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操作系統是第幾代計算機產生的啊
第二代
基本上可以說,操作系統就是一個程序,一個介於計算機硬體和計算機用戶/開發者之間的程序,用戶通過它來操作計算機,開發者用它提供的介面來編寫程序。操作系統大概可算是最重要(也可算是最復雜)的程序,基本上,它決定了我們能用電腦干什麼和怎樣用電腦,軟體當然是千變萬化,不斷發展,但無論是在那一種操作系統下跑的軟體,必然受限於操作系統所提供的功能。
換句話說,它只能在操作系統劃下的圈子裡翻筋斗。
第一代計算機是電子管(vacuum tube)計算機(大約1945~1959)是沒有操作系統的,比如1945年問世的第一台電腦ENIAC,那玩意每秒只能做5000次加減法,連現在地攤上最廉價的計算器都不如,你給它寫個操作系統,它也跑不動啊。
第二代的計算機是晶體管(transistor)計算機(大約1959~1964),這個時代的計算機都是所謂的大型機,代表產品是IBM的1403機,運算能力比第一代快多了,達到了每秒幾十~幾百萬次,這個數字看起來還不錯,操作系統夠簡單的話,是可以跑得動的。
操作系統也就是在這時候出現的(也有一種說法,說是在五十年代中期就出現了簡單的操作系統!) 就在這個時代,有一個特別值得一提的操作系統已經開始醞釀,就是大名鼎鼎的OS/360。
『貳』 我們使用的計算機有那幾代主要有哪些特點我們這是第幾代
那是分代的話 不是根基你電腦是幾代!~而是裡面的硬體 分什麼型號 和幾代 包括內存 和 顯卡 Cpu 都是分好幾代~~
『叄』 windows操作系統一共有幾代,分別有哪些
到這里看吧 很全的
基本可以分為以下6大類:
(1)Windows 98
Windows 98是一個發行於1998年6月25日的混合16位/32位的圖形操作系統。這個新的系統是基於Windows 95上編寫的,它改良了硬體標準的支持,例如USB、MMX和AGP。其它特性包括對FAT32文件系統的支持、多顯示器、Web TV的支持和整合到Windows圖形用戶界面的Internet Explorer,稱為活動桌面(Active Desktop)。Windows 98 SE(第二版)發行於1999年6月10日。它包括了一系列的改進,例如Internet Explorer 5、Windows Netmeeting 3、Internet Connection Sharing和對DVD-ROM的支持。
Windows 98的最低系統需求:486DX/66MHz或更高的處理器,16MB的內存,更多的內存將改善性能;如果使用FAT16文件系統, 典型安裝需250兆;因系統設置和選項不同, 所需空間范圍在225兆到310兆之間;如果使用FAT32文件系統, 典型安裝需245兆;因系統設置和選項不同, 所需空間范圍在200兆到270兆之間;CD-ROM或DVD-ROM驅動器和VGA或更高解析度的顯示器,微軟滑鼠或兼容的指向設備。
(2)Windows ME
Windows ME是一個32點陣圖形操作系統,由微軟公司發行於2000年9月14日。這個系統是在Windows 95和Windows 98的基礎上開發的。它包括相關的小的改善,例如Internet Explorer 5.5。其中最主要的改善是用於與流行的媒體播放軟體RealPlayer競爭的Windows Media Player 7。但是Internet Explorer 5.5和Windows Media Player 7都可以在網上免費下載。Movie Maker是這個系統中的一個新的組件。這個程序提供了基本的對視頻的編輯和設計功能,對家庭用戶來說是簡單易學的。但是,最重要的修改是系統去除了DOS,而由系統恢復代替了。在概念上,這是一個大的改進:擁護不再需要有神秘的DOS行命令的知識就可以維護和修復系統。實際上,去除了DOS功能對維護來說是一個障礙,而系統恢復功能也帶來一些麻煩:性能顯著的降低;它也被證明並不能有效的勝任一些通常的錯誤。由於系統每次都自動創建一個先前系統狀態的備份,使得非專業人員很難實行一些急需的修改,甚至是刪除一個不想要的程序或病毒。
(3)Windows 2000
Windows 2000是一個由微軟公司發行於2000年12月19日的32點陣圖形商業性質的操作系統。
Windows 2000有四個版本:Professional、Server、Advanced Server和Datacenter Server。其中Professional是桌面操作系統,它的前一個版本是Windows NT4.0 workstation版本。適合移動家庭用戶使用,可以用於升級WIN9X和NT4。她以NT4的技術為核心,採用標准化的安全技術,穩定性高,最大的優點是不會再像WIN9X那樣頻繁的出現非法程序的提示而死機。
