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腦網站 > 十年pc電腦進步了多少

十年pc電腦進步了多少

發布時間:2022-07-21 04:36:11

1. 跪求電腦的發展史

ENIAC是電腦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本來,計算機的英文原詞「computer」是指從事數據計算的人。而他們往往都需要藉助某些機械計算設備或模擬計算機。這些早期計算設備的祖先包括有算盤,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7年的被古希臘人用於計算行星移動的安提基特拉機制。隨著中世紀末期歐洲數學與工程學的再次繁榮,1623年由Wilhelm Schickard率先研製出了歐洲第一台計算設備,這是一個能進行六位以內數加減法,並能通過鈴聲輸出答案的「計算鍾」。使用轉動齒輪來進行操作。
1642年法國數學家Pascal 在WILLIAM Oughtred計算尺的基礎上,將計算尺加以改進,能進行八位計算。還賣出了許多製品,成為當時一種時髦的商品。
1801年,Joseph Marie Jacquard對織布機的設計進行了改進,其中他使用了一系列打孔的紙卡片來作為編織復雜圖案的程序。Jacquard式織布機,盡管並不被認為是一台真正的計算機,但是它的出現確實是現代計算機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一步。
19世紀前期,巴比奇.查爾斯(Babbage Charles )1792-1871英國數學家和分析儀發明者,他依據的原理與現代數字計算器的原理相似。是構想和設計一台完全可編程計算機的第一人,當時是1820年。但由於技術條件,經費限制,以及無法忍耐對設計不停的修補,這台計算機在他有生之年始終未能問世。約到19世紀晚期,許多後來被證明對計算機科學有著重大意義的技術相繼出現,包括打孔卡片以及真空管。Hermann Hollerith設計了一台製表用的機器,就實現了應用打孔卡片的大規模自動數據處理。
在20世紀前半葉,為了迎合科學計算的需要,許許多多單一用途的並不斷深化復雜的模擬計算機被研製出來。這些計算機都是用它們所針對的特定問題的機械或電子模型作為計算基礎。20世紀三四十年代,計算機的性能逐漸強大並且通用性得到提升,現代計算機的關鍵特色被不斷地加入進來。
1937年由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Claude Shannon)發表了他的偉大論文《對繼電器和開關電路中的符號分析》,文中首次提及數字電子技術的應用。他向人們展示了如何使用開關來實現邏輯和數學運算。此後,他通過研究Vannevar Bush的微分模擬器進一步鞏固了他的想法。這是一個標志著二進制電子電路設計和邏輯門應用開始的重要時刻,而作為這些關鍵思想誕生的先驅,應當包括:Almon Strowger,他為一個含有邏輯門電路的設備申請了專利;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他早在1898年就曾申請含有邏輯門的電路設備;Lee De Forest,於1907年他用真空管代替了繼電器。
Commodore公司在20世紀八十年代生產的Amiga 500電腦沿著這樣一條上下求索的漫漫長途去定義所謂的「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可謂相當困難。1941年5月12日,Konrad Zuse完成了他的機電共享設備「Z3」,這是第一台具有自動二進制數學計算特色以及可行的編程功能的計算機,但還不是「電子」計算機。此外,其他值得注意的成就主要有:1941年夏天誕生的阿塔納索夫-貝瑞計算機是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它使用了真空管計算器,二進制數值,可復用內存;在英國於1943年被展示的神秘的巨像計算機(Colossus computer),盡管編程能力極其有限,但是它的的確確告訴了人們使用真空管既值得信賴又能實現電氣化的再編程;哈佛大學的Harvard Mark I;以及基於二進制的「埃尼阿克」(ENIAC,1944年),這是第一台通用意圖的計算機,但由於其結構設計不夠彈性化,導致對它的每一次再編程都意味著電氣物理線路的再連接。
開發埃尼阿克的小組針對其缺陷又進一步完善了設計,並最終呈現出今天我們所熟知的馮·諾伊曼結構(程序存儲體系結構)。這個體系是當今所有計算機的基礎。20世紀40年代中晚期,大批基於此一體系的計算機開始被研製,其中以英國最早。盡管第一台研製完成並投入運轉的是「小規模實驗機」(Small-Scale Experimental Machine,SSEM),但真正被開發出來的實用機很可能是EDSAC。
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真空管計算機居於統治地位。1958年 9月12日 在Robert Noyce(INTEL公司的創始人)的領導下,發明了集成電路。不久又推出了微處理器。1959年到1964年間設計的計算機一般被稱為第二代計算機。
到了60年代,晶體管計算機將其取而代之。晶體管體積更小,速度更快,價格更加低廉,性能更加可靠,這使得它們可以被商品化生產。1964年到1972年的計算機一般被稱為第三代計算機。大量使用集成電路,典型的機型是IBM360系列。
到了70年代,集成電路技術的引入極大地降低了計算機生產成本,計算機也從此開始走向千家萬戶。1972年以後的計算機習慣上被稱為第四代計算機。基於大規模集成電路,及後來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1972年4月1日 INTEL推出8008微處理器。1976年Stephen Wozinak(史提芬 沃茲奈克)和Stephen Jobs(史蒂夫 喬布斯)創辦蘋果計算機公司。並推出其Apple I 計算機。1977年5月 Apple II 型計算機發布。1979年6月1日 INTEL發布了8位元的8088微處理器。
1982年,微型電腦開始普及,大量進入學校和家庭。1982年1月Commodore 64計算機發布,價格:595美元。 1982 年2月80286發布。時鍾頻率提高到20MHz,並增加了保護模式,可訪問16M內存。支持1GB以上的虛擬內存。每秒執行270萬條指令,集成了134000個晶體管。
1990年11月: 第一代MPC (多媒體個人電腦標准)發布。處理器至少80286/12MHz,後來增加到80386SX/16 MHz ,及一個光碟機,至少150 KB/sec的傳輸率。
1994年10月10日 Intel 發布75 MHz Pentium處理器。1995年11月1日Pentium Pro發布。主頻可達200 MHz ,每秒鍾完成4.4億條指令,集成了550萬個晶體管。1997年1月8日Intel發布Pentium MMX。對游戲和多媒體功能進行了增強。
此後計算機的變化日新月異,1965年發表的摩爾定律發表不斷被應證,預測在未來10~15年仍依然適用。
編輯本段【發展階段】
歷史上,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以下五個重要階段。
⒈大型機階段
大型機(Mainframe)經歷了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第三代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第四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的發展過程,是計算機技術逐步走向成熟。
⒉小型機階段
小型機(Minicomputer)是對大型主機進行的第一次「縮小化」。它能滿足中小型企事業單位的信息處理要求,而且成本較低,使其價格可為中小部門接受。
⒊微型機階段
微型機(Microcompuer)是對大型主機進行的第二次「縮小化」。1976年蘋果計算機公司成立,1977年推出AppleⅡ微型機大獲成功,成為個人及家庭能買的起的計算機。1981年IBM公司瑞出個人計算機IBM-PC,此後它又經歷了若干代的演變,計算機得到空前的普及,逐漸形成了龐大的個人電腦市場。
⒋客戶機/伺服器階段
早在1964年,IBM就與美國航空公司建立了第一個聯機訂票系統,把全美2000個訂票終端用電話線連在一起。訂票中心的IBM大型機處理訂票事務,用今天的術語它就是今天的伺服器,而分散在各地的訂票終端則成為客戶機,於是它們在邏輯上就構成一個早期的客戶機/副武器系統。
隨著微型機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在局部范圍(例如在一座大樓)內把計算機連在一起的技術,稱為區域網。在區域網中,如果每台計算機在邏輯上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主從關系,就稱為對等(peer to peer)網路。但是,大多數區域網都不是對等網路,而是非對等網路。在非對等網路中,存在主從關系,即某些計算機是扮演主角的伺服器,其餘計算機則是充當配角的客戶機。早期的伺服器主要是為其客戶機提供資源共享的磁碟伺服器,文件伺服器,後來的伺服器主要是資料庫伺服器,應用伺服器等。
客戶機/伺服器(client/server)結構模式是對大型主機結構模式的一次挑戰。由於客戶機/伺服器結構靈活,適應面廣,成本較低,因此得到廣泛應用。
⒌互聯網階段
自1969年美國國防部的阿帕網(ARPANET)運行以來,計算機廣域網開始發展起來。1983年TCP/IP傳輸控制協議與網際互聯協議正式成為阿帕網的協議標准,這使網際互聯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以它為主幹發展起來的網際網路(Internet)到1990年已經連接了3000多個網路和20萬台計算機。進入20世紀90年代,網際網路繼續以指數方式迅猛發展。進入21世紀,全球約有1億網際網路用戶。
1991年6月我國第一條與國際互聯網連接的專線建成,它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到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直線加速器中心。到1994年我國實現了採用TCP/IP協議的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連接,可以通過主幹網接入網際網路。
現在,計算機將向高速、大量化、數字化、綜合化、個人化的趨勢發展

