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腦可以用來干什麼
1、開展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
看電影、聽音樂、玩各種游戲、通訊交友等。
2、進行數值計算
計算機廣泛的應用到了科學研究及工程技術需要等方面。
3、做數據處理、登記、統計、計算、整理等
使用計算機進行文字錄入、排版、製版與列印,與過去使用的鉛字打字相比,列印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且使用操作更加簡單快捷;用計算機通信就是通過區域網或者廣域網進行數據交換,發送或者接收數據報表、圖片文字傳真都很快捷。
4、實現自動化操作
使用計算機自動化操作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減少人工的浪費,有效提高產品的數量與質量,改變人們的工作環境,一定程度上節約了原材料,大大縮減了生產成本等等方面。
主要特點
1、運算速度快:計算機內部電路組成,可以高速准確地完成各種算術運算。當今計算機系統的運算速度已達到每秒萬億次,微機也可達每秒億次以上,使大量復雜的科學計算問題得以解決。
2、計算精確度高:一般計算機可以有十幾位甚至幾十位(二進制)有效數字,計算精度可由千分之幾到百萬分之幾,是任何計算工具所望塵莫及的。
3、邏輯運算能力強:計算機不僅能進行精確計算,還具有邏輯運算功能,能對信息進行比較和判斷。計算機能把參加運算的數據、程序以及中間結果和最後結果保存起來,並能根據判斷的結果自動執行下一條指令以供用戶隨時調用。
4、存儲容量大: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器具有記憶特性,可以存儲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包括各類數據信息,還包括加工這些數據的程序。
5、自動化程度高:由於計算機具有存儲記憶能力和邏輯判斷能力,所以人們可以將預先編好的程序組納入計算機內存,在程序控制下,計算機可以連續、自動地工作,不需要人的干預。
B. 什麼是電腦
電腦的學名為電子計算機,是由早期的電動計算器發展而來的。電子計算機誕生後已經歷了4代,即4個發展階段。
第一代(1946~1958):電子管數字計算機
1945年,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用於計算彈道。是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工學院製造的,但它的體積龐大,佔地面積500多平方米,重量約30噸,消耗近100千瓦的電力。顯然,這樣的計算機成本很高,使用不便。
第二代(1958~1964):晶體管數字計算機
晶體管的發明推動了計算機的發展,1956年,晶體管電子計算機誕生了。計算機的體積大大縮小,耗電減少,可靠性和性能大大提高。主存儲器採用磁芯,外存儲器已開始使用更先進的磁碟;軟體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還出現了以批處理為主的操作系統,應用以科學計算和各種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用於工業控制。
第三代(1964~1971):集成電路數字計算機
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的邏輯元件採用小、中規模集成電路(SSI、MSI),計算機的體積更小型化、耗電量更少、可靠性更高,性能比第十代計算機又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時,小型機也蓬勃發展起來,應用領域日益擴大。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軟體逐漸完善,分時操作系統、會話式語言等多種高級語言都有新的發展。
第四代(1971年以後):大規模集成電路數字計算機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這是電腦發展的最新階段。到1976年,由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製成的「克雷一號」,使電腦進入了第四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明,使電子計算機不斷向著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系統化的方向更新換代。1971年末,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在美國矽谷誕生,它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特別是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由IBM於1981年推出以後,幾乎一統世界微型機市場,各種各樣的兼容機也相繼問世。20世紀90年代,電腦向「智能」方向發展,製造出與人腦相似的電腦,可以進行思維、學習、記憶、網路通信等工作。進入21世紀,電腦更是筆記本化、微型化和專業化,每秒運算速度超過100萬次,不但操作簡易、價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們的部分腦力勞動,甚至在某些方面擴展了人的智能。於是,今天的微型電子計算機就被形象地稱作電腦了。
