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腦設置 > 這個哪些是電腦

這個哪些是電腦

發布時間:2023-05-04 21:27:35

什麼是電腦

computer

電子計算機是一種根據一系列指令來對數據進行處理的機器。所相關的技術研究叫計算機科學,由數據為核心的研究稱信息技術。
計算機種類繁多。實際來看,計算機總體上是處理信息的工具。根據圖靈機理論,一部具有最基本功能的計算機應當能夠完成任何其它計算機能做的事情。因此,只要不考慮時間和存儲因素,從個人數碼助理(PDA)到超級計算機都應該可以完成同樣的作業。即是說,即使是設計完全相同的計算機,只要經過相應改裝,就應該可以被用於從公司薪金管理到無人駕駛飛船操控在內的各種任務。由於科技擾卜的飛速進步,下一代計算機總是在性能上能夠顯著地超過其前一代,這一現象有時被稱作「摩爾定律」。
計算機在組成上形式不一。早期計算機的體積足有一間房屋大小,而今天某些嵌入式計算機可能比一副撲克牌還小。當然,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大量體積龐大的巨型計算機為特別的科學計算或面向大型組織的事務處理需求服務。比較小的,為個人應用而設計的計算機稱為微型計算機,簡稱微機。我們今天在日常使用「計算機」一詞時通常也是指此。不過,現在計算機最為普遍的應用形式卻是嵌入式的。嵌入式計算機通常相對簡單,體積小,並被用來控制其它設備—無論是飛機,工業機器人還是數碼相機。
上述對於電子計算機的定義包括了許多能計算或是只有有限功能的特定用途的設備。然而當說到現代的電子計算機,其最重要的特徵是,只要給予正確的指示,任何一台電子計算機都可以模擬其他任何計算機的行為(只受限於電子計算機本身的存儲容量和執行的速度)。據此,現代電子計算機相對於早期的電子計算機也被稱為通用型電子計算機。

歷史

ENIAC是電腦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本來,計算機的英文原詞「computer」是指從事數據計算的人。而他們往往都需要藉助某些機械計算設備或模擬計算機。這些早期計算設備的祖先包括有算盤,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7年的被古希臘人用於計算行星移動的安提基特拉機制。隨著中世紀末期歐洲數學與工程學的再次繁榮,1623年由Wilhelm Schickard率先研製出了歐洲第一台計算設備,這是一個能進行六位以內數加減法,並能通過鈴聲輸出答案的「計算鍾」。使用轉動齒亂啟輪來進行操作。
1642年法國數學家Pascal 在WILLIAM Oughtred計算尺的基礎上,將計算尺加以改進,能緩陪穗進行八位計算。還賣出了許多製品,成為當時一種時髦的商品。
1801年,Joseph Marie Jacquard對織布機的設計進行了改進,其中他使用了一系列打孔的紙卡片來作為編織復雜圖案的程序。Jacquard式織布機,盡管並不被認為是一台真正的計算機,但是它的出現確實是現代計算機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一步。
查爾斯・巴比奇(Charles Babbage)是構想和設計一台完全可編程計算機的第一人,當時是1820年。但由於技術條件,經費限制,以及無法忍耐對設計不停的修補,這台計算機在他有生之年始終未能問世。約到19世紀晚期,許多後來被證明對計算機科學有著重大意義的技術相繼出現,包括打孔卡片以及真空管。Hermann Hollerith設計了一台製表用的機器,就實現了應用打孔卡片的大規模自動數據處理。
在20世紀前半葉,為了迎合科學計算的需要,許許多多單一用途的並不斷深化復雜的模擬計算機被研製出來。這些計算機都是用它們所針對的特定問題的機械或電子模型作為計算基礎。20世紀三四十年代,計算機的性能逐漸強大並且通用性得到提升,現代計算機的關鍵特色被不斷地加入進來。
1937年由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Claude Shannon)發表了他的偉大論文《對繼電器和開關電路中的符號分析》,文中首次提及數字電子技術的應用。他向人們展示了如何使用開關來實現邏輯和數學運算。此後,他通過研究Vannevar Bush的微分模擬器進一步鞏固了他的想法。這是一個標志著二進制電子電路設計和邏輯門應用開始的重要時刻,而作為這些關鍵思想誕生的先驅,應當包括:Almon Strowger,他為一個含有邏輯門電路的設備申請了專利;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他早在1898年就曾申請含有邏輯門的電路設備;Lee De Forest,於1907年他用真空管代替了繼電器。

Commodore公司在20世紀八十年代生產的Amiga 500電腦沿著這樣一條上下求索的漫漫長途去定義所謂的「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可謂相當困難。1941年5月12日,Konrad Zuse完成了他的機電共享設備「Z3」,這是第一台具有自動二進制數學計算特色以及可行的編程功能的計算機,但還不是「電子」計算機。此外,其他值得注意的成就主要有:1941年夏天誕生的阿塔納索夫-貝瑞計算機是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它使用了真空管計算器,二進制數值,可復用內存;在英國於1943年被展示的神秘的巨像計算機(Colossus computer),盡管編程能力極其有限,但是它的的確確告訴了人們使用真空管既值得信賴又能實現電氣化的再編程;哈佛大學的Harvard Mark I;以及基於二進制的「埃尼阿克」(ENIAC,1944年),這是第一台通用意圖的計算機,但由於其結構設計不夠彈性化,導致對它的每一次再編程都意味著電氣物理線路的再連接。
開發埃尼阿克的小組針對其缺陷又進一步完善了設計,並最終呈現出今天我們所熟知的馮·諾伊曼結構(程序存儲體系結構)。這個體系是當今所有計算機的基礎。20世紀40年代中晚期,大批基於此一體系的計算機開始被研製,其中以英國最早。盡管第一台研製完成並投入運轉的是「小規模實驗機」(Small-Scale Experimental Machine,SSEM),但真正被開發出來的實用機很可能是EDSAC。
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真空管計算機居於統治地位。1958年 9月12日 在Robert Noyce(INTEL公司的創始人)的領導下,發明了集成電路。不久又推出了微處理器。1959年到1964年間設計的計算機一般被稱為第二代計算機。
到了60年代,晶體管計算機將其取而代之。晶體管體積更小,速度更快,價格更加低廉,性能更加可靠,這使得它們可以被商品化生產。1964年到1972年的計算機一般被稱為第三代計算機。大量使用集成電路,典型的機型是IBM360系列。
到了70年代,集成電路技術的引入極大地降低了計算機生產成本,計算機也從此開始走向千家萬戶。1972年以後的計算機習慣上被稱為第四代計算機。基於大規模集成電路,及後來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1972年4月1日 INTEL推出8008微處理器。1976年Stephen Wozinak和Stephen Jobs創辦蘋果計算機公司。並推出其Apple I 計算機。1977年5月 Apple II 型計算機發布。1979年6月1日 INTEL發布了8位元的8088微處理器。
1982年,微型電腦開始普及,大量進入學校和家庭。1982年1月Commodore 64計算機發布,價格:595美元。 1982 年2月80286發布。時鍾頻率提高到20MHz,並增加了保護模式,可訪問16M內存。支持1GB以上的虛擬內存。每秒執行270萬條指令,集成了134000個晶體管。
1990年11月: 第一代MPC (多媒體個人電腦標准)發布。處理器至少80286/12MHz,後來增加到80386SX/16 MHz ,及一個光碟機,至少150 KB/sec的傳輸率。1994年10月10日 Intel 發布75 MHz Pentium處理器。1995年11月1日Pentium Pro發布。主頻可達200 MHz ,每秒鍾完成4.4億條指令,集成了550萬個晶體管。1997年1月8日Intel發布Pentium MMX。對游戲和多媒體功能進行了增強。
此後計算機的變化日新月異,1965年發表的摩爾定律發表不斷被應證,預測在未來10~15年仍依然適用。

