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你說說計算機的操作系統有哪些
一、操作系統誕生——盤古開天地
最初的操作系統出現在IBM/704大型機上,而微型計算機的操作系統則誕生於20世紀70年代——CP/M。
CP/M是加里.基爾達爾領導的Digisat Reseach公司為8位機開發的操作系統,它能夠進行文件管理,具有磁碟驅動裝置,可以控制磁碟的輸入輸出、顯示器的顯示,以及列印的輸出,它是當時操作系統的標准。
二、操作系統遠古霸主——DOS
DOS似乎只有現在的老鳥有過接觸,新學電腦的人對DOS只是一知半解。它曾經佔領了個人電腦操作系統領域的大部分,全球絕大多數電腦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由於DOS系統並不需要十分強勁的硬體系統來支持,所以從商業用戶到家庭用戶都能使用。雖然用現在的眼光看它不是出色的操作系統,但微軟軟體向下兼容的特點,決定了Windows出問題的時候,很多時候需要在DOS下才能得到解決,因此了解與學習DOS還是很有必要的。 三、操作系統當代大亨——Windows
從微軟1985年推出Windows 1.0以來,Windows系統經歷了十多年風風雨雨。從最初運行在DOS下的Windows 3.x,到現在風靡全球的Windows 9x、Windows 2000,Windows幾乎代替了DOS曾經擔當的位子,成為了新一帶的操作系統大亨。其普及性也就不用小編多言了。
四、誘人的小企鵝——Linux
Linux是目前十分火爆的操作系統。它是由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一個大學生Linus B. Torvolds在1991年首次編寫的。標志性圖標是一個可愛的小企鵝。由於其源代碼的免費開放,使其在很多高級應用中佔有很大市場。這也被業界視為打破微軟Windows壟斷的希望。
五、神奇的精靈——FreeBSD
FreeBSD是一種運行在x86平台下的類Unix系統。它以一個神話中的小精靈作為標志,由BSD Unix系統發展而來,加州伯克利學校(Berkeley)編寫,第一個版本由1993年正式推出。BSD Unix和Unix System V是Unix操作系統的兩大主流,以後的Unix系統都是這兩種系統的衍生產品。這款操作系統主要應用於網路伺服器端,不太適合個人用戶。
六、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師——BeOS
如果說Windows是現代辦公軟體的世界,Unix是網路的天下,那BeOS就稱得上是多媒體大師的天堂了。BeOS以其出色的多媒體功能而聞名,它在多媒體製作、編輯、播放方面都得心應手,因此吸引了不少多媒體愛好者加入到BeOS陣營。由於BeOS的設計十分適合進行多媒體開發,所以不少製作人都採用BeOS作為他們的操作平台。
我的電腦
右鍵
屬性,可以看到系統名字和cpu,內存
我的電腦
右鍵
管理
設備管理器可以看到所有配件
㈢ 電腦基礎知識入門
電腦基礎入門知識:
1、CPU型號怎麼看:
CPU是一台電腦的核心,而目前筆記本市場基本被Intel(英特爾)的CPU壟斷。而Intel的CPU型號命名還算比較有規律。
以i7-6920HQ為例:
四位數的頭一個數字是6指的是代際,也就是是英特爾第六代處理器。目前英特爾在市面上是4、5、6三代處理器並存。老於4代的處理器現在比較少見,一般也不推薦。
920是它的SKU值,可以理解為是一個編號。用來區分不同性能的CPU型號。
數字後面緊跟著的字母是H,代表的是處理器的功耗/性能類別。類似的有U(超低功耗15W)、M(僅出現在5代以前)、H(高性能35W/45W)。
需要注意的是:功耗大不僅意味著更大的耗電量,也表示CPU的發熱量越大。進而對筆記本的散熱系統有更高的要求。所以主打高性能的筆記本(比如游戲本),幾乎沒有輕薄、長續航的。
最後一個產品線後綴,有Q(四核處理器)、K(開放超頻)兩種情況。而雙核、不可超頻的處理器沒有這個後綴,也是最常見的。
什麼?看完了還是不懂怎麼選?簡單來說,如果你在乎功耗(省電)的話,代際越新越省電。比如6代比4代更省電。而在同一代中,U比H省電,而H又比HQ/HK省電。
2、關於電腦性能:
如果你想了解性能的話,這就有些麻煩了。