C. 電腦有什麼用
作用如下:
1、編輯文檔。Windows 10系統自帶的記事本和寫字板應用程序都是簡易的文檔處理軟體。除此之外,用戶也可以在系統中安裝像Word一樣功能強大的文字處理軟體,使用這些軟體可以進行文檔的編輯、文字的排版、插入圖片等操作。
2、數據管理。電腦最初是被用來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所以進行數據管理是電腦的主要功能之一。在很多企業中,大部分的電腦都安裝了表格處理軟體——Excel。該軟體不僅能夠將散列的數據製作成表格,而且還能對表格的數據進行排列、篩選等操作。
3、圖片瀏覽和處理。用戶可以利用電腦瀏覽和處理圖片。瀏覽圖片的軟體有很多,可以使用Windows 10系統自帶的照片Metro應用和Windows照片查看器,也可以安裝ACDsee軟體並使用該軟體瀏覽圖片。
4、輔助教學 。在現代的教學領域中,很多都採用了微型電腦(PC)進行輔助教學。輔助教學又稱為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教學軟體進行知識的傳授,使教學更加生動形象。
(3)電腦什麼擴展閱讀:
電腦的特點:
1、運算速度快:計算機內部電路組成,可以高速准確地完成各種算術運算。當今計算機系統的運算速度已達到 每秒萬億次,微機也可達每秒億次以上,使大量復雜的科學計算問題得以解決。
2、計算精確度高: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高度精確的計算。計算機控制的導彈之所以能准確地擊中預定的目標,是與計算機的精確計算分不開的。
3、邏輯運算能力強:計算機不僅能進行精確計算,還具有邏輯運算功能,能對信息進行比較和判斷。計算機能把參加運算的數據、程序以及中間結果和最後結果保存起來,並能根據判斷的結果自動執行下一條指令以供用戶隨時調用。
4、存儲容量大: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器具有記憶特性,可以存儲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包括各類數據信息,還包括加工這些數據的程序。
5、自動化程度高:由於計算機具有存儲記憶能力和邏輯判斷能力,所以人們可以將預先編好的程序組納入計算機內存,在程序控制下,計算機可以連續、自動地工作,不需要人的干預。
D. 電腦是什麼呢
按照目前的准系統產品的規格,大致可以這樣通俗地說:它是一個帶有主板的機箱,而主板則集成了基本的顯示、音效系統以及常用的介面。要組成一台電腦,其他的配件則需用戶另外購買裝配。比如,需要購買CPU、內存、硬碟、顯示器、音箱、光碟機等等。目前,市場上的准系統既有PC機型也有伺服器機型。一般的准系統擁有著天使般的容貌,這是顯而易見的。
E. 什麼是電腦
英文名稱:computer
電腦的組成部分
一、軟體部分
包括操作系統
應用軟體
等
二、硬體部分
包括:機箱(電源、硬碟、內存、主板、cpu、光碟機、音效卡、網卡、顯卡)顯示器、鍵盤、滑鼠。(另可配有音箱等。)
電子計算機是一種根據一系列指令來對數據進行處理的機器。所相關的技術研究叫計算機科學,由數據為核心的研究稱信息技術。
計算機種類繁多。實際來看,計算機總體上是處理信息的工具。根據圖靈機理論,一部具有最基本功能的計算機應當能夠完成任何其它計算機能做的事情。因此,只要不考慮時間和存儲因素,從個人數碼助理(PDA)到超級計算機都應該可以完成同樣的作業。即是說,即使是設計完全相同的計算機,只要經過相應改裝,就應該可以被用於從公司薪金管理到無人駕駛飛船操控在內的各種任務。由於科技的飛速進步,下一代計算機總是在性能上能夠顯著地超過其前一代,這一現象有時被稱作「摩爾定律」。
計算機在組成上形式不一。早期計算機的體積足有一間房屋大小,而今天某些嵌入式計算機可能比一副撲克牌還小。當然,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大量體積龐大的巨型計算機為特別的科學計算或面向大型組織的事務處理需求服務。比較小的,為個人應用而設計的計算機稱為微型計算機,簡稱微機。我們今天在日常使用「計算機」一詞時通常也是指此。不過,現在計算機最為普遍的應用形式卻是嵌入式的。嵌入式計算機通常相對簡單,體積小,並被用來控制其它設備—無論是飛機,工業機器人還是數碼相機。
上述對於電子計算機的定義包括了許多能計算或是只有有限功能的特定用途的設備。然而當說到現代的電子計算機,其最重要的特徵是,只要給予正確的指示,任何一台電子計算機都可以模擬其他任何計算機的行為(只受限於電子計算機本身的存儲容量和執行的速度)。據此,現代電子計算機相對於早期的電子計算機也被稱為通用型電子計算機。