原理

個人電腦(PC:personal computer )的主要結構:
顯示器
主板
CPU (中央處理器)
主要儲存器 (內存)
擴充卡(顯示卡 音效卡 網卡等 有些主板可以整合這些)
電源供應器
光碟機
次要儲存器 (硬碟)
鍵盤
滑鼠
盡管計算機技術自20世紀40年代第一台電子通用計算機誕生以來以來有了令人目眩的飛速發展,但是今天計算機仍然基本上採用的是存儲程序結構,即馮·諾伊曼結構。這個結構實現了實用化的通用計算機。
存儲程序結構間將一台計算機描述成四個主要部分:算術邏輯單元(ALU),控制電路,存儲器,以及輸入輸出設備(I/O)。這些部件通過一組一組的排線連接(特別地,當一組線被用於多種不同意圖的數據傳輸時又被稱為匯流排),並且由一個時鍾來驅動(當然某些其他事件也可能驅動控制電路)。
概念上講,一部計算機的存儲器可以被視為一組「細胞」單元。每一個「細胞」都有一個編號,稱為地址;又都可以存儲一個較小的定長信息。這個信息既可以是指令(告訴計算機去做什麼),也可以是數據(指令的處理對象)。原則上,每一個「細胞」都是可以存儲二者之任一的。
算術邏輯單元(ALU)可以被稱作計算機的大腦。它可以做兩類運算:第一類是算術運算,比如對兩個數字進行加減法。算術運算部件的功能在ALU中是十分有限的,事實上,一些ALU根本不支持電路級的乘法和除法運算(由是使用者只能通過編程進行乘除法運算)。第二類是比較運算,即給定兩個數,ALU對其進行比較以確定哪個更大一些。
輸入輸出系統是計算機從外部世界接收信息和向外部世界反饋運算結果的手段。對於一台標準的個人電腦,輸入設備主要有鍵盤和滑鼠,輸出設備則是顯示器,列印機以及其他許多後文將要討論的可連接到計算機上的I/O設備。
控制系統將以上計算機各部分聯系起來。它的功能是從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中讀取指令和數據,對指令進行解碼,並向ALU交付符合指令要求的正確輸入,告知ALU對這些數據做哪些運算並將結果數據返回到何處。控制系統中一個重要組件就是一個用來保持跟蹤當前指令所在地址的計數器。通常這個計數器隨著指令的執行而累加,但有時如果指令指示進行跳轉則不依此規則。
20世紀80年代以來ALU和控制單元(二者合成中央處理器,CPU)逐漸被整合到一塊集成電路上,稱作微處理器。這類計算機的工作模式十分直觀:在一個時鍾周期內,計算機先從存儲器中獲取指令和數據,然後執行指令,存儲數據,再獲取下一條指令。這個過程被反復執行,直至得到一個終止指令。
由控制器解釋,運算器執行的指令集是一個精心定義的數目十分有限的簡單指令集合。一般可以分為四類:1)、數據移動(如:將一個數值從存儲單元A拷貝到存儲單元B)2)、數邏運算(如:計算存儲單元A與存儲單元B之和,結果返回存儲單元C)3)、條件驗證(如:如果存儲單元A內數值為100,則下一條指令地址為存儲單元F)4)、指令序列改易(如:下一條指令地址為存儲單元F)
指令如同數據一樣在計算機內部是以二進制來表示的。比如說,10110000就是一條Intel x86系列微處理器的拷貝指令代碼。某一個計算機所支持的指令集就是該計算機的機器語言。因此,使用流行的機器語言將會使既成軟體在一台新計算機上運行得更加容易。所以對於那些機型商業化軟體開發的人來說,它們通常只會關注一種或幾種不同的機器語言。
更加強大的小型計算機,大型計算機和伺服器可能會與上述計算機有所不同。它們通常將任務分擔給不同的CPU來執行。今天,微處理器和多核個人電腦也在朝這個方向發展。
超級計算機通常有著與基本的存儲程序計算機顯著區別的體系結構。它們通常有著數以千計的CPU,不過這些設計似乎只對特定任務有用。在各種計算機中,還有一些微控制器採用令程序和數據分離的哈佛架構(Harvard architecture)。

計算機的數字電路實現

以上所說的這些概念性設計的物理實現是多種多樣的。如同我們前述所及,一台存儲程序式計算機既可以是巴比奇的機械式的,也可以是基於數字電子的。但是,數字電路可以通過諸如繼電器之類的電子控制開關來實現使用2進制數的算術和邏輯運算。香農的論文正是向我們展示了如何排列繼電器來組成能夠實現簡單布爾運算的邏輯門。其他一些學者很快指出使用真空管可以代替繼電器電路。真空管最初被用作無線電電路中的放大器,之後便開始被越來越多地用作數字電子電路中的快速開關。當電子管的一個針腳被通電後,電流就可以在另外兩端間自由通過。
通過邏輯門的排列組合我們可以設計完成很多復雜的任務。舉例而言,加法器就是其中之一。該器件在電子領域實現了兩個數相加並將結果保存下來—在計算機科學中這樣一個通過一組運算來實現某個特定意圖的方法被稱做一個演算法。最終,人們通過數量可觀的邏輯門電路組裝成功了完整的ALU和控制器。說它數量可觀,只需看一下CSIRAC這台可能是最小的實用化電子管計算機。該機含有2000個電子管,其中還有不少是雙用器件,也即是說總計合有2000到4000個邏輯器件。
真空管對於製造規模龐大的門電路明顯力不從心。昂貴,不穩(尤其是數量多時),臃腫,能耗高,並且速度也不夠快—盡管遠超機械開關電路。這一切導致20世紀60年代它們被晶體管取代。後者體積更小,易於操作,可靠性高,更省能耗,同時成本也更低。
集成電路是現今電子計算機的基礎20世紀60年代後,晶體管開始逐漸為將大量晶體管、其他各種電器元件和連接導線安置在一片硅板上的集成電路所取代。70年代,ALU和控制器作為組成CPU的兩大部分,開始被集成到一塊晶元上,並稱為「微處理器」。沿著集成電路的發展史,可以看到一片晶元上所集成器件的數量有了飛速增長。第一塊集成電路只不過包含幾十個部件,而到了2006年,一塊Intel Core Duo處理器上的晶體管數目高達一億五千一百萬之巨。
無論是電子管,晶體管還是集成電路,它們都可以通過使用一種觸發器設計機制來用作存儲程序體系結構中的「存儲」部件。而事實上觸發器的確被用作小規模的超高速存儲。但是,幾乎沒有任何計算機設計使用觸發器來進行大規模數據存儲。最早的計算機是使用Williams電子管向一個電視屏或若干條水銀延遲線(聲波通過這種線時的走行速度極為緩慢足夠被認為是「存儲」在了上面)發射電子束然後再來讀取的方式來存儲數據的。當然,這些盡管有效卻不怎麼優雅的方法最終還是被磁性存儲取而代之。比如說磁芯存儲器,代表信息的電流可在其中的鐵質材料內製造恆久的弱磁場,當這個磁場再被讀出時就實現了數據恢復。動態隨機存儲器(DRAM)亦被發明出來。它是一個包含大量電容的集成電路,而這些電容器件正是負責存儲數據電荷—電荷的強度則被定義為數據的值。

輸入輸出設備

輸入輸出設備(I/O)是對將外部世界信息發送給計算機的設備和將處理結果返回給外部世界的設備的總稱。這些返回結果可能是作為使用者能夠視覺上體驗的,或是作為該計算機所控制的其他設備的輸入:對於一台機器人,控制計算機的輸出基本上就是這台機器人本身,如做出各種行為。
第一代計算機的輸入輸出設備種類非常有限。通常的輸入用設備是打孔卡片的讀卡機,用來將指令和數據導入內存;而用於存儲結果的輸出設備則一般是磁帶。隨著科技的進步,輸入輸出設備的豐富性得到提高。以個人計算機為例:鍵盤和滑鼠是用戶向計算機直接輸入信息的主要工具,而顯示器、列印機、擴音器、耳機則返回處理結果。此外還有許多輸入設備可以接受其他不同種類的信息,如數碼相機可以輸入圖像。在輸入輸出設備中,有兩類很值得注意:第一類是二級存儲設備,如硬碟,光碟或其他速度緩慢但擁有很高容量的設備。第二個是計算機網路訪問設備,通過他們而實現的計算機間直接數據傳送極大地提升了計算機的價值。今天,國際互聯網成就了數以千萬計的計算機彼此間傳送各種類型的數據。