諸如i7>i5>i3這樣的說法,基本不靠譜。因為這種說法僅僅在同一代處理器,同一功耗級別下才成立。如果跨代、跨系列地比較,就會出現諸如i5-6300HQ性能強於i7-6600U、i3-6100H和i7-4610Y性能差不多,這樣不太好理解的情況。
所以光看型號判斷性能真的是不太靠譜。為了方便起見,我推薦一個方便(但並非完全嚴謹)的方法給大家:查Passmark評分。
Passmark評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一個處理器的性能水平,Passmark評分越高代表CPU的性能越強,可以作為大家選購的參考。如果你還是沒什麼概念的話,根據我自己的經驗,Passmark評分在3000左右,就可以保證基本的上網、辦公、看全高清視頻流暢。
不過還是那句,這個評分僅僅作為一種簡捷的判斷、選購依據,並非完全嚴謹的。
另外從2015年開始,英特爾又推出了CoreM(酷睿M)系列處理器,主打超低功耗(4.5W),無需風扇散熱。m系列的命名規則跟i系列類似。相信大家可以觸類旁通,這里就不贅述了。
3.顯卡型號怎麼看?
和英特爾相似,筆記本上的獨立顯卡大部分來自NVIDIA(英偉達)。不過相比之下NVIDIA顯卡的命名就簡單得多。
顯卡型號顯示960M。其中9是代機,也就是第九代NVIDIA顯卡。目前市面上的筆記本以9系列為主,也有一定數量的8系列。
後面兩位數代表的是等級,一般是從10到80,數字越大性能越強,相應也越耗電。後綴M表示針對筆記本優化(性能低於桌面版,所以功耗和發熱也更低)。
今年NVIDIA還增加了MX後綴的顯卡,可以理解為小改款,性能比M的版本小有提升。而GTX的前綴,只有850M、950M或者以上的顯卡才有,是高性能的代表。顯卡和CPU類似,顯卡性能越高,功耗、發熱量也越高。
4.關於內存:
一般我們只需要關注3個參數即可:內存的容量、內存的代際、內存的頻率。容量大家都好理解,代際和頻率可能需要簡單提一下。目前筆記本中常見的,一般是DDR31600(第三代DDR內存,頻率1600MHz)和DDR42133(第四代DDR內存,頻率2133MHz)。前者更加普遍,而後者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其實比起這些參數,其實更加關注筆記本的內存升級空間。早些年的筆記本,一般有兩個內存槽(佔用一個空餘一個),方便用戶自己升級內存。
但現在不少筆記本基於商業上的考慮、或是為了將筆記本做得更輕薄。只配有一個內存槽,或者直接把內存焊在主板上。讓自己升級內存變得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
㈣ 電腦各種系統的區別
win98 現在基本不用,不過對於很多程序的兼容性很支持。特別是古老的程序。
WIN2000 主要是作為伺服器操作系統使用,具有很好的穩定性,還過得去的安全性,對於軟體的兼容性也很強,技術比較成熟。
WIN2003 主要用於伺服器操作系統,具有很好的安全策略,對於軟體的兼容性沒有2000強,技術相對於2000來說沒有2000成熟,不過對於現在很多針對2000伺服器的攻擊手法,為了安全的伺服器,建議還是使用2003
winXP 快捷的啟動,簡單的操作,穩定的性能,是個人家庭電腦的首選操作系統。個人建議使用。
vista 這個操作系統是一個具有很高安全性的操作系統,畫面美觀,不過佔用系統資源大,技術不成熟,所以只能說是一個過度產品。
win2008 一個新的操作系統,技術很新,保留評論。
㈤ 怎樣了解電腦操作系統
操作系統(Operating System,簡稱OS)是管理和控制計算機硬體與軟體資源的計算機程序,是直接運行在「裸機」上的最基本的系統軟體,任何其他軟體都必須在操作系統的支持下才能運行。
操作系統是用戶和計算機的介面,同時也是計算機硬體和其他軟體的介面。操作系統的功能包括管理計算機系統的硬體、軟體及數據資源,控製程序運行,改善人機界面,為其它應用軟體提供支持,讓計算機系統所有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提供各種形式的用戶界面,使用戶有一個好的工作環境,為其它軟體的開發提供必要的服務和相應的介面等。實際上,用戶是不用接觸操作系統的,操作系統管理著計算機硬體資源,同時按照應用程序的資源請求,分配資源,如:劃分CPU時間,內存空間的開辟,調用列印機等。
系統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1.屏蔽硬體物理特性和操作細節,為用戶使用計算機提供了便利.
