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腦主板的功能主要是什麼
1、主板,又叫主機板(mainboard)、系統板(systembourd)和母板(motherboard);它安裝在機箱內,是微機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部件之一。
2、 主板一般為矩形電路板,上面安裝了組成計算機的主要電路系統,一般有BIOS晶元、I/O控制晶元、鍵盤和面板控制開關介面、指示燈插接件、擴充插槽、主板及插卡的直流電源供電接插件等元件。主板的另一特點,是採用了開放式結構。
3、主板上大都有6-8個擴展插槽,供PC機外圍設備的控制卡(適配器)插接。通過更換這些插卡,可以對微機的相應子系統進行局部升級,使廠家和用戶在配置機型方面有更大的靈活性。
4、總之,主板在整個微機系統中扮演著舉足重新的腳色。可以說,主板的類型和檔次決定著整個微機系統的類型和檔次,主板的性能影響著整個微機系統的性能。
⑵ 分析介紹下電腦主板。
主板又名主機板、母板、系統板等。 在一台微型計算機里,主板上安裝了計算機的主要電路系統,並具有擴展槽和插有各種插件。計算機的質量與主板的設計和工藝有極大的關系。所以從計算機誕生開始,各廠家和用戶都十分重視主板的體系結構和加工水平。了解主板的特性及使用情況,對購機、裝機、用機都是極有價值的。下面我們分別介紹當前流行的Pentium級主板和Pentium Ⅱ 級主板的主要技術特性和使用的有關問題。
編輯本段工作原理
在電路板下面,是錯落有致的電路布線;在上面,則為稜角分明的各個部件:插計算機主板
槽、晶元、電阻、電容等。當主機加電時,電流會在瞬間通過CPU、南北橋晶元、內存插槽、AGP插槽、PCI插槽、IDE介面以及主板邊緣的串口、並口、PS/2介面等。隨後,主板會根據BIOS(基本輸入輸出系統)來識別硬體,並進入操作系統發揮出支撐系統平台工作的功能。
編輯本段基本功能
晶元部分
BIOS晶元:是一塊方塊狀的存儲器,裡面存有與該主板搭配的基本輸入輸出系統程序。能夠讓主板識別各種硬體,還可以設置引導系統的設備,調整CPU外頻等。BIOS晶元是可以寫入的,這方便用戶更新BIOS的版本,以獲取更好的性能及對電腦最新硬體的支持,當然不利的一面便是會讓主板遭受諸如CIH病毒的襲擊。 南北橋晶元:橫跨AGP插槽左右兩邊的兩塊晶元就是南北橋晶元。南橋多位於PCI插槽的上面;而CPU插槽旁邊,被散熱片蓋住的就是北橋晶元。晶元組以北橋晶元為核心,一般情況,主板的命名都是以北橋的核心名稱命名的(如P45的主板就是用的P45的北橋晶元)。北橋晶元主要負責處理CPU、內存、顯卡三者間的「交通」,由於發熱量較大,因而需要散熱片散熱。南橋晶元則負責硬碟等存儲設備和PCI之間的數據流通。南橋和北橋合稱晶元組。晶元組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主板的功能和性能。需要注意的是,AMD平台中部分晶元組因AMD CPU內置內存控制器,可採取單晶元的方式,如nVIDIA nForce 4便採用無北橋的設計。從AMD的K58開始,主板內置了內存控制器,因此北橋便不必集成內存控制器,這樣不但減少了晶元組的製作難度,同樣也減少了製作成本。現在在一些高端主板上將南北橋晶元封裝到一起,只有一個晶元,這樣大大提高了晶元組的功能。 RAID控制晶元:相當於一塊RAID卡的作用,可支持多個硬碟組成各種RAID模式。目前主板上集成的RAID控制晶元主要有兩種:HPT372 RAID控制晶元和Promise RAID控制晶元。
擴展槽部分
所謂的「插拔部分」是指這部分的配件可以用「插」來安裝,用「拔」來反安裝。 內存插槽:內存插槽一般位於CPU插座下方。圖中的是DDR SDRAM插槽,這種插槽的線數為184線。 AGP插槽:顏色多為深棕色,位於北橋晶元和PCI插槽之間。AGP插槽有1×、2×、4×和8×之分。AGP4×的插槽中間沒有間隔,AGP2×則有。在PCI Express出現之前,AGP顯卡較為流行,其傳輸速度最高可達到2133MB/s(AGP8×)。 PCI Express插槽:隨著3D性能要求的不斷提高,AGP已越來越不能滿足視頻處理帶寬的要求,目前主流主板上顯卡介面多轉向PCI Exprss。PCI Exprss插槽有1×、2×、4×、8×和16×之分。注:目前主板支持雙卡:(NVIDIA SLI/ ATI 交叉火力) PCI插槽:PCI插槽多為乳白色,是主板的必備插槽,可以插上軟Modem、音效卡、股票接受卡、網卡、多功能卡等設備。 CNR插槽:多為淡棕色,長度只有PCI插槽的一半,可以接CNR的軟Modem或網卡。這種插槽的前身是AMR插槽。CNR和AMR不同之處在於:CNR增加了對網路的支持性,並且佔用的是ISA插槽的位置。共同點是它們都是把軟Modem或是軟音效卡的一部分功能交由CPU來完成。這種插槽的功能可在主板的BIOS中開啟或禁止。
對外介面部分
硬碟介面:硬碟介面可分為IDE介面和SATA介面。在型號老些的主板上,多集成2個IDE口,通常IDE介面都位於PCI插槽下方,從空間上則垂直於內存插槽(也有橫著的)。而新型主板上,IDE介面大多縮減,甚至沒有,代之以SATA介面。 軟碟機介面:連接軟碟機所用,多位於IDE介面旁,比IDE介面略短一些,因為它是34針的,所以數據線也略窄一些。 COM介面(串口):目前大多數主板都提供了兩個COM介面,分別為COM1和COM2,作用是連接串列滑鼠和外置Modem等設備。COM1介面的I/O地址是03F8h-03FFh,中斷號是IRQ4;COM2介面的I/O地址是02F8h-02FFh,中斷號是IRQ3。由此可見COM2介面比COM1介面的響應具有優先權,現在市面上已很難找到基於該介面的產品。 PS/2介面:PS/2介面的功能比較單一,僅能用於連接鍵盤和滑鼠。一般情況下,滑鼠的介面為綠色、鍵盤的介面為紫色。