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線連接 > 電腦乙太網是什麼

電腦乙太網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1-08 03:30:38

❶ 電腦的乙太網

這是因為你裝VISTA後沒有裝網卡驅動的緣故,因為在XP系統和VISTA系統下驅動是不同的,你裝VISTA系統後要重新裝網卡的驅動。這樣的話你可以先把網卡驅動重新裝一下(配電腦的時候一般都有驅動盤的 如果沒有的話就只有在網上下載)。當然這不一定能行的,因為系統的不同驅動也是不一樣的,不一定能夠通用,但是可以試試。如果實在不行的話 你可以在根據自己網卡的型號 在網上搜索一下有沒有相關支持VISTA的驅動或者下一個驅動精靈自動給你裝驅動!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去我的博客hi..com/gyhack
留言

筆記本電腦上有一個介面叫乙太網是什麼意思

筆記本電腦上有一個介面叫乙太網的意思是指的筆記本上的乙太網介面,是網路數據連接的埠。

乙太網介面遵循乙太網介面TCP/IP協議,是應用最廣泛的區域網通訊方式,乙太網協議定義了一系列軟體和硬體標准,從而將不同的計算機設備連接在一起。乙太網( Ethernet )設備組網的基本元素有交換機、路由器、集線器、光纖和普通網線以及乙太網協議和通訊規則。


(2)電腦乙太網是什麼擴展閱讀

乙太網介面類型有:

1、SC光纖介面:主要用於區域網交換環境,在一些高性能乙太網交換機和路由器上提供了這種介面。

2、RJ-45介面:傳輸介質是雙絞線,不過根據帶寬的不同對介質也有不同的要求,特別1000Base-TX千兆乙太網連接時,至少要使用超五類線,要保證穩定高速的話還要使用6類線。

3、AUI介面:專門用於連接粗同軸電纜,早期的網卡上有這樣的介面與集線器、交換機相連組成網路。

❸ 我電腦寬頻顯示乙太網是什麼意思

首先你要知道一點,這個並不是你電腦自己連上網路了,而是你的路由器通過撥號已經連上了網路(也就是你說的手動寬頻連接),你說的乙太網連接是指的你的電腦通過網線鏈接到了路由器,區域網通了,可以上網。
至於你說的那種方式好一些,都一樣,不會對網速有影響。

❹ 乙太網是什麼和寬頻連接有區別嗎

有區別。

一、定義不同

乙太網(Ethernet)是一種計算機區域網技術。IEEE組織的IEEE 802.3標准制定了乙太網的技術標准,它規定了包括物理層的連線、電子信號和介質訪問層協議的內容。乙太網是目前應用最普遍的區域網技術,取代了其他區域網標准如令牌環、FDDI和ARCNET。

寬頻連接在基本電子和電子通訊是描述續號或者是電子線路包含或者是能夠同時處理較寬的頻率范圍,它是一種相對的描述方式,頻率的范圍愈大,也就是頻寬愈高時,傳送資料相對增加。

二、原理不同

乙太網實現了網路上無線電系統多個節點發送信息的想法,每個節點必須獲取電纜或者信道的才能傳送信息,有時也叫作以太(Ether)。每一個節點有全球唯一的48位地址也就是製造商分配給網卡的MAC地址,以保證乙太網上所有節點能互相鑒別。由於乙太網十分普遍,許多製造商把乙太網卡直接集成進計算機主板。

傳統的電話線系統使用的是銅線的低頻部分(4kHz一下頻段)。而ADSL採用DMT(離散多音頻)技術,將原來電話線路okHz到1.1MHz頻段劃分成256個頻寬為4.3khz的子頻帶。

其中,4khz以下頻段人用於傳送POTS(傳統電話業務),20KhZ到138KhZ的頻段用來傳送上行信號,138KhZ到1.1MHZ的頻段用來傳送下行信號。DMT技術可以根據線路的情況調整在每個信道上所調制的比特數,以便充分的地利用線路。

三、類型不同

各類乙太網的差別僅在速率和配線。如:10Mbps乙太網;100Mbps乙太網(快速乙太網);1Gbps乙太網;10Gbps乙太網;100Gbps乙太網。

寬頻連接的區別是使用的技術不同,如:ADSL技術是運行在原有普通電話線上的一種新的高速寬頻技術,它利用現有的一對電話銅線,為用戶提供上、下行非對稱的傳輸速率(帶寬)。

