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計算機組裝原理
計算機組成原理 計算機系統硬體與軟體 硬體是指計算機系統中實際裝置的總稱(輸入設備、輸出設備、運算器、控制器和存儲器五部分) 軟體是相對於硬體而言的(系統軟體(操作系統、各種語言處理程序、服務支撐軟體和資料庫管理系統)與應用軟體(計算機研製商出售的應用軟體包和用戶程序)) 軟體是計算機在正常運行時不可或缺的能提高計算機功能和計算機效率,是計算機系統的構成。 操作系統是用戶和計算機硬體的介面 存儲器、運算器、控制器 存儲器:存放程序與數據的記憶庫部件,是計算機各種信息存放和交流的中心。基本功能是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按照指定的地址存入和取出信息。 存儲器分為外存儲器與內存儲器 1)內存是由中央處理器直接訪問的存儲 器,存放現在運行的程序數據也可以存儲 計算的結果或中間結果。 2)外存儲器簡稱外存,主機的外圍設備,用來存儲大量的暫時不參加運算或處理的數據和程序,因而允許速度較慢 計算機語言 計算機語言指的是程序設計語言(機器語言、匯編語言、高級語言) 1)機器語言:是計算機唯一能直接識別、直接執行的計算機語言,所以程序的運行速度很快。 2)機器語言與匯編語言一般稱為低級語言(執行速度快、效率高但是維護困難) 運算器 :在控制器的指揮下,對信息或數據進行處理和運算,包括進行數據交換、算術運算和邏輯運算 控制器:是據算計的控制中心,用來實現計算機本身運算過程的自動化 計算機的性能指標 主頻:是指計算機的CPU在單位時間內發出的脈沖數(單位MHz)。 字長:決定了計算機的運算精度,字長長,計算機的運算精度就高。 存儲容量(單位KB、MB、GB、TB) 信息的數字化編碼 編碼:是用來將信息從一種形式轉變為另一種形式的符號系統,通常選用少量最簡單的基本符號和一定的組合規則,以表示出大量復雜多樣的信息 計算機中的字元,目前世界上用ASCII碼來表示 計算機系統中用來表示中文或西文信息的代碼稱為機
2. 組裝電腦最需要哪些零件
組裝電腦的主要配件有以下幾個:CPU,顯卡,主板,內存,硬碟,電源。
一、CPU的英文全稱是"Central Processor Unit",翻譯成中文就是「中央處理器單元」,它一條一條鍍金的材料做的。它在PC機中的作用可以說相當於大腦在人體中的作用。所有的電腦程序都是由它來運行的。
二、顯卡,要注意顯卡的流處理能力以及顯存大小和顯存位寬,越大越好。這項與運行超大程序軟體的響應速度有著直接聯系;
三、主板,主要還是處理晶元,如:筆記本i965比i945晶元處理能力更強,i945比i910晶元在處理數據的能力又更強些,依此類推;主板
又叫Mother Board(母板)。它其實就是一塊電路板,
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各種電路。它可以說是PC機的神經系統,CPU、內存、顯示卡、音效卡等等都是直接安裝在主板上的,而硬碟、軟碟機等部件也需要通過接線和主板連接。
四、內存,內存的存取速度取決於介面、顆粒數量多少與儲存大小(包括內存的介面,如:SDRAM133,DDR333,DDR2-533,DDR2-800,DDR3-1333、DDR3-1600);
五、硬碟,硬碟分為固態硬碟(SSD)、機械硬碟(HDD)、混合硬碟(SSHD),固態硬碟速度最快,混合硬碟次之,機械硬碟最差;
六、電源,這個只要功率足夠和穩定性好,穩定的電源是很重要的,對於電腦各個電子元件穩定的電壓以及電流都是電腦壽命的關鍵。
電腦(Computer)是一種利用電子學原理根據一系列指令來對數據進行處理的機器。電腦可以分為兩部分:軟體系統和硬體系統。第一台電腦是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的ENIAC通用電子計算機。
人們把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的計算機稱為裸機。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新出現一些新型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 1954年5月24日,晶體管電子計算機誕生。
3. 電腦組裝機需要懂得哪些技術
本人覺得還是要學些東西的,會者不難、難者不會。
1.首先要懂得硬體的一些大體知識,比如說:硬體的類型、介面的種類、CPU的主頻、一級二級緩存的大小等等,因為它們代表著的是性能。
2.再就是要懂得組裝的方法,比如:組裝順序、注意事項、設置跳線、電源線及信號線的插接、防靜電等等。
3.然後組裝完成後是BIOS的設置,把第一啟動項設為光碟機,進行分區和格式化,最後就是做系統、安裝系統還原的軟體(現在一般都用F11一鍵還原精靈了),再就是安裝常用軟體了。
4.其實以上這些都是挺簡單的,裝機容易修機就麻煩點了,要確定是軟體故障還是硬體故障,硬體故障還要再根據故障現象確定是哪個硬體的問題等等。
本人覺得裝機其實不難,關鍵是開店不可能只是裝機,還得修機器,機器有新的有舊的,老機器的硬碟都是並口的,現在的SATA硬碟都是串口的了,老內存是DDR的現在的是DDR2或DDR3的了,老機器的電源也跟現在的不太一樣了,建議多從網上搜集一些關於電腦組裝及維修的視頻之類的教材,多學點東西總歸沒壞處!