指令系統(成千上萬條機器指令,它們的執行由微程序的指令解釋系統實現的)。計算機問世初期,
計算機工作者就是在裸機上通過手工操作方式進行工作。計算機硬體體系結構越來越復雜。
2.有效管理系統資源,提高系統資源使用效率
如何有效地管理、合理地分配系統資源,提高系統資源的使用效率是操作系統必須發揮的主要作用。資源利用率、系統吞吐量是兩個重要的指標。
計算機系統要同時供多個程序共同使用。操作解決資源共享問題.如何分配、管理有限的資源是非常關鍵的問題.
操作系統定義:操作系統是計算機系統中最基本的系統軟體,它用於有效地管理系統資源,並為用戶使用計算機提供了便利的環境 。
㈥ 了解計算機系統的組成,掌握計算機硬體的五大組成部分
1、運算器
2、控制器
3、存儲器
4、輸入裝置
5、輸出裝置
五大部件組成計算機,每一部件分別按要求執行特定的基本功能。
⑴ 運算器或稱算術邏輯單元(Arithmetical and Logical Unit)
運算器的主要功能是對數據進行各種運算。這些運算除了常規的加、減、乘、除等基本的算術運算之外,還包括能進行「邏輯判斷」的邏輯處理能力,即「與」、「或」、「非」這樣的基本邏輯運算以及數據的比較、移位等操作。
⑵ 存儲器(Memory unit)
存儲器的主要功能是存儲程序和各種數據信息,並能在計算機運行過程中高速、自動地完成程序或數據的存取。存儲器是具有「記憶」功能的設備,它用具有兩種穩定狀態的物理器件來存儲信息。這些器件也稱為記憶元件。由於記憶元件只有兩種穩定狀態,因此在計算機中採用只有兩個數碼「0」和「1」的二進制來表示數據。記憶元件的兩種穩定狀態分別表示為「0」和「1」。日常使用的十進制數必須轉換成等值的二進制數才能存入存儲器中。計算機中處理的各種字元,例如英文字母、運算符號等,也要轉換成二進制代碼才能存儲和操作。
存儲器是由成千上萬個「存儲單元」構成的,每個存儲單元存放一定位數(微機上為8位)的二進制數,每個存儲單元都有唯一的編號,稱為存儲單元的地址。「存儲單元」是基本的存儲單位,不同的存儲單元是用不同的地址來區分的,就好像居民區的一條街道上的住戶是用不同的門牌號碼來區分一樣。
計算機採用按地址訪問的方式到存儲器中存數據和取數據,即在計算機程序中,每當需要訪問數據時,要向存儲器送去一個地址指出數據的位置,同時發出一個「存放」命令(伴以待存放的數據),或者發出一個「取出」命令。這種按地址存儲方式的特點是,只要知道了數據的地址就能直接存取。但也有缺點,即一個數據往往要佔用多個存儲單元,必須連續存取有關的存儲單元才是一個完整的數據。
計算機在計算之前,程序和數據通過輸入設備送入存儲器,計算機開始工作之後,存儲器還要為其它部件提供信息,也要保存中間結果和最終結果。因此,存儲器的存數和取數的速度是計算機系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標。
⑶ 控制器(Control Unit)
控制器是整個計算機系統的控制中心,它指揮計算機各部分協調地工作,保證計算機按照預先規定的目標和步驟有條不紊地進行操作及處理。
控制器從存儲器中逐條取出指令,分析每條指令規定的是什麼操作以及所需數據的存放位置等,然後根據分析的結果向計算機其它部分發出控制信號,統一指揮整個計算機完成指令所規定的操作。因此,計算機自動工作的過程,實際上是自動執行程序的過程,而程序中的每條指令都是由控制器來分析執行的,它是計算機實現「程序控制」的主要部件。
通常把控制器與運算器合稱為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工業生產中總是採用最先進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來製造中央處理器,即 CPU 晶元。它是計算機的核心部件。它的性能,主要是工作速度和計算精度,對機器的整體性能有全面的影響。
⑷ 輸入設備(Input device)