程序

簡單說,計算機程序就是計算機執行指令的一個序列。它既可以只是幾條執行某個簡單任務的指令,也可能是可能要操作巨大數據量的復雜指令隊列。許多計算機程序包含有百萬計的指令,而其中很多指令可能被反復執行。在2005年,一台典型的個人電腦可以每秒執行大約30億條指令。計算機通常並不會執行一些很復雜的指令來獲得額外的機能,更多地它們是在按照程序員的排列來運行那些較簡單但為數眾多的短指令。
一般情況下,程序員們是不會直接用機器語言來為計算機寫入指令的。那麼做的結果只能是費時費力、效率低下而且漏洞百出。所以,程序員一般通過「高級」一些的語言來寫程序,然後再由某些特別的計算機程序,如解釋器或編譯器將之翻譯成機器語言。一些編程語言看起來很接近機器語言,如匯編程序,被認為是低級語言。而另一些語言,如即如抽象原則的Prolog,則完全無視計算機實際運行的操作細節,可謂是高級語言。對於一項特定任務,應該根據其事務特點,程序員技能,可用工具和客戶需求來選擇相應的語言,其中又以客戶需求最為重要(美國和中國軍隊的工程項目通常被要求使用Ada語言)。
計算機軟體是與計算機程序並不相等的另一個詞彙。計算機軟體一個較為包容性較強的技術術語,它包含了用於完成任務的各種程序以及所有相關材料。舉例說,一個視頻游戲不但只包含程序本身,也包括圖片、聲音以及其他創造虛擬游戲環境的數據內容。在零售市場,在一台計算機上的某個應用程序只是一個面向大量用戶的軟體的一個副本。這里老生常談的例子當然還是微軟的office軟體組,它包括一些列互相關聯的、面向一般辦公需求的程序。
利用那些極其簡單的機器語言指令來實現無數功能強大的應用軟體意味著其編程規模註定不小。Windows XP這個操作系統程序包含的C++高級語言源代碼達到了4000萬行。當然這還不是最大的。如此龐大的軟體規模也顯示了管理在開發過程中的重要性。實際編程時,程序會被細分到每一個程序員都可以在一個可接受的時長內完成的規模。
即便如此,軟體開發的過程仍然進程緩慢,不可預見且遺漏多多。應運而生的軟體工程學就重點面向如何加快作業進度和提高效率與質量。

庫與操作系統

在計算機誕生後不久,人們發現某些特定作業在許多不同的程序中都要被實施,比如說計算某些標准數學函數。出於效率考量,這些程序的標准版本就被收集到一個「庫」中以供各程序調用。許多任務經常要去額外處理種類繁多的輸入輸出介面,這時,用於連接的庫就能派上用場。
20世紀60年代,隨著計算機工業化普及,計算機越來越多地被用作一個組織內不同作業的處理。很快,能夠自動安排作業時續和執行的特殊軟體出現了。這些既控制硬體又負責作業時序安排的軟體被稱為「操作系統」。一個早期操作系統的例子是IBM的OS/360。
在不斷地完善中,操作系統又引入了時間共享機制——並發。這使得多個不同用戶可以「同時」地使用機器執行他們自己的程序,看起來就像是每個人都有一台自己的計算機。為此,操作系統需要像每個用戶提供一台「虛擬機」來分離各個不同的程序。由於需要操作系統控制的設備也在不斷增加,其中之一便是硬碟。因之,操作系統又引入了文件管理和目錄管理(文件夾),大大簡化了這類永久儲存性設備的應用。此外,操作系統也負責安全控制,確保用戶只能訪問那些已獲得允許的文件。
當然,到目前為止操作系統發展歷程中最後一個重要步驟就是為程序提供標准圖形用戶界面(GUI)。盡管沒有什麼技術原因表明操作系統必須得提供這些界面,但操作系統供應商們總是希望並鼓勵那些運行在其系統上的軟體能夠在外觀和行為特徵上與操作系統保持一致或相似。
除了以上這些核心功能,操作系統還封裝了一系列其他常用工具。其中一些雖然對計算機管理並無重大意義,但是於用戶而言很是有用。比如,蘋果公司的Mac OS X就包含視頻剪輯應用程序。
一些用於更小規模的計算機的操作系統可能沒用如此眾多的功能。早期的微型計算機由於記憶體和處理能力有限而不會提供額外功能,而嵌入式計算機則使用特定化了的操作系統或者乾脆沒有,它們往往通過應用程序直接代理操作系統的某些功能。

應用

由電腦控制的機械在工業中十分常見。

很多現代大量生產的玩具,如Furby,是不能沒有便宜的嵌入式處理器 。
起初,體積龐大而價格昂貴的數字計算機主要是用做執行科學計算,特別是軍用課題。如ENIAC最早就是被用作火炮彈道計算和設計氫彈時計算斷面中子密度的(如今許多超級計算機仍然在模擬核試驗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澳大利亞設計的首台存儲程序計算機CSIR Mk I型負責對水電工程中的集水地帶的降雨情形進行評估。還有一些被用於解密,比如英國的「巨像」可編程計算機。除去這些早年的科學或軍工應用,計算機在其他領域的推廣亦十分迅速。
從一開始,存儲程序計算機就與商業問題的解決息息相關。早在IBM的第一台商用計算機誕生之前,英國J. Lyons等就設計製造了LEO以進行資產管理或迎合其他商業用途。由於持續的體積與成本控制,計算機開始向更小型的組織內普及。加之20世紀70年代微處理器的發明,廉價計算機成為了現實。80年代,個人計算機全面流行,電子文檔寫作與印刷,計算預算和其他重復性的報表作業越來越多地開始依賴計算機。
隨著計算機便宜起來,創作性的藝術工作也開始使用它們。人們利用合成器,計算機圖形和動畫來創作和修改聲音,圖像,視頻。視頻游戲的產業化也說明了計算機在娛樂方面也開創了新的歷史。
計算機小型化以來,機械設備的控制也開始仰仗計算機的支持。其實,正是當年為了建造足夠小的嵌入式計算機來控制阿波羅宇宙飛船才刺激了集成電路技術的躍進。今天想要找一台不被計算機控制的有源機械設備要比找一台哪怕是部分計算機控制的設備要難得多。可能最著名的計算機控制設備要非機器人莫屬,這些機器有著或多或少人類的外表和並具備人類行為的某一子集。在批量生產中,工業機器人已是尋常之物。不過,完全的擬人機器人還只是停留在科幻小說或實驗室之中。
機器人技術實質上是人工智慧領域中的物理表達環節。所謂人工智慧是一個定義模糊的概念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門學科試圖令計算機擁有目前它們還沒有但作為人類卻固有的能力。數年以來,不斷有許多新方法被開發出來以允許計算機做那些之前被認為只有人才能做的事情。比如讀書、下棋。然而,到目前為止,在研製具有人類的一般「整體性」智能的計算機方面,進展仍十分緩慢。

網路、國際互聯網

20世紀50年代以來計算機開始用作協調來自不同地方之信息的工具,美國軍方的賢者系統(SAGE)就是這方面第一個大規模系統。之後「軍刀」等一系列特殊用途的商業系統也不斷涌現出來。
70年代後,美國各大院校的計算機工程師開始使用電信技術把他們的計算機連接起來。由於這方面的工作得到了ARPA的贊助,其計算機網路也就被稱為ARPANET。此後,用於ARPA網的技術快速擴散和進化,這個網路也沖破大學和軍隊的范圍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國際互聯網(Internet)。網路的出現導致了對計算機屬性和邊界的再定義。太陽微系統公司的John Gage 和 Bill Joy就指出:「網路即是計算機」。計算機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紛紛向能訪問諸如網內其它計算機等網路資源的方向發展。最初這些網路設備僅限於為高端科學工作者所使用,但90年代後隨著電子郵件和萬維網(World Wide Web)技術的擴散,以及乙太網和ADSL等網路連接技術的廉價化,互聯網路已變得無所不在。今日入網的計算機總數,何以千萬計;無線互聯技術的普及,使得互聯網在移動計算環境中亦如影隨形。比如在筆記本計算機上廣泛使用的Wi-Fi技術就是無線上網的代表性應用

❷ 電腦的基本硬體包括哪些

台式電腦,我們能看到的最基本的硬體就是一個顯示器和主機,然後還包括鍵盤、滑鼠。這樣一個基本的電腦就完全了。

主機上面又分為以下幾種硬體:

1、主板;主板在主機上是一個板塊,它是將電腦上的其他硬體連接在一起,最後在電腦啟動的時候,主板上的信息就會傳輸到電腦上顯示出來。

2、cpu,cpu處理器的話可能你也已經有所了解了。其實cpu處理器就是電腦的大腦,它是主軸心,當你電腦性能是好還是差的話就是看你cpu的層次了。

3、顯卡;顯卡的用途是將計算機系統所需要的顯示信息進行轉換驅動,並向顯示器提供行掃描信號,控制顯示器的正確顯示,是連接顯示器和個人電腦主板的重要元件,是「人機對話」的重要設備之一。一個顯卡決定你玩游戲、看視頻的性能效果。

4、內存卡

內存的話它是與CPU進行溝通的橋梁。計算機中所有程序的運行都是在內存中進行的,因此內存的性能對計算機的影響非常大。

5、硬碟是電腦主要的存儲媒介之一,由一個或者多個鋁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組成。現在固態硬碟要取代普通硬碟。

6、音效卡也叫音頻卡,音效卡是多媒體技術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是實現聲波/數字信號相互轉換的一種硬體。

7、驅動;驅動有軟體和光碟機之分,軟碟機它是讀取3.5英寸或5.25英寸軟盤的設備。而光碟機的話是用來讀寫光碟內容的機器,也是在台式機和筆記本攜帶型電腦里比較常見的一個部件。

8、網卡;是計算機與外界區域網的連接是通過主機箱內插入一塊網路介面板。

當然我們也可以配置一些輔助的電腦硬體,比如有電腦音箱、麥克風、攝像頭、掃描儀、列印機等設備。這樣並不是電腦必備的硬體,但是都是可以連接電腦使用的硬體。如果你還要將電腦連接網路的話,數據機那是不能少的哦。這些零件不管是筆記本和台式點按哦都是必不可少的硬體

【相關閱讀】

如何辨別電腦硬體性能

硬碟的結構主要由「磁碟、磁頭、磁頭臂、音速馬達、永磁鐵等元器件組成。當然這些決定硬碟的性能好壞首先跟硬碟大小有關系之外,其次還跟單碟容量、轉速、尋道時間也是決定硬碟性能好壞的因素。當然這是針對普通硬碟。決定硬碟性能的好壞主要就體現這幾個方面。

一、硬碟單碟容量

可能所謂的硬碟單碟,它是直接決定了硬碟的持續數據傳輸率。可能你還不知道硬碟單碟到底是什麼意思。但是我們需要知道單碟容量越大它的硬碟讀寫速度就越好。

二、硬碟轉速

轉速的快慢是標示硬碟檔次的重要參數之一,它是決定硬碟內部傳輸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硬碟的速度。硬碟的轉速越快,硬碟尋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相對的硬碟的傳輸速度也就得到了提高。當你的電腦硬碟速度提升了,你的電腦的讀寫速度也會提高。

三、硬碟尋道時間

尋道時間是指硬碟在接收到系統指令後,磁頭從開始移動到移動至數據所在的磁軌所花費時間的平均值,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硬碟讀取數據的能力,是影響硬碟內部數據傳輸率的重要參數,這個時間越低,則產品性能越好。

四、硬碟緩存

對硬碟緩存能力也是能決定硬碟性能高低的一個參數。一般硬碟緩存是物理緩存,這種情況緩存越大越好,現在主流的1TB普通硬碟的話緩存有64M。這樣基本上硬碟的性能已經很不錯了。

五、介面類型、介面速率

硬碟介面類型和介面速率也是對硬碟性能好壞的一項因素。但是這對硬碟影響不是很打。我們主要是了解硬碟介面的優劣直接影響著程序運行快慢和系統性能好壞。現在的介面主要是IDE、SCSI和SATA介面。

電腦硬體故障排除

一、主板,忽略了顯存

首先可以從電源下手,更換先前的電源,接另外一條電源,重啟主機,如果問題解決,則是電源的問題,如果不是,則要找其他方面

二、內存檢測故障

1.不能夠識別128MB以上內存

當主機的內存條無法檢測到128MB內存的時候,我們可以先先從主板入手,看是不是由於主板受限問題,主板需要最大限度內存容量的支撐,限度是256MB到512MB,因此,最好把主板換掉

2.內存數量不符合實際的數量

首先判斷是不是內存丟失,如果不是,則看內存有沒有減少,這個時候可以DEL鍵選擇BIOS設置「Disabled」

三、硬碟碰撞

筆記本電腦在開啟的時候不慎掉在地上導致無法再開啟了,首先需要進行數據儲存,接著用NDD診斷,對C盤格式化,安裝系統,就能正常操作

四、滑鼠沒有反應

首先要確定滑鼠卡跳線是不是正常,是不是接觸不良,如果不是,就是滑鼠內部出現問題,需要更換了

電腦硬體知識學習

CPU,主板就是個平台。內存,顯卡,硬碟,光碟機通過數據線或者直接裝置來組成一個工作整體。CPU相當於人的大腦,發出各種指令來協調各個部分的工作,內存是個中轉倉庫,中轉各種指令,數據等等。關機後數據不保留,硬碟是最終載體,所有的數據,順序,歌曲,電影等等都是保管在硬碟中,硬碟中的數據在關機後保留。機箱就是把這個整體固定在一個固定的環境中,通過電源來給各個部分來進行供電,通過顯卡來輸出顯示信號,最後在顯示在顯示器上。鍵盤滑鼠來進行電腦的各項操作。音箱通過主板上的集成音效卡來輸出各種聲音。網卡是組建區域網或者上網的時候發送和接收數據。電腦的硬體說白了就是能摸的都是硬體,摸不到就屬於軟體。電腦硬體一般情況下是不容易損壞的,只有軟體方面的問題比較多,只有把軟體方面的故障全部排除後最後才考慮硬體方面的問題。

1、主板:

目前的主板的主晶元都是國外製造的,晶元廠家主要有NVIDIA,ATI,INTER,AMD,VIA,SIS等等,各大主板廠家自己研發PCB板來進行主板的.設計,分別來滿足2個CPU廠家的CPU需要。

2、CPU:

一個是AMD公司的,目前罕見的CPU主要是由2個廠家生產。高端產品是速龍系列,低端是閃龍系列,另外就是INTER公司,高端產品是奔4系列,低端是賽揚系列。這兩年開始流行的雙核CPU2個公司的高端產品中都有相應的型號。CPU知識比較多,具體的可以再網上查詢,這里就不多說了。提醒一句,CPU造不了假的,只有外盒,風扇等附加品存在假貨。

3、顯卡:

生產獨立的顯卡晶元主要有2個廠家壟斷,目前的顯卡分為獨立和集成顯卡.NVIDIA和ATI公司,生產集成顯卡晶元有INTER,NVIDIA,ATI,SIS等等。各大顯卡廠家利用顯卡晶元提供的顯卡GPU來進行顯卡的設計和組裝。

4、內存:

主要是韓國製造,國內不過是生產PCB板和封裝的過程。內存主要有3種,目前所有內存的顆粒都是國外製造的。一種是SD內存(已淘汰),一種是DDR內存,一種是DDRII代內存。未來還有DDRIII代內存。

5、硬碟:

西數和希捷,罕見的硬碟有三星。基本上是希捷一枝獨秀,容量在20GB以上的基本上都是7400轉的,低於20GB一般都是5400轉的,轉速越高,硬碟讀些數據的速度越快。提醒一句:硬碟的生產環境要求比較高,所有的硬碟都是國外生產。

6、機箱+電源:

都是國內製造這兩樣東西沒有什麼技術含量。

7、光碟機:

CD刻錄機(兼容VCD,罕見的有CD-ROM類似VCD機)。可以刻錄VCD,DVD光碟機(類似DVD機,兼容VCD。康寶(相當於DVD光碟機多了個刻錄VCD光碟的功能),DVD刻錄機(VCD,DVD播放和VCD,DVD刻錄功能)

8、顯示器:

CRT和LCD,罕見的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普通顯示器,一種是液晶顯示器,普通顯示器罕見的發展過程和電視機相似,尺寸從1415171921,屏幕從球面超平視覺純平物理純平。液晶顯示器尺寸從14151719寸,目前流行的寬屏有17192021寸等等。LCD顯示器的液晶面板都是國外製造的。

9、音效卡:

絕大多數的主板都集成的有集成音效卡,罕見的有集成音效卡和獨立音效卡,可以滿足普通消費者的使用,獨立音效卡一般應用於高端,這里就不多說了。

10、網卡:

罕見的有獨立和集成網卡,絕大多數的主板都集成有集成網卡,可以滿足普通消費者的使用,獨立網卡主要應用於特殊要求的用戶,這里不多說了。

11、鍵盤+滑鼠:

相對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屬於損耗品,跟個人喜好有關系。

12、音箱+耳麥:

屬於損耗品,跟個人喜好有關系,相對沒有什麼技術含量。

電腦硬體防護知識

一、CPU:避免高溫和高電壓

雖然CPU有小風扇保護,但隨著耗用電流的增加所產生的熱量也隨之增加,從而使CPU的溫度將隨之上升。高溫容易使內部線路發生電子遷移,導致電腦經常死機,縮短CPU的壽命,高電壓更是危險,很容易燒毀你的CPU。

預防上述情況的發生,方法有加裝輔助散熱風扇,散熱風扇要保持干凈,定期做預防保養;打雷下雨天,不打開電腦,且將電腦的電源插頭撥下;配用穩壓器;超頻時應盡可能不要用提高內核電壓來幫助超頻,因為這是得不償失的。

二、硬碟硬碟:防止大的震動

運送帶硬碟的電腦不能簡單把它們搬運到某個地方,要注意防止一些大的震動的產生。因為硬碟是復雜的機械裝置,裝在電腦內部,容忍度有限。大的震動會讓磁頭組件碰到碟片上,引起硬碟讀寫頭劃破盤表面,這樣可能損壞磁碟面,潛在地破壞存在的硬碟上數據(你的心血喲!),更嚴重的還可能損壞讀寫頭,永久的使硬碟無法使用。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讀寫頭安置在盤的安全區,然後才能搬動;在搬動的過程中一定要動作輕;如果打算用車來運輸它,最好把它放在車廂的後面位置上;如果是通過郵寄,請將它很好地包裹起來。

三、主板:輕拿輕放防止靜電損傷

靜電可能會蝕化主板上BIOS晶元和數據,損壞各種基於mos晶體管的介面門電路,它們一壞,所有的「用戶」(插在它上面的板卡或設備)都互相找不到了,因為它們的聯系是靠匯流排、控制晶元組、控制電路來協調和實現的。

所以,我們要盡量用柔軟、防靜電的物品包裹主板,注意用手觸摸它時,要先觸摸一下導體,使手上的靜電放出,再輕拿輕放。

另外,主板的變形可能會使線路板斷裂、元件脫焊,主板上的線路可是密得很,斷裂了你根本就找不到。以致於,我攜帶主板時盡量不要讓其它物品放在主板上面,最好將其放入主板包裝盒中攜帶;在安裝主板時,一定要仔細將其平穩的安裝在機箱上,不要一邊高一邊低;在插顯卡、音效卡或其它卡時,注意一定要壓力適中,平衡施力。

四、內存:小心過度超頻

因為內存與CPU有著直接的聯系,所以內存是CPU提速最難解決的瓶頸。外頻越高,工作的速度也就越快,同時,內存由於需要工作在CPU的相同外頻下,所以當CPU超頻時,內存是否同外頻保持一致,是超頻成功的關鍵,最重要是超頻一旦使內存達不到所需頻率,極易出現黑屏,甚至發熱損壞。

五、光碟機:遠離灰塵、震動;不使用粗劣的光碟

光碟機出現讀盤速度變慢或不讀盤的故障,主要是激光頭出現問題所致。除了激光頭自身壽命有限的原因外,無孔不入的灰塵也是影響激光頭壽命的主要因素。灰塵不僅影響激光頭的讀盤質量和壽命,還會影響光碟機內部各機械部件的精度。所以保持光碟機的清潔顯得尤為重要。

對於光碟機的機械部件一般使用棉簽酒精擦拭即可,但激光頭不能使用酒精和其他清潔劑,可以使用氣囊對准激光頭吹掉灰塵。

由上可知,灰塵是激光頭的「殺手」,但震動同樣會使光頭「打碟」,損壞光頭。所以,我們在先擇光碟機時,震動大小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要素,同時,在安裝光碟機時,盡量將光碟機兩旁的螺絲扭緊,讓其固定在機箱上,也可以減小其震動。

另外粗劣的光碟也是光碟機的大敵,它會加大光頭伺服電路的負擔,加速機芯的磨損,加快激光管的老化。不知道你信不信,現在市面上流行的DVCD是光碟機最危險的敵人,因為它的光點距離與普通光碟機設計標准點距小的多,光碟機讀它就像近視眼人看蠅頭小字一樣困難,說不定哪天就「瞎眼了」。

六、鍵盤:小心潮氣、灰塵、拉拽帶來的損壞

現在大部分的鍵盤都採用塑料薄膜開關,即開關由三線塑料薄膜構成,中間一張是帶孔的絕緣薄膜,兩邊的薄膜上鍍上金屬線路和觸點,受潮腐蝕、沾染灰塵都會使鍵盤觸點接觸不良,操作不靈。發現這種情況後應很仔細地打開鍵盤的後蓋用棕刷或吸塵器將贓物清除出來。拖拽易使鍵盤線斷裂,使鍵盤出現故障。

所以,我們要盡量保持工作場所的干凈整潔,特別是鍵盤邊上要干凈;不要在電腦附近吸煙;不要在鍵盤附近吃東西;不要把喝水的杯子放在鍵盤附近;不要帶電地插拔鍵盤;定期地用純酒精擦洗鍵盤;使用鍵盤時,盡量不拖拽鍵盤;鍵盤不用時,要蓋上保護罩。

七、滑鼠:最大的殺手是灰塵、強光、拉拽

現在大多數人使用的都還是基於軌跡球的滑鼠,這類滑鼠價格便宜、使用方便,但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容易臟,小球和滾軸上沾上灰塵會使滑鼠機械部件運作不靈。另外,強光會干擾光電管接受信號,拉拽同樣會使「鼠尾」斷裂,使滑鼠失靈。

所以,我們要定期清洗滑鼠的小球和滾軸;盡量使用專用滑鼠墊,定期清潔滑鼠墊,滑鼠墊要根據不同的材料選擇不同的清潔劑,能用清水解決問題最好;避免在陽光下打開、使用滑鼠。

八、顯示器:高溫、高壓容易導致損壞

顯示器是與人進行交流的界面,也是整個電腦系統中的耗電大戶,是最容易損壞的部件。它最忌的是沖擊、高溫、高壓、灰塵、很高的亮度和對比度等,由於顯像管很精密,瞬間沖擊會損傷它,容易發生諸如斷燈絲,裂管頸、漏氣等問題;高溫易使電源開關管損壞,溫度越高開關管越容易擊穿損壞,所以它的散熱片很大;灰塵易使高壓電路打火。很高的亮度和對比度會降低熒光粉的壽命,使顯示器用不了幾年就會「面目無光」,色彩黯淡。

所以我們在使用電腦時,盡量不要頻繁地開機、關機,因為顯像管的燈絲冷阻很小,剛開機時沖擊電流很大,頻繁開機不利於保護燈絲,另外對顯像管陰極度也有影響;要避免太陽光、高強度電光直接照射顯示器,因為它們會提升顯示器的溫度,加速顯示器顯像管老化,顯示器不用時請用罩布罩好;如長期不用,應定期加電驅潮,防止突然開機產生高壓打火,造成燒壞元器件故障;顯示器應放置在通風散熱良好的地方,頂部的散熱孔不要放置其他物品。

電腦硬體包括哪些

電腦硬體主要包含: 機箱,主板,匯流排,電源,硬碟,存儲控制器,界面卡,可攜儲存裝置,內置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CPU風扇,蜂鳴器等

機箱

機箱除了給計算機系統建立一個外觀形象之外,還為計算機系統的其它配件提供安裝支架。另外,它還可以減輕機箱內向外輻射的電磁污染,保護用戶的健康和其它設備的正常使用

主板

主板又叫主機板、系統板、或母板,它安裝在機箱內,也是微機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其作用是在BIOS和操作系統的控制下規定的技術標准和規范通過主板為微機系統中的CPU、內存條、圖形卡等部件建立可靠、正確的安裝、運行環境,為各種IDE介面存儲以及其他外部設備提供方便、可靠的連接介面

