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腦有哪些配件組成
(三) 計算機的配置
1. 中央處理器(即CPU)相關知識集合:
CPU是計算機的運算器與控制器的組合,它的中文名稱是中央處理器,或稱微處理器。CPU是把運算器與控制器都集成在一起的一塊大規模集成電路。它的體積很小,表面積只有幾個平方厘米,但它的金屬引腳(俗稱金手指)卻多達幾十到幾百根。CPU的好壞、檔次高低,基本決定一台計算機的好壞與檔次高低,CPU是計算機的核心部件。CPU的型號與主頻,如Pentium VI-700,則表示由Inter公司生產的Pentium晶元系列第四代產品,主頻為700MHz,即CPU的內部時鍾頻率為700MHz。主頻是CPU的運算速度的標志,數字越大,運算速度越快,即CPU越好。CPU的發熱量大、溫度高,一般要在CPU上安裝散熱器(CPU風扇)。計算機內進行算術與邏輯運算的功能部件是運算器;能夠按照人們事先給定的指令步驟、統一指揮各部件有條不紊的協調工作的是控制器。不同廠家生產的CPU所能處理的指令集不一定相同。不同的計算機,其指令系統也不相同,這主要取決於所用的 CPU。中央處理器CPU內部有寄存器組,用來存儲數據。CPU的基本功能就是執行指令。CPU處理數據的基本單位是字,一個字的字長與晶元的型號有關。CPU的主頻越高,其運行速度越快。常見CPU有Intel Itanium、AMD Athlon64、AMD Opteron、IBM Power 5等。地址匯流排決定了中央處理器CPU所能訪問的最大內存空間的大小。中央處理器(CPU)能訪問的最大存儲器容量取決於地址匯流排。CPU的主頻是指CPU在1秒內完成的指令周期數。微型計算機的性能主要取決於中央處理器。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取決於給定的時間內,它的處理器所能處理的數據量。處理器一次能處理的數據量叫字長。 已知64位的奔騰處理器一次能處理64個信息位,相當於8位元組。64位處理器主要有Intel Itanium、AMD Athlon64、AMD Opteron、IBM Power 5等。運算器進行各種算術運算和邏輯運算;控制器是計算機的指揮系統;CPU的主要性能指標是主頻和字長。如果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CPU用多少位二進制來表示一個數,我們就稱這個位數為計算機的字長。所以說一個字的字長只與CPU晶元的型號有關(在這里注意區分字、字長、位元組、位的相互關系,1位元組=8位)。PC機的更新主要是基於微處理器的變革。指揮、協調計算機工作的設備是控制器。計算機中,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部件是運算器。CPU與內存直接交換信息。
2. 內存儲器相關知識集合:
內存條:內存條是計算機的主存中的RAM部分。一台計算機可安裝1至4條。每條容量通常有64MB、128MB、256MB等。數字越大,對計算機來說越好。當我們要運行一個程序文件或對數據進行處理時,它必須被裝入到RAM(即內存)中才能傳遞給CPU進行處理。在一台計算機內部,一個內存地址編碼對應唯一的一個內存單元。不同類型的存儲器組成了多層次結構的存儲器體系,按存取速度從快到慢的排列是快存/主存/輔存。CPU訪問內存的速度比訪問寄存器、高速緩存要慢。計算機訪問數據的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CPU中的寄存器——內存——硬碟——光碟——軟盤。