2. 電腦的發展史是什麼

電腦的發展史是:

計算工具的演化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不同階段,例如從「結繩記事」中的繩結到算籌、算盤計算尺、機械計算機等。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了各自的歷史作用,同時也啟發了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研製思想。

1889年,美國科學家赫爾曼·何樂禮研製出以電力為基礎的電動製表機,用以儲存計算資料。

1930年,美國科學家范內瓦·布希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擬電子計算機。

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了。ENIAC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這台計算器使用了17840支電子管,大小為80英尺×8英尺,重達28t(噸),功耗為170kW,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造價約為487000美元。

ENIAC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在以後60多年裡,計算機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沒有任何一門技術的性能價格比能在30年內增長6個數量級。



電腦的發展趨勢: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而又嶄新的時代,計算機已經從功能單一、體積較大發展到了功能復雜、體積微小、資源網路化等。

計算機的未來充滿了變數,性能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置疑的,而實現性能的飛躍卻有多種途徑。不過性能的大幅提升並不是計算機發展的唯一路線,計算機的發展還應當變得越來越人性化,同時也要注重環保等等。

計算機從出現至今,經歷了機器語言、程序語言、簡單操作系統和Linux、Macos、Windows等現代操作系統四代,運行速度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第四代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已經達到幾十億次每秒。

