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知道凱文米特尼克的一生詳細經歷
相當多的人認為凱文·米特尼克(Kevin David Mitnick,1964年美國洛杉磯出生),是世界上「頭號電腦黑客(駭客)」。有評論稱他為「世界頭號黑客」。這位「著名人物」現年不過35歲。其實他的技術也許並不是黑客中最好的,甚至相當多的黑客們都反感他,認為他是只會用攻擊、不懂技術的攻擊狂,但是其黑客經歷是的傳奇性足以站全世界為之震驚,也使得所有網路安全人員丟盡面子。
在米特很小時候,他的父母就離異了。他跟著母親生活,從小就形成了狐僻倔強的性格。70年代末期,米特還在上小學的時候就迷上了無線電技術,並且很快成為了這方面的高手。後來他很快對社區「小學生俱樂部」里的一台電腦著了迷,並在此處學到了高超的計算機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直到有一天,老師們發現他用本校的計算機闖入其它學校的網路系統,他因此不得不退學了。美國的一些社區里提供電腦網路服務,米特所在的社區網路中,家庭電腦不僅和企業、大學相通,而且和政府部門相通。當然這些電腦領地之門都會有密碼的。這時,一個異乎尋常的大膽的計劃在米特腦中形成了。些後,他以遠遠超出其年齡的耐心和毅力,試圖破解美國高級軍事密碼。不久,只有15歲的米特闖入了「北美空中防護指揮系統」的計算機主機同時和另外一些朋友翻遍了美國指向前蘇聯及其盟國的民有核彈頭的數據資料,然後又悄然無息的溜了出來。這成為了黑客歷史上一次經典之作。
在成功闖入「北美空中防護指揮系統」之後,米特又把目標轉向了其它的網站。不久之後,他又進入了美國著名的「太平洋電話公司」的通信網路系統。他更改了這家公司的電腦用戶,包括一些知名人士的號碼和通訊地址。結果,太平洋公司不得不作出賠償。太平洋電腦公司開始以為電腦出現了故障,經過相當長時間,發現電腦本身毫無問題,這使們們終於明白了:自己的系統被入侵了。
這時的米特已經對太平洋公司沒有什麼興趣了。他開始著手攻擊聯邦調查局的網路系統,不久但成功的進入其中。一次米特發現聯幫調果局正在調查一名「黑客「,便翻開看,結果令他大吃一驚——這個「黑客是他自己。後來,米特就對他們不屑一顧起來,正因如此,一次意外,米特被捕了。由於當時網路犯罪很新鮮,法律也沒有先例,法院只有將米特關進了「少年犯管所」。於是米特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因網路犯罪而入獄的人。但是沒多久,米特就被保釋出來了。他當然不可能改掉以前的壞毛病。脆弱的網路系統對他具有巨大的挑戰。他把攻擊目標轉向大公司。在很短的時間里,他接連進入了美國5家大公司的網路,不斷破壞其網路系統,並造成這些公司的民額損失。1988年他因非法入侵他人系統而再次入獄。由於重犯,這次他連保釋的機會都沒有了。米特被處一年徒刑,並且被禁止從事電腦網路的工作。等他出獄後,聯幫調查局又收買了米特[font id=Mark style="COLOR: #ee6600; BACKGROUND-COLOR: yellow"]的一個最要好的朋友,誘使米特再次攻擊網站,以便再次把他抓進去。結果——米特竟上[/font]鉤了,但畢竟身手不凡,在打入了聯幫調查局的內部後,發現了他們設下的圈套,然後在追捕令發出前就逃離了。通過手中高超的技術,米特在逃跑的過程中,還控制了當地的電腦系統,使得以知道關於追蹤他的一切資料。
後來,聯幫調查局請到了被稱為「美國最出色的電腦安全專家」的日裔美籍計算機專家下村勉。下村勉開始了其漫長而艱難的緝拿米特行動。他費盡周折,馬不停蹄,終於在1995年發現了米特的行蹤,並通知聯邦調查局將其捉獲。1995年2月,米特再次被送上法庭。在法庭上,帶著手銬的米特看著第一次見面的下村勉,由衷地說:「你好呀,下村,我很欽佩你的技術。」這一次,米特被處4年處徒刑。在米特入獄期間,全世界黑客都聯合起來,一致要求釋放米特,並通過為斷的攻擊各大政府網站的行動來表達自己的要求。這群黑客甚至還專門制了一個名為「釋放凱文」的網站。1999年凱特終於獲准出獄。出獄後他便不斷地在世界各地進行網路安全方面的演講。
許多世界頂級網站,超級公司一聽到黑客這個名詞,便猶如談虎色變般的恐懼。對於黑客的存在,每個網民都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喜歡黑客更喜歡做黑客,因為他們認為這樣能體現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然而更多的人憎恨黑客,甚至要求國家法律對那些黑客進行嚴懲。就像他一樣當2000年1月21日美國法庭宣布他假釋出獄後,幾乎當今所有依賴電腦和網路的公司、 企業都開始了膽戰心驚的生活,人們害怕他會重操舊業。
那麼此人究竟是誰呢?他就是超級黑客:凱文·米特尼克。
他是第一個被美國聯邦調查局通緝的黑客,走出牢獄之後,他馬上又想插手電筒腦和互聯網。有了他,世界又不平靜了。凱文·米特尼克也許可以算得上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厲害的黑客,他的名聲盛極一時,後隨著入獄而逐漸消退。
凱文·米特尼克是一個黑客,而且是一個頂級黑客。1964年他出生在美國洛杉磯一個中下階層的家庭里。3歲時父母就離異了,他跟著母親勞拉生活,由於家庭環境的變遷導致了他的性格十分孤僻,學習成績也不佳。但實際上他是個極為聰明、喜歡鑽研的少年,同時他對自己的能力也頗為欣賞。
當米特尼克剛剛接觸到電腦時,就已經明白他這一生將與電腦密不可分。他對電腦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電腦語言「0,1」的蘊涵的數理邏輯知識與他的思維方式天生合拍,在學習電腦的過程中,為米特尼克幾乎沒有遇到過什麼太大的障礙。他編寫的程序簡潔、實用、所表現的美感令電腦教師都為之傾倒。他的電腦知識很快便超出了他的年齡。在15歲的時候,米特尼克僅憑一台電腦和一部數據機就闖入了北美空中防務指揮部的計算機系統主機。
80年代初正是美國電話業開始轉向數字化的時候,米特尼克用遙控方式控制了數字中央控制台的轉換器,輕而易舉地進入了電話公司的電腦,使他可以任意地撥打免費電話,還可以隨意偷聽任何人的電話。1981年,米特尼克和同夥在某個假日潛入洛杉磯市電話中心盜取了一批用戶密碼,毀掉了其中央控制電腦內的一些檔案,並用假名植入了一批可供他們使用的電話號碼。這次事件鬧得很大,不久電話公司便發現了並向警察局報案。警方進行了周密地調查,可始終沒有結果。直到有一天一名米特尼克同夥的女朋友向警方舉報,這時才真相大白。也許由於當時米特尼克年紀尚小,17歲的米特尼克只被判監禁3個月,外加一年監督居住。
