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機構件:前框、後殼、鍵盤面板、底座。 專業槐賣術語:分別叫 Bezel 、Cover、 TOP、Base。
機構只產生運動的轉換,目的是傳遞或變換運動。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構件通過活動聯接以實現規定運動的構件組合叫做機構件。
(1)電腦組成機構有哪些擴展閱讀:
1.筆記本保養方法:不要在不穩定的環境使用,比如車上。這樣對硬碟傷害非常大,甚至會讓硬碟報廢。關機狀態下亦然。當關機需要再次開機的情況下,最好等一分鍾再開機。最好是關機超過20秒以上再移動筆記本。
2.不要在溫度過高或者過低的環境中使用,這樣對LCD和電池影響最大,低溫最好不要低於10攝氏度,高溫最好不要超過30攝氏度。
3.筆記本應該遠離微波爐、音箱等磁性物質,這樣對改明巧硬碟傷害很大,甚至會讓硬碟的數據消失。內存部位遠離手機一類能產生高頻信號的電子產品。
4.筆記本清潔:定期對筆記本進行護理, 筆記本電腦是一個比較嬌氣的設備,所以要注意定期對其進行清潔和護理。詳盡清潔時,我們首先應當將筆記本電腦關掉電源,然後取出其中的電池。
在清潔液晶顯示屏時,最好用蘸了清水的不會掉絨的軟布輕輕核鍵擦拭,沒有必要購買那些專用的筆記本電腦清潔劑。清潔鍵盤時,應先用真空吸塵器加上帶最小最軟刷子的吸嘴,將各鍵縫隙間的灰塵吸凈,再用稍稍蘸濕的軟布擦拭鍵帽。
擦完一個以後馬上用一塊干布抹乾,切記,別讓一滴液體滲入機殼內部。另外,千萬不要用帶有腐蝕性的液體來清洗筆記本電腦,更不能使用酒精。
網路-筆記本
2. 計算機有哪幾部分構成請說明各部件的作用。
由:主機(主要部分)、輸出設備(顯示器)、輸入設備(鍵盤和滑鼠)三大件組成。而主機是電腦的主體 ,在主機箱中有:主板、CPU、內存、電源、顯卡、音效卡、網卡、硬碟、軟碟機、光碟機等硬體。
從基本結構上來講,電腦可以分為五大部分:運算器、存儲器、控制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
#1 輸入輸出設備:
電腦只能識別二進制數字電信號,而人們習慣於接受圖文聲像信號。輸入輸出設備起著信號轉換和傳輸的作用。
我們常用鍵盤輸入文字,用麥克風輸入聲音,用數碼像機、掃描儀和攝影機輸入圖像。
常用輸出設備有顯示器、列印機和喇叭。
#1 主板:
也稱主機板,是安裝在主機機箱內的一塊矩形電路板,上面安裝有電腦的主要電路系統。主板的類型和檔次決定著整個微機系統的類型和檔次,主板的性能影響著整個微機系統的性能。
主板上安裝有控制晶元組、BIOS晶元和各種輸入輸出介面、鍵盤和面板控制開關介面、指示燈插接件、擴充插槽及直流電源供電接插件等元件。
CPU、內存條插接在主板的相應插槽(座)中,驅動器、電源等硬體連接在主板上。
主板上的介面擴充插槽用於插接各種介面卡,這些介面卡擴展了電腦的功能。常見介面卡有顯示卡、音效卡等。
#1 CPU:
CPU(中央處理器)是電腦的核心,電腦處理數據的能力和速度主要取決伍慎老於CPU。
通常孝陪用位長和主頻評價CPU的能力和速度,如PⅡ300 CPU能處理位長為32位的二進制數據,主頻為300MHz。
#1 系統匯流排:
系統匯流排是連接擴充插槽的信息通路。
ISA和PCI匯流排是目前PC機常用系統匯流排,主板上相應有ISA和PCI插槽。
#1 輸入輸出介面:
簡稱I/O介面,是連接主板與輸入輸出設備的界面。主機後側的串口、並口、鍵盤介面、PS/2介面、USB介面以及主機內部的硬碟、軟碟機介面都是輸入輸出介面。
