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脑文件 > 电脑硬盘发展

电脑硬盘发展

发布时间:2022-01-09 10:01:20

Ⅰ 固态硬盘是今后电脑必备的发展趋势吗

固态硬盘至少是今后电脑发展的主流趋势了,必备不必备其实还是看个人需求和预算。固态硬盘的最大优势不用说都懂,就是速度特别快,读写的速度都很快是传统机械硬盘的好几倍。因此也能实现了10秒内开机,在这点上的优势基本每个人都能感受出来。机械硬盘的开机时间随着电脑使用时间的增长,会逐渐加长,很多从半分钟生生拖到了一分半钟的。
但机械硬盘仍然不可取代。
一方面,一方面计算机原理上允许外存储器的性能落后(也就是硬盘传输速度落后,并不影响整机性能,只是延长了读取时间,用户体验可能会下降,在运行过程中,数据都是保存在内存当中,跟硬盘没关系)
另一方面,固态硬盘数据丢失后不可恢复也是大问题,固态硬盘还存在着擦写次数的问题,成本太高,容量跟不上软件发展需求等。

Ⅱ 移动硬盘的发展史

移动硬盘概述
移动硬盘顾名思义是以硬盘为存储介制,计算机之间交换大容量数据,强调便携性的存储产品。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的移动硬盘都是以标准硬盘为基础的,而只有很少部分的是以微型硬盘(1.8英寸硬盘等),但价格因素决定着主流移动硬盘还是以标准笔记本硬盘为基础。因为采用硬盘为存储介制,因此移动硬盘在数据的读写模式与标准IDE硬盘是相同的。移动硬盘多采用USB、IEEE1394等传输速度较快的接口,可以较高的速度与系统进行数据传输。目前主流2.5英寸品牌移动硬盘的读取速度约为15-25MB/s,写入速度约为8-15MB/s,爱国者极速王(SK8666)读写速度可以达到33MB/S,超出普通硬盘50%以上。
[编辑本段]
移动硬盘特点
容量大
移动硬盘可以提供相当大的存储容量,是种较具性价比的移动存储产品。在目前大容量“闪盘”价格,还无法被用户所接受,而移动硬盘能在用户可以接受的价格范围内,提供给用户较大的存储容量和不错的便携性。目前市场中的移动硬盘能提供80GB、120GB、160GB等容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传输速度高
移动硬盘大多采用USB、IEEE1394接口,能提供较高的数据传输速度。不过移动硬盘的数据传输速度还一定程度上受到接口速度的限制,尤其在USB1.1接口规范的产品上,在传输较大数据量时,将考验用户的耐心。而USB2.0和IEEE1394接口就相对好很多。
使用方便
现在的PC基本都配备了USB功能,主板通常可以提供2~8个USB口,一些显示器也会提供了USB转接器,USB接口已成为个人电脑中的必备接口。USB设备在大多数版本的WINDOWS操作系统中,都可以不需要安装驱动程序,具有真正的“即插即用”特性,使用起来灵活方便。但目前大容量硬盘160G以上(所以目前笔记本一般160G很高了)由于转速高7200转(笔记本多在5400转以下).所以需要外接电源(USB供电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硬盘的便携性!
可靠性提升
数据安全一直是移动存储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人们衡量该类产品性能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移动硬盘以高速、大容量、轻巧便捷等优点赢得许多用户的青睐,而更大的优点还在于其存储数据的安全可靠性。这类硬盘与笔记本电脑硬盘的结构类似,多采用硅氧盘片。这是一种比铝、磁更为坚固耐用的盘片材质,并且具有更大的存储量和更好的可靠性,提高了数据的完整性。采用以硅氧为材料的磁盘驱动器,以更加平滑的盘面为特征,有效地降低了盘片可能影响数据可靠性和完整性的不规则盘面的数量,更高的盘面硬度使USB硬盘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编辑本段]
移动硬盘容量
移动硬盘的容量同样是以MB(兆)GB(千兆)TB(1TB=1024GB)为单位的,目前1.5英寸移动硬盘大多提供10GB、20GB、40GB、 60GB、80GB,2.5英寸的还有120GB、160GB、200GB、250GB、320GB、1024GB(1TB)的容量,3.5英寸的移动硬盘盒还有500GB、640GB、750GB、1TB的大容量,随着技术的发展,更大容量的移动硬盘还将不断推出。
移动硬盘(盒)的尺寸
移动硬盘盒分为2.5寸和3.5寸两种。2.5寸移动硬盘盒使用笔记本电脑硬盘,2.5寸移动硬盘盒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一般没有外置电源。
3.5寸的硬盘盒使用台式电脑硬盘,体积较大,便携性相对较差。3.5寸的硬盘盒内一般都自带外置电源和散热风扇。

