤啟動盤出現問題主要原因:
①主板不支持U盤啟動(或支持的不完善);
②某些DOS軟體(尤其是對磁碟操作類的)對U盤支持的可能不是很好。
③U盤是DOS之後出現的新硬體,種類比較繁雜,而且目前絕大多數的。
⑵ 下載什麼軟體在U盤里,然後把U盤插上電腦就可以查看電腦的詳細配置急!
可以下載一個魯大師試試。
魯大師可以顯示計算機的硬體配置的簡潔報告,報告包含以下內容:
計算機生產廠商(品牌機)
操作系統
硬體檢測
處理器型號
主板型號
晶元組
內存品牌及容量
主硬碟品牌及型號
顯卡品牌及顯存容量
顯示器品牌及尺寸
音效卡型號
網卡型號
⑶ 用U盤檢測電腦配置用什麼軟體好
推薦你使用CPU-Z GPU-Z,這倆能檢測CPU 內存 和顯卡信息
另外再帶個EVERST 這個很全面什麼信息都有,不過2手交易一定要到正規商家,熟人什麼的除非十分熟,要不一律不要輕信
⑷ 簡單測試U盤性能
大家都知道U盤的容量在不斷變大,從原來的區區128MB變成現在的16G、32G,在容量升級的同時U盤的傳輸速度也在不斷變快。但是,為啥部分新電腦用U盤傳輸會顯得很慢?瓶頸在於電腦配置上問題,還是因為usb本身狀況?想要知道自己U盤性能類別的童鞋們可以網路下載U盤檢測器做簡單測試鑒別。
眾所周知,當前的usb傳輸速度被區分為三種模式:
第一種:Low-speed,傳輸速率10Kbps~100Kbps(最大1.5Mbps),用於鍵盤滑鼠和游戲外設。
第二種:Full-speed,傳輸速率500Kbps~10Mbps(最大12Mbps),用於寬頻、音頻和耳麥。
第三種:High-speed,傳輸速率25Mbps~400Mbps(最大480Mbps),用於視頻、存儲、照片和寬頻。
我們目前常用的u盤有四種:
usb 1.0
usb 1.1
usb 2.0
usb 3.0
usb 2.0以下的u盤在今時今日主流電腦配置傳輸速度都得到全面發揮,除了最新usb 3.0或以後更高傳輸規格u盤必須配合支持該傳輸率的主板。
還有一點值得強調,u盤1.1大多被說成usb 2.0,是不是和真正的usb 2.0命名混濁了?這是不對的',1.1版本的u盤是usb 2.0 full speed(全速),而2.0的u盤則是usb 2.0 high speed(高速),有不少朋友因為沒去留意這些u盤命名定義區別錯手買了1.1的u盤,用著期間一直抱怨傳輸速度慢得要命,還以為和他們電腦配置出現硬體兼容問題。所以大家往後要加倍留意這點。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u盤傳輸速度慢?第一步咱們先用u盤檢測器查看。
對於512mb以下容量的u盤,坦白說無論是full speed或high speed的傳輸率你都不會有啥感覺,但是碰上2gb以上容量u盤,你就頭大了,那兩者傳輸速度區分絕對會讓你出現兩種極端情緒!
除了u盤本身,即使你用的是當前最新u盤模式usb 3.0,如果得不到主板支持,你最多也只能擁有相當1.1或2.0傳輸速度,這點必須留意。此外,使用u盤2.0+支持usb 2.0主板卻得不到同等傳輸速度的朋友們,問題在於你的主板bios的usb默認設置限制了該2.0速度功能,咱們可以手動打開。看以下圖片設置。
這里順便一提,部分朋友遇到u盤或移動盤插前置usb介面出現無法啟動或無法識別問題,反倒插在機箱後置usb介面卻表示無壓力。在肯定usb連接主板插線位置正確下,最大原因是該前置usb介面供電不足,導致相關u盤或移動盤無法使用。如果部分u盤可以使用部分不能,則是就是你的那些u盤要求供電較高導致。
關於U盤傳輸速度的分類及查看方法就說到這里,總的來說當前U盤的傳輸速度仍然不是非常快,我們只能等待科技的繼續進步,相信今後的U盤容量將會更為強大,傳輸速度也會更上一層樓。
⑸ 電腦的硬體配置
處理器CPU知識
①CPU的分類
CPU品牌有兩大陣營,分別是Intel(英特爾)和AMD,這兩個行業老大幾乎壟斷了CPU市場,大家拆開電腦看看,無非也是Intel和AMD的品牌(當然不排除極極少山寨的CPU)。而Intel的CPU又分為Pentium(奔騰) 、Celeron(賽揚)和Core(酷睿)。其性能由高到低也就是Core>Pentium>Celeron。AMD 的CPU分為Semporn(閃龍)和Athlon(速龍),性能當然是Athlon優於Semporn的了。
②CPU的主頻認識
提CPU時,經常聽到2.4GHZ、3.0GHZ等的CPU,這些到底代表什麼?這些類似於2.4GHZ的東東其實就是CPU的主頻,也就是主時鍾頻率,單位就是MHZ。這時用來衡量一款CPU性能非常關鍵的指標之一。主頻計算還有條公式。主頻=外頻×倍頻系數。
單擊「我的電腦」→「屬性」就可以查看CPU類型和主頻大小 如下圖:
③CPU提到的FSB是什麼
FSB就是前端匯流排,簡單來說,這個東西是CPU與外界交換數據的最主要通道。FSB的處理速度快慢也會影響到CPU的性能。4.CPU提及的高速緩存指的又是什麼呢?高速緩存指內置在CPU中進行高速數據交換的儲存器。分一級緩存(L1Cache)、二級緩存(L2Cache)以及三級緩存(L3Cache)。
一般情況下緩存的大小為:三級緩存>二級緩存>一級緩存。緩存大小也是衡量CPU性能的重要指標。
④常提及的45nm規格的CPU是什麼
類似於45nm這些出現在CPU的字樣其實就是CPU的製造工藝,其單位是微米,為秘制越小,製造工藝當然就越先進了,頻率也越高、集成的晶體管就越多!現在的CPU製造工藝從微米到納米,從90納米---65納米---45納米---到現在的32納米---將來的28納米,再到未來的更低,工藝越小,產品做的越精,功耗低,體積越小。
⑤CPU核心電壓對CPU有什麼影響
一句話:更低的核心電壓,更少的耗電和發熱。
利用CPU-Z軟體可以詳細查看CPU各參數的信息(如下圖,老爺機配置):
當前cpu性能檔次分布圖如下:
二:顯卡知識
①有人說GPU是顯卡的靈魂,為何這樣說
GPU是顯卡的核心,負責大部分圖形設計工作,直接決定了顯卡的整體性能水平。說它是顯卡靈魂,一點都不過分。現在酷睿i3等的CPU還集成了GPU,相當於cpu中集成了顯卡。
②顯存是衡量顯卡十分重要的指標,簡單介紹一下
顯存對顯卡性能發揮很大影響。MHZ是顯存的單位。顯存也分為GDR、 GDR2和 GDR3,和現在的GDR5四種,將來還有更高的。顯存速度單位是ns。顯存位寬指顯存在一個時鍾周期內所能傳遞數據的位數,位數越大傳輸數據量越大。顯存容量有共享內存和實際顯存之分。共享顯存是利用虛擬內存的容量,而虛擬內存則是使用硬碟的容量。實際顯存性能大於共享顯存的性能,這點很容易混淆,也是JS忽悠我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