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阿拉爾火車都通往全國哪裡
阿阿鐵路從南疆鐵路薩特瑪站引出,經阿瓦提站(中間站)、塔門站(會讓站)到達阿拉爾站(中間站)。線路全長114.634km,其中在阿克蘇市境內 16.346km,阿瓦提縣境內 48.374km,阿拉爾市境內 49.915km,薩特瑪站預留疏解條件。
阿阿鐵路,鐵路等級為國鐵Ⅱ級。旅客列車設計行車速度:120公里/小時(線路平面預留發展條件),正線數目:單線。最小曲線半徑:1600米。限制坡度:6‰。牽引種類:內燃、預留電化條件。牽引質量:4000噸。到發線有效長度:850米。閉塞類型:自動站間閉塞。
歷史沿革
2015年5月,新疆鐵道勘察設計院副總工程師岳素成、朱霆副部長一行對阿克蘇至阿拉爾(經阿瓦提縣)鐵路支線加深方案進行現場踏勘,師市交通局局長吳明全程陪同。
2016年9月,阿克蘇市—阿瓦提縣—阿拉爾市擬建鐵路規劃組正在對項目線路走向、沿線主要節點進行實地考察,這標志著該鐵路項目建設進入推動階段。
2020年4月29日,阿阿鐵路開工建設。
2022年1月10日,阿阿鐵路正式開通,14:15滿載貨物的列車開往浙江長興。20:20K9784次列車將從阿拉爾站首發。"阿阿鐵路"的開通,結束了新疆阿拉爾市不通火車的歷史。
『貳』 新疆有哪些高中
一、烏魯木齊市高級中學
烏魯木齊市高級中學是一所具有優良辦學傳統的老學校,創建於1954年,前身為烏魯木齊市第六中學,是自治區五六十年代唯一的一所高級中學。1984年學校被確定為自治區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學校教風正、學風濃、考風嚴、校風好、教育、教學質量高、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流的軟硬體設施。
二、新疆實驗中學
新疆實驗中學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一所公立高級中學,自治區重點中學,直屬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學校位於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延安路65號。創建於1956年,曾先後被命名為新疆師院附中、新疆大學附中、烏魯木齊市第十七中學、烏魯木齊實驗中學,1995年改名為新疆實驗中學。
五十年,滄桑歲月,「實驗」人走過了艱難曲折而又光輝燦爛的歷程,經過幾代人的艱辛創業、奮力開拓,學校現擁有一流的幹部管理隊伍、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教育教學質量、一流的育人環境,同時在爭創一流的福利待遇,在新疆享有崇高聲望並具有廣泛影響。
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中學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中學(簡稱兵團二中),始建於1951年,是一所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部為一體的十二年一貫制完全中學。其前身是一所隨軍子弟學校。
學校於1959年成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批公立重點中學,1978年成為烏魯木齊市重點中學,1984年成為兵團重點中學,2006年被命名為兵團示範性高級中學,兵團二中直接隸屬於兵團教育局。
(2)阿瓦提電腦系統安裝擴展閱讀:
烏魯木齊市高級中學歷史發展:
1959年9月,自治區黨委將烏魯木齊市高級中學確定為自治區重點中學。1960年,根據自治區教改領導小組意見,烏魯木齊市高級中學實行從幼兒園到高中的「一條龍」辦學體制。
1963年,烏魯木齊市高級中學一分為二,承擔高中教學任務的學校定名為烏魯木齊市高級中學,承擔初中教學任務的學校定名為烏魯木齊市第六中學,兩校各自獨立辦學。1969年9月,烏魯木齊市高級中學更名為烏魯木齊市第十四中學。
新疆實驗中學辦學理念:
實驗中學素以名師雲集、校風朴實、人才輩出著稱,歷以「嚴謹、敬業、誠信、博學」為校訓,是莘莘學子成材的搖籃。五十多年來,有無數有志學子曾先後就讀於此、求索於此,積淀形成了優良的校風和濃郁的學風。
學校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更重視學生特長的培養,「理科實驗班」富有特色的培養方式以及深厚的基礎教學水平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學理念,倍受學生和社會的歡迎,50年來,實驗中學已經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無數的精英和棟梁。
辦學理念:文理並重,古今貫通。人文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
『叄』 北斗衛星對我們生活有什麼影響
在飛速發現的科技時代,大國重器發揮了罕為人知的作用。高鐵、大飛機、北斗衛星等取得了耀眼的成就,特別是北斗衛星。那麼,北斗衛星對我們生活有哪些影響呢?
