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腦設置 > 1996年電腦配置

1996年電腦配置

發布時間:2022-06-25 08:34:29

㈠ 【分享一下】發個1995年到1999年電腦主流配置,歡迎大家補充其它年

我99年末 P3 450MHZ..
看來還不錯。。

不過現在用的也就1.5G

㈡ 聯想筆記本電腦80Q7配置如何

意思是這款電腦配置I5 CPU 、2G內存、14英寸顯示器為NVIDIA Quadro 、NVS 4200M+Intel、GMA HD、3000顯卡

台式電腦的主要配置有哪些

1、硬體系統:電腦的硬體系統由輸入設備、主機和輸出設備組成。外部信息經輸入設備輸入主機,由主機分析、加工、處理,再經輸出設備輸出。
2、輸入輸出設備:電腦只能識別二進制數字電信號,而人們習慣於接受圖文聲像信號。輸入輸出設備起著信號轉換和傳輸的作用。我們常用鍵盤輸入文字,用麥克風輸入聲音,用數碼像機、掃描儀和攝影機輸入圖像。常用輸出設備有顯示器、列印機和喇叭。
3、主板:也稱主機板,是安裝在主機機箱內的一塊矩形電路板,上面安裝有電腦的主要電路系統。主板的類型和檔次決定著整個微機系統的類型和檔次,主板的性能影響著整個微機系統的性能。主板上安裝有控制晶元組、BIOS晶元和各種輸入輸出介面、鍵盤和面板控制開關介面、指示燈插接件、擴充插槽及直流電源供電接插件等元件。 CPU、內存條插接在主板的相應插槽(座)中,驅動器、電源等硬體連接在主板上。主板上的介面擴充插槽用於插接各種介面卡,這些介面卡擴展了電腦的功能。常見介面卡有顯示卡、音效卡等。 #1 CPU: CPU(中央處理器)是電腦的核心,電腦處理數據的能力和速度主要取決於CPU。通常用位長和主頻評價CPU的能力和速度,如PⅡ300 CPU能處理位長為32位的二進制數據,主頻為300MHz。 #1
4、系統匯流排:系統匯流排是連接擴充插槽的信息通路。 ISA和PCI匯流排是目前PC機常用系統匯流排,主板上相應有ISA和PCI插槽。
5、輸入輸出介面:簡稱I/O介面,是連接主板與輸入輸出設備的界面。主機後側的串口、並口、鍵盤介面、PS/2介面、USB介面以及主機內部的硬碟、軟碟機介面都是輸入輸出介面。6、串列通訊介面(RS-232-C):簡稱串列口,是電腦與其它設備傳送信息的一種標准介面。現在的電腦至少有兩個串列口COM1和COM2。
7、並行通訊介面:簡稱並行口,是電腦與其它設備傳送信息的一種標准介面,這種介面將8位數據位同時並行傳送,並行口數據傳送速度較串列口快,但傳送距離較短。並行口使用25孔D形連接器,常用於連接列印機。
8、 EIDE介面:也稱為擴展IDE介面,主板上連接EIDE設備的介面。常見EIDE設備有硬碟和光碟機。目前較新的介面標准還有Ultra DMA/33、Ultra DMA/66。 #1 AGP:即「加速圖形埠」,是Intel公司在1996年7月提出的顯示卡介面標准,通過主板上的AGP插槽連接AGP顯示卡。PCI匯流排的傳輸速度只能達到132MB/s,而AGP埠則能達到528MB/s,傳輸速度四倍於前者。 AGP技術使圖形顯示(特別是3D圖形)的性能有了極大的提高,使PC機在圖形處理技術上又向前邁了一大步。