ROM存儲器中的數據在斷電後無變化,RAM中的數據在斷電後完全丟失。內存儲器與外存儲器相比,速度快、容量小。外部存儲器(又稱外存或輔存),一般容量較大,速度比主存較慢。RAM中的信息是計算機工作時隨機寫入的。內部存儲器(又稱內存或主存),中央處理器能直接訪問的存儲器稱為內部存儲器,它包括快速緩沖存儲器和主存儲器。中央處理器不能直接訪問的存儲器稱為外部存儲器,外部存儲器中的信息必須調入內存後才能為中央處理器處理。主存儲器:內存也常泛稱主存,但嚴格上說,只有當內存中只有主存,而沒有快速緩沖存儲器時,才能稱為主存。主存儲器按讀寫功能,可分只讀存儲器(ROM)和隨機存儲器(RAM)兩種。存儲器包括內存儲器、外存儲器。斷電後計算機信息依然存在的部件為ROM存儲。在計算機硬體系統中,cache是高速緩沖存儲器。微機內的存儲器的地址是以位元組編址的。在微機中,通用寄存器的位數是計算機字長。微型計算機中, 寄存器的存取速度最快。目前PC機中主存儲器使用的RAM多採用MOS型半導體集成電路晶元製成,根據其保存數據的機理可分為DRAM和SRAM兩大類。存貯速度最快而容量最小的是CPU內部的寄存器,因此訪問CUP內部的寄存器的速度比訪問內存的速度還要快。計算機總是先通過寄存器把數據轉存到比它的存取速度小得多的主存貯器中,然後才把數據長久保存到存取速度最慢的輔助存貯器中。三級存貯體系是指寄存器—主存—輔存,五級存貯體系是指寄存器—Cache—主存—Cache—輔存,Cache是指緩沖存貯器。主存主要是指內存,輔存主要有硬碟、軟盤、光碟、U盤,輔存中訪問速度最快的則是硬碟。因此訪問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快存(寄存器)、主存、輔存。不同存貯器的存貯原理,磁碟是用磁性材料來存貯信息的,光碟是用反光材料來存貯信息的。衡量電子計算機的性能時,除了用其運算速度、字長等主要指標以外,還用主存儲器容量的大小來表示。需要計算機處理的數據都必須先存儲在內存中才能傳遞給CPU進行處理。從存儲器中取出信息的過程一般稱為讀。當前正在執行的指令與數據都必須存放在主存儲器內,否則處理器不能進行處理。位元組是主存儲器中信息的基本編址單位。從程序設計的角度來看,cache(高速緩存)也是主存儲器。計算機的主存儲器容量達到1GB時,其地址的表示至少需要使用30位個2進位。
3. 主板:又稱為母板,是CPU、內存條等其他設備的承載體。主板也有一個時鍾頻率,稱為外頻。為使其與CPU主頻搭配,通常主板上有一跳線開關,使外頻乘以跳線倍率後,與主頻(即CPU的頻率)相等。如,CPU主頻為700,主板外頻為100,則跳線開關置於7的位置。PC機主板晶元組中的北橋晶元組除了提供對CPU的支持之外,還能對內存(主存)和cache進行管理和控制,支持CPU對它們的高速數據存取。
4. 顯示器:顯示器是計算機基本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輸出設備中最常用的部件。目前顯示器主要有:陰極射線管(CRT)顯示器和液晶(LCD)顯示器兩種。前者亮度高、清晰度好,但對人眼刺激較大,容易導致眼睛疲勞。後者刺激小,但亮度和色彩目前還不夠理想。顯示器尺寸大小各有不同,尺寸越大越好。因此解析度是顯示器的一個重要技術指標。
5. 顯示卡:又稱顯示適配器(或顯卡),它插在主板擴展槽內,負責將CPU送來的電信號轉化為顯示器能顯示的可視信號,傳給顯示器,它有自己的數據處理器和顯示內存。通過對顯示卡的參數調整,可改變顯示器的顯示解析度,通常有640×480,800×600,1024×768等屏幕解析度。解析度越高,產生的圖像越細膩,越逼真。