Windows 2000 Server是伺服器版本,它的前一個版本是Windows NT4.0 server版。即可面向一些中小型的企業內部網路伺服器,但它同樣可以應付大型網路中的各種應用程序的需要。Server在NT4的基礎上做了大量的改進,在各種功能方面有了更大的提高。
Advanced Server是Server的企業版,它的前一個版本是Windows NT4.0企業版。與Server版不同的是,Advanced Server具有更為強大的特性和功能。它對SMP(對稱多處理器)的支持要比Server更好,支持的數目可以達到四路。
Datacenter Server是目前為止最強大的伺服器系統,可以支持32路SMP系統和64GB的物理內存。該系統可用於大型資料庫、經濟分析、科學計算以及工程模擬等方面,另外還可用於聯機交易處理。
所有版本的Windows 2000都有共同的一些新特徵:NTFS5,新的NTFS文件系統;EFS,允許對磁碟上的所有文件進行加密;WDM,增強對硬體的支持。如果是家用,還是選擇Professional比較好;如果用於企業內部的伺服器就應該選擇Server;但如果是用於W EB伺服器,那麼Advanced Server是最合適的;Datacenter Server對於一般用戶來說是用不著,因為它的定位是大型的數據處理。
(4)Windows XP
Windows XP,或視窗XP是微軟公司最新發布的一款視窗操作系統。它發行於2001年10月25日,原來的名稱是Whistler。微軟最初發行了兩個版本,家庭版(Home)和專業版(Professional)。家庭版的消費對象是家庭用戶,專業版則在家庭版的基礎上添加了新的為面向商業的設計的網路認證、雙處理器等特性。且家庭版只支持1個處理器,專業版則支持2個。字母XP表示英文單詞的「體驗」(experience)。
Windows XP是基於Windows 2000代碼的產品,同時擁有一個新的用戶圖形界面(叫做月神Luna),它包括了一些細微的修改,其中一些看起來是從Linux的桌面環境(desktop environmen)諸如KDE中獲得的靈感。帶有用戶圖形的登陸界面就是一個例子。此外,Windows XP還引入了一個「基於人物」的用戶界面,使得工具條可以訪問任務的具體細節。
它包括了簡化了的Windows 2000的用戶安全特性,並整合了防火牆,以用來確保長期以來以著困擾微軟的安全問題。
Windows XP的最低系統要求:推薦計算機使用時鍾頻率為 300 MHz 或更高的處理器;至少需要 233 MHz (單個或雙處理器系統);推薦使用Intel Pentium/Celeron 系列、AMD K6/Athlon/Duron 系列或兼容的處理器,推薦使用 128 MB RAM 或更高(最低支持64M,可能會影響性能和某些功能),1.5 GB可用硬碟空間,Super VGA (800x600) 或解析度更高的視頻適配器和監視器,CD-ROM或DVD驅動器,鍵盤和Microsoft 滑鼠或兼容的指針設備。
(5)WINDOWS 2003
相比Windows XP的左右搖擺,Windows 2003(全稱Windows Server 2003)才是微軟朝.NET戰略進發而邁出的真正的第一步。Windows 2003起初的名稱是Windows.NET Server 2003, 2003年1月9日正式改名為Windows Server 2003,並於今年5月步入大陸市場,包括Standard Edition(標准版)、Enterprise Edition(企業版)、Datacenter Edition(數據中心版)、Web Edition(網路版)四個版本,每個版本均有32位和64位兩種編碼。
它大量繼承了Windows XP的友好操作性和Windows 2000 sever的網路特性,是一個同時適合個人用戶和伺服器使用的操作系統。Windows 2003完全延續了Windows XP安裝時方便、快捷、高效的特點,幾乎不需要多少人工參與就可以自動完成硬體的檢測、安裝、配置等工作。雖然在名稱上,Windows 2003又延續了Windows家族的習慣命名法則,但從其提供的各種內置服務以及重新設計的內核程序來說,Windows 2003與Windows 2000/XP有著本質的區別。Windows 2003對硬體的最低要求不高,和Windows 2000 Server相仿,Enterprise Edition版本對CPU頻率要求133MHz以上,內存最小需求為128MB。
(6)windows vista