9、光碟驅動器:讀取光碟信息的設備。是多媒體電腦不可缺少的硬體配置。光碟存儲容量大,價格便宜,保存時間長,適宜保存大量的數據,如聲音、圖像、動畫、視頻信息、電影等多媒體信息。光碟驅動器有三種,CD-ROM、CD-R和MO,CD-ROM是只讀光碟驅動器;CD-R只能寫入一次,以後不能改寫;MO是可寫、可讀光碟驅動器。 #1 內存儲器:簡稱內存,用於存放當前待處理的信息和常用信息的半導體晶元。容量不大,但存取迅速。內存包括RAM、ROM和Cache。 #1 RAM: RAM(隨機存取存儲器)是電腦的主存儲器,人們習慣將RAM稱為內存。RAM的最大特點是關機或斷電數據便會丟失。內存越大的電腦,能同時處理的信息量越大。我們用刷新時間評價RAM的性能,單位為ns(納秒),刷新時間越小存取速度越快。 586電腦常用RAM有EDO RAM和SDRAM,存儲器晶元安裝在手指寬的條形電路板上,稱之為內存條。內存條安裝在主板上的內存條插槽中。按內存條與主板的連接方式有30線、72線和168線之分。目前裝機常用168線、刷新時間為10ns、容量為32M(或64M)的SDRAM內存條。 #1 Cache: Cache(高速緩沖存儲器)是位於CPU與主內存間的一種容量較小但速度很高的存儲器。由於CPU的速度遠高於主內存,CPU直接從內存中存取數據要等待一定時間周期,Cache中保存著CPU剛用過或循環使用的一部分數據,當CPU再次使用該部分數據時可從Cache中直接調用,這樣就減少了CPU的等待時間,提高了系統的效率。 Cache又分為一級Cache(L1 Cache)和二級Cache(L2 Cache),L1 Cache集成在CPU內部,L2 Cache一般是焊在主板上,常見主板上焊有256KB或512KB L2 Cache。 #1 ROM: ROM(只讀存儲器)是一種存儲計算機指令和數據的半導體晶元,但只能從其中讀出數據而不能寫入數據,關機或斷電後ROM的數據不會丟失。生產廠商把一些重要的不允許用戶更改的信息和程序存放在ROM中,例如存放在主板和顯示卡ROM中的BIOS程序。 #1 BIOS: BIOS是一個程序,即微機的基本輸入輸出系統,BIOS程序的主要功能是對電腦的硬體進行管理。 BIOS程序是電腦開機運行的第一個程序。開機後BIOS程序首先檢測硬體,對系統進行初始化,然後啟動驅動器,讀入操作系統引導記錄,將系統控制權交給磁碟引導記錄,由引導記錄完成系統的啟動。電腦運行時,BIOS還配合操作系統和軟體對硬體進行操作。 BIOS程序存放在主機板上的ROM BIOS晶元中。當前586主板大多使用Flash ROM存儲BIOS程序,Flash ROM中的程序(數據)可以通過運行程序更新。 #1 CMOS: CMOS是主板上一塊可讀寫的RAM晶元,用於保存當前系統的硬體配置信息和用戶設定的某些參數。CMOS RAM由主板上的電池供電,即使系統掉電信息也不會丟失。對CMOS中各項參數的設定和更新需要運行專門的設置程序,開機時通過特定的按鍵(一般是Del鍵)就可進入BIOS設置程序,對CMOS進行設置。CMOS設置習慣上也被叫做BIOS設置。 #1 顯示卡:又稱顯示器適配卡,是連接主機與顯示器的介面卡。其作用是將主機的輸出信息轉換成字元、圖形和顏色等信息,傳送到顯示器上顯示。顯示卡插在主板的ISA、PCI、AGP擴展插槽中,ISA顯示卡現已基本淘汰。 #1 音效卡:多媒體電腦中用來處理聲音的介面卡。音效卡可以把來自話筒、收錄音機、激光唱機等設備的語音、音樂等聲音變成數字信號交給電腦處理,並以文件形式存檔,還可以把數字信號還原成為真實的聲音輸出。音效卡尾部的介面從機箱後側伸出,上面有連接麥克風、音箱、游戲桿和MIDI設備的介面。 #1 視頻捕獲卡:用於捕獲從電視天線、錄像機、影碟機等輸入的動態或靜態視頻影像的介面卡,是多媒體製作的重要工具。高級的視頻捕獲卡還能在捕獲影像的同時進行MPEG壓縮,製作VCD。 #1 中斷:中斷是計算機處理特殊問題的一個過程。當在計算機執行程序的過程中,出現某個特殊情況(或稱為「事件」)時,暫時中止現行程序,轉去執行這一事件的程序,處理完畢之後再回到原來程序的中斷點繼續執行的整個過程叫做中斷。 #1 IRQ:即「中斷請求」,是其它設備發出的請求計算機響應的信號。計算機將根據IRQ的級別和優先程度決定何時發生響應。原則上每個設備有自身的唯一的中斷請求通道,即IRQ值(又叫IRQ號),如果兩個硬體設備使用同一個中斷通道,必定會發生IRQ沖突。 #1 DMA:即「直接內存訪問」,是計算機內的一種數據傳輸操作。整個數據傳輸操作過程在「DMA控制器」控制下進行,不通過CPU。數據傳輸過程中CPU只在數據傳輸開始和結束時作一點處理。DMA技術使計算機系統的效率大大提高。 DMA傳輸通過DMA通道進行,如軟碟機、音效卡均佔用DMA通道傳輸數據。兩個設備不能同時用同一DMA通道傳輸數據,否則會發生DMA沖突。 #1 主頻與外頻:主頻指CPU內核工作時鍾頻率。外頻指CPU與外部(主板晶元組)交換數據、指令的工作時鍾頻率。系統時鍾就是CPU的「外頻」,我們將系統時鍾按規定比例倍頻後所得到的時鍾信號作為CPU的內核工作時鍾(主頻)。例如某電腦使用Pentium 233 CPU,那麼這台電腦的外頻是66MHz,而它的主頻則是(66×3.5)=233MHz。系統時鍾(外頻)是電腦系統的基本時鍾,電腦中各分系統中所有不同頻率的時鍾都與系統時鍾相關聯。如當前100 MHz 外頻系統中,系統內存工作於100 MHz (或66MHz),L2 Cache工作於100 MHz,PCI 工作於33MHz,AGP工作於66MHz。可以看出,上述頻率都與外頻有一定的比例關系。提高系統時鍾(外頻)可以提高整個電腦的性能,但提高外頻必然將改變其它各分系統時鍾頻率,影響各分系統的實際運行情況,這一點對CPU超外頻運行時應該加以充分重視。 #1 DVD:即數字通用光碟。DVD光碟機指讀取DVD光碟的設備。DVD碟片的容量為4.7GB,相當於CD-ROM光碟的七倍,可以存儲133分鍾電影,包含七個杜比數字化環繞音軌。DVD碟片可分為:DVD-ROM、DVD-R(可一次寫入)、DVD-RAM(可多次寫入)和DVD-RW(讀和重寫)。目前的DVD光碟機多採用EIDE介面,能像CD-ROM光碟機一樣連接到IDE1或IDE2口上。

