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腦硬碟讀不出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現在的主板都應用有主動檢測硬碟類別以及品牌型號的功效,所以我們通常不會對此作出修正,可是由於部分主板在運行時可能會出現辨認硬碟類型的毛病的狀態,這種情況的產生一般同樣會導致系統無法從硬碟啟動。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電腦硬碟讀不出的原因及解決,歡迎閱讀。
電腦硬碟讀不出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第一種故障比較常見的故障:開機之後系統沒有找到或者是不能辨認出硬碟
通過其它的手段啟動電腦之後也無法找到硬碟。對於這樣的情況其實解決的方法還是很簡單的,因為截止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聽說過那款硬碟會出現和主板存在兼容性方面的問題,這類故障主要是在硬碟和主板之間的連線上面,所以在這里我們建議大家不妨將硬碟與主板之間的連線調換一根,如果不是連線的問題的話,那麼您再看一看硬碟上的主從條線是否設置正確,如何設置主從跳線的地位一般都會在硬碟上面有提示,按照您自己的需要將硬碟設置成為主盤或者是從盤即可解決這類問題。
第二種故障:BIOS設置不當也會導致硬碟出問題
現在的主板都應用有主動檢測硬碟類別以及品牌型號的功效,所以我們通常不會對此作出修正,可是由於部分主板在運行時可能會出現辨認硬碟類型的毛病的狀態,這種情況的產生一般同樣會導致系統無法從硬碟啟動。此外,在主板的BIOS中還可以設置硬碟的 Normal、LBA以及Large等工作模式,這各處所必定要根據硬碟的情況來進行設置,否則的話也是很有可能會出現其它的毛病。對於這類情況的解決方法也不難,只要按照主板的BIOS說明書以及硬碟本身的情況進行正確的設置便可以解決。
第三種故障:有主分區卻無法啟動硬碟
硬碟有一個主分區,在這裡面存有主分區啟動,如果主分區出問題,那麼系統不能從硬碟上啟動也就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了。要想將這個故障解除並不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事情,只要您在DOS模式下輸入FDISK/MBR命令便可以了,這重要是由於在FDISK命令文件當中本身就已經包含了一個硬碟的主領導程序,既然微軟已經想到了,那麼我們為什麼不用呢。 從目前得到的情況來看,系統不能夠正確領導系統的情況還有很多,不過大家常見的基礎上都在本文中提到了。
第四種故障:bios里能辨認,但是系統無法辨認
這個故障在為電腦新加硬碟的時候,在bios里能看到,但是系統里磁碟管理、設備管理器里都看不到,除了常見要跳線、設置主從盤以外,還有一點經常被疏忽,那就是在設備管理器里的 「IDE ATA/ATAPI 控制器」 —— 「重要IDE通道」或「次要IDC通道」(你把硬碟插在哪個口上就設置那一個)的屬性,「高級設置」——設備0——設備類型,如果是「無」,請改為「主動檢測」,然後重啟即可。
附加電腦硬碟讀不出數據的解決方法:
把移動硬碟插入電腦,電腦識別後,選中「我的電腦」右擊滑鼠,在快捷菜單中點擊「管理」,打開「計算機管理」窗口,在窗口中點擊「磁碟管理」。
在該窗口中你會看到電腦中所有的存儲器都在其中,包括你的硬碟、移動硬碟、光碟機,你會看到你的移動硬碟還有一個分區沒有分配盤符和使用,選中這個分區,右擊滑鼠,在快捷鍵中點擊「更改驅動器號和路徑」,點擊「添加」,
選擇「指派以下驅動器號」
然後點擊「確定」,就可以激活這個分區了。
拓展閱讀
故障一:系統不認硬碟
系統從硬碟無法啟動,從A盤啟動也無法進入C盤,使用CMOS中的自動監測功能也無法發現硬碟的存在。這種故障大都出現在連接電纜或IDE埠上,硬碟本身故障的可能性不大,可通過重新插接硬碟電纜或者改換IDE口及電纜等進行替換試驗,就會很快發現故障的所在。
如果新接上的硬碟也不被接受,一個常見的原因就是硬碟上的主從跳線,如果一條IDE硬碟線上接兩個硬碟設備,就要分清楚主從關系。
故障二:硬碟無法讀寫或不能辨認
這種故障一般是由於CMOS設置故障引起的。CMOS中的硬碟類型正確與否直接影響硬碟的正常使用。現在的機器都支持「IDEAutoDetect」的功能,可自動檢測硬碟的類型。當硬碟類型錯誤時,有時乾脆無法啟動系統,有時能夠啟動,但會發生讀寫錯誤。
比如CMOS中的硬碟類型小於實際的硬碟容量,則硬碟後面的扇區將無法讀寫,如果是多分區狀態則個別分區將丟失。還有一個重要的故障原因,由於目前的IDE都支持邏輯參數類型,硬碟可採用「Normal,LBA,Large」等,如果在一般的模式下安裝了數據,而又在CMOS中改為其它的模式,則會發生硬碟的讀寫錯誤故障,因為其映射關系已經改變,將無法讀取原來的正確硬碟位置。
故障三:系統無法啟動
造成這種故障通常是基於以下四種原因:
1.主引導程序損壞
2.分區表損壞
3.分區有效位錯誤
4.DOS引導文件損壞
其中,DOS引導文件損壞最簡單,用啟動盤引導後,向系統傳輸一個引導文件就可以了。主引導程序損壞和分區有效位損壞一般也可以用FDISK/MBR強制覆寫解決。分區表損壞就比較麻煩了,因為無法識別分區,系統會把硬碟作為一個未分區的裸盤處理,因此造成一些軟體無法工作。
分區表損壞還有一種形式,這里我姑且稱之為「分區映射」,具體的表現是出現一個和活動分區一樣的分區。一樣包括文件結構,內容,分區容量。假如在任意區對分區內容作了變動,都會在另一處體現出來,好像是映射的影子一樣。我曾遇上過,6.4G的.硬碟變成8.4G(映射了2G的C區)。
這種問題特別尷尬,這問題不影響使用,不修復的話也不會有事,但要修復時,NORTON的DISKDOCTOR和PQMAGIC卻都變成了睜眼瞎,對分區總容量和硬碟實際大小不一致視而不見,滿口沒問題的敷衍你。對付這問題,只有GHOST覆蓋和用NORTON的拯救盤恢復分區表。
故障四:硬碟出現壞道
這是個令人震驚,人見人怕的詞。近來IBM口碑也因此江河曰下。當你用系統Windows 系統自帶的磁碟掃描程序SCANDISK掃描硬碟的時候,系統提示說硬碟可能有壞道,隨後閃過一片恐怖的藍色,一個個小黃方塊慢慢的伸展開,然後,在某個方塊上被標上一個「B」……
其實,這些壞道大多是邏輯壞道,是可以修復的。根本用不著送修(據說廠商之所以開發自檢工具就是因為受不了返修的硬碟中的一半根本就是好的這一「殘酷的」事實)。
那麼,當出現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處理呢?