PS/2介面的傳輸速率比COM介面稍快一些,但這么多年使用之後,雖然現在絕大多數主板依然配備該介面,但支持該介面的滑鼠和鍵盤越來越少,大部分外設廠商也不再推出基於該介面的外設產品,更多的是推出USB介面的外設產品,不過值得一提的時候,由於該介面使用非常廣泛,因此很多使用者即使在使用USB也更願意通過PS/2-USB轉接器插到PS/2上使用,外加鍵盤滑鼠每一代產品的壽命都非常長,因此介面現在依然使用效率極高,但在不久的將來,被USB介面所完全取代的可能性極高。 USB介面:USB介面是現在最為流行的介面,最大可以支持127個外設,並且可以獨立供電,其應用非常廣泛。USB介面可以從主板上獲得500mA的電流,支持熱拔插,真正做到了即插即用。一個USB介面可同時支持高速和低速USB外設的訪問,由一條四芯電纜連接,其中兩條是正負電源,另外兩條是數據傳輸線。高速外設的傳輸速率為12Mbps,低速外設的傳輸速率為1.5Mbps。此外,USB2.0標准最高傳輸速率可達480Mbps。USB3.0已經開始出現在最新主板中,將不久會被推廣。 LPT介面(並口):一般用來連接列印機或掃描儀。其默認的中斷號是IRQ7,採用25腳的DB-25接頭。並口的工作模式主要有三種:1、SPP標准工作模式。SPP數據是半雙工單向傳輸,傳輸速率較慢,僅為15Kbps,但應用較為廣泛,一般設為默認的工作模式。2、EPP增強型工作模式。EPP採用雙向半雙工數據傳輸,其傳輸速率比SPP高很多,可達2Mbps,目前已有不少外設使用此工作模式。3、ECP擴充型工作模式。ECP採用雙向全雙工數據傳輸,傳輸速率比EPP還要高一些,但支持的設備不多。現在使用LPT介面的列印機與掃描儀已經基本很少了,多為使用USB介面的列印機與掃描儀。 MIDI介面:音效卡的MIDI介面和游戲桿介面是共用的。介面中的兩個針腳用來傳送MIDI信號,可連接各種MIDI設備,例如電子鍵盤等,現在市面上已很難找到基於該介面的產品。 SATA介面:SATA的全稱是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串列高級技術附件,一種基於行業標準的串列硬體驅動器介面),是由Intel、IBM、Dell、APT、Maxtor和Seagate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碟介面規范,在IDF Fall 2001大會上,Seagate宣布了Serial ATA 1.0標准,正式宣告了SATA規范的確立。SATA規范將硬碟的外部傳輸速率理論值提高到了150MB/s,比PATA標准ATA/100高出50%,比ATA/133也要高出約13%,而隨著未來後續版本的發展,SATA介面的速率還可擴展到2X和4X(300MB/s和600MB/s)。從其發展計劃來看,未來的SATA也將通過提升時鍾頻率來提高介面傳輸速率,讓硬碟也能夠超頻。
編輯本段主板上的新技術
綜述
計算機行業的技術更新無疑是最頻繁和最迅速的,一種主板從投入市場到淘汰一般只有1~2年的時間。目前市場中銷售的主板普遍使用了一些常見的新技術,並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主要是:採用Flash BIOS,用戶只需軟體即可升級;採用同步突發式(PB Cache)二級高速緩存,與以前的非同步緩存相比,可提高速度和效率;主板集成兩個串口、一個並口和一個軟碟機介面;主板集成2個通道的增強型(EIDE)硬碟介面,用於連接硬碟、IDE光碟機、磁帶機等設備。有些主板還設有PS/2滑鼠口、通用串列匯流排(USB)、DMI資源管理等。下面對一些典型技術作一介紹。
支持MMX
CPU技術的更新和主板產品的更新換代是密切相關的。一旦有新一代的CPU問世,就會有新的晶元組(Chip Set)與之配合,當然也需要新一代的主板支持。目前最熱門的話題當然是MMX技術。 為了更好地和MMX CPU配合,Intel公司推出了430TX晶元組。該晶元組在集成度與速度上進行了優化,支持168線同步內存,採用ACPI(高級配置電源介面)方式的電源管理以便應用於筆記本電腦,另外TX晶元組採用Ultra DMA方式管理IDE設備,除兼容老的Mode 4的硬碟外,對於新一代ATAPI 3硬碟,可提供高達33MB/Sec的傳輸速率,可與SCSI硬碟媲美。目前,基於Intel 430TX晶元組的主板大量上市,主要有技嘉、華碩、微星等廠家的產品。 在高能奔騰級產品,Intel公司也在加緊把MMX技術應用到Pentium Pro處理器中去,構成1998年高檔微機的主流CPU晶元,原代號為Klamath的Pentium Ⅱ。 Pentium Ⅱ 一改原來的陶瓷封裝形式而採用CPU插卡結構,CPU卡一面作為CPU主體及散熱片,另一面可集成CPU的二級緩存。在1998年的今天,Pentium Ⅱ CPU已成為主流晶元大量上市。相應的基於支持晶元組440LX、440BX等的主板也大量面市。
ATX結構
ATX乃ATeXternal的縮寫,是由Intel公司首創以提升微機主板整體性能的新技術。與以前的Baby/MiniAT主板相比,ATX板的優點簡述於下。後面將對AT主板和ATX主板進行較詳細比較。 (1)ATX的主板看上去像是旋轉了90度的Baby AT,但它卻使輸入/輸出介面及其連接器可直接做在主板上。 (2)在ATX主板中,CPU和內存插槽均遠離擴展槽,所有擴展槽都可以插全長的擴展卡,內存的插拔也很方便。此外,因CPU靠近電源,電源風扇也可給CPU散熱。 (3)在ATX主板上,軟硬碟連接器正好位於軟硬碟支架附近,因此只需較短的連線就可連接它們。並在主板上集成了串並口和PS/2滑鼠鍵盤介面。 (4)ATX主板還對整機的電源做了改進,使其更節省能源。新的ATX電源提供3V電壓,以適應新的CPU需要。 另外,ATX主板上還可提供Soft Power(軟電源開關)功能,即由主板控制電源開關,這樣可實現遙控開機和Win95自動關機等功能。但ATX主板需用專門的ATX機箱。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主板廠家為方便用戶使用和升級,在BABY-AT主板上做了普通和ATX兩種電源介面,使用戶不必使用ATX機箱,在普通機箱上加上ATX電源即可享有ATX電源的功能。
