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外星人電腦和戴爾的XPS系列哪個比較好
兩款電腦都十分優秀,但XPS在便攜性上更勝一籌。戴爾XPS 13 9310比較好。作為一款高端商務筆記本,其定位就是給那些辦公人士使用(office和郵件為主),所以方便攜帶、性能一般就是其最主要的特點。戴爾XPS 13 9310已經正式上市,具體配置為:CPU:i7-1165G7集顯顯卡,2.8GHz平均頻率、4.7GHz最高頻率,四核八線程;內存:LPDDR4-4266MHZ的32GB大容量內存,橫向來說,太夠了;硬碟:1TB固態硬碟,作為一台商務本,1TB硬碟的空間相當夠用了。相比之前酷睿10代處理器,性能更加強勁,鍵盤手感更好了,有雷電4介面,處理器性能提升了,相對應的核顯性能也提升了。戴爾XPS 13 9310這款屏幕素質好,比較輕薄,不過價格還是比較貴的,對於預算充足,喜歡輕薄本的朋友,這款還是值得關注的。㈡ 小米筆記本的屏幕到底怎麼樣
就我個人而言,小米筆記本電腦的性能還是十分不錯的。首先,它的外觀十分的精美,全身銀色金屬包裹機身,並且機體無比的輕薄,在計算機行業里算得上是外觀中的姣姣者了。其次,小米計算機的鍵盤使用起來,輕松好按。觸摸板由於也是金屬型的,操控起來也非常的流暢自然。不僅如此,它的屏幕顯示可以說是十分清晰的了,絕對是看視頻的一把好手。
參考資料:小米筆記本深度體驗3個月後:說說這款筆記本的優缺點!來看看網友們買後評價吧
我就是在這里對比評價選擇的!
在這個經濟與社會發展無比迅速的當下,筆記本迅速的成為了很多辦公人士的必備之選,而他的選擇也是以最便捷,最輕薄,在很久以前,人們選擇電腦還是看重質量和性能,但是逐漸在現在已經由最輕薄代替了性能。因為現在很多的辦公地點都不一,很多人出差或者是去別的地方,一個最輕薄的一攜帶的筆記本比什麼都重要,所以慢慢很多品牌的電腦也是有以前的性能轉變為現在的輕薄,你會在很多電子商店看到這些筆記本,大部分都是特別薄,而且它的外觀也是非常的好看商務,這也是迎合了現在社會的發展,我覺得小米筆記本air,真的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哦,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它的性能和外觀到底如何!
這款筆記本還配備USB Type-C這也是現在的發展趨勢,還具備了一個特別的指紋識別器,這個掃描儀是配備在Windows 10的設置裡面,顯卡用的並不是什麼高性能的顯卡,但是對於日常中所需要的來說是足夠可以完成的,所以以後國產會很快的崛起。
㈢ 4K屏幕的挑戰 宏碁V15 BE版游戲本評測
【IT168評測】一般來說,傳統游戲本電腦喜歡拼誰的配置更牛逼,尤其是顯卡和 CPU。可現在不一樣了,由於素質更好的廣視角面板開始普及消費類市場,玩家無疑還會考慮屏幕的水平。今天的評測主角就是來自老朋友宏碁的一款 4K 解析度游戲本 V15 Black Edition,4K 屏可能不算陌生,但是採用 4K 屏的游戲本電腦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宏碁 Aspire V15 BE 4K 版( 16G 內存型號 )京東鏈接【點擊查看詳情】
宏碁 V15 BE 4K 版的優勢:主體配置很高、擁有非常優秀的產品設計和製造工藝、預裝最新的微軟正版 windows 10 家庭版操作系統( 第一次使用即可自動激活 )
不足:64G 容量的固態硬碟對游戲的加速效果不足、4K 解析度下,整個平台只能在「 Low 」+「 0 特效 」畫質設定下保持游戲的基本流暢度,續航時間短
( 備註:V15 Black Edition 名字太長,所以一下出現的名字均縮寫為 BE )
A、宏碁 V15 BE 4K 版的外形、連接、工藝
V15 BE 版實際就是宏碁 Nitro 系列超薄游戲本電腦的一員,這個系列本身定位就是中 - 高端游戲市場,所以到了 BE 版最突出的外觀變化就是材質和工藝的更新。比如在頂蓋、底座、和掌托統一使用皮膚漆塗層的同時,頂蓋部位還針對性地加入了復雜的 3D 立體雕刻,由此帶來的的細密手感讓機身更富於層次性。關於這種質地的直觀效果,大家可以參考本文的題圖照片。
另外,V15 BE 的配色風格也很簡練,只需屏軸部位一條銀色的裝飾線就立刻將產品的雅緻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機身細節的雕琢方面也體現了國際品牌的風范,工藝優秀。
盡管 V15 BE 的外形很薄,依舊攜帶了 3 個 USB3 . 0( 含充電 ),前端帶一個 SD 卡設備,輸出方面為全尺寸 HDMI 介面規范, 由於游戲本產品的網路使用環境比較傳統,依然為乙太網介面開辟了空間,是不過使用的是彈出設計。