一旦用「SCANDISK」掃描硬碟時如果程序提示有了壞道,首先我們應該重新使用各品牌硬碟自己的自檢程序進行完全掃描。注意,別選快速掃描,因為它只能查出大約90%的問題。為了讓自己放心,在這多花些時間是值得的。
如果檢查的結果是「成功修復」,那可以確定是邏輯壞道。假如不是,那就沒有什麼修復的可能了,如果你的硬碟還在保質期,那趕快那去更換吧。
電腦開機讀取不到硬碟的解決方法一:
1)硬碟數據線或電源線介面松動。
2)硬碟SATA介面標准高於主板介面標准。
3)硬碟數據線損壞(並口的更多見)。
4)硬碟電路板出現故障或硬碟分區表損壞。
解決方法:
關機針對可能因素給與解決
1)插緊數據線電源線。
2)換用標准相同的硬碟使用。
3)更換數據線。
4)修理硬碟電路板或修復分區表。
電腦開機讀取不到硬碟的解決方法二:
電腦硬碟故障分析:
開機檢測不到硬碟,有可能是數據線損壞,硬碟出現壞道、電源介面接觸不良或者電源供電不足所致。
電腦硬碟故障排除:
1、首先排除一根新的數據線,並把硬碟安裝好後重新啟動電腦,自檢時檢測到了硬碟,並能正常進入系統,但系統運行不久卻突然死機,並提示硬碟讀取錯誤。
2、重新啟動電腦,運行HDD Scan軟體進入主界面,然後單擊「Start」按鈕歲硬碟進行掃描。
3、掃描完成掃描結果會一圖例的形式顯示在界面右側,圖中表示硬碟不存在任何壞道。
4、重新啟動電腦故障依舊,此時懷疑電源D行插頭電壓不足,然後使用萬用表測試D行插頭的電源電壓。
5、首先測量黃線和黑線對應引腳之間的電壓,將萬用表的擋位調節到50V,然後將黑色表筆插入黑線即地線對應的引腳中,將紅色表筆插入對應的引腳中,此時測得電壓為+12V,表示黃線與地線之間的電壓正常。
6、測得紅線與黑線對應引腳之間的電壓。為了測量准確需要將萬用表的擋位調節到10V,然後將黑色表筆插入黑線對應的引腳中,將紅色表筆插入紅線對應的引腳中,此時測得電壓為+5V,表明紅線與地線之間的電壓正常。
7、綜上所述表明電源能夠正常供電。
8、將插在光碟機上的'電源線與插在硬碟上的電源線互相調換,然後開機發現一切正常,但打開「我的電腦」窗口,發現光碟機盤符丟失,因此可以斷定原來插硬碟的電源線存在問題。
9、仔細觀察存在問題的電源線及其D型插頭,發現D行插頭的4根柱狀接頭富有一層黃色污垢,然後是用鑷子夾住蘸有酒精的脫脂棉球將這些黃色污垢去除。
10、再次將光碟機連接好,重新啟動電腦光碟機被順利檢測到,至此故障得到徹底的解決。
拓展:硬碟知識
1、容量
容量可以說是用戶對硬碟認識最多的一個技術指標,它的單位是兆位元組(MB)或千兆位元組(GB)。影響容量的兩個因素是單碟容量和碟片數量。顧名思義,單碟容量也就是在單張碟片上所能存儲的信息容量,單盤容量越大,實現大容量硬碟也就越容易,尋找數據所需的時間也相對減少。現在硬碟的單碟容量是越做越大了,一般都可以達到20G。單碟容量提高的同時,硬碟的生產成本也隨之而降低,這也是為什麼硬碟廠商競先推出高單碟容量的硬碟產品。你有時在檢測硬碟時可能會發現廠家標稱的容量和電腦檢測的容量不一致,這是由於他們採用的換算單位不同,廠家多以1000進制換算,即1MB=1000byte、1GB=1000MB,而電腦中多用1024進制換算。
2、緩存
由於CPU運算與硬碟讀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速度差異,為了解決硬碟在讀寫數據時CPU的等待問題,在硬碟上設置適當的高速緩存,以解決二者之間速度不匹配的問題。硬碟緩存與主板上的高速緩存作用一樣,是為了提高硬碟的讀寫速度,當然緩存越大越好。目前IDE硬碟的高速緩存一般為512K到2M之間,主流硬碟的數據緩存應該為2MB,而在SCSI硬碟中最高的數據緩存現在已經達到了16MB。
3、轉速
轉速指的是硬碟內電機主軸的轉動速度,其單位是RPM(RoundPerMinute,每分鍾旋轉次數),它直接影響硬碟的數據傳輸率,理論上轉速越快數據傳輸率就越大。目前IDE介面的硬碟主軸轉速一般為5400和7200rpm(轉/秒),主流硬碟的轉速為7200RPM,至於SCSI硬碟的主軸轉速一般可達7200到10,000rpm,而最高轉速的SCSI硬碟轉速高達15,000rpm。更快的轉速可以使碟片轉動一周的時間減短,使平均等待時間和平均尋道時間減短,更快地尋找所需要的數據,同時硬碟的內部傳輸率也會提高,使讀寫速度加快。