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數字用戶環路)技術是基於普通電話線的寬頻接入技術,它在同一銅線上分別傳送數據和語音信號,數據信號並不通過電話交換機設備,減輕了電話交換機的負載;並且不需要撥號,一直在線,屬於專線上網方式。

FTTH指光纖直通用戶家中,一般僅需要一至二條用戶線,短期內經濟性欠佳,但卻是長遠的發展方向和最終的接入網解決方案。

❺ 電腦連接網路出現乙太網什麼意思

乙太網(Ethernet)指的是由Xerox公司創建並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聯合開發的基帶區域網規范,是當今現有區域網採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協議標准。乙太網絡使用CSMA/CD(載波監聽多路訪問及沖突檢測)技術,並以10M/S的速率運行在多種類型的電纜上。乙太網與IEEE802.3系列標准相類似

❻ 乙太網是什麼

乙太網是當今現有區域網採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協議標准,組建於七十年代早期。Ethernet(乙太網)是一種傳輸速率為10Mbps的常用區域網(LAN)標准。在乙太網中,所有計算機被連接一條同軸電纜上,採用具有沖突檢測的載波感應多處訪問(CSMA/CD)方法,採用競爭機制和匯流排拓樸結構。基本上,乙太網由共享傳輸媒體,如雙絞線電纜或同軸電纜和多埠集線器、網橋或交換機構成。在星型或匯流排型配置結構中,集線器/交換機/網橋通過電纜使得計算機、列印機和工作站彼此之間相互連接。

乙太網具有的一般特徵概述如下:
共享媒體:所有網路設備依次使用同一通信媒體。
廣播域:需要傳輸的幀被發送到所有節點,但只有定址到的節點才會接收到幀。
CSMA/CD:乙太網中利用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方法(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以防止 twp 或更多節點同時發送。
MAC 地址:媒體訪問控制層的所有 Ethernet 網路介面卡(NIC)都採用48位網路地址。這種地址全球唯一。
Ethernet 基本網路組成:
共享媒體和電纜:10BaseT(雙絞線),10Base-2(同軸細纜),10Base-5(同軸粗纜)。
轉發器或集線器:集線器或轉發器是用來接收網路設備上的大量乙太網連接的一類設備。通過某個連接的接收雙方獲得的數據被重新使用並發送到傳輸雙方中所有連接設備上,以獲得傳輸型設備。
網橋:網橋屬於第二層設備,負責將網路劃分為獨立的沖突域獲分段,達到能在同一個域/分段中維持廣播及共享的目標。網橋中包括一份涵蓋所有分段和轉發幀的表格,以確保分段內及其周圍的通信行為正常進行。
交換機:交換機,與網橋相同,也屬於第二層設備,且是一種多埠設備。交換機所支持的功能類似於網橋,但它比網橋更具有的優勢是,它可以臨時將任意兩個埠連接在一起。交換機包括一個交換矩陣,通過它可以迅速連接埠或解除埠連接。與集線器不同,交換機只轉發從一個埠到其它連接目標節點且不包含廣播的埠的幀。
乙太網協議:IEEE 802.3標准中提供了以太幀結構。當前乙太網支持光纖和雙絞線媒體支持下的四種傳輸速率:
10 Mbps – 10Base-T Ethernet(802.3)
100 Mbps – Fast Ethernet(802.3u)
1000 Mbps – Gigabit Ethernet(802.3z))
10 Gigabit Ethernet – IEEE 802.3ae

❼ 乙太網是怎麼回事兒

照我說的做應該就可以其實就是一個小設置,
打開網路共享中心》更改適配器設置》選擇乙太網》》屬性》雙擊internet協議版本4(tcp/ipv4)
選擇自動獲得dns伺服器地址就成了。
一般是無法獲取ip地址或dns伺服器地址

❽ 什麼是乙太網為什麼要叫做「以太」網

乙太網簡介:

乙太網(Ethernet)指的是由Xerox公司創建並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聯合開發的基帶區域網規范,是當今現有區域網採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協議標准。乙太網絡使用CSMA/CD(載波監聽多路訪問及沖突檢測)技術,並以10M/S的速率運行在多種類型的電纜上。乙太網與IEEE802.3系列標准相類似。包括標準的乙太網(10Mbit/s)、快速乙太網(100Mbit/s)和10G(10Gbit/s)乙太網。它們都符合IEEE802.3。

標准:

IEEE802.3規定了包括物理層的連線、電信號和介質訪問層協議的內容。乙太網是當前應用最普遍的區域網技術,它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他區域網標准。如令牌環、FDDI和ARCNET。歷經100M乙太網在上世紀末的飛速發展後,千兆乙太網甚至10G乙太網正在國際組織和領導企業的推動下不斷拓展應用范圍。

常見的802.3應用為:

10M: 10base-T (銅線UTP模式),

100M: 100base-TX (銅線UTP模式),

100base-FX(光纖線),

1000M: 1000base-T(銅線UTP模式)

乙太網具有的一般特徵概述如下:
共享媒體:所有網路設備依次使用同一通信媒體。
廣播域:需要傳輸的幀被發送到所有節點,但只有定址到的節點才會接收到幀。
CSMA/CD:乙太網中利用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方法(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以防止 twp 或更多節點同時發送。
MAC 地址:媒體訪問控制層的所有 Ethernet 網路介面卡(NIC)都採用48位網路地址。這種地址全球唯一。


Ethernet 基本網路組成:
共享媒體和電纜:10BaseT(雙絞線),10Base-2(同軸細纜),10Base-5(同軸粗纜)。
轉發器或集線器:集線器或轉發器是用來接收網路設備上的大量乙太網連接的一類設備。通過某個連接的接收雙方獲得的數據被重新使用並發送到傳輸雙方中所有連接設備上,以獲得傳輸型設備。
網橋:網橋屬於第二層設備,負責將網路劃分為獨立的沖突域獲分段,達到能在同一個域/分段中維持廣播及共享的目標。網橋中包括一份涵蓋所有分段和轉發幀的表格,以確保分段內及其周圍的通信行為正常進行。
交換機:交換機,與網橋相同,也屬於第二層設備,且是一種多埠設備。交換機所支持的功能類似於網橋,但它比網橋更具有的優勢是,它可以臨時將任意兩個埠連接在一起。交換機包括一個交換矩陣,通過它可以迅速連接埠或解除埠連接。與集線器不同,交換機只轉發從一個埠到其它連接目標節點且不包含廣播的埠的幀。
乙太網協議:IEEE 802.3標准中提供了以太幀結構。當前乙太網支持光纖和雙絞線媒體支持下的四種傳輸速率:
10 Mbps –10Base-TEthernet(802.3)
100 Mbps – Fast Ethernet(802.3u)
1000 Mbps – Gigabit Ethernet(802.3z))
10 Gigabit Ethernet – IEEE802.3ae

歷史

乙太網技術的最初進展來自於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的許多先鋒技術項目中的一個。人們通常認為乙太網發明於1973年,當年羅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給他PARC的老闆寫了一篇有關乙太網潛力的備忘錄。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認為乙太網是之後幾年才出現的。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發表了一篇名為《乙太網:局域計算機網路的分布式包交換技術》的文章。1977年底,梅特卡夫和他的合作者獲得了「具有沖突檢測的多點數據通信系統」的專利。多點傳輸系統被稱為CSMA/CD(帶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從此標志乙太網的誕生。

1979年,梅特卡夫為了開發個人電腦和區域網離開了施樂,成立了3Com公司。3com對迪吉多,英特爾,和施樂進行游說,希望與他們一起將乙太網標准化、規范化。這個通用的乙太網標准於1980年9月30日出台,當時業界有兩個流行的非公有網路標准令牌環網和ARCNET,在乙太網大潮的沖擊下他們很快萎縮並被取代。而在此過程中,3Com也成了一個國際化的大公司。

乙太網插頭:

梅特卡夫曾經開玩笑說,Jerry Saltzer為3Com的成功作出了貢獻。Saltzer在一篇與他人合著的很有影響力的論文中指出,在理論上令牌環網要比乙太網優越。受到此結論的影響,很多電腦廠商或猶豫不決或決定不把乙太網介面做為機器的標准配置,這樣3com才有機會從銷售乙太網網卡大賺。這種情況也導致了另一種說法「乙太網不適合在理論中研究,只適合在實際中應用」。也許只是句玩笑話,但這說明了這樣一個技術觀點:通常情況下,網路中實際的數據流特性與人們在區域網普及之前的估計不同,而正是因為乙太網簡單的結構才使區域網得以普及。梅特卡夫和Saltzer曾經在麻省理工學院 MAC項目(Project MAC)的同一層樓里工作,當時他正在做自己的哈佛大學畢業論文,在此期間奠定了乙太網技術的理論基礎。

該標準定義了在區域網(LAN)中採用的電纜類型和信號處理方法。乙太網在互聯設備之間以10~100Mbps的速率傳送信息包,雙絞線電纜10 Base T乙太網由於其低成本、高可靠性以及10Mbps的速率而成為應用最為廣泛的乙太網技術。直擴的無線乙太網可達11Mbps,許多製造供應商提供的產品都能採用通用的軟體協議進行通信,開放性最好。

標准乙太網:

開始乙太網只有10Mbps的吞吐量,使用的是帶有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的訪問控制方法。這種早期的10Mbps乙太網稱之為標准乙太網,乙太網可以使用粗同軸電纜、細同軸電纜、非屏蔽雙絞線、屏蔽雙絞線和光纖等多種傳輸介質進行連接。並且在IEEE802.3標准中,為不同的傳輸介質制定了不同的物理層標准,在這些標准中前面的數字表示傳輸速度,單位是「Mbps」,最後的一個數字表示單段網線長度(基準單位是100m),Base表示「基帶」的意思,Broad代表「寬頻」。

·10Base-5 使用直徑為0.4英寸、阻抗為50Ω粗同軸電纜,也稱粗纜乙太網,最大網段長度為500m。基帶傳輸方法,拓撲結構為匯流排型。10Base-5組網主要硬體設備有:粗同軸電纜、帶有AUI插口的乙太網卡、中繼器、收發器、收發器電纜、終結器等。

·10Base-2 使用直徑為0.2英寸、阻抗為50Ω細同軸電纜,也稱細纜乙太網,最大網段長度為185m,基帶傳輸方法,拓撲結構為匯流排型;10Base-2組網主要硬體設備有:細同軸電纜、帶有BNC插口的乙太網卡、中繼器、T型連接器、終結器等。

·10Base-T 使用雙絞線電纜,最大網段長度為100m。拓撲結構為星型;10Base-T組網主要硬體設備有:3類或5類非屏蔽雙絞線、帶有RJ-45插口的乙太網卡、集線器、交換機、RJ-45插頭等。

· 1Base-5 使用雙絞線電纜,最大網段長度為500m,傳輸速度為1Mbps;

·10Broad-36 使用同軸電纜(RG-59/U CATV),網路的最大跨度為3600m,網段長度最大為1800m,是一種寬頻傳輸方式;

·10Base-F 使用光纖傳輸介質,傳輸速率為10Mbps

1.乙太網和IEEE802.3的工作原理
在基於廣播的乙太網中,所有的工作站都可以收到發送到網上的信息幀。每個工作站都要確認該信息幀是不是發送給自己的,一旦確認是發給自己的,就將它發送到高一層的協議層。
在採用CSMA/CD傳輸介質訪問的乙太網中,任何一個CSMA/CDLAN工作站在任何一時刻都可以訪問網路。發送數據前,工作站要偵聽網路是否堵塞,只有檢測到網路空閑時,工作站才能發送數據。
在基於競爭的乙太網中,只要網路空閑,任一工作站均可發送數據。當兩個工作站發現網路空閑而同時發出數據時,就發生沖突。這時,兩個傳送操作都遭到破壞,工作站必須在一定時間後重發,何時重發由延時演算法決定。
2.乙太網和IEEE802.3服務的差別
盡管乙太網與IEEE802.3標准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別。乙太網提供的服務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第一層和第二層,而IEEE802.3提供的服務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第一層和第二層的信道訪問部分(即第二層的一部分)。IEEE802.3沒有定義邏輯鏈路控制協議,但定義了幾個不同物理層,而乙太網只定義了一個。
IEEE802.3的每個物理層協議都可以從三方面說明其特徵,這三方面分別是LAN的速度、信號傳輸方式和物理介質類型。