北斗衛星在生活中的很多領域都有著突出的作用及影響,比如在通信、交通、地圖、金融、安全等。
1.在通信方面。正是由於北斗衛星的存在,使通話變得方方便便,使通話能在廣闊的范圍沒接受通話信號,信號覆蓋范圍大,北斗衛星的通話加密技術,使通話更加的安全,隱私更加的不易泄露。
北斗衛星意義重大,方便我們正常生活的同時,也保證了我們生活的質量,保障了我們生活的安全。
『肆』 阿克蘇河亞系統地下水數值模擬
一、計算區范圍
計算區位於塔里木盆地西部的阿克蘇地區,包括烏什縣、阿克蘇市、溫宿縣、柯坪縣、阿瓦提縣等行政區。
二、水文地質概念模型
1.計算區含水層系統結構的概化
計算區內均為第四紀鬆散岩類孔隙潛水含水層,在鑽孔揭露深度(250m)內無穩定、連續的弱透水層,含水層岩性在計算區北部及沿阿克蘇河一線相對較單一,以中細砂為主;在計算區南部及遠離阿克蘇河地段以細砂、粉細砂為主,並有亞砂土、亞粘土透鏡體,各含水岩組沿水平方向展布,故可將含水層概化為非均質各向同性。
2.水動力條件的概化
計算區內潛水含水層分布廣、厚度大,地下水運移符合達西定律,水位隨時間變化,故計算區內地下水的運移可視為二維非穩定流。
3.邊界條件的概化
1)側向邊界。計算區北、西邊界為自然邊界,通過此類邊界地下水以側向徑流方式補給計算區,故可將北、西、南邊界視為補給邊界;計算區東部以阿克蘇河為邊界,阿克蘇河常年有水,並有30年的觀測資料,故將東部邊界定為已知水頭變化規律的邊界。
2)垂向邊界。計算區上部接受渠系入滲、田間灌溉入滲等地表水體垂向入滲補給,同時以蒸發、蒸騰、排鹼溝、泉點溢出、人工開采等方式排泄地下水,故計算區上部邊界為有水量交換的邊界;計算區下部邊界與均衡域底界一致,在標高940m處,由於深部地下水徑流滯緩,且底界上層與下層之間的地下水量交換微弱,故底部邊界可近似地視為隔水邊界。
4.源匯項的概化
計算區內渠系十分發育,渠網如織,且渠道引水量大,渠道入滲成為本區地下水最主要的補給源,故在本次計算中將渠道入滲作為面狀入滲處理,根據不同地段的渠系發育程度及渠道引水量的大小確定其入滲補給強度;田間灌溉入滲以面狀入滲處理;計算區內現狀開采井較少,開采量小,且井位分布比較分散,故在計算中以點狀排泄處理開采井;潛水蒸發、植物蒸騰以面狀排泄處理;排鹼溝排泄地下水同渠系相似,以面狀排泄處理;向河道排泄的泉水,在本次計算中按點狀排泄處理;側向流入、流出量以單寬流量計。
綜上所述,計算區內潛水可概化成具有混合邊界的非均質各向同性的二維非穩定流。
三、數學模型
根據水文地質概念模型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如下:
塔里木盆地地下水勘查
式中:X和Y為坐標;K和u分別為潛水含水層的滲透系數和給水度;h,H0,H1分別為潛水水位、潛水初始水位和一類邊界水位;W為含水層的源匯項(即地下水補給量和消耗量);B為潛水含水層的底板標高;-q(X,Y,t)為二類邊界Γ2上的單寬流量;Γ1和Γ2分別為一類邊界和二類邊界。
四、校正數學模型
1.計算域剖分
採用不規則網格有限差分法對地下水流系統數值模型進行數值分析。根據源匯變數及含水層的空間分布規律,將計算區域剖分成406個三角形單元,220個結點(見圖5-14)。剖分時考慮河流、渠系、泉集河、觀測孔及現狀開采地段、擬開采地段,三角形內角不小於45°,不大於120°。
圖5-14 計算區剖分圖
2.參數分區
根據所取得的水文地質參數,結合地形、地貌、地質及水文地質特徵,對計算區進行參數區劃分,並給出參數(K,μ)初值。
3.地下水流數學模型的校正
本次模擬選用1999年9月15日全區統測水位作為識別時的初始流場,以2000年3月20日和2000年9月15日作為對比流場,採用正演擬合水位、間接校正參數的方法。根據1999年9月15日至2000年3月20日和2001年3月20日至2000年9月15日期間地下水系統各輸入項的統測資料和給出的參數初值,運行模擬模型求解水位,如果計算水位和實測水位相差較大,則根據參數的變化范圍再給試一組參數,直到水位擬合較好為止,這時選用的參數即為所求參數。然後在不改變參數的情況下,以實際輸出項為依據,反求補給量,若與補給量相近,證明該參數可靠。
校正結果如下。
1)地下水資源量。地下水的總補給量為39.9675×108 m3/a,其中溶解性總固體含量0~3g/L的地下水可持續利用量為9.92×108 m3/a,溶解性總固體含量大於3g/L的地下水資源量為30.0475×108 m3/a(表5-11)。