V15 BE 只設計了單側的介面,後端為散熱設備,機身兩側的線條向內收斂,為輕薄感創造條件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介面的豐富性。另外,底座部分的設計突出了一體化的思想,玩家要想換件的話一是建議過保,二是謹慎為妥。
V15 BE 採用了 15 . 6 英寸屏幕面板,表面經過防眩光塗層處理,不過和其本身具備的 3840×2160 UHD 級別的解析度規格相比就都相形見絀了。通常我們把 這個規格的屏幕稱為 4K 屏幕,也就是解析度為 960×540 的 4 倍效果,是我們最熟悉的全高清 1920×1080 規格的 2 倍。
V15 BE 的 4K 規格是通過所謂 IGZO 「 銦鎵鋅氧化物薄膜晶體管 」技術來實現的,這也是現階段像筆記本電腦屏幕這樣的產品實現超高清解析度的主要實現途徑之一。實際上這個技術在像素密度、能耗( 低 )、成品厚度( 比傳統 TFT LCD 面板薄,比 ARMOLED 厚 )等方面優勢明顯,在色彩表現上雖有提升,但是這不是她的突出本事,所以我們能在這塊來自夏普的面板規格上看到色彩數達到了 8-bit 真彩,但 NTSC 色域范圍也只是比較常見的 72% 的水平。其它比較突出的特徵是具備 1000:1 的對比度、330cd/m2 的的典型亮度比傳統 220cd/m2 的產品高出 50%,全方向 176°的廣角可視性。
( 備註:下面有詳細的關於該面板的規格信息 )
這塊屏幕確實更適合圖形顯示方面的操作,不過隨後的幾項測試數據從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們這塊面板也不是盡善盡美的。( 可以參考隨後基準測試環節的內容 )
除了面板本身質素優秀以外,V15 BE 還特意添加了一項我認為非常重要的功能:屏蔽藍光。現在我們知道屏幕輻射的光線中一種稱為「 藍光 」的組分對眼睛的傷害較為明顯,所以很多人出於工作的特點,長時間操作電腦的同時會佩戴防輻射眼鏡,比如我~ 宏碁在顯示程序下直接加入了「 弱、中、高 」三個級別的藍光阻斷效果,盡管會讓畫面的色彩看上去「 黃黃 」的,但是這恐怕也是逼不得已,如果不在意所謂藍光的話,自然可以隨時把這個功能關掉。
( 備註:關於屏幕面板的效果以及藍光阻斷功能可以參考下面的照片 )
V15 BE 採用了比較舒適的鍵盤設計,通過改善回彈表現、鍵程長度來獲得更佳的操作體驗。同時,鍵盤的紅色背光功能也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玩家的體驗,盡管她並不具備多級別的亮度調節設計( 實際上只有開 / 關兩檔 )。另外,鍵盤枕和掌托一體化設計思路,以及觸感細膩的皮膚漆工藝也都增添了產品的高端歸屬感。
B、宏碁 V15 BE 4K 版的官方軟體體驗
宏碁也為這款產品加入了一些常用化軟體功能,方便不了解新系統特點的玩家快速上手。不少人對品牌產品內置的軟體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佔用空間、開機自啟動導致速度慢,不時打攪用戶、甚至搜集私人信息。實際上,相比一些品牌,宏碁的軟體數量並不算多。
( 備註:宏碁自備軟體全部位於 win 10 開始菜單下的 Acer 文件夾下,如下面的截圖 )
「 Care Centre 」基本具備了常用的設備和系統設定功能,很多用途對系統不感冒的人來說還是非常簡單、方便的。比如可以繞過微軟復雜難找的設計直接清理自己電腦硬碟上的垃圾內容和文件、管理開機啟動項、檢測硬碟、電池、網路出現的常見問題並得到簡單的恢復,還可以通過她隨時得到產品的更新文件,像硬體驅動、應用程序等等。
( 備註:關於 Care Centre 的簡單體驗可以參考下面的截圖 )
V15 BE 內置了宏碁的「 雲 」存儲服務,除了個人網路空間,還提供了類似微軟 office 系列的應用,能幫助實現功能簡單、快速、方便的辦公需求。不過限於主次考慮,我沒有深入體會這個功能,你可以在注冊宏碁官方賬戶後進一步體會一下。
通過「 Power Management 」可以幾時跟蹤、管理不同在行程序對電池的需求強度,類似於 windows 下的資源管理器,不同的是沒有後者那麼技術流,任何人都能輕易地看懂什麼東西阻礙了你的續航時間。實際上,管理並熟悉自己的常用程序對於 V15 BE 的續航表現而言十分重要,在之前的屏幕部分就已經說過,後面的測試會說明一下這其中的原因。
作為生活的一部分,V15 BE 通過一些集成度很高的軟體幫助你方便日常的活動,比如這款叫做「 Acer Explorer 」,她包括了娛樂、維護系統安全( 殺軟 )、多媒體素材的簡單加工製作( 照片、視頻 )。另外,V15 BE 本身也是出乎意料地沒有提供本機的硬體驅動文件,雖然前面介紹的功能能下載管理驅動程序,但是對於已安裝就緒的文件無能為力,所以在這個軟體的下面通過「 支持 」選項在線獲得來自官方的指定驅動文件下載並安裝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記得下載好後要備份一份以備不時之需哦!