乙太網是在 20 世紀 70 年代研製開發的一種基帶區域網技術,使用同軸電纜作為網路媒體,採用載波多路訪問和沖突檢測( CSMA/CD )機制,數據傳輸速率達到10MBPS 。但是如今乙太網更多的被用來指各種採用 CSMA/CD 技術的區域網。乙太網的幀格式與 IP 是一致的,特別適合於傳輸 IP 數據。乙太網由於具有簡單方便、價格低、速度高等。

乙太網這個名字,起源於一個科學假設: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的,那麼光呢?在外太空沒有空氣光也可以傳播。於是,有人說光是通過一種叫以太的物質傳播。後來,愛因斯坦證明以太根本就不存在。

乙太網與互聯網的差別:

主要差別:乙太網是一種區域網,只能連接附近的設備,網際網路是廣域網,我們可以通過網際網路連接到美國去得到消息。
兩者都算是用來連接電腦的網路,但是兩者的范圍是不同的。乙太網是局限在一定的距離之內的,我們可以有成千上百個乙太網;但是網際網路呢,是最大的廣域網了,我們只有一個網際網路,所以網際網路又可以說是網路中的網路。
網際網路是一個超大的國際化的系統,它能夠把世界上的各個地方的網路連接起來,私人的,公共的,學術的還是商業的網路或者政府的網路,都可以互相連接,共享資源。形象的來說,網際網路就是我們在打開網頁,發送郵件,在線聽音樂看電影所用的網路,它包括了非常廣泛的信息,現在的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了。
而乙太網呢,基本上就是只允許本地的幾台電腦互相連接。電腦之間相互傳送消息是有一組技術支持的。一般來說,連接到乙太網上的電腦都在同一棟樓里,或者在周圍附近。但是隨著乙太網網線的發展,乙太網的范圍可以擴展到十公里了。但是因為都是用網線互聯,要想連接到很遠的地方是不現實的。
生活化一點,乙太網就是把你家的電腦,筆記本連接到貓上,然後再通過貓連接到網際網路上去,這樣你才能和國外的朋友Skype。因此,你家的電腦,筆記本和貓就組成了一個乙太網。可以想像,世界上有成千上萬個乙太網。商業上應用乙太網,將他們所有的電腦連接到主伺服器上。
乙太網可以有一個或者幾個管理員。網際網路上可能有一些部分是由管理員的,但是沒有一個可以操控整個網際網路的管理員。
另外一個區別就是安全性。乙太網是比較安全的,因為他是一個封閉的內部網路,外部人員是沒有許可權的。但是網際網路是公開連接的,每個人都可以瀏覽。

下面主要介紹了四種不同格式的乙太網幀格式。

在每種格式的乙太網幀的開始處都有64比特(8位元組)的前導字元,如圖1所示。其中,前7個位元組稱為前同步碼(Preamble),內容是16進制數0xAA,最後1位元組為幀起始標志符0xAB,它標識著乙太網幀的開始。前導字元的作用是使接收節點進行同步並做好接收數據幀的准備。

圖5 Ethernet 802. 3 SNAP幀格式

Ethernet 802. 3 SNAP類型乙太網幀格式和Ethernet 802. 3 SAP類型乙太網幀格式的主要區別在於:

太網可以採用多種連接介質,包括同軸纜、雙絞線和光纖等。其中雙絞線多用於從主機到集線器或交換機的連接,而光纖則主要用於交換機間的級聯和交換機到路由器間的點到點鏈路上。同軸纜作為早期的主要連接介質已經逐漸趨於淘汰。

注意區分雙絞線中的直通線和交叉線兩種連線方法.