F. 電腦是什麼!
電腦(Computer)是一種利用電子學原理根據一系列指令來對數據進行處理的機器。電腦可以分為兩部分:軟體系統和硬體系統。第一台電腦ENIAC於1946年2月15日宣告誕生。
希望採納
G. 電腦是什麼
英文名稱:computer
正式名稱:電子計算機
簡名:電腦
拼音:dian zi Ji suan ji
英文簡寫:Computer(電腦)、PC(personal computer 個人計算機)
電腦的組成部分
一、「軟體部分」包括:操作系統、應用軟體等。應用軟體中電腦行業的管理軟體,IT電腦行業的發展必備利器,電腦行業的erp軟體 。
二、「硬體部分」包括:機箱(電源、硬碟、磁碟 內存、主板、CPU-中央處理器、光碟機、音效卡、網卡、顯卡)顯示器、鍵盤、滑鼠等等(另可配有耳機、音箱、列印機等。)。目前家用電腦一般主板都有板載音效卡、網卡。部分主板集成顯卡。
三、詳細組成:
硬體系統:
電腦的硬體系統由輸入設備、主機和輸出設備組成。外部信息經輸入設備輸入主機,由主機分析、加工、處理,再經輸出設備輸出。
輸入輸出設備:
電腦只能識別二進制數字電信號,而人們習慣於接受圖文聲像信號。輸入輸出設備起著信號轉換和傳輸的作用。
常用鍵盤輸入文字,用麥克風輸入聲音,用數碼相機、掃描儀和攝像機輸入圖像。
常用輸出設備有顯示器、列印機、系統喇叭和音箱以及耳機。
主板:
也稱主機板,是安裝在主機機箱內的一塊矩形電路板,上面安裝有電腦的主要電路系統。主板的類型和檔次決定著整個微機系統的類型和檔次,主板的性能影響著整個微機系統的性能。
主板上安裝有控制晶元組(一般被稱為主板北橋、南橋晶元)、BIOS晶元和各種輸入輸出介面、鍵盤和面板控制開關介面、指示燈插接件、擴充插槽及直流電源供電接插件等元件。
CPU、內存條插接在主板的相應插槽(座)中,驅動器、電源等硬體連接在主板上。
主板上的介面擴充插槽用於插接各種介面卡,這些介面卡擴展了電腦的功能。常見介面卡有顯示卡、音效卡、網卡等等。
CPU:
CPU(中央處理器)是電腦的核心,電腦處理數據的能力和速度主要取決於CPU。
通常用位長和主頻評價CPU的能力和速度,如PⅡ300 CPU能處理位長為32位的二進制數據,主頻為300MHz。
系統匯流排:
系統匯流排是連接擴充插槽的信息通路。
PCI-E和PCI匯流排是目前PC機常用系統匯流排,主板上相應有ISA和PCI插槽。
輸入輸出介面:
簡稱I/O介面,是連接主板與輸入輸出設備的界面。主機後側的串口、並口、鍵盤介面、PS/2介面、USB、HDMI等介面以及主機內部的硬碟、軟碟機介面都是輸入輸出介面。
串列通訊介面(RS-232-C):
簡稱串列口,是電腦與其它設備傳送信息的一種標准介面。現在的電腦至少有兩個串列口COM1和COM2。
並行通訊介面:
簡稱並行口,是電腦與其它設備傳送信息的一種標准介面,這種介面將8位數據位同時並行傳送,並行口數據傳送速度較串列口快,但傳送距離較短。
並行口使用25孔D形連接器,常用於連接列印機。
EIDE介面:
也稱為擴展IDE介面,主板上連接EIDE設備的介面。常見EIDE設備有硬碟和光碟機。目前較新的介面標准還有Ultra DMA/33、Ultra DMA/66。
AGP:
即「加速圖形埠」,是Intel公司在1996年7月提出的顯示卡介面標准,通過主板上的AGP插槽連接AGP顯示卡。PCI匯流排的傳輸速度只能達到132MB/s,而AGP埠則能達到528MB/s,傳輸速度四倍於前者。
AGP技術使圖形顯示(特別是3D圖形)的性能有了極大的提高,使PC機在圖形處理技術上又向前邁了一大步。
光碟驅動器:
讀取光碟信息的設備。是多媒體電腦不可缺少的硬體配置。
光碟存儲容量大,價格便宜,保存時間長,適宜保存大量的數據,如聲音、圖像、動畫、視頻信息、電影等多媒體信息。
光碟驅動器有三種,CD-ROM、CD-R和MO,CD-ROM是只讀光碟驅動器;CD-R只能寫入一次,以後不能改寫;MO是可寫、可讀光碟驅動器。
內存儲器:
簡稱內存,用於存放當前待處理的信息和常用信息的半導體晶元。容量不大,但存取迅速。
內存包括RAM、ROM和Cache。
RAM:
RAM(隨機存取存儲器)是電腦的主存儲器,人們習慣將RAM稱為內存。RAM的最大特點是關機或斷電數據便會丟失。
內存越大的電腦,能同時處理的信息量越大。
用刷新時間評價RAM的性能,單位為ns(納秒),刷新時間越小存取速度越快。
586電腦常用RAM有EDO RAM和SDRAM,存儲器晶元安裝在手指寬的條形電路板上,稱之為內存條。內存條安裝在主板上的內存條插槽中。
按內存條與主板的連接方式有30線、72線和168線之分。
目前裝機常用168線、刷新時間為10ns、容量為32M(或64M)的SDRAM內存條。
Cache:
Cache(高速緩沖存儲器)是位於CPU與主內存間的一種容量較小但速度很高的存儲器。
由於CPU的速度遠高於主內存,CPU直接從內存中存取數據要等待一定時間周期,Cache中保存著CPU剛用過或循環使用的一部分數據,當CPU再次使用該部分數據時可從Cache中直接調用,這樣就減少了CPU的等待時間,提高了系統的效率。
Cache又分為一級Cache(L1 Cache)和二級Cache(L2 Cache),L1 Cache集成在CPU內部,L2 Cache一般是焊在主板上,常見主板上焊有256KB或512KB L2 Cache。
ROM:
ROM(只讀存儲器)是一種存儲計算機指令和數據的半導體晶元,但只能從其中讀出數據而不能寫入數據,關機或斷電後ROM的數據不會丟失。
生產廠商把一些重要的不允許用戶更改的信息和程序存放在ROM中,例如存放在主板和顯示卡ROM中的BIOS程序。
BIOS:
BIOS是一個程序,即微機的基本輸入輸出系統,BIOS程序的主要功能是對電腦的硬體進行管理。
BIOS程序是電腦開機運行的第一個程序。開機後BIOS程序首先檢測硬體,對系統進行初始化,然後啟動驅動器,讀入操作系統引導記錄,將系統控制權交給磁碟引導記錄,由引導記錄完成系統的啟動。電腦運行時,BIOS還配合操作系統和軟體對硬體進行操作。
BIOS程序存放在主機板上的ROM BIOS晶元中。當前586主板大多使用Flash ROM存儲BIOS程序,Flash ROM中的程序(數據)可以通過運行程序更新。
CMOS:
CMOS是主板上一塊可讀寫的RAM晶元,用於保存當前系統的硬體配置信息和用戶設定的某些參數。CMOS RAM由主板上的電池供電,即使系統掉電信息也不會丟失。對CMOS中各項參數的設定和更新需要運行專門的設置程序,開機時通過特定的按鍵(一般是Del鍵)就可進入BIOS設置程序,對CMOS進行設置。CMOS設置習慣上也被叫做BIOS設置。