當然,對於重度玩家來說,一旦設備真的出了問題,可以馬上通過官網在線獲得自己附近的指定售後服務點信息,查詢設備的保修信息,預約當地的宏碁售後服務,這個細心周到的設計非常值得稱贊。
( 備註:關於如何在線下載管理設備驅動文件,以及設備維護服務信息的獲取可以參考下面的截圖 )
宏碁一直使用杜比音效體系,V15 BE 也是如此,而且和其他品牌採用的杜比產品功能基本一致。不過面對電影、音樂、游戲這些常見的使用場景,缺少獨立的低音單元,僅僅憑借兩個揚聲單元,我們無法期許具備更多層次感和豐富性的音質表現。
C、宏碁 V15 BE 4K版的性能基準測試
V15 BE 採取了第四代酷睿 i7-4720HQ / HD4600 + 4G×2 內存、1T HDD + 64G SSD、GTX 960M 獨立顯卡的主體配置。除了顯卡,以 V15 BE 如此薄的外形設計能夠選擇標准電壓的 i7 CPU 非常讓我驚訝!
4720HQ 為四核心設計,主頻 2 . 6GHz,板載固定設計,CB R15測試反映出在這款平台上的單多核性能比同一代稍早一些的 i7-4710MQ 均有 3% 的微幅滑落,對比第五代低電壓酷睿 i7-5500U 單核性能有 1% 的增進,多核則有 5 % 左右的增加,對兩款較強產品的優勢並不明顯。反而我們需要應付她帶來的較高功耗表現,這是為什麼我說需要額外注意 V15 BE 的程序管理問題的原因之一。
( 備註:關於 CPU 測試的數據來自權威的 CineBench R15 he CPU-z )
V15 BE 測試型號採用 8G×1 內存設計,如此薄的外形設計,還不清楚是否具備第二條內存插槽。和 CPU 的選擇一樣,內存也是選擇了常規的 DDR3 版,而不是 DDR3L 版,三星出品的顆粒品質比較上乘,600 - 800MHz 間的延遲表現在主流的 8 - 11 之間。
相比 HD4600 的規格,NV GTX 960M 顯卡更適合這款游戲定位的產品,支持 DX11 游戲、640 個流單元、4G GDDR5 顯存規格、128 Bit 輸出位寬、支持主流的 NV 畫面特效。CB R15 下 OpenGL 圖形測試可以知道這款顯卡的性能相對 HD4600 有 40% 的遞進,對比 R7 M265 有 15% 的增強效果。另外作為補充,從 3DMark Sky Diver 和 Fire Strike 兩項較高要求的測試環節得到的測試數據也顯示了這款顯卡在 V15 EB 上發揮了較高的圖形水準。
( 備註:顯卡測試數據源自權威測試軟體 GPU-z、CPU-z、3DMark )
V15 BE 採用硬碟 + 固態硬碟的混合存儲方案,系統被安裝在 64G 容量的建興固態硬碟中,相對近 40G 的空間要求,C 盤的餘量非常緊張。HDD 方面採用的是西數的 1T 產品,對於游戲本的大文件存儲而言比較充裕。通過 HD Tune Pro 5 . 6 的測試發現,SSD 的平均讀 / 寫速度為 270MB/s,最低讀 / 寫 130MB/s,對於只有 64G 的容量來說,這組數據還不錯。不過從測試曲線的幅度的變化來觀察,這塊 SSD 的讀 / 寫穩定性確實不敢恭維。
另一個角度,從 AS SSD 測試數據來看,大文件連續讀取速度 475MB/s,對應連續寫入速度 164MB/s,讀取很高,甚至堪比 250G 容量的產品,相對一般的寫入能力再次暴露了容量或者主控方案方面的不足。4K 隨機方面的表現竟然不如 4K 並發隨機的表現,也是很讓我感到詫異的地方。
最低 49MB/s,平均 90MB/s,雖然 1T 硬碟在讀 / 寫速度上的表現不及 SSD,但測試曲線回落相對平滑,幅度變化均勻,在穩定性方面的表現卻比後者更加出色,這也是我見過的筆記本電腦產品中搭載的最優秀的西數硬碟之一。
相較於單純的硬碟游戲本產品,混合存儲的游戲存 / 讀取時間的縮短效果還是相對有限,PCMark 8 存儲測試環節能看出3D 游戲載入時間在 130 - 350s 之間,稍稍領先於普通硬碟的表現,但是差別並不十分明顯。
( 備註:硬碟性能測試數據來自權威測試軟體 HD Thune Pro 5 . 6、AS SSD BenchMark 1 . 4、PCMark 8 Storage Test)
看一下整體性能方面的測試表現。PCMark 7 下,V15 BE 的整體數據非常高,5000 得分以上便是高端 - 性能型產品的分水嶺。下面的截圖分別展示了 PCMark 7 環境下不同測試子項的數據,比如視頻回放的幀速、DX 9 / 10 游戲的幀率、存儲速度等等,以及 PCMark 8 家用環節的測試數據,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3840×2160 解析度下,V15 BE 的單機游戲性能實際卻並不高,比如《 COD 11 》僅能在關閉一切所有畫質效果的環境下,用 4K 解析度跑出平均 36FPS 的流暢度,比肉眼可辨的 24FPS 多出 12FPS。《 COD 11 》除了對內存容量有極大的依賴,對顯卡規格的需求也是顯存容量,這兩方面 V15 BE 都能輕松滿足,唯一影響游戲體驗的瓶頸顯然就是超高的解析度設置。對游戲測試稍有了解的人會知道,除了特效和反鋸齒級別,解析度是所有游戲設備的一道又基本又高級的門檻,如果要較高的畫質效果,配置低級的設備只能通過拉低解析度來實現。
