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前蘇聯一共生產了多少台電腦
前蘇聯一共生產了多少台電腦?現在是沒辦法考證了。
⑵ 蘇聯計劃經濟委員會
正式名稱是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起初該委員會只負責研究經濟情況和在某些方面撰寫報告,例如媒礦區的重建與發展。其負責全國性的經濟計劃,則可追溯到1925至1926年間發布的年度目標數字,為經濟的各方面提供指標。後來又升格為統管全蘇聯的經濟、並制定國家的發展計劃。其職能類似現在的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⑶ 有沒有蘇聯產的計算機
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在美國研製成功,可很快蘇聯人民就製造出了類似的機器。1948年5月蘇聯想製造這一機器的想法產生。於是由伊薩克·布魯克院士和工程師巴希爾·拉梅耶夫負責的絕密實驗開始在蘇聯科學院動力研究所進行。3個月後,基本電子數字計算機設計就准備好了。然而布魯克和拉梅耶夫在一年的時間里一共向發明委員會提出了50多次計算機不同局部詳圖設計的專利申請,但多數都被拒絕或因受到質疑而被退回。其原因是那時委員會的專家中沒有一位是計算技術的專家,而這個未來的「智能」機器僅僅被認為是比較特別的普通電子發動機。
被命名為「М—1」的電子計算機的製造幾乎延遲了3年。除上述一點原因之外,還有一點就是計算機的發明者之一巴希爾·拉梅耶夫的身份也受到懷疑。1949年初,身為無線電定位領域專家的拉梅耶夫突然被召進軍隊,幾乎是在軍隊的全程護送下來到了遠東。巴希爾·拉梅耶夫在遠東用了1個多月的時間完成了被指派的預期任務。就在任務完成時,當時的「主管機關」查明他是「人民公敵的兒子」,因此試圖禁止這位年輕的天才學者參加「М—1」電子計算機的研製工作。隨之拉梅耶夫被派到潛水員學校教教課。
拉梅耶夫被調走後,計算機的研製工作陷入停滯當中。與此同時,布魯克院士不知疲倦地進行著挽回這位同事的努力。布魯克得到一些科學院的領導和蘇聯機械製造部部長帕爾申本人的支持,帕爾申曾給「主管機關」寫信,願意以自己的人格為「人民公敵的兒子」擔保。最後在多方的努力和部長的「施壓」下拉梅耶夫被送回首都。
「М—1」電子計算機於1951年12月組裝完成,而就在其組裝完成的前2星期由後來任科學院院長的謝爾蓋·列別傑夫領導的工作小組完成了「М—1」電子計算機的「兄弟」小型電子計算機「МЭСМ—1」的組裝。
「МЭСМ—1」的組裝地點設在基輔郊外一個破舊的修道院的大廳里,當時這個地方被用於安置精神病人。由於列別傑夫在自己的烏克蘭聯盟能源研究所里沒能找到適合存放組裝這個龐然大物的地方,所以地點選在了這里。要知道第一台國內研製的「電腦」長14米,高約2.5米。不過就是這台電子計算機在當時卻可以被稱為是「小型電子計算機」。「МЭСМ—1」由6000個電子管組成(而且一些電子管已經達到了10厘米)。這台類似於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蘇聯小型電子計算機能保證在1秒鍾內完成100個普通加減乘除算術式的計算。按照現在的標准來講,這當然是非常簡單的,但在20世紀50年代初這可是相當先進的了……
為了親眼目睹這個神奇的電子計算機,烏克蘭中央委員會宣傳部秘書伊萬·納扎連科親自來到修道院的主樓。科學家用這台電子計算機為他演示了算式2+2,當目睹計算機給出正確答案時,這位共產黨員興奮地喊道:「太神奇了!」
與列別傑夫的研究成果相比,莫斯科的「М—1」電子計算機看起來要遜色許多。據現存的數據表明,「М—1」電子計算機只有一間小屋子那麼大。它由730個電子管組成,運行的速度是1秒鍾內僅能運算20個算術式。
這兩台蘇聯時期的電子計算機試驗裝置都是按照相同的模式組裝的。「МЭСМ—1」電子計算機幾乎發揮了1年的作用,它參與並完成了與研製火箭有關的數據計算。而運行緩慢的「М—1」電子計算機也不得不服役於當時的蘇聯科學前沿,當時這部計算機進行了卡拉列夫設計院的數據計算和庫爾恰托夫研究院核物理學家的計算任務。