4. 電腦組裝的幾大原理
個人理解是:電腦硬體的采購,再把電腦的各個硬體(如CPU,內存,硬碟,光碟機,主板,電源等等)正確的連接在一起,並且能正常工作,在後面就是系統的安裝和重裝
[純屬個人理解和經驗]
配置單是有受眾的,比如1.愛好影視,顯卡相對要高,特別是ATI,畫質處理細膩。2.愛好游戲,就基本用N卡,流暢度高,3D引擎處理能力很強。3.做圖、做運算就要求CPU主頻高,圖特別大內存也要大。其實渲染不是顯卡來完成的,其實是經過處理器的強大運算。4.家人、父母使用的,就是安靜、小巧、發熱量低、娛樂功能強大。(就簡單舉這4個例子)
一個前提就是,各個硬體之間性能基本處於平行,可以配合起來發揮出各自的極限性能(好像比如說CPU外頻要和主板頻率相一致,這樣才可以完全發揮CPU性能),然後根據不同人群的需要而各有不同的傾向。
6. 組裝電腦需要哪些硬體
CPU,內存,硬碟,主板,光碟機,電源,機箱,鍵盤+滑鼠,顯示器。
7. 組裝電腦需要知道的基本知識~!
要組裝電腦,從以下步驟進行:
1、了解CPU。原則上要從CPU的發展了解開始,但是現在可能不需要那麼多,只要了解一些比較主流的如Intel AMD 等等。了解它們的具體參數比如介面類型,頻率(包括倍頻,外頻),內核。
2、主板 所謂 門方和對聯 那是一一對應的,這些個也不例外。一塊主板,首先要從它的主要參數下手,如前端匯流排,晶元組,支持的CPU類型,介面。內存支持類型 是DDR400的還是DDR2代的等等。具體參數可以參照每一個主板的說明書。有些外包裝上也有很詳細的說明。
3、顯卡 這個沒什麼說的 主要就是了解GPU、顯存顆粒,大小、頻率 帶寬。等等諸多功能。
以上三大件都需要了解它們的參數,當參數能匹配之後,就要看產品的牌、質量、這樣就可以決定兼容性問題出現的幾率是多大了。
要了解這么多 建議你去書店買一根硬體相關的書來看吧 只需要看一本相關的就行了。你就會組裝電腦了!
至於軟體,在組裝電腦後的重要步驟,不過這些東西很簡單,書上都會有相關的說明的。比如安裝操作系統,安裝應用軟體。等等。
8. 組裝電腦需要哪些硬體
CPU,內存,硬碟,主板,光碟機,電源,機箱,鍵盤+滑鼠,顯示器。
9. 計算機組裝的實驗原理是什麼
由邏輯電路組成
也就是最簡單的開關,把很多個開關組合起來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計算機
核心是CPU,包括控制器,運算器,寄存器
10. 組裝電腦需要什麼
電腦裝機需要以下配件:
1、CPU
中央處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一塊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是一台計算機的運算核心(Core)和控制核心( Control Unit)。它的功能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體中的數據。
中央處理器主要包括運算器(算術邏輯運算單元,ALU,Arithmetic Logic Unit)和高速緩沖存儲器(Cache)及實現它們之間聯系的數據(Data)、控制及狀態的匯流排(Bus)。它與內部存儲器(Memory)和輸入/輸出(I/O)設備合稱為電子計算機三大核心部件。
集成主板:
全集成主板通常指那些直接集成了顯卡、音效卡和網卡等部件的主板,其中以集成顯卡為重要特徵。雖然全集成主板並不是主流產品,但它以較低的價格及安裝的簡便性,還是在主板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全集成主板上的顯卡、音效卡等部分由於要佔用一些系統資源,所以它的性能與非集成主板相比要差一些,這也是全集成主板不能成為主流產品的重要原因。盡管全集成主板性能相對要低,但我們可以通過合理的設置與優化來提高它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