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那種舊電腦叫什麼名字大神進來
CRT顯示器,是顯現管電子技術的屏幕吧,過去是長城的大頭機做得非常好,在90年代可以說是一霸啊。
那種顯示器其實比液晶更穩定,但是由於輻射很大,功耗高,所以被淘汰,現在的液晶屏在功耗和輻射方便都有優勢,而且輕巧便利,自然取代大頭機,但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其實比如作圖CAD,大頭機更適用,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喜歡的。那屏幕閃爍,也是因為它是純平,當時是CRT技術的。CRT是一種使用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的顯示器,主要有五部分組成:電子槍(Electron Gun)、偏轉線圈(Deflection
coils)、蔭罩(Shadow
mask)、熒光粉層(Phosphor)及玻璃外殼。它曾是應用最廣泛的顯示器之一,CRT純平顯示器具有可視角度大、無壞點、色彩還原度高、色度均勻、可調節的多解析度模式、響應時間短等優點。 很認真的回答的,絕對不是復制粘貼,我是做這行的,大學也是學的電子技術,有需要幫助的敬請騷擾。 望樓主認真比對,然後採納給分哦。
⑵ 舊的台式電腦主機(90年代)能用現在的液晶顯示器嗎
當然可以,不管什麼顯示器都只是顯示主機輸出的視頻信號而已。並不會存在什麼不兼容的情況,但在購買前建議帶當前主機輸出的視頻介面,否則可能還需要安裝對應的轉換介面才能使用。
⑶ 這個九十年代的叫什麼台式電腦,我怎麼在網上沒搜到
品牌標志看不清,卧式機箱,CRT顯示器,像是486或者586兼容機吧!
⑷ 1990年的主流電腦配置
1990 1990: SVGA標准確立。 1990年3月 : Macintosh Iifx發布,基於68030CPU,主頻40MHz,使用了更快的SCSI介面。 1990年5月22日: 微軟發布Windows 3.0。兼容MS-DOS模式。 1990年10月: Macintosh Classic發布,有支持到256色的顯示適配器。 1990年11月: 第一代MPC (多媒體個人電腦標准)發布。處理器至少80286/12MHz,後來增加到80386SX/16 MHz ,及一個光碟機,至少150 KB/sec的傳輸率。 1991: 發布ISA標准。 1991年5月: Sound Blaster Pro發布。 1991年6月: MS-DOS 5.0、PC-DOS 5.0。為了促進OS/2的發展,Bill Gates說:DOS5.0是DOS終結者,今後將不再花精力於此。該版本突破了640KB的基本內存限制。這個版本也標志著微軟與IBM在DOS上的合作的終結。 1992: Windows NT發布,可定址2G RAM。 1992年4月: Windows 3.1發布。 1992年6月: Sound Blaster 16 ASP發布。 1993: INTERNET開始商業化運行。 1993: 經典游戲Doom發布。 1993: Novell並購Digital Research, DR-DOS成為Novell DOS。 1993年3月22: Pentium發布。集成了300多萬個晶體管。初期工作在60-66MHz。每秒鍾執行1億條指令。 1993年5月: MPC標准2發布。CD-ROM傳輸率要求300KB/sec。在320*240的窗口中每秒播放15幀圖像。 1993年12月: MS-DOS6.0發布,包括一個硬碟壓縮程DoubleSpace,,但一家小公司聲稱,微軟剽竊了其部分技術。於是在後來的DOS6.2中,微軟將其改名為:DriveSpace。後來WIN95中的DOS成為DOS7.0,WIN95OSR2中稱為DOS7.10. 1994年3月7日: Intel 發布90-100 MHz Pentium處理器。 1994年9月: PC-DOS 6.3發布。 1994年10月10日: Intel 發布75 MHz Pentium處理器。 1994: Doom II 發布。開辟了PC機游戲廣闊市場。 1994: Netscape 1.0 瀏覽器發布。 1994: Comm&Conquer(命令與征服)發布。 1995年3月27日: Intel發布120 Mhz的Pentium處理器。 19956月1日: Intel發布133 Mhz的Pentium處理器。 1995年8月23日: Windows '95 發布。大大不同於其以前的版本。完全脫離MS-DOS,但照顧用戶習慣還保留了DOS形式。純32位的多任務操作系統。該版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95年11月1日: Pentium Pro發布。主頻可達200 MHz ,每秒鍾完成4.4億條指令,集成了550萬個晶體管。 1995年12月: Netscape發布其.JavaScript。 1996: Quake、Civilization 2、Command& Conquer - Red Alert等一系列的著名游戲發布。 1996年1月: Netscape Navigator 2.0發布,第一個支持JavaScript的瀏覽器。 1996年1月4日: Intel發布150-166MHz的Pentium處理器,集成了330萬個晶體管。 1996: Windows '95 OSR2發布,修復了部分BUG,擴充了部分功能。 1997: Grand Theft Auto、Quake 2、Blade Runner等著名游戲發布,3D圖形加速卡大行其道。 1997年1月8日: Intel發布Pentium MMX。對游戲和多媒體功能進行了增強。 1997年4月: IBM的深藍(Deep Blue)計算機,戰勝人類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
⑸ 有誰還記得90後小時候玩的大頭電腦顯示器尺寸是多少
90年代的顯示器,一般是CRT的顯示器,大小一般是14寸的。
⑹ 誰有90年代電腦的配置單
CPU celeron100M 或奔騰100M intel
主板 INTEl(R)100 215 345 430
顯卡 320KB 160KB 640KB
音效卡 創新等牌
硬碟 3.2GB左右容量
顯示器 14 15CRT
內存640KB 1MB 2MB 4MB 8MB
另外要注意英特爾的字母是intel 而不是 inter
⑺ 90年代的電腦在當時多少錢一台配置是什麼樣的
90年代的電腦在當時多少錢一台?配置是什麼樣的?就我記得96年時候才出現真正的奔騰系列,8兆內存,CPU好像是400Mhz,還不能用G來表示,那時候還沒有國產的,國產聯想是98年左右才有的。一般都是IBM的,其他的很少,主流配置在15000-20000左右,99年左右聯想的,奔騰III,800Mcpu,32或64兆內存,價格一般在12000多元。2000年後,出現奔騰III 1GCPU,128內存,價格在8000多元。然後估計你也知道了,一路配置提高價格下跌。到出現雙核,主流配置已經到了3000多元了。
96年之前,那時候都是windows95或wps,價格沒接觸過。
⑻ 我那台90年代的電腦顯示屏開不了機了
這種東西屬於消耗品。你能堅持到現在很了不起了。PC現在看來快完蛋了。沒什麼前途。200多是慘了點。但是600,700的能買很好的二手的帶大屁股顯示器的了。夠用了。處理其他事用智能手機。玩游戲用家用機。這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