用來向計算機輸入各種原始數據和程序的設備叫輸入設備。輸入設備把各種形式的信息,如數字、文字、圖像等轉換為數字形式的「編碼」,即計算機能夠識別的用1和0表示的二進制代碼(實際上是電信號),並把它們「輸入」(INPUT)到計算機內存儲起來。鍵盤是必備的輸入設備、常用的輸入設備還有滑鼠器、圖形輸入板、視頻攝像機等。
⑸ 輸出設備(Output device)
從計算機輸出各類數據的設備叫做輸出設備。輸出設備把計算機加工處理的結果(仍然是數字形式的編碼)變換為人或其它設備所能接收和識別的信息形式如文字、數字、圖形、聲音、電壓等。常用的輸出設備有顯示器、列印機、繪圖儀等。
通常把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合稱為I/O設備(輸入/輸出設備)。
打字不易,望採納!!!!
㈦ 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組成
1、硬體
硬體系統主要由中央處理器、存儲器、輸入輸出控制系統和各種外部設備組成。中央處理器是對信息進行高速運算處理的主要部件,其處理速度可達每秒幾億次以上操作。
存儲器用於存儲程序、數據和文件,常由快速的內存儲器(容量可達數百兆位元組,甚至數G位元組)和慢速海量外存儲器(容量可達數十G或數百G以上)組成。各種輸入輸出外部設備是人機間的信息轉換器,由輸入-輸出控制系統管理外部設備與主存儲器(中央處理器)之間的信息交換。
2、軟體
軟體分為系統軟體、支撐軟體和應用軟體。系統軟體由操作系統、實用程序、編譯程序等組成。操作系統實施對各種軟硬體資源的管理控制。實用程序是為方便用戶所設,如文本編輯等。編譯程序的功能是把用戶用匯編語言或某種高級語言所編寫的程序,翻譯成機器可執行的機器語言程序。
支撐軟體有介面軟體、工具軟體、環境資料庫等,它能支持用機的環境,提供軟體研製工具。支撐軟體也可認為是系統軟體的一部分。應用軟體是用戶按其需要自行編寫的專用程序,它藉助系統軟體和支援軟體來運行,是軟體系統的最外層。
(7)認識電腦各系統擴展閱讀:
計算機系統的特點是能進行精確、快速的計算和判斷,而且通用性好,使用容易,還能聯成網路。
①計算:一切復雜的計算,幾乎都可用計算機通過算術運算和邏輯運算來實現。
②判斷:計算機有判別不同情況、選擇作不同處理的能力,故可用於管理、控制、對抗、決策、推理等領域。
③存儲:計算機能存儲巨量信息。
④精確:只要字長足夠,計算精度理論上不受限制。
⑤快速:計算機一次操作所需時間已小到以納秒計。
⑥通用:計算機是可編程的,不同程序可實現不同的應用。
⑦易用:豐富的高性能軟體及智能化的人-機介面,大大方便了使用。
⑧聯網:多個計算機系統能超越地理界限,藉助通信網路,共享遠程信息與軟體資源。
㈧ 如何認識電腦系統
不明白你是什麼意思,是指認識結構知識還是如何操作。
電腦的發展如下介紹:
英文名稱:computer
電子計算機是一種根據一系列指令來對數據進行處理的機器。所相關的技術研究叫計算機科學,由數據為核心的研究稱信息技術。
計算機種類繁多。實際來看,計算機總體上是處理信息的工具。根據圖靈機理論,一部具有最基本功能的計算機應當能夠完成任何其它計算機能做的事情。因此,只要不考慮時間和存儲因素,從個人數碼助理(PDA)到超級計算機都應該可以完成同樣的作業。即是說,即使是設計完全相同的計算機,只要經過相應改裝,就應該可以被用於從公司薪金管理到無人駕駛飛船操控在內的各種任務。由於科技的飛速進步,下一代計算機總是在性能上能夠顯著地超過其前一代,這一現象有時被稱作「摩爾定律」。
計算機在組成上形式不一。早期計算機的體積足有一間房屋大小,而今天某些嵌入式計算機可能比一副撲克牌還小。當然,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大量體積龐大的巨型計算機為特別的科學計算或面向大型組織的事務處理需求服務。比較小的,為個人應用而設計的計算機稱為微型計算機,簡稱微機。我們今天在日常使用「計算機」一詞時通常也是指此。不過,現在計算機最為普遍的應用形式卻是嵌入式的。嵌入式計算機通常相對簡單,體積小,並被用來控制其它設備—無論是飛機,工業機器人還是數碼相機。
