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電腦cpu安裝的詳細步驟如下:
1、拿到主板,找到像這樣的帶卡扣的CPU底座。
㈡ 第一次PC電腦裝機,怎樣裝機求順序和怎樣走好背線。
你說的裝機,是指安裝電腦硬體吧。
安裝的順序是先將CPU和散熱器及內存條、安裝到主板上,再將主板安裝到機箱里,螺絲固定好,再安裝硬碟、顯卡、電源。
PC電源的線最多,走好背線主要就是把電源的輸出線,從機箱另一側布線,根據設備的位置預留線的長度,從該硬體電源介面正下方引出相應電源線接好。目的是機箱內沒有雜亂多餘的線,影響美觀和散熱。
機箱開關和音頻以及內置USB引出線,也是這個原則布線。
祝你裝機順利!
㈢ 如何自己組裝台式電腦
組裝台式電腦的方法步驟:
1.准備配件:CPU、主板、內存、顯卡、硬碟、軟碟機、光碟機、機箱電源、鍵盤滑鼠、顯示器、各種數據線/電源線,電源排型插座、器皿。
2.CPU的安裝
第一步,稍向外/向上用力拉開CPU插座上的鎖桿與插座呈90度角,以便讓CPU能夠插入處理器插座。
第二步,然後將CPU上針腳有缺針的部位對准插座上的缺口。
第三步,CPU只能夠在方向正確時才能夠被插入插座中,然後按下鎖桿。
第四步,在CPU的核心上均勻塗上足夠的散熱膏(硅脂)。但要注意不要塗得太多,只要均勻的塗上薄薄一層即可。
3.CPU風扇的安裝
第一步,首先在主板上找到CPU和它的支撐機構的位置,然後安裝好CPU。
第二步,接著將散熱片妥善定位在支撐機構上。
第三步,再將散熱風扇安裝在散熱片的頂部——向下壓風扇直到它的四個卡子鍥入支撐機構對應的孔中;
第四步,再將兩個壓桿壓下以固定風扇,需要注意的是每個壓桿都只能沿一個方向下。
最後一步,最後將CPU風扇的電源線接到主板上3針的CPU風扇電源接頭上即可。
4.安裝內存
第一步,安裝內存前先要將內存插槽兩端的白色卡子向兩邊扳動,將其打開,這樣才能將內存插入。然後再插入內存條,內存條的1個凹槽必須直線對准內存插槽上的1個凸點(隔斷)。
第二步,再向下按入內存,在按的時候需要稍稍用力。
第三步,以使緊壓內存的兩個白色的固定桿確保內存條被固定住,即完成內存的安裝
5.安裝電源
安裝電源很簡單,先將電源放進機箱上的電源位,並將電源上的螺絲固定孔與機箱上的固定孔對正。然後再先擰上一顆螺釘(固定住電源即可),然後將最後3顆螺釘孔對正位置,再擰上剩下的螺釘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在安裝電源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將電源放入機箱內,這個過程中要注意電源放入的方向,有些電源有兩個風扇,或者有一個排風口,則其中一個風扇或排風口應對著主板,放入後稍稍調整,讓電源上的4個螺釘和機箱上的固定孔分別對齊。
5.主板的安裝
第一步,首先將機箱或主板附帶的固定主板用的鏍絲柱和塑料釘旋入主板和機箱的對應位置。
第二步,然後再將機箱上的I/O介面的密封片撬掉。提示:你可根據主板介面情況,將機箱後相應位置的擋板去掉。這些擋板與機箱是直接連接在一起的,需要先用螺絲刀將其頂開,然後用尖嘴鉗將其扳下。外加插卡位置的擋板可根據需要決定,而不要將所有的擋板都取下。
第三步,然後將主板對准I/O介面放入機箱。
第四步,最後,將主板固定孔對准鏍絲柱和塑料釘,然後用螺絲將主板固定好。
第五步,將電源插頭插入主板上的相應插口中。這是ATX主板上普遍具備的ATX電源介面,你只需將電源上同樣外觀的插頭插入該介面既可完成對ATX電源的連接。上圖是P4主板和電源中獨具的電源接頭,你可一一對應插好。
6.安裝外部存儲設備
外部存儲設備包含硬碟、光碟機(CD-ROM、DVD-ROM、CDRW)等等。
①每個IDE口都可以有(而且最多隻能有)一個「Master」(主盤,用於引導系統)盤。
②當兩個IDE口上都連接有設置為「Master」時,老主板通常總是嘗試從第一個IDE口上的「主」盤啟動。而現在的主板,一般都可以通過CMOS的設置,指定哪一個IDE口上的硬碟是啟動盤。
③ATX電源在關機狀態時仍保持5V電流,所以在進行零配件安裝、拆卸及外部電纜線插、拔時必須關閉電源接線板開關或拔下機箱電源線。
④有些機箱的驅動器托架安排得過於緊湊,而且與機箱電源的位置非常靠近,安裝多個驅動器時比較費勁。所以我們建議先在機箱中安裝好所有驅動器,然後再進行線路連接工作,以免先安裝的驅動器連線擋住安裝下一個驅動器所需的空間。
⑤為了避免因驅動器的震動造成的存取失敗或驅動器損壞,建議在安裝驅動器時在托架上安裝並固定所有的螺絲。
⑥為了方便安裝及避免機箱內的連接線過於雜亂無章,在機箱上安裝硬碟、光碟機時,連接與同一IDE口的設備應該相鄰。
⑦電源線的安裝是有方向的,反了插不上。
⑧考慮到以後可能需要安裝多個硬碟或光碟機,攢機前最好准備兩條IDE設備信號線(俗稱「排線」),每條線帶3個介面(一個連接主板IDE埠,另外兩個用來連接硬碟或光碟機)。為了避免機箱內的連接線過於雜亂無章,「排線」上用於連接硬碟/光碟機的介面應盡量靠近,一般3個介面之間的「排線」長度應為2:1。
⑨在同一個排線IDE口上連接兩個設備時,一般的原則是傳輸速度相近的安裝在一起,硬碟和光碟機應盡量避免安裝在同一個IDE口上。
㈣ 我自己動手組裝電腦,如何將它們組裝起來
組裝電腦也稱兼容機或DIY電腦。即根據個性需要,選擇電腦所需要的兼容配件,然後把各種互不沖突的配件安裝在一起,就成了一台組裝電腦。
首先,得先准備好零配件。
電腦的主要配件為:CPU、主板、內存、顯卡、硬碟、軟碟機、光碟機、機箱電源、鍵盤滑鼠、顯示器、各種數據線/電源線
另外,需要准備的鉗子、螺絲刀、鑷子、散熱膏等,如下圖所示。
