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腦鍵盤上的字母和符號都表示什麼
鍵盤上的鍵可以根據功能劃分為幾個組: 鍵入(字母數字)鍵。這些鍵包括與傳統打字機上相同的字母、數字、標點符號和符號鍵。 控制鍵。這些鍵可單獨使用或者與其他鍵組合使用來執行某些操作。最常用的控制鍵是 Ctrl、Alt、Windows 徽標鍵 和 Esc。
功能鍵:功能鍵用於執行特定任務。功能鍵標記為 F1、F2、F3 等,一直到 F12。這些鍵的功能因程序而有所不同。 導航鍵。這些鍵用於在文檔或網頁中移動以及編輯文本。這些鍵包括方向鍵、Home、End、Page Up、Page Down、Delete 和 Insert。
數字鍵盤:數字鍵盤便於快速輸入數字。這些鍵位於一方塊中,分組放置,有些像常規計算器或加法器。 鍵名稱 如何使用 Shift 同時按 Shift 與某個字母將輸入該字母的大寫字母。同時按 Shift 與另一個鍵將鍵入在該鍵的上部分顯示的符號。
Caps Lock 按一次 Caps Lock,所有字母都將以大寫鍵入。再按一次 Caps Lock 將關閉此功能。鍵盤可能有一個指示 Caps Lock 是否處於打開狀態的指示燈。 Tab 按Tab 鍵會使游標向前移動幾個空格。
鍵盤上三個最特殊的鍵:Print Screen、Scroll Lock 和 Pause/Break。
按Print Scree 將捕獲整個屏幕的圖像(「屏幕快照」),並將其復制到計算機內存中的剪貼板。可以從剪貼板將其粘貼 (Ctrl+V) 到 Microsoft 畫圖或其他程序,並通過該程序列印(如果需要)。
更難以引起注意的鍵是SysRq,該鍵在一些鍵盤上與 Print Screen 共享一個鍵。提示按Alt+Print Screen 將只捕獲活動窗口而不是整個屏幕的圖像。 Scroll Lock(或 Scr Lk) 在大多數程序中按 Scroll Lock 都不起作用。在少數程序中,按 Scroll Lock 將更改箭頭鍵、Page Up 和 Page Down 鍵的行為。
按這些鍵將滾動文檔,而不會更改游標或選擇的位置。鍵盤可能有一個指示 Caps Lock 是否處於打開狀態的指示燈。 Pause/Break 一般不使用該鍵。在一些舊程序中,按該鍵將暫停程序,或者同時按 Ctrl 停止程序運行。
Ⅱ i在鍵盤上為什麼和
i在鍵盤上為什麼和?許多人對計算機鍵盤的字母排列順序都感到疑惑,B不在A旁邊,應該相連的P與Q卻各守一方,遙遙相望,這是什麼道理?其實,這種鍵盤的原始設計理念就是要讓你打不快!第一部打字機在1868年面世,這是所有電腦鍵盤字母或英文打字機鍵盤字母的排列順序。
有心的讀者也許會感到奇怪:為什麼要把26個字母作這種無規則的排列呢?既難記憶又難熟練。原來的鍵盤基本上是照著字母順序排列,但為了怕打字者打太快,使得支撐鍵盤的機械桿相互碰撞造成故障,故調整某些字母的位置,形成今天的模樣。
據說其原因是這樣的:在19世紀70年代,肖爾斯公司(SholesCo。)是當時最大的專門生產打字機的廠家。由於當時機械工藝不夠完善,使得字鍵在擊打之後彈回的速度較慢,一旦打字員擊鍵速度太快,就容易發生兩個字鍵絞在一起的現象,必須用手很小心把它們分開,從而嚴重影響了打字速度。
為此,公司時常收到客戶的投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師和工程師們傷透了腦筋,因為實在沒有辦法再增加字鍵的彈回速度。後來,有一位聰明的工程師提議:打字機絞鍵的原因,一方面當然是字鍵的彈回速度慢,另一方面也是打字員的擊鍵速度太快了。
Ⅲ 電腦硬體的型號中的數字和字母都代表什麼意思
一、CPU命名規則
目前intel的i系列CPU已經到了第四代
第1代的移動CPU命名為i3 3x0M,i5 4x0/5x0M,i7 7x0QM,i3/i5都是雙核四線程,i7是四核八線程,x越大,主頻越高;1代得台式機CPU命名為i3 5x0,雙核四線程,i5 7x0,四核四線程,i7 8x0/9x0,四核八線程,8x0介面為LGA1156,9X0介面為LGA1366。