顯示卡:
又稱顯示器適配卡,是連接主機與顯示器的介面卡。其作用是將主機的輸出信息轉換成字元、圖形和顏色等信息,傳送到顯示器上顯示。
顯示卡插在主板的ISA、PCI、AGP擴展插槽中,ISA顯示卡現已基本淘汰。
音效卡:
多媒體電腦中用來處理聲音的介面卡。
音效卡可以把來自話筒、收錄音機、激光唱機等設備的語音、音樂等聲音變成數字信號交給電腦處理,並以文件形式存檔,還可以把數字信號還原成為真實的聲音輸出。音效卡尾部的介面從機箱後側伸出,上面有連接麥克風、音箱、游戲桿和MIDI設備的介面。
視頻捕獲卡:
用於捕獲從電視天線、錄像機、影碟機等輸入的動態或靜態視頻影像的介面卡,是多媒體製作的重要工具。高級的視頻捕獲卡還能在捕獲影像的同時進行MPEG壓縮,製作VCD。
中斷:
中斷是計算機處理特殊問題的一個過程。當在計算機執行程序的過程中,出現某個特殊情況(或稱為「事件」)時,暫時中止現行程序,轉去執行這一事件的程序,處理完畢之後再回到原來程序的中斷點繼續執行的整個過程叫做中斷。
IRQ:
即「中斷請求」,是其它設備發出的請求計算機響應的信號。計算機將根據IRQ的級別和優先程度決定何時發生響應。原則上每個設備有自身的唯一的中斷請求通道,即IRQ值(又叫IRQ號),如果兩個硬體設備使用同一個中斷通道,必定會發生IRQ沖突。
DMA:
即「直接內存訪問」,是計算機內的一種數據傳輸操作。整個數據傳輸操作過程在「DMA控制器」控制下進行,不通過CPU。數據傳輸過程中CPU只在數據傳輸開始和結束時作一點處理。DMA技術使計算機系統的效率大大提高。
DMA傳輸通過DMA通道進行,如軟碟機、音效卡均佔用DMA通道傳輸數據。兩個設備不能同時用同一DMA通道傳輸數據,否則會發生DMA沖突。
主頻與外頻:
主頻指CPU內核工作時鍾頻率。外頻指CPU與外部(主板晶元組)交換數據、指令的工作時鍾頻率。
系統時鍾就是CPU的「外頻」,將系統時鍾按規定比例倍頻後所得到的時鍾信號作為CPU的內核工作時鍾(主頻)。例如某電腦使用Pentium 233 CPU,那麼這台電腦的外頻是66MHz,而它的主頻則是(66×3.5)=233MHz。
系統時鍾(外頻)是電腦系統的基本時鍾,電腦中各分系統中所有不同頻率的時鍾都與系統時鍾相關聯。如當前100 MHz 外頻系統中,系統內存工作於100 MHz (或66MHz),L2 Cache工作於100 MHz,PCI 工作於33MHz,AGP工作於66MHz。可以看出,上述頻率都與外頻有一定的比例關系。
提高系統時鍾(外頻)可以提高整個電腦的性能,但提高外頻必然將改變其它各分系統時鍾頻率,影響各分系統的實際運行情況,這一點對CPU超外頻運行時應該加以充分重視。
DVD:
即數字通用光碟。DVD光碟機指讀取DVD光碟的設備。DVD碟片的容量為4.7GB,相當於CD-ROM光碟的七倍,可以存儲133分鍾電影,包含七個杜比數字化環繞音軌。DVD碟片可分為:DVD-ROM、DVD-R(可一次寫入)、DVD-RAM(可多次寫入)和DVD-RW(讀和重寫)。
目前的DVD光碟機多採用EIDE介面,能像CD-ROM光碟機一樣連接到IDEas、SATA或SICI介面上。
額,就到這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