通用串列匯流排(USB)介面技術
通用串列匯流排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Intel和其它一些公司共同倡導的一種新型介面標准。隨著計算機應用的發展,外設越來越多,數據機、掃描儀、磁帶機等各種各樣的外設使計算機本身所帶的有限介面顯得異常緊張。通用串列匯流排USB可以簡單地解決這一問題。按目前的工業標准,它是一種四芯的串列通信設備介面,可以連接多達128個外圍設備,並支持即插即用。主要用作計算機與外設之間的連接。通信速率可達12MB/s,比傳統的RS-233C串列通信介面要快得多。今後USB匯流排的可用速率還會提高。採用USB匯流排可以把鍵盤、滑鼠器、列印機、掃描儀、數據機、網路(HUB)等設備按統一的介面方式連接起來,使用戶安裝這些設備變得更簡單。 採用USB匯流排後,計算機後面的許多介面都可以免去,而剩下一兩個統一的USB介面。使用USB匯流排要求有USB驅動程序來配合各種USB設備,而USB驅動程序的基礎部分一般是放在BIOS中的。現在市場上的許多奔騰類主板已經能夠支持USB匯流排,並具有USB介面,但多數主板卻沒有配USB介面線,BIOS中可能也沒有USB匯流排的驅動程序。所以大家不能僅從主板的說明書看到有USB介面,就以為你的主板今後可以使用USB匯流排。目前,符合USB標準的硬碟已經問世,不久將來還會出現更多帶有USB的外設。在國內市場上支持USB介面的主板有大眾、聯訊、華碩等公司的產品。
桌面管理界面DMI技術
DMI,即Desktop Management Interface桌面管理介面,是用來讓系統保存自身及外圍設備相關資料的應用程序。通過DMI可以在操作系統級查詢系統配置信息(不用進入BIOS),包括CPU、內存、I/O擴充插槽等。DMI可以將上述資料存儲在BIOS中的特定位置,也可以利用DMI對資料庫中系統配置情況作出修改以適應不同環境的系統需求(不必進入BIOS)。 主板上的BIOS會盡可能地收集系統信息,將它存在主板上Flash EPROM中一個4K的小塊中,DMI可以恢復資料庫中的系統信息??這個資料庫叫作MIFD(Management Information Format Database)。該BIOS允許動態實時更新DMI信息,DMI還允許在手工加入BIOS不能探測到的信息如使用者姓名、銷售商、計算機編號等。管理者根據DMI提供的信息,很容易地發現系統故障。該介面不僅為管理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還能降低維護成本。
對稱多處理結構
由於CPU速度和性能不斷提高,微機伺服器和工作站由於其突出的性能價格比,越來越受到重視。於是,支持對稱多處理器結構的主板也相繼問世。目前市場常見的多為支持兩顆CPU的Pentium、Pentium Pro和Pentium Ⅱ 主板,主要用於小型伺服器領域。在安裝兩顆CPU的情況下,性能比一顆時提高60%~80%。當然,只有在支持對稱多處理器的操作系統下,比如Windows NT,才能發揮兩顆CPU的功能。
綠色環保電腦
在計算機使用過程中,很多時候計算機設備是空閑的,可是卻全功率運行著,既耗電也加快了系統的老化。綠色環保電腦增強了電腦的電源管理功能,使其在沒有人使用或無程序運行時自動減少各部件的功耗,達到節省能源和保護機器的目的。 目前綠色環保電腦一般遵循EPA(Environmentd Protection Agency,美國環境保護署)標准,符合該標準的電腦在開機啟動時會有一個黃色或綠色的EPA或Energy Star(能源之星)標志出現在屏幕上,如開機啟動時的EPA顯示圖所示。EPA電腦在省電模式下系統耗電量低於30W,其各部件的定義如下: (1)CPU (如Pentium)正常耗電約5W,進入休眠狀態後只耗0.4W; (2)顯示器(一般符合DPMS規范):ON(開機)→等待(Standby)(<15W)→休眠(Suspend)(<15W)→off(<5W); (3)硬碟:正常耗電3-10W,休眠時馬達停轉,耗電<1W。 由此可見,綠色環保電腦由「綠色主板」、「綠色CPU」、「綠色顯示器」和「綠色硬碟」等部件組成,其中主板是關鍵部件,統率著各外圍設備及CPU的綠色功能和對節能參數的設置。當某個外圍設備不支持綠色環保功能時隻影響到該子系統的省電模式不能實施,而主板不支持綠色功能則使所有的外設節能功能失效。 綠色環保電腦的省電模式按無操作時間長短(可設定)分以下幾個檔次: ◇Doze(打盹):CPU時鍾頻率降低,程序運行變慢。 ◇Stand by(等待):CPU時鍾頻進一步降低,顯示器黑屏。 ◇Suspend(休眠):CPU停止運行,所有程序處於停頓狀態,顯示器進入關閉模式。有的主板將硬碟停轉時間單獨設置,也有的將其歸入Suspend。一些新型的主板還支持Suspend狀態下CPU風扇的停轉,而ATX規格的主板更是支持軟體控制開/關機,達到完全意義上的「綠色環保」。 在上述任何一種省電模式,只要接收到系統認可的啟動信號,如滑鼠移動、擊鍵、MODEM呼叫等,均會激活電腦使其進入正常工作狀態。 省電模式的等待時間間隔與系統認可的啟動信號均在系統BIOS中設置。在配備了PC97要求的ACPI(高級電源管理)的主板上也可以通過操作系統(如Windows95)進行節能設置。
編輯本段智慧型主板
綜述
所謂的智慧型主板,不同的主板生產廠家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認為智慧型主板應該沒有跳線(NO JUMPER)、能自動設置CPU的類型、頻率和內外電壓;也有的認為能夠自動偵測CPU和進行電壓設置、CPU過熱可以自動報警的主板稱為智慧型主板;還有的主板本身並不是智慧型主板,但廠商稱可以通過升級卡升級到智慧型主板。那麼,到底什麼樣的主板才算是真正的智慧型主板呢?一般認為,應該滿足下面兩個條件:
首先應該採用無跳線技術設計
使用跳線的主要好處就是可以在同一主板上使用多種品牌型號的CPU,但缺點是存在跳線錯誤,輕則機器不能啟動,重則燒毀CPU。486出現以前由於大多數CPU是焊死在主板上的,無法更換,所以真正自己跳過線的用戶很少。隨著奔騰時代的到來,部分主板已開始使用DIP開關取代跳線來控制CPU的工作狀態。一般情況下,安裝不同的CPU只需對照說明書撥動DIP跳線開關即可,這比裝跳線器方便得多。 但CPU的種類和型號不斷增多,設置DIP開關也變得越來越復雜,而且對普通用戶來說仍顯得太困難。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無跳線的主板才應運而生。第一塊這樣的主板是聯想生產的,隨後聯想又推出了430TX、40LX系列主板,這類主板的共同特點就是通過BIOS來設置CPU的類型、主頻、匯流排頻率和內外電壓。一般情況下,用戶只須插好CPU,開機啟動,主板BIOS即可自動識別CPU種類、型號,並自動根據識別的CPU設置工作電壓,根本不用關心是單電壓還是雙電壓。當然,用戶也可以自己手工設定CPU的時鍾頻率,BIOS將根據CPU類型設定預設電壓,用戶還可以手工設定核心電壓值,簡單而靈活。如果因設置錯誤造成連續三次無法啟動時,BIOS可自動將CPU頻率設成最低並將BIOS參數設成預設,進入BIOS重新設定。因為BIOS的資料庫中存儲有各種CPU的參數,所以對新式CPU的識別理論上可以通過升級BIOS來實現,當然這需要硬體上的支持,如主板提供的電壓是否可滿足新式CPU要求。因此,理論上的智慧型主機板可以將因錯誤設置跳線而造成的災難性後果減小到零。由於無跳線技術的優越性,在聯想的PDI-P51430系列之後,升技推出了X5、TX5 、IT5V、IT5H、SM5、SM5-A、AR5,承啟推出了5TDM,聯訊推出了KTX430、ATX431。 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跳線主板設計將成為一種潮流和時尚。需要說明的是,雖同為無跳線技術,但不同的主板廠家為其命名卻各不相同,聯想稱這為SPEEDEASY,承啟稱之為SEEPU,聯訊稱之為SMARTSOFT,升技稱之為SOFTMENU。
能夠對CPU及系統運行狀態進行自動監測
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具有自動系統監察和能源管理方面,在自動系統監察方面,可自動監察CPU溫度、CPU風扇轉動情況、系統電壓、溫度、資源(包括內存資源和硬碟空間)、信號、輸入、病毒入侵等,如當CPU或系統風扇停轉、溫度過高、系統電壓問題、系統資源不足、病毒入侵時,將顯示警告信息,如果未能引起用戶的注意,將自動採取處理措施,例如當CPU溫度過高時,將在屏幕上顯示警告信息並自動將CPU運行速度減慢(如僅以75MHz運行),避免將CPU燒毀。 對CPU及系統的監控一般是通過使用LM75和LM78專用晶元來實現的。較高級的主板上,在CPU插座下面均安裝有溫度感應器,如LM75晶元(8個管腳),可感應CPU溫度,當CPU溫度過熱時會發出警報。 在能源管理方面,應能支持PC97/98設計指南中的ACPI(高級配置和電源介面)標准,待機模式下可自動停止風扇轉動,關閉硬碟、光碟機、軟碟機等部件的電源,以降低耗電和噪音。另外應具備軟體關機功能和數據機喚醒功能(如果在待機模式中有信號從數據機進入,將自動開機並啟動接收功能,接收後恢復原狀)。
編輯本段ATX主板與AT主板的比較
綜述
前面提到「ATX」,是Intel制定的新的主板結構標准。「ATX」是「AT Extend」的縮寫,那麼95年Intel制定的ATX標准在哪些方面不同於84年IMB制定的已經成為工業標準的AT標准呢?其實,對於軟體來說,AT主板和ATX主板是沒有區別的,ATX相對於AT改進的主要方面是主板上各個元件的相對位置,因為隨著CPU等元件的進步和電腦向多媒體、網路化方面發展,AT主板元件位置的不合理,越來越影響電腦的擴充能力和可靠性。ATX較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必將成為下一代電腦內部結構的標准。目前,很多整機生產廠家都採用了ATX標准。下面我們詳細地比較一下ATX主板和AT主板的情況,以便讀者選用時參考。
AT主板的缺陷
AT主板的缺陷主要體現在下列四個方面: 1.CPU的位置不合理,造成了兩方面的不良影響 首先,由於CPU所處位置散熱通風條件不好,造成現在的高功耗CPU都需要一個專門的小風扇散熱。在整個電腦中,這個小風扇的可靠性是最差的,往往因為小風扇的停轉造成CPU的散熱不良,從而導致頻繁死機甚至CPU被燒毀。 其次,由於CPU位於擴展槽的後面,造成全長的擴展板卡無法插入,直接影響了電腦的擴充能力。另外,CPU旁邊用於給CPU提供3.3V直流電源的穩壓電路所用的散熱片也影響了全長擴展板卡的使用。由於這兩方面因素的影響,某些奔騰主板竟然無法插入一塊全長擴充板卡。 全長擴展板現在還是很常見的,特別是多媒體方面,比如創通的所有SB音效卡、VB視卡都是全長的。其它公司生產的電視卡、多媒體卡、影象捕捉卡大部分也是全長的板卡。 2.內存位置不合理,造成內存升級困難,也造成內存條散熱不良 由於原來的AT標准中沒有規定內存的位置,因此,造成現在主板上內存被安置在一個狹小而又不通風的角落裡,影響了內存的安裝、升級。特別是現代電腦的內存量越來越大,內存條上採用的內存晶元也越來越多,散熱問題也越發重要,使矛盾更加突出。 3.主板的橫向寬度太窄,使得直接從主板上引出介面的空間太小 目前由於多媒體化、網路化,電腦上安插的擴展板卡越來越多,為了緩解這種需求,可以把某些擴充卡的功能集成到主機板上,就象現在的主板都具有多功能卡的功能一樣。但是問題出來了,雖然目前的技術已經可以在主板上集成更多的功能,但是由於輸入輸出信號線沒有空間從主板上直接引出,必須使用特製線纜轉到機箱的後部,佔用擴展卡的位置轉接出來。線纜的增多提高了成本,增加了電腦內的混亂程度,也給安裝、維修帶來不便,更為不利的是降低了整機的可靠性。 4.沒有規定軟硬碟介面及軟硬碟支架的位置 組裝電腦的時候,如果使用的是大型立式機箱,人們常在軟硬碟的線纜上大費周折,因為大部分主板提供的線纜都是針對中小型機箱的,長度不夠。軟硬碟線纜過長,不僅也增加了電腦內連線的混亂,甚至還會因為硬碟線纜過長,造成某些高速硬碟無法發揮其特長,制約了電腦整體性能的提高。