第一步,首先將機箱或主板附帶的固定主板用的鏍絲柱和塑料釘旋入主板和機箱的對應位置。
第二步,然後再將機箱上的I/O介面的密封片撬掉。提示:你可根據主板介面情況,將機箱後相應位置的擋板去掉。這些擋板與機箱是直接連接在一起的,需要先用螺絲刀將其頂開,然後用尖嘴鉗將其扳下。外加插卡位置的擋板可根據需要決定,而不要將所有的擋板都取下。
第三步,然後將主板對准I/O介面放入機箱。
第四步,最後,將主板固定孔對准鏍絲柱和塑料釘,然後用螺絲將主板固定好。
第五步,將電源插頭插入主板上的相應插口中。這是ATX主板上普遍具備的ATX電源介面,你只需將電源上同樣外觀的插頭插入該介面既可完成對ATX電源的連接。
外部存儲設備的安裝步驟如下:
外部存儲設備包含硬碟、光碟機(CD-ROM、DVD-ROM、CDRW)等等。
①每個IDE口都可以有(而且最多隻能有)一個「Master」(主盤,用於引導系統)盤。
②當兩個IDE口上都連接有設置為「Master」時,老主板通常總是嘗試從第一個IDE口上的「主」盤啟動。而現在的主板,一般都可以通過CMOS的設置,指定哪一個IDE口上的硬碟是啟動盤。
③ATX電源在關機狀態時仍保持5V電流,所以在進行零配件安裝、拆卸及外部電纜線插、拔時必須關閉電源接線板開關或拔下機箱電源線。
④有些機箱的驅動器托架安排得過於緊湊,而且與機箱電源的位置非常靠近,安裝多個驅動器時比較費勁。所以我們建議先在機箱中安裝好所有驅動器,然後再進行線路連接工作,以免先安裝的驅動器連線擋住安裝下一個驅動器所需的空間。
⑤為了避免因驅動器的震動造成的存取失敗或驅動器損壞,建議在安裝驅動器時在托架上安裝並固定所有的螺絲。
⑥為了方便安裝及避免機箱內的連接線過於雜亂無章,在機箱上安裝硬碟、光碟機時,連接與同一IDE口的設備應該相鄰。
⑦電源線的安裝是有方向的,反了插不上。
⑧考慮到以後可能需要安裝多個硬碟或光碟機,攢機前最好准備兩條IDE設備信號線(俗稱「排線」),每條線帶3個介面(一個連接主板IDE埠,另外兩個用來連接硬碟或光碟機)。為了避免機箱內的連接線過於雜亂無章,「排線」上用於連接硬碟/光碟機的介面應盡量靠近,一般3個介面之間的「排線」長度應為2:1。
⑨在同一個排線IDE口上連接兩個設備時,一般的原則是傳輸速度相近的安裝在一起,硬碟和光碟機應盡量避免安裝在同一個IDE口上。
注意事項:
在安裝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正確的安裝方法,對於不懂不會的地方要仔細查閱說明書,不要強行安裝,稍微用力不當就可能使引腳折斷或變形。對於安裝後位置不到位的設備不要強行使用螺絲釘固定,因為這樣容易使板卡變形,日後易發生斷裂或接觸不良的情況。
㈤ 電腦處理器怎麼安裝
電腦的處理器(CPU是一個指甲蓋大小的晶元,裝在一個半個手掌大小的方形插板上,安裝時將它插在主板的對應插槽上,再在上面裝上一個魔方大小的散熱器+風扇即可)
電腦學名叫走計算機,構成如下:
不論何種計算機,它們都是由硬體和軟體所組成,兩者是不可分割的。人們把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的計算機稱為裸機。
硬體
計算機系統中所使用的電子線路和物理設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如中央處理器( CPU )、存儲器、外部設備(輸入輸出設備、I/O設備)及匯流排等。
①存儲器。主要功能是存放程序和數據,程序是計算機操作的依據,數據是計算機操作的對象。存儲器是由存儲體、地址解碼器 、讀寫控制電路、地址匯流排和數據匯流排組成。能由中央處理器直接隨機存取指令和數據的存儲器稱為主存儲器,磁碟、磁帶、光碟等大容量存儲器稱為外存儲器(或輔助存儲器) 。由主存儲器、外部存儲器和相應的軟體,組成計算機的存儲系統。
②中央處理器的主要功能是根據存儲器內的程序 ,逐條地執行程序所指定的操作。中央處理器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數據寄存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解碼器、算術邏輯部件、操作控制器、程序計數器(指令地址計數器 )、地址寄存器等。
③外部設備是用戶與機器之間的橋梁。輸入設備的任務是把用戶要求計算機處理的數據、字元、文字、圖形和程序等各種形式的信息轉換為計算機所能接受的編碼形式存入到計算機內。輸出設備的任務是把計算機的處理結果以用戶需要的形式(如屏幕顯示、文字列印、圖形圖表、語言音響等)輸出。輸入輸出介面是外部設備與中央處理器之間的緩沖裝置,負責電氣性能的匹配和信息格式的轉換。
軟體
對能使計算機硬體系統順利和有效工作的程序集合的總稱。程序總是要通過某種物理介質來存儲和表示的 ,它們是磁碟、磁帶、程序紙、穿孔卡等,但軟體並不是指這些物理介質,而是指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程序本身。可靠的計算機硬體如同一個人的強壯體魄,有效的軟體如同一個人的聰穎思維。
計算機的軟體系統可分為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兩部分。系統軟體是負責對整個計算機系統資源的管理、調度、監視和服務。應用軟體是指各個不同領域的用戶為各自的需要而開發的各種應用程序。計算機軟體系統包括:
①操作系統 :系統軟體的核心,它負責對計算機系統內各種軟、硬資源的管理、控制和監視。
②資料庫管理系統:負責對計算機系統內全部文件、資料和數據的管理和共享。
③編譯系統:負責把用戶用高級語言所編寫的源程序編譯成機器所能理解和執行的機器語言。