計算機也由原來的僅供軍事科研使用發展到人人擁有,計算機強大的應用功能,產生了巨大的市場需要,未來計算機性能應向著微型化、網路化、智能化和巨型化的方向發展。

3. 電腦進化史

電腦從產生到現在,一共經歷了四代:

第一代電腦(1946-1958年第一代電腦的主要特點是採用電子管作為邏輯元件,因此,通常人們又稱第一代電腦為電子管電腦。

第二代電腦(1959-1964年第二代電腦的硬體部分採用了晶體管作為邏輯元件,體積減小,但功能增強,這一代電腦又被人們稱為晶體管電腦。

第三代電腦(1965-1970年第三代電腦的硬體部分使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代替了分立元件晶體管,因此又被稱為中、小規模集成電路電腦。

第四代電腦(1971年至今第四代電腦的硬體部分採用了大規模和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作為邏輯元件,採用半導體存儲器作為主存儲器,輔助存儲器採用大容量的軟、硬磁碟,並開始引入光碟。

(3)十年pc電腦進步了多少擴展閱讀:

隨著物理元、器件的變化,不僅計算機主機經歷了更新換代,它的外部設備也在不斷地變革。比如外存儲器,由最初的陰極射線顯示管發展到磁芯、磁鼓,以後又發展為通用的磁碟,現又出現了體積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讀光碟(CD—ROM)。

從2008年起,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概念逐漸流行起來,它正在成為一個通俗和大眾化(Popular)的詞語。雲計算被視為「革命性的計算模型」,因為它使得超級計算能力通過互聯網自由流通成為了可能。

4. 電腦的進化與發展

computer
英文PC (Personal Computer) 是個人計算機

用電子等部件模擬的具有運算能力的物體,學名計算機。

最初由約翰·馮·諾依曼發明(那時電腦的計算能力相當於現在的計算器,有三間庫房那麼大,後逐步發展而成。

是一種能夠按照指令對各種數據和信息進行自動加工和處理的電子設備

一般來說電腦由二部分組成,即硬體和軟體。硬體包括:顯示器、滑鼠、鍵盤、機箱、電源、主板,CPU、音效卡、顯卡、光碟機(軟碟機已淘汰)、內存、硬碟,有些還包含網卡、音箱、耳機、列印機、掃描儀、攝像頭、手寫板等外部設備。軟體又分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

電腦學名計算機,是由早期的電動計算器發展而來的。1946年2月14日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埃尼阿克)。(The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埃尼阿克」計算機的最初設計方案,是由36歲的美國工程師 莫奇利於1943年提出的計算機的主要任務是分析炮彈軌道。美國軍械部撥款支持研製工作,並建立了一個專門研究小組,由莫奇利負責。總工程師由年僅24歲的埃克特擔任,組員格爾斯是位數學家,另外還有邏輯學家勃克斯。「埃尼阿克」共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另加1500個繼電器以及其它器件,其總體積約90立 方米,重達30噸,佔地170平方米,需要用一間30多米長的大房間才能存放,是個地地道道的龐然大物。這台耗電量為140千瓦的計算機,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加法,或者400次乘法,比機械式的繼電器計算機快1000倍。當「埃尼阿克」公開展出時,一條炮彈的軌道用20秒種就能算出來,比炮彈曬身的飛行速度還快。埃尼阿克的存儲器是電子裝置,而不是靠轉動的「鼓」。它能夠在一天內完成幾千萬次乘法,大約相當於一個人用台式計算機操作40年的工作量。它是按照十進制,而不是按照二進制來操作。但其中也用少量以二進制方式工作的電子管,因此機器在工作中不得不把十進制轉換為二進制,而在數據輸入,輸出時再變回十進制。「埃尼阿克」最初是為了進行彈道計算而設計的專用計算機。但後來通過改變插入控制板里的接線方式來解決各種不同的問題,而成為一台通用機。它的一種改型機曾用於氫彈的研製。「埃尼阿克」程序採用外部插入式,每當進行一項新的計算時,都要重新連接線路。有時幾分種或幾十分種的計算,要花幾小時或1~2天的時間進行線路連接准備,這是一個致命的弱點。它的另一個弱點是存儲量太小,至多隻能存20個10位的十進制數。英國無線電工程師協會的蒙巴頓將軍把「埃尼阿克」的出現譽為「誕生了一個電子的大腦」,「電腦」的名稱由此流傳開來。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這是電腦發展的最新階段。到1976年,由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製成的「克雷一號」,使電腦進入了第四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明,使電子計算機不斷向著 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系統化的方向更新換代。

20世紀90年代,電腦向「智能」方向發展,製造出與人腦相似的電腦,可以進行思維、學習、記憶、網路通信等工作。

進入21世紀,電腦更是筆記本化、微型化和專業化,每秒運算速度超過100萬次,不但操作簡易、價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們的部分腦力勞動,甚至在某些方面擴展了人的智能。於是,今天的微型電子計算機就被形象地稱作電腦了。

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由IBM於1981年推出。

1 定義
按照當前《牛津英語詞典》(第二版)的定義:計算機是一種進行運算,或者控制那些可以表示為數字或者邏輯形式的操作的設備。 這個定義的確是真實精確的。然而它和從其他詞典中找到的其他對計算機的定義一樣,包含了太多的內容。這些定義沒有辦法區分歷史上的,當代的,以及未來的,各種各樣的計算機。更有意義的問題可能包含:有哪些不同種類的計算機?或者問,當代計算機有哪些區別與其他時代計算機的特點和能力?

