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脑设置 > 1996年电脑配置

1996年电脑配置

发布时间:2022-06-25 08:34:29

㈠ 【分享一下】发个1995年到1999年电脑主流配置,欢迎大家补充其它年

我99年末 P3 450MHZ..
看来还不错。。

不过现在用的也就1.5G

㈡ 联想笔记本电脑80Q7配置如何

意思是这款电脑配置I5 CPU 、2G内存、14英寸显示器为NVIDIA Quadro 、NVS 4200M+Intel、GMA HD、3000显卡

台式电脑的主要配置有哪些

1、硬件系统:电脑的硬件系统由输入设备、主机和输出设备组成。外部信息经输入设备输入主机,由主机分析、加工、处理,再经输出设备输出。
2、输入输出设备:电脑只能识别二进制数字电信号,而人们习惯于接受图文声像信号。输入输出设备起着信号转换和传输的作用。我们常用键盘输入文字,用麦克风输入声音,用数码像机、扫描仪和摄影机输入图像。常用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和喇叭。
3、主板:也称主机板,是安装在主机机箱内的一块矩形电路板,上面安装有电脑的主要电路系统。主板的类型和档次决定着整个微机系统的类型和档次,主板的性能影响着整个微机系统的性能。主板上安装有控制芯片组、BIOS芯片和各种输入输出接口、键盘和面板控制开关接口、指示灯插接件、扩充插槽及直流电源供电接插件等元件。 CPU、内存条插接在主板的相应插槽(座)中,驱动器、电源等硬件连接在主板上。主板上的接口扩充插槽用于插接各种接口卡,这些接口卡扩展了电脑的功能。常见接口卡有显示卡、声卡等。 #1 CPU: CPU(中央处理器)是电脑的核心,电脑处理数据的能力和速度主要取决于CPU。通常用位长和主频评价CPU的能力和速度,如PⅡ300 CPU能处理位长为32位的二进制数据,主频为300MHz。 #1
4、系统总线:系统总线是连接扩充插槽的信息通路。 ISA和PCI总线是目前PC机常用系统总线,主板上相应有ISA和PCI插槽。
5、输入输出接口:简称I/O接口,是连接主板与输入输出设备的界面。主机后侧的串口、并口、键盘接口、PS/2接口、USB接口以及主机内部的硬盘、软驱接口都是输入输出接口。6、串行通讯接口(RS-232-C):简称串行口,是电脑与其它设备传送信息的一种标准接口。现在的电脑至少有两个串行口COM1和COM2。
7、并行通讯接口:简称并行口,是电脑与其它设备传送信息的一种标准接口,这种接口将8位数据位同时并行传送,并行口数据传送速度较串行口快,但传送距离较短。并行口使用25孔D形连接器,常用于连接打印机。
8、 EIDE接口:也称为扩展IDE接口,主板上连接EIDE设备的接口。常见EIDE设备有硬盘和光驱。目前较新的接口标准还有Ultra DMA/33、Ultra DMA/66。 #1 AGP:即“加速图形端口”,是Intel公司在1996年7月提出的显示卡接口标准,通过主板上的AGP插槽连接AGP显示卡。PCI总线的传输速度只能达到132MB/s,而AGP端口则能达到528MB/s,传输速度四倍于前者。 AGP技术使图形显示(特别是3D图形)的性能有了极大的提高,使PC机在图形处理技术上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9、光盘驱动器:读取光盘信息的设备。是多媒体电脑不可缺少的硬件配置。光盘存储容量大,价格便宜,保存时间长,适宜保存大量的数据,如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信息、电影等多媒体信息。光盘驱动器有三种,CD-ROM、CD-R和MO,CD-ROM是只读光盘驱动器;CD-R只能写入一次,以后不能改写;MO是可写、可读光盘驱动器。 #1 内存储器:简称内存,用于存放当前待处理的信息和常用信息的半导体芯片。容量不大,但存取迅速。内存包括RAM、ROM和Cache。 #1 RAM: RAM(随机存取存储器)是电脑的主存储器,人们习惯将RAM称为内存。RAM的最大特点是关机或断电数据便会丢失。内存越大的电脑,能同时处理的信息量越大。我们用刷新时间评价RAM的性能,单位为ns(纳秒),刷新时间越小存取速度越快。 586电脑常用RAM有EDO RAM和SDRAM,存储器芯片安装在手指宽的条形电路板上,称之为内存条。内存条安装在主板上的内存条插槽中。按内存条与主板的连接方式有30线、72线和168线之分。目前装机常用168线、刷新时间为10ns、容量为32M(或64M)的SDRAM内存条。 #1 Cache: Cache(高速缓冲存储器)是位于CPU与主内存间的一种容量较小但速度很高的存储器。