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正確認識電腦
英文名稱:
computer
電子計算機是一種根據一系列指令來對數據進行處理的機器。所相關的技術研究叫計算機科學,由數據為核心的研究稱信息技術。
計算機種類繁多。實際來看,計算機總體上是處理信息的工具。根據圖靈機理論,一部具有最基本功能的計算機應當能夠完成任何其它計算機能做的事情。因此,只要不考慮時間和存儲因素,從個人數碼助理(PDA)到超級計算機都應該可以完成同樣的作業。即是說,即使是設計完全相同的計算機,只要經過相應改裝,就應該可以被用於從公司薪金管理到無人駕駛飛船操控在內的各種任務。由於科技的飛速進步,下一代計算機總是在性能上能夠顯著地超過其前一代,這一現象有時被稱作「摩爾定律」。
計算機在組成上形式不一。早期計算機的體積足有一間房屋大小,而今天某些嵌入式計算機可能比一副撲克牌還小。當然,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大量體積龐大的巨型計算機為特別的科學計算或面向大型組織的事務處理需求服務。比較小的,為個人應用而設計的計算機稱為微型計算機,簡稱微機。我們今天在日常使用「計算機」一詞時通常也是指此。不過,現在計算機最為普遍的應用形式卻是嵌入式的。嵌入式計算機通常相對簡單,體積小,並被用來控制其它設備—無論是飛機,工業機器人還是數碼相機。
上述對於電子計算機的定義包括了許多能計算或是只有有限功能的特定用途的設備。然而當說到現代的電子計算機,其最重要的特徵是,只要給予正確的指示,任何一台電子計算機都可以模擬其他任何計算機的行為(只受限於電子計算機本身的存儲容量和執行的速度)。據此,現代電子計算機相對於早期的電子計算機也被稱為通用型電子計算機。
歷史
ENIAC是電腦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本來,計算機的英文原詞「computer」是指從事數據計算的人。而他們往往都需要藉助某些機械計算設備或模擬計算機。這些早期計算設備的祖先包括有算盤,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7年的被古希臘人用於計算行星移動的安提基特拉機制。隨著中世紀末期歐洲數學與工程學的再次繁榮,1623年由Wilhelm Schickard率先研製出了歐洲第一台計算設備,這是一個能進行六位以內數加減法,並能通過鈴聲輸出答案的「計算鍾」。使用轉動齒輪來進行操作。
1642年法國數學家Pascal 在WILLIAM Oughtred計算尺的基礎上,將計算尺加以改進,能進行八位計算。還賣出了許多製品,成為當時一種時髦的商品。
1801年,Joseph Marie Jacquard對織布機的設計進行了改進,其中他使用了一系列打孔的紙卡片來作為編織復雜圖案的程序。Jacquard式織布機,盡管並不被認為是一台真正的計算機,但是它的出現確實是現代計算機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一步。
查爾斯�9�9巴比奇(Charles Babbage)是構想和設計一台完全可編程計算機的第一人,當時是1820年。但由於技術條件,經費限制,以及無法忍耐對設計不停的修補,這台計算機在他有生之年始終未能問世。約到19世紀晚期,許多後來被證明對計算機科學有著重大意義的技術相繼出現,包括打孔卡片以及真空管。Hermann Hollerith設計了一台製表用的機器,就實現了應用打孔卡片的大規模自動數據處理。
在20世紀前半葉,為了迎合科學計算的需要,許許多多單一用途的並不斷深化復雜的模擬計算機被研製出來。這些計算機都是用它們所針對的特定問題的機械或電子模型作為計算基礎。20世紀三四十年代,計算機的性能逐漸強大並且通用性得到提升,現代計算機的關鍵特色被不斷地加入進來。
1937年由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Claude Shannon)發表了他的偉大論文《對繼電器和開關電路中的符號分析》,文中首次提及數字電子技術的應用。他向人們展示了如何使用開關來實現邏輯和數學運算。此後,他通過研究Vannevar Bush的微分模擬器進一步鞏固了他的想法。這是一個標志著二進制電子電路設計和邏輯門應用開始的重要時刻,而作為這些關鍵思想誕生的先驅,應當包括:Almon Strowger,他為一個含有邏輯門電路的設備申請了專利;尼古拉�9�9特斯拉(Nikola Tesla),他早在1898年就曾申請含有邏輯門的電路設備;Lee De Forest,於1907年他用真空管代替了繼電器。