但是「М—1」電子計算機的成功運行卻加速了自己的滅亡,這聽起來有些離奇。布魯克在1952年開始對「М—1」計算機進行了完善改進設計,並且取得了令人興奮的成果——組裝了「М—2」電子計算機。該機的組裝利用了老機器的零部件。經過10個月的研製工作後,「М—2」電子計算機開始投入使用, 「М—1」剩餘的零部件就被完全地丟棄了,它就這樣融進了歷史。
現在,少有的關於第一批蘇聯電子計算機組裝的歷史獨特文件和圖片被保存在綜合技術博物館里。
以下是前蘇聯的家用個人電腦的一些資料
蘇聯合適ESER准繩的策劃機叫ES PEVM。由白俄羅斯明斯克電子策劃機科研院研發,明斯克策劃機生產團體生產。
7.SM EVM SM EVM(СМЭВМ)是蘇聯在70、80光陰生產的一系列小型機的通稱。它們於1975年投產。其掌握體系主要是MOS,相似於UNIX。
SM-4(СМ-4)由莫斯科電子策劃機研發學院在70光陰後半期研製,在業界特別著名。其准繩配置裝備布置徵求128或256千位元組的重心內存、磁帶打孔機、兩張2.5兆位元組的可移動磁碟和兩張RK-05F的中斷磁碟、兩個TU-10驅動器和匈牙利維迪通公司生產的VDT-340終端(與VT-52不兼容)。
SM-1420(СМ-1420)是SM-4(CM-4)的後續產品,在保加利亞和民主德國也有生產線。其准繩配置裝備布置徵求256千位元組MOS內存,兩張RK-06磁碟,兩個TU-10驅動器,CM-6315滾筒式列印機或DZM-180點陣式列印機、Mera VT-52或VTA-2000-15(BTA 2000-15)VT-100兼容終端。局部SM-1420以致由英國廠商生產。
8.DVK DVK(ДВК,互動式策劃裝置)是美國PDP個別策劃機在蘇聯的克隆。DVK系列的早期型號使用16位地址匯流排的K1801BM1或K1801BM2微治理器。自後的型號選拔22位擴展地址匯流排的KM1801BM3微治理器。
9.五邊形
蘇聯產的五邊形家用策劃機是蘇聯的個別電腦。它最顯然的特性是具有相似西方的Turbo模式,這使它支持主頻高於3.5兆赫茲的微治理器。
五邊形策劃機的最新式號是五邊形1024,其徵求1024千位元組的隨機存儲器、BetaDisc控制器和Nemo匯流排.
10.Hobbit
Hobbit是蘇聯/俄羅斯的一款8位家用策劃機,基於辛克萊ZX Spectrum硬體架構。它支持CP/M模式、FORTH模式或LOGO模式,FORTH或LOGO掌握處境常駐其只讀存儲器晶元。
Hobbit是由德米特里·米哈伊洛夫(ДмитрийМихайлов)和米哈伊爾·奧謝金斯基(МихаилОсетинский)於80光陰後期在列寧格勒(聖彼得堡)研製的。它的第一塊電路板也是由德米特里·米哈伊洛夫依據一款早期的家用電腦(包羅三塊KR580晶元)謀劃的。這一型號的策劃機由InterCompex合夥公司生產。
除了其顯然的家用效果外,Hobbit在蘇聯市場上被以為是根蒂教導和陷坑事務的低資本信息化治理方案。學校會在每間講堂裡布置一台Hobbit,連成一個56kb的區域網。另一台Hobbit或別的的IBM PC兼容機將作為網路管事器;在後一種境況下,IBM PC兼容機務必布置InterCompex特製的Hobbit網路適配卡。Hobbit同樣也遠銷英國,其市場定位是那些想擁有一台更好的ZX Spectrum兼容機的發熱友。像Atari ST或Amiga一樣,出口轉內銷的Hobbit尋常帶有內置式3.5英寸驅動器、EGA呈現器、電視轉接卡和AY8910音效卡。而在國內市場上出售的型號通常沒有電視轉接卡和內置式揚聲器。AY8910音效卡和專用於外置式磁碟驅動器的擴展匯流排在國內市場上也是作為獨立的外設出售的。Hobbit在英國市場沒有存在多久。InterCompex的官方註解是某些配置沒有議定英國的穩定測試,但與辛克萊的知識產權爭端才是導致出口中止的真正由於。
之後蘇聯的電子計算機門類就全部限於國家級的計劃和軍事領域,個人電腦類的市場後來基本被歐美佔領包括網路服務業.