#1 串列通訊介面(RS-232-C):
簡稱串列口,是電腦與其它設備傳送信息的一種標准介面。現在的電腦至少有兩個串列口COM1和COM2。
#1 並行通訊介面:
簡稱並行口,是電腦與其它設備傳送信息的一種標准介面,這種介面將8位數據位同時並行傳送,並行口數據傳送速度較串列口快,但傳送距離較短。
並行口使用25孔D形連接器,常用於連接列印機。
#1 EIDE介面:
也稱為擴展IDE介面,主板上連接EIDE設備的介面。常見EIDE設備有硬碟和光碟機。目前較新的介面標准還有Ultra DMA/33、Ultra DMA/66。
#1 AGP:
即「加速圖形埠」,是Intel公司在1996年7月提出的顯示卡介面標准,通過主板上的AGP插槽連接AGP顯示卡。PCI匯流排的傳輸速度只能達到132MB/s,而AGP埠則能達到528MB/s,傳輸速度四倍於前者。
AGP技術使圖形顯示(特別是3D圖形)的性能有了極大的提高,使PC機在圖形處理技術上又向前邁了一大步。
#1 光碟驅動器:
讀取光碟信息的設備。是多媒體電腦不可缺少的硬體配置。
光碟存儲容量大,價格便宜,保存時間長,適宜保存大量的數據,如聲音、圖像、動畫、視頻信息、電影等多媒體信息。
光碟驅動器有三種,CD-ROM、CD-R和MO,CD-ROM是只讀光碟驅動器;CD-R只能寫入一次,以後不能改寫;MO是可寫、可讀光碟驅動器。
#1 內存儲器:
簡稱內存,用於存放當前待處理的信息和常用信息的半導體晶元。容量不大,但存取迅速。
內存包括RAM、ROM和Cache。
#1 RAM:
RAM(隨機存取存儲器)是電腦的主存儲器,人們習慣將RAM稱為內存。RAM的最大特點是關機或斷電數據便會丟腔升失。
內存越大的電腦,能同時處理的信息量越大。
我們用刷新時間評價RAM的性能,單位為ns(納秒),刷新時間越小存取速度越快。
586電腦常用RAM有EDO RAM和SDRAM,存儲器晶元安裝在手指寬的條形電路板上,稱之為內存條。內存條安裝在主板上的內存條插槽中。
按內存條與主板的連接方式有30線、72線和168線之分。
目前裝機常用168線、刷新時間為10ns、容量為32M(或64M)的SDRAM內存條。
#1 Cache:
Cache(高速緩沖存儲器)是位於CPU與主內存間的一種容量較小但速度很高的存儲器。
由於CPU的速度遠高於主內存,CPU直接從內存中存取數據要等待一定時間周期,Cache中保存著CPU剛用過或循環使用的一部分數據,當CPU再次使用該部分數據時可從Cache中直接調用,這樣就減少了CPU的等待時間,提高了系統的效率。
Cache又分為一級Cache(L1 Cache)和二級Cache(L2 Cache),L1 Cache集成在CPU內部,L2 Cache一般是焊在主板上,常見主板上焊有256KB或512KB L2 Cache。
#1 ROM:
ROM(只讀存儲器)是一種存儲計算機指令和數據的半導體晶元,但只能從其中讀出數據而不能寫入數據,關機或斷電後ROM的數據不會丟失。
生產廠商把一些重要的不允許用戶更改的信息和程序存放在ROM中,例如存放在主板和顯示卡ROM中的BIOS程序。
#1 BIOS:
BIOS是一個程序,即微機的基本輸入輸出系統,BIOS程序的主要功能是對電腦的硬體進行管理。
BIOS程序是電腦開機運行的第一個程序。開機後BIOS程序首先檢測硬體,對系統進行初始化,然後啟動驅動器,讀入操作系統引導記錄,將系統控制權交給磁碟引導記錄,由引導記錄完成系統的啟動。電腦運行時,BIOS還配合操作系統和軟體對硬體進行操作。