④網路系統:負責對計算機系統的網路資源進行組織和管理,使得在多台獨立的計算機間能進行相互的資源共享和通信。
⑤標准程序庫:按標准格式所編寫的一些程序的集合,這些標准程序包括求解初等函數、線性方程組、常微分方程、數值積分等計算程序。
⑥服務性程序:也稱實用程序。為增強計算機系統的服務功能而提供的各種程序 ,包括對用戶程序的裝置、連接、編輯、查錯、糾錯、診斷等功能。為了使計算機能算得快和准、記得多和牢,數十年來,對提高單機中的中央處理器的處理速度和精度,對提高存儲器的存取速度和容量作了許多改進,如:增加運算器的基本字長和提高運算器的精度;增加新的數據類型,或對數據進行自定義,使數據帶有標志符,用以區別指令和數,及說明數據類型;在 CPU 內增設通用寄存器、採用變址寄存器、增加間接定址功能和增設高速緩沖存儲器和採用堆棧技術;採用存儲器交叉存取技術及虛擬存儲器技術;採用指令流水線和運算流水線;採用多個功能部件和增設協處理器等。
㈥ 如何組裝一台台式電腦
1、機箱的安裝,主要是對機箱進行拆封,並且將電源安裝在機箱里。
2、CPU的安裝,在主板處理器插座上插入安裝所需的CPU,並且塗抹散熱硅脂安裝上散熱風扇。
3、內存條的安裝,將內存條插入主板內存插槽中,有時候需要多條。
4、顯卡的安裝,根據顯卡匯流排選擇合適的插槽。
5、音效卡的安裝,市場主流音效卡多為PCI插槽的音效卡(有的主板兼容了顯卡和音效卡,這種集成卡功能較差,可根據自身需要選擇是否安裝上述硬體)。
6、主板的安裝,將主板安裝並固定在機箱內部(注意:為便於安裝主板上的硬體,如CPU、顯卡、內存條,請提前安裝好主板上的硬體再把主板裝入機箱內)。
7、驅動器的安裝,主要針對硬碟、光碟機和軟碟機進行安裝。
8、機箱與主板間的連線,即各種指示燈、電源開關線。PC喇叭的連接,以及硬碟、光碟機和軟碟機電源線和數據線的連接。
9、蓋上機箱蓋(理論上在安裝完主機後,是可以蓋上機箱蓋了,但為了此後出問題的檢查,最好先不加蓋,而等系統安裝完畢後再蓋)。
10、輸入設備的安裝,連接鍵盤滑鼠與主機一體化,主流的鍵盤和滑鼠介面都為USB介面。
11、輸出設備的安裝,即顯示器的安裝,與相應的介面和電源線相連即可。
12、再重新檢查各個接線,准備進行測試。
13、給機器加電,若顯示器能夠正常顯示,表明初裝已經正確,此時進入BIOS進行系統初始設置。
14、硬碟分區,可以用系統盤自帶格式分區也可用專門的軟體進行。
15、安裝操作系統,WindowsXP(微軟已停止服務,建議選擇更新的操作系統)、vista、Win7、Win8系統,如需進行嵌入式開發設計,則安裝Linux等系統。
16、安裝操作系統後,安裝驅動程序,如顯卡、音效卡、網卡等驅動程序。
17、進行72小時的烤機,如果硬體有問題,通常在72小時的烤機中會被發現。
(6)核心電腦怎麼安裝擴展閱讀
1、組裝機搭配隨意,可根據用戶要求隨意搭配。
2、DIY配件市場淘汰速度比較快,品牌機很難跟上其更新的速度,比如說有些在散件市場已經淘汰了的配件,還出現在品牌機上。
3、價格優勢,電腦散件市場的環節少,利潤也低,價格和品牌機有一定差距,品牌機流通環節多,利潤相比之下要高,所以沒有價格優勢,品牌機往往會降低主板和顯卡的成本,由於部分電腦懵懂者,主要看硬碟大小,和CPU高低,而忽略了主板和顯卡的重要性。
4、售後上來說,組裝機與品牌機相同,主要件上提供了三年質保,甚至部分配件的質保期超過了品牌機,對於品牌機來說這是致命的。
㈦ 電腦cpu怎麼裝
1、找到主板上安裝CPU的位置
㈧ 怎麼組裝電腦
可以去中關村在線看下怎麼組裝電腦:www.zol.com.cn
電腦硬體常識
#1 硬體系統:
電腦的硬體系統由輸入設備、主機和輸出設備組成。外部信息經輸入設備輸入主機,由主機分析、加工、處理,再經輸出設備輸出。
#1 輸入輸出設備:
電腦只能識別二進制數字電信號,而人們習慣於接受圖文聲像信號。輸入輸出設備起著信號轉換和傳輸的作用。
我們常用鍵盤輸入文字,用麥克風輸入聲音,用數碼像機、掃描儀和攝影機輸入圖像。
常用輸出設備有顯示器、列印機和喇叭。
#1 主板:
也稱主機板,是安裝在主機機箱內的一塊矩形電路板,上面安裝有電腦的主要電路系統。主板的類型和檔次決定著整個微機系統的類型和檔次,主板的性能影響著整個微機系統的性能。
主板上安裝有控制晶元組、BIOS晶元和各種輸入輸出介面、鍵盤和面板控制開關介面、指示燈插接件、擴充插槽及直流電源供電接插件等元件。
CPU、內存條插接在主板的相應插槽(座)中,驅動器、電源等硬體連接在主板上。
主板上的介面擴充插槽用於插接各種介面卡,這些介面卡擴展了電腦的功能。常見介面卡有顯示卡、音效卡等。
#1 CPU:
CPU(中央處理器)是電腦的核心,電腦處理數據的能力和速度主要取決於CPU。
通常用位長和主頻評價CPU的能力和速度,如PⅡ300 CPU能處理位長為32位的二進制數據,主頻為300MHz。
#1 系統匯流排:
系統匯流排是連接擴充插槽的信息通路。
ISA和PCI匯流排是目前PC機常用系統匯流排,主板上相應有ISA和PCI插槽。
#1 輸入輸出介面:
簡稱I/O介面,是連接主板與輸入輸出設備的界面。主機後側的串口、並口、鍵盤介面、PS/2介面、USB介面以及主機內部的硬碟、軟碟機介面都是輸入輸出介面。
#1 串列通訊介面(RS-232-C):
簡稱串列口,是電腦與其它設備傳送信息的一種標准介面。現在的電腦至少有兩個串列口COM1和COM2。
#1 並行通訊介面:
簡稱並行口,是電腦與其它設備傳送信息的一種標准介面,這種介面將8位數據位同時並行傳送,並行口數據傳送速度較串列口快,但傳送距離較短。
並行口使用25孔D形連接器,常用於連接列印機。
#1 EIDE介面:
也稱為擴展IDE介面,主板上連接EIDE設備的介面。常見EIDE設備有硬碟和光碟機。目前較新的介面標准還有Ultra DMA/33、Ultra DMA/66。
#1 AGP:
即「加速圖形埠」,是Intel公司在1996年7月提出的顯示卡介面標准,通過主板上的AGP插槽連接AGP顯示卡。PCI匯流排的傳輸速度只能達到132MB/s,而AGP埠則能達到528MB/s,傳輸速度四倍於前者。
AGP技術使圖形顯示(特別是3D圖形)的性能有了極大的提高,使PC機在圖形處理技術上又向前邁了一大步。
#1 光碟驅動器:
讀取光碟信息的設備。是多媒體電腦不可缺少的硬體配置。
光碟存儲容量大,價格便宜,保存時間長,適宜保存大量的數據,如聲音、圖像、動畫、視頻信息、電影等多媒體信息。
光碟驅動器有三種,CD-ROM、CD-R和MO,CD-ROM是只讀光碟驅動器;CD-R只能寫入一次,以後不能改寫;MO是可寫、可讀光碟驅動器。
#1 內存儲器:
簡稱內存,用於存放當前待處理的信息和常用信息的半導體晶元。容量不大,但存取迅速。
內存包括RAM、ROM和Cache。
#1 RAM:
RAM(隨機存取存儲器)是電腦的主存儲器,人們習慣將RAM稱為內存。RAM的最大特點是關機或斷電數據便會丟失。
內存越大的電腦,能同時處理的信息量越大。
我們用刷新時間評價RAM的性能,單位為ns(納秒),刷新時間越小存取速度越快。
586電腦常用RAM有EDO RAM和SDRAM,存儲器晶元安裝在手指寬的條形電路板上,稱之為內存條。內存條安裝在主板上的內存條插槽中。
按內存條與主板的連接方式有30線、72線和168線之分。
目前裝機常用168線、刷新時間為10ns、容量為32M(或64M)的SDRAM內存條。
#1 Cache:
Cache(高速緩沖存儲器)是位於CPU與主內存間的一種容量較小但速度很高的存儲器。
由於CPU的速度遠高於主內存,CPU直接從內存中存取數據要等待一定時間周期,Cache中保存著CPU剛用過或循環使用的一部分數據,當CPU再次使用該部分數據時可從Cache中直接調用,這樣就減少了CPU的等待時間,提高了系統的效率。
Cache又分為一級Cache(L1 Cache)和二級Cache(L2 Cache),L1 Cache集成在CPU內部,L2 Cache一般是焊在主板上,常見主板上焊有256KB或512KB L2 Cache。
#1 ROM:
ROM(只讀存儲器)是一種存儲計算機指令和數據的半導體晶元,但只能從其中讀出數據而不能寫入數據,關機或斷電後ROM的數據不會丟失。
生產廠商把一些重要的不允許用戶更改的信息和程序存放在ROM中,例如存放在主板和顯示卡ROM中的BIOS程序。
#1 BIOS:
BIOS是一個程序,即微機的基本輸入輸出系統,BIOS程序的主要功能是對電腦的硬體進行管理。
BIOS程序是電腦開機運行的第一個程序。開機後BIOS程序首先檢測硬體,對系統進行初始化,然後啟動驅動器,讀入操作系統引導記錄,將系統控制權交給磁碟引導記錄,由引導記錄完成系統的啟動。電腦運行時,BIOS還配合操作系統和軟體對硬體進行操作。
BIOS程序存放在主機板上的ROM BIOS晶元中。當前586主板大多使用Flash ROM存儲BIOS程序,Flash ROM中的程序(數據)可以通過運行程序更新。
#1 CMOS:
CMOS是主板上一塊可讀寫的RAM晶元,用於保存當前系統的硬體配置信息和用戶設定的某些參數。CMOS RAM由主板上的電池供電,即使系統掉電信息也不會丟失。對CMOS中各項參數的設定和更新需要運行專門的設置程序,開機時通過特定的按鍵(一般是Del鍵)就可進入BIOS設置程序,對CMOS進行設置。CMOS設置習慣上也被叫做BIOS設置。
#1 顯示卡:
又稱顯示器適配卡,是連接主機與顯示器的介面卡。其作用是將主機的輸出信息轉換成字元、圖形和顏色等信息,傳送到顯示器上顯示。
顯示卡插在主板的ISA、PCI、AGP擴展插槽中,ISA顯示卡現已基本淘汰。
#1 音效卡:
多媒體電腦中用來處理聲音的介面卡。
音效卡可以把來自話筒、收錄音機、激光唱機等設備的語音、音樂等聲音變成數字信號交給電腦處理,並以文件形式存檔,還可以把數字信號還原成為真實的聲音輸出。音效卡尾部的介面從機箱後側伸出,上面有連接麥克風、音箱、游戲桿和MIDI設備的介面。
#1 視頻捕獲卡:
用於捕獲從電視天線、錄像機、影碟機等輸入的動態或靜態視頻影像的介面卡,是多媒體製作的重要工具。高級的視頻捕獲卡還能在捕獲影像的同時進行MPEG壓縮,製作VCD。
#1 中斷:
中斷是計算機處理特殊問題的一個過程。當在計算機執行程序的過程中,出現某個特殊情況(或稱為「事件」)時,暫時中止現行程序,轉去執行這一事件的程序,處理完畢之後再回到原來程序的中斷點繼續執行的整個過程叫做中斷。
#1 IRQ:
即「中斷請求」,是其它設備發出的請求計算機響應的信號。計算機將根據IRQ的級別和優先程度決定何時發生響應。原則上每個設備有自身的唯一的中斷請求通道,即IRQ值(又叫IRQ號),如果兩個硬體設備使用同一個中斷通道,必定會發生IRQ沖突。
#1 DMA:
即「直接內存訪問」,是計算機內的一種數據傳輸操作。整個數據傳輸操作過程在「DMA控制器」控制下進行,不通過CPU。數據傳輸過程中CPU只在數據傳輸開始和結束時作一點處理。DMA技術使計算機系統的效率大大提高。
DMA傳輸通過DMA通道進行,如軟碟機、音效卡均佔用DMA通道傳輸數據。兩個設備不能同時用同一DMA通道傳輸數據,否則會發生DMA沖突。
#1 主頻與外頻:
主頻指CPU內核工作時鍾頻率。外頻指CPU與外部(主板晶元組)交換數據、指令的工作時鍾頻率。
系統時鍾就是CPU的「外頻」,我們將系統時鍾按規定比例倍頻後所得到的時鍾信號作為CPU的內核工作時鍾(主頻)。例如某電腦使用Pentium 233 CPU,那麼這台電腦的外頻是66MHz,而它的主頻則是(66×3.5)=233MHz。