老師們贊嘆他是一位電腦奇才,認為他是個很有培養前途的天才少年。但首次監獄生活不僅未使他改過自新,反而使他變本加厲在網路黑客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1983年,他因被發現使用一台大學里的電腦擅自進入今日互聯網的前身ARPA網,並通過該網進入了美國五角大樓的的電腦,而被判在加州的青年管教所管教了6個月。被釋後,米特尼克乾脆申請了一個號碼為「XHACKER」即「前黑客」的汽車牌照,掛在自己的尼桑車上。然後,米特尼克繼續在網路上橫行無忌,時而潛入軟體公司非法竊取其軟體,時而進入電腦研究機構的實驗室製造麻煩,並繼續給電話公司搗蛋。
1988年他再次被執法當局逮捕,原因是:DEC指控他從公司網路上盜取了價值100萬美元的軟體,並造成了400萬美元損失。這次,他甚至未被允許保釋。心有餘悸的警察當局認為,他只要擁有鍵盤就會對社會構成威脅。米特尼克被判處一年徒刑。一年之後,他又馬上施展絕技,成功地侵入了幾家世界知名高科技公司的電腦系統。根據這些公司的報案資料,聯邦調查局推算它們的損失共達3億美元。正當警方准備再度將之逮捕時,米特尼克突然從住所消失,過起了逃亡的地下生活。
1994年聖誕節,米特尼克向聖迭戈超級計算機中心發動了一次攻擊,《紐約時報》稱這一行為「將整個互聯網置於一種危險的境地」。這一攻擊的對象中還包括一個因為米特尼克而成名的人物,即後來人稱「美國最出色的電腦安全專家之一」,在該中心工作的日籍計算機專家下村勉。
1995年2月15日,下村勉歷盡千辛萬苦終於發現了米特尼克的行蹤——藏匿在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個小鎮,並迅速通知美國聯邦調查局將這個被稱為「最出色的網路竊賊」、「地獄黑客」的米特尼克逮捕。1995年2月,米特尼克終於被送上了法庭。在法庭上,帶著手銬的米特尼克轉向第一次見面並出庭作證的下村勉,由衷地說:「你好啊下村,我欽佩你的技術」。
這次,他被指控犯有23項罪,後又增加25項附加罪。
1997年12月8日,米特尼克的網路支持者,要求美國政府釋放米特尼克,否則,他們將啟動已經通過網路置入世界許多電腦中的病毒!他們宣稱,一旦米特尼克獲釋,他們將提供病毒的破解方法。一時間,網際網路又陷入了一次新的恐慌之中。
審判一直進行到1999年3月16日,米特尼克承認其中5項罪名和兩項附加罪,總共被判刑68個月,外加3年監督居住。聯邦調查局還指控他造成了幾億美元的損失,控方要求的賠償額是150萬美元。據米特尼克的侵入行為導致他們蒙受大約2億9000萬美元的損失。這些受害者包括高科技大公司如Sun系統公司、Novell電腦公司、NEC美國公司以及諾基亞流動電話等。
㈡ 凱文·米特尼克的人物經歷
在米特尼克很小時候,他的父母就離異了。他跟著母親生活,從小就形成了孤僻倔強的性格。70年代末期,米特尼克還在上小學的時候就迷上了無線電技術,並且很快成為了這方面的高手。後來他很快對社區「小學生俱樂部」里的一台計算機著了迷,並在此處學到了高超的計算機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直到有一天,老師們發現他用該校的計算機闖入其它學校的網路系統,他因此不得不退學了。美國的一些社區里提供電腦網路服務,米特尼克所在的社區網路中,家庭電腦不僅和企業、大學相通,而且和政府部門相通。當然這些電腦領地之門都會有密碼的。這時,一個異乎尋常的大膽的計劃在米特尼克腦中形成了。此後,他以遠遠超出其年齡的耐心和毅力,試圖破解美國高級軍事密碼。
在成功闖入「北美空中防護指揮系統」之後,米特尼克又把目標轉向了其它的網站。不久之後,他又進入了美國著名的「太平洋電話公司」的通信網路系統。他更改了這家公司的電腦用戶,包括一些知名人士的號碼和通訊地址。結果,太平洋公司不得不作出賠償。太平洋電腦公司開始以為電腦出現了故障,經過相當長時間,發現電腦本身毫無問題,這使他們終於明白了:自己的系統被入侵了。
這時的米特尼克已經對太平洋公司沒有什麼興趣了。他開始著手攻擊聯邦調查局的網路系統,不久就成功的進入其中。一次米特尼克發現聯邦調查局正在調查一名「黑客「,便翻開看,結果令他大吃一驚——這個「黑客」是他自己。後來,米特尼克就對他們不屑一顧起來,正因如此,一次意外,米特尼克被捕了。由於當時網路犯罪很新鮮,法律也沒有先例,法院只有將米特尼克關進了「少年犯管所」。於是米特尼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因網路犯罪而入獄的人。但是沒多久,米特尼克就被保釋出來了。他當然不可能改掉以前的壞毛病。脆弱的網路系統對他具有巨大的挑戰。他把攻擊目標轉向大公司。在很短的時間里,他接連進入了美國5家大公司的網路,不斷破壞其網路系統,並造成這些公司的巨額損失。1988年他因非法入侵他人系統而再次入獄。由於重犯,這次他連保釋的機會都沒有了。米特被處一年徒刑,並且被禁止從事電腦網路的工作。等他出獄後,聯邦調查局又收買了米特尼克的一個最要好的朋友,誘使米特尼克再次攻擊網站,以便再次把他抓進去。結果——米特尼克竟上鉤了,但畢竟身手不凡,在打入了聯邦調查局的內部後,發現了他們設下的圈套,然後在追捕令發出前就逃離了。通過手中高超的技術,米特尼克在逃跑的過程中,還控制了當地的電腦系統,使得以知道關於追蹤他的一切資料。
後來,聯邦調查局請到了被稱為「美國最出色的電腦安全專家」的日裔美籍計算機專家下村勉。下村勉開始了其漫長而艱難的緝拿米特行動。他費盡周折,馬不停蹄,終於在1995年發現了米特尼克的行蹤,並通知聯邦調查局將其捉獲。1995年2月,米特尼克再次被送上法庭。在法庭上,帶著手銬的米特尼克看著第一次見面的下村勉,由衷地說:「你好呀,下村,我很欽佩你的技術。」這一次,米特尼克被處4年徒刑。在米特尼克入獄期間,全世界黑客都聯合起來,一致要求釋放米特尼克,並通過為不斷的攻擊各大政府網站的行動來表達自己的要求。這群黑客甚至還專門制了一個名為「釋放凱文」的網站。1999年米特尼克終於獲准出獄。出獄後他便不斷地在世界各地進行網路安全方面的演講。 凱文·米特尼克1963年8月6日出生在美國洛杉磯一個中下階層的家庭里。3歲時父母就離異了,他跟著母親雪莉(Shelly)生活,由於家庭環境的變遷導致了他的性格十分孤僻,學習成績也不佳。但實際上他是個極為聰明、喜歡鑽研的少年,同時他對自己的能力也頗為欣賞。