6. 硬碟:硬碟是計算機的主要外存設備,電腦所安裝的軟體幾乎都存貯在硬碟上。容量一般都很大,以GB為單位,容量越大,存貯的數據也越多。目前的硬碟大多採用了溫徹斯特技術,所以又稱為「溫盤」;溫氏技術的特點是:將碟片、讀寫磁頭及驅動裝置精密地組裝在一個密封盒裡;採用接觸式起停,非接觸式讀寫的方式(磁碟不工作時,磁頭停在磁碟表面的起停區,一旦加電後,磁頭隨著碟片旋轉的氣流「飛」起來,懸浮在磁碟表面,進行讀寫)。硬碟和軟盤都是目前最常見的兩種存儲媒體,在第一次使用時都必須先進行格式化。
7. 軟碟機:軟碟機用其磁頭向軟盤(軟盤也是一種外存設備)讀出或寫入軟盤(Floppy Disk):目前常見的是1.44 MB的軟盤,它的背面有一個可以上下滑動的塑料板,稱為防寫口,當防寫口露出小孔時,計算機只能讀取磁碟內的數據,而不能該寫磁碟內的數據,這樣也可以防止病毒的入侵。軟盤驅動器屬於外部設備。
8. 光碟機:光碟機內有一激光頭,可從光碟上讀取信息。光碟機有CD-ROM(只讀光碟機,只能讀數據不能改寫數據)和CD-RW(可讀可寫光碟機,既可以讀取數據也可以改寫數據)兩種。
9. 音效卡:又稱聲霸卡,它是將計算機內電信號轉換為音箱發聲電信號的設備。
10. 機箱電源:負責對整個電腦部件供電,電源質量的好壞影響整機的安全性能。
11. 滑鼠:俗稱老鼠,是連接在計算機主機箱的串列介面上的;鍵盤,主要的輸入設備之一。
12. 音箱:分有源音箱和無源音箱兩種。有源音箱必須給它裝上電池或插上電源,具有功率放大的作用,聲音較大;無源音箱則不需電源,沒有功率放大作用,音量較小。
13. 列印機:主要的輸出設備之一,一般分針式列印機、噴墨列印機、激光列印機三類。針打通常用24口列印針,可用來列印蠟紙。噴打消耗墨水較大,列印成本較高。激打採用感光原理呈現圖文的,效果最好,價格最貴。用靜電吸附磨粉後轉移到紙張上,是那種輸出設備的工作方式激光列印機。針式列印機術語中,24針是指列印頭內有24根針。
14. 掃描儀:常見的輸入設備之一,將紙張上的圖像復制到電腦里的設備,現在的掃描儀還提供將文字信息掃描還原為可編輯排版文字的功能。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屬於輸入設備的一種。
15. 優盤(又稱U盤):存貯設備。一種用USB介面與計算機相連、體積小巧、方便攜帶的外部RAM存貯器,容量較軟盤大得多。常見有64MB、128MB、256MB等。
關於這個問題我看還是我來回答比較好,這些年隨著電腦配置的不斷強大,硬體的更新也是越來越快,要求也是越來越高,不管是CPU,主板,內存,還是題主說的硬碟都發生來非常大變化,他們不但在外形上面有所變化,速度和介面也發生來非常大的變化,就拿這個硬碟來說吧,最開始都是使用的機械硬碟,然後到後面的混合硬碟,再到後面的固態硬碟,接下來我們就重點說說這個固態硬碟。
我們在說這個M.2之前先對固態硬碟做一個認識,不然我即便給你說什麼是M.2你也不一定明白,接下來我就介紹固態硬碟的特點:
固態硬碟(SSD),固態硬碟用固態電子存儲晶元陣列而製成的硬碟,讀取寫入速度都遠遠大於傳統的機械硬碟,他是由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FLASH晶元、DRAM晶元)組成,一個好的SSD硬碟主要看主控晶元和快閃記憶體晶元,他們的好壞直接關繫到硬碟的運行速度,目前市面上主控有三星,SandForce,Intel,東芝,Marvell等,我就不一一列舉!除了主控然後就快閃記憶體,快閃記憶體顆粒一般分為SLC、MLC、TLC,從性能上SLC最好價格也比較貴,MLC顆粒屬於主流,其價格適中,個人推薦選MLC顆粒,最後是TLC,價格相對來說相對便宜,也是市面上最常見的!
