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牆頭記電影告訴我們什麼
牆頭記電影告訴我們要孝敬老人,不要娶了媳婦忘了娘
Ⅱ 蒲松齡有哪些作品
蒲松齡生於1640年,在1715年去世,年齡是75歲,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他的代表作是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這本小說承襲了六朝志怪小說和唐仁傳奇的衣缽,但在觀念和作法上卻有了質的飛躍。它的內容多半是虛構的,詭譎瑰麗的故事用來針砭現實,抒發憂憤,表達個人的感受,經驗和情趣,寄託精神上的追求和嚮往。
聊齋志異總共有490餘篇,小說內容相當復雜,做法不一樣,思想和藝術也不平衡,可以說,優劣並存,但是主導方面,多數篇章都是發自真實的感受,反映了社會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它的內容主要分為五類,第一類,官府黑暗官貪吏虐魚肉百姓,第二種豪紳為富不仁凌辱良善,第三種譏諷科場考官昏庸,第四種嘲諷炎涼世態,第五種體現人生經驗哲理,贊美愛情自由、婚姻自主。
除了聊齋志異,蒲松齡還有大量的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葯方面的寫作,總共有200萬字。他身為塾師,中年曾寫過《省身語錄》《懷刑錄》等教人修身齊家的書,晚年《聊齋志異》基本輟筆,更轉而熱心為民眾寫作:一方面用當地民間曲調和方言土語,創作出《婦姑曲》《翻魔殃》《禳咒》《牆頭記》等反映家庭倫理問題的俚曲,寓教於樂;另一方面又為方便民眾識字、種田、養蠶、醫病、編寫了《日用俗字》《歷字文》《農桑經》《葯祟書》等文化技術普及讀物。
他生長於農村,幼年受過鄉村農民文化的熏陶,會唱俗曲,也曾自撰新詞,只是近世傳抄的「聊齋小曲」已不辨真偽。
Ⅲ 菏澤還有什麼美稱
中國牡丹城、曹州
菏澤市戲劇活動歷史悠久,劇種繁多,異彩紛呈,享有「戲曲之鄉」的美名。
史上曹州為中原重鎮,菏澤市人民歷來崇文尚武,人才輩出,享有「武術之鄉」的美名。
Ⅳ 牆頭記什麼意思
《牆頭記》最初由山東省魯劇院山東梆子劇團根據蒲松齡的同名俚曲改編。
年近八旬的張木匠因兩兒不孝,兩媳不賢,遭百般虐待,被推上牆頭,引出一段人間悲喜劇。
1960年5月2日,山東梆子名家劉桂榮為毛主席演出了《牆頭記》,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1978年,山東省梆子劇團在濟南山東劇院上演《牆頭記》創下了連續演出45天不換劇目的記錄。
1982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將此劇製作為山東梆子戲曲藝術片。可能受電影的影響,這出戲許多劇種(如秦腔、評劇、呂劇、豫劇、曲劇等)都有移植。
《牆頭記》是出輕喜劇,在歡快的氣氛中,也凝結著張木匠一輩子的苦辣酸甜,同時也鞭撻著不孝兒女的扭曲心靈。從以上劇情介紹還可以看出,這出戲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培育尊老敬老風氣,構建和諧社會,仍有著積極意義。
Ⅳ 什麼是牆頭記
這是一電影名字講得是兒子不孝順,把他爸爸送到牆頭上的故事
Ⅵ 文言文《狼》的白話翻譯
《聊齋志異,狼》原文: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浪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聊齋志異,狼》翻譯:
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裡面的肉已經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
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隻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後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後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里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於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只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
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了,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
屠夫剛想要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後面,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鑽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後面。身子已經鑽進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狼的後面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死了。
屠夫這才明白前面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
出自清代著名小說《聊齋志異》
寫作背景: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著作。(聊齋:書齋名;志:記錄;異:奇怪的故事)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
《聊齋志異》中有狼三則。其一被蘇教版義務教育語文課本八年級下冊收錄為「專題 《狼》」,其二被選為滬教版義務教育語文課本八年級下冊第34課《狼》。
作者簡介:
蒲松齡,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清代著名的小說家,文學家,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
蒲氏是淄川世家,早年熱衷功名。父親蒲槃時家道已漸中落,曾娶妻孫氏、董氏、李氏,蒲松齡為董氏子。年少時,張獻忠、李自成起義(明末農民起義);再後來清軍入關,正處改朝易鼎之際,社會動盪不安。
康熙十八年(1679年),作成狐鬼小說初步結集,定名《聊齋志異》。高珩為之作序。《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後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
「聊齋」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全書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願望。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作《婚嫁全書》。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作《省身語錄》。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自春至秋,病足卧床。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秋,蒲松齡應鄉試,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為張嵋《古香書屋存草》作序。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秋應鄉試,再次犯規被黜。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春,山東按察使喻成龍慕名邀請,到濟南作客數日。館東畢際有病逝,蒲松齡作《哭畢刺史》八首。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高珩病逝,作《挽念東高先生》。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作《懷刑錄》。秋,率畢氏弟子赴省城應鄉試。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六月,唐夢賚病卒,蒲松齡代本邑縉紳作《祭唐太史》文。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暮春赴濟南,滯留數月,應鄉試未中。
Ⅶ 牆頭記的幕後製作
山東梆子,顧名思義,是山東的地方劇種,屬於梆子腔的一種,梆子在中國戲曲中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冀魯豫山陝無處不是梆子豐厚的生存和發展土壤,山東梆子亦是其中一道美麗的風景。山東梆子地方風味非常濃郁,唱腔高亢激越,流暢朴實,花腔漂亮,還帶著點兒侉味兒,特別有意思。
《牆頭記》是山東梆子唯一一個拍成電影的劇目,攝於80年代,料想以後再有的可能性也不大。《牆頭記》根據蒲松齡的俚曲改編,敘述的是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演繹的是子女不孝,老來難,演員表演非常生活化,尤其是兩對不孝的兒子媳婦,各有各的嘴臉,大的從商,二的讀書,倒是一樣的勢利貪財。老父親騎牆頭的情景讓人很是唏噓,養兒何用呢?