Ⅲ 笔记本硬盘的发展历程

1996年 Fluid Dynamic Bearing (FDB)流体动态轴承电机第一次推出,直接影响的就是硬盘主轴的转速提高,进而决定了更短的硬盘寻道时间IBM发布了第一款5400转的笔记本电脑硬盘——Travel Star 25GSIBM于2000年推出了第二代5400转硬盘:Travel Star 32GH。其单碟容量上升到8GB,4盘片8磁头设计,缓存2MB,采用ATA/33/66接口设计,厚度也因为盘片减少而下降为12.5mm。于是终于是有部分欧美厂家的笔记本电脑开始装配它了,这也是第一款实际应用的5400转笔记本电脑硬盘2001年3月 东芝公司宣布生产出厚度为8mm的1.8英寸盘片硬盘2002年1月 IBM正式推出第四代5400转硬盘Travel 60GH,首次使笔记本硬盘容量达到了60G 到了2002年年初,IBM发售了第四代5400转硬盘——Travel 60GH。单碟容量上升到15GB,4盘片8磁头设计,2MB缓存,带有FDB和ATA/100接口,厚度为12.5mm。60GH在容量上创下了当时笔记本电脑硬盘的新纪录2002年2月 东芝率先发布9.5mm的5400转硬盘——MK4019 GAX 2003年5月 在2.5英寸硬盘技术上领先的日立HGST发布了业内主轴转速最快的硬盘—7200rpm的 Travelastar 7K60 ,从此2.5寸硬盘的最快转速提升为7200rpm,最高容量提升为80G。2004年1月 富士通公司推出了业界首款2.5英寸的Serial ATA硬盘MHT20xxBH2006年 垂直磁记录(PMR)技术开始推广应用,进一步催生大容量产品,日立就是首家用垂直记录技术把硬盘带入TB时代的厂商SSD固态硬盘在2007年发展突然加速,,很多笔记本电脑中都已经配备了SSD,恐怕未来笔记本电脑会是最先由固态硬盘取代机械硬盘的领域。详见 http://tech.sina.com.cn/h/2010-04-01/06591300085.shtml

Ⅳ 求硬盘技术发展趋势

以后硬盘的发展趋势是向固态硬盘方向发展(是你要具体点的,我只好也学他们疯狂粘贴了,见谅):
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IDE FLASH DISK、Serial ATA Flash Disk)是由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FLASH芯片)组成,简单的说就是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而制成的硬盘(目前最大容量为416GB),固态硬盘的接口规范和定义、功能及使用方法上与普通硬盘的完全相同,.在产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与普通硬盘一致,包括3.5",2.5",1.8"多种类型。由于固态硬盘没有普通硬盘的旋转介质,因而抗震性极佳,同时工作温度很宽,扩展温度的电子硬盘可工作在-45℃~+85℃。广泛应用于军事、车载、工控、视频监控、网络监控、网络终端、电力、医疗、航空等、导航设备等领域。

通俗点讲:目前的硬盘(ATA 或 SATA)都是磁盘型的,数据就储存在磁盘扇区里。固态硬盘闪存颗粒(flash disk)制作而成(即目前内存、mp3、U盘等存储介质),外观上和传统硬盘没有区别。固态硬盘是未来硬盘发展的趋势。目前,三星等厂商已经发布过多款固态硬盘,其中宇瞻公司最新发布的新产品,使用单一控制芯片开发的高速SATA固态硬盘,其连续存取速度最高达200MB/sec,容量可达128GB,相较于目前市面上连续存取速度约50~60MB/sec的SATA接口的SSD,Apacer目前可是足足快了2~3倍!不过目前固态硬盘价格还高高在上,尚未普及到DIY市场。
分类1.基于闪存的SSD,采用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SSD。它的外观可以被制作成多种模样,例如:笔记本硬盘、微硬盘、存储卡、优盘等样式。这种SSD固态硬盘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移动,而且数据保护不受电源控制,能适应于各种环境,但是使用年限不高,适合于个人用户使用。

2.基于DRAM的SSD: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目前应用范围较窄。它仿效传统硬盘的设计、可被绝大部分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工具进行卷设置和管理,并提供工业标准的PCI和FC接口用于连接主机或者服务器。应用方式可分为SSD硬盘和SSD硬盘阵列两种。它是一种高性能的存储器,而且使用寿命很长,美中不足的是需要独立电源来保护数据安全。
走入固态硬盘世界 固态硬盘是近来存储业界的一大焦点,不过我们平常见到的要么是封闭起来的一整块硬盘,要么就是一颗颗NAND闪存芯片,想不想看看固态硬盘内部长什么模样?
专业固态硬盘厂商BitMicro Networks就在CES 2008上给了我们这么一个机会:
看起来很壮观吧。这是BitMicro的一款专业级固态硬盘产品,采用SCSI接口,一块PCB电路板上密集而又整齐地排列着32颗TSOP封装的NAND闪存芯片——事实上由于架构上的支持,PCB电路板可以不止一块,也就是把64颗芯片放在一起也不成问题。
可惜的是,我们只知道这些NAND闪存芯片来自东芝,却不知道具体容量,所以也不了解整块固态硬盘到底有多大。
不过BitMicro透露了一点儿价格方面的消息,就是平均每GB要10美元左右,是主流机械硬盘的大概5倍。
SSD的存储介质的优点SSD的存储介质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另外一种是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使用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的固态硬盘,可以被广泛应用到笔记本硬盘、存储卡、U盘等。另外一种就是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的SSD,目前应用范围较窄。它仿效传统硬盘的设计、可被绝大部分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工具进行卷设置和管理,并提供工业标准的PCI和FC接口用于连接主机或者服务器。采用FLASH芯片作为固态存储器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移动,而且数据保护不受电源控制,能适应于各种环境,但是使用年限不高,适合于个人用户使用。