表5-11 模型校正後的地下水資源量
2)誤差分析:從模擬的結果可以看出,計算水位和實測水位之間的絕對誤差均小於1m,絕對誤差小於0.5m的節點占總計算節點數的70%,長期觀測孔的實測水位和計算水位之間絕對誤差小於0.5m的節點分別為75%和81%。全區所有計算節點實測水位和計算水位的均方差均小於150,由此可見擬合的精度較高(表5-12)。
表5-12 擬合水位結果
五、驗證數學模型
為了驗證模型的可靠性,利用和模擬時間不同的歷史資料,對模型進行驗證,再以2000年9月15日的水位為均值,利用已識別的模型和求得的參數,運行模型,計算2001年5月15日的水位,並與該時刻的觀測水位對比,驗證模型的適用性和所求參數的正確性,驗證結果見表5-13。
表5-13 模擬模型水位驗證結果
由表5-13可以看出,模型運行365天,全區驗證的節點,計算水位和實測水位絕對誤差小於1m的節點數占總節點數的100%,絕對誤差小於0.5m的節點仍占總驗證節點數的60%以上。這說明已建立的模型基本上反映了本系統內地下水的滲透規律,可用於地下水的預報。
六、預報
1.預報方案的確定
本區地下水系統利用程度較低,由於引水多、排水少,本區地下水多年處於正均衡狀態。根據計算區地下水利用的現狀,本次只設計一個預報方案,就是大力開發利用地下水方案,合理控制地下水水位。
2.預報資料的處理
(1)預報期限和時段的劃分
以2000年9月15日的流場為初始流場。預報10a(2000年9月15日到2010年9月15日)。每年劃分兩個時段,即補給期和消耗期,共20個時段。
(2)邊界補排量的確定
理論上,周圍環境通過邊界補給計算區地下水系統,其量的大小除與降水入滲補給量多少有關外,還和系統內開采量的大小有關。預報時假定鄰區開采量不變(這是事實,北部屬於山區,幾乎無人居住),計算區側向地下水補給主要位於北部地區,而這一地區地下水埋深比較大,從經濟的角度出發,不宜開采。故用2000年偏枯水年的邊界補、排量進行預報,結果是偏於安全的。
(3)垂向補、排量的確定
垂直補給量主要有渠系入滲補給量、灌溉水入滲補給量和地表水滲漏補給量。考慮到:①計算區水資源利用思路是大量開發利用地下水,減少地表水的利用;②計算區地下水補給來源主要與引水量的大小有關;③地下水利用量越來越高,對地表水的引用量越來越小,地下水補給量也越來越少。因此在預測時,補給強度按每年1.5%的速度遞減。
垂向排泄除人工開采外,主要是蒸發排泄。隨開采時間增長或不斷調整開采布局,計算區內的地下水大部分降至極限蒸發深度以下,蒸發量是逐年減少的,預報時,地下水蒸發量按每年遞減1%處理。
(4)一類邊界值的確定
由數值模型可知,要預報計算區內某一點、某一時刻的地下水位,必須知道一類邊界節點的水位值(即未來阿克蘇河的水位值),一類邊界水位h1(n-m)和計算區內地下水位hm都是時間t的函數,同屬於一個預報時段。也就是說,要求任意一點、任一時刻的地下水位,必須給出相同時刻一類邊界點的水位值。分析計算區阿克蘇河的水位動態變化,基本上可概化為每年由一個豐水期和一個枯水期組成,河水也出現與此相應的變化規律。因此,本次採用波譜分析的方法,求出描述邊界上水位波形變化的波譜方程,利用該方程計算出邊界上任意時刻的水位值。波譜方程的離散形式是:
塔里木盆地地下水勘查
式中:a0,ak,bk為傅里葉系數,根據阿拉爾水文站水位觀測資料確定;(n-m)是一類邊界節點數。
3.預報結果
研究區需要大力開發地下水,以降低地下水水位,防止次生鹽漬化。這種對地下水的開采實際上是一種面狀開采。從等水位線圖來看,沒有產生大范圍的漏斗。說明本區開采地下水的潛力是很大的。
『伍』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什麼
從2012年開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提供區域服務,成為國際衛星導航系統四大服務商之一。隨著衛星數量逐步增加,加上地基增強系統,北斗導航系統的定位能力從以前的10米到5米,提高到厘米級。
總之北斗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陸』 庫車三疊、侏羅系油氣系統
一、有效烴源岩