由于CPU的速度远高于主内存,CPU直接从内存中存取数据要等待一定时间周期,Cache中保存着CPU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一部分数据,当CPU再次使用该部分数据时可从Cache中直接调用,这样就减少了CPU的等待时间,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Cache又分为一级Cache(L1 Cache)和二级Cache(L2 Cache),L1 Cache集成在CPU内部,L2 Cache一般是焊在主板上,常见主板上焊有256KB或512KB L2 Cache。 #1 ROM: ROM(只读存储器)是一种存储计算机指令和数据的半导体芯片,但只能从其中读出数据而不能写入数据,关机或断电后ROM的数据不会丢失。生产厂商把一些重要的不允许用户更改的信息和程序存放在ROM中,例如存放在主板和显示卡ROM中的BIOS程序。 #1 BIOS: BIOS是一个程序,即微机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程序的主要功能是对电脑的硬件进行管理。 BIOS程序是电脑开机运行的第一个程序。开机后BIOS程序首先检测硬件,对系统进行初始化,然后启动驱动器,读入操作系统引导记录,将系统控制权交给磁盘引导记录,由引导记录完成系统的启动。电脑运行时,BIOS还配合操作系统和软件对硬件进行操作。 BIOS程序存放在主机板上的ROM BIOS芯片中。当前586主板大多使用Flash ROM存储BIOS程序,Flash ROM中的程序(数据)可以通过运行程序更新。 #1 CMOS: CMOS是主板上一块可读写的RAM芯片,用于保存当前系统的硬件配置信息和用户设定的某些参数。CMOS RAM由主板上的电池供电,即使系统掉电信息也不会丢失。对CMOS中各项参数的设定和更新需要运行专门的设置程序,开机时通过特定的按键(一般是Del键)就可进入BIOS设置程序,对CMOS进行设置。CMOS设置习惯上也被叫做BIOS设置。 #1 显示卡:又称显示器适配卡,是连接主机与显示器的接口卡。其作用是将主机的输出信息转换成字符、图形和颜色等信息,传送到显示器上显示。显示卡插在主板的ISA、PCI、AGP扩展插槽中,ISA显示卡现已基本淘汰。 #1 声卡:多媒体电脑中用来处理声音的接口卡。声卡可以把来自话筒、收录音机、激光唱机等设备的语音、音乐等声音变成数字信号交给电脑处理,并以文件形式存盘,还可以把数字信号还原成为真实的声音输出。声卡尾部的接口从机箱后侧伸出,上面有连接麦克风、音箱、游戏杆和MIDI设备的接口。 #1 视频捕获卡:用于捕获从电视天线、录像机、影碟机等输入的动态或静态视频影像的接口卡,是多媒体制作的重要工具。高级的视频捕获卡还能在捕获影像的同时进行MPEG压缩,制作VCD。 #1 中断:中断是计算机处理特殊问题的一个过程。当在计算机执行程序的过程中,出现某个特殊情况(或称为“事件”)时,暂时中止现行程序,转去执行这一事件的程序,处理完毕之后再回到原来程序的中断点继续执行的整个过程叫做中断。 #1 IRQ:即“中断请求”,是其它设备发出的请求计算机响应的信号。计算机将根据IRQ的级别和优先程度决定何时发生响应。原则上每个设备有自身的唯一的中断请求通道,即IRQ值(又叫IRQ号),如果两个硬件设备使用同一个中断通道,必定会发生IRQ冲突。 #1 DMA:即“直接内存访问”,是计算机内的一种数据传输操作。整个数据传输操作过程在“DMA控制器”控制下进行,不通过CPU。数据传输过程中CPU只在数据传输开始和结束时作一点处理。DMA技术使计算机系统的效率大大提高。 DMA传输通过DMA通道进行,如软驱、声卡均占用DMA通道传输数据。两个设备不能同时用同一DMA通道传输数据,否则会发生DMA冲突。 #1 主频与外频:主频指CPU内核工作时钟频率。外频指CPU与外部(主板芯片组)交换数据、指令的工作时钟频率。系统时钟就是CPU的“外频”,我们将系统时钟按规定比例倍频后所得到的时钟信号作为CPU的内核工作时钟(主频)。例如某电脑使用Pentium 233 CPU,那么这台电脑的外频是66MHz,而它的主频则是(66×3.5)=233MHz。系统时钟(外频)是电脑系统的基本时钟,电脑中各分系统中所有不同频率的时钟都与系统时钟相关联。如当前100 MHz 外频系统中,系统内存工作于100 MHz (或66MHz),L2 Cache工作于100 MHz,PCI 工作于33MHz,AGP工作于66MHz。可以看出,上述频率都与外频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提高系统时钟(外频)可以提高整个电脑的性能,但提高外频必然将改变其它各分系统时钟频率,影响各分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这一点对CPU超外频运行时应该加以充分重视。 #1 DVD:即数字通用光盘。DVD光驱指读取DVD光盘的设备。DVD盘片的容量为4.7GB,相当于CD-ROM光盘的七倍,可以存储133分钟电影,包含七个杜比数字化环绕音轨。DVD盘片可分为:DVD-ROM、DVD-R(可一次写入)、DVD-RAM(可多次写入)和DVD-RW(读和重写)。目前的DVD光驱多采用EIDE接口,能像CD-ROM光驱一样连接到IDE1或IDE2口上。