SSD固态存储器在以下几点优点:

首先,数据存取速度快。根据相关测试:两台电脑在同样配置的电脑下,搭载SSD固态存储器的笔记本从开机到出现桌面一共只用了18秒,而搭载传统硬盘的笔记本总共用了31秒,两者几乎有将近一半的差距。其次,防震抗摔是SSD的一个特点之一,因为全部采用了闪存芯片,所以SSD固态存储器内部不存在任何机械部件,这样即使在高速移动甚至伴随翻转倾斜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笔记本电脑发生意外掉落或与硬物碰撞时能够将数据丢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第三,固态存储器工作时静音(固态存储器因为没有机械马达和风扇,工作时噪音值为0分贝)、发热量小、散热快。第四,固态存储器在重量方面更轻,与常规1.8英寸硬盘相比,重量轻20-30克,减少的重量有利于移动设备的携带。
SSD固态存储器的不足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固态存储器不足之处在于数据的可恢复性,一旦在硬件上发生损坏,如果是传统的磁盘或者磁带存储方式,通过数据恢复也许还能挽救一部分数据。但是如果是固态存储,一但芯片发生损坏,要想在碎成几瓣或者被电流击穿的芯片中找回数据那几乎就是不可能的。当然这种不足也是可以牺牲存储空间来弥补的,主要用RAID 1来实现的备份,和传统的存储的备份原理相同。由于目前SSD的成本较高,采用这种方式备份还是价格不菲。

SanDisk 64GB固态硬盘 2007年一月,SanDisk公司发布了自己的1.8寸32GB固态硬盘产品,3月又继续发布了2.5寸32GB型号。和许多厂商对于固态硬盘的纸面发布政策不同,随后在4月份,Dell就在Latitude D420和D620 ATG的笔记本配置选择中增加了SanDisk UATA 5000系列1.8寸固态硬盘。
SanDisk继续向前迈进,将两款固态硬盘的容量翻倍,分别推出了1.8寸 UATA 5000和2.5寸 SATA 5000系列的64GB容量产品。两款固态硬盘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达到了200万小时,平均读取速度67MB/s,待机/运行功率仅0.4/1.0W。
SanDisk的这两款新品将于第三季度开始提供工程样品,年底前投入量产。
Transcend SSD固态硬盘 着名的存储产品制造商创见(Transcend)近日推出了几款全新的SSD固态硬盘,这几款SSD固态硬盘既有2.5英寸的标准规格设计,也有ExpressCard/34接口设计的,这样主要是为了满足不用用户的需求。新款的创见SSD固态硬盘的设计非常不错,采用了高韧性低重量的外部保护盒,而且容量达到了主流的32GB,当然超低的功耗也是它们的卖点之一。
既然是新款的SSD固态硬盘,那么在性能上肯定是具有优势的,创见新款SSD固态硬盘的数据读取速度达到了30MB每秒,数据延迟响应时间也比普通SSD固态硬盘低得多,而且还加入了ECC内存纠错技术,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创见表示,这几款SSD固态硬盘都提供了长达两年的质量保证,而且更大的容量的64GB版本也会很快与我们见面。
随着各大厂商的积极参与,SSD固态硬盘在2008年的普及速度将会有所加快,不过距离真正的全面普及仍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毕竟桌面级HDD硬盘目前的容量已经突破了1TB,而且价格也非常合理,SSD固态硬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只会出现在高端本本上,以及成为某些发烧级玩家手中的玩具。
忆正 SSD 固态硬盘 随着中国第一款自主知识产权的固态硬盘的亮相,其生产厂商忆正存储技术有限公司浮出水面。面对这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其生产的固态硬盘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他们申请的十多项世界级专利技术,对其产品的性能有何种提升呢?
忆正在2006年初就开始了SSD开发之征途,并且一开始就把SSD定位为传统机械式硬盘(HDD)的取代产品,所以起步就提出了技术目标要求,连续读写速度一定要大于HDD。忆正自主研发的专利多维NAND闪存阵列控制技术,能使固态硬盘同时获得高带宽与高IO处理能力,并借助16Mbytes DRAM 缓存,及针对NAND 闪存优化的缓存策略,提高了忆正高速固态硬盘的写操作性能与效率,真正实现性能、可靠度、寿命等各方面对硬盘的全面超越。
在纠错、电源管理、坏块管理方面,忆正凭借自身的技术实力,保证了忆正固态硬盘纠错能力强,数据存储安全、耗电量低、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由此可见,忆正高速SSD不但能解决传统机电式HDD的问题,更能强化系统的各项功能指标。
目前忆正的高速SSD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开发,其SSD产品已经具备了非常高的性能,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且已经开始销售。(大多宣称有高速SSD的公司多部分产品还在实验室中)
忆正目前的产品研发生产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采用的FLASH规格是SLC(Single Layer Cell)
第二阶段产品主要是采用MLC(Multi-Layer Cell) FLASH作为介质,目前SLC比MLC要贵4倍左右,所以采用MLC做SSD则是未来商用的主流,而MLC比SLC在性能及可靠性方面要差很多,这对新的SSD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目前忆正使用MLC FLASH的SSD速度可以达到读写80M/S,产品化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第三阶段主要是开发IC,目前已经在准备各种资料,预计到2008年将研发生产,IC研发出来后,在耗电,成本,体积上将有更大优势。
第四阶段将IC应用不同的领域或开发出不同的应用功能,以至开发出一些
特制性产品。
作为一家2006年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忆正将满腔的热情投入到SSD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中,希望能领先世界先进水平,为中国的存储事业作出一份贡献。SSD技术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忆正人将会肩负起这份重担,不断努力,将SSD技术领先到底。
我们期待着它能研发速度更高的SSD。
以闪存每年价格下滑幅度高达五成来计算,到了2010年,固态硬盘就可望取代传统硬盘,成为储存数据的媒介,厂商表示。