ATX主板的改進
ATX與AT的區別,是把AT(Baby AT)主板上的組件旋轉了90度。當然這只是表面現象,ATX具體的改進是: 1.把CPU的位置放在靠近主機電源的第二風扇的位置,讓主機電源的散熱風扇直接吹CPU,因此CPU上只需要一個散熱片即可,甩掉了直接扣在CPU上性能不可靠的小散熱風扇。CPU和穩壓電路的散熱片再也不會影響全長的擴展板卡的安裝了。 2.內存條位於主板的中央,使得升級、安裝方便。同時,從主機電源第二風扇吹來的氣流也使得內存條的散熱情況大大好轉。 3.ATX主板的邊緣直接提供了2個串口、1個並口、1個PS/2鍵盤和1個PS/2滑鼠的介面,甚至有的主板還提供有一個游戲介面和三個音頻介面,如華碩的SP98AGP-X主板。有效地減少了主機內部線纜的數目,提高了整機的可靠性,降低了電磁輻射和信號裒耗改善了整機的性能。 4.軟硬碟介面現在放到了距軟硬碟支架最近的地方,縮短了線纜的長度,有利於使用高速的UltraI硬碟。 5.ATX主板提供了3.3V直流電源。為了降低功耗,主板上使用3.3V低電壓的設備越來越多,比如CPU、168線SDRAM內存等。採用ATX標准以後,主機電源直接提供了3.3V電壓,因此減少了主板上採用的元件數,不僅降低了主板的成本,同時也有利於提高可靠性和機器的總體性能。 6.ATX標準的機箱在電源關閉的時候仍然可以提供5V、100 mA的直流電流,維持電腦內部一小部分電路在關機的情況下依然保持工作狀態,便於實現遙控開機、軟體關機、定時關機的功能。比如接到遙控開機信號或者電話呼叫信號之後,自動打開電腦電源進行處理。這個特徵使電腦更象消費類電器。
ATX主板對機箱的要求
ATX主板必須使用ATX機箱,ATX機箱也只能安裝ATX主板。這大概是使用ATX主板的限制。各種擴展板卡,無論是全長的ISA、EISA卡,還是PCI卡、鍵盤、串並口插頭都能與AT主板通用。在ATX主板上的鍵盤和滑鼠介面是PS/2,因此需要有這樣的轉換插頭才能用現在的AT鍵盤。 目前的支持Pentium Ⅱ的主板多為ATX主板。顯然,ATX主板必然是當今微電腦的主流。
⑶ 微光電腦如何進入BIOS系統
BIOS(即:基本輸入輸出系統)用於電腦開機運行系統各組件時的自我檢測,以及載入系統啟動引導程序,BIOS設置決定系統以什麼方式啟動,比如硬碟啟動、u盤啟動等,另外BIOS控制了電腦所有的低級功能,很多系統設置需進入BIOS界面才能更改。電腦如何進入bios界面呢?很多朋友不知道電腦進入bios界面操作方法,所以本期講解不同的電腦如何進入bios界面的操作方法。
不同的電腦如何進入bios界面內容請看下面的內容。
一、進入BIOS設置主要按鍵:DEL, ESC, F1, F2, F8, F9, F10, F12
二、不同主板台式機進入BIOS按鍵:
Award BIOS:按「Del」鍵
AMI BIOS:按「Del」或「ESC」鍵
Phoenix BIOS:按「F2」鍵
三、品牌台式機以及筆記本電腦進入BIOS按鍵:
ibm(冷開機按f1,部分新型號可以在重新啟動時啟動按f1)
hp(啟動和重新啟動時按f2)
sony(啟動和重新啟動時按f2)
dell(啟動和重新啟動時按f2)
acer(啟動和重新啟動時按f2)
toshiba(冷開機時按esc然後按f1)
hp compaq(開機到右上角出現閃動游標時按f10,或者開機時按f10)
fujitsu(啟動和重新啟動時按f2)
Samsung(啟動和重新時按f2)
大多數中國大陸國產和台灣品牌(啟動和重新啟動時按f2)
四、開機進入BIOS設置界面步驟:
1、按下電源鍵開機或重新啟動,多數電腦會出現品牌LOGO界面,會提示進入BIOS的按鍵,以下圖為例子,進入BIOS按鍵為DEL;
2、按下鍵盤上的DEL鍵,這時候電腦就會進入BIOS設置主界面,通過↑↓←→方向鍵選擇設置選項。
以上就是小白帶來的不同的電腦如何進入bios界面的全部內容,希望可以提供幫助。
⑷ 什麼是電腦的系統主板
主板,又叫主機板(mainboard)、系統板(systembourd)和母板(motherboard);它安裝在機箱內,是微機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部件之一。 主板一般為矩形電路板,上面安裝了組成計算機的主要電路系統,一般有BIOS晶元、I/O控制晶元、鍵盤和面板控制開關介面、指示燈插接件、擴充插槽、主板及插卡的直流電源供電接插件等元件。主板的另一特點,是採用了開放式結構。主板上大都有6-8個擴展插槽,供PC機外圍設備的控制卡(適配器)插接。通過更換這些插卡,可以對微機的相應子系統進行局部升級,使廠家和用戶在配置機型方面有更大的靈活性。 總之,主板在整個微機系統中扮演著舉足重新的腳色。可以說,主板的類型和檔次決定著整個微機系統的類型和檔次,主板的性能影響著整個微機系統的性能。常見的PC機主板的分類方式有以下幾種
★主板的分類:
?? 一、按主板上使用的CPU分有:
?? 386主板、486主板、奔騰(Pentium,即586)主板、高能奔騰(Pentium Pro,即686)主板。 同一級的CPU往往也還有進一步的劃分,如奔騰主板,就有是否支持多能奔騰(P55C,MMX要求主板內建雙電壓), 是否支持Cyrix 6x86、 AMD 5k86 (都是奔騰級的CPU,要求主板有更好的散熱性)等區別。
?? 二、按主板上I/O匯流排的類型分
?? ·ISA(In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工業標准體系結構匯流排.