以下連接應使用直通電纜:

交換機到路由器乙太網埠

計算機到交換機

計算機到集線器

交叉電纜用於直接連接 LAN 中的下列設備:

交換機到交換機

交換機到集線器

集線器到集線器

路由器到路由器的乙太網埠連接

計算機到計算機

計算機到路由器的乙太網埠

CSMA/CD共享介質乙太網

帶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 (CSMA/CD)[2]技術規定了多台電腦共享一個通道的方法。這項技術最早出現在1960年代由夏威夷大學開發的ALOHAnet,它使用無線電波為載體。這個方法要比令牌環網或者主控制網要簡單。當某台電腦要發送信息時,必須遵守以下規則:

❾ 乙太網是干什麼用的

乙太網是當今現有區域網採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協議標准,組建於七十年代早期。Ethernet(乙太網)是一種傳輸速率為10Mbps的常用區域網(LAN)標准。在乙太網中,所有計算機被連接一條同軸電纜上,採用具有沖突檢測的載波感應多處訪問(CSMA/CD)方法,採用競爭機制和匯流排拓樸結構。基本上,乙太網由共享傳輸媒體,如雙絞線電纜或同軸電纜和多埠集線器、網橋或交換機構成。在星型或匯流排型配置結構中,集線器/交換機/網橋通過電纜使得計算機、列印機和工作站彼此之間相互連接。

乙太網具有的一般特徵概述如下:

共享媒體:所有網路設備依次使用同一通信媒體。

廣播域:需要傳輸的幀被發送到所有節點,但只有定址到的節點才會接收到幀。

CSMA/CD:乙太網中利用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方法(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以防止 twp 或更多節點同時發送。

MAC 地址:媒體訪問控制層的所有 Ethernet 網路介面卡(NIC)都採用48位網路地址。這種地址全球唯一。

Ethernet 基本網路組成:

共享媒體和電纜:10BaseT(雙絞線),10Base-2(同軸細纜),10Base-5(同軸粗纜)。

轉發器或集線器:集線器或轉發器是用來接收網路設備上的大量乙太網連接的一類設備。通過某個連接的接收雙方獲得的數據被重新使用並發送到傳輸雙方中所有連接設備上,以獲得傳輸型設備。

網橋:網橋屬於第二層設備,負責將網路劃分為獨立的沖突域獲分段,達到能在同一個域/分段中維持廣播及共享的目標。網橋中包括一份涵蓋所有分段和轉發幀的表格,以確保分段內及其周圍的通信行為正常進行。

交換機:交換機,與網橋相同,也屬於第二層設備,且是一種多埠設備。交換機所支持的功能類似於網橋,但它比網橋更具有的優勢是,它可以臨時將任意兩個埠連接在一起。交換機包括一個交換矩陣,通過它可以迅速連接埠或解除埠連接。與集線器不同,交換機只轉發從一個埠到其它連接目標節點且不包含廣播的埠的幀。

乙太網協議:IEEE 802.3標准中提供了以太幀結構。當前乙太網支持光纖和雙絞線媒體支持下的四種傳輸速率:

10 Mbps – 10Base-T Ethernet(802.3)

100 Mbps – Fast Ethernet(802.3u)

1000 Mbps – Gigabit Ethernet(802.3z))

10 Gigabit Ethernet – IEEE 802.3ae

乙太網簡史:

1972年,羅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和施樂公司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Xerox PARC)的同事們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套實驗型的乙太網系統,用來實現Xerox Alto(一種具有圖形用戶界面的個人工作站)之間的互連,這種實驗型的乙太網用於Alto工作站、伺服器以及激光列印機之間的互連,其數據傳輸率達到了2.94Mbps。

梅特卡夫發明的這套實驗型的網路當時被稱為Alto Aloha網。1973年,梅特卡夫將其命名為乙太網,並指出這一系統除了支持Alto工作站外,還可以支持任何類型的計算機,而且整個網路結構已經超越了Aloha系統。他選擇「以太」(ether)這一名詞作為描述這一網路的特徵:物理介質(比如電纜)將比特流傳輸到各個站點,就像古老的「以太理論」(luminiferous ether)所闡述的那樣,古代的「以太理論」認為「以太」通過電磁波充滿了整個空間。就這樣,乙太網誕生了。

最初的乙太網事一種實驗型的同軸電纜網,沖突檢測採用CSMA/CD 。該網路的成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1980年,三家公司(數字設備公司、Intel公司、施樂公司)聯合研發了10M乙太網1.0規范。最初的IEEE802.3即基於該規范,並且與該規范非常相似。802.3工作組於1983年通過了草案,並於1985年出版了官方標准ANSI/IEEE Std 802.3-1985。從此以後,隨著技術的發展,該標准進行了大量的補充與更新,以支持更多的傳輸介質和更高的傳輸速率等。