⑷ 蘇聯計劃經濟的具體時間
蘇聯曾經有過三大經濟政策。
1918年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21年的新經濟政策,1928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直到1936年斯大林式高度集中經濟政治體制形成。
直到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即1928年,計劃經濟才算開始真正實施。而在193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時,農業集約化形成,重工業已經上馬,這時候才算是計劃經濟形式基本建立了。
蘇聯計劃經濟解體發生在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開始逐步實施新思維。計劃經濟開始解體到1991年蘇聯解體,計劃經濟徹底完結。
現在的俄羅斯既不是計劃經濟,也不是市場經濟,原因在於市場不透明,法規不健全。現在的俄羅斯是一種金融寡頭壟斷體制。
(4)蘇聯計劃經濟電腦系統擴展閱讀
蘇聯在冷戰期間,長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是經濟強國,80年代後期被日本超過。但與實行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美國不同,其經濟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權的社會主義中央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的,國家壟斷生產資料。
國家通過五年計劃的方式對經濟實行控制和調整。在1928~1932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後,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
但是蘇聯的工業發展不平衡。事關國防的軍事工業、重工業、化學工業和航空太空工業非常發達,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但是事關民生的輕工業和農業則相對落後。這也導致了解體後俄羅斯和其它原加盟共和國輕工業的嚴重不足。
蘇聯解體後,分裂為十五個國家,且大部分經濟及軍事力量由最大加盟國俄羅斯聯邦繼承。
⑸ 蘇聯計劃經濟體制是如何解體的(是過程不是原因 簡潔)
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於1928年,從1928年至1975年大約50年時問,蘇聯經濟發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不管我們用蘇聯官方的統計數字,還是西方資料,都可以證明這一時期蘇聯經濟發展的速度超過除日本以外的所有資本主義國家。而蘇聯經濟發展的前提是「實現最大的社會公正」,在這一點上,資本主義國家更做不到。由於實行了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早在1940年前後,蘇聯就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建成為一個工業化國家。西方有個統計,三十年代蘇聯工業機床進口量的比例曾達到85%—90%,二戰開始後,全部由蘇聯自己生產,這反映了蘇聯工業和技術的進步。 從1950年到1975年,蘇聯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為4.8%,而美國同期的增長率為3.3%。西方的統計還表明,在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經濟發展速度也大大快於西方國家,當然,這不等於說,蘇聯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不存在缺點和問題。 從1975年至1989年,蘇聯經濟發展速度開始放慢,這是相對於前幾十年而言,並沒有崩潰。第一次出現絕對下降是1990年夏開始的,其原因並不是由於蘇聯經濟體制的內在矛盾。1990年3月,葉利欽當選為當時蘇聯范圍內最大的俄羅斯共和國議會的議員,同年6月,他通過一次驚人的選舉,當選為俄羅斯的主要行政長官。