系統時鍾(外頻)是電腦系統的基本時鍾,電腦中各分系統中所有不同頻率的時鍾都與系統時鍾相關聯。如當前100 MHz 外頻系統中,系統內存工作於100 MHz (或66MHz),L2 Cache工作於100 MHz,PCI 工作於33MHz,AGP工作於66MHz。可以看出,上述頻率都與外頻有一定的比例關系。
提高系統時鍾(外頻)可以提高整個電腦的性能,但提高外頻必然將改變其它各分系統時鍾頻率,影響各分系統的實際運行情況,這一點對CPU超外頻運行時應該加以充分重視。
#1 DVD:
即數字通用光碟。DVD光碟機指讀取DVD光碟的設備。DVD碟片的容量為4.7GB,相當於CD-ROM光碟的七倍,可以存儲133分鍾電影,包含七個杜比數字化環繞音軌。DVD碟片可分為:DVD-ROM、DVD-R(可一次寫入)、DVD-RAM(可多次寫入)和DVD-RW(讀和重寫)。
目前的DVD光碟機多採用EIDE介面,能像CD-ROM光碟機一樣連接到IDE1或IDE2口上。
參考資料:http://www.forknown.com/hotarticle.asp?id=613
㈨ 如何組裝電腦
看完後要追加分數的啊1.............裝機必備--硬體基礎知識!
不可否認,盡管裝機是一件相當簡單的事情,但是如果缺乏一些相關的基礎知識的話,也會遇到很多困難,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硬體損壞。
1. PC配件的搭配問題
在裝機之前,我們必須逐一采購各種配件,然而這些配件必須有機地配合才能使用。具體來說,大家必須注意五點:
CPU與晶元組配合:
目前桌面處理器主要分為兩大派系:AMD的SocketA以及Intel的Socket478,它們分別需要對應不同的晶元組,因此並不是任何一款主板都能隨便使用AMD或者Intel的CPU。此外,准備使用低端CPU的用戶還可能遇上Tulatin Celeron等Socket370結構的處理器,此時對用的晶元組又有所不同。為了幫助大家了解晶元組與CPU的對應關系,我們將其總結如下:
介面類型 主流晶元組 對應主流處理器
Socket 370 I815EPT、SiS635、VIA694T CeleronII、Celeron III、Pentium III
Socket 462(Socket A) KT400/400A、KT600/600A、 nForce2、SiS 746/748 Duron、AthlonXP、 閃龍
Socket 478 I845/865/875系列、SiS 648、VIA P4X400/400A Pentium4、Celeron4
決定晶元組支持何種處理器的關鍵在於北橋晶元,一般位於主板的中央偏右,大家卸下散熱片或者風扇即可看到其全貌(圖)。
如果說識別主板的晶元組有所困難的話,大家也可以通過對主板上CPU插槽的外觀觀察進行判別。AMD處理器所採用的SocketA插槽有462個針腳,形狀較大,而且周圍沒有支架,而Intel處理器所採用的Socket478插槽有478個針腳,形狀較小,周圍有支架(圖)。
Quote:
內存與主板配合:
內存的重要性想必大家有所聽聞。事實上內存插槽也是集成在主板上,而且與各種內存之間也有一一對應的關系。目前的內存主要分為SDRAM、DDR SDRAM與RDRAM三種,其中SDRAM使用168pin介面,而DDR SDRAM與RDRAM使用184pin介面。事實上,要通過針腳數來區分168pin與184pin是不現實的,不過我們可以通過識別內存插槽上的缺口來加以識別,而且萬無一失。採用168pin的SDRAM內存插槽在中間與偏右的位置有兩個非對稱缺口;184pin的DDR內存插槽只有一個缺口;而 184pin的RDRAM內存插槽對對稱位置上有兩個缺口(圖)。
主板採用何種內存也是由晶元組來決定的,因為北橋晶元中包含了極為重要的內存控制器。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採用VIA與SiS晶元組的主板可能同時支持SDRAM與DDR,但是此時SDRAM與DDR內存並不能混插。
電源與主板配合:
到目前為止,ATX電源介面已經完全取代了傳統AT電源介面(圖)。
不過大家需要注意的是,部分Pentium4主板為了加強電源供應而特別採用了4pin(圖)以及6pin(圖)電源介面,此時需要ATX電源也具備相應輸出接頭。
6pin電源介面相對較為少見,而4pin電源介面幾乎是必須的,為了照顧一些升級用戶,有些Pentium4主板採用常見的D型介面(圖)來替代或者乾脆不需要輔助電源介面。
如果大家使用的是工作站級別的主板,那麼很可能涉及到24pin介面的ATX電源,其輸出接頭外形比普通20pin ATX電源更大(圖)。
Quote:
顯卡與主板配合:
對於非集成型的主板而言,使用AGP介面的顯卡幾乎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你使用的主板與顯卡在檔次上相差很大的話(特別是使用二手配件組裝電腦的讀者),一定得注意AGP插槽的兼容性問題。
AGP插槽分為AGP2X、AGP 4X、AGP 8X,而最早期的AGP 1X已經基本上看不到了。相對而言,AGP 4X插槽是最為常見的,主流晶元組大多採用這一規范的AGP插槽。AGP插槽規范的發展主要是為了解決帶寬與供電問題,下表總結了各種規范的技術指標:
AGP規格 AGP 1x AGP 2X AGP 4X AGP 8X
工作電壓 3.3v 3.3v 1.5v 0.8v
時鍾頻率 66MHz 66MHz 66MHz 66MHz