1.1 辭源
「計算機」對應的英文computer這個詞的含義一直在改變,但是它的含義總是落在了當時計算機能力的後面。「computer」最早用來代表被雇來進行算術計算的人,即計算員;這種用法今天仍然有效。《牛津英語詞典》(第二版)認為最早是在1897年, 這個詞被用來代表一種機械的計算設備。到1946年的時候,牛津詞典加入了幾個限定詞來區分不同類型的計算機。這些限定詞包含 模擬的,數字的,以及 電子的。 然而,從被引用的上下文看,這些限定詞在1946年前就在被人使用了。

2 成指數級增長的計算機的發展
劃分不同種計算機的難度因為計算機計算能力的指數增長更加復雜化。粗略估計,從1900到現在,計算設備的計算能力(按1000美元能夠買到的設備在每秒種內處理運算指令的數量)每一年半到兩年就增加一倍。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戈登.E.摩爾在1965年首次描述了計算機發展的這種特性(參考摩爾定律)。快速發展的計算機製造工程技術維持了這種指數級的能力增長。與這種能力增長攜手並進的另一過程是戲劇化的計算機小型化過程。第一代的電子計算機,例如ENIAC(出現於1946年),都是一些重達數噸,占據好幾間房間,需要多個操作員來維持它們正常工作的龐然大物。這些大傢伙太貴了,以至於只有政府和大型機構才能夠買得起。它們也的確太怪異了,當時的人們都認為幾台,或者幾十台這樣的機器就能夠滿足全世界的需求了。相比之下,現代計算機比第一代前輩多了幾個數量級,更加多才多藝,而且便宜,小巧,還隨處可見。

3 計算機的分類
為了定義什麼是計算機,對所有計算設備進行分類是必然的。下面的章節介紹幾種不同的分類方法。這些分類方法必須一起使用才能准確無誤的描述一台特定的計算機。

3.1 按用途分類
這是最明顯的分類法了。 計算機製造商通常用這種方法來描述他們的產品;用戶用同樣的方法來描述與他們交流的機器。例如:

超級計算機
迷你超級計算機
大型計算機
企業級伺服器
小型機
PC 伺服器
工作站
個人計算機或者台式機
膝上型計算機或者筆記本電腦
個人數字助理
可以穿戴的計算機
嵌入式計算機
按用途分類很通俗,但是也導致它的不確定性,因為僅僅當前廣泛使用的設備被包含進來了。計算機發展的快速性意味著計算機新的用途層出不窮,當前的定義很快就過時。許多不再被人使用的計算機的類型,例如微分分析器,通常不被列入分類條目之中。所以,必須採用其他分類方法來明白無誤的定義 計算機 這條術語。

3.2 按製造技術分類
機械式
半電子-半機械式
電子式
晶體管
半導體集成電路
光學計算機
量子計算機
生物計算機

3.3 按設計特點分類
現代計算機綜合了許多基本的設計特點,這些特點是許多貢獻者在很多年裡逐漸開發出來的。設計特點經常獨立於實現技術。現代計算機的綜合性能來源於這些特點互相作用的方式。一些重要的設計特性羅列如下:

3.3.1 數字式 和 模擬式
設計一種計算機時有一個基本的決定:這種計算機應該是數字式還是模擬式的?數字式計算機處理離散的數字性或者符號性值,而模擬式計算機仍然應用於一些特殊目的的領域:例如機器人和迴旋加速器的控制。其他的途徑,象脈沖計算和量子計算,也是可能存在的;但是他們或者用於很特殊的目的或者仍然處於試驗階段。

3.3.2 二進制 和 十進制
在數字式計算的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的設計進步是引入了二進製作為內部的數字系統。這種方法避免了那些基於其他數字系統的計算機中必須的復雜的進位機制,例如十進制系統。採用二進制的好處是簡化了實現算術功能和邏輯運算的設計。

3.4 按能力分類
對不同的計算設備分類的最好辦法可能是按他們的內在能力分類,而不是按他們的用途,實現技術,或者設計特性來分類。計算機按能力可以分為三大類:只能計算一種函數的單用途設備,可以計算有限范圍內的函數的特殊用途設備,以及我們天天使用的通用設備。過去計算機這個詞用來描述所有這些類型的機器,但是現在口語中的用法通常特指通用計算機了。

3.4.1 通用計算機
按定義來說,一台通用計算機能用來解決任何問題,只要這個問題可以用程序來表示。然而,程序運行的是有一些實際的限制的:計算機的存儲能力,問題的大小,以及運行的速度。在1934年,艾倫·圖靈證明了:給定正確的程序,任何通用計算機可以模擬其他任何計算機的行為。他的數學證明是純粹理論上的,因為那時候還沒有通用計算機存在。這個證明的意義是深遠的:例如,從理論上說,現在的通用計算機能夠模擬任何未來製造的通用計算機的行為,盡管速度很慢。