其實大家估計從跑分上面已經看出來差距了。這個差距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之間的差距,這也是為什麼新電腦一定要選擇M.2固態硬碟的原因,不過有一點不是所有的M.2就一定比SATA介面的固態硬碟快,主要還看主控和快閃記憶體晶元,另外就是看他走的什麼通道,因為固態硬碟協議不一樣他們走的通道就不一樣,如果說走SATA通道那麼實際速度就和傳統的SATA固態硬碟速度差不多,如果走PCIE通道遵守NV協議那麼速度會快很多,所以大家在購買的時候一定要選擇NVMe協議 的M.2固態硬碟,但是前提是你主板協議支持才行。
其實很簡單M.2是新一代硬碟的象徵,也是新速度提升的關鍵,同時也是新電腦的標配,如果一台新裝的電腦不具備M.2固態硬碟,他就算不上合格意義上的新電腦,所以為什麼新電腦都用他其實他代表著新一代電腦的誕生老一代的固態硬碟也將慢慢退出市場,優勝劣汰這也很正常的事!
3. 聯想r7000電腦官方配置
15.6英寸、1920解析度。
聯想r7000配置,存儲設備內存容量16GB、搭配金屬機身、15.6英寸、1920解析度與上一代相比配置非常高。
聯想一般指聯想集團。聯想集團是一家成立於中國、業務遍及180個市場的全球化科技公司。聯想聚焦全球化發展,持續開發創新技術,致力於建設一個更加包容、值得信賴和可持續發展的數字化社會,引領和賦能智能化新時代的轉型變革。
4. 電腦配置低速度慢有什麼軟體可以解決嗎希望有例如虛擬的顯卡之類的可以讓電腦速度變革快就可以了
我來給你提供一個方案:
首先,做下系統優化;系統優化的工具有很多,優化大師、超級兔子等等。
其次,卸載刪除一些不用的軟體。
再次,調整下虛擬內存,虛擬內存的調整方法:
下面以在Windows XP下轉移虛擬內存所在盤符為例介紹虛擬內存的設置方法:進入「打開→控制面板→系統」,選擇「高級」選項卡,點擊「性能」欄中的「設置」按鈕,選擇「高級」選項卡,點擊「虛擬內存」欄內的「更改」按鈕,即可進入「虛擬內存」窗口;在驅動器列表中選中系統盤符,然後勾選「無分頁文件」選項,再單擊「設置」按鈕;接著點擊其他分區,選擇「自定義大小」選項,在「初始大小」和「最大值」中設定數值,然後單擊「設置」按鈕,最後點擊「確定」按鈕退出即可。
最後,整理磁碟碎片,再關機重啟。
另外,提高網速方法是下載一個加速軟體,例如,迅游,傲盾,等等,傲盾是免費的,只需注冊一個帳號。迅游加速性能好點,試用10天。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記得加分哈!謝謝!