工作頻率 66MHz 133MHz 266MHz 533MHz
理論帶寬 266MB/s 533MB/s 1066MB/s 2100MB/s
帶寬位數 32Bit 32Bit 32Bit 32Bit
雖說AGP顯卡具有向下兼容性,但是AGP插槽卻完全不是這樣。也就是說,如果你把支持AGP 8X的顯卡插到僅僅支持AGP 4X的主板上使用是可以的,只不過此時顯卡以AGP ???4X模式工作,享受不到AGP 8X所帶來的好處而已;而倘若把AGP 2X的顯卡插到支持AGP 8X的主板上是不行的,因為AGP 8X插槽只能兼容AGP 8X與AGP 4X的顯卡,對於早期的AGP 2X與AGP 1X顯卡不兼容。
AGP 1X主板 AGP 2X主板 AGP 4X主板 AGP 8X主板
AGP 1X顯卡 兼容 兼容 不兼容 不兼容
AGP 2X顯卡 兼容 兼容 不兼容 不兼容
AGP 4X顯卡 兼容 兼容 兼容 兼容
AGP 8X顯卡 兼容 兼容 兼容 兼容
此外,大家還需要明白的是,部分支持AGP 4X的主板也能兼容AGP 2X的顯卡,這主要取決於主板廠商的設計。也就是說,在這一類主板上,我們也可以使用AGP 2X顯卡。一般而言,不兼容AGP2X的AGP 4X主板會在明顯處標明,以防AGP 2X顯卡將主板燒毀。
除了常規的AGP規范,我們偶爾還能看到支持AGP Pro的主板,這種插槽能夠提供更高的電壓,方便使用那些專業級的顯卡(圖)。
要區分各種AGP插槽並不困難,大家參考如圖示即可(圖)。
CPU風扇與CPU配合:
以往我們並不怎麼重視CPU風扇,可是隨著Pentium4以及AthlonXP發熱量的與日俱增,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在購買CPU風扇時,一般只要注意區分SocketA與Socket478風扇即可,畢竟兩者需要使用不同的扣具。此外,部分低轉速的CPU風扇可能無法適應高頻率的CPU,因此大家有必要在選購時看清CPU風扇的支持范圍。
Quote:
2. 簡潔的最小系統
在正式組裝電腦之前,我們很有必要使用「最小系統」驗證一下各個配件的品質以及兼容性。如果此時「最小系統」能夠順利點亮,那麼就意味著整個裝機過程成功了大半。簡單來說,所謂「最小系統」就是CPU(包含風扇)、主板、內存、顯卡、顯示器、電源這五項配件。
注意點:
為了避免反復裝卸,強烈建議大家在固定主板之前使用「最小系統」驗證系統是否能夠順利點亮。當然,在測試是一定要注意防護靜電。其實,最佳的靜電防護方法便是使用專用的放靜電帶,並且接地。如果沒有接地設備,當我們要用手接觸板卡時,可以用手觸摸一下自來水管或潮濕的地面(圖),把自己身上攜帶的靜電泄放掉,避免在接觸板卡時人身對板卡放電,造成板卡的損壞。特別是冬季乾燥寒冷,我們穿的多為羊毛化纖製品,最容易產生靜電。
. 熟悉跳線、DIP開關與插針
一般而言,主板上有很多跳線或者DIP開關,用以設置各種參數。特別是以往的一些老主板,跳線與DIP開關比比皆是。不過,目前功能越發強大的BIOS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取代跳線與DIP開關,但是部分重要的參數還是需要使用跳線與DIP開關設定。
DIP開關,採用上下撥動的方式,在ON與OFF之間切換(圖)。通過多個DIP開關可以組成各種功能設定值,主板說明書上會列出詳細的參考值,大家只需要用手指輕輕地波動即可,非常方便。
一般而言,跳線有2pin和3pin之分。2pin採用閉合或者打開來設定,而3pin的採用1-2(連接1號位與2號位插針)與2-3(連接2號位與3號位插針)來設定(圖),部分主板甚至還採用4pin跳線,擁有三種組合。
事實上,跳線的使用不如DIP開關那樣簡單直觀,需要一個跳線帽來設定(圖),但是它能夠演變出更多的組合值,而且成本低、故障率低,因此廣為採用。
關於DIP開關與跳線的具體設定值,每一款主板都不相同,大家一定要仔細閱讀主板說明書,或者參考主板PCB上的印刷(圖)。
至於插針,它並不是用來設定主板工作參數的,而是輸出低電壓與數據信號,常見的插針有主板上的PC喇叭、信號燈、CPU風扇等插針(圖)。需要注意的是,插針往往有正負之分,如果接反肯定不能正常工作。令大家放心的是,由於插針輸出的電壓很小,因此一般情況下即便接反也不會損壞硬體。
按照業界的約定,Ground接地線為黑色、Data+線為綠色、Data-線為白色、高位電壓線為紅色(圖)。
二、 實戰演練--最小系統試驗
Quote:
既然最小系統是構成了整個PC的軸心骨,那麼我們就從安裝最小系統開始。在安裝時應該找一個防靜電帶置於主板的下方,同時將主板放在較為柔軟的物品上,以免刮傷背部的線路,建議使用防靜電包裝袋以及泡沫袋(圖)。
1.安裝CPU
CPU的安裝並不困難,大家首先要找對方向。注意觀察主板上CPU插槽,其中有些邊角處並沒有針孔,這一位置也應該對應CPU上缺針的位置。以AMD 的AthlonXP或者Duron處理器為例,其針腳有兩個邊角呈「斜三角」(圖),應該對准SocketA 插槽上的「斜三角」(圖)。
如果方向反了,那麼CPU是無法順利嵌入CPU插槽的。至於Intel的Pentium4或者Celeron4處理器,只有一個邊角呈現缺口(圖),
大家對准CPU插槽的缺口即可(圖)。
> 安裝CPU時應該先輕輕地90度拉起CPU插槽旁邊的滑桿(圖),
此時CPU可以略帶阻尼感地插入CPU插槽,然後放下滑桿,以固定CPU(圖)。
整個過程應該相當輕松,如果遇到很大的阻力,應該立即停止,因為這很可能是CPU插入方向錯誤所引起的。一味地使用蠻力肯定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損壞CPU!