手中測試的這款 V15 BE 的沖突感就表現在這里,如果不能用最佳解析度( 即顯卡支持的最高解析度 )來體驗游戲的暢快樂趣,那麼 4K 規格的面板存在的意義就顯得不大,好像花幾十萬買輛賓士卻發自己就是喜歡那個簡單的 logo 而已~
如果我不用 4K 解析度的設定還想要高畫質,直接拉低到全高清 1920×1080 的級別,那麼問題又來了,即便是系統設定同樣的解析度,可能依然會遇到無法強制全屏畫面顯示的問題,一個 4K 屏幕套一個帶寬寬的黑圈的游戲畫面,我想誰也不會太樂意去面對她。解決的方法是有的,比如等待 NV 顯卡放出 4K 更新,或者自己花花心思研究一下,關鍵是有多少玩家樂意跟她這么玩兒?再或許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直接上像 GTX 970M 這樣的顯卡,或者加量的 GTX 960M,前提是最好不要改變輕薄的外形。
( 備註:下面的《 COD 11 》游戲測試畫面看上去黃黃的就是因為屏幕開啟了藍光阻斷功能 )
說到續航問題,需要結合前面說到的要額外注意 V15 BE 的程序管理問題。由於電池無法卸掉,通過 AIDA 64 的配置信息能發現,V15 BE 測試機的電池容量為 52000mWh,差不多 4500mAh 的規格,這是一個中等偏上的家用或者辦公型筆記本電腦的電池規格,對能量消耗更大的游戲本電腦而言顯然偏小。通過 PCMark 8 的家用環節測試得到的續航時間數據為 1 小時 37 分鍾,非常短是不是?如果換做消耗更大的游戲測試,照此估測,實際的續航時間可能只有勉強的 1 小時左右~
這難道都是電池的問題?當然不是,雖然容量不高,但是回頭看看前面說的 i7-4720HQ 的 TDP 47W 的熱耗,GTX 960M 的能耗,還有就是夏普 4K 面板本身的功耗就已經比普通產品高出 3 - 5W,所有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續航殺手,這種條件下,如果不注意後台進程和在行程序數量,還真不知道電池能堅持多久。
究竟 V15 BE 的整機耗電有多高?可以參考一下我在 AIDA64 System Stability Test 環節下測得的滿負荷功耗數據:105W,這是一個比較接近真實游戲的功耗數值,這個數值要比同屏幕尺寸,採用普通面板,低電壓 i7-5500U + R7 M265 顯卡的 ThinkPad E550 功耗高出 2 - 2 . 3 倍,而後者的續航時間為接近 5 小時...
( 備註:續航測試的環境是 Windows 10 平衡電源模式、60% 屏幕亮度、無線聯網、關閉鍵盤背光、圖形卡為全局 NV GTX 960M、電池起始電量 100% ,測試軟體為權威的 AIDA64 和 PCMark 8 家用環節續航測試 )
最後看一下 V15 BE 的機身溫度測試,這項測試除了能試探散熱設計的好壞,還能體會到設備的操作舒適度以及工作的穩定性。通過將近 40 分鍾的 AIDA64 System Stability 測試,全負荷運行中表現出的穩定性非常好,也驗證了輕薄的外形設計沒有阻礙到散熱的合理性和工作效率。另外,操作區域平均 35℃,底座平均 34℃ 的機身表面溫控非常出乎意料,舒適度可以用「 爆棚 」二字來形容。這樣低的溫度別說在輕薄游戲型產品身上,就連傳統尺寸的設備上也很難見到,足以證明 V15 BE 的內部設計已經非常優秀。
( 備註:該項測試數據是在 22℃ 室溫下,通過 AIDA 64 以及德國 FLUKE 紅外測試儀的幫助下獲得 )
D、評測總結:
盡管 4K 面板名字確實夠霸氣、特好聽,不過從一些實際的體驗環節上還是暴露了些短期的不足,比如游戲就是而非要讓我做出選解析度,還是選特效 + 畫質這種「 娶麗佳,還是娶美華 」的尷尬之事,到了該正經的時候,續航時間卻又出奇的「 短小 」。不管自己怎麼樣,反正其實男人大都是想腳踩兩只船的動物,所以如果說世間非要有什麼完美的東西,那也許就是玩家對游戲本電腦的追求。
拋開 4K,宏碁 V15 BE 游戲本電腦是一款從設計到操作,從舒適性到效能表現都非常好的產品,這一點貨真價實。加上 4K,V15 BE 玩兒了把炫酷概念的前瞻,盡管還需要一些優化工作,但就沖著 3840×2160,或者叫視網膜屏什麼的也好,我想也自有不少熱血玩家會為此以命相搏。
宏碁 Aspire V15 BE 4K 版( 16G 內存型號 )京東鏈接【點擊查看詳情】
( 完 )
㈣ 鎂合金機身 超高顏值 戴爾靈越7400護眼全面屏輕薄本體驗評測