CPU

是一台電腦的核心,相當於人的大腦,是計算與指令的一個集合體

內存

內存泛指計算機系統中存放數據與指令的半導體存儲單元。按其用途可分為主存儲器和輔助存器

硬碟

硬碟是一種固定的存儲設備,它的存儲介質是若干個鋼性磁碟片,其特點:速度快、容量大、可靠靠性高幾乎不存在磨損問題,平時打開的文件,創建的文件,下載的東西等等都是存放到這個硬體上

顯卡

顯卡是顯示器與主機通信的控制電路和介面,其作用是將主機的數字信號轉換為模擬信號,並在顯示器上顯示出來。顯卡的基本作用就是控制圖形的輸出

音效卡

音效卡,想聽音樂可少不了它,電腦就是通過這個玩意傳送聲音給音箱的哦。音效卡是多媒體電腦的主要部件之一,它包含記錄和播放聲音所需的硬體。音效卡的種類很多,功能也不完全相同,但它們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功能:能錄制話音(聲音)和音樂,能選擇以單聲道或雙聲道錄音,並且能控制采樣速率

顯示器

顯示器(Monitor)是計算機的主要輸出設備,沒有它,我們和計算機打交道的時候,將變成睜眼瞎。

鍵盤

鍵盤是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輸入設備,通過鍵盤,可以將英文字母、數字、標點符號等輸入到計算機中,從而向計算機發出命令、輸入數據等

滑鼠

滑鼠(Mouse)首先應用於蘋果電腦。隨著Windows操作系統的流行,滑鼠變成了必需品,更有些軟體必須要安裝滑鼠才能運行,簡直是無鼠寸步難行

網卡

網路連接及通信的必備硬體,是現在沖浪上網,玩網路游戲,看網路視頻必備硬體!

當然還有光碟機、軟碟機、音響、攝像頭等等,但是這些不是必須的,在很多時候隨著電腦的發展已經逐步淘汰了,比如光碟機和軟體等

電腦硬體的維護

1.選擇計算機比較適宜的外部環境

計算機最適宜的工作環境是:溫度在5℃~35℃之間、相對濕度在30%~80%之間、遠離電磁干擾。溫度太高或太低可能使機器無法正常工作;環境太潮濕可能引起短路,太乾燥則可能引起靜電。

2.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

(1)開機先開外設(顯示器、列印機等)後開主機,而關機正好相反。

(2)不要頻繁地開、關機,每次開、關機的間隔應大於30秒。

(3)在增、刪硬體設備(如換網卡)時,應確保計算機斷電,並且操作者本人不帶靜電。

【提示】操作者可以觸摸水管或其他與大地相連的金屬物體,放掉自身靜電。

(4)不要將液體或金屬物體放入機箱。

3.定期清潔計算機

有些電腦故障往往是由於機器內灰塵較多引起的,這就要求在使用計算機的過程中,注意觀察故障機內外是否有較多的灰塵,如果是,應該先進行除塵。

在除塵時,要特別注意風道和CPU風扇的清潔及插頭、座、槽、板卡金屬片部分的清潔。

風道、風扇的清潔過程中,最好在清除其灰塵後,在風扇軸處點一些鍾表油,加強潤滑。在清潔金屬片時,可以用橡皮擦拭金屬片部分,或用酒精棉擦拭也可以。去除插頭、座、槽的金屬引腳上的氧化膜時,可以用酒精擦拭,或是用金屬片(如小一字改錐)在金屬引腳上輕輕刮擦。

4.維護計算機電源

保持電源插座及多用插座的接觸良好,擺放合理,不易碰絆,盡可能杜絕意外掉電,一定要做到關機後離開。注意電源的穩定性,若條件允許,可配置UPS。

5.維護硬碟

(1)硬碟正在進行讀、寫操作時不可突然斷電,只有當硬碟指示燈停止閃爍,硬碟完成讀、寫操作後方可重啟或關機。

(2)硬碟運轉時不能強烈震動計算機。

6.維護鍵盤

(1)保持鍵盤清潔,在關機狀態下用柔軟干凈的濕布來擦拭。

(2)不要將液體灑到鍵盤上。

(3)按鍵要力度適中,動作要輕柔,強烈的敲擊會縮短鍵盤的壽命。

(4)不要帶電插拔鍵盤。

7.維護滑鼠

(1)避免摔碰滑鼠和強力拉拽導線。

(2)按滑鼠時不要用力過度,以免損壞彈性開關。

❸ 什麼是電腦

http://ke..com/view/2358.htm

電腦

diàn nǎo

computer
英文PC (Personal Computer) 是個人計算機

用電子等部件模擬的具有運算能力的物體,學名計算機。

最初由約翰·馮·諾依曼發明(那時電腦的計算能力相當於現在的計算器),有三間庫房那麼大,後逐步發展而成。

是一種能夠按照指令對各種數據和信息進行自動加工和處理的電子設備

一般來說電腦由二部分組成,即硬體和軟體。硬體包括:顯示器、滑鼠、鍵盤、機箱、電源、主板,CPU、音效卡、顯卡、光碟機(軟碟機已淘汰)、內存、硬碟,有些還包含網卡、音箱、耳機、列印機、掃描儀、攝像頭、手寫板等外部設備。軟體又分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

電腦學名計算機,是由早期的電動計算器發展而來的。1946年2月14日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埃尼阿克)。(The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埃尼阿克」計算機的最初設計方案,是由36歲的美國工程師 莫奇利於1943年提出的計算機的主要任務是分析炮彈軌道。美國軍械部撥款支持研製工作,並建立了一個專門研究小組,由莫奇利負責。總工程師由年僅24歲的埃克特擔任,組員格爾斯是位數學家,另外還有邏輯學家勃克斯。「埃尼阿克」共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另加1500個繼電器以及其它器件,其總體積約90立 方米,重達30噸,佔地170平方米,需要用一間30多米長的大房間才能存放,是個地地道道的龐然大物。這台耗電量為140千瓦的計算機,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加法,或者400次乘法,比機械式的繼電器計算機快1000倍。當「埃尼阿克」公開展出時,一條炮彈的軌道用20秒種就能算出來,比炮彈曬身的飛行速度還快。埃尼阿克的存儲器是電子裝置,而不是靠轉動的「鼓」。它能夠在一天內完成幾千萬次乘法,大約相當天一個人用台式計算機操作40年的工作量。它是按照十進制,而不是按照二進制來操作。但其中也用少量以二進制方式工作的電子管,因此機器在工作中不得不把十進制轉換為二進制,而在數據輸入,輸出時再變回十進制。「埃尼阿克」最初是為了進行彈道計算而設計的專用計算機。但後來通過改變插入控制板里的接線方式來解決各種不同的問題,而成為一台通用機。它的一種改型機曾用於氫彈的研製。「埃尼阿克」程序採用外部插入式,每當進行一項新的計算時,都要重新連接線路。有時幾分種或幾十分種的計算,要花幾小時或1~2天的時間進行線路連接准備,這是一個致命的弱點。它的另一個弱點是存儲量太小,至多隻能存20個10位的十進制數。英國無線電工程師協會的蒙巴頓將軍把「埃尼阿克」的出現譽為「誕生了一個電子的大腦」,「電腦」的名稱由此流傳開來。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這是電腦發展的最新階段。到1976年,由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製成的「克雷一號」,使電腦進入了第四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明,使電子計算機不斷向著 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系統化的方向更新換代。

20世紀90年代,電腦向「智能」方向發展,製造出與人腦相似的電腦,可以進行思維、學習、記憶、網路通信等工作。

進入21世紀,電腦更是筆記本化、微型化和專業化,每秒運算速度超過100萬次,不但操作簡易、價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們的部分腦力勞動,甚至在某些方面擴展了人的智能。於是,今天的微型電子計算機就被形象地稱作電腦了。

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由IBM於1981年推出。

1 定義
按照當前《牛津英語詞典》(第二版)的定義:計算機是一種進行運算,或者控制那些可以表示為數字或者邏輯形式的操作的設備。 這個定義的確是真實精確的。然而它和從其他詞典中找到的其他對計算機的定義一樣,包含了太多的內容。這些定義沒有辦法區分歷史上的,當代的,以及未來的,各種各樣的計算機。更有意義的問題可能包含:有哪些不同種類的計算機?或者問,當代計算機有哪些區別與其他時代計算機的特點和能力?