當米特尼克剛剛接觸到電腦時,就已經明白他這一生將與電腦密不可分。他對電腦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電腦語言「0,1」的蘊涵的數理邏輯知識與他的思維方式天生合拍,在學習電腦的過程中,米特尼克幾乎沒有遇到過什麼太大的障礙。他編寫的程序簡潔、實用、所表現的美感令電腦教師都為之傾倒。他的電腦知識很快便超出了他的年齡。在15歲的時候,米特尼克僅憑一台電腦和一部數據機就闖入了北美空中防務指揮部的計算機系統主機。 80年代初正是美國電話業開始轉向數字化的時候,米特尼克用遙控方式控制了數字中央控制台的轉換器,輕而易舉地進入了電話公司的電腦,使他可以任意地撥打免費電話,還可以隨意偷聽任何人的電話。1981年,米特尼克和同夥在某個假日潛入洛杉磯市電話中心盜取了一批用戶密碼,毀掉了其中央控制電腦內的一些檔案,並用假名植入了一批可供他們使用的電話號碼。這次事件鬧得很大,不久電話公司便發現了並向警察局報案。警方進行了周密地調查,可始終沒有結果。直到有一天一名米特尼克同夥的女朋友向警方舉報,這時才真相大白。也許由於當時米特尼克年紀尚小,17歲的米特尼克只被判監禁3個月,外加一年監督居住。
老師們贊嘆他是一位電腦奇才,認為他是個很有培養前途的天才少年。但首次監獄生活不僅未使他改過自新,反而使他變本加厲在網路黑客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1983年,他因被發現使用一台大學里的電腦擅自進入今日互聯網的前身ARPA網,並通過該網進入了美國五角大樓的的電腦,而被判在加州的青年管教所管教了6個月。被釋後,米特尼克乾脆申請了一個號碼為「XHACKER」即「前黑客」的汽車牌照,掛在自己的尼桑車上。然後,米特尼克繼續在網路上橫行無忌,時而潛入軟體公司非法竊取其軟體,時而進入電腦研究機構的實驗室製造麻煩,並繼續給電話公司搗蛋。
1988年他再次被執法當局逮捕,原因是:DEC指控他從公司網路上盜取了價值100萬美元的軟體,並造成了400萬美元損失。這次,他甚至未被允許保釋。心有餘悸的警察當局認為,他只要擁有鍵盤就會對社會構成威脅。米特尼克被判處一年徒刑。一年之後,他又馬上施展絕技,成功地侵入了幾家世界知名高科技公司的電腦系統。根據這些公司的報案資料,聯邦調查局推算它們的損失共達3億美元。正當警方准備再度將之逮捕時,米特尼克突然從住所消失,過起了逃亡的地下生活。 1995年2月15日,下村勉歷盡千辛萬苦終於發現了米特尼克的行蹤——藏匿在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個小鎮,並迅速通知美國聯邦調查局將這個被稱為「最出色的網路竊賊」、「地獄黑客」的米特尼克逮捕。1995年2月,米特尼克終於被送上了法庭。在法庭上,帶著手銬的米特尼克轉向第一次見面並出庭作證的下村勉,由衷地說:「你好啊下村,我欽佩你的技術」。
這次,他被指控犯有23項罪,後又增加25項附加罪。 1997年12月8日,米特尼克的網路支持者,要求美國政府釋放米特尼克,否則,他們將啟動已經通過網路植入世界許多電腦中的病毒!他們宣稱,一旦米特尼克獲釋,他們將提供病毒的破解方法。一時間,網際網路又陷入了一次新的恐慌之中。
審判一直進行到1999年3月16日,米特尼克承認其中5項罪名和兩項附加罪,總共被判刑68個月,外加3年監督居住。聯邦調查局還指控他造成了幾億美元的損失,控方要求的賠償額是150萬美元。據米特尼克的侵入行為導致他們蒙受大約2億9000萬美元的損失。這些受害者包括高科技大公司如Sun系統公司、Novell電腦公司、NEC美國公司以及諾基亞行動電話等。
律師在為他辯護時稱:「黑客行為猶如吸毒,靠當事人的理智絕對無法改變這一行為。」米特尼克一心撲在電腦上,黑客行為使他感到興奮不已。
2000年1月21日,美國法庭宣布他假釋出獄。此時的米特尼克身體比過去略瘦,但顯得更加精悍。媒體廣泛報道了他被釋放的消息,提到他打算「先上大學重新學習電腦」。可他的願望大概很難實現,當局將在今後三年對米特尼克(36歲)實施緩刑。在此期間,他不允許接觸任何數字設備,包括程式控制電話、手機和任何電腦。因為有關當局擔心這位大名鼎鼎的黑客一旦接觸到電腦,會再度給Internet帶來麻煩。還在獄中時,有一次米特尼克不知從哪裡弄到一台小收音機,將之改造後竟然用他監聽監獄管理人員的談話,為此他被監獄當局從普通牢房轉到隔離牢房,實行24小時連續監管。 出獄不久,米特尼克得到了一份工作:為一家互聯網雜志寫專欄文章。但是,法官認為這份工作「不適合於他」,怕他製造破壞計算機、網路系統的技術。米特尼克不認為自己連寫文章的權利都沒有。為此,他重新走上法庭,要求允許他成為一家網際網路雜志的專欄作家。如果如願以償地得到這份工作,他將獲得每月5000美元左右的底薪,每寫一篇文章另外獲得750美元的報酬,以及出版物的50%的利潤。
但他的律師倫道夫說,米特尼克要在大學攻讀電腦學科,為此,他准備向當局申請批准使用電腦……
米特尼克的所作所為與通常人們所熟悉的犯罪不同,他所做的這一切似乎都不是為了錢,當然也不僅僅是為了報復他人或社會。他作為一個自由的電腦編程人員,用的是舊車,住的也是他母親的舊公寓。他也並沒有利用他在電腦方面公認的天才或利用他的超人技藝去弄錢,盡管這對他並不是十分困難的事。同時他也沒有想過利用自己解密進入某些系統後,竊取的重要情報來賣錢。對於DEC公司(1998年被康柏公司收購)的指控,他說:「我從沒有動過出售他們的軟體來賺錢的念頭。」他玩電腦、入侵網路似乎僅僅是為了獲得一種強大的權力,他對一切秘密的東西、對解密入侵電腦系統十分痴迷,為此可以放棄一切。
他對電腦有一種異乎常人的特殊感情,當美國洛杉磯的檢察官控告他損害了他進入的計算機時,他甚至流下了眼淚。一位辦案人員說,「電腦與他的靈魂之間似乎有一條臍帶相連。這就是為什麼只要他在計算機面前,他就會成為巨人的原因。」
㈢ 有關電腦高手的電影有哪些,
1、《真假戰爭》
講述大衛·萊特曼(馬修·布羅德里克飾)是一位天才少年,他將業余時間全都投在了電腦游戲上。一天,他通過搜索,搜到了一台網路電腦,簡單破解後,他開始玩一個叫做「全球熱核戰爭」的游戲,一個模擬世界大戰的游戲。
2、《通天神偷》