庫車三疊、侏羅系油氣系統中的有效烴源岩為發育於中生代庫車前陸盆地中的三疊—侏羅系湖相泥岩、煤系泥岩及煤層(圖4—1—8)。湖相泥岩主要發育在中、上三疊統克拉瑪依組和黃山街組,形成於濱湖、半深湖環境,以拜城—庫車河一帶厚度最大,可達300~400m。煤系泥岩和煤層主要分布在上三疊統塔里奇克組和中、下侏羅統。
煤系泥岩包括沼澤相的炭質頁岩、泥岩和夾於煤層間的暗色泥岩,以拜城—吐格爾明一帶厚度較大,可達600m;煤層在庫車坳陷也較為發育,塔里奇克組煤層最厚可達35m以上,中—下侏羅統最厚達30m。
庫車坳陷中生界烴源岩有機顯微組分中,以陸生高等植物生烴的有機質占絕對優勢,富含鏡質組,貧低等水生生源的腐泥組,相對發育殼質組和惰質組(表4—1—1,圖4—1—2)。總體上中生界烴源岩顯微組分中鏡質組佔65%~95%,惰質組5%~20%,「殼質組+腐泥組」佔5%~25%,有機質富氫組分含量不高,不利於生油。但在陽霞露頭中侏羅統七克台組油頁岩,其殼質組含量達到22.1%,腐泥組含量1.5%,可成為重要的生油岩。
庫車坳陷中生界烴源岩有機質豐度較高。三疊系泥岩有機碳平均值為1.34%,氯仿瀝青「A」平均為(152~179)×10-6,總烴含量(61~73)×10-6,生烴潛量0.29~1.52mg/g,但克拉瑪依組有的層段總烴含量可達9612×10-6,可能屬湖相泥岩主力生油岩。中、下侏羅統煤系泥岩在拜城凹陷總體上為一套中等—好的生油岩,有機碳含量為0.53%~5.53%,平均2.4%,生烴潛力為0.45~35.97mg/g,平均為13.7mg/g(表4—1—2)。陽霞凹陷吐格爾明中—下侏羅統煤岩屬中等—好生油岩,南部陽1井則較差(表4—1—3)。
三疊系—中下侏羅統烴源岩有機質以Ⅲ型為主(圖4—1—3),侏羅系部分烴源岩屬於Ⅱ2型,如中侏羅統七克台組油頁岩,即有部分生油能力較好的有機質類型。
庫車坳陷三疊—侏羅系烴源岩因埋深不同而處在低成熟—高成熟的不同演化階段。地表三疊系烴源岩Ro為0.59%~1.3%;在吐格爾明剖面測得中—下侏羅統烴源岩Ro為0.58%~0.61%,tmax為418~436℃,處在低熟階段,而陽1井下侏羅統煤樣Ro為0.9%~1.13%,tmax為391~466℃,處在生油高峰期。
圖4—1—1塔里木盆地中生界油氣系統分布圖
Ⅰ—庫車三疊、侏羅系油氣系統;Ⅱ—塔西南侏羅系油氣系統;Ⅲ—阿瓦提—滿加爾三疊、侏羅系油氣系統;Ⅳ—塔東南侏羅系油氣系統
表4—1—1庫車坳陷不同層段烴源岩顯微組分含量(佔全岩體積百分數)
圖4—1—2中生界烴源岩顯微組分三角圖
Ⅴ—鏡質組;Ⅰ—惰性組;(E+S)—(殼質組+腐泥組)
表4—1—2中下侏羅統煤系泥岩岩石熱解數據表
續表
表4—1—3陽霞坳陷中下侏羅統岩石熱解參數表
綜上所述,庫車坳陷三疊系克拉瑪依、黃山街組暗色泥岩有機碳和氯仿瀝青「A」指標已達生油岩標准,基本達到成熟階段,為有效烴源岩。上三疊統塔里奇克組和中下侏羅統煤系泥岩和煤岩有機質豐富,有較高生烴能力,也是庫車坳陷重要的烴源岩。
二、烴源岩生、排烴史
庫車坳陷內有陽霞和拜城兩個生烴凹陷,二者生烴史也有所不同。
陽霞凹陷三疊系烴源岩在早侏羅世進入生油門限,上新世早期達到生油高峰,上新世末進入生油晚期,現今處在濕氣、凝析氣階段(圖4—1—4、4—1—5)。侏羅系烴源岩在中新世中晚期達到生油門限,現今成熟度處於生油高峰期至生油晚期。
圖4—1—3庫車坳陷三疊—侏羅系烴源岩IH與tmax關系圖
圖4—1—4陽霞凹陷T—J烴源岩演化與圈閉發育匹配關系圖
圖4—1—5陽霞凹陷烴源岩生烴史模擬結果圖
拜城凹陷北部克拉蘇構造帶三疊系中上部與侏羅系下部烴源岩在早白堊世末進入生油期,老第三紀末達到生油高峰,上新世早期為生油結束期,現今Ro為2.0,進入濕氣、凝析氣生烴階段(圖4—1—6、4—1—7a)。中部大宛齊構造南三疊繫上部—侏羅系下部烴源岩在漸新世中期進入生油期,大約在上新世早期達到生油高峰,新第三紀末生油結束,現今達到濕氣、凝析氣階段(圖4—1—7b)。南部亞肯3井侏羅系烴源岩在上新世早期進入生油期,新第三紀末進入生油高峰期,現今達到生油晚期(圖4—1—6,4—1—7c)。
圖4—1—6拜城凹陷T—J烴源岩演化與圈閉發育匹配關系圖
圖4—1—7拜城凹陷中生界烴源岩生烴史模擬
