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ascii碼與二進制碼有何區別
一、發表時間不同
1、ascii碼:ASCII第一次以規范標準的類型發表是在1967年,最後一次更新則是在1986年,到目前為止共定義了128個字元。
2、二進制碼:現代的二進制記數系統由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於1679年設計。
二、用途不同
1、ascii碼:主要用於顯示現代英語和其他西歐語言。
2、二進制碼:二進制的應用非常廣泛,可以應用於各個方面,比如計算機科學,物理學等。
三、方式不同
1、ascii碼:基於拉丁字母的一套電腦編碼系統。
2、二進制碼:用二進制記數系統,即以2為基數的記數系統表示的數字。
⑵ 電腦編碼有幾部分組成
信息編碼(Information Coding)是為了方便信息的存儲、檢索和使用,在進行信息處理時賦予信息元素以代碼的過程。即用不同的代碼與各種信息中的基本單位組成部分建立一一對應的關系。信息編碼必須標准、系統化,設計合理的編碼系統是關系信息管理系統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一般應有的代碼有兩類,一類是有意義的代碼,即賦予代碼一定的實際意義,便於分類處理;一類是無意義的代碼,僅僅是賦予信息元素唯一的代號,便於對信息的操作。常用的代碼類型有:
(1)順序碼,即接信息元素的順序依次編碼;
(2)區間碼,即用一代碼區間代表某一信息組;
(3)記憶碼,即能幫助聯想記憶的代碼。
信息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因而編碼的方案也非常多。例如:我國制定的包括一、二級漢字和常用符號的圖形字元代碼(GB 5007-85),日文、韓文等其他文字與符號的「大5碼」(BIG 5),英文字元的「ASCII碼」(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
⑶ 計算機常用的信息編碼有哪幾種
信息編碼(Information Coding)是為了方便信息的存儲、檢索和使用,在進行信息處理時賦予信息元素以代碼的過程。即用不同的代碼與各種信息中的基本單位組成部分建立一一對應的關系。信息編碼必須標准、系統化,設計合理的編碼系統是關系信息管理系統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一般應有的代碼有兩類,一類是有意義的代碼,即賦予代碼一定的實際意義,便於分類處理;一類是無意義的代碼,僅僅是賦予信息元素唯一的代號,便於對信息的操作。常用的代碼類型有:
(1)順序碼,即接信息元素的順序依次編碼;
(2)區間碼,即用一代碼區間代表某一信息組;
(3)記憶碼,即能幫助聯想記憶的代碼。
⑷ 計算機中最常用的字元信息編碼是說什麼
計算機可以在屏幕上顯示字元,這些字元可以是字母,標點符號,數字,漢字等。計算機只認識二進制數,所以也只能用二進制數來表示每個顯示和輸出的字元。為了使計算機的數據能夠共享和傳遞,必須對字元進行相應的二進制編碼。
目前常用的編碼有如下幾種:BCD碼、ASCII碼、漢字編碼等。
⑸ 計算機內部英文是如何編碼的
ASCII(發音:/ˈæski/ASS-kee,AmericanStandardCode forInformationInterchange,美國信息交換標准代碼)是基於拉丁字母的一套電腦編碼系統。
它主要用於顯示現代英語,而其擴展版本延伸美國標准信息交換碼則可以部分支持其他西歐語言,並等同於國際標准ISO/IEC 646。
美國信息交換標准代碼是這套編碼系統的傳統命名,互聯網號碼分配局現在更傾向於使用它的新名字US-ASCII。
美國信息交換標准代碼是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里程碑之一。
ASCII 由電報碼發展而來。第一版標准發布於1963年,1967年經歷了一次主要修訂,最後一次更新則是在1986年,至今為止共定義了128個字元;
其中33個字元無法顯示(一些終端提供了擴展,使得這些字元可顯示為諸如笑臉、撲克牌花式等8-bit符號),且這33個字元多數都已是陳廢的控制字元。控制字元的用途主要是用來操控已經處理過的文字。
在33個字元之外的是95個可顯示的字元。用鍵盤敲下空白鍵所產生的空白字元也算1個可顯示字元(顯示為空白)。
缺點
ASCII的局限在於只能顯示26個基本拉丁字母、阿拉伯數字和英式標點符號,因此只能用於顯示現代美國英語(且處理naïve、café、élite等外來語時,必須去除附加符號)。