由菲爾·奧爾登·羅賓森執導的動作片,羅伯特·雷德福、西德尼·波蒂埃等參加演出。該片講述了五個電腦高手組成的小組,為拯救世界和平,利用高超的電腦技術與惡勢力展開斗爭的故事。
3、《網路驚魂》
由艾文·溫克勒執導,桑德拉·布洛克主演的驚悚片,該片於1995年10月10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一名足不出戶的電腦程序員安吉拉·貝內特,為一個網友修正一個Bug引起來殺身之禍的故事。
4、《異次元駭客》
由約瑟夫·魯斯納克執導,克雷格·比爾克、阿明·繆勒-斯塔爾、格瑞辰·摩爾、文森特·多諾費奧和丹尼斯·海斯伯特主演的奇幻片,於1999年上映。
電影講述了道格·霍爾和漢農·富勒將虛擬現實發揮到了極限,他們在計算機上模擬了 1937年的洛杉磯而引發的故事。
5、《黑客》
講述Dade(約翰李米勒扮演)是一名電腦天才,在他11歲的時候他已經侵入華爾街的金融公司系統並差點令股市崩潰。由於闖了大禍,Dade被懲罰性地剝奪上網權利直到18歲,現在剛好到期。重出江湖的Dade認識了一群新朋友,包括資深玩家Kate,剛入門的黑客Joey等等。
㈣ 凱文.米特尼克有什麼事跡
凱文.米特尼克, 他是第一個在美國聯邦調查局"懸賞捉拿"海報上露面的黑客。他由於只有十幾歲,但卻網路犯罪行為不斷,所以他被人稱為是"迷失在網路世界的小男孩",以下是他的事跡:
1、1983年,他因被發現使用一台大學里的電腦擅自進入今日互聯網的前身ARPA網,並通過該網進入了美國五角大樓的的電腦,而被判在加州的青年管教所管教了6個月。被釋後,米特尼克乾脆申請了一個號碼為「XHACKER」即「前黑客」的汽車牌照,掛在自己的尼桑車上。然後,米特尼克繼續在網路上橫行無忌,時而潛入軟體公司非法竊取其軟體。
2、1988年他再次被執法當局逮捕,原因是:DEC指控他從公司網路上盜取了價值100萬美元的軟體,並造成了400萬美元損失。這次,他甚至未被允許保釋。心有餘悸的警察當局認為,他只要擁有鍵盤就會對社會構成威脅。米特尼克被判處一年徒刑。一年之後,他又馬上施展絕技,成功地侵入了幾家世界知名高科技公司的電腦系統。根據這些公司的報案資料,聯邦調查局推算它們的損失共達3億美元。正當警方准備再度將之逮捕時,米特尼克突然從住所消失,過起了逃亡的地下生活。
3、1995年2月15日,下村勉歷盡千辛萬苦終於發現了米特尼克的行蹤——藏匿在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個小鎮,並迅速通知美國聯邦調查局將這個被稱為「最出色的網路竊賊」、「地獄黑客」的米特尼克逮捕。1995年2月,米特尼克終於被送上了法庭。 這次,他被指控犯有23項罪,後又增加25項附加罪。
1、凱文.米特尼克鮮為人知的事實:米特尼克曾被判到社區治療中心治療一年,在這段時間為了戒掉自己的計算機癮,他曾經登記參加了一項專為各種癮君子准備的12步計劃。
2、第一次接觸計算機:在他十幾歲的時候,米特尼克還買不起自己的計算機,他只能賴在一家賣無線電的小商店裡,用那裡的樣品及數據機來撥號到其它計算機。自己獨特的工具:在潛逃的三年裡面,米特尼克主要靠互聯網中繼聊天工具(IRC)來發布消息以及同朋友聯系。
㈤ 誰能推薦幾個關於電腦高手的電影或電視劇啊
1、《我是誰:沒有絕對安全的系統》(電影)
劇情簡介:本傑明智商165,但是在現實世界中,他是一個失敗者,並且常常為找不到存在感而憂傷。但是二十五歲的他卻是一個電腦黑客,擁有對C/C++等多種編程語言以及在黑客死亡IP追蹤上擁有不可思議的天賦,他可以追蹤到任何一個人的任何信息。
而影片中另一位主人公麥克斯是一個渴望「黑客世界」的潛在革命者,他注意到了本傑明在網路方面神一般的操控能力。他們組建了黑客組織CLAY,並且先後入侵了國際安全系統、國際金融系統、國際金融評估系統、德國安全局、德國情報局。而在這期間他認識了他最開始喜歡的女孩,開始交往。
2、《網路殺機》(電影)
劇情簡介:單身媽媽珍妮弗·馬什是供職於FBI網路犯罪科的探員,她日常的工作就是對網路進行監視,查找任何一個盜取信用卡及其他可能造成危害的犯罪分子。在一次圍剿信用卡盜賊的行動中,珍妮弗偶然進入一個名為KillwithMe的網站,網站通過視頻直播一隻小貓受虐死去的全過程。
珍妮弗直覺該網站背後必有黑幕,她試圖追蹤IP和伺服器,最終一無所獲,似乎她所面對的對手具有頗為復雜的背景。不久,該網站更新內容。畫面中一個男子被捆綁起來,網站宣稱瀏覽者越多,那名男子死得越快。珍妮弗等人眼睜睜看著男人死去,她決定不惜一切代價救出幕後黑手,卻讓自己也捲入這個死亡漩渦之中…
3、《駭客追緝令》(電影)
劇情簡介:凱文密尼克可稱為有史以來最厲害的電腦駭客,他侵入家電信公司,入侵聯邦調查局的電腦,在網路世界中成為最難以捉摸的駭客之王,然而他卻希望能遇上一個真正的挑戰,當他開始入侵著名物理學家兼電腦天才下村勤的電腦系統後,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並且可能超出他所能應付的…
4、《黑客軍團》(美劇)
劇情簡介:艾略特·奧爾德森居住在紐約市,是一名網路安全工程師。晚上,他化身為一名黑客。艾略特患有社交恐懼症。艾略特遇見了一個神秘的無政府主義者,他名為機器人先生。機器人先生招募艾略特加入他的黑客組織「反社會 」。
艾略特感到好奇,但他並沒有確定是否要加入這個黑客組織。機器人先生讓艾略特暗中摧毀僱傭艾略特的公司。艾略特對此跨國集團反感,但秉持良心公義,他不想傷害無辜,所以仍然一次又一次抗拒去徹底揭發對世界有巨大影響力的這個集團。
5、《天蠍》(美劇)
劇情簡介:佩吉有個高智商的兒子拉爾夫,她十分理解天才們的內心世界。如果沒有佩吉,這些高智商者不僅連自己都照顧不好,還很容易被外人誤解。這些聰明絕頂的書獃子最終接受了凱布提供的工作機會,這對他們來說是一份完美的工作;
他們可以將自己的超凡智慧用於正道,解決國家危機。與此同時,他們可以通過這份工作幫助彼此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他們所面臨的問題既包括賭場保安這種小問題,也包括無人戰機發動攻擊這種關乎國與國關系的大問題。
㈥ 除了戴爾,還有那些電腦奇才
戴爾XPS 一三拿手第覺並讓懷疑究竟屏幕達一三英寸筆記本明明通一一英寸筆記本體態 打能發現窄邊框(戴爾稱微邊框)帶魅
㈦ 馬化騰是中國電腦界的奇才嗎
他是什麼奇才?他為電腦做了什麼貢獻 ?他是搞互聯網起家的好吧!