1979年,梅特卡夫成立了3Com公司,並生產出第一個可用的網路設備:乙太網卡(NIC), 它是允許從主機到IBM終端和PC機等不同設備相互之間實現無縫通信的第一款產品,使企業能夠以無縫方式共享和列印文件,從而增強工作效率,提高企業范圍的通信能力。

乙太網和IEEE802.3:

乙太網是Xerox公司發明的基帶LAN標准。它採用帶沖突檢測的載波監聽多路訪問協議(CSMA/CD),速率為10Mbps,傳輸介質為同軸電纜。乙太網是在20世紀70年代為解決網路中零散的和偶然的堵塞而開發的,而IEEE802.3標準是在最初的乙太網技術基礎上於1980年開發成功的。現在,乙太網一詞泛指所有採用CSMA/CD協議的區域網。乙太網2.0版由數字設備公司、Intel公司和Xerox公司聯合開發,它與IEEE802.3兼容。

乙太網和IEEE802.3通常由介面卡(網卡)或主電路板上的電路實現。乙太網電纜協議規定用收發器將電纜連到網路物理設備上。收發器執行物理層的大部分功能,其中包括沖突檢測及收發器電纜將收發器連接到工作站上。

IEEE802.3提供了多種電纜規范,10Base5就是其中的一種,它與乙太網最為接近。在這一規范中,連接電纜稱作連接單元介面(AUI),網路連接設備稱為介質訪問單元(MAU)而不再是收發器。

1.乙太網和IEEE802.3的工作原理

在基於廣播的乙太網中,所有的工作站都可以收到發送到網上的信息幀。每個工作站都要確認該信息幀是不是發送給自己的,一旦確認是發給自己的,就將它發送到高一層的協議層。

在採用CSMA/CD傳輸介質訪問的乙太網中,任何一個CSMA/CDLAN工作站在任何一時刻都可以訪問網路。發送數據前,工作站要偵聽網路是否堵塞,只有檢測到網路空閑時,工作站才能發送數據。

在基於競爭的乙太網中,只要網路空閑,任一工作站均可發送數據。當兩個工作站發現網路空閑而同時發出數據時,就發生沖突。這時,兩個傳送操作都遭到破壞,工作站必須在一定時間後重發,何時重發由延時演算法決定。

2.乙太網和IEEE802.3服務的差別

盡管乙太網與IEEE802.3標准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別。乙太網提供的服務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第一層和第二層,而IEEE802.3提供的服務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第一層和第二層的信道訪問部分(即第二層的一部分)。IEEE802.3沒有定義邏輯鏈路控制協議,但定義了幾個不同物理層,而乙太網只定義了一個。

IEEE802.3的每個物理層協議都可以從三方面說明其特徵,這三方面分別是LAN的速度、信號傳輸方式和物理介質類型。

閱讀全文

與電腦乙太網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還能用什麼軟體下游戲 瀏覽:406
電腦上的監控軟體 瀏覽:811
電腦移動電源壞了哪裡維修 瀏覽:322
電腦顯卡長什麼樣子 瀏覽:699
社區電腦考試一般考哪些 瀏覽:759
有哪些不臃腫的電腦管家 瀏覽:461
台式電腦美觀小音箱 瀏覽:302
電腦怎麼突然連不到wifi 瀏覽:738
列印機掃描共享電腦 瀏覽:955
win10更新後電腦程序崩潰 瀏覽:341
蘋果電腦的關機在哪 瀏覽:89
米4手機如何連接電腦 瀏覽:708
2016美工電腦配置清單 瀏覽:729
明明有wifi電腦卻總是連不上 瀏覽:45
索尼手機p圖軟體 瀏覽:939
華為電腦聯網設置不見了 瀏覽:744
澳門哪裡可以學修電腦 瀏覽:110
電腦版寵物怎麼設置 瀏覽:761
聯想筆記本電腦深圳維修點 瀏覽:976
蘋果電腦ps哪個版本最好用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