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最早提出雲計算概念的人
1983年,太陽電腦公司提出「網路是電腦」概念。
2006年3月,亞馬遜推出彈性計算雲服務。
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會首次提出「雲計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Google「雲端計算」源於Google工程師克里斯托弗比希利亞所做的「Google 101」項目。
2007年10月,Google與IBM開始在美國大學校園,包括卡內基美隆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馬里蘭大學等,推廣雲計算的計劃,這項計劃希望能降低分布式計算技術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成本,並為這些大學提供相關的軟硬體設備及技術支持(包括數百台個人電腦及BladeCenter與System x伺服器,這些計算平台將提供1600個處理器,支持包括Linux、Xen、Hadoop等開放源代碼平台)。而學生則可以通過網路開發各項以大規模計算為基礎的研究計劃。
2008年1月30日,Google宣布在台灣啟動「雲計算學術計劃」,將與台灣台大、交大等學校合作,將這種先進的大規模、快速計算技術推廣到校園。
2008年2月1日,IBM宣布將在中國無錫太湖新城科教產業園為中國的軟體公司建立全球第一個雲計算中心。
2008年7月29日,雅虎、惠普和英特爾宣布一項涵蓋美國、德國和新加坡的聯合研究計劃,推出雲計算研究測試床,推進雲計算。該計劃要與合作夥伴創建6個數據中心作為研究試驗平台,每個數據中心配置1400個至4000個處理器。這些合作夥伴包括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Steinbuch計算中心、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賓分校、英特爾研究院、惠普實驗室和雅虎。
2008年8月3日,美國專利商標局網站信息顯示,戴爾正在申請「雲計算」(Cloud Computing)商標,此舉旨在加強對這一未來可能重塑技術。
2009年11月,中國第一家雲計算產業協會在深圳成立,協會的成立標志著地方政府對發展雲計算產業的信心。2010年3月5日,Novell與雲安全聯盟(CSA)共同宣布一項供應商中立計劃,名為「可信任雲計算計劃(Trusted Cloud Initiative)」。
2010年7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包括Rackspace、AMD、Intel、戴爾等支持廠商共同宣布「OpenStack」開放源代碼計劃,微軟在2010年10月表示支持OpenStack與Windows Server 2008 R2的集成;而Ubuntu已把OpenStack加至11.04版本中。
2011年2月,思科系統正式加入OpenStack,重點研製OpenStack的網路服務。12月,中國電信投資120億元建雲計算數據中心
『貳』 雲計算是誰發明的
1983年,太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提出「網路是電腦」(「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
2006年3月,亞馬遜(Amazon)推出彈性計算雲(Elastic Compute Cloud;EC2)服務。
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會(SES San Jose
2006)首次提出「雲計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Google「雲端計算」源於Google工程師克里斯托弗·比希利亞所做的「Google
101」項目。
2007年10月,Google與IBM開始在美國大學校園,包括卡內基美隆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馬里蘭大學等,推廣雲計算的計劃,這項計劃希望能降低分布式計算技術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成本,並為這些大學提供相關的軟硬體設備及技術支持(包括數百台個人電腦及BladeCenter與System
x伺服器,這些計算平台將提供1600個處理器,支持包括Linux、Xen、Hadoop等開放源代碼平台)。而學生則可以通過網路開發各項以大規模計算為基礎的研究計劃。
2008年1月30日,Google宣布在台灣啟動「雲計算學術計劃」,將與台灣台大、交大等學校合作,將這種先進的大規模、快速計算技術推廣到校園。
2008年2月1日,IBM(NYSE: IBM)宣布將在中國無錫太湖新城科教產業園為中國的軟體公司建立全球第一個雲計算中心(Cloud Computing
Center)。
2008年7月29日,雅虎、惠普和英特爾宣布一項涵蓋美國、德國和新加坡的聯合研究計劃,推出雲計算研究測試床,推進雲計算。該計劃要與合作夥伴創建6個數據中心作為研究試驗平台,每個數據中心配置1400個至4000個處理器。這些合作夥伴包括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Steinbuch計算中心、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賓分校、英特爾研究院、惠普實驗室和雅虎。
