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機開機的最少硬體至少要有主板、CPU、CPU風扇、內存、電源、顯卡(有的是集成的),機器反復重啟,最有可能是內存或者電源的原因引起的,先從這兩個硬體排除,用牙刷沾點酒精刷一下主板內存插槽,然後用列印紙或者橡皮擦一下內存金手指,重插一下內存,不行的話更換一條好的試試,還不行再換個好的電源,慢慢來,逐一排除吧。
㈡ 電腦需要哪些硬體才能點亮
你說的是電腦主板吧?用最小配置法,即內存條,顯卡(非集成,集成的就不要用顯卡了),電源,就可以點亮了.
㈢ 電腦沒裝硬碟能開機嗎顯示器能亮嗎
可以,顯示器能夠點亮。
硬碟屬於外存儲器,它並不是計算機開機所必須的零件(這里所說的開機,並不是說進入Windows操作系統)。在不安裝硬碟的情況下,電腦也可以開機,並且應該能夠通過自檢,自檢結束後,如果沒有其它可以啟動的存儲設備,那麼屏幕會提示找不到啟動設備而報錯。
而如果此時插入可啟動的U盤或者光碟,則電腦則可以運行這些存儲器中的操作系統以及程序。
內存是計算機開機所必須的零件,如果不安裝內存,開機後主板會持續發出「嘀嘀」的報警聲,屏幕也不會點亮。
(3)需要硬體才能開機的電腦擴展閱讀:
硬碟
英語:Hard Disk Drive,簡稱HDD是計算機上使用堅硬的旋轉碟片為基礎的非揮發性存儲設備,它在平整的磁性表面存儲和檢索數字數據,信息通過離磁性表面很近的磁頭,由電磁流來改變極性方式被電磁流寫到磁碟上,信息可以通過相反的方式讀取。
例如讀頭經過紀錄數據的上方時磁場導致線圈中電氣信號的改變。硬碟的讀寫是採用隨機存取的方式,因此可以以任意順序讀取硬碟中的數據[2]。硬碟包括一至數片高速轉動的磁碟以及放在執行器懸臂上的磁頭。
早期的硬碟存儲介質是可替換的,不過今日典型的硬碟採用的是固定的存儲介質,碟片與磁頭被封裝在機身里(除了一個有過濾的氣孔,用來平衡工作時產生的熱量導致的氣壓差)。
硬碟是由IBM在1956年開始使用[3],在1960年代初成為通用式計算機中主要的輔助存放設備,隨著技術的進步,硬碟也成為伺服器及個人計算機的主要組件。
顯示器
英語:displaydevice,一種輸出設備(Outputdevice),用於顯示視頻及色彩。常見的顯示器是計算機和電視的熒幕。 最早的顯示器是1922年的陰極射線管(CRT)。
AppleI首次為計算機帶來顯示器的概念,而不僅僅是一台充滿信號燈的大盒子。現在已經發展為液晶顯示器等。
熒幕尺寸依熒幕對角線計算,通常以英寸(inch)作為單位,現時一般主流尺寸有17"、19"、21"、22"、24、27"等,指熒幕對角的長度。常用的顯示器又有標准熒幕(窄熒幕)與寬熒幕,方熒幕長寬比為4:3(還有少量比例為5:4),寬熒幕長寬比為16:10或16:9。
在對角線長度一定情況下,寬高比值越接近1,實際面積則越大。寬熒幕比較匹配人眼視野區域形狀。
顯示器——網路
㈣ 電腦最簡啟動需要哪些硬體
計算機硬體系統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設備。其中運算器、控制器集成在CPU裡面,所以CPU是需要的一個,寄存器包括RAM、ROM、Cache,RAM就是通常說的內存,電腦上的ROM一般是用來裝載Bios的也就是基本輸入輸出系統,Cache在CPU、和內存、外存里都有,加上輸入輸出設備,所以電腦最簡啟動需要CPU、內存、外存、基本的輸入輸出設備和一塊控制輸入輸出的橋梁主板。
㈤ 電腦啟動系統必備的硬體有哪些
電源,主板,內存,CPU,硬碟,顯卡,如果主板上有集成顯卡就不需要顯卡了!