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山寨了ICQ,設計了OICQ通訊軟體,後來被告了,「迫於無奈」改名qq
建議你去看2010年在《計算機世界》書刊上刊登的頭條文章《「狗日的」騰訊》你就了解騰訊是個什麼東西了。
10年過去了,騰訊還是那個狗日的騰訊。
㈧ 除了戴爾,你還知道電腦方面有哪些的奇才 百度作業幫
劉俊偉,蓋茨我只知道這倆,希望能幫助你。
㈨ 請問第一台電腦一體機是誰發明的
電腦始祖
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憑他的天才和敏銳,在電腦初創期,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現代計算機的理論基礎,從而規范和決定了電腦的發展方向。時至今日,我們所有的電腦又都叫「馮·諾依曼機器」,就是對這位數學天才最好的評價。
馮·諾依曼
對於馮·諾依曼來說,人類第一台電腦造了一半時才參與開發,多少有些遺憾。但是,他剛好在那大機器程序存儲問題無法解決的關鍵時刻出現,這使得馮·諾依曼的天才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他明確指出:一定要徹底實現程序由外存儲向內存儲的轉化,原有的設計必須作修改,經費不夠再追加。在馮·諾依曼的影響下,整個研製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馮·諾依曼提出了新的改進方案:一是用二進制代替十進制,進一步提高電子元件的運算速度;二是存儲程序(Stored Program),即把程序放在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器中,換言之,把能進行數據處理的程序放在數據處理系統內部,程序和該程序處理的數據用同樣的方式儲存,即把程序本身當作數據來對待。馮·諾依曼的改進方案被稱為「愛達法克」(EDVAC),即離散變數自動電子計算機(Electronic Diserete Variable Computer)的簡稱。
1945年6月,他寫了一篇題為《關於離散變數自動電子計算機的草案》的論文,第一次提出了在數字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器中存放程序的概念(Stored Program Concept),這是所有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範式,被稱為「馮·諾依曼結構」。按這一結構建造的電腦稱為存儲程序計算機(Stored Program Computer),又稱為通用計算機。時至今日,所有的電腦都逃脫不了馮·諾依曼的掌心,我們所有的電腦,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馮·諾依曼機器」,它超越了品牌、國界、速度和歲月。
摩爾定律
當人們不斷追逐新款PC時,殊不知這後面有一隻無形的大手在推動,那就是摩爾定律,而這著名定律的發明人就是高登·摩爾(Gordon Moore)。
高登·摩爾
1965年的一天,摩爾順手拿了把尺子和一張紙,畫了一張草圖,縱坐標代表不斷發展的集成電路,橫坐標是時間。他在月份上逐個描點,得到一幅增長的曲線圖。這條曲線顯示出每24個月,集成電路由於內部晶體管數量的幾何級數的增長,而使性能幾乎翻倍提高,同時集成電路的價格也恰好減少一倍。後來高登·摩爾把時間調整為18個月。摩爾是在集成電路技術的早期作出結論的,那時候,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還遠未出現,所以他在1965年的預言並未引起世人的注意。
高登·摩爾的另一壯舉是在1968年與羅伯特·諾伊斯帶頭「造反」,率領一群工程師離開仙童公司,成立了一家叫集成電子的公司,簡稱「Intel」,這就是今日名震世界的英特爾公司。
預言大師
凱的形象既不像傲慢自大、反潮流的黑客,也不同於一夜暴富的計算機富翁,更不像象牙塔里的計算機科學家。他時常穿著跑鞋和燈芯絨褲子,一小撮鬍子,短短的、略微零亂的頭發,使他看上去極為普通。即使他是你的老闆,可能也不會給你留下多深的印象。但這也不是說他很謙遜,他喜歡引用自己的話,且經常以這樣的詞作為發言的開端:「凱的第一法則指出……」。
阿倫·凱
阿倫·凱(Alan Kay)不是一位公眾人物,但在計算機界,尤其是技術圈內,他是能讓大家都心服口服屈指可數的大師之一。成為矽谷的又一位億萬富翁或讓他當麻省理工的院長,都無法激起他的興奮,但他會有足夠的耐性與一群8歲左右的孩子一起玩電腦。他最大的樂趣就是發明他喜歡的東西。
阿倫·凱是Smalltalk面向對象編程環境語言的發明人之一,也是面向對象編程思想的創始人之一,同時,他還是筆記本電腦最早的構想者和現代Windows GUI的建築師。
近年來有一句話挺流行:「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不少人誤以為此言出自尼葛洛龐帝之口,實際上,這句話是阿倫·凱的名言。有很多人說布蘭德是第一個使用PC一詞的人,但布蘭德說自己也是順手牽羊,最早提出「PC」概念的就是阿倫·凱。20世紀90年代程序員設計的基本模式就是「面向對象」,發明這一術語的也是阿倫·凱。在20世紀70年代的一份備忘錄上,阿倫·凱還正確預言到,「20世紀90年代將有成百萬的個人計算機,而且都將連接到全球公用的信息設施上」,這不正是今天的互聯網嗎?