1.1 辭源
「計算機」對應的英文computer這個詞的含義一直在改變,但是它的含義總是落在了當時計算機能力的後面。「computer」最早用來代表被雇來進行算術計算的人,即計算員;這種用法今天仍然有效。《牛津英語詞典》(第二版)認為最早是在1897年, 這個詞被用來代表一種機械的計算設備。到1946年的時候,牛津詞典加入了幾個限定詞來區分不同類型的計算機。這些限定詞包含 模擬的,數字的,以及 電子的。 然而,從被引用的上下文看,這些限定詞在1946年前就在被人使用了。

2 成指數級增長的計算機的發展
劃分不同種計算機的難度因為計算機計算能力的指數增長更加復雜化。粗略估計,從1900到現在,計算設備的計算能力(按1000美元能夠買到的設備在每秒種內處理運算指令的數量)每一年半到兩年就增加一倍。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戈登.E.摩爾在1965年首次描述了計算機發展的這種特性(參考摩爾定律)。快速發展的計算機製造工程技術維持了這種指數級的能力增長。與這種能力增長攜手並進的另一過程是戲劇化的計算機小型化過程。第一代的電子計算機,例如ENIAC(出現於1946年),都是一些重達數噸,占據好幾間房間,需要多個操作員來維持它們正常工作的龐然大物。這些大傢伙太貴了,以至於只有政府和大型機構才能夠買得起。它們也的確太怪異了,當時的人們都認為幾台,或者幾十台這樣的機器就能夠滿足全世界的需求了。相比之下,現代計算機比第一代前輩多了幾個數量級,更加多才多藝,而且便宜,小巧,還隨處可見。

3 計算機的分類
為了定義什麼是計算機,對所有計算設備進行分類是必然的。下面的章節介紹幾種不同的分類方法。這些分類方法必須一起使用才能准確無誤的描述一台特定的計算機。

3.1 按用途分類
這是最明顯的分類法了。 計算機製造商通常用這種方法來描述他們的產品;用戶用同樣的方法來描述與他們交流的機器。例如:

超級計算機
迷你超級計算機
大型計算機
企業級伺服器
小型機
PC 伺服器
工作站
個人計算機或者台式機
膝上型計算機或者筆記本電腦
個人數字助理
可以穿戴的計算機
嵌入式計算機
按用途分類很通俗,但是也導致它的不確定性,因為僅僅當前廣泛使用的設備被包含進來了。計算機發展的快速性意味著計算機新的用途層出不窮,當前的定義很快就過時。許多不再被人使用的計算機的類型,例如微分分析器,通常不被列入分類條目之中。所以,必須採用其他分類方法來明白無誤的定義 計算機 這條術語。

3.2 按製造技術分類
機械式
半電子-半機械式
電子式
晶體管
半導體集成電路
光學計算機
量子計算機
生物計算機

3.3 按設計特點分類
現代計算機綜合了許多基本的設計特點,這些特點是許多貢獻者在很多年裡逐漸開發出來的。設計特點經常獨立於實現技術。現代計算機的綜合性能來源於這些特點互相作用的方式。一些重要的設計特性羅列如下:

3.3.1 數字式 和 模擬式
設計一種計算機時有一個基本的決定:這種計算機應該是數字式還是模擬式的?數字式計算機處理離散的數字性或者符號性值,而模擬式計算機仍然應用於一些特殊目的的領域:例如機器人和迴旋加速器的控制。其他的途徑,象脈沖計算和量子計算,也是可能存在的;但是他們或者用於很特殊的目的或者仍然處於試驗階段。

3.3.2 二進制 和 十進制
在數字式計算的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的設計進步是引入了二進製作為內部的數字系統。這種方法避免了那些基於其他數字系統的計算機中必須的復雜的進位機制,例如十進制系統。採用二進制的好處是簡化了實現算術功能和邏輯運算的設計。

3.4 按能力分類
對不同的計算設備分類的最好辦法可能是按他們的內在能力分類,而不是按他們的用途,實現技術,或者設計特性來分類。計算機按能力可以分為三大類:只能計算一種函數的單用途設備,可以計算有限范圍內的函數的特殊用途設備,以及我們天天使用的通用設備。過去計算機這個詞用來描述所有這些類型的機器,但是現在口語中的用法通常特指通用計算機了。

3.4.1 通用計算機
按定義來說,一台通用計算機能用來解決任何問題,只要這個問題可以用程序來表示。然而,程序運行的是有一些實際的限制的:計算機的存儲能力,問題的大小,以及運行的速度。在1934年,艾倫·圖靈證明了:給定正確的程序,任何通用計算機可以模擬其他任何計算機的行為。他的數學證明是純粹理論上的,因為那時候還沒有通用計算機存在。這個證明的意義是深遠的:例如,從理論上說,現在的通用計算機能夠模擬任何未來製造的通用計算機的行為,盡管速度很慢。

通用計算機也稱作完備的圖靈機,它經常被用來作為定義現代計算機的能力上限。然而,這種定義是有問題的。幾種過分單純化的計算設備已經展現出完備的圖靈機特性。但是他們都處於一種幽默化表達的「圖靈瀝青陷阱」(?)狀態,一種什麼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和實用性一點都不沾邊。現代計算機不僅僅是理論上的通用化,而且是實用化的通用工具。

從1930年中期到1940年後期,許多人在開發現代的,數字式的,電子的,通用計算機。許多試驗型的機器被造了出來並且可能是圖靈完備化的。這些機器在當時都被宣稱為第一台計算機,然而它們都只有有限的處理通用問題的能力,所以他們的設計最終都被拋棄了。

3.5 按操作類型分類
計算機也可以按用戶操作的方式來分類。有兩大類操作方式: 批處理 和 互動式處理

4 舊條目解釋
計算機是計算的輔助工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計算機包括:

算盤
加法機
計算尺
計算器
狹義計算機就是電子計算機,如今稱為電腦。

計算機分為巨型計算機、大型計算機、中型計算機、小型計算機、微機(PC)。計算機已經逐步進入社會各個領域,尤其是進入了家庭和個人領域,極大地改變了社會的日常面貌。

回顧計算機的發展史,一個新概念或一件新產品的出世無疑都直接轉化為產業變革的源動力,而個人電腦(PC)散發出來的能量,讓整個產業瞬間飛越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場聲勢浩大的PC革命離不開那些偉大科學家的精準指引,阿倫·凱(Alan Kay)就是這么一個關鍵的領路人。他不但是PC革命的預言家,更是一個技術天才。他所開發的軟體Smalltalk(面向對象程序語言)、Dynabook計算機(筆記本電腦的前身),提出的Windows GUI(圖形用戶操作界面)概念為PC軟體、硬體和操作系統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美國國家工程學院(NAE)在華盛頓向凱頒發有工程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2004年「德雷珀獎」時,該學院的主席Wm. A. Wulf說到:「也許大多數人還都不明白,應用於網路的個人電腦為什麼能像神話故事一樣影響著我們。在對(計算機)技術本身和其發展方向進行重新定義的過程中,凱在這個群體中扮演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美國德州大學21世紀計劃項目主任Gary Chapman在向凱頒發2003年「圖靈獎」時也表示,Smalltalk和Dynabook概念給一代又一代技術人員帶來創新的靈感。他的發明引來了個人電腦的革命,從蘋果的Macintosh到微軟的Windows都是受益者。

現年64歲的凱出生在美國,他的父親是生理學家和醫學家,母親是藝術家和音樂家,外祖母是教授和學者,外祖父是攝影師和作家。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凱從小就多才多藝,聰慧過人。他三歲時就可以自己閱讀,上小學時已讀過上百本書籍。由於在學校里經常不服管理,他多次被校方責令停課,甚至在1961年被維吉尼亞的柏薩尼學院開除。不久他參加了軍隊的志願服務,從未接觸過計算機的他在一次計算機能力傾向測驗中,意外的發現自己有著這方面的天賦,並因此被美國空軍招入IBM 1401大型計算機項目工作,從此便與計算機結下了不解之緣。

離開美國空軍後,凱進入科羅拉多大學就讀數學和分子生物學專業。1966年取得雙學士學位後,在音樂、醫學和哲學等方面都極具天分的凱面臨多重選擇,最終他還是進入了猶他大學攻讀機電工程專業。1967年他與人合作發明了一台名為FLEX的機器。這台被他們稱為「個人計算機」的機器配有顯示器和控制面板,使用的是一種多窗口圖形用戶界面,並首次植入了凱開發的面向對象操作系統。雖然這台重量超過一百多公斤的機器基本不具實用功能,更不用說是市場價值,但仍讓凱和他的同伴興奮不已。