?? ·EISA(Extension In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擴展標准體系結構匯流排.
?? ·MCA(Micro Channel)微通道匯流排. 此外,為了解決CPU與高速外設之間傳輸速度慢的"瓶頸"問題,出現了兩種局部匯流排,它們是:
?? ·VESA(Video Electronic Standards Association)視頻電子標准協會局部匯流排,簡稱VL匯流排.
?? ·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圍部件互連局部匯流排,簡稱PCI匯流排. 486級的主板多採用VL匯流排,而奔騰主板多採用PCI匯流排。 目前,繼PCI之後又開發了更外圍的介面匯流排,它們是: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列匯流排。IEEE1394(美國電氣及電子工程師協會1394標准)俗稱"火線(Fire Ware)"。
?? 三、按邏輯控制晶元組分
?? 這些晶元組中集成了對CPU、CACHE、I/0和匯流排的控制586以上的主板對晶元組的作用尤為重視。 Intel公司出品的用於586主板的晶元組有:LX 早期的用於Pentium 60和66MHz CPU的晶元組
?? ·NX 海王星(Neptune),支持Pentium 75 MHz以上的CPU,在Intel 430 FX晶元組推出之前很流行,現在已不多見。
?? ·FX 在430和440兩個系列中均有該晶元組,前者用於Pentium,後者用於Pentium Pro。HX Intel 430系列,用於可靠性要求較高的商用微機。VX Intel 430系列,在HX基礎上針對普通的多媒體應用作了優化和精簡。有被TX取代的趨勢。TX Intel 430系列的最新晶元組,專門針對Pentium MMX技術進行了優化。GX、KX Intel 450系列,用於Pentium Pro,GX為伺服器設計,KX用於工作站和高性能桌面PC。MX Intel 430系列,專門用於筆記本電腦的奔騰級晶元組,參見《Intel 430 MX晶元組》。 非Intel公司的晶元組有:VT82C5xx系列 VIA公司出品的586晶元組。
?? ·SiS系列 SiS公司出品,在非Intel晶元組中名氣較大。
?? ·Opti系列 Opti公司出品,採用的主板商較少。
?? 四、按主板結構分
?? ·AT 標准尺寸的主板,IBM PC/A機首先使用而得名,有的486、586主板也採用AT結構布局
?? ·Baby AT 袖珍尺寸的主板,比AT主板小,因而得名。很多原裝機的一體化主板首先採用此主板結構
?? ·ATX &127; 改進型的AT主板,對主板上元件布局作了優化,有更好的散熱性和集成度,需要配合專門的ATX機箱使用
?? ·一體化(All in one) 主板上集成了聲音,顯示等多種電路,一般不需再插卡就能工作,具有高集成度和節省空間的優點,但也 有維修不便和升級困難的缺點。在原裝品牌機中採用較多
?? ·NLX Intel最新的主板結構,最大特點是主板、CPU的升級靈活方便有效,不再需要每推%B
⑸ 微型計算機有哪些硬體配置
從外觀上看,微型計算機的基本配置是主機箱、鍵盤、滑鼠和顯示器4個部分。另外,微型計算機還常常配置列印機和音箱。一台完整的微型計算機系統由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兩部分組成。
硬體部分
完整的計算機系統包括兩大部分,即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所謂硬體,是指構成計算機的物理設備,即由機械、電子器件構成的具有輸入、存儲、計算、控制和輸出功能的實體部件。下面介紹一下電腦主機的各個部件:
(1)電源:電源是電腦中不可缺少的供電設備,它的作用是將220V交流轉換為電腦中使用的5V,12V,3.3V直流電,其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其他設備工作的穩定性,進而會影響整機的穩定性。
(2)主板:主板是電腦中各個部件工作的一個平台,它把電腦的各個部件緊密連接在一起,各個部件通過主板進行數據傳輸。也就是說,電腦中重要的「交通樞紐」都在主板上,它工作的穩定性影響著整機工作的穩定性。主板一般為矩形電路板,上面安裝了組成計算機的主要電路系統,一般有BIOS晶元、I/O控制晶元、鍵盤和面板控制開關介面、指示燈插接件、擴充插槽、主板及插卡的直流電源供電接插件等元件。
(3)CPU: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即中央處理器,是一台計算機的運算核心和控制核心。其功能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體中的數據。CPU由運算器、控制器、寄存器、高速緩存及實現它們之間聯系的數據、控制及狀態的匯流排構成。作為整個系統的核心,CPU 也是整個系統最高的執行單元,因此CPU已成為決定電腦性能的核心部件,很多用戶都以它為標准來判斷電腦的檔次。
(4)內存:內存又叫內部存儲器(RAM),屬於電子式存儲設備,它由電路板和晶元組成,特點是體積小,速度快,有電可存,無電清空,即電腦在開機狀態時內存中可存儲數據,關機後將自動清空其中的所有數據。內存有SD\DDR、DDR II、DDR III四大類,容量128MB-8GB。