BIOS程序存放在主機板上的ROM BIOS晶元中。當前586主板大多使用Flash ROM存儲BIOS程序,Flash ROM中的程序(數據)可以通過運行程序更新。
#1 CMOS:
CMOS是主板上一塊可讀寫的RAM晶元,用於保存當前系統的硬體配置信息和用戶設定的某些參數。CMOS RAM由主板上的電池供電,即使系統掉電信息也不會丟失。對CMOS中各項參數的設定和更新需要運行專門的設置程序,開機時通過特定的按鍵(一般是Del鍵)就可進入BIOS設置程序,對CMOS進行設置。CMOS設置習慣上也被叫做BIOS設置。
#1 顯示卡:
又稱顯示器適配卡,是連接主機與顯示器的介面卡。其作用是將主機的輸出信息轉換成字元、圖形和顏色等信息,傳送到顯示器上顯示。
顯示卡插在主板的ISA、PCI、AGP擴展插槽中,ISA顯示卡現已基本淘汰。
#1 音效卡:
多媒體電腦中用來處理聲音的介面卡。
音效卡可以把來自話筒、收錄音機、激光唱機等設備的語音、音樂等聲音變成數字信號交給電腦處理,並以文件形式存檔,還可以把數字信號還原成為真實的聲音輸出。音效卡尾部的介面從機箱後側伸出,上面有連接麥克風、音箱、游戲桿和MIDI設備的介面。
#1 視頻捕獲卡:
用於捕獲從電視天線、錄像機、影碟機等輸入的動態或靜態視頻影像的介面卡,是多媒體製作的重要工具。高級的視頻捕獲卡還能在捕獲影像的同時進行MPEG壓縮,製作VCD。
#1 中斷:
中斷是計算機處理特殊問題的一個過程。當在計算機執行程序的過程中,出現某個特殊情況(或稱為「事件」)時,暫時中止現行程序,轉去執行這一事件的程序,處理完畢之後再回到原來程序的中斷點繼續執行的整個過程叫做中斷。
#1 IRQ:
即「中斷請求」,是其它設備發出的請求計算機響應的信號。計算機將根據IRQ的級別和優先程度決定何時發生響應。原則上每個設備有自身的唯一的中斷請求通道,即IRQ值(又叫IRQ號),如果兩個硬體設備使用同一個中斷通道,必定會發生IRQ沖突。
#1 DMA:
即「直接內存訪問」,是計算機內的一種數據傳輸操作。整個數據傳輸操作過程在「DMA控制器」控制下進行,不通過CPU。數據傳輸過程中CPU只在數據傳輸開始和結束時作一點處理。DMA技術使計算機系統的效率大大提高。
DMA傳輸通過DMA通道進行,如軟碟機、音效卡均佔用DMA通道傳輸數據。兩個設備不能同時用同一DMA通道傳輸數據,否則會發生DMA沖突。
#1 主頻與外頻:
主頻指CPU內核工作時鍾頻率。外頻指CPU與外部(主板晶元組)交換數據、指令的工作時鍾頻率。
系統時鍾就是CPU的「外頻」,我們將系統時鍾按規定比例倍頻後所得到的時鍾信號作為CPU的內核工作時鍾(主頻)。例如某電腦使用Pentium 233 CPU,那麼這台電腦的外頻是66MHz,而它的主頻則是(66×3.5)=233MHz。
系統時鍾(外頻)是電腦系統的基本時鍾,電腦中各分系統中所有不同頻率的時鍾都與系統時鍾相關聯。如當前100 MHz 外頻系統中,系統內存工作於100 MHz (或66MHz),L2 Cache工作於100 MHz,PCI 工作於33MHz,AGP工作於66MHz。可以看出,上述頻率都與外頻有一定的比例關系。
提高系統時鍾(外頻)可以提高整個電腦的性能,但提高外頻必然將改變其它各分系統時鍾頻率,影響各分系統的實際運行情況,這一點對CPU超外頻運行時應該加以充分重視。
#1 DVD:
即數字通用光碟。DVD光碟機指讀取DVD光碟的設備。DVD碟片的容量為4.7GB,相當於CD-ROM光碟的七倍,可以存儲133分鍾電影,包含七個杜比數字化環繞音軌。DVD碟片可分為:DVD-ROM、DVD-R(可一次寫入)、DVD-RAM(可多次寫入)和DVD-RW(讀和重寫)。