Commodore公司在20世紀八十年代生產的Amiga 500電腦沿著這樣一條上下求索的漫漫長途去定義所謂的「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可謂相當困難。1941年5月12日,Konrad Zuse完成了他的機電共享設備「Z3」,這是第一台具有自動二進制數學計算特色以及可行的編程功能的計算機,但還不是「電子」計算機。此外,其他值得注意的成就主要有:1941年夏天誕生的阿塔納索夫-貝瑞計算機是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它使用了真空管計算器,二進制數值,可復用內存;在英國於1943年被展示的神秘的巨像計算機(Colossus computer),盡管編程能力極其有限,但是它的的確確告訴了人們使用真空管既值得信賴又能實現電氣化的再編程;哈佛大學的Harvard Mark I;以及基於二進制的「埃尼阿克」(ENIAC,1944年),這是第一台通用意圖的計算機,但由於其結構設計不夠彈性化,導致對它的每一次再編程都意味著電氣物理線路的再連接。
開發埃尼愛克的小組針對其缺陷又進一步完善了設計,並最終呈現出今天我們所熟知的馮·諾伊曼結構(程序存儲體系結構)。這個體系是當今所有計算機的基礎。20世紀40年代中晚期,大批基於此一體系的計算機開始被研製,其中以英國最早。盡管第一台研製完成並投入運轉的是「小規模實驗機」(Small-Scale Experimental Machine,SSEM),但真正被開發出來的實用機很可能是EDSAC。
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真空管計算機居於統治地位。1958年 9月12日 在Robert Noyce(INTEL公司的創始人)的領導下,發明了集成電路。不久又推出了微處理器。1959年到1964年間設計的計算機一般被稱為第二代計算機。
到了60年代,晶體管計算機將其取而代之。晶體管體積更小,速度更快,價格更加低廉,性能更加可靠,這使得它們可以被商品化生產。1964年到1972年的計算機一般被稱為第三代計算機。大量使用集成電路,典型的機型是IBM360系列。
到了70年代,集成電路技術的引入極大地降低了計算機生產成本,計算機也從此開始走向千家萬戶。1972年以後的計算機習慣上被稱為第四代計算機。基於大規模集成電路,及後來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1972年4月1日 INTEL推出8008微處理器。1976年Stephen Wozinak和Stephen Jobs創辦蘋果計算機公司。並推出其Apple I 計算機。1977年5月 Apple II 型計算機發布。1979年6月1日 INTEL發布了8位元的8088微處理器。
1982年,微電腦開始普及,大量進入學校和家庭。1982年1月Commodore 64計算機發布,價格:595美元。 1982 年2月80286發布。時鍾頻率提高到20MHz,並增加了保護模式,可訪問16M內存。支持1GB以上的虛擬內存。每秒執行270萬條指令,集成了134000個晶體管。
1990年11月: 第一代MPC (多媒體個人電腦標准)發布。處理器至少80286/12MHz,後來增加到80386SX/16 MHz ,及一個光碟機,至少150 KB/sec的傳輸率。1994年10月10日 Intel 發布75 MHz Pentium處理器。1995年11月1日Pentium Pro發布。主頻可達200 MHz ,每秒鍾完成4.4億條指令,集成了550萬個晶體管。1997年1月8日Intel發布Pentium MMX。對游戲和多媒體功能進行了增強。
此後計算機的變化日新月異,1965年發表的摩爾定律發表不斷被應證,預測在未來10~15年仍依然適用。
Ⅱ 如何認識電腦硬體配置
如何認識電腦硬體配置?這是個比較大的話題
一、電腦的硬體部分一般由如下部分組成:CPU、內存、主板、硬碟、顯卡、顯示器、網卡、音效卡、機箱、鍵盤、滑鼠、音箱、以前老的電腦還配有光碟機、軟碟機,現在這些用的比較少了,主要用U盤和移動硬碟比較多。
二、電腦主機三大件:CPU、內存、主板,電腦整機三大件:主機、顯示器、鍵盤滑鼠。
三、下面對主要部件進行通俗的解釋
1、CPU:
是電腦的核心,相當於人的大腦的作用,用來進行數據的處理、運算、控制
2、內存條:
用來存放臨時數據。在電腦中的作用相當於一座橋梁,用以負責諸如硬碟、主板、顯卡等硬體上的數據與處理器之間數據交換處理。所有電腦數據傳輸到處理器都是通過內存條與處理器進行傳輸處理的,可能有的朋友會想為什麼數據不直接與處理器進行數據處理器與交換呢?其實大家只要了解內存就知道,內存的讀取速度與存儲速度是最快的,直接與主板上數據匯流排交換速度很慢,大家也可以將內存看作數據緩存區,擁有高速緩存區。內存越大,電腦交換數據就越快。