通用計算機也稱作完備的圖靈機,它經常被用來作為定義現代計算機的能力上限。然而,這種定義是有問題的。幾種過分單純化的計算設備已經展現出完備的圖靈機特性。但是他們都處於一種幽默化表達的「圖靈瀝青陷阱」(?)狀態,一種什麼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和實用性一點都不沾邊。現代計算機不僅僅是理論上的通用化,而且是實用化的通用工具。

從1930年中期到1940年後期,許多人在開發現代的,數字式的,電子的,通用計算機。許多試驗型的機器被造了出來並且可能是圖靈完備化的。這些機器在當時都被宣稱為第一台計算機,然而它們都只有有限的處理通用問題的能力,所以他們的設計最終都被拋棄了。

3.5 按操作類型分類
計算機也可以按用戶操作的方式來分類。有兩大類操作方式: 批處理 和 互動式處理

4 舊條目解釋
計算機是計算的輔助工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計算機包括:

算盤
加法機
計算尺
計算器
狹義計算機就是電子計算機,如今稱為電腦。

計算機分為巨型計算機、大型計算機、中型計算機、小型計算機、微機(PC)。計算機已經逐步進入社會各個領域,尤其是進入了家庭和個人領域,極大地改變了社會的日常面貌。

回顧計算機的發展史,一個新概念或一件新產品的出世無疑都直接轉化為產業變革的源動力,而個人電腦(PC)散發出來的能量,讓整個產業瞬間飛越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場聲勢浩大的PC革命離不開那些偉大科學家的精準指引,阿倫·凱(Alan Kay)就是這么一個關鍵的領路人。他不但是PC革命的預言家,更是一個技術天才。他所開發的軟體Smalltalk(面向對象程序語言)、Dynabook計算機(筆記本電腦的前身),提出的Windows GUI(圖形用戶操作界面)概念為PC軟體、硬體和操作系統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美國國家工程學院(NAE)在華盛頓向凱頒發有工程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2004年「德雷珀獎」時,該學院的主席Wm. A. Wulf說到:「也許大多數人還都不明白,應用於網路的個人電腦為什麼能像神話故事一樣影響著我們。在對(計算機)技術本身和其發展方向進行重新定義的過程中,凱在這個群體中扮演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美國德州大學21世紀計劃項目主任Gary Chapman在向凱頒發2003年「圖靈獎」時也表示,Smalltalk和Dynabook概念給一代又一代技術人員帶來創新的靈感。他的發明引來了個人電腦的革命,從蘋果的Macintosh到微軟的Windows都是受益者。

現年64歲的凱出生在美國,他的父親是生理學家和醫學家,母親是藝術家和音樂家,外祖母是教授和學者,外祖父是攝影師和作家。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凱從小就多才多藝,聰慧過人。他三歲時就可以自己閱讀,上小學時已讀過上百本書籍。由於在學校里經常不服管理,他多次被校方責令停課,甚至在1961年被維吉尼亞的柏薩尼學院開除。不久他參加了軍隊的志願服務,從未接觸過計算機的他在一次計算機能力傾向測驗中,意外的發現自己有著這方面的天賦,並因此被美國空軍招入IBM 1401大型計算機項目工作,從此便與計算機結下了不解之緣。

離開美國空軍後,凱進入科羅拉多大學就讀數學和分子生物學專業。1966年取得雙學士學位後,在音樂、醫學和哲學等方面都極具天分的凱面臨多重選擇,最終他還是進入了猶他大學攻讀機電工程專業。1967年他與人合作發明了一台名為FLEX的機器。這台被他們稱為「個人計算機」的機器配有顯示器和控制面板,使用的是一種多窗口圖形用戶界面,並首次植入了凱開發的面向對象操作系統。雖然這台重量超過一百多公斤的機器基本不具實用功能,更不用說是市場價值,但仍讓凱和他的同伴興奮不已。

在後來的一次參觀麻省人工智慧實驗室的過程中,凱有幸接觸到了供兒童使用的LOGO程序語言。受LOGO的啟發,他開始構想設計一台適合各年齡兒童使用的「筆記本式計算機」,即KiddieKomp項目。1968年,凱拿到了碩士學位,並在猶他大學的ARPA(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實驗室中從事3D圖形系統和ARPA網的開發工作。1969年他憑借一篇名為《面向對象圖形系統》的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在斯坦福人工智慧實驗室做了兩年的教授後,1972年技術前輩泰勒邀請他共同組建施樂的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PARC),凱成為了該中心的創始人之一。

在PARC的十年,凱的許多構想都得以實現。他只用了幾個月時間就將Smalltalk程序完成,而在此基礎上的第一台攜帶型計算機Dynabook也在隨後完成。雖然Dynabook計算機主要是為兒童教學而設計的,但它所包含的同書本相同的尺寸和重量的概念以及平板式顯示器、手寫輸入、無線網路、本地存儲、圖形界面等等超前技術直接導致了個人電腦概念在全世界的生根發芽。