庫車坳陷構造變形主要發生在新第三紀,在新第三紀末喜馬拉雅晚期運動時達到高峰,此時褶皺、斷裂和裂縫廣泛發育,其中裂縫成為烴源岩排烴的主要通道,由此使新第三紀尤其是第三紀末成為主排烴期,此時拜城凹陷北部克拉蘇構造帶處在生氣期,南部處在生油高峰期,陽霞凹陷三疊系烴源岩處在生油晚期、大量生氣期,侏羅系烴源岩處在生油高峰期,主排烴期烴源岩生成的烴類相態決定了排出的烴類相態。在該主排烴期之前還存在次要排烴期,尤其是白堊紀末燕山晚期運動造成低幅度構造變形和裂縫發育時出現一次要排烴高峰期。
三、儲層特徵與區域性蓋層
庫車前陸盆地中主要發育了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儲層,其中均已發現了油氣藏或油氣顯示。另外,在塔北古隆起奧陶系灰岩、白雲岩也是一類重要儲層。
下奧陶統灰岩、白雲岩儲層中已在英買7號、雅克拉及牙哈等斷裂構造上發現工業性油氣藏,儲層類型為孔洞-裂縫型、裂縫型、裂縫-孔洞型。
三疊系裂縫-孔隙型砂岩儲層已在依南2井發現良好油氣顯示。另外,在塔北古隆起奧陶系灰岩、白雲岩也是一類重要儲層。
侏羅系儲層為辮狀三角洲和正常三角洲相砂礫岩。庫車坳陷北部儲層較發育,吐格爾明剖面克孜勒努爾組、恰克馬克組孔隙度為11.34%~12.2%,滲透率為(12.75~17.18)×10-3μm2,吐孜洛克一帶孔隙度為10.7%~17.25%,最大為19.44%,滲透率一般為(0.71~418)×10-3μm2,最大為3075×10-3μm2,向西物性變差。下侏羅統陽霞組沙體孔隙度平均為8.97%,最大26.20%,滲透率為5.31×10-3μm2,最大達111×10-3μm2。羊塔克、牙哈地區為中、低孔-低滲型儲層,輪台、提爾根地區及英買7井區為中低孔-低滲型及中孔-中滲型儲層,英買力地區為高孔-中高滲型儲層,紅旗地區為中低孔-低滲型及中高孔-中高滲型,儲集空間主要為原生粒間孔、粒間溶孔,次為顆粒溶孔、粒內溶孔和少量微裂縫。
白堊系儲層在坳陷北部主要分布在下統巴西蓋組和上統巴什基奇克組,以扇三角洲沙體為主,儲集空間以粒間溶孔為主,其次為粒間孔。巴西蓋組孔隙度平均11%~16%,滲透率平均(8~252)×10-3μm2,巴什基奇克組砂岩平均孔隙度10%~15%,平均滲透率(13~78)×10-3μm2。坳陷南部白堊系儲層發育,但儲層物性較差,孔隙度平均7.77%~12.3%,平均滲透率(1.47~7.34)×10-3μm2。至塔北隆起北坡白堊系儲層物性變好,平均孔隙度11%~22%,平均滲透率(14~546)×10-3μm2。儲集空間主要為殘余粒間孔隙或粒間溶孔,其次為顆粒溶孔、填隙物溶孔。
第三系儲層以老第三系及新第三系吉迪克組為主,其次為康村組和庫車組。老第三系儲層物性在塔北隆起較好,孔隙度11%~20%,滲透率(10~3047)×10-3μm2,在庫車坳陷較差,以粒間溶孔為主。新第三系吉迪克組儲層物性較好,且由北向南變好。新第三系康村組儲層物性橫向變化大,儲集空間以粒間孔占優勢,其次為粒間溶孔、粒內溶孔。
庫車坳陷-輪台凸起-南喀英買力低隆起區域性蓋層是老第三系泥膏岩、含膏泥岩、鹽層和新第三系吉迪克組泥岩、膏泥岩、石膏層。在該區域蓋層之下發育了由局部蓋層與儲集層組成的幾套主要的儲蓋組合(圖4—1—8、4—1—9)。
四、油氣運移和聚集
生成於庫車坳陷三疊系—侏羅系的油氣,通過運移,聚集到了奧陶系至第四系不同層系中,形成了一系列油氣藏(圖4—1—11)。其中的原油以凝析油和輕質油為主,有少量正常比重原油,天然氣在庫車坳陷總體較干,在塔北隆起則主要為凝析油伴生氣。
根據油-油對比和原油成因分類,庫車坳陷和塔北隆起上來自庫車坳陷三疊系—侏羅系源岩的陸相原油可分為不同類型並呈一定的分布規律(圖4—1—10)。主要來自三疊系湖相泥岩的原油包括英買力和牙哈油氣田,其中在牙哈油氣田中可能不同程度地混入了煤成油。來自上三疊統—中下侏羅統煤系泥岩的原油包括提爾根凝析油氣藏、大宛齊油田、羊塔克凝析油氣藏,來自上三疊統—中下侏羅統煤岩的油如依奇克里克油田。
圖4—1—8庫車坳陷中新生界生儲蓋組合
從烴源岩到上述油氣藏之間的運移路徑和油藏形成時期可以通過烴類包裹體分析及油氣地化分析去追蹤。
圖4—1—9塔北隆起儲蓋組合圖
烴類包裹體測定結果表明,所測烴類包裹體皆與裂縫有關,表明裂縫不僅是油氣從烴源岩中排出初次運移的通道,還是油氣二次運移的通道之一。主要發育於較脆性的砂岩中的裂縫可與砂岩儲層和不整合面一起構成油氣運移的網路通道。