3、主板:
電腦的主板對電腦的性能來說,影響是很重大的。曾經有人將主板比喻成建築物的地基,其質量決定了建築物堅固耐用與否;也有人形象地將主板比作高架橋,其好壞關系著交通的暢通力與流速。電腦所有部件都要和主板進行連接並運行,主板一般放在機箱里,上面插有CPU、內存、顯卡、網卡,另有介面和鍵盤、滑鼠、音箱相連。
4、硬碟:
是用來存放永久數據,例如操作系統,各種軟體,以及個人用的資料等都可以放在硬碟保存。硬碟相當於儲物間,房間越大,放的東西就越多。
5、顯卡:
顯卡作用就是控制電腦的圖形輸出,負責將CPU送來的影像數據處理成顯示器認識的格式,再送到顯示器形成圖像。顯卡也是有處理晶元和內存的,晶元配置越高,內存越大,處理圖形的速度越快。所以我們玩一些3D游戲和做大型圖像設計的時候就要用到比較好的顯卡。
6、顯示器:
顯示器是電腦的輸出設備,它通過VGA或者HDMI口連接到電腦的顯卡上,把顯卡所處理的圖像顯示在顯示器上,人眼就能夠看到了。
7、網卡:
網卡是通訊設備,有了網卡我們的電腦才能夠通過網線和外界進行數據交換,我們電腦上網全靠它了。
8、音效卡:
音效卡的基本功能是把來自話筒、U盤、光碟、硬碟的原始聲音信號加以轉換,輸出到音箱、耳機、揚聲器、擴音機、錄音機等聲響設備,或通過音樂設備數字介面(MIDI)使樂器發出美妙的聲音。
9、機箱
用來放置電腦的主板、光碟機、硬碟、機箱電源等。
10、鍵盤滑鼠
這兩個都是電腦的輸入設備,鍵盤是用來打字,滑鼠用來控制。
11、音箱
音箱用來把音效卡處理後的聲音進行輸出和播放,這樣我們就能夠聽到聲音。
Ⅲ 如何辨別筆記本電腦的真偽
1鑒別序列號:原裝筆記本電腦外包裝、機身和電池上都應該有相同的序列號.如果電池序列號和機身序列號不一致,那麽該筆記本電腦有可能被更換過電池.同時還可以到筆記本廠商的網站上查詢機身序列號是不是屬實....
鑒別防盜鎖孔:如鎖孔有印跡,說明被用過,該筆記本電腦極有可能做過樣機.
底部標識鑒別法。從正規渠道進入我國的行貨筆記本,其底部一般都有黃色的「CIB」標簽,這是國家對進口產品以過質量等方面的嚴格檢查後才出具的,水貨當然不可能有了。除了CIB標簽之外,行貨筆記本的底部還具有特殊的廠商用以表示行貨產品特殊標貼,這些都是水貨所不具有的。
NORTON掃描一下,DM用時較長,如果只能在其正前方觀察才能辨認色彩的話,光的折射會嚴重損傷人的視力。
選擇好供應商非常重要。好的供應商就等於好的產品、合理的價格及全面的售後服務。
Ⅳ 如何識別筆記本電腦真假
1、看序列號。大部分的筆記本機身和電池上都應該貼有相同的序列號號,如果電池序列號和主機的序列號不一致,本本極有可能被更換過電池;另外,在采購國外品牌筆記本電腦產品時,機身序列號是否和電池及外包裝上的一致是檢驗該產品是否為水貨的一個很重要的依據,要知國外的水貨筆記本是不能在國內享受質保的。
2、看防盜鎖孔。如果有印跡,說明插過筆記本防盜鎖,極有可能是做過樣機;
3、看底腳。如果有磨損並且很臟,說明被使用過,生產線上的工作台沒那麼臟;
4、看散熱風扇。如果扇葉已經有薄薄的灰塵了,說明使用至於達到了一星期以上;
5、看生產日期。三個月前出廠的本本還在市場上賣,就要注意了。電子產品銷售更新速度極快,不可能讓一個本本壓這么長時間在渠道里的。
6、看鍵盤。新本本的鍵盤很乾凈,但不會發亮。用過的本本鍵盤縫隙會有灰塵,常用的幾個鍵子會被磨得發亮;
7、看螺絲。這個就不多說了吧?螺絲被拆過?那還是掉頭就走吧!
8、看縫隙。被處理翻新過的本本,縫隙一般是很難處理如新的,比如本本屏的ab面之間的小小的縫隙,比如光碟機的縫隙,甚至modem和pcmcia卡這些介面裡面,如果可以找到積灰,則可以肯定至於是被擺過樣機,而且沒封好。
Ⅳ 如何辨別電腦是不是新的
怎麼看電腦是否是全新的,通常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辨別:
1,外觀,電腦第一印象就是外觀,也是最需要仔細看的,拿到電腦先要壓制住激動的心,不要隨意亂觸摸,很多玩家第一想著就是開機,先別急,細心觀察電腦各個面外表,是否有磕碰,劃傷,筆記本底板有型號,是否符合購買型號,通過底部的機器碼,可以上網查驗。
2,外表無誤,就是開機,有沒有系統,都可以正常點亮進bios,通過bios查看CPU,內存,硬碟是否符合配置要求,型號是否是對的,沒問題,就正常開機(沒系統的電腦需要安裝系統)。
3,正常開機啟動進系統後,用hd tune檢查硬碟,通常新電腦硬碟通電次數在十次以內,通電時間在20小時以內,這可以判斷電腦是否是新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