1.CPU,這個主要取決於頻率和二級緩存,三級緩存,核心數量。頻率越高、二級緩存越大,三級緩存越大,核心越多。速度越快的CPU只有三級緩存影響相應速度。
2.內存,內存的存取速度取決於接、顆粒數量多少與儲存大小(包括內存的介面,如:SDRAM133,DDR333,DDR2-533,DDR2-800,DDR3-1333、DDR3-1600),一般來說,內存越大,處理數據能力越強,而處理數據的速度主要看內存屬於哪種類型(如DDR就沒有DDR3處理得快)。
3.主板,主要還是處理晶元,如:筆記本i965比i945晶元處理能力更強,i945比i910晶元在處理數據的能力又更強些,依此類推。
4.硬碟,硬碟分為固態硬碟(SSD)、機械硬碟(HDD)、混合硬碟(SSHD),固態硬碟速度最快,混合硬碟次之,機械硬碟最差。越大的硬碟存的文件就多,(如存放電影,音樂等)首先硬碟的數據讀取與寫入的速度和硬碟的轉速(分:高速硬碟和低速硬碟,高速硬碟一般用在大型伺服器中,如:10000轉,15000轉;低速硬碟用在一般電腦中,包括筆記本電腦),台式機電腦一般用7200轉,筆記本電腦一般用5400轉,這主要是考慮到高速硬碟在筆記本電腦中由於電腦移動振動意外刮傷硬碟碟片以及功耗和散熱原因。
硬碟速度又因介面不同,速率不同,一般而言,分IDE和SATA(也就是常說的串口)介面,早前的硬碟多是IDE介面,相比之下,存取速度比SATA介面的要慢些。
硬碟也隨著市場的發展,緩存由以前的2M升到了8M,是16M或32M或更大,就像CPU一樣,緩存越大,速度會快些。
5.顯卡:要注意顯卡的流處理能力以及顯存大小和顯存位寬,越大越好。這項與運行超大程序軟體的響應速度有著直接聯系,如運行CAD2007,3DStudio、3DMAX等圖形軟體以及玩大型3D游戲顯卡除了硬體級別上的區分外,也有「共享顯存」技術的存在,和一般自帶顯存晶元的不同,就是該「共享顯存」技術,需要從內存讀取顯存,以處理相應程序的需要。或有人稱之為:動態顯存。這種技術更多用在筆記本電腦中。
6.電源,這個只要功率足夠和穩定性好(一般300W就足夠一般家庭電腦用功率,500W大部分電腦都沒有問題了),穩定的電源是很重要的,對於電腦各個電子元件穩定的電壓以及電流都是電腦壽命的關鍵。
7.顯示器:顯示器與主板的介面也一樣有影響(如DVI和VGA介面),只是人們一般沒有太在乎(請查閱顯示設備相關技術資料)。
軟體方面
1.操作系統:簡單舉個例子說明一下:電腦的同等配置,運行原版WINDOWS98肯定比運行原版WINDOWSXP要快,而原版XP肯定又比運行原版的Windows Vista速度要快,最後就是原版Windows Vista運行速度比最新出的原版Windows 7速度要快,以此類推。這就說明,同等配置情況下,軟體佔用的系統資源越大,速度越慢,反之越快。
還有,英文原版的操作系統運行英文版程序比運行中文版的程序穩定性及速度都是有關系的。
所以,這里特別強調是原版的系統,也就是沒有精簡過的系統。同理,精簡過的Windows XP一般來說,會比原版的XP速度快些,因為精簡掉一些不常用的程序,佔用的系統資源少了,所以速度有明顯提升。
WIN7系統以它的超穩定性的優點正在迅速普及,而且有取代XP系統的趨勢。(附:XP是微軟於2001年4月推出的操作系統!微軟承諾將把對XP的支持時間延長13年,也就是2014年4月!2014年4月8日以後,微軟將停止針對該系統的補丁!用戶依然可以使用該系統,但是該系統的安全性就得不到充足的保障了。並且隨著微軟停止針對該系統推出補丁,以後很多新開發的軟體將不再考慮和該系統的兼容性了,也就說此後很多新軟體將無法在XP上正常的安裝使用了!)
2.軟體(包括硬體)都可以適當優化,以適合使用者,如:一般辦公文員,配置一般的電腦,裝個精簡版的XP和精簡版的OFFICE2003就足以應付日常使用了。但如果是圖形設計人員,就需要專業的配置,尤其對顯卡的要求,所以,升級軟體:MicrosoftEIRECTX9.0或以上版本是很有必要的。