http://tieba..com/f?kz=488295335
『肆』 微型計算機系統屬於第幾代計算機
「微型計算機」系統屬於第四代計算機。
微型計算機基本介紹:
電子計算機的一種
微型計算機簡稱"微型機"、"微機",由於其具備人腦的某些功能,所以也稱其為"微電腦"。微型計算機是由大規模集成電路組成的、體積較小的電子計算機。它是以微處理器為基礎,配以內存儲器及輸入輸出(I/0)介面電路和相應的輔助電路而構成的裸機。
『伍』 筆記本電腦屬於第幾代計算機為什麼
第三代!
原因如下:計算機有四代。
1、第1代: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
2、第2代: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
3、第3代: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年)
4、第4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機(1970年至今)
4、計算機俗稱電腦,是現代一種用於高速計算的電子計算機器,可以進行數值計算,又可以進行邏輯計算,還具有存儲記憶功能。是能夠按照程序運行,自動、高速處理海量數據的現代化智能電子設備。
5、由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所組成,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的計算機稱為裸機。可分為超級計算機、工業控制計算機、網路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嵌入式計算機五類,較先進的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
『陸』 操作系統在第幾代計算機開始應用
人工操作階段
(無OS,1946---1955年)
管理程序階段
(第一代OS,1955---60年代初)
多道程序設計
(第二代OS,1963---1980年)
與(現代)操作系統的形成(1980年以後)
操作系統的發展
操作系統的發展歷程和計算機硬體的發展歷程密切相關。從1946年誕生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以來,計算機的每一代進化都以減少成本、縮小體積、降低功耗、增大容量和提高性能為目標,隨著計算機硬體的發展,同時也加速了操作系統的形成和發展。
網路操作系統(Network Operation System,NOS)是相對於單機操作系統而言的,是指能使網路上每台計算機能夠方便而有效地共享網路資源,為用戶提供所需的各種服務的操作系統。
網路操作系統除了具備單機操作系統所需的功能外,如內存管理、CPU管理、輸入輸出管理、文件管理等,還有網路通信、網路服務管理等網路功能。
操作系統是用戶和計算機之間進行通信的介面,網路操作系統則是作為網路用戶和計算機網路之間的介面。
操作系統隨著人們對需求的不同也有一個漸進的發展歷程,從最早的單機操作系統到後來的網路操作系統,從單用戶操作系統到多用戶、多任務操作系統。
1. 早期的操作系統
最初的計算機並沒有操作系統,人們通過各種操作按鈕來控制計算機。隨後為了提高效率而出現了匯編語言,操作人員通過有孔的紙帶將程序輸入計算機進行編譯。這些將語言內置的計算機只能由操作人員自己編寫程序來運行,不利於設備、程序的共用。為了解決這種問題,就出現了現代的操作系統。操作系統是人與計算機交互的界面,是各種應用程序共同的平台。有了操作系統,一方面很好地實現了程序的共用,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對計算機硬體資源的管理。
隨著計算技術和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微型計算機迅速發展起來。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了計算機操作系統。1976年,美國DIGITAL RESEARCH軟體公司研製出8位的CP/M操作系統。這個系統允許用戶通過控制台的鍵盤對系統進行控制和管理,其主要功能是對文件信息進行管理,以實現硬碟文件或其他設備文件的自動存取。此後出現的一些8位操作系統多採用CP/M結構。