當下,年輕群體對於電腦這種生產力的工具可以說是要求越來越高,畢竟現代化的辦公不僅僅是微信、QQ聊聊天,做做Excel就完事兒了。現代化的辦公越來越講究效率,如果你的電腦不給力,在多線程處理任務的時候,拖泥帶水,跟不上你的操作,那就會影響你的工作效率,進而就會莫名其妙地去加班,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
除此之外,戴爾靈越7400還支持最新的WiFi6無線連接技術,這項技術相對於上代無線傳輸技術,功耗更低,連接更穩定,同時傳輸速度更快,並且安全性也更好,可以說升級非常大,並且這款電腦還搭載了最新的雷電4介面,傳輸速度相對雷電3提升明顯,對於需要經常傳輸大容量視頻的用戶來講,雷電4介面帶來更快的傳輸效率,並且搭配拓展塢使用,還能夠提供更加豐富靈活的拓展性,這點對於需要分屏、外接設備的用戶來講,真心非常不錯。
寫在最後:戴爾靈越7400顏值真心能打,在同類型產品中,辨識度極高,同時產品機身輕薄,1.26kg重量便攜性非常出色,同時14.5英寸的2.5K高清大屏,帶來更加出色的視覺體驗,對於辦公用戶來講,16:10的黃金比例,讓筆記本顯示內容更多,大幅提升我們的辦公效率,並且屏幕還具備了防藍光護眼功能,有效保護我們的視力健康,對於追求健康辦公的用戶來講,這款筆記本顏值、性能都非常出色,值得選購。(4月9日-4月22日期間,在戴爾官網購買靈越7400,咨詢客服送價值799元學而思網校多科精品課)
㈤ 怎麼檢測屏幕,大家都用什麼檢測軟體
可以用魯大師啊,打開之後點擊性能測試,進行測試,其中一項就是測試屏幕性能
㈥ 對比評測:小米和榮耀的筆記本電腦誰更好
這兩款都是這個價位比較推薦的。小米屏幕素質更好,榮耀性能略好。
小米、榮耀詳細對比(PC端查看)
㈦ 聯想T470P電腦怎麼樣
ThinkPad T470p最高可選搭載第七代英特爾標壓酷睿i7處理器,我們手上的這台測試機採用的是第七代酷睿i5-7300HQ。i5-7300HQ處理器核心代號為Kaby Lake,基於14nm製程工藝,採用四核四線程設計,初始主頻為2.5GHz,可睿頻至3.5GHz,共享的三級緩存為6MB,整體TDP(熱設計功耗)為45W。
通過測試結果發現,搭載i5-7300HQ的ThinkPad T470p打開200個命令提示符花費時間為9.36秒,而搭載i5-7200U的樣機則花費了13.49秒。由此可以看出ThinkPad T470p的標壓CPU要比同為i5的低壓CPU快40%以上。性能提升還是非常可觀的。
理論測試也驗證了我們的對比結果。我們採用CINEBENCH R15對CPU的多核單核性能進行了全面測試,測試結果該處理器多核心獲得517cb,單核心148cb,而i5-7200U此項得分分別為333cb、129cb。處理器單項測試結果表明ThinkPad T470p搭載的i5-7300HQ定位於移動平台處理器中高端型號。
單純從CPU測試項目能夠看出,ThinkPad T470p的性能表現是非常強悍的,相比輕薄本或一般商用本的低壓處理器提升巨大。當然,ThinkPad T470p的升級是全面提升,下面就看一下包括續航、散熱在內的整機硬體性能的表現如何。
ThinkPad T470p在硬體方面還是比較強悍的,除了前面提到的第七代英特爾標壓酷睿i5-7300HQ,T470p還擁有8GB DDR4-2400高頻內存,硬碟方面該機配備了128GB SSD與1TB HDD雙硬碟組合,顯卡方面則是採用獨立顯卡NVIDIA GeForce 940MX 2GB GDDR5,對工作涉及到設計、制圖的商務人士會有所幫助。
ThinkPad T470p硬體參數
屏幕方面,ThinkPad T470p可選配FHD(1080P)和WQHD(1440P)兩種,我們測試的是FHD(1080P)IPS版。屏幕素質方面,通過軟體Spyder5測試可以看出,該屏幕色域達到了62%的sRGB、45%的NTSC,亮度為291nits。實際觀感上,屏幕顯示清晰銳利,色彩還原也非常准確,整體素質處於中等偏上水準。
雙硬碟組合是ThinkPad T470p的一大特點。雙硬碟是目前解決電腦速度與容量的最佳解決方案,固態硬碟(SSD)作為系統盤,能夠提升程序的運行速度,提高效率,機械硬碟(HDD)作為倉庫盤,能夠存儲大量的重要資料。兩者互補實現了高效與大容量並存,對於商務人士來說極為便利。由於運行速度取決於固態硬碟,我們通過CrystalDiskMark測試可以看到,ThinkPad T470p搭載的固態硬碟讀取速度為500MB/s,寫入速度為179MB/s,硬碟整體表現不錯。性能往往與續航和散熱相對立,那性能表現亮眼的ThinkPad T470p在續航和散熱兩方面表現如何呢?ThinkPad T470p採用了一塊47Wh的大容量高密度電池,我們通過PCMark 8對該機續航進行了評估,測試項目為Work accelerated。整個測試過程採用系統默認設置,其中亮度和音量均為75%並連接WiFi,中途未進行人為干擾。最終該機續航成績為4小時30分,採用高性能CPU依然取得了如此成績確實不錯。PCMark 8的續航測試是指整機一直處在處理工作內容狀態屬於高耗電,如果是一般辦公需求的話,基本可以滿足一天的使用需求。