第2代、3代得命名為i3/5/7 2xxx,i3/5/7 3xxx,其中的2xxx/3xxx中的2、3分別代表2代和三代的意思。
2代移動CPU:i3 23x0M,i5 24x0M,i7 26x0QM(你那個標題上寫的不對),核心數同1代
2代台式機CPU:i3 21x0,i523x0/2400/2500/2500K,i7 2600/2600K,帶K的是不鎖倍頻版本
3代移動CPU:i331x0M,i532x0M,i736x0QM,核心數同上
3代台式機CPU:i3 32x0,i534x0/35x0/3570K,i73770/3770K,帶K的是不鎖倍頻版本
台式機CPU還有低功耗版本,數字最後會帶字母P,如i52380P;移動CPU還有低電壓處理器,型號的最後一位數字是7,如 i53317U
二、主板命名規則
主板幾乎是一個廠商一種命名方式,這里只介紹華碩和技嘉的。
華碩主板命名規則
華碩主板的名稱分為了A、B、C、D、E、F四個部分,其中,「A」部分表明的是主板的CPU插槽類型,包括了目前主流的幾種Intel和AMD平台介面,例如目前常見的代表LGA1156的P7和代表AM3介面的M4。「B」代表晶元組的名稱,一般是晶元組的名稱或簡寫,是命名中最直觀的部分。「C」則代表了內存支持類型。「D」部分表明的是主板是否採用了華碩獨家XtremeDesign(極限設計),一般以D字母代表應用。在「E」部分,表明的是主板採用的板型以及是否帶集成顯卡。最後,在「F」部分,就表明的是該主板處於怎樣一個產品系列,例如PRO(專業版)、LE(超值版)、LX(入門版)等等。至於華碩的玩家國度系列主板,則不在這個命名規則中。
技嘉主板命名規則
技嘉主板編號均以「GA-」開頭,取自技嘉的英文標志,其後緊跟數字和英文字母,用來區分具體主板的規格。編號由「GA-」+「支持CPU類型」+「主板採用的晶元組型號」+「使用板型」+「後綴(技術特點)」五大部分構成。而類型上M則表示支持AMD平台,後面的字母A一般代表AMD晶元組NV等其他晶元組一般無此字母。而板型方面的字母則具有「C:Combo」、「T:全DDR3」 、「E:表示增強型 」、「G:整合顯卡」、「H:高端型」、「L:整合網卡」 、「M:整合音效卡、顯卡」、「P:增強型」。最後的技術特點方面S代表技嘉獨有的3項獨家技術支持,字母後面數字越大標識支持的項目越多,而如果S前多了一個D,那就代表主板在用老方面採用了全固態。H表示具有HDMI功能介面,最尾端的L則代表簡化版本。
技嘉主板命名規則
技嘉主板編號均以「GA-」開頭,取自技嘉的英文標志,其後緊跟數字和英文字母,用來區分具體主板的規格。編號由「GA-」+「支持CPU類型」+「主板採用的晶元組型號」+「使用板型」+「後綴(技術特點)」五大部分構成。而類型上M則表示支持AMD平台,後面的字母A一般代表AMD晶元組NV等其他晶元組一般無此字母。而板型方面的字母則具有「C:Combo」、「T:全DDR3」 、「E:表示增強型 」、「G:整合顯卡」、「H:高端型」、「L:整合網卡」 、「M:整合音效卡、顯卡」、「P:增強型」。最後的技術特點方面S代表技嘉獨有的3項獨家技術支持,字母後面數字越大標識支持的項目越多,而如果S前多了一個D,那就代表主板在用老方面採用了全固態。H表示具有HDMI功能介面,最尾端的L則代表簡化版本。
三、顯卡命名規則
顯卡分兩種,一種N卡,一種是A卡。
英偉達(nvidia)命名規則:
一般的版本有GTX 、GTS 、GT 、GS排序是GTX >GTS >GT >GS
GS (入門級)普通版或GT的簡化版。
GT (主流級)常見的游戲晶元。比GS高一個檔次,因為GT沒有縮減管線和頂點單元。
GTS(性能級)介於GT和GTX之間的版本GT的加強版
GTX (GT eXtreme 旗艦級)代表著最強的版本 簡化後成為成為GT
版本級別:
除了上述標准版本之外,還有些特殊版,特殊版一般會在標准版的型號後面加個後綴,常見的有:
GE 也是簡化版不過略微強於GS一點點,影馳顯卡用來表示"骨灰玩家版"的東東
ZT 在XT基礎上再次降頻以降低價格。
XT 降頻版,而在ATi中表示最高端。
LE (Lower Edition 低端版) 和XT基本一樣,ATi也用過。