集成電路之父
矽谷是傳奇人士扎堆之地。但是一個人要想在矽谷同時獲得財富、威望和成就,實在比登天還難。舉目遠眺大概只有羅伯特·諾伊斯(Robort Noyce)才是惟一一位三位於一體式的人物。
羅伯特·諾伊斯
作為集成電路的發明者,諾伊斯在科學史上已名垂青史,這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促成了歷史的大轉折。而且他還與別人共同創辦了兩家矽谷最偉大的公司,第一家是半導體工業的搖籃——仙童(Fairchild)公司,這已成為歷史;第二家則仍躋身美國最大的公司之列,這就是英特爾公司。他帶著特有的神聖和威嚴,讓同行和對手都得永遠敬仰。以尖刻著稱的矽谷雜志《Upside》敢對矽谷任何一位大腕兒進行任何刺激,但對諾伊斯卻只能畢恭畢敬,在諾伊斯去世前幾天的采訪錄,甚至成為雜志社經常炫耀的一種榮光。
在仙童,諾伊斯最大的成就是發明了集成電路。當基爾比在德州儀器用鍺晶片研製集成電路時,諾伊斯和摩爾已把眼光直接盯住了硅晶片,因為硅的商業前景要遠遠超出鍺。1959年2月,諾伊斯為「微型電路」申請了專利,但沒有為他用平面處理技術製造的集成電路申請專利,直到同年7月才補全了這一手續。而此前德州儀器公司已宣布生產集成電路的產品,該公司的基爾比擁有第一個專利,但他的設計不實際,而諾伊斯則是第二個提出該專利的人。於是整個60年代,仙童和德儀相互控告,最後法庭將集成電路的發明專利授予了基爾比,而將關鍵的內部連接技術專利授予諾伊斯。諾伊斯的專利使仙童公司在沉悶的70年代得以存活下來,這一時期的仙童成為矽谷最具神話色彩的歷史。
當然諾伊斯成就的最高峰還是英特爾公司,他與高登·摩爾和安迪·葛魯夫一同創業,而且構建了業界極為罕見、完美和諧的三人「執政」局面。三人的合作只能說是天作之合,缺任何一位可能都會讓英特爾歷史大幅改寫。諾伊斯自然是最耀眼的人物,傳奇式的發明家、仙童公司的總經理和半導體業的「政治家」,他是英特爾公司的「臉面」。而甘於默默無聞的高登·摩爾則是公司的「心臟」,沒有摩爾,英特爾不可能有足夠的力量和士氣;而沒有強硬的葛魯夫,英特爾甚至不會成為一家著名的大公司。
微處理器之父
1971年1月,第一個可以運轉的微處理器誕生了,定名為「4004型」。其中,第一個「4」是指以4位為單位的設計思想,後一個「4」是指由英特爾製造的第4種專用晶元,而它的發明人就是特德·霍夫。霍夫認為自己佔了天時和地利之便:「如果我們沒有在1971年發明4004微處理器,那麼別人也會在一兩年裡發明它。」
特德·霍夫
在普遍認為大型機才是大有可為的時代,霍夫另闢蹊徑,投入到微處理器的研製中。霍夫說服了剛從仙童公司跳槽的斯坦·麥卓爾與他合作,共同設計了一種比4004型更強大的微處理器,稱為「8008型」,這是第一個真正意義的微處理器。
1973年8月,「8080型」微處理器問世,它首次使用了MOS(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工藝,成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微處理器之一,這也是第一個通用微處理器,是20世紀最後25年裡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
著名的《經濟學家》雜志將霍夫稱作是「第二次大戰以來最有影響的7位科學家之一」。1978年,他被提升為英特爾研究員(至今一共只有兩個人獲得過類似的稱號),這意味著他在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自主權。
在評價微處理器和PC時,霍夫說:「我對微處理器在個人計算機中的應用感到非常驚訝,我也沒有想到人們會僅僅為了業余的愛好而買微機。隨著影像游戲機的發展,個人計算機成為人們又一種娛樂工具,任何一位發明家如果能夠創造出什麼來提供給人們娛樂,他就能獲得成功。」
PC之父
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微電腦的殊榮,現在一般都歸到愛德華·羅伯茨(Edward Roberts)身上。
愛德華·羅伯茨
羅伯茨是位電腦愛好者,1974年,羅伯茨決定利用8080微處理器裝配一種供黑客試驗的計算機,《大眾電子》雜志為尋找獨家新聞,主動上門觀看了羅伯茨的設計方案,之後決定讓他製成一台原型機,由雜志社在封面予以報道。
1975年1月,《大眾電子》封面刊出一台很小的計算機照片,大字標題寫著:「世界上第一組堪與商業機相媲美的以成套形式提供的小型計算機——牛郎星8800」。根據雜志的介紹,「牛郎星」勉勉強強算是一台電腦,在金屬製成的小盒內,羅伯茨裝進兩塊集成電路,一塊即8080微處理晶元,另一塊是存儲器晶元。既沒有可輸入數據的鍵盤,也沒有顯示計算結果的「面孔」。插上電源後,使用者需要用手按下面板上的8個開關,把二進制數「0」或「1」輸進機器。計算完成後,面板上的幾排小燈泡忽明忽滅,就像軍艦上用燈光發信號那樣表示輸出的結果。
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裝置,卻引發了大地震。羅伯茨的「牛郎星」電腦問世後,美國出現了一個電腦業余愛好者購買散件、在家庭車庫內組裝微電腦的熱潮。 盡管「牛郎星」十分原始,但它把計算機發展到大型機時代料想不到的輝煌階段。
商用軟體之父
個人電腦的真正颶風是由AppleⅡ颳起的,而AppleⅡ成功的重要推進器就是VisiCalc電子表格軟體。因為售價3000美元的AppleⅡ對家庭並沒有多少吸引力,但配備了電子表格的AppleⅡ,就足以讓人們把VisiCalc作為惟一的理由而購買它。從某種意義上說,AppleⅡ就是一台VisiCalc機器。
布萊克林