這時,葉利欽和他的助手們開始採取一系列政治手段,破壞國家的計劃經濟,導致國家經濟出現明顯下降,降幅約為2%左右。1991年,葉利欽領導的俄羅斯又在更大范圍內破壞中央計劃,他把俄羅斯稅收的絕大部分截留下來,不上交中央財政。當年,蘇聯經濟下降13%。可見,九十年代初蘇聯經濟中出現的問題,根本不在於體制內部,而是人為破壞的結果。 對西方主流觀點的第二點怎麼看?據我了解,1990年前後,為研究蘇聯改革的走向,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許多測驗機構在蘇聯進行了多次測驗,結果表明:支持實行資本主義的人在5%一20%之間,高達80%的人民都希望堅持社會主義。1991年5月,美國一個測驗機構在蘇聯進行了一次一千人規模的測驗,其中一項內容是「你是否贊成在蘇聯實行美國式的自由市場經濟」?只有17%的人表示同意,83%的人表示不贊成,由此可見,蘇聯公眾的大多數並不想取消社會主義而建立資本主義。 下面是我根據歷史事實得出的研究結論。 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來自蘇共內部,我這里指的是大約十萬人左右的占據著黨政機關重要領導崗位的「精英集團」,正是這個「精英集團」想實行資本主義,以便他們享有更大的權力,擁有更多的財富。所以我把書名定為《自上而下的革命》。我並不認為這個「精英集團」的每個人都贊成資本主義,如雷日科夫就與大多數黨政領導幹部不同。我在1992年與他進行過一次交談,發現他是一個堅定的社會主義者,為蘇聯的社會主義改革最終走向資本主義道路而感到無比痛苦。但在蘇聯「精英集團」內部,這樣的人太少了。他們中的多數人要走資本主義道路,並且與城市中那些持相同觀點的知識分子組成了一個強大的聯盟。 下面,我提供一項來自美國的調查。1991年6月,美國一個社會問題調查機構在莫斯科做了一次關於意識形態問題的調查,調查對象是掌握著高層權力的黨政要員。調查採取特定小組討論的方式,一般要同調查對象進行4—5小時的談話,通過談話以確定他們的思想觀點。分析結果是:大約9.6%的人具有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他們明確支持改革前的社會主義模式;12.3%的人具有民主社會主義觀點,擁護改革,並希望社會主義國家實現民主化;76.7%的人認為應當實行資本主義。作為一個在世界上存在最長、影響最大的社會主義蘇聯,黨的幹部隊伍內竟有那麼多的人主張實行資本主義道路,實在令人震驚。 讓我簡單地分析一下這種現象。從1975年到1985年,蘇聯經歷了十年的緩慢發展時期,此時蘇共黨內醞釀著一種力量,就是要求改革。戈爾巴喬夫作為改革派的代表而當選為中央總書記。戈氏在改革初期試圖通過改革,克服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來存在的若干問題,使蘇聯走上經濟、政治民主化之路。具體說,就是政治上實行分權,經濟上引入市場機制,意識形態領域減少控制。這樣做的結果導致蘇共的權力削弱了,威信降低了,由此引發了黨內三種力量間的斗爭:一是堅持要對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進行改革,二是要回到比較傳統的社會主義道路上去,三是有人公開主張用資本主義代替社會主義。葉利欽是第三種力量的代表,他當過政治局委員、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其言論和政治影響是巨大的。 九十年代初,葉利欽當選為俄羅斯行政長官後,事實上形成了蘇聯境內兩個政權並列的局面,一個是蘇共控制的中央政權,另一個是葉利欽掌握的俄羅斯政權。由於俄羅斯的人口和領上面積在蘇聯占絕對優勢,葉利欽逐步佔了上風。根據蘇聯憲法,作為加盟共和國的俄羅斯是沒有自己的軍隊的,葉利欽不是靠軍隊的支持,他的基礎是蘇共黨內那些主張搞資本主義的「精英」們。據我研究,七十年代蘇共領導集團還是由理想主義的革命者組成的,到八十年代就完全不同了,占據蘇聯黨政機關要職的「精英」們開始放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代之以典型的物質主義、實用主義。盡管這些「精英」們還在不斷重復官方的論點,但相信者是極少數。他們開始考慮實行什麼改革方案對自己最有利。許多人認為民主社會主義會減少自身的權力,改革前的社會主義雖然賦予他們某些特權,但又限制了他們把權力傳給子女和聚斂更多的財富。