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腦設置 > 80年代電腦配置

80年代電腦配置

發布時間:2024-07-30 00:51:05

筆記本電腦最早是哪一年出產的

筆記本電腦最早1985年出產的,型號為T1100,它由日本東芝公司設計,搭配了不到1MHz的Intel8086處理器,配置9英寸單色顯示屏,裝有MS-DOS操作系統。

T1100的大小為12×2×11英寸,整機重量為6.4鎊(合計2.9千克)。採用了蛤殼式設計,提供了一個完整大小的82鍵鍵盤、一個3.5英寸的720KB硬碟、512KB的RAM和一個內置的數據機。

(1)80年代電腦配置擴展閱讀:

T1100的意義

T1100的實際用途其實並不大,因為其性能與同期的台式機相比相差甚遠,使用起來不方便;機身相比於後來所見到的筆記本也太重,不方便攜帶,更沒有內置電池,還得依賴外接電源,而且在價格上也非常昂貴。

然而,T1100把電腦主機和顯示器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整機的重量相比於同期的機器來說已經輕了不少,在便攜性上已經進了一大步,而這一設計使移動計算成為可能。在T1100推出後,立刻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它也開創了移動計算的新紀元,是現在的筆記本的原型和鼻祖。

⑵ 電腦的發展史是什麼

電腦的發展史是:

計算工具的演化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不同階段,例如從「結繩記事」中的繩結到算籌、算盤計算尺、機械計算機等。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了各自的歷史作用,同時也啟發了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研製思想。

1889年,美國科學家赫爾曼·何樂禮研製出以電力為基礎的電動製表機,用以儲存計算資料。

1930年,美國科學家范內瓦·布希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擬電子計算機。

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了。ENIAC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這台計算器使用了17840支電子管,大小為80英尺×8英尺,重達28t(噸),功耗為170kW,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造價約為487000美元。

ENIAC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在以後60多年裡,計算機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沒有任何一門技術的性能價格比能在30年內增長6個數量級。



電腦的發展趨勢: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而又嶄新的時代,計算機已經從功能單一、體積較大發展到了功能復雜、體積微小、資源網路化等。

計算機的未來充滿了變數,性能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置疑的,而實現性能的飛躍卻有多種途徑。不過性能的大幅提升並不是計算機發展的唯一路線,計算機的發展還應當變得越來越人性化,同時也要注重環保等等。

計算機從出現至今,經歷了機器語言、程序語言、簡單操作系統和Linux、Macos、Windows等現代操作系統四代,運行速度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第四代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已經達到幾十億次每秒。

計算機也由原來的僅供軍事科研使用發展到人人擁有,計算機強大的應用功能,產生了巨大的市場需要,未來計算機性能應向著微型化、網路化、智能化和巨型化的方向發展。

⑶ 誰製造了歷史上第一台筆記本電腦

誰製造了歷史上第一台筆記本電腦?」對於這個問題,業界有著不同的解答。

1996年,美國《電腦雜志》提到康柏於1982年11月推出了一款手提電腦,重28磅(約合14公斤),這應該算是最早的筆記本電腦雛形。但IBM卻拒絕接受這個說法,堅持認為它在1985年開發的一台名為PC Convertible的膝上電腦才是筆記本電腦真正意義上的「開山鼻祖」。

美國人爭吵不休,大洋那邊的日本人也不樂意了。因為他們認定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是東芝公司的T1000,這款於1985年推出的產品採用Intel 8086 CPU,512KB RAM,並帶有9英寸的單色顯示屏,沒有硬碟,可以運行MS-DOS操作系統。

實際上,之所以會發生「誰製造了第一台筆記本電腦」的爭執,關鍵在於日本人和美國人對筆記本電腦前身的理解不同。上世紀80年代初,IBM開發出個人PC後,人們夢想著開發出一種能夠隨身攜帶的PC產品。1983年,《國家電子》雜志首度提出了「手提電腦」的概念,後來這個概念又演變為「膝上型電腦」,當時包括蘋果、IBM和康柏等公司都推出了這種產品。在美國人看來,正是「膝上型電腦」的發展催促了筆記本電腦的誕生。

而在同時期的日本,東芝、松下和索尼等廠商則熱衷於開發一種被稱為「移動PC」的產品,「移動PC」基於IBMPS/2系統,使用外接電源。嚴格來講,當時日本人所開發的「移動PC」更接近於今天的筆記本電腦。尤其是日本廠商在開發「移動PC」的過程中強調便攜性,這與美國人設計那種笨重得需要扛起來才能移動的「膝上型電腦」形成鮮明對比。更為關鍵的是,正是在東芝T1000推出之後,筆記本電腦相關的各種新技術、新產品才紛紛出現,市場開始全面快速的發展。