㈣ 筆記本電腦最早是哪一年出產的

筆記本電腦最早1985年出產的,型號為T1100,它由日本東芝公司設計,搭配了不到1MHz的Intel8086處理器,配置9英寸單色顯示屏,裝有MS-DOS操作系統。

T1100的大小為12×2×11英寸,整機重量為6.4鎊(合計2.9千克)。採用了蛤殼式設計,提供了一個完整大小的82鍵鍵盤、一個3.5英寸的720KB硬碟、512KB的RAM和一個內置的數據機。

(4)1996年電腦配置擴展閱讀:

T1100的意義

T1100的實際用途其實並不大,因為其性能與同期的台式機相比相差甚遠,使用起來不方便;機身相比於後來所見到的筆記本也太重,不方便攜帶,更沒有內置電池,還得依賴外接電源,而且在價格上也非常昂貴。

然而,T1100把電腦主機和顯示器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整機的重量相比於同期的機器來說已經輕了不少,在便攜性上已經進了一大步,而這一設計使移動計算成為可能。在T1100推出後,立刻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它也開創了移動計算的新紀元,是現在的筆記本的原型和鼻祖。

㈤ 世界上第一台電腦的配置是多少

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叫 ENIAC(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的簡稱,英文全稱為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它於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宣告誕生。承擔開發任務的「莫爾小組」由四位科學家和工程師埃克特、莫克利、戈爾斯坦、博克斯組成,總工程師埃克特當時年僅24歲。

ENIAC:長30.48米,寬1米,佔地面積170平方米,30個操作台,約相當於10件普通房間的大小,重達30噸,耗電量150千瓦,造價48萬美元。它使用18000個電子管,70000個電阻,10000個電容,1500個繼電器,6000多個開關,每秒執行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是繼電器計算機的1000倍、手工計算的20萬倍。

㈥ 90年代的電腦在當時多少錢一台配置是什麼樣的

90年代的電腦在當時多少錢一台?配置是什麼樣的?就我記得96年時候才出現真正的奔騰系列,8兆內存,CPU好像是400Mhz,還不能用G來表示,那時候還沒有國產的,國產聯想是98年左右才有的。一般都是IBM的,其他的很少,主流配置在15000-20000左右,99年左右聯想的,奔騰III,800Mcpu,32或64兆內存,價格一般在12000多元。2000年後,出現奔騰III 1GCPU,128內存,價格在8000多元。然後估計你也知道了,一路配置提高價格下跌。到出現雙核,主流配置已經到了3000多元了。
96年之前,那時候都是windows95或wps,價格沒接觸過。

㈦ 你的第一台電腦是什麼配置,你都用他幹了什麼

4G內存?怕不是4G硬碟哦
我的第一台電腦是在96年
除了品牌機 ,組裝的都叫 兼容機 ,我的也不例外,配置單是我自己寫的。
那時候電腦啟蒙時代,懂點電腦知識的人幾乎沒有,我是我們班上第一個買電腦的。沒有網路,電腦知識的來源主要來自於報刊雜志,我之前買了整整一年的《電腦報》和《電腦愛好者》後來買《大眾軟體》了。
當時的標配:奔騰133MHz / ASUS T2P4 / 16M DRAM,
之說以沒說顯卡,是因為那時候還沒有3D加速功能,所以顯卡相對來說很廉價。和內存價格比根本不入流。回憶一下,當時P133是2650塊,16M EDO內存 2470塊,主板是高貴的阿蘇斯,大概1500多點,而顯卡 S3 TRIO 64位不過800塊而已
那時候的T2P4,只有一個原生介面,比PS/2還要古老,是IBM標准5PIN鍵盤介面,因為個人電腦是IBM發明的,所以那個時候IBM的產品就是標桿就是標准,也包括硬碟標准。
在DOS操作系統是主流的時代,滑鼠的作用可有可無,但也不是完全沒用,那時候的滑鼠大多是插com口的,能插PS/2口的已經是高端滑鼠了。
12PIN電源插口、兩個IDE設備插口、一個軟碟機插口。2個IDE插槽可接4個IDE設備,這樣的主板,和現在比較可以說不能想像。
值得一提的是華碩在96年主板上就已經非常革命性的安裝內置USB介面了,要知道那時候沒有網路,信息閉塞,5.25寸軟盤大行其道,U盤還不知何物的年代,PS/2滑鼠都是個稀罕我,我還真不了解,這個來自未來的介面能幹啥用。
由於價格實在太昂貴,1996年裝機的時候只裝了16M(8X2),兩年之後又加了32M(16X2),終於插滿四條插槽。成對買只是因為價格原因,而那時候沒有雙通道的概念。
CPU,奔騰133Mhz,英特爾的第一塊鎖倍頻的CPU,從此英特爾開始了臭不要臉的光榮之旅。那會的CPU還是陶瓷封裝發熱量很小,散熱片是直接粘合在CPU表面的,所以我從來都沒成功取下來過,直到98年我才把這個CPU換成了AMD的K6-2/266MHZ。
你沒聽錯是AMD的CPU,兼容英特爾的插槽,因為當年英特爾的socket7介面是開放的,所以各家都可以生產兼容CPU,包括CYRIX、IBM,也都有生產過同樣介面的CPU。
現在呢,不愛折騰電腦硬體了,喜歡買整機,尤其喜歡線下購買。理由很簡單,我就當多花點錢買個售後,網上固然便宜,但又能便宜到多少呢?出點毛病就要跟電商扯皮,有這個功夫干點啥不好。