2008年8月3日,美國專利商標局網站信息顯示,戴爾正在申請「雲計算」(Cloud Computing)商標,此舉旨在加強對這一未來可能重塑技術。
2009年11月,中國第一家雲計算產業協會在深圳成立,協會的成立標志著地方政府對發展雲計算產業的信心。
2010年3月5日,Novell與雲安全聯盟(CSA)共同宣布一項供應商中立計劃,名為「可信任雲計算計劃(Trusted Cloud
Initiative)」。
2010年7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包括Rackspace、AMD、Intel、戴爾等支持廠商共同宣布「OpenStack」開放源代碼計劃,微軟在2010年10月表示支持OpenStack與Windows
Server 2008 R2的集成;而Ubuntu已把OpenStack加至11.04版本中。
2011年2月,思科系統正式加入OpenStack,重點研製OpenStack的網路服務。
現今雲計算正處於一個起步的階段,大大小小的公司提供著各式各樣的雲計算服務,從軟體應用到網路存儲再到郵件過濾。這些公司一部分是基礎設備提供商,另一部分是像Salesforce.之類的SAAS(軟體即服務)提供商。現今主要實現的是基於互聯網的個人服務,但是雲計算的聚合和整合正在產生。
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是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
)、分布式計算(DistributedComputing)、並行計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計算(Utility
Computing)、網路存儲(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虛擬化(Virtualization)、負載均衡(Load
Balance)等傳統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發展融合的產物。
雲計算常與網格計算、效用計算、自主計算相混淆。(網格計算:分布式計算的一種,由一群鬆散耦合的計算機集組成的一個超級虛擬計算機,常用來執行大型任務;效用計算:IT資源的一種打包和計費方式,比如按照計算、存儲分別計量費用,像傳統的電力等公共設施一樣;自主計算:具有自我管理功能的計算機系統。)
事實上,許多雲計算部署依賴於計算機集群(但與網格的組成、體系機構、目的、工作方式大相徑庭),也吸收了自主計算和效用計算的特點。
通過使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而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程伺服器中,企業數據中心的運行將與互聯網更相似。這使得企業能夠將資源切換到需要的應用上,根據需求訪問計算機和存儲系統。
好比是從古老的單台發電機模式轉向了電廠集中供電的模式。它意味著計算能力也可以作為一種商品進行流通,就像煤氣、水電一樣,取用方便,費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通過互聯網進行傳輸的。
操作系統
雲計算操作系統,又稱雲計算中心操作系統、雲OS,是雲計算後台數據中心的整體管理運營系統(也有人認為雲計算系統包括雲終端操作系統,例如現在流行的各類手機操作系統,這與先行的單機操作系統區別不大,在此不做討論),它是指構架於伺服器、存儲、網路等基礎硬體資源和單機操作系統、中間件、資料庫等基礎軟體管理的海量的基礎硬體、軟資源之上的雲平台綜合管理系統。
雲計算操作系統通常包含以下幾個模塊:大規模基礎軟硬體管理、虛擬計算管理、分布式文件系統、業務/資源調度管理、安全管理控制等幾大模塊組成。
「雲計算」時代來臨 雲計算到底指什麼
目前,PC依然是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核心工具——我們用PC處理文檔、存儲資料,通過電子郵件或U盤與他人分享信息。如果PC硬碟壞了,我們會因為資料丟失而束手無策。
而在「雲計算」時代,「雲」會替我們做存儲和計算的工作。
「雲」就是計算機群,每一群包括了幾十萬台、甚至上百萬台計算機。「雲」的好處還在於,其中的計算機可以隨時更新,保證「雲」長生不老。Google就有好幾個這樣的「雲」,其他IT巨頭,如微軟、雅虎、亞馬遜(Amazon)也有或正在建設這樣的「雲」。
屆時,我們只需要一台能上網的電腦,不需關心存儲或計算發生在哪朵「雲」上,但一旦有需要,我們可以在任何地點用任何設備,如電腦、手機等,快速地計算和找到這些資料。
『叄』 雲計算這個概念最早是哪家公司提出來的,是Google么
雲計算是英文Cloud Computing的翻譯,中文中2008年初 才出現。Cloud Computing這個單詞在2006年之前在英文中並不存在。2006年前後,Cloud Computing這個單詞開始偶爾出現。2007年末,Cloud Computing出現的頻率迅速增加。2008年初,Cloud Computing在中文中開始被翻譯為「雲計算」。
雲計算這個概念的直接起源來自Dell的數據中心解決方案、亞馬遜EC2產品和Google-IBM分布式計算項目。為什麼要採用這個單詞,很大程度上與這兩個項目與網路的關系十分密切,而「雲」在很多示意圖裡面是表示互聯網的,雲計算的原始含義即將計算能力放在互聯網上。當然,雲計算發展至今,早已超越了其原始的概念。亞馬遜EC2產品起始於2006年,是現在公認最早的雲計算產品,但那時他們被命名為「Elastic Computing Cloud」,即彈性計算雲