最初由山東省魯劇院山東梆子劇團根據蒲松齡的同名俚曲改編。年近八旬的張木匠因兩兒不孝,兩媳不賢,遭百般虐待,被推上牆頭,引出一段人間悲喜劇。1960年5月2日,山東梆子名家劉桂榮為毛主席演出了《牆頭記》,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1978年,山東省梆子劇團在濟南山東劇院上演《牆頭記》創下了連續演出45天不換劇目的記錄。1982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將此劇製作為山東梆子戲曲藝術片。可能受電影的影響,這出戲許多劇種(如秦腔、評劇、呂劇、豫劇、曲劇等)都有移植,
Ⅷ 呂劇牆頭記內容簡介
1、善良的張木匠,妻子早亡,將兩個兒子拉扯成人。長子做生意發了財,為人自私、貪婪,很會算計,妻子李氏刁潑狠毒,對張木匠冷酷無情。次子粗通文墨,為人虛偽、狡猾,其妻趙氏從娘家帶來一份厚家產,他們吃喝不盡,對此十分得意,也不願奉養父親。
2、張木匠年老體衰,失去勞動能力,可這兩個兒子都不養他。但又毫無辦法,只好立下字據,以半月為期,輪流養父。由於月份有大小,兄弟為此常發生爭執,逼著老爹騎在老二家的院牆上。
3、張木匠年輕時的好朋友王銀匠,為人機智、詼諧、又富於正義感。王銀匠對張木匠的遭遇十分同情,他施展計謀,利用大乖和二乖愛財如命的本性,敘說當年張木匠在他的爐子上化了許多銀子,暗藏防老。
4、兩個兒子都想得到銀子,爭先供養老爹,但張木匠不久抑鬱而死。兩個兒子找到王銀匠,一定王銀匠要說出老爹藏銀的地方。王銀匠決心再一次戲弄他們,便讓他們去刨牆。他們拚命地刨,結果牆倒被壓在牆下,受到了懲罰。
(8)牆頭記電影在什麼網站能免費觀看擴展閱讀:
1、《牆頭記》根據蒲松齡的俚曲改編,敘述的是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演繹的是子女不孝,老來難,遭百般虐待,被推上牆頭。這出戲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培育尊老敬老風氣,構建和諧社會,有著積極意義。
2、呂劇《牆頭記》移植於山東梆子劇團的同名作品。1960年5月2日,山東梆子名家劉桂榮為毛主席演出了《牆頭記》,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創下了連續演出45天不換劇目的記錄。以後多年收視好評。這出戲被改編有許多劇種,如秦腔、評劇、呂劇、豫劇、曲劇等。
Ⅸ 蒲松齡是清代著名小說家,以下屬於蒲松齡作品的有: A. 《渭南文集》B. 《姑婦曲》C. 《牆頭記》D. 《聊齋
D、《聊齋志異》
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葯方面的著述存世,總近200萬言。蒲松齡生前,《聊齋志異》刊行後,遂風行天下。
在其後一個時期里,仿效之作叢出,造成了志怪傳奇類小說的再度繁榮。許多篇章不斷被改編為戲曲、電影、電視劇,影響是深遠的。《聊齋志異》還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齡為中國、為世界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9)牆頭記電影在什麼網站能免費觀看擴展閱讀:
蒲松齡一生文學生涯,搖擺於傳統的雅文學和民間的俗文學之間。他生長於農村,幼年受過鄉村農民文化的熏陶,會唱俗曲,也曾自撰新詞,只是近世傳抄的「聊齋小曲」已不辨真偽,身為文士,以能文為鄉里稱道。
所寫文章多是駢散結合,文采斐然,惜乎多是代人歌哭的應酬文字,只有幾篇賦事狀物的四六文,才是屬於自己的文學作品,被辭賦史家推為清初辭賦之能手。
蒲松齡也曾染指於詞,作品較少,顯然是一時之興致或交往之所需,方才偶爾操筆。詩作甚豐。他進學伊始,意氣風發,曾和學友張篤慶等人結為「郢中社」,「以宴集之餘晷,作寄興之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