(5)硬碟:硬碟屬於外部存儲器,由金屬磁片製成,而磁片有記功能,所以儲到磁片上的數據,不論在開機,還是並機,都不會丟失。硬碟容量很大,已達TB級,尺寸有3.5英寸、2.5英寸、1.8英寸、1.0英寸等,介面有IDE、SATA、SCSI等,SATA最普遍。
移動硬碟是以硬碟為存儲介質,強調便攜性的存儲產品。市場上絕大多數的移動硬碟都是以標准硬碟為基礎的,而只有很少部分的是以微型硬碟(1.8英寸硬碟等),但價格因素決定著主流移動硬碟還是以標准筆記本硬碟為基礎。因為採用硬碟為存儲介質,因此移動硬碟在數據的讀寫模式與標准IDE硬碟是相同的。移動硬碟多採用USB、IEEE1394等傳輸速度較快的介面,可以較高的速度與系統進行數據傳輸。
(6)音效卡:音效卡是組成多媒體電腦必不可少的一個硬體設備,其作用是當發出播放命令後,音效卡將電腦中的聲音數字信號轉換成模擬信號送到音箱上發出聲音。
(7)顯卡:顯卡在工作時與顯示器配合輸出圖形,文字,顯卡的作用是將計算機系統所需要的顯示信息進行轉換驅動,並向顯示器提供行掃描信號,控制顯示器的正確顯示,是連接顯示器和個人電腦主板的重要元件,是「人機對話」的重要設備之一。
(8)網卡:網卡是工作在數據鏈路層的網路組件,是區域網中連接計算機和傳輸介質的介面,不僅能實現與區域網傳輸介質之間的物理連接和電信號匹配,還涉及幀的發送與接收、幀的封裝與拆封、介質訪問控制、數據的編碼與解碼以及數據緩存的功能等。網卡的作用是充當電腦與網線之間的橋梁,它是用來建立局網並連接到internet的重要設備之一。
在整合型主板中常把音效卡、顯卡、網卡部分或全部集成在主板上。
(9)數據機:數據機是通過電話線上網時必不可少的設備之一。它的作用是將電腦上處理的數字信號轉換成電話線傳輸的模擬信號。隨著ADSL寬頻網的普及,數據機逐漸退出了市場。
(10)軟碟機:軟碟機用來讀取軟盤中的數據。軟盤為可讀寫外部存儲設備,與主板用FDD介面連接。現已淘汰。
(11)光碟機:電腦用來讀寫光碟內容的機器,也是在台式機和筆記本攜帶型電腦里比較常見的一個部件。隨著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使得光碟機在計算機諸多配件中已經成為標准配置。光碟機可分為CD-ROM驅動器、DVD光碟機(DVD-ROM)、康寶(COMBO)和刻錄機等。
(12)顯示器:顯示器有大有小,有薄有厚,品種多樣,其作用是把電腦處理完的結果顯示出來。它是一個輸出設備,是電腦必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分為CRT、LCD、LED三大類,介面有VGA、DVI兩類。
(13)鍵盤:鍵盤是主要的輸入設備通常為104或105鍵,用於把文字、數字等輸到電腦上。
(14)滑鼠:當人們移到滑鼠時,電腦屏幕上就會有一個箭頭指針跟著移動,並可以很准確切指到想指的們位置,快速地在屏幕上定位,它是人們使用電腦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鍵盤滑鼠介面有PS/2和USB兩種。(15)音箱:通過它可以把電腦中的聲音播放出來。
(16)列印機:通過它可以把電腦中的文件列印到紙上,它是重要的輸出設備之一。在列印機領域形成了針式列印機、噴墨列印機、激光列印機三足鼎立的主流產品,各自發揮其優點,滿足各界用戶不同的需求。(17)視頻設備,如攝像頭、掃描儀、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電視卡等設備,用於處理視頻信號。
(18).快閃記憶體檔:通常也被稱作優盤、U盤、閃盤,是一個通用串列匯流排USB介面的無需物理驅動器的微型高容量移動存儲產品,它採用的存儲介質為快閃記憶體存儲介質(Flash Memory)。快閃記憶體檔一般包括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控制晶元和外殼。快閃記憶體檔是具有可多次擦寫、速度快而且防磁、防震、防潮的優點。閃盤採用流行的USB介面,體積只有大拇指大小,重量約20克,不用驅動器,無需外接電源,即插即用,實現在不同電腦之間進行文件交流,存儲容量從1~32GB不等,滿足不同的需求。
(19) 移動存儲卡及讀卡器:存儲卡是利用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技術達到存儲電子信息的存儲器,一般應用在數碼相機、掌上電腦、MP3、MP4等小型數碼產品中作為存儲介質,所以樣子小巧,有如一張卡片,所以稱之為快閃記憶體卡。根據不同的生產廠商和不同的應用,快閃記憶體卡有SmartMedia(SM卡)、Compact Flash(CF卡)、Multi Media Card(MMC卡)、Secure Digital(SD卡)、Memory Stick(記憶棒)、TF卡等多種類型,這些快閃記憶體卡雖然外觀、規格不同,但是技術原理都是相同的。
由於快閃記憶體卡本身並不能被直接電腦辨認,讀卡器就是一個兩者的溝通橋梁。讀卡器Card Reader)可使用很多種存儲卡,如Compact Flash or Smart Media or Microdrive存儲卡等,作為存儲卡的信息存取裝置。讀卡器使用USB1.1/USB2.0的傳輸介面,支持熱拔插。與普通USB設備一樣,只需插入電腦的USB埠,然後插用存儲卡就可以使用了。按照速度來劃分有USB1.1和USB2.0,按用途來劃分,有單一讀卡器和多合一讀卡器。
軟體部分
所謂軟體是指為方便使用計算機和提高使用效率而組織的程序以及用於開發、使用和維護的有關文檔。軟體系統可分為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兩大類。
系統軟體