5. 一萬五千塊左右可以配置什麼電腦主機
R5-2600X搭RTX2080光線追蹤游戲主機配置 萬元高端也高性價比
處理器:AMD銳龍5 2600X盒裝+微星B450M GAMING PLUS主板套裝 ¥2099
散熱器:AMD盒裝自帶CPU散熱器 ¥0
主板:微星B450M GAMING PLUS ¥0 主板套裝含
內存:影馳8G DDR4 2400 Gamer RGB電競燈條 x2 雙通道 ¥429x2
顯卡:索泰GeForce RTX2080-8GD6 X-GAMING OC ¥6299
硬碟:英特爾 760P 256G NVME M.2固態硬碟 ¥419
存儲:西部數據 WD10EZEX 1T台式機機械硬碟 藍盤¥279
機箱:航嘉GX500T白色游戲機箱(側透/配1把炫彩風扇/支持長顯卡/黑化背線) ¥209
電源:航嘉MVP600半模組電源 (游戲專用/單路45A/半模組/額定600W) ¥389
顯示器:用戶自選 --
主機:10552元
首先帶來的是一套AMD高端游戲主機配置方案,為什麼說這套高端主機有性價比呢?主要是因為近半年Intel處理器瘋狂漲價,而AMD平台波動不大,相對而言,目前AMD平台性價比要比Intel高很多了。
這套配置中,最貴的硬體是RTX2080,它是NVIDIA剛發布不久的新一代全新高端游戲顯卡,最大的賣點在於加入了變革性的「RTX實時光線追蹤」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可以大幅提升游戲畫質體驗,這將是未來顯卡主流技術。
6. 計算機的發展歷史
計算工具的演化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不同階段,例如從「結繩記事」中的繩結到算籌、算盤計算尺、機械計算機等。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了各自的歷史作用,同時也啟發了電子計算機的研製和設計思路。
1889年,美國科學家赫爾曼·何樂禮研製出以電力為基礎的電動製表機,用以儲存計算資料。
1930年,美國科學家范內瓦·布希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擬電子計算機。
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了。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這台計算器使用了17840支電子管,大小為80英尺×8英尺,重達28t(噸),功耗為170kW,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造價約為487000美元。ENIAC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在以後60多年裡,計算機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沒有任何一門技術的性能價格比能在30年內增長6個數量級。 第1代: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的是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的是磁帶。軟體方面採用的是機器語言、匯編語言。應用領域以軍事和科學計算為主。
特點是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但為以後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2代: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 硬體方的操作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應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特點是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為每秒數10萬次,可高達300萬次)、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第3代: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MSI、SSI),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軟體方面出現了分時操作系統以及結構化、規模化程序設計方法。特點是速度更快(一般為每秒數百萬次至數千萬次),而且可靠性有了顯著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產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標准化等。應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 第4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機(1970年至今)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VLSI)。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管理系統和面向對象語言等。特點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在美國矽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應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式控制制逐步走向家庭。
由於集成技術的發展,半導體晶元的集成度更高,每塊晶元可容納數萬乃至數百萬個晶體管,並且可以把運算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個晶元上、從而出現了微處理器,並且可以用微處理器和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組裝成微型計算機,就是我們常說的微電腦或PC機。微型計算機體積小,價格便宜,使用方便,但它的功能和運算速度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過去的大型計算機。另一方面,利用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的各種邏輯晶元,已經製成了體積並不很大,但運算速度可達一億甚至幾十億次的巨型計算機。我國繼1983年研製成功每秒運算一億次的銀河Ⅰ這型巨型機以後,又於1993年研製成功每秒運算十億次的銀河Ⅱ型通用並行巨型計算機。這一時期還產生了新一代的程序設計語言以及資料庫管理系統和網路軟體等。