1983年離開PARC後,凱先後加入了Atari、蘋果、迪斯尼,並成立了非盈利機構觀點(Viewpoints)研究中心,2002年他正式加入惠普繼續從事軟體的開發工作。惠普公司研發部高級副總裁Dick Lampman表示:「凱的能力、創造力和觀察力始終都給業界帶來了無法預知的影響。」惠普正寄託於凱能為業界引發另一場技術革命,就像凱自己最經典的一句話:「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
電腦升級分硬體升級和軟體升級.軟體升級就是程序換個更新的(多指驅動程序),硬體升級指往電腦里添置新的設備或更換部件,讓電腦運行速度更快。
但一般來說電腦升級可以分為主機升級與其他元件升級(如顯示器,滑鼠,音箱等),大多數人是指主機升級!
自己可以升級,但必須具有一定的電腦硬體的常識,與最近電腦配件種類,性能,品牌,以免升級後不能充分發揮出水平,或造成不兼容,嚴重的影響電腦其他部件的使用壽命,甚至是電腦燒毀!
顯示器:如果資金不足的話可以選擇CRT(普通顯示器),資金允許的話可以買LCD(液晶顯示器),但必須注意液晶顯示器的幾個特點:1. 高亮度 2. 高對比 3. 寬廣的可視范圍 4. 快速訊號反應時間(8ms以下) 不要有壞點通過TCO O3認證的.
主機:CPU,主板,內存,顯卡,音效卡,硬碟、電源、數據線
但是具體怎麼升級,要看你的資金的多少,與原來的配置,如果機子較新的話換部分就可以了,但是較老的話建議全部換完,總而言之要看具體情況,與個人意願。建議不太懂電腦的話,請專職的電腦人員幫忙升級!

電腦就是電子計算機的俗稱.世界正在經歷由a到b的轉變,即原子(atom) 時代向比特(bit)時代的變革,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進步在其中無疑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經過50多年的量變,計算機技術的應用領域幾乎無所不在,成為人們工作、生活、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由此形成了獨特的計算機文化。
李英棟謹供.自http://e.slz.cn/info/jsj/3.htm 目前電腦最高配置
CPU —Xeon 3.2Ghz×2; 內存:8192MB(8G); 顯示器CRT×3台+17液晶; 硬碟由22台180GXP組成,共2110GB; 電源由7個電源組成,合計2740瓦; 顯卡MillenniumG550+ MillenniumG450; 音效卡採用Sound Blaster Audigy2 ZS 風扇採用15dB以下靜音風扇。

5. 電腦發展史

發展歷史
(1)大型主機階段
20世紀40-50年代,是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經歷了電子管數字計算機、晶體管數字計算機、集成電路數字計算機和大規模集成電路數字計算機的發展歷程,計算機技術逐漸走向成熟。;
(2)小型計算機階段
20世紀60-70年代,是對大型主機進行的第一次「縮小化」,可以滿足中小企業事業單位的信息處理要求,成本較低,價格可被接受;
(3)微型計算機階段
20世紀70-80年代,是對大型主機進行的第二次「縮小化」,1976年美國蘋果公司成立,1977年就推出了AppleII計算機,大獲成功。1981年IBM推出IBM-PC,此後它經歷了若干代的演進,佔領了個人計算機市場,使得個人計算機得到了很大的普及;
(4)客戶機/伺服器
即C/S階段。隨著1964年IBM與美國航空公司建立了第一個全球聯機訂票系統,把美國當時2000多個訂票的終端用電話線連接在了一起,標志著計算機進入了客戶機/伺服器階段,這種模式至今仍在大量使用。在客戶機/伺服器網路中,伺服器是網路的核心,而客戶機是網路的基礎,客戶機依靠伺服器獲得所需要的網路資源,而伺服器為客戶機提供網路必須的資源。C/S結構的優點是能充分發揮客戶端PC的處理能力,很多工作可以在客戶端處理後再提交給伺服器,大大減輕了伺服器的壓力;
(5)Internet階段
也稱互聯網、網際網路、網際網階段。互聯網即廣域網、區域網及單機按照一定的通訊協議組成的國際計算機網路。互聯網始於1969年,是在ARPA(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將美國西南部的大學(UCLA(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史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University of Utah(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此後經歷了文本到圖片,到現在語音、視頻等階段,寬頻越來越快,功能越來越強。互聯網的特徵是:全球性、海量性、匿名性、交互性、成長性、扁平性、即時性、多媒體性、成癮性、喧嘩性。互聯網的意義不應低估。它是人類邁向地球村堅實的一步;
(6)雲計算時代
從2008年起,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概念逐漸流行起來,它正在成為一個通俗和大眾化(Popular)的詞語。雲計算被視為「革命性的計算模型」,因為它使得超級計算能力通過互聯網自由流通成為了可能。企業與個人用戶無需再投入昂貴的硬體購置成本,只需要通過互聯網來購買租賃計算力,用戶只用為自己需要的功能付錢,同時消除傳統軟體在硬體,軟體,專業技能方面的花費。雲計算讓用戶脫離技術與部署上的復雜性而獲得應用。雲計算囊括了開發、架構、負載平衡和商業模式等,是軟體業的未來模式。它基於Web的服務,也是以互聯網為中心。

6. 相比十年前 電腦性能提升了多少

現在的電腦指代的是2018年的電腦,相比於2007年來說,主流PC電腦的核心數量大幅增加,同頻同核心的單位性能提升也接近翻倍,總體規模加效率的提升可以達到數倍甚至十數倍。GPU方面,雖然兩年提升一大半的節奏被打破,但整體也是數量級層面的進步。