㈧ 世界上第一台筆記本電腦是幾幾年誕生的。配置怎樣

1996年,美國《電腦雜志》提到康柏於1982年11月推出了一款手提電腦,重28磅(約合14公斤),這應該算是最早的筆記本電腦雛形。但IBM卻拒絕接受這個說法,堅持認為它在1985年開發的一台名為PC Convertible的膝上電腦才是筆記本電腦真正意義上的「開山鼻祖」。

美國人爭吵不休,大洋那邊的日本人也不樂意了。因為他們認定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是東芝公司的T1000,這款於1985年推出的產品採用Intel 8086 CPU,512KB RAM,並帶有9英寸的單色顯示屏,沒有硬碟,可以運行MS-DOS操作系統。

實際上,之所以會發生「誰製造了第一台筆記本電腦」的爭執,關鍵在於日本人和美國人對筆記本電腦前身的理解不同。上世紀80年代初,IBM開發出個人PC後,人們夢想著開發出一種能夠隨身攜帶的PC產品。1983年,《國家電子》雜志首度提出了「手提電腦」的概念,後來這個概念又演變為「膝上型電腦」,當時包括蘋果、IBM和康柏等公司都推出了這種產品。在美國人看來,正是「膝上型電腦」的發展催促了筆記本電腦的誕生。

而在同時期的日本,東芝、松下和索尼等廠商則熱衷於開發一種被稱為「移動PC」的產品,「移動PC」基於IBM PS/2系統,使用外接電源。嚴格來講,當時日本人所開發的「移動PC」更接近於今天的筆記本電腦。尤其是日本廠商在開發「移動PC」的過程中強調便攜性,這與美國人設計那種笨重得需要扛起來才能移動的「膝上型電腦」形成鮮明對比。更為關鍵的是,正是在東芝T1000推出之後,筆記本電腦相關的各種新技術、新產品才紛紛出現,市場開始全面快速的發展。

2001年,《美國計算機協會學報》在紀念PC誕生20周年的一篇報道中寫了「1985年,東芝推出T1000,第一次給人們帶來了『筆記本電腦』的概念。」

㈨ 超人迪加 1996年就有手提電腦了嗎

1979年,Grid Compass 1109電腦問世,這是人類有史以來對筆記本電腦製作的第一次嘗試。這款電腦是英國人WilliamMoggridge在1979年為Grid公司設計的。不過這款電腦問世後的面向對象只是美國航空航天領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從扇貝上獲取靈感製造的輕便電腦,普通民眾是無法與其接觸的。