2001年,《美國計算機協會學報》在紀念PC誕生20周年的一篇報道中寫了「1985年,東芝推出T1000,第一次給人們帶來了『筆記本電腦』的概念。」

英雄輩出的時代
整個20世紀90年代,是筆記本電腦領域英雄輩出的時代。
在誕生之初,由於技術上的限制,筆記本電腦大多體積笨重、穩定性差,這個市場長期處於停滯狀態。

1989年,拯救筆記本電腦的英雄終於出現,那就是以開發晶元為主的英特爾公司。它於1989年推出了386SL低功耗CPU,起始主頻為16MHz,這是歷史上第一款筆記本電腦專用CPU,有效地降低了筆記本電腦的發熱量和體積。從1994年開始,英特爾先後為筆記本電腦開發了電壓自動調節(VoltageRection)、頻率調節(ClockGating)和Quickstart等筆記本電腦CPU專用技術。後來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在一次電視專訪中表示,英特爾將筆記本電腦產品線劃分開來的決定讓筆記本電腦的發展至少加快了十年。

第二個英雄則是日本東芝。1990年,當人們還在爭論筆記本電腦是否具有存在的價值時,東芝成功地開發出第一款彩屏筆記本電腦T5200C,不過這個舉動在當時並沒有贏得多少喝彩聲,《日本經濟新聞》在新年科技瞻望中就這樣評價新生的T5200C:「人們會青睞這種顯示屏不到10英寸的電腦產品嗎?它的前景很難說。」

但東芝公司卻對筆記本電腦有著義無反顧的執著。一年之後,它又推出T3200SXC筆記本電腦,這是第一款商用的、配置彩色TFT顯示屏的筆記本電腦。盡管今天的東芝在筆記本電腦市場已經毫無優勢可言,但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正是東芝在這個領域不斷推出自己的產品,才帶動了整個筆記本電腦市場不斷向前發展。

在筆記本電腦領域還有一位英雄不能不被提到,那就是「PC之父」IBM。其實,IBM很早就涉足了筆記本電腦領域,但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始終沒有推出具有影響力的產品。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1994年。在這一年10月, IBM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帶有CD-ROM驅動器的筆記本電腦 ThinkPad 755cd,這成為筆記本電腦發展史上的一個分水嶺。以此為起點,筆記本電腦從純商用走向了更為廣闊的多元化市場。

1995年,IBM推出了被稱為「藝術經典」的ThinkPad 701C,這款筆記本電腦的重量只有4磅,整個機型就如同一隻展翅欲飛的蝴蝶。由於將藝術性和高科技完美結合,ThinkPad 701C後來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

更小更快的發展趨勢
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筆記本電腦呈現了更小更快的發展趨勢。
1996年,XGA顯示屏開始大量出現在筆記本電腦上面,大大提高了筆記本電腦的可視性同時保持了其苗條的身材。

硬碟的發展也推動了筆記本電腦的「瘦身」。1985年東芝公司推出的T1000並沒有裝備硬碟,使用起來很不方便。而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筆記本電腦的硬碟容量一直徘徊在500MB~800MB之間。到上個世紀90年代,IBM將MR磁頭技術運用到硬碟中,使得個人用戶的硬碟突破了1GB,筆記本電腦的容量也隨之增大。1995年,IBM ThinkPad 760筆記本電腦就配備了1.2GB的硬碟。

伴隨容量不斷增大的,是筆記本電腦硬碟體積的不斷縮小。最初,筆記本電腦硬碟的厚度超過了17mm,使得筆記本電腦的體積基本沒有壓縮的空間;90年代末,廠商們將這個厚度降到了12.5mm;在本世紀初,9.5mm的硬碟逐漸普及。同時,硬碟的直徑也在悄然縮小,傳統的筆記本電腦硬碟直徑為2.5英寸,到2002年初,東芝推出了兩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1.8英寸的內置硬碟產品:MK1003GAL和MK2003GAH。MK1003GAL容量為10GB,一張碟片,僅有5毫米厚。隨後其它廠家也生產出了自己的1.8英寸產品。

2001年,筆記本電腦在3D顯示方面終於有所突破,兩大圖形晶元巨頭ATi和NVIDIA開始涉足筆記本電腦顯卡領域,筆記本電腦進入高性能的3D時代。nVIDIA GeForce 2 Go顯示晶元使筆記本電腦可以更加流暢地顯示3D效果,耗電量只有大約0.5W,體積比台式機的減少了大約一半。2003年3月,迅馳移動計算機技術問世,再次將筆記本電腦推向了無線通訊新時代,在加強便攜性的同時,具備了更強大的功能。