散熱方面,ThinkPad T470p擁有第六代鷹翼風扇,不僅安靜高效,還具有除塵設計。我們採用Geeks3D FurMark和ADIA64的系統穩定性測試程序對該機進行雙拷,並拷機30分鍾。從軟體檢測的溫度來看,該機的散熱水平還是非常不錯的,CPU的溫度穩定在86°左右,GPU則穩定在77°左右。從最終溫度來看,該機的散熱模組還是非常給力的。
從前面的測試結果來看,ThinkPad T470p是一台性能出眾的商用本,當然其依然擁有ThinkPad一貫的商用安全技術。多項安全技術能夠有效減輕意外情況帶來的重要數據損失,這使得ThinkPad T470p通過了嚴酷的十二項軍標測試。
減震硬碟框架則是採用了橡膠減震結構,可以有效提升硬碟的抗沖擊能力。不僅如此,ThinkPad T470p還擁有氣囊式減震腳墊,通過氣囊的靈活變形吸收沖擊,再次提高了抗沖擊能力。橡膠減震結構與氣囊式減震腳墊的搭配為ThinkPad T470p提供了雙重保險。軟硬體部分的代表則是APS硬碟保護技術和按壓式指紋識別器。APS硬碟保護技術可以在500毫秒內感應到震盪,並立即停止機械硬碟讀寫,當跌落、碰撞等意外情況發生時,可以有效保護機械硬碟的數據安全。這一技術與前面的「雙」減震結構設計共同為ThinkPad T470p的數據安全提供了三重保護。按壓式指紋識別器位於機身C面的右側,能夠提供晶元級別的加密保護。與Windows Hello搭配使用,可以快速登錄Windows及其應用和服務,而且無懼水漬灰塵,快速准確識別。
介面方面,機身右側分別為鎖孔、HDMI、miniDP、RJ45網口、USB3.0×2;機身左側分別為電源介面、USB3.0和耳麥介面;機身前方左側有SD卡插槽,並支持ThinkPad WiGig無線擴展塢。標准化的全套商用介面和多樣化的外接方案能夠滿足用戶多樣化的拓展需求。
通過前面的一系列測試和分析,我們能夠對ThinkPad T470p的適用人群進行比較清晰的勾勒:對性能有需求、對便攜性有偶爾需求的專業工作者。比如大多數時間都在公司內,工作內容涉及到CAD、PS等對性能有需求的軟體或者對效率要求比較高,出差次數比較少的高新技術崗位專業工作者。
㈧ 如何選購筆記本電腦
建議你看需求買筆記本,先判斷自己需要做什麼用途。
辦公使用: 推薦華碩商用筆記本靈耀系列,vivobook14sx/15sx系列,A豆系列,頑石鋒銳版價格在5000元左右。
玩游戲一般選擇I5 7代以上的CPU,顯卡選擇GTX1650以上的,內存8G標配16G最好,必有固態,這已經能應付絕大多數游戲了,這類本本大約在6000以上的售價。
推薦華碩天選系列或飛行堡壘7. ROG玩家國度系列(1萬元以上高端游戲本)。
偏向畫圖,音視頻剪輯功能的,建議選擇I7 8代以上的cpu,顯卡只要不太拖後腿都行,內存8G標配16G最好,這類本本大約在6000-7000元左右的售價。
推薦華碩靈耀S系列,華碩飛行堡壘系列,天選系列筆記本。
偏向3D建模,這類顯卡要好,CPU在預算內盡量往I7靠攏,顯卡GTX1660ti以上最好,內存16G標配,32G以上最好。
推薦ROG 玩家國度系列或專業設計師本。
㈨ ThinkPad X1 Carbon 2018評測:穩中有進
【IT168 評測】ThinkPad旗艦系列筆記本ThinkPad X1 Carbon在2012年誕生,憑借著碳纖維外殼元素、無懼嚴酷環境考驗、超長續航等精湛的設計,完美演繹出ThinkPad所特有的低調沉穩、堅固堅韌、全天候使用的耐用商務PC精神,並且窄邊框屏幕和超輕薄機身還彰顯除了一絲時尚前衛的氣息。隨著一年一度的新品發布,ThinkPad X1 Carbon幾乎都能在高端輕薄本領域定下新的行業標准,成為業界的標桿產品。
去年,ThinkPad更是為2017款的X1 Carbon做出了「飛躍」般的變化:在原有經典的設計基礎之上設計了更窄的邊框,從而讓已經很輕薄機身再次成功「瘦身」,另外銀色配色機型的加入也算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如果要說2017款X1 Carbon哪裡還有不足,那很可能就是處理器的性能了。
今年年初,讓人期待的X1旗艦ThinkPad X1 Carbon 2018正式面市,這是X1 Carbon系列的第六代筆記本,同時也是ThinkPad 首批八代酷睿機型之一。既然搭載了性能較上代提升有30%以上的八代酷睿處理器,可以說2018款的機型已經解決了上幾代最大的缺點。不止於性能,ThinkPad還在該機的其他細節上做了進一步的提升,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一看吧。
穩中有進的外觀設計
去年,ThinkPad打造出了「小銀」機型,全新的銀色配色更符合時下年輕商務人群的審美需求,這也是ThinkPad自20多年以來的首次嘗試,畢竟大家對於ThinkPad而言,「小黑」造型早已深入人心。