目前的DVD光碟機多採用EIDE介面,能像CD-ROM光碟機一樣連接到IDE1或IDE2口上
3. 計算機硬體由哪五部分組成
計算機五大組成部分 :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
一、運算器。
運算器:arithmetic unit,計算機中執行各種算術和邏輯運算操作的部件。運算器的基本操作包括加、減、乘、除四則運算,與、或、非、異或等邏輯操作,以及移位、比較和傳送等操作,亦稱算術邏輯部件(ALU)。
運算器由算術邏輯單元(ALU)、累加器、狀態寄存器、通用寄存器組等組成。算術邏輯運算單元(ALU)的基本功能為加、減、乘、除四則運算,與、或、非、異或等邏輯操作,以及移位、求補等操作。計算機運行時,運算器的操作和操作種類由控制器決定。運算器處理的數據來自存儲器;處理後的結果數據通常送回存儲器,或暫時寄存在運算器中。與Control Unit共同組成了CPU的核心部分。
二、控制器。
控制器(英文名稱:controller)是指按照預定順序改變主電路或控制電路的接線和改變電路中電阻值來控制電動機的啟動、調速、制動和反向的主令裝置。由程序計數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解碼器、時序產生器和操作控制器組成,它是發布命令的「決策機構」,即完成協調和指揮整個計算機系統的操作。
三、存儲器。
存儲器(Memory)是現代信息技術中用於保存信息的記憶設備。其概念很廣,有很多層次,在數字系統中,只要能保存二進制數據的都可以是存儲器;在集成電路中,一個沒有實物形式的具有存儲功能的電路也叫存儲器,如RAM、FIFO等;在系統中,具有實物形式的存儲設備也叫存儲器,如內存條、TF卡等。計算機中全部信息,包括輸入的原始數據、計算機程序、中間運行結果和最終運行結果都保存在存儲器中。它根據控制器指定的位置存入和取出信息。有了存儲器,計算機才有記憶功能,才能保證正常工作。計算機中的存儲器按用途存儲器可分為主存儲器(內存)和輔助存儲器(外存),也有分為外部存儲器和內部存儲器的分類方法。外存通常是磁性介質或光碟等,能長期保存信息。內存指主板上的存儲部件,用來存放當前正在執行的數據和程序,但僅用於暫時存放程序和數據,關閉電源或斷電,數據會丟失。
四、輸入設備。
輸入設備:向計算機輸入數據和信息的設備。是計算機與用戶或其他設備通信的橋梁。輸入設備是用戶和計算機系統之間進行信息交換的主要裝置之一。鍵盤,滑鼠,攝像頭,掃描儀,光筆,手寫輸入板,游戲桿,語音輸入裝置等都屬於輸入設備。輸入設備(InputDevice)是人或外部與計算機進行交互的一種裝置,用於把原始數據和處理這些數的程序輸入到計算機中。計算機能夠接收各種各樣的數據,既可以是數值型的數據,也可以是各種非數值型的數據,如圖形、圖像、聲音等都可以通過不同類型的輸入設備輸入到計算機中,進行存儲、處理和輸出。
五、輸出設備。
輸出設備(Output Device)是計算機硬體系統的終端設備,用於接收計算機數據的輸出顯示、列印、聲音、控制外圍設備操作等。也是把各種計算結果數據或信息以數字、字元、圖像、聲音等形式表現出來。常見的輸出設備有顯示器、列印機、繪圖儀、影像輸出系統、語音輸出系統、磁記錄設備等。
4. 1、計算機的主要有哪幾部分組成。
要答控制器,運算器,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
計算機組成主要分為五個部分:
1. 控制器(Control):是整個計算機的中樞神經,其功能是對程序規定的控制信息進行解釋,根據其要求進行控制,調度程序、數據、地址,協鎮段敏調計算機各部分工作及內存與外設的訪問等。
2.運算器(Datapath):運算器的功能是對數據進行各種算術運算和邏輯運算,即對數據進行加工處理。
3.存儲器(Memory):存儲器的功能是存儲程序、數據和各種信號、命令等信息,並在需要時提供這些信息。
4. 輸入(Input system):輸入設備是計算機的重要組成部分,輸入設備與輸出設備合稱為外部設備,簡稱外設,輸入設備的作用是將程序、原始數據、文字、字元、控制命令或現場採集的數據等信息輸入到計算機。常見的輸入設備有鍵盤、滑鼠器、光電輸入機、磁帶機、磁碟機、光碟機等。
5. 輸出(Output system):輸出設備與輸入設備同樣是計算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把外算機的中間結果或最後結果、機內的各種數據符號及文字或各種控制信號等信息輸出出來。微機常用的輸出設備有顯示終端CRT、列印機、激光印字機、繪圖儀及磁帶、光碟機等。
計御枝算機組成的任務是在指令集系統結構確定分配給硬體系統的功能和概念結構之後,研究各組成部分的內部構造和相互聯系,以實現機器指令集的各種功能和特性。這種聯系包括各功能部件的內部和相互作用。
計算機組成要解決的問題是在所希望達到的性能和價格下,怎樣最佳,最合理地把各個數倍和部件組成成計算機,已實現所確定的ISA。計算機組成設計要確定的方面應包括:
(1)數據通路寬度:數據匯流排上一次並行傳送的信息位數。
(2)專用部件的設置:是否設置乘除法、浮點運算、字元處理、地址運算等專用部件,設置的數量與機器要達到的速度、價格及專用部件的使用頻度等有關。
(3)各種操作對部件的共享程度:分時共享使用程度高,雖限制了速度,但價格便宜。設置部件多降低共享程度,因操作並行度提高,可提高速度,但價格也會提高。
(4)功能部件的並行度:是用順序串列,還是用重疊、流水或分布式控制和處理。
(5)控制機構的組成方式:用硬聯還是微程序控制,是單機處理還是多機或功能分布處理。
(6)緩沖和排隊技術:部件間如何設置及設置多大容量的緩沖器來協調它們的速度差;用隨機、先進先出、先進後出、優先順序,還是循環方式來安排事件處理的順序。
(7)預估、預判技術:為優化性能用什麼原則預測未來行為。
(8)可靠性技術:用什麼冗餘和容錯技術來燃世提高可靠性。
5. 計算機的五大部件包括
馮諾依曼型電腦的五大組成部分和各部分的功能如下:
1、運算器:計算機中執行各種算術和邏輯運算操作的部件。運算器的基本操作包括加、減、乘、除四則運算,與、或、非、異或等邏輯操作,以及移位、比較和傳送等操作,亦稱算術邏輯部件(ALU);
2、控制器:由程序計數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解碼器、時序產生器和操作控制器組成,它是發布命令的「決策機構」,即完成協調和指揮整個計算機系統的操作。運算器和控制器統稱中央處理器,也叫做CPU。中央處理器是電腦的心臟;
4、輸入設備:輸入設備是向計算機輸入數據和信息的設備。是計算機與用轎猜戶或其他設備通信的橋梁。輸入設備是用戶和計算機系統之間進行信息交換的主要裝置之一。鍵盤,滑鼠,攝像頭,掃描儀,光筆等都屬於輸入設備。
5、輸出凱空設備:是計算機硬體系統的終端設備,用於接收計算機數據的輸出顯示、列印、聲音、控制外圍設備操作等。也是把各種計算結果數據或信息以數字、字元、圖像、聲音等形式表現出來。常見的輸出設備有顯示器、列印機等。