顯然,實行資本主義最符合「精英集團」的利益,這樣,他們不僅是生產資料的管理者,而且可以成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既可以實現個人財富更快地增長,又能合法地讓子女繼承權力和財富。所以我認為,葉利欽之所以能夠採取較為和平的方式迫使蘇聯解體,就是由於共產黨內那些主張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精英」們的支持,那些「精英」支持葉利欽,使俄羅斯順利地向資本主義過渡。 1991年夏天,我在莫斯科同一個叫尼庫拉亞夫的蘇共高級幹部交談,他在世界上的許多熱點地區工作過,估計是個克格勃成員。我問他:「你是不是一個共產主義者?」當時蘇聯還存在。他說:「我是一個共產黨員,但不是一個共產主義者。」我聽了感到不可理解。現在我清楚了,他的回答明確無誤地揭示了蘇聯解體的思想基礎問題。這里順便說一下,那些想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前蘇共「精英」們並沒有想錯,如今俄羅斯最富有的人正是當年黨內的「精英」。比如切爾諾梅爾金,八十年代他當過蘇聯天然氣總公司的總經理,1992年後天然氣公司私有化了,切爾諾梅爾金搖身一變成了天然氣股份公司最有實力的控股人,他控制著全世界40%以上的天然氣資源,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幾個人之一。前蘇聯共青團中央書記科爾科夫斯基,利用自己的職位創辦了一家大銀行,把原屬於人民的財富變成了他個人的財產。 關於蘇聯解體事件,還有許多誘發因素。如1989年至1991年的煤礦工人大罷工,葉利欽和他的盟友們巧妙而充分地利用了這個事件。再就是黨和政府的傳媒控制權落入了企圖實行資本主義的知識分子手中,以及民族矛盾和圍繞議會選舉展開的各種斗爭,但從根本上說,是蘇共的「精英集團」搞垮了蘇聯。 下面我想說明的是,為什麼一個由黨的「精英集團」和城市知識分子組成的聯盟,竟能不顧廣大蘇聯人民的反對而把國家推向資本主義道路呢?我認為,在蘇聯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條件下,廣大人民確實在生活上得到了很多好處,但在政治上是比較被動的,缺乏政治權利。當「精英聯盟」要搞資本主義時,廣大人民群眾不能採取有效的抵制措施來捍衛社會主義制度。當然,在葉利欽掌權初期、也還是顧忌到人民對制度的選擇的,他在各種公開講話中盡量掩蓋其真實思想,不暴露他准備建立資本主義的企圖。葉利欽說,他要通過改革,引入市場經濟,逐步消滅政治精英的特權。這與那些公開宣稱要在蘇聯進行一場資本主義革命的人比,無疑是高明的。 社會主義的蘇聯解體了,這並不說明社會主義已經失敗,也不證明資本主義比社會主義更優越。相反,要把一個農業社會轉變為一個工業化社會,最優越的制度仍然是社會主義制度,這已為1917年蘇聯十月革命後的歷史所證實。人民選擇社會主義,不僅在於更有利於社會發展,而且在於這個制度有利於實現最大范圍和最高程度的社會公正。蘇聯解體的教訓在於,由少數精英管理下的社會主義國家,一旦老一代革命家過世,很難保證繼承者們不想通過實行資本主義而為自己獲得更多的好處。我相信,社會主義在經歷了一個長過程的發展後,會逐步解決上述問題,真正實現大多數工農群眾不僅有受教育的權利,有勞動的權利,還有直接參與和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這樣的社會主義肯定比資本主義優越,而且必將作為一種持久的社會制度而存在。 關於美國在蘇聯解體中的作用,有人認為,由於里根總統時期美國大幅度增加軍費,迫使蘇聯也搞軍備競賽,結果蘇聯把自身的經濟拖垮了。如果這是里很政府為了炫耀削弱共產主義的政績,那就無可非議;如果對歷史負責,那麼我就要告訴大家,據美國的資料顯示,八十年代蘇聯軍費開支的絕對數雖然增長較大,但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與五十年代是完全相同的。應該說,對蘇聯的解體,美國和西方確實起了很良大的作用,但這種作用主要不是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而是以自由主義為代表的意識形態,非常有效地滲透到了蘇聯知識分子和黨的幹部的思想中。1991年,美國經濟學家研究了蘇聯經濟學家的思想傾向,並將其與英國經濟學家比較,發現他們更擁護市場化和私有化。其實,蘇聯經濟學家接受的不過是最簡單、最天真的十九世紀的自由主義觀點。
⑹ 中國和俄羅斯的電腦操作系統是什麼