1.CPU,这个主要取决于频率和二级缓存,三级缓存,核心数量。频率越高、二级缓存越大,三级缓存越大,核心越多。速度越快的CPU只有三级缓存影响相应速度。
2.内存,内存的存取速度取决于接、颗粒数量多少与储存大小(包括内存的接口,如:SDRAM133,DDR333,DDR2-533,DDR2-800,DDR3-1333、DDR3-1600),一般来说,内存越大,处理数据能力越强,而处理数据的速度主要看内存属于哪种类型(如DDR就没有DDR3处理得快)。
3.主板,主要还是处理芯片,如:笔记本i965比i945芯片处理能力更强,i945比i910芯片在处理数据的能力又更强些,依此类推。
4.硬盘,硬盘分为固态硬盘(SSD)、机械硬盘(HDD)、混合硬盘(SSHD),固态硬盘速度最快,混合硬盘次之,机械硬盘最差。越大的硬盘存的文件就多,(如存放电影,音乐等)首先硬盘的数据读取与写入的速度和硬盘的转速(分:高速硬盘和低速硬盘,高速硬盘一般用在大型服务器中,如:10000转,15000转;低速硬盘用在一般电脑中,包括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电脑一般用7200转,笔记本电脑一般用5400转,这主要是考虑到高速硬盘在笔记本电脑中由于电脑移动振动意外刮伤硬盘盘片以及功耗和散热原因。
硬盘速度又因接口不同,速率不同,一般而言,分IDE和SATA(也就是常说的串口)接口,早前的硬盘多是IDE接口,相比之下,存取速度比SATA接口的要慢些。
硬盘也随着市场的发展,缓存由以前的2M升到了8M,是16M或32M或更大,就像CPU一样,缓存越大,速度会快些。
5.显卡:要注意显卡的流处理能力以及显存大小和显存位宽,越大越好。这项与运行超大程序软件的响应速度有着直接联系,如运行CAD2007,3DStudio、3DMAX等图形软件以及玩大型3D游戏显卡除了硬件级别上的区分外,也有“共享显存”技术的存在,和一般自带显存芯片的不同,就是该“共享显存”技术,需要从内存读取显存,以处理相应程序的需要。或有人称之为:动态显存。这种技术更多用在笔记本电脑中。
6.电源,这个只要功率足够和稳定性好(一般300W就足够一般家庭电脑用功率,500W大部分电脑都没有问题了),稳定的电源是很重要的,对于电脑各个电子元件稳定的电压以及电流都是电脑寿命的关键。
7.显示器:显示器与主板的接口也一样有影响(如DVI和VGA接口),只是人们一般没有太在乎(请查阅显示设备相关技术资料)。
软件方面
1.操作系统:简单举个例子说明一下:电脑的同等配置,运行原版WINDOWS98肯定比运行原版WINDOWSXP要快,而原版XP肯定又比运行原版的Windows Vista速度要快,最后就是原版Windows Vista运行速度比最新出的原版Windows 7速度要快,以此类推。这就说明,同等配置情况下,软件占用的系统资源越大,速度越慢,反之越快。
还有,英文原版的操作系统运行英文版程序比运行中文版的程序稳定性及速度都是有关系的。
所以,这里特别强调是原版的系统,也就是没有精简过的系统。同理,精简过的Windows XP一般来说,会比原版的XP速度快些,因为精简掉一些不常用的程序,占用的系统资源少了,所以速度有明显提升。
WIN7系统以它的超稳定性的优点正在迅速普及,而且有取代XP系统的趋势。(附:XP是微软于2001年4月推出的操作系统!微软承诺将把对XP的支持时间延长13年,也就是2014年4月!2014年4月8日以后,微软将停止针对该系统的补丁!用户依然可以使用该系统,但是该系统的安全性就得不到充足的保障了。并且随着微软停止针对该系统推出补丁,以后很多新开发的软件将不再考虑和该系统的兼容性了,也就说此后很多新软件将无法在XP上正常的安装使用了!)
2.软件(包括硬件)都可以适当优化,以适合使用者,如:一般办公文员,配置一般的电脑,装个精简版的XP和精简版的OFFICE2003就足以应付日常使用了。但如果是图形设计人员,就需要专业的配置,尤其对显卡的要求,所以,升级软件:MicrosoftEIRECTX9.0或以上版本是很有必要的。