1945年6月,馮•諾依曼提出了在數字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器中存放程序的概念(Stored Program Concept),這是所有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範式,被稱為「馮•諾依曼結構」,按這一結構建造的電腦稱為存儲程序計算機(Stored Program Computer),又稱為通用計算機。馮•諾依曼計算機主要由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組成,它的的特點是:程序以二進制代碼的形式存放在存儲器中;所有的指令都是由操作碼和地址碼組成;指令在其存儲過程中按照執行的順序;以運算器和控制器作為計算機結構的中心等。馮諾依曼計算機廣泛應用於數據的處理和控制方面,但是存在一些局限性。
6. 電腦硬碟有哪些組成部分
1.盤體
盤體從物理的角度分為磁面(Side)、磁軌(Track)、柱面(Cylinder)與扇區(Sector)等4個結構。磁面也就是組成盤體各碟片的上下兩個盤面,第一個碟片的第一面為0磁面,下一個為1磁面;第二個碟片的第一面為2磁面,以此類推??。磁軌也就是在格式化磁碟時碟片上被劃分出來的許多同心圓。最外層的磁軌為0道,並向著磁面中心增長。事實上,硬碟的盤體結構與大家熟悉的軟盤非常類似。只不過其碟片是由多個重疊在一起並由墊圈隔開的碟片組成,而且碟片採用金屬圓片(IBM曾經採用玻璃作為材料),表面極為平整光滑,並塗有磁性物質。
2.讀寫磁頭組件
讀寫磁頭組件由讀寫磁頭、傳動手臂、傳動軸三部分組成。在具體工作時,磁頭通過傳動手臂和傳動軸以固定半徑掃描碟片,以此來讀寫數據。磁頭是集成工藝製成的多個磁頭的組合,採用非接觸式結構。硬碟加電後,讀寫磁頭在高速旋轉的磁碟表面飛行,飛高間隙只有0.1~0.3μm,可以獲得極高的數據傳輸率。新型MR(Magnetoresistive heads) 磁阻磁頭採用讀寫分離的磁頭結構,寫操作時使用傳統的磁感應磁頭,讀操作則採用MR磁頭。
3.磁頭驅動機構
對於硬碟而言,磁頭驅動機構就好比是一個指揮官,它控制磁頭的讀寫,直接為傳動手臂與傳動軸傳送指令。磁頭驅動機構主要由音圈電機、磁頭驅動小車和防震動機構組成。磁頭驅動機構對磁頭進行正確的驅動,在很短的時間內精確定位到系統指令指定的磁軌上,保證數據讀寫的可靠性。一般而言,磁頭機構的電機有步進電機、力矩電機和音圈電機三種,現在硬碟多採用音圈電機驅動。音圈是中間插有與磁頭相連的磁棒的的線圈,當電流通過線圈時,磁棒就會發生位移,進而驅動裝載磁頭的小車,並根據控制器在盤面上磁頭位置的信息編碼來得到磁頭移動的距離,達到准確定位的目的。
4.主軸組件
硬碟的主軸組件主要是軸承和馬達,可以籠統地認為軸承決定一款硬碟的噪音表現,而馬達決定性能。當然,這樣說並不完全,但是基本上表達了這兩項內容在硬碟中的重要地位。從滾珠軸承到油浸軸承再到液態軸承,硬碟軸承處於不斷的改良當中,目前液態軸承已經成為絕對的主流市場。由於採用液體作為軸承,所以金屬之間不直接摩擦,這樣一來除了延長了主軸點解的壽命、減少發熱之外,最重要一點是實現了硬碟雜訊控制的突破。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採用液態軸承對於性能並沒有任何好處,甚至反而會延長尋道時間。對於PC設備而言,似乎噪音與性能是一對永遠難以平衡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