SE 和LE相似基本是GS的簡化版最低端的幾個型號
MX 平價版,大眾類,如著名的MX440
Ultra 在GF8系列之前代表著最高端,但9系列最高端的命名就改為GTX 。
GT2 eXtreme 雙GPU顯卡。
TI (Titanium 鈦)以前的用法一般就是代表了nVidia的高端版本。
Go 用於移動平台。
TC (Turbo Cache)可以佔用內存的顯卡
GX2(GT eXtreme2)指兩塊顯卡以SLI並組的方式整合為一塊顯卡,不同於SLI的是只有一個介面。如9800GX2 7950GX2
自G100系列之後,NVIDIA重新命名顯卡後綴版本,使產品線更加整齊
GTX高端/性能級顯卡 GTX295 GTX275 GTX285 GTX280GTX260
GT代表主流產品線 GT120GT130 GT140 GTS250(9500GT 9600GT 9800GT 9800GTX+ )
G低端入門產品 G100G110 (9300GS 9400GT )
AMD(ATI)的命名規則:
ATI顯卡是按一定的規則命名的,對於相同核心不同型號的顯卡,以不同的命名規則命名,以便消費者分辨級別。
第一位表示產品代數,如6870、6970都表示是第6代晶元。第二位表示級別(系列)劃分,越大越好,如6970就比6870好。兩者是不同的晶元,9是最高端,8是次高端。第三位表示同晶元中的性能差距(系列內型號),越大越好,6970就比6950好,二者是同一晶元,後者有一點閹割,流處理器啥的,頻率也低現在主流的: 6系:HD6990(單卡雙芯,旗艦!),6970,6950,6870,6850,6790 5系:HD5770,5750,5670
還有些特殊版,特殊版一般會在標准版的型號後面加個後綴,常見的有:
SE (Simplify Edition 簡化版) 通常只有64bit內存界面,或者是像素流水線數量減少。
Pro (Professional Edition 專業版) 高頻版,一般比標版在管線數量/頂點數量還有頻率這些方面都要稍微高一點。
XT (eXTreme 高端版) 是ATi系列中高端的,而nVIDIA用作低端型號。
XT PE (eXTreme Premium Edition XT白金版) 高端的型號。
XL (eXtreme Limited 高端系列中的較低端型號)ATI最新推出的R430中的高頻版
XTX (XT eXtreme 高端版) X1000系列發布之後的新的命名規則。
CE (Crossfire Edition 交叉火力版) 交叉火力。
VIVO (VIDEO IN and VIDEO OUT) 指顯卡同時具備視頻輸入與視頻捕捉兩大功能。
HM (Hyper Memory)可以佔用內存的顯卡
一般的排名是XTX、XT、XL/GTO、pro/GT、SE
Ⅳ 電腦的配置 :CPU主板顯卡硬碟內存的硬體信息我不會認那些數字和字母分別代表是什麼參數意思請教該怎麼
CPU的技術參數
一、CPU的內部結構與工作原理
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的縮寫,它由運算器和控制器組成,CPU的內部結構可分為控制單元,邏輯單元和存儲單元三大部分。
CPU的工作原理就像一個工廠對產品的加工過程:進入工廠的原料(指令),經過物資分配部門(控制單元)的調度分配,被送往生產線(邏輯運算單元),生產出成品(處理後的數據)後,再存儲在倉庫(存儲器)中,最後等著拿到市場上去賣(交由應用程序使用)。
二、CPU的相關技術參數
1.主頻
主頻也叫時鍾頻率,單位是MHz,用來表示CPU的運算速度。CPU的主頻=外頻×倍頻系數。很多人以為認為CPU的主頻指的是CPU運行的速度,實際上這個認識是很片面的。CPU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沖信號震盪的速度,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是沒有直接關系的。