計算機操作系統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單用戶、單任務的操作系統,繼CP/M操作系統之後,還出現了C-DOS、M-DOS、TRS-DOS、S-DOS和MS-DOS等磁碟操作系統。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MS-DOS,它是在IBM-PC及其兼容機上運行的操作系統,它起源於SCP86-DOS,是1980年基於8086微處理器而設計的單用戶操作系統。後來,微軟公司獲得了該操作系統的專利權,配備在IBM-PC機上,並命名為PC-DOS。1981年,微軟的MS-DOS 1.0版與IBM的PC面世,這是第一個實際應用的16位操作系統。從此,微型計算機進入了一個新紀元。1987年,微軟發布的MS-DOS 3.3版本是非常成熟可靠的DOS版本,微軟據此取得個人操作系統的霸主地位。
從1981年問世至今,DOS經歷了7次大的版本升級,從1.0版到現在的7.0版,不斷地改進和完善。但是,DOS系統的單用戶、單任務、字元界面和16位的大格局沒有變化,因此它對於內存的管理也局限在640KB的范圍內。由此帶來的很多局限性限制了DOS系統進一步的應用,Windows系列操作系統則正是微軟公司為了克服DOS系統的這些限制而開發出來的。
2. 現代操作系統
隨著社會的發展,早期的單用戶操作系統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用戶的要求,各種新型的現代操作系統猶如雨後春筍一樣出現了。
現代操作系統是計算機操作系統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它是以多用戶多道作業和分時為特徵的系統。其典型代表有UNIX、Windows、Linux、OS/2等操作系統。
(1) UNIX
1968年,KenThompson和同在貝爾實驗室計算機研究小組的同事們計劃創建他們自己的操作系統。Ken和Dennis找到了現在非常有名的little-usedPDP-7sittinginacorner,他們用GE系統生成了可在該機器上運行的程序代碼。接下來, Ken和他的同事還完成了第一個命令解釋器和一些簡單的文件處理工具。他們很快寫好了匯編器,系統已經開始自支持了。這時的系統已經有點像UNIX了。文件系統與現在的文件系統相對相似。它使用節點的思想,而且有特殊的文件類型來支持目錄和設備。當時那台PDP-7可同時支持兩個用戶。
小提示:匯編器(assembler)是一種將用匯編語言編寫的程序編譯為計算機可以識別的機器語言的工具。
1970年UNIX被移植到PDP-11/20上。貝爾實驗室專利局成了UNIX的首家商業用戶。這第一個系統有幾點是很值得注意的。運行UNIX的PDP-11/20沒有存儲保護,它僅有的存儲為一個0.5MB的磁碟。系統支持同時3個用戶,分別完成編輯、排版,再加上計算機研究小組進行進一步的UNIX開發。該系統的手冊被標為FirstEdition,日期為1971年11月。
UNIX第二版於1972年發行,增添了管道的功能。該版本還加上了除匯編之外的編程語言支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Ken曾試圖用NB語言來重寫核心。
小提示:NB是由B語言(由Ken和Dennis設計)修改而來的。B語言的前身是BCPL。BCPL(Basic CPL)是Martin Richards於1967年在劍橋設計的。CPL(Combined Programming Language)則是1963年倫敦大學和劍橋大學的合作項目,它頗受Algol60(1960年設計)的設計思想影響。所有這些語言在控制結構上都和C語言相似,不過B和BCPL都是「無類型」的語言(盡管有點用詞不當),它們只支持按「字」來訪問內存。NB演化為C,而C則很快成為新的工具和應用的首選語言。
1973年,Ken和Dennis成功地用C重寫了UNIX核心。解釋器也被重寫了,這增加了系統的健壯性,也使編程和調試變得容易了很多。
1974年,Ken和Dennis在CommunicationsoftheACM上發表了論文介紹UNIX系統。這篇文章在學術界引起了廣泛的興趣。其第5版正式以「僅用於教育目的」的方式向各大學提供。UNIX第5版因此在許多大學廣泛地用於教學。
1975年,第6版UNIX系統發行了。這是第一個在貝爾實驗室外廣為流傳的UNIX系統。AT&T(通過WestElectricCo.)開始向商業和政府用戶提供許可證。
1977年,InteractiveSystems公司成為首家向最終用戶出售UNIX的公司。UNIX終於成了產品。在同一時期有3個小組將UNIX移植到不同的機器上。SteveJohnson和DennisRitchie將UNIX移植到一台Interdata8/32機器上;澳大利亞的Wollongong大學的RichardMiller和同事們將UNIX移植到一台Interdata7/31上;TomLyon和其在普林斯頓(Princeton)的助手們完成了到VM/370的移植。