Grid Compass 1109電腦,64KB內存,1.12MHZ11千克重。 1983年5月,美國發布了世界首款彩色便攜電腦---Commodore SX-64 "Executive"。這款便攜電腦採用的是MOS 6510(1MHz)處理器,64K內存,320 X 200解析度的5寸彩色顯示器,內置5.25寸170K的軟碟機一個重量約13千克。 1984年2月,IBM公司發布IBM 5155個人便攜電腦。這款便攜電腦採用的CPU是Intel 8088(4.77MHz),配備256K的內存(最大擴充640K),內置顯示器為9寸的琥珀黃色顯示器,解析度為640 X200,採用的系統為裝在磁碟上的IBM PC-DOS Version 2.10,重量約16千克(30磅)。
真正的筆記本電腦誕生
1985年,由日本東芝公司生產的第一款筆記本電腦T1100正式問世,這款筆記本電腦目前為止是多數國內媒體公認的第一款筆記本。也就是這款筆記本的問世,開始了東芝公司在筆記本業界的20風雨路程。 1989年9月,蘋果公司面向用戶推出了第一款筆記本電腦。它採用了68HC000處理器,這是Motorola68000的低電壓版本,運行頻率為16MHz。內存為1MB,內置了40MB的SCSI硬碟。這款筆記本採用的顯示屏依舊為10寸單色液晶顯示器,解析度為600 X 400,重量約4千克。當然也正因為性能卓越,這款筆記本的價格十分高昂。 1991年,第一台商業上可用的、配置彩色TFT顯示屏的筆記本電腦,產品型號為T3200SXC,CPU為Intel386SX(20MHz),內存1MB,硬碟120MB,顯示屏彩色24厘米ActiveM atrix TFT,解析度為640×480(VGA)。 1992年10月IBM推出了第一台以ThinkPad命名的筆記本電腦ThinkPad700C。 1994年第一台配置Pentium處理器的筆記本電腦———東芝T4900CT,Pentium處理器(75MHz)、內存8MB,硬碟772MB,26厘米TFT,解析度為640×480(VGA)。 1995年,ThinkPad760cd問世,這是世界上第一款支持多媒體功能、第一個採用12.1英寸SVGA高解析度顯示的筆記本電腦。支持多媒體處理意味著筆記本電腦從純商用開始走向更為廣闊的多元化市場,此時的筆記本電腦正如當年的 PC一樣,開始走向普通大眾。
筆記本零售市場逐漸成熟
1996年是筆記本電腦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一年。VGA顯示屏已經幾乎不再採用,SVGA的顯示屏被大量採用,同時已經開始有XGA的顯示屏出現。此外,硬碟的發展也推動了筆記本電腦的「瘦身」。 同年,英特爾正式開始留意筆記本電腦專用 CPU 的研製。當時台式機的 CPU 都是採用 0.8 微米製造工藝生產的,筆記本電腦 CPU 就是在這個時候採用了 0.35 微米製造工藝生產,電壓也因為英特爾採用 VRT 技術而降到 3.3V ,也是從這時開始筆記本電腦的 CPU 才真正地與台式機 CPU 劃清了界限。 1997年9月,IBM公司在全球率先推出了配備14.1寸彩色液晶、DVD驅動器的筆記本電腦---ThinkPad 770。在當時,這款機器的問世意味著高解析度大屏幕時代即將到來。 1998年,Intel公司的移動版PII/Celeron問世,這讓筆記本的性能得到了一次質的飛躍。 1999年,AMD Mobile K6-2發布,支持了最新的3DNow!而拋開了與Intel MMX技術的糾葛,性能上開始有了大幅的提升。Intel不甘示弱,Mobile Pentium III取代前一任CPU而再一次將移動版處理的速度提升了一個檔次,同時將SSE指令帶入了筆記本電腦。到了2001年3月20日,Intel搶先發布1GHz Mobile Pentium III後,將移動處理器和筆記本都帶入了GHz時代,CPU的更新速度日新月異的時代開始了。
筆記本性能的飛躍
2000年1月,Transmeta帶著全新架構的「Crusoe」處理器殺入了筆記本低功耗處理器市場,這無疑也就意味著將於Intel和AMD爭奪市場分額,新一輪的市場競爭又將興起。 2003年1月8日,Intel發布了全新的筆記本電腦架構Centrino,即現在我們所說的迅馳平台。該構架包括了代號為Banias的Pentium-M移動處理器、Intel855晶元組(代號Odem、Montara-GM)和一個支持802.11b/a的WLAN(無線區域網)以及Mini-PCI卡(代號Calexico)。從此開始,筆記本電腦的平台化開始深入人心。 2003年5月,日立公司將2.5寸筆記本硬碟的最快轉速提升為7200rpm,最高容量提升為80G,全面開啟了筆記本存儲的高容量與高速時代。 2003年7月,VIA發布筆記本專用處理器漢騰(Antaur)處理器,雖然這款處理器的發布市場反應冷淡,然而卻讓眾多筆記本愛好者看到了筆記本處理器的多元化發展趨勢。 2003年11月,全球第一款64位處理器的筆記本在日本上市。這款筆記本配備了Athlon 64 3200+,512M DDR內存,64G硬碟,康寶光碟機(可選),並搭配了15英寸SXGA液晶顯示屏。 2004年1月,富士通推出了世界上首款基於S-ATA(串列)技術的筆記本硬碟。它的意義有 兩方面,第一方面將筆記本硬碟的傳輸速率進行了再一次的擴充; 另一方面S-ATA埠在筆記本電腦設計中起到了線路的簡化作用。 2005年1月9日,迅馳二代Sonoma平台正式發布。SONOMA平台的一些技術的三大中心 詞就是FSB=533MHz、Intel 915、NIC(Network Interface Controller)。相關新技術支持的詞彙還有SATA、DDR2、HD Audio、PCI-Express等等。 2005年4月20日,東芝發布20周年紀念筆記本產品--Dynabook SS SX、Dynabook SS S20。 這兩款機型都採用東芝公司的新型材料為主板原料,大幅度減少了線路並提高速度。其厚度僅為9.9mm,整體厚度為19.8mm,採用了華美的金屬材質,最大待機時間長達5.4小時。