VisiCalc的發明人就是丹·布萊克林(Dan Bricklin)。1973年畢業後,布萊克林進入DEC,與他人合作編制了DEC的第一個字處理軟體WPS-8。26歲時,布萊克林進入哈佛商學院尋求新的職業生涯,他在哈佛的分時計算機系統上用BASIC編寫軟體,進行財務計算。當時他常遇到的問題是,對不同的題目必須重新編寫程序,於是他便開始思考能否用一種通用的計算模式來解決該問題。布萊克林用一個周末的時間粗粗地做出了一個演示版本。雖然這個演示版本是用BASIC寫成的,速度很慢,而且行列只能添滿一屏,但它已經具備電子表格的許多基本功能,此時已是1978年初。由於AppleⅡ等個人電腦產品的問世,布萊克林和麻省理工的老朋友富蘭克斯頓一起合作,成立了軟體藝術公司(SA),決定為AppleⅡ開發VisiCalc,發行商是丹·弗萊斯特拉的公司叫Personal軟體公司(PS),可以說這是最早的微機應用軟體公司。
電子表格VisiCalc的出現將PC從業余愛好者手中的玩具變成了炙手可熱的商業工具,獨立地改變了PC業的發展方向。布萊克林創造的不僅僅是一個產品、一家公司,而是整個軟體產業。VisiCalc引發了真正的PC革命,它極大地激勵了軟體開發者,並從此宣告了PC商用化的到來。
IBM PC之父
如果說個人電腦之火是由蘋果引燃的,那麼IBM的介入,才真正將這場大火燃遍全球,熱度持續近20年而不減。而締造IBM PC的,就是頗富個人魅力的唐·埃斯特利奇。
埃斯特利奇
1980年中,IBM召集高層咨詢會議,要對如火如荼的個人電腦浪潮作出應對。這時實驗室主任洛伊站起來,提議打破常規,秘密組織一個精幹小組,在一年內搞出PC來。 洛伊僅挑選了12名最優秀的工程師來演繹一段類似蘋果公司經歷過的傳奇故事,擔當這個名為「西洋棋」項目的負責人就是埃斯特利奇。以往,埃斯特利奇在工作上被認為「極不合作」,不聽別人使喚,只憑自己的意思行事。而這種不合群的態度,正適合IBM PC計劃,洛伊將它交給埃斯特利奇,事實證明這個選擇十分英明。
1981年8月12日,IBM PC如人們預想的那樣跨進了PC業,沒有人驚奇和興奮,因為要等一段時間,人們才真正明白PC時代的開始。在第一台PC發布前幾個月,埃斯特利奇還著手下一代產品——PC XT的開發。XT的推出,再次把IBM推到PC科技的最前端,XT瘋狂暢銷,使IBM一舉佔有企業PC市場的75%。同時埃斯特利奇還啟動另一計劃,以PC攻打家庭市場,但推出時間太晚,錯過了聖誕銷售旺季,後來這個產品無疾而終。1982年,埃斯特利奇開始著手下一個大計劃,即生產真正強勁的AT機。AT機象徵著IBM是惟一能使用80286處理器的廠商。1984年 8月,AT機推出好幾個月後,競爭對手才推出AT級產品。1984年, IBM PC的收入已達到40億美元,這意味著光是PC一個部門就可以在美國工業公司中排名第74位,並可名列美國第三大計算機公司,僅次於IBM自己和DEC。埃斯特利奇還安排了一個爭議性的計劃,讓經銷商銷售個人電腦,這是IBM產品第一次由非IBM業務代表的人銷售, 從而開拓了電腦分銷的先河。
1985年8月2日埃斯特利奇終於帶著太太,去渡公司承諾已久的假期。兩人乘坐的191航班試圖在暴風雨中降落到達拉斯機場時,飛機失控,埃斯特利奇和太太瑪麗不幸喪生。雖然他的生命結束於不幸的飛行事故,但打開昨日的篇章,歷史永遠會承認一個真正有貢獻的人。
PC軟體先鋒
加里·基爾達爾被稱為PC軟體的開拓者,因為正是他打開了微處理器和微電腦之間的通道,在PC革命英特爾公司鋒利的彈片中,有著基爾達爾歷史性的貢獻。
加里·基爾達爾
加里·基爾達爾敏銳地發現,4004微處理器可以用來編製程序,基爾達爾突然想到:「能不能在這里編制電腦的程序呢?」,這想法誕生了微程序(Microprogram)設計。基爾達爾在DEC公司的PDP-10小型機上為英特爾4004微處理器創建新的「微語言」後,英特爾馬上聘請基爾達爾做技術顧問。在基爾達爾的主持下,創建了在個人電腦史上革命性的微處理程序設計語言PL/M(Programing language for Microprocessor)。這一新的語言隨著Intel 8008、8080微處理器的進展,對個人電腦的革命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如果沒有基爾達爾這一貢獻,英特爾的微處理器肯定還會在計算器里「沉淪」許久,PL/M語言與Intel、Zilog、Motorola微處理器的結合,在70年代末,終於使微機的性能能同60年代的大型機和小型機相媲美。
另外,基爾達爾還是第一個光碟(CD-ROM)驅動程序的編寫者,也是圖形用戶界面的先驅,當時還沒有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的說法,基爾達爾把它叫做「圖形環境管理員(Graphic Enviroment Manager)」。
電腦奇才
恩格爾巴特(Doug Engelbart)是電腦界的一位奇才,被稱為「人機交互」領域里的大師。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他在人機交互方面做出了許多開創性的貢獻,共發表論文30餘篇,擁有20餘項發明專利。世界上第一個電子郵件系統(E-Mail)、文字處理系統、在線呼叫集成系統和超文本鏈接都出自他之手。另外,他還發明了電腦顯示器上的多重視窗、共享屏幕的電視會議、新的電腦交互輸入設備等等。在恩格爾巴特的眾多發明中,人們最熟悉的就是電腦上用的滑鼠。1963年,美國國家專利局批准恩格爾巴特幾年前提交的一份申請,確認一種叫「搜尋點擊」的輸入裝置是一項獨創的技術。在英語中,mouse有老鼠的意思,因此「搜尋點擊」裝置又被稱為滑鼠。1968年,恩格爾巴特應邀參加在舊金山舉行的一次電腦會議,在會上,他拿出了許多令人吃驚的絕活:視窗(Windows)、超媒體(Supermedia)、群件(Groupware),還有滑鼠,這也是滑鼠第一次作為「搜尋工具」公開亮相。
道格·恩格爾巴特
MS-DOS之父
誰都知道MS-DOS是美國微軟公司的產品,而且正是MS-DOS使微軟公司實現了從一個不知名的軟體開發公司到全球軟體巨頭的第一次飛躍。MS-DOS曾是微軟公司的拳頭產品,長期統治著個人電腦操作系統市場。雖然現在的微軟「視窗」已經成為新一代PC操作系統霸主,但MS-DOS對業界的功勞仍不可磨滅。不過MS-DOS的真正主人蒂姆·帕特森的名字可能並不為每個人所知道。
蒂姆·帕特森