㈥ 一台電腦能開機至少需要哪幾個硬體支持
主板(帶顯卡的),CPU,硬碟,顯示器,鍵鼠,加上電源,這些就足夠了
㈦ 如果自己組裝一台完整的電腦(直到可以開機使用),需要哪些硬體和步驟。謝謝!
大體有顯示器、機箱、電源、光碟機、主板、顯卡、內存、cpu、硬碟、風扇,買齊了賣家匯給你裝的。
但是向你這樣的強烈建議你買品牌機,差個千八百塊,不值得為這傷腦筋。
㈧ 一個電腦的啟動至少需要多少硬體
電源+主板+硬碟+內存+cpu(要加散熱扇沒有的話溫度過高會死機的)+顯卡
㈨ 電腦沒裝硬碟能開機嗎
電腦沒硬碟能開機嗎
電腦沒裝硬碟能開機,並且顯示器能夠點亮。硬碟屬於外存儲器,它並不是計算機開機所必須的零件(這里所說的開機,並不是說進入Windows操作系統)。在不安裝硬碟的情況下,電腦也可以開機,並且應該能夠通過自檢,自檢結束後,如果沒有其它可以啟動的存儲設備,那麼屏幕會提示找不到啟動設備而報錯。
而如果此時插入可啟動的U盤或者光碟,則電腦則可以運行這些存儲器中的操作系統以及程序。內存是計算機開機所必須的零件,如果不安裝內存,開機後主板會持續發出「嘀嘀」的報警聲,屏幕也不會點亮。
計算機開機過程
第一階段:BIOS
1、blos是寫入到主板中的軟體程序。
2、開機時計算機首先執行硬體中的blos程序。
3、BIOS程序首先檢查計算機硬體能否滿足運行的基本條件,這叫做」硬體自檢」。
4、硬體自檢完成後,BIOS把控制權轉交給下一階段的啟動程序。
5、這時,BIOS需要知道,」下一階段的啟動程序」具體存放在哪一個設備。也就是說,BIOS需要有一個外部儲存設備的排序,排在前面的設備就是優先轉交控制權的設備。
第二階段:主引導記錄MBR
1、BIOS按照」啟動順序」,把控制權轉交給排在第一位的儲存設備。即根據用戶指定的引導順序從存儲設備中讀取啟動設備的MBR,並放入指定的位置內存中。
2、MBR 第一個可開機設備的第一個扇區內的主引導分區塊,內含引導載入程序。
3、「主引導記錄」只有512個位元組。它的主要作用是,告訴計算機到硬碟的哪一個位置去找操作系統。
4、每個磁碟分區可以安裝不同的操作系統,」主引導記錄」因此必須知道將控制權轉交給哪個區。
第三階段:硬碟啟動
這時,計算機的控制權就要轉交給硬碟的某個分區了。
硬碟的啟動有三種情況:卷引導記錄,擴展分區和邏輯分區,啟動管理器。
1、如果計算機只安裝了一個windows操作系統,那麼硬碟通常會以第一種方式啟動,即讀取激活分區的第一個扇區,載入操作系統。
2、如果計算機安裝了windows,linux雙系統,硬碟一般會以第三種方式啟動,讓用戶去選擇啟動哪個分區的操作系統。
很少用第二種方式去啟動硬碟。
第四階段:操作系統
1、控制權轉交給操作系統,操作系統的內核首先被載入內存。
2、以Linux系統為例,先載入/boot目錄下面的kernel。內核載入成功後,第一個運行的程序是/sbin/init。它根據配置文件(Debian系統是/etc/initab)產生init進程。這是Linux啟動後的第一個進程,pid進程編號為1,其他進程都是它的後代。
3、然後,init線程載入系統的各個模塊,比如窗口程序和網路程序,直至執行/bin/login程序,跳出登錄界面,等待用戶輸入用戶名和密碼。
㈩ 請問計算機的至少需要哪些硬體 (開機能進入BIOS設置界面)
主板,電源,硬碟,內存,CPU,風扇,鍵盤,主板要是滿意顯卡的話,還要個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