除此之外,超薄光碟機、TFT液晶屏、鋰電池以及無線通訊技術的發展也都促使了筆記本電腦向更輕更薄的方向發展。

⑷ 80年代1800美元的電腦配置

CPU 286
內存 128KB(8條合計128KB)
顯卡 32KB(獨立)
硬碟 8MB(12寸)
主板 型號不確定
軟碟機 3.5「
鍵盤
11寸 黑白顯示器
PC midi音效卡
IBM原廠機箱
這套下來好像超過2000美元了。

⑸ 電腦中的386\486\586\686分別的配置是怎麼樣的

386、486、586、686都不是主板的型號,而是對CPU的習慣性劃分。486以後就不叫幾86了,
586指的是奔騰一,奔騰Pro、奔騰2、奔騰3用的都是p6架構,是686。

80386內部內含27.5萬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為12.5MHz,後提高到20MHz,25MHz,33MHz。80386的內部和喚猛外部枝皮數據匯流排都是32位,地址匯流排也是32位,可定址高達4GB內存。

80486採用了1μm(微米)製造工藝,內部集成了120萬個晶體管。內外部數據匯流排是32位,地址匯流排為32位,可定址4GB的存儲空間,支持虛擬存儲管理技術,虛擬存儲空間為64TB。片內集成有浮點運算部件和8KB的cache(L1 cache),同時也支持外部cache(L2 cache)。

(5)80年代電腦配置擴展閱讀

對於CPU而言,影響其性能的指標主要有主頻、 CPU的位數以及CPU的緩存指令集。所謂CPU的主頻,指的就是時鍾頻率,它直接的決定了CPU的性能,因此要想CPU的性能得到很好地提高,提高CPU的主頻是一個很好地途徑。

而CPU的位數指的就是猛鏈差處理器能夠一次性計算的浮點數的位數,通常情況下,CPU的位數越高,CPU 進行運算時候的速度就會變得越快。現在CPU的位數一般為32位或者64位。以前人們使用的計算機都是32位系統, 近年來人們使用的計算機的處理器中64位所佔用的比例則顯得更多,這是因為64位的計算機的運行速度變得更快,提高了人們的工作效率。則一般具有較大的三級緩存。

⑹ 超級計算機的發展歷史

1、第1代: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

世界上第一台電腦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的是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的是磁帶。軟體方面採用的是機器語言、匯編語言。應用領域以軍事和科學計算為主。特點是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但為以後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

2、第2代: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

硬體方的操作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應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特點是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為每秒數10萬次,可高達300萬次)、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MSI、SSI),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軟體方面出現了分時操作系統以及結構化、規模化程序設計方法。特點是速度更快(一般為每秒數百萬次至數千萬次),而且可靠性有了顯著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產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標准化等。應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

4、第4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機(1970年至今)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VLSI)。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管理系統和面向對象語言等。特點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在美國矽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應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式控制制逐步走向家庭。

(6)80年代電腦配置擴展閱讀

電子計算機(electronic computer),通稱電腦,簡稱計算機(computer),是現代的一種利用電子技術和相關原理根據一系列指令來對數據進行處理的機器。電腦可以分為兩部分:軟體系統和硬體系統。第一台電腦是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的ENIAC通用電子計算機。

計算機所相關的技術研究叫計算機科學,以數據為核心的研究稱為信息技術。人們把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的計算機稱為裸機。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新出現一些新型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

閱讀全文

與80年代電腦配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換手率軟體電腦版 瀏覽:29
電腦插電自動開機嗎 瀏覽:686
企業電腦不讀u盤維修多少錢 瀏覽:615
電腦在哪改無線網密碼 瀏覽:945
電腦藍屏閃屏黑屏 瀏覽:205
筆記本電腦高壓和低壓哪個好 瀏覽:838
win10控制win8電腦 瀏覽:637
電腦節能模式黑屏怎麼辦了 瀏覽:660
電腦開機及收發文件步驟 瀏覽:837
win10電腦解壓時窗口發虛 瀏覽:916
電腦離線狀態是什麼意思 瀏覽:247
電腦端瀏覽器如何設置 瀏覽:104
蘋果手機盒子下載軟體 瀏覽:16
區分安卓和蘋果電腦 瀏覽:776
電腦為什麼視頻花屏 瀏覽:430
華碩電腦連wifi受限 瀏覽:745
聯想電腦首次開機開機密碼 瀏覽:588
微信在電腦定位軟體 瀏覽:253
蘋果電腦開機出現recover 瀏覽:409
怎麼換電腦桌面壁紙 瀏覽: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