帕特森在西雅圖電腦製造公司任副總裁時,自己動手花了半年時間成功地推出了自己的操作系統,命名為SCP-DOS,本意為「快而粗糙的磁碟操作系統」,這個SCP-DOS便是現在DOS的前身。SCP-DOS推出之後,應用效果不錯,但也曾被數據研究公司指責剽竊了他們當時頗受歡迎的CP/M操作系統。這兩個操作系統確實有相似之處,不過 SCP-DOS在儲存數據、組織文件等方面與CP/M有極大的不同。那麼後來SCP-DOS如何成為MS-DOS呢?這還得從IBM的「西洋棋方案」說起。
1980年,IBM公司決心開發自己的個人電腦,便制定了「西洋棋方案」。他們需要找一家軟體公司合作開發一套個人電腦操作系統。當時的微軟為了不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向IBM稱自己有軟體操作系統,實際上,雖然當時微軟公司在軟體行業已有一席之地,但依靠的卻是其程序語言,並無現成的操作系統。為了與IBM公司合作,微軟不得不去找帕特森。
微軟從帕特森那裡,僅以2.5萬美元的轉讓價格便獲得了SCP-DOS的使用權。SCP-DOS雖比較粗糙,但已經具有了雛形,只要在其基礎上進行加工,搞出合乎要求的產品並不太難。事實上,SCP-DOS對微軟的重大意於義在於,它使IBM公司放棄了CP/M,轉而與微軟合作,從而成就了微軟的未來。
1981年4月,帕特森離開了西雅圖電腦製造公司,投到微軟公司門下,這時才知道自己的操作系統被微軟拿來作為IBM公司合作的產品之一。他當時非常惱火和後悔,不過也無可奈何,自己的成果雖然潛力無限,但在西雅圖電腦製造公司卻無法得到推廣,相反由微軟公司去發展完善,總比埋沒了要好。 便攜計算機之父
在矽谷歷史上,亞當·奧斯本(Adam Osborne)絕對算得上是一個人物,他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得到了一份為英特爾新發明的微處理器編寫說明書的工作,隨後成為技術領域的自由撰稿人,先後在計算機雜志《界面時代》(Interface Age)和《Infoworld》上開辟專欄。
亞當·奧斯本
但奧斯本有更大的計劃,他想要成為這個行業的一分子、矽谷的大亨,向對他的邏輯天才發生過懷疑的人證明他們的錯誤。他毫不謙虛,甚至有些自大地說:「我跟每一個人說,他們應該製造什麼,可是沒有人聽我的話,所以我自己去製造了。」
令人驚奇的是,奧斯本證明了他的設想是合理的。奧斯本有兩個很妙的主意:首先,利用眼下電路體積變得越來越小的優勢,製造出一種既小又輕而且結實的攜帶型個人計算機;其次,把當時需單獨購買並且價格昂貴的最流行軟體,算在個人計算機的價格內賣給顧客。此前,硬體和軟體公司從來不會同時提供這兩項服務。
1980年3月,在西海岸計算機展覽會上,奧斯本見到了為一家硬體公司設計電路板的Lee Felsenstein。奧斯本向他提出了自己的設想,並對Felsenstein提出設計要求:這台計算機一是要廉價結實,既小又輕;二是要捆綁字處理和電子表格軟體。
1981年4月奧斯本Ⅰ型計算機全新亮相,含軟體在內的整機價格僅1795美元。這一下子就轟動四方,到1981年9月,公司月銷售額就攀升至100萬美元,第二年公司收入就達7000萬美元。
但奧斯本公司在成立的第二年的年中,便開始出現嚴重的錯誤。管理上的混亂導致產品質量下降、交貨延誤和財政空虛,而市場策略的錯誤更使它功虧一簣。當時在市場上占統治地位的是IBM,而奧斯本公司的「管理者」卻不能與之兼容,這本不算太糟,但奧斯本不能忍受這樣的情況。於是,奧斯本在新產品投放市場一星期後,宣布他已開始准備與IBM兼容,這等於無形之中宣布自己的產品已經過時,使銷售量頓時一落千丈。一個美麗的計算機神話僅僅維持了不到兩年時間。這個以自己的創新理念,促使計算機業發展方向發生革命的人物,這個一度是PC業內最具影響力、最富爭議的人物,就這樣從業界淡出,將一切甩在了自己的身後。
磁碟之父
各種類型的軟、硬磁碟,是個人電腦最重要的存儲設備,磁碟的歷史並不太長,從世界上第一台硬碟發明至今,也不過40餘年時間。
艾倫·舒加特
20世紀50年代,IBM公司董事長小托馬斯·沃森迅速把事業擴展到美國西海岸,下令在加利福尼亞聖何塞市附近新建實驗室和工廠。約翰遜帶領著30多名青年工程師,在不到三年時間,就為IBM創造了引人注目的技術成果——磁碟存儲器。在約翰遜領導IBM聖何塞實驗室研製硬碟的過程中,一位名叫艾倫·舒加特(Al.Shugart)的青年工程師發揮了關鍵作用。
舒加特1951年大學畢業後加盟IBM,在研究部門工作了十多年。 1969年,他離開IBM建立舒加特合夥人公司,並研製出世界上第一片以塑料材質為基礎的5英寸軟磁碟,即PC機上使用的標准軟盤。
1974年,舒加特首次創辦的公司倒閉,五年之後,舒加特重返電腦行業,在著名的矽谷腹地, 與過去的幾位同事共同創建了希捷(Seagate)技術公司,專門為個人電腦研製高性能的小型硬碟。
1980年,希捷技術公司宣布研製出第一台5.25英寸溫式硬碟,容量達5~10MB,後來成為IBM PC/XT個人電腦最具特點的標准配置。 舒加特領導的這家公司,目前已是資產數十億美元、員工10餘萬人的世界上最大的PC硬碟生產廠商之一。
自由軟體之神
20世紀末,軟體業發生的最大變革就是自由軟體的全面復興。在自由軟體的浪潮下,軟體業的商業模式脫胎換骨,從以賣程序代碼為中心,轉化為以服務為中心,而理查德·斯托爾曼則被稱為軟體業的自由之神。有人說,斯托爾曼應該算是世界上寫軟體最多的程序設計師。但是,斯托爾曼真正的力量是他的思想。在斯托爾曼的理論下,用戶彼此拷貝軟體不但不是「盜版」,而是體現了人類天性的互助美德。對斯托爾曼來說,自由是根本,用戶可自由共享軟體成果,隨便拷貝和修改代碼。他說:「想想看,如果有人同你說『只要你保證不拷貝給其他人用的話,我就把這些寶貝拷貝給你』。其實,這樣的人才是魔鬼」。
理查德·斯托爾曼
理查德·斯托爾曼一副披頭士的打扮,看起來像現代都市裡的野人,但如果他將一件「麻布僧袍」穿在身上,又戴上一頂圓形寬邊帽子,有如繪畫作品中環繞聖像頭上的光環。一眨眼的功夫,他又變成聖人,散發著先知般的威嚴和力量。野人與聖人,恰恰就是這位自由軟體的精神領袖理查德·斯托爾曼的雙重屬性,他既是當今商業軟體領域野蠻的顛覆者,又是無數程序員和用戶心目中神聖的自由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