系統軟體由一組控制計算機系統並管理其資源的程序組成,其主要功能包括:啟動計算機,存儲、載入和執行應用程序,對文件進行排序、檢索,將程序語言翻譯成機器語言等。實際上,系統軟體可以看作用戶與計算機的介面,它為應用軟體和用戶提供了控制、訪問硬體的手段,這些功能主要由操作系統完成。此外,編譯系統和各種工具軟體也屬此類,它們從另一方面輔助用戶使用計算機。下面分別介紹它們的功能。1)操作系統(Operating System,OS)
操作系統是管理、控制和監督計算機軟、硬體資源協調運行的程序系統,由一系列具有不同控制和管理功能的程序組成,它是直接運行在計算機硬體上的、最基本的系統軟體,是系統軟體的核心。操作系統是計算機發展中的產物,它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方便用戶使用計算機,是用戶和計算機的介面。比如用戶鍵入一條簡單的命令就能自動完成復雜的功能,這就是操作系統幫助的結果;二是統一管理計算機系統的全部資源,合理組織計算機工作流程,以便充分、合理地發揮計算機的效率。操作系統通常應包括下列五大功能模塊:
(1)處理器管理。當多個程序同時運行時,解決處理器(CPU)時間的分配問題。
(2)作業管理。完成某個獨立任務的程序及其所需的數據組成一個作業。作業管理的任務主要是為用戶提供一個使用計算機的界面使其方便地運行自己的作業,並對所有進入系統的作業進行調度和控制,盡可能高效地利用整個系統的資源。
(3)存儲器管理。為各個程序及其使用的數據分配存儲空間,並保證它們互不幹擾。
(4)設備管理。根據用戶提出使用設備的請求進行設備分配,同時還能隨時接收設備的請求(稱為中斷),如要求輸入信息。
(5)文件管理。主要負責文件的存儲、檢索、共享和保護,為用戶提供文件操作的方便。
操作系統的種類繁多,依其功能和特性分為批處理操作系統、分時操作系統和實時操作系統等;依同時管理用戶數的多少分為單用戶操作系統和多用戶操作系統;適合管理計算機網路環境的網路操作系統。
微機操作系統隨著微機硬體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從簡單到復雜。Microsoft公司開發的DOS是一單用戶單任務系統,而Windows操作系統則是一單用戶多任務系統,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從Windows 3.1發展到Windows NT、Windows 2000和Windows XP,它是微機中廣泛使用的操作系統之一。Linux是一個原碼公開的操作系統,已被越來越多的用戶所採用,是Windows操作系統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2)語言處理系統(翻譯程序)
人和計算機交流信息使用的語言稱為計算機語言或稱程序設計語言。計算機語言通常分為機器語言、匯編語言和高級語言三類。如果要在計算機上運行高級語言程序就必須配備程序語言翻譯程序(下簡稱翻譯程序)。翻譯程序本身是一組程序,不同的高級語言都有相應的翻譯程序。翻譯的方法有兩種:
一種稱為「解釋」。早期的BASIC源程序的執行都採用這種方式。它調用機器配備的BASIC「解釋程序」,在運行BASIC源程序時,逐條把BASIC的源程序語句進行解釋和執行,它不保留目標程序代碼,即不產生可執行文件。這種方式速度較慢,每次運行都要經過「解釋」,邊解釋邊執行。
另一種稱為「編譯」,它調用相應語言的編譯程序,把源程序變成目標程序(以.OBJ為擴展名),然後再用連接程序,把目標程序與庫文件相連接形成可執行文件。盡管編譯的過程復雜一些,但它形成的可執行文件(以.exe為擴展名)可以反復執行,速度較快。運行程序時只要鍵入可執行程序的文件名,再按Enter鍵即可。
對源程序進行解釋和編譯任務的程序,分別叫做編譯程序和解釋程序。如FORTRAN、COBOL、PASCAL和C等高級語言,使用時需有相應的編譯程序;BASIC、LISP等高級語言,使用時需用相應的解釋程序。
3)服務程序
服務程序能夠提供一些常用的服務性功能,它們為用戶開發程序和使用計算機提供了方便,像微機上經常使用的診斷程序、調試程序、編輯程序均屬此類。
4)資料庫管理系統
資料庫是指按照一定聯系存儲的數據集合,可為多種應用共享。資料庫管理系統(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則是能夠對資料庫進行加工、管理的系統軟體。其主要功能是建立、消除、維護資料庫及對庫中數據進行各種操作。資料庫系統主要由資料庫(DB)、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以及相應的應用程序組成。資料庫系統不但能夠存放大量的數據,更重要的是能迅速、自動地對數據進行檢索、修改、統計、排序、合並等操作,以得到所需的信息。這一點是傳統的文件櫃無法做到的。
資料庫技術是計算機技術中發展最快、應用最廣的一個分支。可以說,在今後的計算機應用開發中大都離不開資料庫。因此,了解資料庫技術尤其是微機環境下的資料庫應用是非常必要的。
5)應用軟體
為解決各類實際問題而設計的程序系統稱為應用軟體。從其服務對象的角度,又可分為通用軟體和專用軟體兩類。
微型計算機簡稱「微型機」、「微機」,由於其具備人腦的某些功能,所以也稱其為「微電腦」。微型計算機是由大規模集成電路組成的、體積較小的電子計算機。它是以微處理器為基礎,配以內存儲器及輸入輸出(I/0)介面電路和相應的輔助電路而構成的裸機。
⑹ 電腦主板壞了能進u盤微系統嗎
如果電腦主板出現了問題,那也是進不了u盤微系統的,這種情況下還是需要及時的去維修主板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