国内存储装置厂商宇瞻(Apacer)日前与国际内存大厂三星(Samsung)联袂发表固态硬盘(SSD, Solid State Disk)的发展趋势,表示不论就省电、效能等项目来看,固态硬盘的表现都优于传统硬盘,前者之所以还未在储存媒体市场大放异彩症结仅在于成本,三星资深经理Do Geun Kim表示。但是预计到了2009年末、2010年初,固态硬盘即可望吃掉60GB以下容量的硬盘市场。

虽然60GB在笔记型计算机市场已经是入门的储存容量,但是三星认为除此以外的市场还大有可为,例如UMPC、百元计算机、可携式多媒体播放器等。根据三星的预计,固态硬盘在行动装置的市场渗透率,将从目前的1.32%,至2009年成长至18.82%。数量从840万个成长至32亿5600万个。

原因即在于成本下滑,宇瞻科技产品经理林志亮表示。他指出目前固态硬盘1GB的价格约12块美金;但在闪存每年储存密度以两倍速度提升、价格每年下滑50%的趋势下,届时60GB的固态硬盘单价即可望趋近于同样容量的传统硬盘,也就是每1GB价格1块美金。

“传统硬盘的售价虽然每年都会下滑,但是硬盘价格再怎么跌,都会有固定成本,”林志亮说。

不过硬盘厂商可不同意闪存阵营的看法。日立技术支持协理蔡正平即指正,在一寸硬盘市场中,闪存的确来势汹汹。但是电脑使用者追求的是大容量。“至少五年之内,固态硬盘不会取代传统硬盘,”蔡正平说。

固态硬盘俗称闪存式硬盘,顾名思义是以NAND Flash为基础,仿真动态随机存取内存(DRAM)基本的存取模式,可以达到数据随机存取的高速传输。简单来说,固态硬盘的读取速度高达每秒53 MB,写入速度则为每秒28 MB,分别较标准硬盘快300%及150%。节电效益则为10%到20%。

虽然拥有如是优点,但在闪存单位价格仍居高不下,加上目前控制芯片和内存颗粒之间的搭配性、高速传输等能力尚达不到商品化阶段,因此虽然包括了宇瞻、三星(Samsung)、升碟(SanDisk)、创见(Transcend)等数间业者,预计在六月初、也就是从今年第二季开始,量产上市容量达32GB的固态硬盘,今年底以前,市场也可望现身容量达64GB、128GB的固态硬盘,但是以市场接受度而言,仍以4GB、8GB的固态硬盘为主,林志亮说。而在此阶段,固态硬盘也不被视为储存媒介,而是类似于微软和英特尔的内存加速技术Ready Boost、Turbo Memory等。

不过市场业已对固态硬盘的未来乐观以待。SanDisk引述Gartner的预测,显示家用与商用笔记本内建固态硬盘的全球消耗量,将从2007年的4百万左右,于2010年迅速攀升至3千2百万 。

继续粘贴(见谅):
伴随着闪存产品的越来越便宜,闪存技术的越来越进步,SSD固态硬盘从原先高高在上的位置逐渐走入了我们生活中。华硕Eee PC、苹果MacBook air、Thinkpad X300等笔记本的推出更是加强了固态硬盘的逐步流行。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固态硬盘呢?

固态硬盘俗称闪存式硬盘,顾名思义是以NAND Flash为基础,仿真动态随机存取内存(DRAM)基本的存取模式,可以达到数据随机存取的高速传输。简单的说就是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而制成的硬盘(目前最大容量为416GB),固态硬盘的接口规范和定义、功能及使用方法上与普通硬盘的完全相同,.在产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与普通硬盘一致,包括3.5",2.5",1.8"多种类型。

由于固态硬盘没有普通硬盘的旋转介质,因而抗震性极佳,同时工作温度很宽,扩展温度的电子硬盘可工作在-45℃~+85℃。广泛应用于军事、车载、工控、视频监控、网络监控、网络终端、电力、医疗、航空等、导航设备等领域。

通俗点讲:目前的硬盘(ATA 或 SATA)都是磁盘型的,数据就储存在磁盘扇区里。而固态硬盘是使用闪存颗粒(flash disk)(即目前内存、mp3、U盘等存储介质)制作而成。