Quote:
2.安裝CPU風扇
相對而言,安裝CPU風扇是整個裝機過程中最危險的一步,因為用力不當就很容易壓壞CPU的核心。不過大家也沒有必要因此而畏手畏腳,只要方法得當,完全可以順利過關。首先用導熱硅脂在CPU的表面均勻地塗上一層,做這一步的目的便是確保CPU與散熱片之間緊密接觸,趕走空氣(圖)。當然,導熱硅脂也不能塗太多,應該以裝上CPU風扇後不溢出為標准。
為了保證散熱片和CPU核心接觸緊密,扣具往往設計得十分緊,因此大家在安裝時千萬不能使用蠻力。一般而言,CPU風扇的扣具在兩邊的形狀是不同的,一頭是簡單的鏤空小鉤,另一頭是帶有扶手的鏤空小鉤(圖)。
先將沒有扶手的一頭扣住CPU插槽(圖),
然後將CPU風扇蓋住CPU,同時按下另一頭的扶手,使之扣住CPU插槽的另一端(圖)。
整個過程中,最危險的便是最後一步。由於CPU表面的有一塊突起的核心,因此在用力下壓帶有扶手的扣具時很容易壓壞核心,特別是早期的一些雜牌風扇
如果你使用的Pentium4或者Celeron處理器,那麼安裝CPU風扇的危險就會小得多,因為Intel採用的封裝技術在核心上加了一個厚厚的鋁蓋(圖),比較堅固。當然,大家也不能因此而有持無恐,小心謹慎還是必須的。
最後大家千萬不能忘記為CPU風扇接上電源,不然短短的幾秒種就可能讓CPU過熱而燒毀。如今CPU風扇都採用3pin電源介面,一般位於主板上 CPU插槽的附近(圖)。這種3pin電源介面有一個導向小槽,因此不用擔心插飯。此外,少數老式風扇可能依舊採用由ATX電源輸出的D???形電源介面。
小提示:
為了避免CPU風扇壓壞核心的悲劇發生,大家除了掌握正確的CPU風扇安裝方法,還可以學會一些小技巧。如果你發現CPU的扣具實在太緊,那麼就用尖嘴鉗將扣具的一段稍稍向外搬(圖),這樣能夠使扣具在水平方向的跨越距離變大,利於安裝。
此外,購買帶有三點著力扣具的風扇也是不錯的方法,這種扣具在安裝時十分容易,受力均勻(圖)。
Quote:
3.安裝內存和顯卡
在內存插槽上,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塑料鈕扣,將其向外搬,然後把內存條的缺口對准內存插槽上的小梗(圖),
完全插入之後再將塑料鈕扣的位置復原(圖)。安裝內存基本上沒有太大的難度,只要注意方向即可。
目前部分主板能夠支持雙通道內存,此時在內存安裝位置的選擇上就會有所講究。通過顏色辨認是最簡單的方法,大家將兩條內存安裝在同一種顏色的內存插槽上,這樣即可激活雙通道工作模式,提高性能(圖)。
AGP顯卡的安裝也同樣簡單,大家只要將其插上主板的AGP插槽即可。此時,AGP顯卡的擋板應該面向主板埠的一側。很多主板的AGP插槽都有一個彈簧片(圖),當顯卡正確插入之後,該彈簧片會牢牢地扣住顯卡。至於顯卡與顯示器的連接,想必也不用我多說了。
Quote:
4.設定跳線、加電開機
在加電開機之前,我們還要設置一下各個重要跳線,以免因為參數錯誤而導致硬體損壞。一般而言,CPU外頻跳線、倍頻跳線、電壓跳線是我們首先關注的對象。當然,並非所有的主板都需要設置這些跳線,因為有些主板採取在BIOS中進行設定,或者完全由系統自動識別。
目前很多主板對CPU頻率的設定採取「軟硬結合」的方法。通過一組跳線,我們可以設定CPU的基準外頻,一般分為100/133/166/200MHz這四檔(圖)。
在使用跳線來確定外頻之後,大家才可以在BIOS中在小范圍內調節外頻,這樣可以避免用戶在設置BIOS時因為將外頻太高而導致CPU燒毀,同時主板上的時鍾頻率發生器可以據此來選定APG/PCI的分頻倍率。至於倍頻跳線,大多數Pentium4主板都僅僅是一種擺設,因為Intel已經鎖上的倍頻,大家可以不去理會。而AMD處理器就需要設定一下倍頻跳線了,建議大家在第一次開始時使用Auto值,讓主板自動檢測。
相對而言,CPU電壓跳線是最危險的,不過採用跳線來設定CPU電壓的主板並不多。為了確保安全,我們也建議大家使用默認電壓。此外,部分主板可能通過還擁有AGP電壓以及內存電壓的跳線,應該一並是用默認值。
完成多種跳線的設定之後,我們就可以接上20pin的ATX電源了。主板上的20pin ATX電源介面有一個導航槽,順著方向插入即可(圖)。
之所以要求大家最後才接ATX電源也是為了保證安全,因為少數主板的供電模塊有些小問題,有時一接上電就會自動啟動。
最後,我們就要進行開機了。別奇怪,雖然我們沒有開關按鈕,但是通過短路主板上2pin開關即可正常開機。主板上的2pin開關一般位於左下角(圖),通過說明書或者PCB上印刷字找到確切位置,用鑰匙等導電物輕輕一碰,ATX電源就會立即啟動。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應該能夠看到顯示器出現系統自檢畫面,這也表明這些配件基本上可以完美地協調工作。