隨著物理元、器件的變化,不僅計算機主機經歷了更新換代,它的外部設備也在不斷地變革。比如外存儲器,由最初的陰極射線顯示管發展到磁芯、磁鼓,以後又發展為通用的磁碟,現又出現了體積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讀光碟(CD—ROM)。
時代 時期 時間 典型計算機 描述 第一代計算機(電子管) 1946年2月16日 ENIAC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製的人類歷史上真正意義的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佔地170平方米,耗電150千瓦,造價48萬美元,每秒可執行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運算。共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 1950年 EDVAC 第一台並行計算機,實現了計算機之父「馮.諾伊曼」的兩個設想:採用二進制和存儲程序。 第二代計算機(晶體管) 1954年 TRADIC IBM公司製造的第一台使用晶體管的計算機,增加了浮點運算,使計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1958年 IBM 1401 這是第二代計算機中的代表,用戶當時可以租用。 時期 時間 典型計算機 描述 第四代計算機(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1970年 IBM S/370 這是IBM的更新換代的重要產品,採用了大規模集成電路代替磁芯存儲,小規模集成電路作為邏輯元件,並使用虛擬存儲器技術,將硬體和軟體分離開來,從而明確了軟體的價值。 1975年4月 Altair 8800 MITS製造的,帶有1KB存儲器。這是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計算機。 1977年4月 Apple II NMOS6500 1MHz CPU,4KB RAM 16KB ROM,這是計算機史上第一個帶有彩色圖形的個人計算機 1981年8月12日 IBM PC 採用了主頻為4.77MHz的Intel 8088CPU,內存64KB,160KB軟碟機,操作系統是Microsoft提供的MS-DOS 1983年1月19日 APPLE LISA 第一台使用了滑鼠的電腦,第一台使用圖形用戶界面的電腦。 1983年3月8日 IBM PC/XT 採用INTEL8088 4.77MHz的CPU,256K RAM和40K ROM,10MB的硬碟,兩部360KB軟碟機。 1984年8月 IBM PC/AT 採用Intel 80286 6MHzCPU, 512KB內存,20MB硬碟和1.2M軟碟機。 1986年9月 Compaq Desktop PC 採用了Intel 80386 16MHz CPU,640KB內存,20MB硬碟,1.2M軟碟機,是計算機史上第一台386計算機。 1989年4月 DELL 80486 採用Intel 80486DX CPU 640KB內存, 20MB硬碟,1.2M軟碟機。 1996年 基本配置是奔騰或者奔騰MMX 的CPU,32M EDO或者SDRAM內存,2.1G硬碟,14寸球面顯示器為標准配置。 1997年 基本配置開始向賽揚處理器過渡,部分高檔的機器開始使用PentiumII CPU,同時內存也由早期的EDO過渡到SDRAM,4.3G左右的硬碟開始成為標准配置。 1998年 帶有128K二級高速緩存的賽揚處理器成為廣大裝機者的最愛,同時64M內存和15寸顯示器開始成為標准配置。 1999年 部分品牌廠商開始將PentiumIII CPU作為電腦的一個賣點,64M內存和6.4G硬碟開始成為電腦的標准配置。 2000年 66M和100M外頻的賽揚處理器佔領了大部分品牌或兼容機的市場,128M內存,10G以上的硬碟開始成為標准配置,17寸顯示器慢慢進入家庭。 2001年至今 Pentium 4 CPU和Pentium 4賽揚CPU開始成為電腦的標准配置,內存由SDRAM實現了向DDR的過渡,同時17寸CRT顯示器或者15寸液晶顯示器開始成為用戶的首選,硬碟逐漸向40G以上的容量發展。 蘋果 iMac G5(M9248CH/A) 處理器類型PowerPC G5配置,主頻1600MHz以上,內存容量256MB,硬碟容量80GB,顯示器類型17」液晶。這是蘋果電腦的創新,將主機的部件全部集成到顯示器內部。顯示器就是一台電腦。
7. 最新電腦配置清單表
處理器+主板:I39100F+技嘉B360M套裝1179
散熱:九州風神玄冰40099
顯卡:技嘉GTX10501ti899
內存:金士頓dr426668G279
固態:三星250GB860EVO(SATA3.0)339
機箱:先馬黑金剛139
電源:酷冷至尊HWE500W(額定)299
計算機(computer)俗稱電腦,是現代一種用於高速計算的電子計算機器,可以進行數值計算,又可以進行邏輯計算,還具有存儲記憶功能。是能夠按照程序運行,自動、高速處理海量數據的現代化智能電子設備。
由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所組成,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的計算機稱為裸機。可分為超級計算機、工業控制計算機、網路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嵌入式計算機五類,較先進的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
計算機發明者約翰·馮·諾依曼。計算機是20世紀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它的應用領域從最初的軍事科研應用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已形成了規模巨大的計算機產業,帶動了全球范圍的技術進步,由此引發了深刻的社會變革,計算機已遍及一般學校、企事業單位,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信息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