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不是被坑了我在手機店買了一個64G的U盤,然後我就拷貝學習資料放上面,可是每當優盤內存少於
隨著以U盤(優盤)、存儲卡、移動硬碟為代表的「新時代」的個人移動存儲設備的性價比越來越高,所以即便在雲存儲如此發達的今天,這些存儲設備也是不少人必備的工具。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我們購買的U盤或移動硬碟等設備在插上電腦之後,電腦中顯示的容量往往要比產品上標注的容量少上一些,由於以前U盤的容量比較小,持有量也比較少,因此很少有人在意這些「誤差」。
但是,隨著U盤容量越做越大,這個「誤差」在逐漸地變大。一些人不了解誤差產生的原因,認為是商家虛假宣傳,或者是質量太差,一言不合就給商家差評。筆者最近在網上購買了一個金士頓的64G U盤,在查看商品評價時,發現這種人不在少數。
筆者的U盤購自金士頓天貓旗艦店,照理來說不應該出現假貨,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U盤「不足量」呢?今天我們就來剖析一下這個事情的原因,和大家聊一聊存儲市場普遍存在的「不足量」現象。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對於電腦系統來說,相鄰兩個文件尺寸單位之間是1024進制的,即「每滿1024進1」。這是因為電腦是使用二進制來計數的,1024是2的10次方,也就是說,對電腦來說,1024是一個「整數」,這樣它計算起來很方便。所以我們得到電腦系統內部的各文件尺寸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如下:
1KB=1024B(位元組)
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
…………
而在實際生產中,廠商在製造存儲介質時為了方便切割,往往都會採用1000進制,即「每滿1000進1」的方式來計算容量,也就是:
1KB=1000B(位元組)
1MB=1000KB
1GB=1000MB
1TB=1000GB
…………
這就導致每發生一次進位,都會產生一個24的誤差值,乍一看,跟1000相比,24的誤差值並不多,但隨著從B(位元組)到KB、MB再到GB甚至更大單位的若干次進位之後,這個誤差值便會以指數的方式累積,換句話說,我們買到的U盤容量越大,它的實際容量與標稱容量之間的差值也就越大。這種現象不僅僅存在於U盤、存儲卡、移動硬碟這類的移動存儲器當中,即便是安裝在機箱內部的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甚至手機的內部存儲空間,都普遍存在這種由於單位進制不同而產生的誤差。
現在大家可以跟我一起來計算一下,一塊標稱容量為4GB的U盤,如果按照1000進率來生產快閃記憶體顆粒,那麼4GB=4000000000B,而按照電腦的1024進率來識別容量,4000000000B≈3.73GB,相差大概0.27GB。按照同樣的演算法,標稱容量為8GB的U盤實際容量應該在7.45GB左右,相差大概0.55GB。以此類推,標稱64GB的U盤實際容量應該在59.6GB上下,相差大概4.4GB。市面上常見的標稱容量為1TB的移動硬碟,實際容量在931.3GB左右,相差了92GB還要多,而筆者手裡有一塊標稱容量為4TB的硬碟,實際容量只有3726GB,相差了整整370GB。現在我們已經可以明確看出,存儲設備的標稱容量越大,其實際容量與標稱容量之間相差的也就越多。
回到本篇開頭舉的例子,在金士頓天貓旗艦店購買的標稱容量為64GB的U盤,實際容量只有57.6GB左右,比我們剛才計算得出的59.6GB還要少上2GB,這又是為什麼呢?在去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兩種進制不同產生的誤差後,還有幾個個比較重要的原因佔用了一部分空間。其一,U盤、存儲卡和固態硬碟這類的「固態存儲器」,它的存儲介質是快閃記憶體(Flash)顆粒;機械硬碟的存儲介質是圓形磁碟,這些存儲介質在生產製造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些磨損和磕碰,對於固態存儲器來說會產生「壞塊」,而對於磁碟來說會產生「壞道」,只要完好率大於各廠商的要求(一般要求完好率為93%以上),即為合格產品,即可出廠,這些壞塊或壞道會被屏蔽,而這會佔用一部分空間。其二,由於快閃記憶體的日常磨損和磁碟難免會遇到的磕碰,廠商也會放一些「余留」,一旦出現損壞,盤的主控晶元會「智能」的幫你啟用這些隱藏的「余留」,不至於讓一點點的損壞影響整個設備,導致數據的丟失。其三,為了能讓各種操作系統可以正確識別各種存儲設備,廠商還會預置一些隱藏的「固實程序」在存儲設備中,這些程序和文件保證了存儲設備能夠正常工作,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文件,而這些也會佔用一定的空間。
此外,不同的硬體廠商,不同類型的文件系統(由於分區表大小不同),以及不同的操作系統,對存儲設備實際容量的計算方式也各有不同,例如筆者手裡這個標稱容量為64GB的U盤,在Windows 10系統中顯示為57.6GB,而在Android系統的手機上則顯示為61.87GB。
看來,存儲設備的「不足量」現象,只是產品在生產製造過程中由於單位進制方式不同等諸多原因而產生的誤差,並不是廠商在虛假宣傳或者產品質量不好,而很多的人錯怪了商家。那麼,既然「不足量」屬於普遍現象,那存儲設備的實際容量與標稱容量到底相差多少才算是合理呢?世界上又到底有沒有真正足容的存儲設備呢?就目前科技發展的速度來看,短期內我們能夠使用到的存儲設備最大不會超過PB級(1PB=1024TB=1024×1024GB),在這個級別容量的范圍內,存儲設備的實際容量通常會在其標稱容量的90%左右,最低不會低於85%,如果你買到的存儲設備實際容量低於這個百分比,那就是買到不合格產品了。下面附上一張常見的標稱容量與實際容量之間的對照表,數據以Windows系統顯示為准,僅供參考,實際會因產品的品牌型號及使用場景不同而略有差異。
至於世界上有沒有真正足容的存儲設備,答案是確實有的,例如手機和電腦的運行內存(RAM)。前面提到的所有存儲設備,無論是內置硬碟、U盤、移動硬碟還是儲存卡,對一個標準的計算機系統來說,它們都屬於「外部存儲器」,而RAM則屬於計算機系統的「內部存儲器」,由於RAM需要與CPU直接交換數據,故其容量大小和數據傳輸速度對整個電腦系統性能的影響非常大,所以沒有哪個RAM廠商會以犧牲大量性能為代價而簡化容量的計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