三、 再接再厲--完成裝機
Quote:
盡管我們已經成功地讓最小系統正常運作,但是如果要真正完成整個裝機過程,我們還必須經歷固定主板、連接機箱前置面板與信號燈、安裝IDE設備、添加板卡等步驟。
1. 固定主板
我們自然不可能將主板裸露在外進行工作,因此必須將主板固定在機箱中。固定主板並不是什麼復雜的操作,大家只要將金黃色的螺絲卡座安置在機箱底部的鋼板(圖),
然後主板置於其上,此時我們可以用多個螺絲將主板牢牢地固定在機箱上(圖)。整個固定過程中一定要對准位置,保證主板背後的埠都能順利露出,便於接駁。
2. 連接機箱前置面板與信號燈
機箱前置面板上有多個開關與信號燈,這些都需要與主板左下角的一排插針一一連接。關於這些插針的具體定義,我們不得不查閱主板說明書(圖),因為主板PCB上的字元實在太小了。
一般來說,我們需要連接PC喇叭、硬碟信號燈、電源信號燈、ATX開關、Reset開關,其中ATX開關和Reset開關在連接時無需注意正負極,而 PC喇叭、硬碟信號燈和電源信號燈需要注意正負極,白線或者黑線表示連接負極,彩色線(一般為紅線或者綠線)表示連接正極(圖)。
至於其餘一些待機狀態信號燈、待機開關,大多數機箱並不採用,我們可以不必理會。
3. 安裝IDE設備
對於普通用戶而言,我們的硬碟、CDROM、DVDROM以及刻錄機都採用IDE介面,這是一種很普及的介面模式,每塊主板上都至少有兩個IDE插槽,而每個插槽呢又可以支持2個IDE設備,因此從原理上講我們可以在同一台機器上共安裝四個IDE設備共同使用(圖)。
由於一個IDE插槽可以安裝兩個IDE設備,因此我們需要為每一個IDE設備設定主從模式。設定主從模式的方法大家應該已經不會陌生,就是跳線(圖),總共分成三種:主(MASTER)、從(SLAVE)和自動選擇(CABLE SELECT),建議大家將所有的IDE設備都跳線為CABLE SELECT。
Quote:
隨後,我們將所有的IDE設備固定在機箱上(圖),這一步並不難做到,只要對於孔眼上螺絲即可。
接下來的一步就是連接數據線。數據線的插頭是矩型的,從外觀上並不容易區分插接的方向,那麼我們該如何確定呢?在主板IDE插槽這一端,我們可以按照 IDE連接線上的一個柱型突起,來對應主板IDE插槽上的缺口,只要這樣安裝就可以保證正確了。在硬碟這一端呢,我們可以仔細的觀察IDE連線最旁側的兩條邊線,其中一條我們可以看到有紅色的標記,而另一側則沒有。這個便是確認IDE連線插接方向的條件,在連接的時候,我們將這條有紅色標記的一側朝向硬碟電源插口的方向就可以了(圖)。
需要注意的是,大家在連接IDE硬碟時應該採用80pin數據線(圖),只有這樣才能激活ATA66/100/133工作模式,提高磁碟性能。此外,如果大家只需要安裝一個光碟機和一個硬碟,那麼將以將這兩個IDE設備掛接在不同的IDE插槽,這樣可以稍微提高一些性能。
4. 添加板卡
安裝板卡對大家而言應該沒有什麼難度,因為這與AGP顯卡的安裝如出一轍。由於目前ISA介面已經被完全淘汰,因此PCI板卡已經成為我們唯一需要對付的設備,其中主要包括音效卡、網卡,以及電視卡等。
安裝板卡時要卸下機箱上的擋板,然後對准位置插入PCI板卡(圖)。
此外應該保證底部的金手指完全插入,這樣才能避免解除不良(圖),最後上螺絲加以固定即可。
事實上,如今很多主板都已經集成音效卡和網卡,如果你需要使用額外的音效卡,那麼應該先將板載音效卡屏蔽掉,這一步一般通過主板上的跳線實現或者在BIOS 中進行設定。為了能夠讓音效卡直接播放AudioCD,我們還必須在音效卡與光碟機之間連接一條音頻線,建議大家使用2pin的數字線,如果你的音效卡不具備改介面,那麼可以改用4pin的模擬輸出線(圖)。
5. 安裝電源、封閉機箱
電源安裝在機箱的右上角,大家可以使用四顆大螺絲加以固定。當然,此時處理連接主板上的20pin介面,也不能忘記為各個IDE設備接上D形電源介面(圖)。
在封閉機箱之前,我們還需要進行一些善後工作。一台安好了的機箱內有很多五花八門的線,往往是硬碟數據線,電源線、音頻線雜亂無章的夾雜在一起,不光會互相干擾,而且會嚴重干擾散熱。此時,我們建議大家用象皮筋紮好後固定在遠離CPU風扇的地方。
經過以上這些步驟,我們的整個裝機過程就完成了。當然,真正使用PC之間還需要經過BIOS優化、操作系統安裝、應用軟體安裝等多個步驟,而想必這些已經是大家相當熟悉的內容了。
㈩ 台式電腦怎麼安裝
台式電腦安裝方法如下:
操作設備:戴爾台式電腦
操作系統:win10
操作程序:裝系統的U盤
1、首先准備好用來裝系統的U盤,將U盤插到要裝系統的電腦上,對要裝系統的電腦開機並長按F12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