上述對於電子計算機的定義包括了許多能計算或是只有有限功能的特定用途的設備。然而當說到現代的電子計算機,其最重要的特徵是,只要給予正確的指示,任何一台電子計算機都可以模擬其他任何計算機的行為(只受限於電子計算機本身的存儲容量和執行的速度)。據此,現代電子計算機相對於早期的電子計算機也被稱為通用型電子計算機。
㈨ 操作系統的基本功能有哪些你了解哪幾種操作系統,各有什麼特點
操作系統基本功能最主要就是為各種程序提供運行的平台與環境,各種程序就像演員為我們表演好看的節目(好用的各種軟體),操作系統就像舞台。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統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大多數人都會用的微軟公司的windows系列:win3.0,win3.1 win3.2 win95 win97 win2000 winxp ,win vista,win7 另外一種是unix系列的操作系統。還有其它的如os蘋果系統。windos系列的操作系統主要特點就是簡單,圖形操作,不需要死記命令,適合非專業人士使用。unix系列由於是開源的,所以操作復雜,功能強大,可以按自己的需求設計與改造,適合專業人士,不適合初學者。linux也是在unix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蘋果系統是由蘋果公司針對自己產品開發出來的平台,側重於圖形處理。簡單來說大體就這樣,具體你可以在網路再找找這方面的資料,應該有很多,不過我以上的純屬於自己理解的東東,不是在網路搜出來的哦。
㈩ 電腦系統的認識
電腦系統簡介據統計國人有超過95%的計算機使用windows系統。每一種操作系統又根據其內核不同細分為不同系列,例如windows有windows3.1,windows95,windows98,windows2000,windows xp,windows 2003,windows vista,windows 7等。最近又出現了谷歌新研發的電腦操作系統,此系統是和linux,Unix一樣的開源操作系統 ,當然此系統目前正在開發當中但是已經有了初步的構型,在前段時間已經有一位外國電腦愛好者根據谷歌的內核開發出了應用於桌面的系統了,並有大量的用戶進行下載嘗試了。 WINDOWS 2003編輯本段早期的操作系統最初的電腦並沒有操作系統,人們通過各種操作按鈕來控制計算機,後來出現了匯編語言,操作人員通過有孔的紙帶將程序輸入電腦進行編譯。這些將語言內置的電腦只能由操作人員自己編寫程序來運行,不利於設備、程序的共用。為了解決這種問題,就出現了操作系統,這樣就很好實現了程序的共用,以及對計算機硬體資源的管理。 隨著計算技術和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微型計算機迅速發展起來。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了計算機操作系統。1976年,美國DIGITAL RESEARCH軟體公司研製出8位的CP/M操作系統。這個系統允許用戶通過控制台的鍵盤對系統進行控制和管理,其主要功能是對文件信息進行管理,以實現硬碟文件或其他設備文件的自動存取。此後出現的一些8位操作系統多採用CP/M結構。編輯本段windows操作系統的安裝以安裝2003為例,其他類似你需要一張2003的安裝光碟,如果你原先的系統安裝在C盤,需要先把C盤格式化,方法下面就有。