1977年,加利福尼亞伯克利分校(the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的計算機科學系開始發布他們的Pascal解釋器。其中還包括了一些新的設備驅動程序,對核心的修改、ex編輯器和一個比V6的Shell更好用的解釋器(PascalShell)。這就是所謂的1BSD()。
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在UNIX發展到了版本6之後,AT&T認識到了UNIX的價值,並成立了UNIX系統實驗室(UNIX System Lab,USL)來繼續發展UNIX。因此AT&T一方面繼續發展內部使用的UNIX版本7,一方面由USL開發對外正式發布的UNIX版本,同時AT&T也宣布對UNIX產品擁有所有權。(幾乎在同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系統研究小組(CSRG)使用UNIX對操作系統進行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就反映在他們使用的UNIX中)。他們對UNIX的改進相當多,增加了很多當時非常先進的特性,包括更好的內存管理、快速且健壯的文件系統等,大部分原有的源代碼都被重新寫過,以支持這些新特性。很多其他UNIX使用者,包括其他大學和商業機構,都希望能得到CSRG改進的UNIX系統。因此CSRG中的研究人員把他們的UNIX組成一個完整的UNIX系統(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BSD)並對外發布。
BSD UNIX在UNIX的歷史發展中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被很多商業廠家採用,成為很多商用UNIX的基礎,而AT&T與其同時存在的UNIX版本的影響就小得多。同時很多研究項目也是以BSD UNIX為研究系統,例如美國國防部的項目—— ARPAnet,ARPAnet今天發展成了Internet,而BSD UNIX中最先實現了TCP/IP,使Internet和UNIX緊密結合在一起。
而AT&T的UNIX系統實驗室,同時也在不斷改進他們的商用UNIX版本,直到他們吸收了BSD UNIX中已有的各種先進特性,並結合其本身的特點,推出了UNIX System V版本之後,情況才有了改變。從此以後,BSD UNIX和UNIX System V形成了當今UNIX的兩大主流,現代的UNIX版本大部分都是這兩個版本的衍生產品。
雖然AT&T的UNIX System V也是非常優秀的UNIX版本,但是BSD UNIX在Unix領域內的影響更大。AT&T的UNIX系統實驗室一直關注著BSD的發展,在1992年,UNIX系統實驗室指控BSDI(一家發行商業BSD UNIX的公司)違反了AT&T的許可權,發布自己的UNIX版本,並進一步指控伯克利計算機系統研究組泄漏了UNIX的商業機密(此時的4.3BSD中來自AT&T Unix的代碼已經不足10%)。這個官司影響了很多UNIX廠商,使他們不得不從BSD UNIX轉向UNIX System V,以避免法律問題。這使得當今大多數商業UNIX版本都是基於UNIX System V的。
Novell獲得UNIX的版權後把自己的UNIX改名為UNIXware,而將UNIX商標贈送給X/Open(一個由多家UNIX廠家組成的聯盟),這樣這個聯盟內的所有成員均可使用UNIX商標。從此之後,UNIX不再是專有產品了。後來Novell由於自身的經營問題,又將UNIXware賣給SCO公司。同時,由於BSD系統已經十分成熟,作為對操作系統進行研究的目標已經達到,伯克利計算機系統研究組(CSRG)在發布了4.4BSD-lite2之後就解散了,小組的科研人員有些進入了UNIX商業公司,有些繼續進行其他計算機領域的研究。此時,嚴格意義上的UNIX System V和BSD UNIX都不復存在了,存在的只是它們的各種後續版本。