『肆』 華為雲電腦是什麼
雲電腦是虛擬機化計算機(英文:CloudPC),用戶可通過華為平板(PAD)、手機使用雲端高配虛擬化計算機,雲電腦可提供移動辦公、統一存儲、高清制圖、游戲等應用場景。
『伍』 雲伺服器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個雲伺服器是亞馬遜。
在2006年3月,亞馬遜(Amazon)推出彈性計算雲(Elastic Compute Cloud;EC2)服務,比谷歌早3個月。
雲伺服器的業內名稱其實叫做計算單元。所謂計算單元,就是說這個伺服器只能算是一個人的大腦,相當於普通電腦的CPU,裡面的資源都是有限的。
優勢
雲計算伺服器主要面向中小企業用戶與高端用戶提供基於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服務,這一用戶群體龐大,且對互聯網主機應用的需求日益增加。該用戶群體具備如下特徵:業務以主機租用與虛擬專用伺服器為主,部分採用託管服務,且規模較大。
注重短期投資回報率,對產品的性價比要求較高;個性化需求強,傾向於全價值鏈、傻瓜型產品 。用戶在採用傳統的伺服器時,由於成本、運營商選擇等諸多因素,不得不面對各種棘手的問題,而彈性的雲計算伺服器的推出。
『陸』 阿里發布第一台雲電腦,具體是什麼情況
9月17日,2020年雲棲大會上,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展示了第一台雲電腦“無影”,這台電腦沒有主機沒有硬碟和CPU,只有一張名片大小,顧名思義,它所有的數據都是在雲端實現的,通過指紋開機登錄後即進入了雲電腦,只要連接一塊屏幕,就能進入雲桌面,和普通電腦一樣訪問頁面和APP,而且支持無限升級,不像實際電腦一樣需要不定期地更新換代,具有長久使用性。而且即使電腦損壞等情況,數據也不會丟失,因為所有的數據都儲存在雲端,更不用怕病毒的攻擊,安全防護能力極高。
雲電腦的好處還是很多的,不管你去到何地,都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之前未完成的辦公和學習,這種雲電腦模式無疑帶來了巨大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總之現在很期待之後雲電腦的普及。
『柒』 阿里巴巴發布第一台雲電腦叫什麼
9月17日,阿里雲發布了第一台雲電腦,名字叫「無影」。「無影」突破了傳統電腦的物理限制,一張「小卡片」就具備普通電腦數十倍的性能。
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表示,未來每個人都可以在雲上擁有一台超級電腦,可以根據需要隨時隨地擴充算力,無影大規模推廣使用後,可以為全社會節約50%的計算資源,避免算力的浪費。
張建鋒在發布現場展示,在一張名片夾大小的C-Key上,通過指紋開機登錄後即可接入雲電腦服務。只需連接一塊屏幕,就可以進入專屬雲電腦桌面,訪問各種應用和文件,進行設計建模、動畫渲染等操作,這就是「無影」所帶來的未來工作方式。
(7)雲電腦是哪個公司發明擴展閱讀
雲電腦簡介
據悉,雲電腦其實是利用雲計算技術在遠程虛擬出一個和個人電腦相同的主機,用戶網路訪問時,能獲得和使用個人電腦相同的使用體驗。
「雲電腦」這一概念很早就被提出了,現實實踐甚至比概念還要早。最初的電腦,就是很多大箱子占滿屋子,使用者通過客戶端登錄使用。如今的「超級計算機」,其實也是一種「雲電腦」。
『捌』 移動雲電腦是什麼時候出來的
2020年9月17日。根據相關資料查詢:在2020年9月17日在雲棲大會上,阿里雲發布了第一台雲電腦「無影」也就是移動雲電腦,該電腦的發布也象徵著國內的科技又進一步,具體信息可以到官網查詢。
『玖』 現階段體驗最好的雲電腦是什麼
現階段體驗最好的雲電腦是極雲普惠。
極雲普惠雲電腦指的是長沙市極雲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個軟體客戶端,通過遠程機房的頂級硬體設備進行計算,將實時畫面傳輸到本地終端,用戶在本地終端通過網路和遠程機房進行互動。
特點:
極雲普惠雲電腦的出現使得用戶能夠用手機、平板或者低配置電腦玩大型游戲,解決了用戶因為配置不夠而無法玩大型游戲的問題。
極雲普惠雲電腦個人雲盤可以讓用戶自己保存文件,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保存游戲文件、游戲存檔、游戲mod補丁和個人配置。儲存的文件不會因為用戶斷開連接而消失,下次連接可以繼續使用。
『拾』 近期很火的「雲電腦」是什麼呢
“2020雲棲大會”上,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發布了其旗下的第一台雲電腦“無影”。從產品外觀看,“無影”的C-Key大小和名片盒差不多,相當於一枚能隨身攜帶的電腦“密匙”,只需尋得一台雲電腦終端,便能插上C-Key通過指紋解鎖接入雲電腦服務。
這種突破於時代科技局限的概念在初次提出之後就引來了眾多的關注,但可惜的是,在NC這一概念尚處於討論階段時候,就已經在當時眾多的科技大廠中產生了嚴重的分歧。以IBM和Apple為首的廠商和以Intel和Microsoft為首的廠商分立為個不同的陣營,並且在標准上堅持互不妥協。但NC大會與其標准最終也如曇花一現般,時至今日,已不見了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