當然,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是有關的,但是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公式能夠實現兩者之間的數值關系,而且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標。由於主頻並不直接代表運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象。因此主頻僅僅是CPU性能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性能。
2.外頻
外頻是CPU的基準頻率,單位也是MHz。外頻是CPU與主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而且目前的絕大部分電腦系統中外頻也是內存與主板之間的同步運行的速度,在這種方式下,可以理解為CPU的外頻直接與內存相連通,實現兩者間的同步運行狀態。外頻與前端匯流排(FSB)頻率很容易被混為一談,下面的前端匯流排介紹我們談談兩者的區別。
3.前端匯流排(FSB)頻率
前端匯流排(FSB)頻率(即匯流排頻率)是直接影響CPU與內存直接數據交換速度。由於數據傳輸最大帶寬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數據的寬度和傳輸頻率,即數據帶寬=(匯流排頻率×數據帶寬)/8。
外頻與前端匯流排(FSB)頻率的區別:前端匯流排的速度指的是數據傳輸的速度,外頻是CPU與主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也就是說,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沖信號在每秒鍾震盪一千萬次;而100MHz前端匯流排指的是每秒鍾CPU可接受的數據傳輸量是100MHz×64bit÷8Byte/bit=800MB/s。
4.倍頻系數
倍頻系數是指CPU主頻與外頻之間的相對比例關系。在相同的外頻下,倍頻越高CPU的頻率也越高。但實際上,在相同外頻的前提下,高倍頻的CPU本身意義並不大。這是因為CPU與系統之間數據傳輸速度是有限的,一味追求高倍頻而得到高主頻的CPU就會出現明顯的「瓶頸」效應—CPU從系統中得到數據的極限速度不能夠滿足CPU運算的速度。
5.緩存
緩存是指可以進行高速數據交換的存儲器,它先於內存與CPU交換數據,因此速度很快。L1 Cache(一級緩存)是CPU第一層高速緩存。內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不過高速緩沖存儲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復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L1緩存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
L2 Cache(二級緩存)是CPU的第二層高速緩存,分內部和外部兩種晶元。內部的晶元二級緩存運行速度與主頻相同,而外部的二級緩存則只有主頻的一半。L2高速緩存容量也會影響CPU的性能,原則是越大越好,現在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512KB,而伺服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緩存更高達1MB-3MB。
6.CPU擴展指令集
CPU擴展指令集指的是CPU增加的多媒體或者是3D處理指令,這些擴展指令可以提高CPU處理多媒體和3D圖形的能力。著名的有MMX(多媒體擴展指令)、SSE(網際網路數據流單指令擴展)和3DNow!指令集。
7.CPU內核和I/O工作電壓
從586CPU開始,CPU的工作電壓分為內核電壓和I/O電壓兩種。其中內核電壓的大小是根據CPU的生產工藝而定,一般製作工藝越小,內核工作電壓越低;I/O電壓一般都在1.6~3V。低電壓能解決耗電過大和發熱過高的問題。