從UNIX的發展歷程,可以注意到UNIX與其他商業操作系統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其開放性。在系統開始設計時就考慮了各種不同使用者的需要,因而UNIX被設計為具備很大可擴展性的系統。由於它的源代碼被分發給大學,從而在教育界和學術界影響很大,進而影響到商業領域中。大學生和研究者為了科研目的或個人興趣在UNIX上進行各種開發,並且不計較金錢利益,將這些源代碼公開,互相共享,這些行為極大豐富了UNIX本身。很多計算機領域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遵循這些方式,開發了數以千計的自由軟體,包括FreeBSD在內。正因為如此,當今的Internet才如此豐富多彩,與其他商業網路不同,才能成為真正的全球網路。開放是UNIX的靈魂,也是Internet的靈魂。
由於UNIX的開放性,使得存在多個不同的UNIX版本。由於不同的UNIX使用稍有差別的文件、目錄結構,提供略有不同的系統調用,因此對系統管理以及為UNIX開發可移植的應用程序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例如System V和BSD的很多系統調用就存在不同。在UNIX歷史發展中也存在將UNIX完全統一的努力,例如POSIX 規范就是各個UNIX廠商經過協商,達成的UNIX操作系統應該遵循的一套基本系統調用的規定。然而由於存在多個UNIX系統,各個廠商的意見很不統一,因此POSIX規范制定得很寬松,甚至Windows NT中也存在一個POSIX子系統。事實上,只要各個UNIX之間協調發展,不故意為了商業目的而人為地製造系統差異,就能夠保持各個UNIX 之間不至於具有太大的差別,保持UNIX系統的多樣性比只有惟一的一個UNIX系統更能夠促進技術的進步和發展。
UNIX系統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操作系統,它在各種高端應用環境,例如大中型計算機以及其他大型應用系統中使用廣泛。多用戶、多任務、樹形結構的文件系統以及重定向和管道是UNIX的三大特點。UNIX系統有很多變種,例如常見的Sun公司的SunOS和Solaris,IBM公司的AIX、SGI公司的IRIX等,還有一些組織和個人開發了一些面向個人和小型應用的類UNIX系統。
注意:常見的各種BSD以及Linux發布版本都屬於類UNIX系統。這些系統在功能和應用上基本類似於UNIX系統,但通常人們提到的UNIX都是指Solaris、IRIX、AIX等基於專用體系結構的操作系統,而FreeBSD和Linux則是基於個人計算機的。
『柒』 目前使用的微型計算機屬於第幾代計算機
目前使用的微型電腦屬於第四代計算機。
第四代電腦,也叫做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 Circuit,VLSI)是一種將大量晶體管組合到單一晶元的集成電路,其集成度大於大規模集成電路。集成的晶體管數在不同的標准中有所不同。從1970年代開始,隨著復雜的半導體以及通信技術的發展,集成電路的研究、發展也逐步展開。計算機里的控制核心微處理器就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最典型實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VLSI design),尤其是數字集成電路,通常採用電子設計自動化的方式進行,已經成為計算機工程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一塊晶元上集成的元件數超過10萬個,或門電路數超過萬門的集成電路,稱為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是20世紀70年代後期研製成功的,主要用於製造存儲器和微處理機。64k位隨機存取存儲器是第一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大約包含15萬個元件,線寬為3微米。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集成度已達到600萬個晶體管,線寬達到0.3微米。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的電子設備,體積小、重量輕、功耗低、可靠性高。利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可以將一個電子分系統乃至整個電子系統「集成」在一塊晶元上,完成信息採集、處理、存儲等多種功能。例如,可以將整個386微處理機電路集成在一塊晶元上,集成度達250萬個晶體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研製成功,是微電子技術的一次飛躍,大大推動了電子技術的進步,從而帶動了軍事技術和民用技術的發展。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技術和工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世界主要工業國家,特別是美國和日本競爭最激烈的一個領域。