與排烴高峰期一致的主要形成於新第三紀特別是第三紀末喜馬拉雅晚期運動的橫張裂縫及共軛剪裂縫主導方向為近南北向,是油氣自北向南運移的優勢方位。原油成熟度尤其是C29甾烷20S/20S+20R、C32藿烷22S/22S+22R參數,確定牙哈油氣構造帶上湖相油注入的方向是由北向南,注入點在西端;英買7~9構造帶上油氣亦由北向南注入(圖4—1—11)。原油咔唑類化合物的分布特徵也顯示(圖4—1—12),在牙哈構造帶上原油從牙哈5向牙哈2、牙哈6井方向運移。
利用包裹體均一化程度分析數據並結合埋藏史分析,確定塔北隆起油氣運移時間在距今5Ma以來,即上新世庫車期以來,秋立塔克與南部平緩背斜帶距油源區更近,油氣運移時間也要早,在距今24Ma以來,即吉迪剋期以來(表4—1—4、4—1—5)。
圖4—1—10庫車坳陷和塔北隆起不同類型陸相原油平面分區圖
圖4—1—11湖相原油成熟度參數變化與油氣注入方向
圖4—1—12牙哈構造帶原油咔唑類化合物分布與油氣注入方向
除上述油氣自烴源區發生向南的側向運移外,在烴源區內和在塔北隆起油氣聚集區,由於斷層作用,油氣主要發生垂向運移和再分配。
表4—1—4庫車坳陷和塔北隆起烴類包裹體均一溫度測定
①液態烴+氣態烴型包裹體;②液態烴+氣態烴十鹽水溶液型包裹體。
表4—1—5烴類包裹體均一溫度確定油氣運移時間數據
五、油氣系統特徵
綜前所述,可以確定庫車中生界油氣系統的存在,該油氣以主要分布於庫車坳陷的中上三疊統—中下侏羅統湖相泥岩、煤系泥岩、煤層為有效烴源岩,包含了克拉2、大宛齊、依奇克里克(包括依南2)、牙哈、提爾根、羊塔克、英買力、紅旗等油(氣)田和眾多的油氣顯示(圖4—1—1、4—1—13)。
圖4—1—13庫車前陸盆地油氣系統圖
1—T2—3k+T3h湖相泥岩有效烴源岩;2—T3t+J1-2煤系泥岩有效烴源岩;3—T3t+J1-2煤岩有效烴源岩;4—湖相油氣藏;5—煤系泥岩油氣藏;6—煤岩油氣藏;7—側向運移,8—垂向運移;9—油氣系統范圍
4—1—14油氣系統剖面圖(牙哈—克拉3井)
新生代盆地中堆積的巨厚的磨拉石建造形成了區域性蓋層和多套儲蓋組合,又促使下伏烴源岩加速成熟並大量排烴。庫車前陸盆地油氣系統中發育了兩套區域性蓋層。最重要的一套為老第三系膏泥岩和吉迪克組膏泥岩層,分布廣泛。第二套區域性蓋層是上侏羅統齊古組207~260m厚的泥岩,覆蓋整個油氣系統。中生代晚期以來尤其是喜馬拉雅晚期構造運動形成大量構造圈閉,斷層和裂縫對油氣運移、聚集和保存產生重要影響。
該油氣系統中,對應三疊系湖相泥岩、上三疊統—中下侏羅統煤系泥岩、煤層三類烴源岩,形成了相應的油氣藏,故可形成3個亞油氣系統,但它們的烴源岩在空間上相互疊置、穿插,油氣藏分布復雜。
該油氣系統中,中上三疊統湖相泥岩形成了牙哈、紅旗、英買力等湖相油氣藏。該套烴源岩在老第三紀進入生油期並開始排烴,新第三紀達到生烴高峰並在構造裂縫作用下大量排烴,於上新世發生自北向南運移,在塔北斷隆聚集成藏。坳陷北部燕山晚期已有部分低幅度圈閉形成,捕獲油氣,在北部褶皺-沖斷帶,因所處生烴階段不同,油氣向上運移充注相態不同,如在克拉蘇構造帶主要充注高成熟氣(圖4—1—6),關鍵時刻在上新世末(2Ma)(圖4—1—14、4—1—15、4—1—16)。
圖4—1—15油氣系統剖面圖(玉東2井—大宛1井)
圖4—1—16中上三疊統(T2-3k—T3h)湖相泥岩油氣亞系統事件圖
上三疊統—中下侏羅統煤系泥岩、煤岩分別形成了提爾根、羊塔克、玉東2井煤系泥岩油藏和依奇克里克煤岩油藏(圖4—1—17)。這些烴源岩在老第三紀進入生烴期,關鍵時刻為2Ma(圖4—1—18)。
圖4—1—17油氣系統剖面圖(提1井—依南2井)
圖4—1—18上三疊統一中下侏羅統油氣亞系統事件圖
『柒』 新疆有什麼職業大學
1、新疆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新疆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成立於2014年,教學上學校堅持從嚴治學的原則,注重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其大部分專業都有和相關的單位合作,實現了高品質高薪的就業。