4、平均尋道時間
這個指標指磁頭從得到指令到尋找到數據所在磁軌的時間,它是代表硬碟讀取數據的能力,單位為毫秒,需要注意的是它與平均訪問時間有差別。平均尋道時間越小越好,現在選購硬碟時應該選擇平均尋道時間低於9毫秒的產品。
5、內部數據傳輸率
內部數據傳輸率是磁頭到硬碟的高速緩存之間的數據傳輸速度,這可以說是影響硬碟整體性能的關鍵,一般取決於硬碟的碟片轉速和碟片數據線密度。在這項指標中常常使用Mb/S或Mbps為單位,這是兆位/秒的意思,如果需要轉換成MB/S(兆位元組/秒),就必須將Mbps數據除以8。例如有的硬碟給出最大內部數據傳輸率為131Mbps,但如果按MB/S計算就只有16.37MB/s。目前市場上主流硬碟的最大內部數據傳輸率為30MB/s到45MB/s,這比UltraATA/100的100MB/s低多了,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硬碟作為電腦的瓶頸,其病根還在於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率上。
6、外部數據傳輸率
這是指從硬碟緩沖區讀取數據的速率。它與硬碟的介面類型是直接掛勾的,因此在廣告或硬碟特性表中常以數據介面速率代替,單位為MB/S。目前主流硬碟普通採用的是UltraATA/66,它的最大外部數據率即為66.7MB/s。而採用目前最新的UltraATA/100介面最大外部數據傳輸率即可達到100MB/s。對於SCSI硬碟,若採用最新的Ultra160/mSCSI介面標准,其數據傳輸率可達160MB/s,FibraChannel的最大外部數據傳輸將可達200MB/s!
7、MTBF(連續無故障時間)
它指硬碟從開始運行到出現故障的最長時間,單位是小時。一般硬碟的MTBF至少在30000或40000小時。這項指標在一般的產品廣告或常見的技術特性表中並不提供,需要時可專門上網到具體生產該款硬碟的公司網址中查詢。
除了以上提到的這些技術指標外,影響硬碟性能的還有道至道時間、硬碟表面溫度等因素,這里就不再贅述了。說實話,一口氣說這么多專業性挺強的內容,不但你可能難以消化,就是我的頭都大了。但之所以堅持講這些術語常識,只是希望你對硬碟能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不至於對硬碟一無所知。
㈢ 電腦硬碟讀不出來
一、電腦不認硬碟的原因:開機之後系統沒有找到或者是不能識別出硬碟
解決辦法:這種問題出現通常都會導致系統無法有硬碟啟動,即使是使用別的方法啟動電腦之後也很難讓電腦識別硬碟,現在的硬碟一般都不會存在主板兼容性方面的問題,而這類故障的原因在硬碟和主板之間的連線上面,大家可以將硬碟與主板之間的連線更換一根,或者是看一看硬碟上的主從條線是否設置正確等。
(3)電腦開機後主機不讀盤擴展閱讀:
1、電腦硬碟忽然讀不出硬碟,就說明硬碟不認盤了,在系統無法正確的識別到硬碟後,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排除硬碟自身問題,確定硬碟是完好並能夠正常運用的還是硬碟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毀壞。這可以通過聽取硬碟轉動時所發生的聲音來判斷硬碟的機械部分是否出現問題。
2、硬碟只要OnePlus電,就在不停的運轉著, 現在台式電腦的硬碟都達到了7200RPM的轉速,機械部分在工作時發出聲音是很正常的,因此在出現問題後通過聽取硬碟轉動的聲音來判斷機械問題也是可行的。
3、在機器開機自檢時,硬碟一般會發出「噠?噠?噠??」的聲音,然後就恢復了平靜,這種聲音是比較正常的,聽到這種聲音就有比較大的把握判斷硬碟大概沒有問題。
4、如果聲音是「噠?噠?噠??」,然後又是連續幾次發出「咔噠?咔噠」的聲響的話,有很大的可能是硬碟出問題了。最壞的情況是自檢時硬碟出現「達、達、達」之類的周期性噪音,則表明硬碟的機械控制部分或傳動臂有問題,或者碟片有嚴重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