目前有多種操作系統共存與市場,每種操作系統都有各國語言版本(中國大多為簡體中文版,俄羅斯的當然是俄文版咯),當前,全球應用最廣泛的莫過於微軟的windows了,下面介紹一下常見的幾種操作系統:
DOS操作系統:DOS似乎只有現在的老鳥有過接觸,新學電腦的人對DOS只是一知半解。它曾經佔領了個人電腦操作系統領域的大部分,全球絕大多數電腦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由於DOS系統並不需要十分強勁的硬體系統來支持,所以從商業用戶到家庭用戶都能使用。雖然用現在的眼光看它不是出色的操作系統,但微軟軟體向下兼容的特點,決定了Windows出問題的時候,很多時候需要在DOS下才能得到解決,因此了解與學習DOS還是很有必要的。為支持中文,還衍生出了UCDOS、CCDOS等。
Windows 操作系統:從微軟1985年推出Windows 1.0以來,Windows系統經歷了三十年風風雨雨。從最初運行在DOS下的Windows 3.x,到曾經風靡全球的Windows 9x、Windows 2000,及至當下的windows7、windows8、windows10,Windows已經完全代替了DOS曾經擔當的位子,成為了新一帶的操作系統大亨。其市場佔有率最高。
Linux操作系統 :Linux是目前十分火爆的操作系統。它是由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一個大學生Linus B. Torvolds在1991年首次編寫的。標志性圖標是一個可愛的小企鵝。由於其源代碼的免費開放,使其在很多高級應用中佔有很大市場。這也被業界視為打破微軟Windows壟斷的希望。
FreeBSD操作系統:FreeBSD是一種運行在x86平台下的類Unix系統。它以一個神話中的小精靈作為標志,由BSD Unix系統發展而來,加州伯克利學校(Berkeley)編寫,第一個版本由1993年正式推出。BSD Unix和Unix System V是Unix操作系統的兩大主流,以後的Unix系統都是這兩種系統的衍生產品。這款操作系統主要應用於網路伺服器端,不太適合個人用戶。
BeOS 操作系統:如果說Windows是現代辦公軟體的世界,Unix是網路的天下,那BeOS就稱得上是多媒體大師的天堂了。BeOS以其出色的多媒體功能而聞名,它在多媒體製作、編輯、播放方面都得心應手,因此吸引了不少多媒體愛好者加入到BeOS陣營。由於BeOS的設計十分適合進行多媒體開發,所以不少製作人都採用BeOS作為他們的操作平台。
⑺ 蘇聯的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是什麼
斯大林體制的一部分
計劃經濟下,三個經濟問題都是由政府決定的。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麼、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國家大部份資源由政府擁有,並且由政府指令來分配資源,而不是由市場價格來決定。舉例來說,政府認為國家需要蘋果,在計劃經濟下,被政府選中的個人集體(一般為符合該類生產的要求)都要按政府指示進行種植蘋果的工作,但事實上實際生產的產品可能不符合實際需求。
計劃經濟裡面不僅是控制國營產業,連私人企業也要受政府指示運作。私人企業要生產什麼,由政府作主;私人企業以什麼方法生產,由政府決定;生產出來的東西又如何分配,也是政府決定。國家操控著生產的供應、價格以至銷售渠道,都是由政府決定。
⑻ 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是如何解體的
重工輕農
⑼ 在蘇聯時期蘇聯人用什麼計算機
那時候他們使用的電腦類似於286、386,那時候應該叫做微型計算機。
⑽ 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是如何解體的
蘇聯解體也就標志著計劃經濟的徹底解體。因為計劃經濟從赫魯曉夫時代起就已經不適應蘇聯經濟的發展需求,也就是說蘇聯一直在用一個已經過時的經濟體制來服務於本國經濟的,所以蘇聯解體前夕,潛在的內部外部矛盾同時爆發,其中以計劃經濟最為致命,蘇聯解體後,各加盟國開始實行私有化,其中的石油,天然氣等被金融寡頭所掌握,國家經濟面臨崩潰。而後在各國政府的嚴厲打擊下,一些重要的軍工,民生企業才變成了國家控股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