6、新疆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新疆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創建於1995年,創辦至今學校不僅有著綜合性極強的專業,而且還有多個層次的教學學歷共學生們選擇,滿足學生繼續學習和就業等方面的需求。
7、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創辦於2012年,在新疆當地是比較受學生和家長們青睞的,目前學校所設有的專業的以應用型和技能型的為主,並且超高的教育水準讓學生的綜合素質都是比較高的。
8、新疆天山職業技術學院:新疆天山職業技術學院創建於1993年,如今學校設有電子通訊學院、工程汽車學院和語言等大系,在就業上學校不斷和各大企業單位合作。
9、新疆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新疆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創建於2004年,在近幾年的發展中獲得了不少的殊榮,普通高等的專業有21個,其中每年比較受青睞的專業有電氣化鐵道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等專業。
10、新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新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創辦於1906年,在當地屬於是很受重視的一所學院,目前學校所設有外國語學院、數學學院、美術學院等大系,其涵蓋的范圍非常的廣泛。
專科偏向於理論,走的是本科教育的路線,學習在於實踐,培養的是有較強動手能力的畢業生。無論在哪個學校都要好好學習,為祖國建設獻一份力。
『捌』 塔東南侏羅系油氣系統
塔東南地區包括了塔東南隆起和塔東南坳陷兩個構造單元,中生代為湖盆,新生代與整個塔里木盆地成為統一的陸內坳陷盆地,中新世末以來受到阿爾金走滑斷裂的改造。該區充填的地層包括上三疊統塔里奇克組、侏羅系、白堊系及第三系。
侏羅紀是塔東南地區烴源岩和儲層發育的主要時期。侏羅系分布面積達7×104km2,形成民豐、且末及若羌三個沉積中心(圖4—4—1),最大沉積厚度達1000m,一般在300m以上。南部邊緣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以及北緣向塔東南隆起尖滅的濱湖沙體可做為儲層。若羌、且末、民豐凹陷深湖環境下形成的厚達幾十米的深湖泥岩為主力烴源岩,深湖沉積面積達3萬余平方公里。
侏羅系烴源岩發育層段主要為中侏羅世早期楊葉組和早侏羅世晚期康蘇組。楊葉組沉積早期發育砂岩、泥岩、炭質泥頁岩、煤層互層沉積,隨後為深色泥岩、油頁岩等淺湖—深湖相沉積,晚期湖侵最大時黑色頁岩發育,為主力烴源岩發育段,厚度達到44.42~77.1m。康蘇組沉積時期辮狀河-三角洲體系發育,形成了侏羅系主力含煤層,於田普魯一帶沉積了大套湖相泥頁岩。該組炭質泥岩厚26.5~116m。
楊葉組湖相泥岩達到好生油岩(魯如沙依剖面)—中等生油岩(其格勒克剖面)標准,如其格勒克剖面有機碳達16.20%,生烴潛量達13.29mg/g,氯仿瀝青「A」達0.1853%,魯如沙依剖面有機碳達14.64%,生烴潛量達20.72mg/g。康蘇組煤系泥岩為中等(魯如沙依剖面)—差(其格勒克剖面)生油岩。因此,塔東南地區有效生油岩主要為深湖相泥岩,其次為低位沼澤高碳泥岩及森林沼澤煤系。
楊葉組泥岩乾酪根類型主要為Ⅱ型,少量為Ⅲ型,康蘇組以Ⅲ型和ⅡB型。實測資料Ro介於0.49%~0.71%,tmax為430~490℃,顯示有機質熱演化程度低,但在於田巴西康蘇地區Ro為1.73%~3.39%,tmax為577~595℃,烴指數為2.98~14.46mg/g,已達高成熟—過成熟階段。根據塔東南地區侏羅系烴源岩埋深情況(圖4—4—2),取地溫梯度為2.5℃/100m,圈出的成熟生油岩凹陷分布區達2.8萬km2,且末凹陷除西部未成熟外,其他地區均進入成熟階段;民豐、若羌凹陷生油岩已進入生烴高峰期。通過氯仿瀝青「A」法計算,油氣生成是171億t,排出量為34億t,資源量為8.5億t。