而從我們手中這台2018款銀色新機的外觀上來看,除了筆記本A面邊角多了一個X1的logo和全新ThinkPad logo以及「Lenovo」的logo消失不見以外,新機子好似大體上與上代沒有什麼太大變化。
ThinkPad X1 Carbon在機身材質上使用了更為輕薄堅韌的碳纖維材料,這也能讓我們很容易理解ThinkPad X1 Carbon中的「Carbon」一詞是怎麼來的了。
雖然我們不能從外觀上看出碳纖維的痕跡,但從其輕而堅固的手感上則確實能感受得到它的存在。當然了,碳纖維這種材料成本高昂,歷年以來X1 只在更易受損的A面(也就是屏幕那面的背面)使用了碳纖維材質,這樣做不僅對關鍵部位起到保護作用,也讓價格更親民。另外整機外殼表面覆蓋了一層類膚質的漆面,摸上去的手感很棒,既輕盈、又堅固、還很乾爽。
那其他面都使用了什麼材料呢?答案是輕而有強度的合金材料,運用這種材料能更好地將筆記本中的熱量散發出去,是輕薄本的不二之選。
值得一提的是,X1 Carbon之所以能成為輕薄本中的引領者而存在,穩定運行的可靠性是必不可少的,2018款X1 Carbon通過了12項嚴苛對照測試,無懼各類嚴酷的環境考驗,這正是ThinkPad的精髓之一。
從實測的重量上來看,1.12千克的裸機重量也就大約是3聽可樂的重量,如果大家身邊正好有可樂的話可以感受一下。作為高性能輕薄本,1.12kg這個重量也是很輕的了,畢竟以前很多同類型的14英寸筆記本的重量都快到2kg以上了。
另外附加上電源適配器的旅行重量也就1.47kg,差不多算是4聽可樂吧。相信大家在包里背4聽可樂上下班、出差啥的一點也不會感覺沉吧?而且按照其至少8小時的辦公續航來看,如果是短途、一天的辦公甚至都不用帶電源,出行那就變得更輕鬆了。
屏幕素質有所進步
從第一代的X1 Carbon就已經開始主打「14in13」的窄邊框筆記本概念,在2018年「邊框能跑火車」的筆記本更是已經完全拿不出手了。從去年的2017款X1 Carbon起,ThinkPad就又將其屏佔比拉到新高,上下邊框的進一步降低,讓原先14英寸屏幕大小不變的標准下,機身可以更小巧,更便攜,幾乎媲美傳統的12英寸規格的筆記本電腦。2018款X1 Carbon雖然並未進一步提升屏佔比,但屏幕素質上更加出色。
除了常規的1080P屏幕以外,我們還可選2K高解析度屏幕。像我們手中這台頂配X1 Carbon 2018機型,官方宣傳其搭載了500尼特最高亮度、2560*1440解析度、100% Adobe RGB色域的IPS霧面屏幕。從上述這個屏幕的參數來看,今年的2K解析度版本的X1 Carbon已經能滿足絕大多數的專業攝影師、設計師的修圖、制圖要求了。
從我實際觀看屏幕的效果上來講,這款筆記本屏幕的色彩濃郁而不會過分鮮艷,看上去吸引你卻又不會久看而產生疲勞之感,而霧面屏能保證在室外光線復雜的環境下可以有效的防眩光,抗刮痕,這點對於移動辦公來說還是比較實用的。
作為高端商務本,轉軸自然也是可以進行180°翻轉的,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將內容隨時分享給在座的所有小夥伴。另外,轉軸的阻尼感平滑適中,做到了可以單手開合筆記本,而平時屏幕又不會輕易晃動的程度。
從根源上保證隱私的ThinkShutter黑閥設計
ThinkShutter黑閥是2018款創新的安全設計。其原理就是在鏡頭前設置了一個可左右滑動的物理「閥門」,當我們不用攝像頭的時候就關閉「閥門」,從根源上就避免了視頻忘記關閉而被偷窺的風險。
而舒適的鍵盤也是高端ThinkPad產品的一項特點之一。ThinkPad X1 Carbon延續了經典的六排曲面鍵盤設計,仍然配有2段可調節的鍵盤背光。而鍵盤按鍵的鍵程高達1.8mm,按下去會感覺有很深的回饋感,每敲打一鍵都能感到有力而又柔軟的回彈,長時間打字不會感覺累。
C面依舊是ThinkPad標志性的TrackPoint小紅帽和三鍵設計,這兩者的組合可以說是ThinkPad的精髓所在。當我們在某些沒有滑鼠操作空間的場合或者忘帶滑鼠的情況下,小紅點那精準而又順暢的操作體驗是觸控板永遠也無法替代的。當然,全新的觸控板也支持了微軟的 Windows Precision 標准,十多種觸控方式操作可以完美的替代滑鼠。
安全高效的按壓式指紋識別
從去年的X1 Carbon開始,ThinkPad就已經配備了同手機一樣識別靈敏的按壓式指紋器,這對於在信息化時代的商務人士而言是非常有利的設計。
畢竟對於商務辦公人士而言,難免會經常涉及到商業機密內容,隱私安全則顯得尤為重要。指紋識別器則能完全可以代替輸入密碼來登陸系統,增加效率,同時比密碼還更為安全,難以破解。
雙雷電3+USB3.0 介面齊備
作為一個商務定位的筆記本,對於介面的集成可是一點都不能含糊,X1C這次的優化可謂深得我心。摒棄掉過去的方口充電口,替換成兩個兩個Type-C 雷電3介面,極大的提高了未來介面擴展性。另外常用的USB 3.0、HDMI、mini乙太網卡介面也是一應俱全。