目前,三星等厂商已经发布过多款固态硬盘,其中宇瞻公司最新发布的新产品,使用单一控制芯片开发的高速SATA固态硬盘,其连续存取速度最高达200MB/sec,容量可达128GB,相较于目前市面上连续存取速度约50~60MB/sec的SATA接口的SSD,Apacer目前可是足足快了2~3倍!不过目前固态硬盘价格还高高在上,尚未普及到DIY市场。

SSD的存储介质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另外一种是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使用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的固态硬盘,可以被广泛应用到笔记本硬盘、存储卡、U盘等。另外一种就是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的SSD,目前应用范围较窄。它仿效传统硬盘的设计、可被绝大部分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工具进行卷设置和管理,并提供工业标准的PCI和FC接口用于连接主机或者服务器。采用FLASH芯片作为固态存储器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移动,而且数据保护不受电源控制,能适应于各种环境,但是使用年限不高,适合于个人用户使用。

SSD固态存储器有以下几点优点:

首先,数据存取速度快。根据相关测试:两台电脑在同样配置的电脑下,搭载SSD固态存储器的笔记本从开机到出现桌面一共只用了18秒,而搭载传统硬盘的笔记本总共用了31秒,两者几乎有将近一半的差距。

其次,防震抗摔是SSD的一个特点之一,因为全部采用了闪存芯片,所以SSD固态存储器内部不存在任何机械部件,这样即使在高速移动甚至伴随翻转倾斜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笔记本电脑发生意外掉落或与硬物碰撞时能够将数据丢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再次,固态存储器工作时静音(固态存储器因为没有机械马达和风扇,工作时噪音值为0分贝)、发热量小、散热快。第四,固态存储器在重量方面更轻,与常规1.8英寸硬盘相比,重量轻20-30克,减少的重量有利于移动设备的携带。

SSD固态存储器的不足:

固态存储器不足之处在于数据的可恢复性,一旦在硬件上发生损坏,如果是传统的磁盘或者磁带存储方式,通过数据恢复也许还能挽救一部分数据。但是如果是固态存储,一但芯片发生损坏,要想在碎成几瓣或者被电流击穿的芯片中找回数据那几乎就是不可能的。当然这种不足也是可以牺牲存储空间来弥补的,主要用RAID 1来实现的备份,和传统的存储的备份原理相同。但是由于目前SSD的成本较高,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备份将会进一步加强产品成本。

官方观点:

国内存储装置厂商宇瞻(Apacer)日前与国际内存大厂三星(Samsung)联袂发表固态硬盘(SSD, Solid State Disk)的发展趋势。

三星资深经理Do Geun Kim表示:不论就省电、效能等项目来看,固态硬盘的表现都优于传统硬盘,前者之所以还未在储存媒体市场大放异彩症结仅在于成本。但是预计到了2009年末、2010年初,固态硬盘即可望吃掉60GB以下容量的硬盘市场。

虽然60GB在笔记型计算机市场已经是入门的储存容量,但是三星认为除此以外的市场还大有可为,例如UMPC、百元计算机、可携式多媒体播放器等。根据三星的预计,固态硬盘在行动装置的市场渗透率,将从目前的1.32%,至2009年成长至18.82%。数量从840万个成长至32亿5600万个。

同时,日立技术支持协理蔡正平也指出:在一寸硬盘市场中,闪存的确来势汹汹。但是电脑使用者追求的是大容量。“至少五年之内,固态硬盘不会取代传统硬盘。

小编观点:

不管是传统硬盘制造商,还是致力于发展新兴SSD硬盘的厂家都不可否认的是固态硬盘在诸多方面相对于传统盘片硬盘的优势,相信随着闪存产品制造成本的日渐降低,总有一天固态硬盘会完全取代现在盘片硬盘的地位。