7. 相比五年前 電腦性能提升了多少

現在的電腦指代的是2018年的電腦,相比於20013年來說,主流PC電腦的核心數量僅在最後一年大幅增加,同頻同核心的單位性能提升只有百分之十幾,總體規模加效率的提升只有一兩倍。GPU方面,雖然兩年提升一大半的節奏被打破,但整體也是數量級層面的進步。

8. 電腦的歷史

你好,我的答案是:電腦的歷史電腦的英文名稱為 Computer,直譯的意思是計算機.
電腦的發展最初是為了因應人類對計算的需求,最早可追溯至數千年前中國人發明算盤.
1642年,法國數學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發明了滾輪式加法器
1822年,英國劍橋大學巴貝奇(Charles Babbage)發明差分機,可執行簡單四則運算
於1833年設計分析機,包括輸入及輸出,控制,運算,儲存等五大部分,為現今電腦的基本結構,故被尊稱為「電腦之父」
1890年,美國何樂禮(Herman Hollerith)發明了打孔卡片用以記錄資料,成功完成電腦由早期的機械式電腦發展到現在所使用的個人電腦,經過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最早的計算機得追溯到西1942年由法國數學加巴斯卡所發明的巴斯卡機,這台機器是由許多的齒輪與杠桿所組成的.
一般我們對電腦世代的分類是以製造電腦所使用的元件不同來劃分,共分為五個世代:
第一代電腦:真空管時代:
真空管時代:使用真空管為材料以打孔卡片作為外部儲存媒體以磁鼓作為內部儲存媒體程式語言為機器語言及組合語言
第二代電腦:電晶體時代
電晶體時代使用電晶體為材料開始使用磁帶磁碟的發明以磁蕊作為內部儲存媒體硬體的模組化高階語言的出現
第三代電腦:積體電路的時代
積體電路的時代使用積體電路向上相容的概念作業系統的出現軟體的快速發展迷你電腦的出現
第四代電腦:超大型積體電路的時代
超大型積體電路的時代微處理機的出現以半導體作為內部儲存媒體微電腦的流行套裝軟體的發展
第五代電腦:
日本於1981年10月宣布希望能設計出,是有思想,可交談的「人工智慧」電腦,然尚未問世.電腦能處理的資料和事情太多了,在我們日常生活里,舉凡衣,食,住,行,育,樂等,都和電腦的應用脫不了關系,家用系統會成為每個家庭的一種必備的重要媒體,社區資訊服務也會普遍出現.
感想:
科技日益進步,從以前的真空管時代,演變成今日的超大型積體電路時代,不管是操作速度方面,或是電腦體積,容量,都起了很大的改變.有時再用電腦,總會覺得,人類真是無所不能,無所不會,預計未來的生活環境里,電腦將更發揮其無遠弗屆的威力,而創造出嶄新的「電腦式生活」.
電動玩具,是小朋友最喜歡的.有一種掌上型的電動玩具,旅行時可以帶著,隨時可以玩.小朋友,你有沒有隨身聽,隨身聽輕巧,可以放在口袋裡,隨身攜帶,不但可以聽廣播節目,還可以聽音樂帶,好方便. 這些科技產品不會因為體積小,重量輕,功能就打折扣了.同樣的,電腦也因為科技的進步,不斷的改進.我們就來看看電腦進步的情形.依照電腦發展的歷史,大概可以分成五代.
第一代電腦(真空管)
西元1946年,美國人艾克特( J. Presper Echert)和馬其里(Dr. John W. M auchly) ,製造完成了第一部以真空管為零件的電腦.它共用了一萬八千個真空管,重約三十噸,大約要兩間教室才擺得下.第一代電腦,耗電量大,散熱不易,可靠性低,在使用上很不方便,而且價格昂貴.
第二代電腦(電晶體)
西元1948年發明了電晶體.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完成一部以電晶體為主的電腦.這種電腦,比第一代電腦,體積上要小多了,耗電量也較少,散熱也較佳,穩定性當然也比較高.
第三代電腦(積體電路)
第三代電腦是以積體電路(IC)所製造的.積體電路是將許多電晶體濃縮在一個微小的晶片中.這一代的電腦的優點:體積小,堅固耐用,耗電量少,速度極快,可靠性高,價格低廉.電腦也開始進入大家的日常生活中.
第四代電腦(晶片)
第四代電腦是以超大型積體電路所製造的.超大型積體電路是將更多的(約數十萬個)電晶體集中在晶片.這也是目前所使用的電腦.
第五代電腦(電腦)
第五代電腦是具有人工智慧的電腦.所謂人工智慧電腦是將人類的智慧,推理能力,邏輯判斷,圖形,語音辨識等與電腦結合.使電腦具有聽,看,寫,說,想,學的能力.第五代電腦常常要處理復雜而大量的資料.因此,這種電腦的處理速度要更快,記憶容量要更大,這樣才能處理大量的資料.
1950年代至今的電腦發展
沒有電腦就不會有CAM的存在.電腦硬體的功能,成本,和成效是成就CAM先進功能的主要推動者.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了密碼法和彈道學需求,創造了第一部電腦的基礎.而第一部商業用電腦則是1951年的Univac,該電腦的體型有一個房間這麼大,使用真空管電路,但是功能較現代的計算機仍略遜一籌.這個電腦沒有影像,圖表,鍵盤,或是游戲.在美國僅有四家公司能夠負擔得起這個需要相當於一個小型軍隊的人力來撰寫程式的巨大電腦.耗費幾千個小時於鍵入復雜的二進位電腦指令到一個充滿小洞的紙卡上,一張卡片只能鍵入一行.然後整疊的卡片會送到一個漏斗狀的器皿內,這時就只有祈禱能夠列印出所要的結果.運氣好一點的話,操作員一天只需要執行一到兩個程式就夠了.在1960年代,由早期電腦公司如IBM,Control Data,Honeywell,及其他公司等以電晶體技術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第二代電腦問世了.第二代電腦雖然較小,速度快,成本較低,但以現代的標准來看,其體積仍嫌龐大和粗糙.同時,電腦語言如Fortran和Cobol取代了二進位指令.到了60年代中期,由於積體電路的應用,產生了更小和更快速的電腦.陸陸續續,電腦的品牌出現了上百家.然而專為一部電腦所寫的程式卻不能相容於其他不同的電腦.1970年代大電腦成為標準的商業電腦,而微處理器也在這個時候問世了.僅僅一片整合電路的晶片卻裝載了電腦的智慧,再一次的,讓電腦變得更小,更快,更便宜.電腦業先驅者,如Apple和Commodore更推出了配備CRT顯示器和鍵盤的第一部「個人」電腦.新的程式語言為Basic,而電腦變成了互動的工具.1980年代,微電腦在商業上的運用形成了標准化.CAD所需的Unix工作站變得很普遍,而IBM推出使用單一作業系統MS DOS的IBM個人電腦甚至改變了整個世界.現在使用者可以買IBM相容電腦來執行相同的軟體了.再一次,1990年代科技下的電腦變得比十年前更小,更快速,更便宜.由於普及率的不斷竄升,個人電腦發展成為標准商業設備.Microsoft Windows推出個人電腦繪圖使用者介面,做出電腦游戲和CAD/CAM應用的3D繪圖標准. 希望可以解決你的問題!!希望採納!!