㈣ 笔记本电脑最早是哪一年出产的

笔记本电脑最早1985年出产的,型号为T1100,它由日本东芝公司设计,搭配了不到1MHz的Intel8086处理器,配置9英寸单色显示屏,装有MS-DOS操作系统。

T1100的大小为12×2×11英寸,整机重量为6.4镑(合计2.9千克)。采用了蛤壳式设计,提供了一个完整大小的82键键盘、一个3.5英寸的720KB硬盘、512KB的RAM和一个内置的调制解调器。

(4)1996年电脑配置扩展阅读:

T1100的意义

T1100的实际用途其实并不大,因为其性能与同期的台式机相比相差甚远,使用起来不方便;机身相比于后来所见到的笔记本也太重,不方便携带,更没有内置电池,还得依赖外接电源,而且在价格上也非常昂贵。

然而,T1100把电脑主机和显示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整机的重量相比于同期的机器来说已经轻了不少,在便携性上已经进了一大步,而这一设计使移动计算成为可能。在T1100推出后,立刻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它也开创了移动计算的新纪元,是现在的笔记本的原型和鼻祖。

㈤ 世界上第一台电脑的配置是多少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叫 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的简称,英文全称为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它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宣告诞生。承担开发任务的“莫尔小组”由四位科学家和工程师埃克特、莫克利、戈尔斯坦、博克斯组成,总工程师埃克特当时年仅24岁。