Ⅳ 笔记本电脑的硬盘发展历史和方向。越多越好。

硬盘的发展历史
从第一块硬盘RAMAC的产生到现在单碟容量高达十几GB的硬盘,硬盘也经历了几代的发展,下面就介绍一下其历史及发展。
1956年9月,IBM的一个工程小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盘存储系统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其磁头可以直接移动到盘片上的任何一块存储区域,从而成功地实现了随机存储,这套系统的总容量只有5MB,共使用了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这些盘片表面涂有一层磁性物质,它们被叠起来固定在一起,绕着同一个轴旋转。此款RAMAC在那时主要用于飞机预约、自动银行、医学诊断及太空领域内。
1968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探讨对硬盘技术做重大改造的可能性。“温彻斯特”技术的精隋是:“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这也是现代绝大多数硬盘的原型。
1973年IBM公司制造出第一台采用“温彻期特”技术的硬盘,从此硬盘技术的发展有了正确的结构基础。
1979年,IBM再次发明了薄膜磁头,为进一步减小硬盘体积、增大容量、提高读写速度提供了可能。
80年代末期IBM对硬盘发展的又一项重大贡献,即发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这种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使得盘片的存储密度能够比以往20MB每英寸提高了数十倍。
1991年IBM生产的3.5英寸的硬盘使用了MR磁头,使硬盘的容量首次达到了1GB,从此硬盘容量开始进入了GB数量级。
1999年9月7日,Maxtor宣布了首块单碟容量高达10.2GB的ATA硬盘,从而把硬盘的容量引入了一个新里程碑。
2000年2月23日,希捷发布了转速高达15,000RPM的Cheetah X15系列硬盘,其平均寻道时间只有3.9ms,这可算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硬盘了,同时它也是到目前为止转速最高的硬盘;其性能相当于阅读一整部Shakespeare只花.15秒。此系列产品的内部数据传输率高达48MB/s,数据缓存为4~16MB,支持Ultra160/m SCSI及Fibre Channel(光纤通道),这将硬盘外部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了160MB~200MB/s。总得来说,希捷的此款("積架")Cheetah X15系列将硬盘的性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2000年3月16日,硬盘领域又有新突破,第一款“玻璃硬盘”问世,这就是IBM推出的Deskstar 75GXP及Deskstar 40GV,此两款硬盘均使用玻璃取代传统的铝作为盘片材料,这能为硬盘带来更大的平滑性及更高的坚固性。另外玻璃材料在高转速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此外Deskstar 75GXP系列产品的最高容量达75GB,是当时最大容量的硬盘,而Deskstar 40GV的数据存储密度则高达14.3十亿数据位/每平方英寸,这再次涮新数据存储密度世界记录。(网易)
硬盘历史发展综述
现在的IDE硬盘,容量动辄20GB,转速则大多为7200RPM,数据缓存则是2MB,这就是现在主流IDE硬盘的标准。那你知不知道以前的硬盘是什么样子呢?现在大家看到的硬盘大多是3.5英寸盘,但以前的硬盘又是什么一样子呢?硬盘发展到今日这个样子,又经过了多少发展过程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看看硬盘的历史发展。
最早的硬盘可算是1956年9月,IBM的一个工程小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盘存储系统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它的磁头可以直接移动到盘片上的任何一块存储区域,从而成功地实现了随机存储,这套系统的总容量只有5MB,共使用了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这些盘片表面涂有一层磁性物质,它们被叠起来固定在一起,绕着同一个轴旋转。此款RAMAC在那时主要用于飞机预约、自动银行、医学诊断及太空领域内。普通用户是不可能用到得,当然当时的电脑也不多,还没有所谓的PC(Personal Computer)。
由于RAMAC庞大的体积及低效的性能,使用或者制造都非常不便,因此在1968年IBM公司又提出了“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探讨对硬盘技术做重大改造的可能性。“温彻斯特”技术的精隋是:“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这也是现代绝大多数硬盘的原型。在此项温氏技术提出后的5年,即1973年,IBM公司制造出了第一台采用“温彻期特”技术的硬盘,从此硬盘技术的发展有了正确的结构基础,现在大家所用的硬盘大多是此技术的延伸。
下面让我们分块来介绍硬盘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一、磁头技术
硬盘技术的更新换代,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就是磁头技术,现在的硬盘单碟容量一般都在10GB以上,最高的单碟容量已经达到了20GB,以后硬盘的单碟容量还将继续增大,对于单碟容量,它直接联系的技术就是磁头技术,磁头技术越先进,硬盘的单碟容量就可以做得更高。
最早的磁头是采用铁磁性物质,它在不论磁头的感应敏感程度或精密度上都不理想,因此早期的硬盘单碟容量均非常低,单碟低了,硬盘的总容量就受到非常大的限制,因为在一块硬盘内封装的盘片数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一般的硬盘封装盘片数在3~5片)。同时早期使用的磁头在体积上也小,它使得早期的硬盘体积上相对而言比较庞大,这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非常的不便。
迈拓钻石十一代
1979年,IBM再次发明了薄膜磁头,为进一步减小硬盘体积、增大容量、提高读写速度提供了可能。接着在80年代末期,IBM公司对硬盘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贡献,即研发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磁头,这种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这使得盘片的存储密度能够比以往20MB每英寸提高了数十倍,磁盘存储密度提高了,单碟容量自然而然就提高了,而单碟的提高就带动着整块硬盘容量的增大。
在1991年,IBM公司将此项MR磁头技术应用于3.5英寸硬盘中,使得普通电脑用户使用的硬盘容量首次达到了1GB,从此我们使用的硬盘容量开始进入了GB数量级。现在有些用户使用得迈拓钻石十一代(DiamondMax 80),它能提供高达80GB的容量,这些都是从那时的MR磁头技术开始得,当然这么高的容量最后还得归功于GMR(GaintMagneto Resistive,巨磁阻)磁头技术,GMR是IBM公司在MR技术的基础上研发成功的新一代磁头技术,它是最新的磁头技术,现在生产的硬盘全都应用了GMR磁头技术。GMR比MR具有更高的信号变化灵敏度,从而使得硬盘的单碟容量可以做得更高,目前最新的磁头技术为第四代GMR磁头技术。
二、电机技术
在硬盘中,与磁头技术一样重要的另一项技术就是电机技术了,它直接影响着硬盘转速的大小。目前最快主轴转速的硬盘即希捷公司推出的Cheetah X15(積架X15系列),它的主轴电机转速高达15,000RPM。目前主流的IDE硬盘转速为7200RPM,而主流的SCSI硬盘转速则为10,000RPM。
早期的硬盘转速一般只有4000RPM甚至更低,低转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电机技术的限制,随着技术的革新,转速提高到了4400RPM及4900RPM,再后来就是5400RPM了。
目前还有相当大部份的IDE硬盘转速只有5400RPM,这些产品的定位是低价位电脑市场,如上面提到的迈拓钻石十一代(DiamondMax 80),虽然它能提供最高容量达80GB,但其转速却只有5400RPM。在5400RPM后,推出的即7200RPM,这也是目前最高的IDE硬盘转速。