9. 10年前的頂級電腦的配置、性能上相當於現在電腦的什麼水平

大家好,我是大明、如果十年前頂級電腦配置放到現在應該是屬於實用型水平,我覺得應該在3流至4流配置左右,畢竟電子產品更新速度非常快,我這樣說還是保守,十年前電腦基本上沒什麼價值了,那麼接下來呢?我就詳細說一下為什麼?

總結

本期問答講解了十年前的電腦放到現在應該算是幾流配置,我覺得這樣比較很不恰當,它幾流配置都算不上,我的觀點是十年前的配置,如果放到現在依然是經濟實用性的,只能做一些簡單的電腦操作,拿到現在來比較很不恰當。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內容,希望在大家有所幫助,喜歡的話別忘記點個贊,關注一下,大明會持續創作關於電腦維護及應用的作品,如果大家對此類問題有不同觀點,可以在評論區共同討論,打開“網路APP",搜索”電腦技師大明“,大量原創電腦知識,供大家參考,本期問答就講到這里,咱們下期再見。

10. 大家說說十年以後電腦會是什麼樣子的

10年後就不知道會變成怎樣~ 但是25年後就有可能電腦的計算能力與現在相比將提高100萬倍。

富士通高級技術戰略專家最近發表預測,強調IT產業將對今後25年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IT技術還處在萌芽階段,如果將IT技術發展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我們將會有重大發現。

如果摩爾定律繼續發揮作用的話,到2033年,電腦的計算能力是目前系統計算速度的100萬倍。與此同時,網路帶寬也會增加20萬倍。普通PC的運行速度將達到3皮赫(three petahertz),CPU將達到10萬核以上,1千兆兆的內存,硬碟容量達0.5EB(1EB=1000000000 GB),網路帶寬將達到0.25TB。(

與十年pc電腦進步了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蘋果電腦用來錄制歌曲 瀏覽:430
一般筆記本電腦的存儲 瀏覽:199
電腦怎麼出字 瀏覽:870
dell電腦開機七聲響 瀏覽:254
蘋果忘記id下載軟體 瀏覽:247
手機軟體靠什麼賺錢的 瀏覽:162
手機總是自己打開軟體 瀏覽:723
手機喝水的軟體 瀏覽:82
什麼雲電腦能玩人類一敗塗地 瀏覽:72
抖音視頻怎麼設置mac電腦動態壁紙 瀏覽:157
電腦屏幕調亮度快捷鍵 瀏覽:709
電腦省略號在哪裡按出來 瀏覽:506
電腦虎牙錄屏文件在哪裡 瀏覽:687
聯想筆記本電腦進不去 瀏覽:411
二年級免費學英語網站 瀏覽:742
u盤系統備份怎麼裝回電腦 瀏覽:716
電腦連wifi被限速 瀏覽:292
蘋果手機怎麼找回已刪軟體 瀏覽:840
電腦的照片怎麼傳到蘋果手機 瀏覽:833
平板電腦hdmi設置 瀏覽: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