20世紀90年代,電腦向「智能」方向發展,製造出與人腦相似的電腦,可以進行思維、學習、記憶、網路通信等工作。 進入21世紀,電腦更是筆記本化、微型化和專業化,每秒運算速度超過100萬次,不但操作簡易、價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們的部分腦力勞動,甚至在某些方面擴展了人的智能。於是,今天的微型電子計算機就被形象地稱做電腦了。
『捌』 電腦分幾代分別是哪幾代使用什麼電子元件
一、第一代(1946~1958):電子管數字計算機
計算機的邏輯元件採用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磁帶;軟體主要採用機器語言、匯編語言;應用以科學計算為主。其特點是體積大、耗電大、可靠性差、價格昂貴、維修復雜,但它奠定了以後計算機技術的基礎。
二、第二代(1958~1964):晶體管數字計算機
晶體管的發明推動了計算機的發展,邏輯元件採用了晶體管以後,計算機的體積大大縮小,耗電減少,可靠性提高,性能比第一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主存儲器採用磁芯,外存儲器已開始使用更先進的磁碟;軟體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還出現了以批處理為主的操作系統,應用以科學計算和各種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用於工業控制。
三、第三代(1964~1971):集成電路數字計算機
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的邏輯元件採用小、中規模集成電路(SSI、MSI),計算機的體積更小型化、耗電量更少、可靠性更高,性能比第十代計算機又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時,小型機也蓬勃發展起來,應用領域日益擴大。
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軟體逐漸完善,分時操作系統、會話式語言等多種高級語言都有新的發展。
四、第四代(1971年以後):大規模集成電路數字計算機
計算機的邏輯元件和主存儲器都採用了大規模集成電路(LSI)。所謂大規模集成電路是指在單片矽片上集成1000~2000個以上晶體管的集成電路,其集成度比中、小規模的集成電路提高了1~2個以上數量級。這時計算機發展到了微型化、耗電極少、可靠性很高的階段。大規模集成電路使軍事工業、空間技術、原子能技術得到發展,這些領域的蓬勃發展對計算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力地促進了計算機工業的空前大發展。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的迅速發展,計算機除了向巨型機方向發展外,還朝著超小型機和微型機方向飛越前進。1971年末,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在美國舊金山南部的矽谷應運而生,它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此後各種各樣的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如雨後春筍般地研製出來,潮水般地湧向市場,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暢銷品。這種勢頭直至今天仍然方興未艾。特別是IBM-PC系列機誕生以後,幾乎一統世界微型機市場,各種各樣的兼容機也相繼問世。
『玖』 電腦最新系統是windows幾
現在最新的Windows操作系統的版本是Windows11,正式版本已經於今年10月5日推出,英特爾8代及更新的處理器以及AMD銳龍2代3代處理器的電腦,以及具備TPM2.0功能的電腦可以直接安裝,不符合條件的電腦只能使用一些特殊方法強制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