在後來的一次參觀麻省人工智慧實驗室的過程中,凱有幸接觸到了供兒童使用的LOGO程序語言。受LOGO的啟發,他開始構想設計一台適合各年齡兒童使用的「筆記本式計算機」,即KiddieKomp項目。1968年,凱拿到了碩士學位,並在猶他大學的ARPA(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實驗室中從事3D圖形系統和ARPA網的開發工作。1969年他憑借一篇名為《面向對象圖形系統》的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在斯坦福人工智慧實驗室做了兩年的教授後,1972年技術前輩泰勒邀請他共同組建施樂的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PARC),凱成為了該中心的創始人之一。

在PARC的十年,凱的許多構想都得以實現。他只用了幾個月時間就將Smalltalk程序完成,而在此基礎上的第一台攜帶型計算機Dynabook也在隨後完成。雖然Dynabook計算機主要是為兒童教學而設計的,但它所包含的同書本相同的尺寸和重量的概念以及平板式顯示器、手寫輸入、無線網路、本地存儲、圖形界面等等超前技術直接導致了個人電腦概念在全世界的生根發芽。

1983年離開PARC後,凱先後加入了Atari、蘋果、迪斯尼,並成立了非盈利機構觀點(Viewpoints)研究中心,2002年他正式加入惠普繼續從事軟體的開發工作。惠普公司研發部高級副總裁Dick Lampman表示:「凱的能力、創造力和觀察力始終都給業界帶來了無法預知的影響。」惠普正寄託於凱能為業界引發另一場技術革命,就像凱自己最經典的一句話:「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
電腦升級分硬體升級和軟體升級.軟體升級就是程序換個更新的(多指驅動程序),硬體升級指往電腦里添置新的設備或更換部件,讓電腦運行速度更快。
但一般來說電腦升級可以分為主機升級與其他元件升級(如顯示器,滑鼠,音箱等),大多數人是指主機升級!
自己可以升級,但必須具有一定的電腦硬體的常識,與最近電腦配件種類,性能,品牌,以免升級後不能充分發揮出水平,或造成不兼容,嚴重的影響電腦其他部件的使用壽命,甚至是電腦燒毀!
顯示器:如果資金不足的話可以選擇CRT(普通顯示器),資金允許的話可以買LCD(液晶顯示器),但必須注意液晶顯示器的幾個特點:1. 高亮度 2. 高對比 3. 寬廣的可視范圍 4. 快速訊號反應時間(8ms以下) 不要有壞點通過TCO O3認證的.
主機:CPU,主板,內存,顯卡,音效卡,硬碟、電源、數據線
但是具體怎麼升級,要看你的資金的多少,與原來的配置,如果機子較新的話換部分就可以了,但是較老的話建議全部換完,總而言之要看具體情況,與個人意願。建議不太懂電腦的話,請專職的電腦人員幫忙升級!

電腦就是電子計算機的俗稱.世界正在經歷由a到b的轉變,即原子(atom) 時代向比特(bit)時代的變革,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進步在其中無疑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經過50多年的量變,計算機技術的應用領域幾乎無所不在,成為人們工作、生活、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由此形成了獨特的計算機文化。

❹ 這是筆記本還是台式電腦

筆梁告記本電腦上寬渣清面是有屏幕的連在一起的,那就是筆記本慎前,台式電腦屏幕跟主機是分開的,分開的話那就是台式機電腦。

❺ 筆記本電腦有哪些品牌的啊請介紹下

聯想,中國最大的筆記本電腦製造商,在全世界都有一定地位,屬於中高低端都覆蓋的筆記本品敬仔牌。IBM主要也是殲稿陸thinkpad系列也是聯想的,屬於高端系列產品。價格為1萬以上居多。
戴爾,美國品牌,在中國的中端機子比較多,但是散熱不大好,這是4共識,但是戴爾的移動工作站比較好,可以媲美thinkpad。
華碩,宏碁,神舟等等,屬於國內二線品牌,但是華碩的中端和低端的機子性價比比較高,銷量也很好,宏碁屬於台灣,性價比很高,但是小毛病比較多,很多產品價格都比同行業低氏頃不少,但是如果沒有一定基礎,建議不要購買。神舟這個牌子是純國產,我個人覺得這個牌子的電腦質量和性價比都是最高的,但是還是有一些小問題和外觀並不是那麼好看。
小米筆記本,小米這次推出的筆記本不管是從做工還是外觀,性能等等方面來說,都是中國國產筆記本中的榜樣,具體情況還需要市場的消化,暫時不推薦購買。

❻ 請問這個標志是什麼牌子的電腦

這是華碩電腦,org惡魔之眼。這是華碩里裡面一個獨立的子品牌。因為有單獨的logo。且是一隻眼睛。價格比較昂貴。經常被人稱之為敗家之眼。這個系列一般是華碩的游戲品牌。

❼ 求筆記本電腦排行榜,有哪些比較推薦

筆記本電腦品牌眾多,在選擇時可以根據自己的訴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分類:

分類一:輕薄筆記本

如果是追求輕薄便攜,日常影音娛樂,使用一些Office辦公軟體,2D類的平面設計,玩一些如英雄聯盟,刀塔2,卡牌類等不吃性能的游戲,續航時間較長,此類需求就比較適合輕薄本或者全能本。

比如戴爾靈越7400採用14.5英寸大屏,屏佔比高達91%,16:10黃金比例,但機身只有14英寸筆記本大小。不僅能讓用戶擁有大屏,一屏承載更多內容,清清楚楚看到每處細節,還能實現雙屏辦公,多任務窗口並列顯示,辦公效率大大提升,還有最重要的是機身依舊保持便攜小巧,輕松攜帶毫無負擔。

分類二:游戲筆記本

如果是追求高性能,想擁有一台功能強、速度快、輕薄等品質的游戲筆記本。正常來講預算6000元起步會找到適合自己的筆記本電腦。

比如戴爾G7游戲本最高可搭載300Hz屏幕,每秒刷新幀數更多,消除畫面卡頓撕裂,尤其適合FPS類實時競技游戲,及時洞悉變化,精準獵捕敵人。

分類三:商務筆記本

如果對性能和外觀有要求,需要辦公的流暢性與穩定性,同時注重實用筆記本是的安全性的話,那麼商務筆記本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比如戴爾XPS 13的整機重量輕至1.27kg,外觀的6000系航空鋁金屬搭配內部C面的黑色碳纖維/白色硅纖維,散熱系統雙風扇分開放置,散熱區域更大,並配備雙冷凝器,同時散熱口隱藏在轉軸之中。
想要了解更多產品詳情和優惠信息,點擊即刻獲得:戴爾官網

❽ 電腦的基本組成是哪些部件

❾ 這是什麼電腦


如果這個是原裝的商標,那這就是聯想筆記本電腦。

也可以將 cmos 復位,並打開 LOGO 顯示開關。這扒蔽樣在開機時陸做就會顯示筆記本電腦的品牌 logo ,也就能知早此衡道這電腦的品牌。

閱讀全文

與這個哪些是電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裝無線網怎麼接電腦 瀏覽:536
蘋果電腦聲音太小 瀏覽:934
蘋果電腦包15寸 瀏覽:436
蘋果電腦裝什麼殺毒軟體好 瀏覽:642
如何用抖音視頻做電腦動態壁紙 瀏覽:423
電腦碰充電口黑屏 瀏覽:859
怎麼給電腦合盤 瀏覽:43
蘋果手機發燙軟體 瀏覽:688
電腦掛倆硬碟一個不顯示 瀏覽:467
電腦系統互聯 瀏覽:909
平板電腦開機沒反應充電沒反應 瀏覽:743
電腦主板什麼的好 瀏覽:416
電腦店pe硬碟版 瀏覽:193
爆點網站免費創建 瀏覽:65
手機k線軟體 瀏覽:961
手機塗鴉還原軟體 瀏覽:201
電腦怎麼用鍵盤調亮度 瀏覽:589
電腦電源哪個是初級電容 瀏覽:480
電腦上如何將照片新建文件夾 瀏覽:294
爐石傳說電腦卡怎麼設置 瀏覽: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