塔東南地區發現多處油氣顯示,主要集中在侏羅系儲層中,尤其是在中—下侏羅統中,與主要生油岩毗鄰,因此形成自生自儲組合。所發現的油氣苗沿阿爾金山斷裂山前帶分布,是古油氣藏受喜馬拉雅期阿爾金走滑斷裂影響破壞的產物,因此在坳陷內部受斷裂影響較弱的圈閉有利。
圖4—4—1塔東南區侏羅紀岩相古地理(據96—111—01—02專題組,1998)
圖4—4—2塔東南地區侏羅系頂面埋深及成熟生油凹陷分布圖(據96—111—01—02專題組,1998)
小結
塔里木盆地中生界可以識別出4個油氣系統,即庫車三疊、侏羅系油氣系統、塔西南侏羅系油氣系統、阿瓦提—滿加爾三疊、侏羅系油氣系統和塔東南侏羅系油氣系統。
庫車三疊系、侏羅系油氣系統烴源岩為三疊、侏羅系的暗色泥岩和煤系地層,該套烴源岩在老第三紀進入生油期並開始排烴,新第三紀達到生烴高峰並在構造裂縫作用下大量排烴。在坳陷北部油氣多沿斷層及裂隙垂直運移,充注聚集在有關圈閉內或散失地表。在坳陷中南部的烴源岩生成的油氣則沿裂縫及三疊、侏羅系砂層向南做長距離側向運移,部分充注在下侏羅統地層超覆圈閉內,大部分則一直向南運移,到達輪台斷隆頂部,遇到兩排南掉正斷層派生圈閉的阻擋,發生垂向運移,聚集在與正斷層相關的斷背斜和斷鼻圈閉中,也有部分油氣因各種原因(如正斷層的發育程度、展布范圍、斷層兩盤滲透層對接等)而穿越輪台斷隆繼續向南運動,遇到合適的圈閉(多為地層岩性圈閉)就會聚集成藏。該油氣系統內的油氣田(藏)主要有:大宛齊油田、依奇克里克油田、羊塔克油氣田、牙哈油氣田、英買7~9油氣田、克拉2氣藏、依南2氣藏等。
庫車三疊、侏羅系油氣系統的關鍵時刻為2Ma持續時間較長,而保存時間相對很短。在庫車坳陷南部及塔北地區對油氣藏保存很有利,基本沒有遭到破壞,而在庫車坳陷北部雖然保存時間短,但由於強烈的構造活動,還是有部分油氣逸散地表。
塔西南侏羅系油氣系統烴源岩以侏羅系湖相和煤系暗色泥岩為主,在新第三紀以來進入生烴高峰,在柯深1井附近已達濕氣階段。新第三紀末的喜馬拉雅晚期運動和早更新世(Q1)末喜馬拉雅末期運動形成了大量構造圈閉,且由於斷裂作用造成油氣向淺部運移聚集。該油氣系統形成了柯克亞油田、克拉托油苗和眾多油氣顯示。
塔西南侏羅系油氣系統關鍵時刻為第四紀西域期末,保存時間短,但由於強烈的構造運動,仍有部分油氣受到調整和破壞。
阿瓦提—滿加爾三疊、侏羅系油氣系統烴源岩主要為三疊—侏羅系的暗色泥岩和煤系地層,其中暗色泥岩主要分布於西部,煤系地層主要分布於東部地區。該油氣系統烴源岩成熟度總體較低,達到低熟—成熟階段,多形成油藏。輪南、東河塘、輪西1井發現的煤系泥岩油氣流顯示屬該油氣系統。該油氣系統成藏期很晚(喜馬拉雅期以來),保存條件好。
塔東南侏羅系油氣系統烴源岩為侏羅系深湖相泥岩,有機質熱演化程度較低,但大部分地區已進入成熟階段,其中若羌、民豐凹陷烴源岩已進入生烴高峰期。目前僅發現多處油氣顯示,主要集中在侏羅系儲層中,形成自生自儲組合。該油氣系統成藏期也很晚,但受阿爾金走滑斷裂帶影響,在山前帶油氣藏部分受到調整和破壞,但坳陷內影響較小。
『玖』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中生代復合含油氣系統———延變型實例
塔里木盆地發育寒武系—下奧陶統、中—上奧陶統、石炭系—下二疊統、三疊—侏羅系4套主要烴源岩(圖6-33),均形成了相應的油氣藏。由於這些烴源岩在平面上的並置排列,垂向上的疊置組合,時間上的差異成熟演化,構成了一幅復合含油氣系統復雜的時空演替與展布圖景。
圖6-37 庫車油氣系統油氣藏分布圖
該油氣系統油氣來源相對單一,成藏期晚且相對集中,決定了油氣系統的展布受控於現今構造格局和油氣源的充注程度。北部以南天山南緣沖斷帶為界,南界位於北傾前陸斜坡上,大致在輪台斷裂-英買力低凸起一線。
南部前陸斜坡上油氣藏主要為正斷層控制的牽引背斜和斷背斜油氣藏,其次為岩性或構造-岩性油氣藏。北部褶皺-沖斷帶主要為背斜油氣藏。
塔里木盆地復合含油氣系統研究實踐表明,「源」是含油氣系統形成的出發點,「圈閉」是含油氣系統形成的歸宿,而古構造格局變遷是決定含油氣系統時空展布的「橋梁」,烴源岩演化過程決定油氣性質的復雜性。對於塔里木盆地這樣的復合疊合盆地,由於源岩有多套、生烴有多期、成藏有多次,再加上構造格局的多變,造成對油氣系統展布范圍的釐定必須是動態的,對油氣系統的劃分除考慮來源的相似性外,具有相對獨立的運聚空間范圍是要考慮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