㈩ 世界上第一台電腦的配置是怎樣的

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程序控制的電子計算機ENIAC。
1996年,美國《電腦雜志》提到康柏於1982年11月推出了一款手提電腦,重28磅(約合14公斤),這應該算是最早的筆記本電腦雛形。但IBM卻拒絕接受這個說法,堅持認為它在1985年開發的一台名為PC Convertible的膝上電腦才是筆記本電腦真正意義上的「開山鼻祖」。

美國人爭吵不休,大洋那邊的日本人也不樂意了。因為他們認定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是東芝公司的T1000,這款於1985年推出的產品採用Intel 8086 CPU,512KB RAM,並帶有9英寸的單色顯示屏,沒有硬碟,可以運行MS-DOS操作系統。

實際上,之所以會發生「誰製造了第一台筆記本電腦」的爭執,關鍵在於日本人和美國人對筆記本電腦前身的理解不同。上世紀80年代初,IBM開發出個人PC後,人們夢想著開發出一種能夠隨身攜帶的PC產品。1983年,《國家電子》雜志首度提出了「手提電腦」的概念,後來這個概念又演變為「膝上型電腦」,當時包括蘋果、IBM和康柏等公司都推出了這種產品。在美國人看來,正是「膝上型電腦」的發展催促了筆記本電腦的誕生。

而在同時期的日本,東芝、松下和索尼等廠商則熱衷於開發一種被稱為「移動PC」的產品,「移動PC」基於IBM PS/2系統,使用外接電源。嚴格來講,當時日本人所開發的「移動PC」更接近於今天的筆記本電腦。尤其是日本廠商在開發「移動PC」的過程中強調便攜性,這與美國人設計那種笨重得需要扛起來才能移動的「膝上型電腦」形成鮮明對比。更為關鍵的是,正是在東芝T1000推出之後,筆記本電腦相關的各種新技術、新產品才紛紛出現,市場開始全面快速的發展。

2001年,《美國計算機協會學報》在紀念PC誕生20周年的一篇報道中寫了「1985年,東芝推出T1000,第一次給人們帶來了『筆記本電腦』的概念。」

配件很不好,一個配件都很大

閱讀全文

與1996年電腦配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女網站免費觀看視頻 瀏覽:648
蘋果電腦怎麼下載秒懂百科視頻 瀏覽:61
蘋果qq怎樣下載文件軟體 瀏覽:665
軟體連接電腦也安裝不上 瀏覽:530
電腦吃雞競技模式是什麼 瀏覽:160
伴奏升降調的手機軟體 瀏覽:117
讀書郎g90平板電腦 瀏覽:86
電腦開機自動關機又開機 瀏覽:114
作業幫直播課電腦怎麼下載 瀏覽:804
聽課電腦總是黑屏是怎麼回事 瀏覽:775
黃屏台式電腦黑屏恢復 瀏覽:789
蘋果清理僵屍軟體 瀏覽:115
電腦上打開u盤步驟 瀏覽:737
列印機連接電腦拓撲 瀏覽:826
筆記本電腦要買無線網卡 瀏覽:989
u盤插入電腦里的東西不見了 瀏覽:981
索尼筆記本平板電腦二合一 瀏覽:536
7寸平板電腦尺寸 瀏覽:598
電腦全部藍屏按什麼鍵恢復 瀏覽:851
電腦為什麼一按esc就卡 瀏覽: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