如何裝2003系統第一步,設置光啟:所謂光啟,意思就是計算機在啟動的時候首先讀光碟機,這樣的話如果光碟機中有具有光啟功能的光碟就可以趕在硬碟啟動之前讀取出來(比如從光碟安裝系統的時候)。設置方法:1.啟動計算機,並按住DEL鍵不放,直到出現BIOS設置窗口(通常為藍色背景,黃色英文字)。2.選擇並進入第二項,「BIOS SETUP」(BIOS設置)。在裡面找到包含BOOT文字的項或組,並找到依次排列的「FIRST」「SECEND」「THIRD」三項,分別代表「第一項啟動」「第二項啟動」和「第三項啟動」。這里我們按順序依次設置為「光碟機」「軟碟機」「硬碟」即可。(如在這一頁沒有見到這三項E文,通常BOOT右邊的選項菜單為「SETUP」,這時按回車進入即可看到了)應該選擇「FIRST」敲回車鍵,在出來的子菜單選擇CD-ROM。再按回車鍵3.選擇好啟動方式後,按F10鍵,出現E文對話框,按「Y」鍵(可省略),並回車,計算機進行重啟。第二步,從光碟安裝2003系統在重啟之前放入2003安裝光碟,在看到屏幕底部出現CD字樣的時候,按回車鍵。才能實現光啟,否則計算機開始讀取硬碟,也就是跳過光啟從硬碟啟動了。2003系統盤光啟之後便是藍色背景的安裝界面,這時系統會自動分析計算機信息,不需要任何操作,直到顯示器屏幕變黑一下,隨後出現藍色背景的中文界面。這時首先出現的是2003系統的協議,按F8鍵(代表同意此協議),之後可以見到硬碟所有分區的信息列表,並且有中文的操作說明。選擇C盤,按D鍵刪除分區(之前記得先將C盤的有用文件做好備份),C盤的位置變成「未分區」,再在原C盤位置(即「未分區」位置)按C鍵創建分區,分區大小不需要調整。之後原C盤位置變成了「新的未使用」字樣,按回車鍵繼續。接下來有可能出現格式化分區選項頁面,推薦選擇「用FAT32格式化分區(快)」。按回車鍵繼續。系統開始格式化C盤,速度很快。格式化之後是分析硬碟和以前的WINDOWS操作系統,速度同樣很快,隨後是復制文件,大約需要8到13分鍾不等(根據機器的配置決定)。復制文件完成(100%)後,系統會自動重新啟動,這時當再次見到CD-ROM.....的時候,不需要按任何鍵,讓系統從硬碟啟動,因為安裝文件的一部分已經復制到硬碟里了(註:此時光碟不可以取出)。出現藍色背景的彩色2003安裝界面,左側有安裝進度條和剩餘時間顯示,起始值為39分鍾,也是根據機器的配置決定,通常P4,2.4的機器的安裝時間大約是15到20分鍾。此時直到安裝結束,計算機自動重啟之前,除了輸入序列號和計算機信息(隨意填寫),以及敲2到3次回車之外,不需要做任何其它操作。系統會自動完成安裝。第三步,驅動的安裝1.重啟之後,將光碟取出,讓計算機從硬碟啟動,進入2003的設置窗口。2.依次按「下一步」,「跳過」,選擇「不注冊」,「完成」。3.進入2003系統桌面。4.在桌面上單擊滑鼠右鍵,選擇「屬性」,選擇「顯示」選項卡,點擊「自定義桌面」項,勾選「我的電腦」,選擇「確定」退出。5.返回桌面,右鍵單擊「我的電腦」,選擇「屬性」,選擇「硬體」選項卡,選擇「設備管理器」,裡面是計算機所有硬體的管理窗口,此中所有前面出現黃色問號+嘆號的選項代表未安裝驅動程序的硬體,雙擊打開其屬性,選擇「重新安裝驅動程序」,放入相應當驅動光碟,選擇「自動安裝」,系統會自動識別對應當驅動程序並安裝完成。(AUDIO為音效卡,VGA為顯卡,SM為主板,需要首先安裝主板驅動,如沒有SM項則代表不用安裝)。安裝好所有驅動之後重新啟動計算機。至此驅動程序安裝完成。Windows是Microsoft公司在1985年11月發布的第一代窗口式多任務系統,它使PC機開始進入了所謂的圖形用戶界面時代。Windows 1.x版是一個具有多窗口及多任務功能的版本,但由於當時的硬體平台為PC/XT,速度很慢,所以Windows 1.x版本並未十分流行。1987年底,Microsoft公司又推出了MS-Windows 2.x版,它具有窗口重疊功能,窗口大小也可以調整,並可把擴展內存和擴充內存作為磁碟高速緩存,從而提高了整台計算機的性能,此外它還提供了眾多的應用程序。