[Seagate Barracuda ATA] [Seagate Cheetah X15]
这里提一个比较优秀的电机技术是希捷公司独有的 Fluid Dynamic Bearing (FDB) 电机,它在1996年第一次推出,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技术,最新推出的7200RPM Barracuda ATA III(希捷新酷鱼三代)采用的就是FDB III电机技术,它能有效降低噪音,减少震动,延长寿命和增强对震动的抵抗能力。电机技术发展了,直接影响的就是硬盘主轴转速的提高,而转速就决定着硬盘的寻道时间。当然在提高硬盘主轴转速的同时需要考虑得是硬盘的发热量及振动问题,还有就是硬盘的工作噪声问题。所以电机技术直接决定着硬盘的快慢、工作温度及工作噪声等。
三、接口技术
硬盘接口一直是人们关心的技术,随着电脑其它配件(如CPU、内存、显示等子系统)性能的大步迈进,硬盘的接口传输率越来越体现出它在整个电脑系统的瓶颈效应,硬盘接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最早的硬盘接口要算是ST-506/412接口,它是希捷开发的一种硬盘接口,首先使用这种接口的硬盘为希捷的ST-506及ST-412。ST-506接口使用起来相当简便,它不需要任何特殊的电缆及接头,但是它支持的传输速度很低,因此到了1987年左右这种接口就基本上被淘汰了,采用该接口的老硬盘容量多数都低于200MB。早期IBM PC/XT和PC/AT机器使用的硬盘就是ST-506/412硬盘或称MFM硬盘,MFM(Modified Frequency Molation)是指一种编码方案 。
2、接在ST-506/412接口后发布得是ESDI(Enhanced Small Drive Interface)接口,它是迈拓公司于1983年开发的。其特点是将编解码器放在硬盘本身之中,而不是在控制卡上,理论传输速度是前面所述的ST-506的2~4倍,一般可达到10Mbps。但其成本较高,与后来产生的IDE接口相比无优势可言,因此在九十年代后就补淘汰了。
3、IDE与EIDE接口,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的本意实际上是指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我们常说的IDE接口,也叫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接口,现在PC机使用的硬盘大多数都是IDE兼容的,只需用一根电缆将它们与主板或接口卡连起来就可以了。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
4、ATA-1(IDE)接口,ATA是最早的IDE标准的正式名称,IDE实际上是指连在硬盘接口的硬盘本身。ATA在主板上有一个插口,支持一个主设备和一个从设备,每个设备的最大容量为504MB,ATA最早支持的PIO-0模式(Programmed I/O-0)只有3.3MB/s,而ATA-1一共规定了3种PIO模式和4种DMA模式(没有得到实际应用),要升级为ATA-2,你需要安装一个EIDE适配卡。
5、ATA-2(EIDE Enhanced IDE/Fast ATA)接口,这是对ATA-1的扩展,它增加了2种PIO和2种DMA模式,把最高传输率提高到了16.7MB/s,同时引进了LBA地址转换方式,突破了老BIOS固有504MB的限制,支持最高可达8.1GB的硬盘。如你的电脑支持ATA-2,则可以在CMOS设置中找到(LBA,LogicalBlock Address)或(CHS,Cylinder,Head,Sector)的设置。其两个插口分别可以连接一个主设备和一个从设置,从而可以支持四个设备,两个插口也分为主插口和从插口。通常可将最快的硬盘和CD—ROM放置在主插口上,而将次要一些的设备放在从插口上,这种放置方式对于486及早期的Pentium电脑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使主插口连在快速的PCI总线上,而从插口连在较慢的ISA总线上。

从上面的硬盘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硬盘总是朝着容量更大、速度更多、运行更稳定的方向发展得,以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将来也必然是这样.

下一代记录技术展望
晶格介质记录

磁头的写入单位是由磁粒组成的磁单元,在同一磁道上极性相反的相邻磁单元之间的边界称为磁变换,通过比特单元是否包括磁变换来进行数据记录。既要准确探测到磁变换,又要避免超顺磁效应的影响,减小写入单位的尺寸是实现提高存储密度的方式之一,这就是晶格介质技术。

其基本原理就是,生成小尺寸、有序排列的“单畴磁岛”作为写入单位,通过这种技术的存储密度可以达到传统垂直记录的大约两倍。而且由于每个岛都是一个单磁畴,所以晶格介质的热稳定性也很好,几乎不会受到超顺磁效应的影响。

现在的光刻技术已经能够实现制造磁岛,这其中需要用到电子束刻蚀技术和纳米刻印复制技术,前者用于制造后者的模板,后者则将图样翻版到硬盘盘片的基板之上。在磁变换的过程当中,当被写入数据以后,磁岛必须保持单畴,这样数据才不会丢失,因此,除了制造工艺要取得突破以外,还需要磁头技术的配合。晶格介质记录这项技术目前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用化研究。
热辅助磁记录