雖然EASCII解決了部分西歐語言的顯示問題,但對更多其他語言依然無能為力。因此,現在的軟體系統大多採用Unicode,特別是與ASCII向下兼容的UTF-8。
⑹ 計算機上的內碼、外碼、交換碼和ASCLL碼有什麼聯系
1、內碼:根據國標碼的規定,每一個漢字都有了確定的二進制代碼,但是這個代碼在計算機內部處理時會與ASCII碼發生沖突,為解決這個問題,把國標碼的每一個位元組的首位上加1。由於ASCII碼只用7位,所以,這個首位上的「1」就可以作為識別漢字代碼的標志,計算機在處理到首位是「1」的代碼時把它理解為是漢字的信息,在處理到首位是「0」的代碼時把它理解為是ASCII碼。
2、外碼:也叫輸入碼,是用來將漢字輸入到計算機中的一組鍵盤符號。英文字母只有26個,可以把所有的字元都放到鍵盤上,而使用這種辦法把所有的漢字都放到鍵盤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漢字系統需要有自己的輸入碼體系,使漢字與鍵盤能建立對應關系。
3、交換碼:計算機內部處理的信息,都是用二進制代碼表示的,漢字也不例外。而二進制代碼使用起來是不方便的,於是需要採用信息交換碼。我國標准總局1981年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GB2312--80《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元集--基本集》,即國標碼。
4、ASCII是基於拉丁字母的一套電腦編碼系統。它主要用於顯示現代英語和其他西歐語言。它是現今最通用的單位元組編碼系統,並等同於國際標准ISO/IEC 646。
⑺ 計算機都有幾種編碼
計算機編碼有:二進制、八進制、十進制、十六進制以及ASSIC碼等這幾種。簡稱為機器內部編碼。
⑻ python有哪幾種編碼方式
第一種:ASCII碼。是基於拉丁字母的一套電腦編碼系統,主要用於顯示現代英語和其他西歐語言,它是現今最通用的單位元組編碼系統,並等同於國際標准IS/IEC
646。
由於計算機是美國人發明的,因此,最早只有127個字母被編碼到計算機李,也就是大小寫英文字母、數字和一些符號,這個編碼表被稱為ASCII編碼,比如大寫字母A的編碼是65,小寫字母a的編碼是97,後128個稱為擴展ASCII碼。
第二種:GBK和GB2312。能在計算機中顯示中文字元是至關重要的,然而ASCII表裡一個偏旁部首都沒有,所以我們需要一個關於中文和數字對應的關系表,一個位元組只能最多表示256個字元,用處理中文顯然一個位元組是不夠的,所以我們需要採用兩個位元組來表示,所以中國制定了GB2312編碼,用來將中文編寫進去。
第三種:Unicode。因為各個國家都有一套自己的編碼,所以無法避免沖突,因此Unicode誕生了。它可以把所有語言都統一到一套編碼里,這樣就不會存在亂碼問題了,現代操作系統和大多數編程語言都直接支持Unicode。
第四種:UFT-8。基於節約的原則,出現了把Unicode編碼轉化為可變長編碼的UTF-8編碼。而UTF-8編碼把一個Unicode字元根據不同的數字大小編碼成1-6個位元組,常用的英文字母被編碼成一個位元組,漢字通常是3個位元組,只有很生僻的字元才會被編碼成4-6個位元組,如果你要傳輸的文本包含大量英文字元,用UTF-8編碼就能節省空間。
⑼ 計算機字元編碼都有哪些
ASCii
這是最基礎的編碼
GB2312
GBK
GB18030
Unicode這些都是中文編碼
Big5
這是繁體字編碼
現在計算機中用的一般都是ASCii
編碼
⑽ 計算機常用的信息編碼有哪幾種
計算機常用的編碼有:ASCII碼,漢字編碼等
字元編碼就是以二進制的數字來對應字元集的字元,目前用得最普遍的字元集是ANSI,對應ANSI字元集的二進制編碼就稱為ANSI碼,DOS和Windows系統都使用了ANSI碼,但在系統中使用的字元編碼要經過二進制轉換,稱為系統內碼。
漢字進入計算機的三種途徑:
①機器自動識別漢字:計算機通過「視覺」裝置(光學字元閱讀器或其他),用光電掃描等方法識別漢字。
②通過語音識別輸入:計算機利用人們給它配備的「聽覺器官」,自動辨別漢語語音要素,從不同的音節中找出不同的漢字,或從相同音節中判斷出不同漢字。
③通過漢字編碼輸入:根據一定的編碼方法,由人藉助輸入設備將漢字輸入計算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漢字編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