8.製造工藝
指在硅材料上生產CPU時內部各元器材的連接線寬度,一般用微米表示。微米值越小製作工藝越先進,CPU可以達到的頻率越高,集成的晶體管就可以更多。目前Intel的P4和AMD的XP都已經達到了0.13微米的製造工藝,明年將達到0.09微米的製作工藝。
第一部分為處理器的類型,其中Processor(處理器)為AMD Athlon XP CPU;Platform(封裝)是Scoket
462插腳;Vendor String(廠商)為AMD;Family、Model、Stepping
ID組成系列號,可以用來識別CPU的型號;Name String(名稱)為AMD的Athlon系列CPU。
第二部分為處理器的頻率參數。其中Internal
Clock即CPU的主頻,可以看到這款CPU的主頻為2079.54MHz,即2.0G;System
Bus即前端匯流排,這款為332.73,並非標準的前端匯流排,因此是超了外頻的CPU;System
Clock即外頻,即為166.36MHz,是超了外頻的CPU; Multiplier即倍頻,這款CPU的倍頻為12.5。
第三部分為處理器的緩存情況。L1 I-Cache:L1 I-緩存,這款CPU為64k;L1 D-Cache:L1
D-緩存,同樣為64K;L2 Cache:L2 緩存,這款CPU的L2 緩存達到256K;L2 Speed:L2
速度,和CPU的主頻一樣。
第四部分為處理器所支持的多媒體擴展指令集,可以看到這款CPU所支持的指令集有MMX、MMX+、SSE、3DNOW!、3DNOW!+,但是不支持SSE2指令。
9.指令集
(1)X86指令集
要知道什麼是指令集還要從當今的X86架構的CPU說起。X86指令集是Intel為其第一塊16位CPU(i8086)專門開發的,IBM1981年推出的世界第一台PC機中的CPU—i8088(i8086簡化版)使用的也是X86指令,同時電腦中為提高浮點數據處理能力而增加了X87晶元,以後就將X86指令集和X87指令集統稱為X86指令集。
雖然隨著CPU技術的不斷發展,Intel陸續研製出更新型的i80386、i80486直到今天的Pentium
4(以下簡為P4)系列,但為了保證電腦能繼續運行以往開發的各類應用程序以保護和繼承豐富的軟體資源,所以Intel公司所生產的所有CPU仍然繼續使用X86指令集,所以它的CPU仍屬於X86系列。由於Intel
X86系列及其兼容CPU都使用X86指令集,所以就形成了今天龐大的X86系列及兼容CPU陣容。
(2)RISC指令集
RISC指令集是以後高性能CPU的發展方向。它與傳統的CISC(復雜指令集)相對。相比而言,RISC的指令格式統一,種類比較少,定址方式也比復雜指令集少。當然處理速度就提高很多了。而且RISC指令集還兼容原來的X86指令集。
10.字長
電腦技術中對CPU在單位時間內(同一時間)能一次處理的二進制數的位數叫字長。所以能處理字長為8位數據的CPU通常就叫8位的CPU。同理32位的CPU就能在單位時間內處理字長為32位的二進制數據。當前的CPU都是32位的CPU,但是字長的最佳是CPU發展的一個趨勢。AMD未來將推出64位的CPU-Atlon64。未來必然是64位CPU的天下。
11.IA-32、IA-64架構
IA是Intel
Architecture(英特爾體系結構)的英語縮寫,IA-32或IA-64是指符合英特爾結構字長為32或64位的CPU,其他公司所生產的與Intel產品相兼容的CPU也包括在這一范疇。當前市場上所有的X86系列CPU仍屬IA-32架構。AMD即將推出Athlon64是IA-64架構的CPU。
12.流水線與超流水線
流水線(pipeline)是Intel首次在486晶元中開始使用的。流水線的工作方式就象工業生產上的裝配流水線。在CPU中由5—6個不同功能的電路單元組成一條指令處理流水線,然後將一條X86指令分成5—6步後再由這些電路單元分別執行,這樣就能實現在一個CPU時鍾周期完成一條指令,因此提高CPU的運算速度。
超流水線(superpiplined)是指某型CPU內部的流水線超過通常的5—6步以上,例如Pentium
