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計算機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根據計算機所採用的物理器件的發展,一般把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分成四個階段,習慣上稱為四代。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時代(從1946年到50年代後期),其主要特點是採用電子管作為基礎器件。代表機型IBM公司的IBM650。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時代(從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後期),採用的主要器件逐步由電子管改為晶體管,縮小了體積,降低了功耗,提高了速度和可靠性,降低了價格。代表機型控制數據公司(CDC)的大型計算機系統CDC6600.
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從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前期),計算機採用集成電路作為基本器件,功耗、體積、價格進一步下降,速度和可靠性相應的提高。代表機型IBM公司的IBM360.
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從70年代初至今),70年代初,半導體存儲器問世,迅速取代了磁芯存儲器,並不斷向大容量、高速度發展。1984年內含2300個晶體管的Intel4004晶元問世,開啟了現代計算機的篇章。
拓展資料:
計算機原理由馮·諾依曼(Von Neumann)與莫爾小組於1943年—1946年提出。在人類科技史上還沒有一種科學可以與計算機的發展之快相提並論。計算機原理適用於科學計算、信息管理等領域。
1943——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製的電子數字積分器和計算機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omputer)是世界上第一台電子多用途計算機。一般認為它是現代計算機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