前文提到过高矫顽力磁介质的使用,可以进一步减小磁粒尺寸。之所以过去的技术推广程度不高,是因为使用这种介质时,磁头写入需要极强的磁场,不仅使得磁头制造困难,而且也会对相邻区域的数据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现在,一种全新的记录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热辅助磁记录。其原理就是采用激光作为辅助,在写入介质时,使用激光照射写入点,这样磁头就可以利用热能,从而在磁场强度小的情况下也能顺利进行写入操作。难点就在于需要采用极细的激光束,普通激光不能满足需求,实验室当中流行的办法是采用近场光。

这项技术理论上可以将存储密度提高到5Tbit/平方英寸,即传统垂直记录技术的存储密度极限的10倍,目前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

Ⅵ 硬盘在电脑中的重要性如何

目前一般家用电脑都需要(机械)硬盘的,有钱可以买个固态硬盘。
空间目前台式机一般最少250G,喜欢下载电影的话可以买个更大的

Ⅶ 为电脑瓶颈的硬盘有何进展

首先回答你的问题,单硬盘的速度可以说已经达到极限了,再换代也只可能是10M/s以内的小幅度提升。
固态硬盘并不像你说的那样,真正好的固态硬盘可以达到3倍主流硬盘的速度。但问题是价格和寿命。固态硬盘的寿命非常短,一般的好像只有1万还是10万我忘了,反正非常短。
磁盘阵列也不象你说的那样,磁盘阵列的方法很多:RAID 0\RAID 1\RAID 0+1,你说的只是RAID 0。但RAID 0+1可以提升速度和安全,但就是需要4硬盘以上。关于raid我就不多说了,网络上说的很明白,你可以参考一下。

Ⅷ 硬盘的发展历史 目前最主流的硬盘是什么啊 SATA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神州电脑总是用SATA硬盘

Serial ATA即串行ATA,它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由于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知名。是由APT Technologies、DELL、IBM、Intel、Maxtor、Quantum,Seagate等公司合作开发用于取代并行ATA接口技术。
目前主流硬盘多采用IDE接口,即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TA)所制定的标准,所以也称IDE/ATA接口,最初速度为33MB/s,现在已经发展到133MB/s。
SATA以连续串行方式传送数据,使连接电缆数目减少,效率提高,同时还能降低系统能耗,减小系统复杂性,SATA的起点更高,发展潜力更大,SATA 1.0 数据传输率是150MB/s,SATA 2.0数据传输率是300MB/s,最终SATA将实现600MB/s的最高传输率。
ATA(或IDE接口)硬盘,采用的是40针或80针的扁平硬盘线作为传输数据的通道,而SATA硬盘是采用7芯的数据线,采用点对点传输协议,使用两根数据线进行信号传送,这样就不会受到机箱内各种频率的干扰,使盘缓存中的数据顺利传到内存中进行处理

Ⅸ 笔记本电脑硬盘的发展方向。

其实无论笔记本还是台式机,硬盘的发展方向都是一样的。
1、更高的读写速度;
2、更小的体质;
3、更低的功耗;
4、更长的使用寿命;
5、更低的发热量以及抗震性能、更低的运行噪音。
传统机械硬盘基本上都有都有生面所写的不足,其中读写速度是最大鸡肋。现在SATA都出到第三代标准,但是传统机械硬盘连SATA一代的标准都无法突破。SSD的出现是一个很大进步,而且速度最好的SSD连SATA第三代标准都无法满足。不过SSD也有很大缺陷:发热问题、使用寿命问题、成本问题等,所以我觉得SSD还只是一个过渡产品。至于未来的硬盘发展,我觉得还是我上面那几点作为突破。

Ⅹ 硬盘发展史

1956年3月IBM推出了第一台硬盘
1973年 IBM推出了采用"温彻斯特"技术的硬盘
1989年 IBM发明了MR磁阻技术
1991年 IBM推出了1GB容量的硬盘
1993年 GMR(巨磁阻磁头技术)推出

阅读全文

与电脑硬盘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连接wifi电脑能查出来吗 浏览:242
电脑软件退出关闭运行设置 浏览:808
如何将电脑的安全度降低 浏览:940
电脑键盘安装位置图解 浏览:499
电脑安装还原卡怎么解除 浏览:614
怎么能用手机控制电脑 浏览:479
电脑锁定多久黑屏 浏览:18
台式电脑桌柜子带锁 浏览:606
双系统电脑xp和win10 浏览:527
电脑做系统用连接宽带 浏览:541
浪潮电脑能用惠普打印机吗 浏览:652
台式电脑怎么切换投影 浏览:57
学编程电脑配置怎么选 浏览:990
m186无线鼠标怎么连接电脑 浏览:907
如何删除我的电脑其他 浏览:159
电脑如何新增B盘 浏览:416
手机怎么连接电脑的网络 浏览:239
方正台式电脑网卡驱动 浏览:450
电脑开机提示您的电脑未正确启动 浏览:289
在家怎么用手机电脑赚钱的方法 浏览: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