pro的流水線就長達14步。將流水線設計的步(級)越長,其完成一條指令的速度越快,因此才能適應工作主頻更高的CPU。但是流水線過長也帶來了一定副作用,很可能會出現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象,Intel的奔騰4就出現了這種情況,雖然它的主頻可以高達1.4G以上,但其運算性能卻遠遠比不上AMD
1.2G的速龍甚至奔騰III。
13.封裝形式
CPU封裝是採用特定的材料將CPU晶元或CPU模塊固化在其中以防損壞的保護措施,一般必須在封裝後CPU才能交付用戶使用。CPU的封裝方式取決於CPU安裝形式和器件集成設計,從大的分類來看通常採用Socket插座進行安裝的CPU使用PGA(柵格陣列)方式封裝,而採用Slot
x槽安裝的CPU則全部採用SEC(單邊接插盒)的形式封裝。現在還有PLGA(Plastic Land Grid
Array)、OLGA(Organic Land Grid
Array)等封裝技術。由於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目前CPU封裝技術的發展方向以節約成本為主。
參考資料:http://www.jqwb.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93
Ⅳ 電腦鍵盤上面y和p當中的三個字母是什麼
Y「UIO」P
Ⅵ 電腦主板型號中的字母和數字表示什麼意思
多半是廠商些的產品代碼,有的註明生產日期,晶元型號,78gm是780g主板,p45 neo3 是只p45的晶元組,neo第三代產品,明白嗎
Ⅶ 電腦如何顯示英文字母和中國字
一個漢字佔2個位元組,一個位元組佔8位,一個字母佔1個位元組。計算機中,各種信息都是以二進制編碼的形式存在的,不管是文字還是其它各種信息,在計算機中都是以0和1組成的二進制代碼表示的,之所以能區別這些信息的不同,是因為它們採用的編碼規則不同。英文字母用的是單位元組的ASCII碼,漢字採用的是雙位元組的漢字內碼1、字元(英文,包括字母、數字、標點、運算符等)編碼字元的編碼採用國際通用的ASCII碼(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國信息交換標准代碼),每個ASCII碼以1個位元組(Byte)儲存,從0到數字127代表不同的常用符號,例如大寫A的ASCII碼是65,小寫a則是97。由於ASCII碼只用了位元組的七個位,最高位並不使用,所以後來又將最高的一個位也編入這套編碼碼中,成為八個位的延伸ASCII(ExtendedASCII)碼,這套內碼加上了許多外文和表格等特殊符號,成為目前常用的編碼。基本的ASCII字元集共有128個字元,其中有96個可列印字元,包括常用的字母、數字、標點符號等,另外還有32個控制字元。標准ASCII碼使用7個二進位對字元進行編碼,對應的ISO標准為ISO646標准。 雖然標准ASCII碼是7位編碼,但由於計算機基本處理單位為位元組(1byte = 8bit),所以一般仍以一個位元組來存放一個ASCII字元。每一個位元組中多餘出來的一位(最高位)在計算機內部通常保持為0(在數據傳輸時可用作奇偶校驗位)。由於標准ASCII字元集字元數目有限,在實際應用中往往無法滿足要求。為此,國際標准化組織又制定了ISO2022標准,它規定了在保持與ISO646兼容的前提下將ASCII字元集擴充為8位代碼的統一方法。ISO陸續制定了一批適用於不同地區的擴充ASCII字元集,每種擴充ASCII字元集分別可以擴充128個字元,這些擴充字元的編碼均為高位為1的8位代碼(即十進制數128~255),稱為擴展ASCII碼。 2、漢字的編碼(1)漢字內碼漢字信息在計算機內部也是以二進制方式存放。由於漢字數量多,用一個位元組的128種狀態不能全部表示出來,因此在1980年我國頒布的《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元集——基本集》,即國家標准GB2312-80方案中規定用兩個位元組的十六位二進製表示一個漢字,每個位元組都只使用低7位(與ASCII碼相同),即有128×128=16384種狀態。