不過有人曾認為散熱出風口設置在右側會有「吹手」的現象,長時間使用的話會讓手不舒服。在我測試看來,如果不是長時間讓筆記本以高功率狀態下滿載運行(電源管理高性能模式)出風口基本不會有特別多的熱量排出,所以不用過多擔心這個設計會有什麼問題。
每當我們更換新電腦的時候,很可能就要考慮裝什麼系統,裝什麼辦公軟體,而ThinkPad早為用戶考慮到了這個問題。2018款的ThinkPad X1 Carbon自帶正版Win10專業版操作系統以及Office 2016辦公套件,買來就能直接辦公的感覺也是十分愜意。
基礎性能測試:提升極大
作為搭載全新八代酷睿低壓處理器的機型,ThinkPad X1 Carbon的處理器綜合性能較上代筆記本有了30%以上的提升,甚至已經趕超了部分i5標壓處理器,但各個廠商對筆記本模具優化不同,同一顆處理器也存在著差距,而我們手中這款ThinkPad X1 Caron 2018可以說是今年八代U筆記本中的「悍將」。
配置上,2018款X1 Carbon搭載八代i7/i5處理器,最高16GB LPDDR3內存和1TB SSD,部分型號還可選裝Windows Hello紅外鏡頭、4G全網通模塊等。
從CPU-Z讀取的信息來看,我們手中這台ThinkPad X1 Carbon 2018用的CPU是英特爾8代酷睿家族中的i7-8550U,Kaby Lake Refresh架構,14nm+工藝,4核心8線程,主頻1.8GHz,最大睿頻4GHz,15W TDP。
從對CPU進行測試的CBR15的測試來看,在其他廠商的i7 8550U筆記本只能跑到500多cb的時候,ThinkPad X1 Carbon這顆i7-8550U處理器多線程分數已經達到了622cb這一彪悍水準,超越同代普通筆記本將近20%的性能,這完全得益於其內部精湛的電路以及散熱設計。
且要知道上代i5-7200U的單/多線程得分也就是120和320左右,2核心4線程到4核心8線程的提升也相當明顯,多核性能已經翻倍提升。
GPU顯卡方面則只有核心顯卡UHD620,實際上這塊顯卡與上代的HD620的架構規模完全一樣,只是頻率略有提高,可以支持 4K視頻的剪輯、轉碼、播放,玩一玩LOL也沒壓力。
我們手上的這台X1 Carbon搭載了256G的PCIE硬碟,從CrystalDiskMark的跑分結果來看,能跑出3392MB/s的讀取和2005MB/s的寫入速度,開關機、運行Word、Excel等辦公應用、收發郵件等都會非常流暢。
我們開啟X1 Carbon的高性能模式進行拷機,讓我意外的是,在20分鍾的拷機過程中,雖然原廠CPU擁有15W TPD限制,但實際上X1C已經可以超越限制達到了22W的高功率滿血運行狀態,期間電腦還始終保持穩定運行的狀態,沒有死機、沒有降頻,說明其內部工藝設計十分了得,充分體現出高性能輕薄本應有的素質。
可保證一天辦公使用的續航時間
續航部分我們通過PCMark 8的Work(工作)模式來進行測試,通過運行固定的程序來計算出筆記本的續航時間。
從PCMark 8 Work的續航測試來看,X1 Carbon的續航時間為7小時,對比我們之前測過的上代筆記本來看,2018款的X1 Carbon續航時間有了2小時的提升,小編真的很難想明白如何在保持面積與厚度不變,性能還有極大提升的情況下讓續航有了這么大提升的。
實際上PCMark8的這個結果普遍偏低,因為在測試結束時筆記本還將預留20%的電量,如果將其算入在內,保守估計這款筆記本正常用8小時用是沒有壓力的,也就是完全能滿足1天辦公使用需求。
而充電方面,X1 Carbon配備了個65W的Type-C大功率電源,我們測試在開機使用的狀態下從8%充至100%電量,大約只需要用1個半小時左右的時間,和官方所描述的1小時充滿80%電量基本相符。這種大功率快速充電給了我們這些「說走就走」的商務人士一種安全保障。
總結:
總的來說,作為旗艦X1系列的第六代產品,八代酷睿處理器的加持讓其性能有了極大的提升,從另一方面來看X1的處理性能達到了原先厚重的高性能本才有的水平,並且功耗、散熱和續航也處於更優秀的水平。而其他方面ThinkPad X1 Carbon則穩中有進,在更好地發揮小紅點、三鍵設計、長鍵程鍵盤等經典元素的同時又大膽創新:增加包括更高素質的屏幕、對安全性有提升的ThinkShutter黑閥等設計,而最明顯的是進一步弱化「Lenovo」標志,全新「ThinkPad 」和「x1 logo」更彰顯了它的高端定位。
㈩ 華為筆記本電腦好用嗎評價怎麼樣
華為的筆記本好用,用戶的評價也很好。華為筆記本電腦重量很輕,使用流暢,完全滿足日常使用。
華為MateBook是一款適合商務人士使用的二合一筆記本電腦,也就是說可以充當筆記本電腦使用,也可以充當平板電腦使用,兼具平板電腦的便攜性和筆記本的實用性。對於經常出差辦公的商務人士來說,具有非常強大的實用性,機身小巧便攜、外觀設計美觀,全金屬機身也更具有商務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