編輯本段windows操作系統發展1990年,Microsoft公司推出了Windows 3.0,它的功能進一步加強,具有強大的內存管理,且提供了數量相當多的Windows應用軟體,因此成為386、486微機新的操作系統標准。隨後,Windows發表3.1版,而且推出了相應的中文版。3.1版較之3.0版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受到了用戶歡迎,是當時最流行的Windows版本。1995年,Microsoft公司推出了Windows 95。在此之前的Windows都是由DOS引導的,也就是說它們還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系統,而Windows 95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系統,並在很多方面做了進一步的改進,還集成了網路功能和即插即用功能,是一個全新的32位操作系統。1998年,Microsoft公司推出了Windows 95的改進版Windows 98,Windows 98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把微軟的Internet瀏覽器技術整合到了Windows 95裡面,使得訪問Internet資源就像訪問本地硬碟一樣方便,從而更好地滿足了人們越來越多的訪問Internet資源的需要。Windows XP已經成為目前實際使用的主流操作系統。從微軟1985年推出Windows 1.0以來,Windows系統從最初運行在DOS下的Windows 3.x,到現在風靡全球的Windows 9x/Me/2000/NT/XP/7,幾乎成為了操作系統的代名詞。編輯本段DOS操作系統計算機操作系統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單用戶、單任務的操作系統,繼CP/M操作系統之後,還出現了C-DOS、M-DOS、TRS-DOS、S-DOS和MS-DOS等磁碟操作系統。其中值得一提的是MS-DOS,它是在IBM-PC及其兼容機上運行的操作系統,它起源於SCP86-DOS,是1980年基於8086微處理器而設計的單用戶操作系統。後來,微軟公司獲得了該操作系統的專利權,配備在IBM-PC機上,並命名為PC-DOS。1981年,微軟的MS-DOS 1.0版與IBM的PC面世,這是第一個實際應用的16位操作系統。微型計算機進入一個新的紀元。1987年,微軟發布MS-DOS 3.3版本,是非常成熟可靠的DOS版本,微軟取得個人操作系統的霸主地位。從1981年問世至今,DOS經歷了7次大的版本升級,從1.0版到現在的7.0版,不斷地改進和完善。但是,DOS系統的單用戶、單任務、字元界面和16位的大格局沒有變化,因此它對於內存的管理也局限在640KB的范圍內。編輯本段Linux操作系統Linux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一個自由軟體,它是一個可與UNIX和Windows相媲美的操作系統,具有完備的網路功能。Linux最初由芬蘭人Linus Torvalds開發,其源程序在Internet網上公布以後,引起了全球電腦愛好者的開發熱情,許多人下載該源程序並按自己的意願完善某一方面的功能,再發回到網上,Linux也因此被雕琢成為一個全球最穩定的、最有發展前景的操作系統。從發展前景上看,Linux取代UNIX和Windows還為時過早,但一個穩定性、靈活性和易用性都非常好的軟體,肯定會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