由於ASCII碼的34個控制代碼在漢字系統中也要使用,為不致發生沖突,不能作為漢字編碼,128除去34隻剩94種,所以漢字編碼表的大小是94×94=8836,用以表示國標碼規定的7445個漢字和圖形符號。每個漢字或圖形符號分別用兩位的十進制區碼(行碼)和兩位的十進制位碼(列碼)表示,不足的地方補0,組合起來就是區位碼。把區位碼按一定的規則轉換成的二進制代碼叫做信息交換碼(簡稱國標碼)。國標碼共有漢字6763個(一級漢字,是最常用的漢字,按漢語拼音字母順序排列,共3755個;二級漢字,屬於次常用漢字,按偏旁部首的筆劃順序排列,共3008個),數字、字母、符號等682個,共7445個。由於國標碼不能直接存儲在計算機內,為方便計算機內部處理和存儲漢字,又區別於ASCII碼,將國標碼中的每個位元組在最高位改設為1,這樣就形成了在計算機內部用來進行漢字的存儲、運算的編碼叫機內碼(或漢字內碼,或內碼)。內碼既與國標碼有簡單的對應關系,易於轉換,又與ASCII碼有明顯的區別,且有統一的標准(內碼是惟一的)。 (2)漢字外碼無論是區位碼或國標碼都不利於輸入漢字,為方便漢字的輸入而制定的漢字編碼,稱為漢字輸入碼。漢字輸入碼屬於外碼。不同的輸入方法,形成了不同的漢字外碼。常見的輸入法有以下幾類:按漢字的排列順序形成的編碼(流水碼):如區位碼; 按漢字的讀音形成的編碼(音碼):如全拼、簡拼、雙拼等; 按漢字的字形形成的編碼(形碼):如五筆字型、鄭碼等;按漢字的音、形結合形成的編碼(音形碼):如自然碼、智能ABC。輸入碼在計算機中必須轉換成機內碼,才能進行存儲和處理。 (3)漢字字形碼為了將漢字在顯示器或列印機上輸出,把漢字按圖形符號設計成點陣圖,就得到了相應的點陣代碼(字形碼)。全部漢字字碼的集合叫漢字字型檔。漢字型檔可分為軟字型檔和硬字型檔。軟字型檔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硬碟上,現多用這種方式,硬字型檔則將字型檔固化在一個單獨的存儲晶元中,再和其它必要的器件組成介面卡,插接在計算機上,通常稱為漢卡。用於顯示的字型檔叫顯示字型檔。顯示一個漢字一般採用16×16點陣或24×24點陣或48×48點陣。已知漢字點陣的大小,可以計算出存儲一個漢字所需佔用的位元組空間。例:用16×16點陣表示一個漢字,就是將每個漢字用16行,每行16個點表示,一個點需要1位二進制代碼,16個點需用16位二進制代碼(即2個位元組),共16行,所以需要16行×2位元組/行=32位元組,即16×16點陣表示一個漢字,字形碼需用32位元組。即:位元組數=點陣行數×點陣列數/8用於列印的字型檔叫列印字型檔,其中的漢字比顯示字型檔多,而且工作時也不像顯示字型檔需調入內存。可以這樣理解,為在計算機內表示漢字而統一的編碼方式形成漢字編碼叫內碼(如國標碼),內碼是惟一的。為方便漢字輸入而形成的漢字編碼為輸入碼,屬於漢字的外碼,輸入碼因編碼方式不同而不同,是多種多樣的。為顯示和列印輸出漢字而形成的漢字編碼為字形碼,計算機通過漢字內碼在字模庫中找出漢字的字形碼,實現其轉換。Ⅷ 電腦CPU的型號裡面的字母和數字是什麼意思比如酷睿i5 4570 中4570是什麼意思
字母與數字分別都代表不同的劃分。
第一位「4」:代表英特爾酷睿第四代處理器;
第二位「5」「6」「7」「8」「9」:代表處理器等級,數字越大性能等級越高;
第三位「3」「5」「0」:這一位基本上就是對應核芯顯卡的型號,其中「3」代表高性能處理器配HD 4600;「5」代表核芯顯卡採用的是Iris 5000、5100或者Pro5200;而「0」則是HD 4600;
第四位「0」「2」「8」:「0」在標准電壓中代表47W,而在低電壓中代表15W;「2」則是代表37W,「8」在低電壓處理器中代表28W;
第五位「MX」「HQ」「MQ」「U」:「MX」代表旗艦級,「HQ」支持vPro技術,「MQ」版本不支持,「U」代表超低電壓以15W和28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