ENIAC:长30.48米,宽1米,占地面积170平方米,30个操作台,约相当于10件普通房间的大小,重达30吨,耗电量150千瓦,造价48万美元。它使用18000个电子管,70000个电阻,10000个电容,1500个继电器,6000多个开关,每秒执行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是继电器计算机的1000倍、手工计算的20万倍。

㈥ 90年代的电脑在当时多少钱一台配置是什么样的

90年代的电脑在当时多少钱一台?配置是什么样的?就我记得96年时候才出现真正的奔腾系列,8兆内存,CPU好像是400Mhz,还不能用G来表示,那时候还没有国产的,国产联想是98年左右才有的。一般都是IBM的,其他的很少,主流配置在15000-20000左右,99年左右联想的,奔腾III,800Mcpu,32或64兆内存,价格一般在12000多元。2000年后,出现奔腾III 1GCPU,128内存,价格在8000多元。然后估计你也知道了,一路配置提高价格下跌。到出现双核,主流配置已经到了3000多元了。
96年之前,那时候都是windows95或wps,价格没接触过。

㈦ 你的第一台电脑是什么配置,你都用他干了什么

4G内存?怕不是4G硬盘哦
我的第一台电脑是在96年
除了品牌机 ,组装的都叫 兼容机 ,我的也不例外,配置单是我自己写的。
那时候电脑启蒙时代,懂点电脑知识的人几乎没有,我是我们班上第一个买电脑的。没有网络,电脑知识的来源主要来自于报刊杂志,我之前买了整整一年的《电脑报》和《电脑爱好者》后来买《大众软件》了。
当时的标配:奔腾133MHz / ASUS T2P4 / 16M DRAM,
之说以没说显卡,是因为那时候还没有3D加速功能,所以显卡相对来说很廉价。和内存价格比根本不入流。回忆一下,当时P133是2650块,16M EDO内存 2470块,主板是高贵的阿苏斯,大概1500多点,而显卡 S3 TRIO 64位不过800块而已
那时候的T2P4,只有一个原生接口,比PS/2还要古老,是IBM标准5PIN键盘接口,因为个人电脑是IBM发明的,所以那个时候IBM的产品就是标杆就是标准,也包括硬盘标准。
在DOS操作系统是主流的时代,鼠标的作用可有可无,但也不是完全没用,那时候的鼠标大多是插com口的,能插PS/2口的已经是高端鼠标了。
12PIN电源插口、两个IDE设备插口、一个软驱插口。2个IDE插槽可接4个IDE设备,这样的主板,和现在比较可以说不能想象。
值得一提的是华硕在96年主板上就已经非常革命性的安装内置USB接口了,要知道那时候没有网络,信息闭塞,5.25寸软盘大行其道,U盘还不知何物的年代,PS/2鼠标都是个稀罕我,我还真不了解,这个来自未来的接口能干啥用。
由于价格实在太昂贵,1996年装机的时候只装了16M(8X2),两年之后又加了32M(16X2),终于插满四条插槽。成对买只是因为价格原因,而那时候没有双通道的概念。
CPU,奔腾133Mhz,英特尔的第一块锁倍频的CPU,从此英特尔开始了臭不要脸的光荣之旅。那会的CPU还是陶瓷封装发热量很小,散热片是直接粘合在CPU表面的,所以我从来都没成功取下来过,直到98年我才把这个CPU换成了AMD的K6-2/266MHZ。
你没听错是AMD的CPU,兼容英特尔的插槽,因为当年英特尔的socket7接口是开放的,所以各家都可以生产兼容CPU,包括CYRIX、IBM,也都有生产过同样接口的CPU。
现在呢,不爱折腾电脑硬件了,喜欢买整机,尤其喜欢线下购买。理由很简单,我就当多花点钱买个售后,网上固然便宜,但又能便宜到多少呢?出点毛病就要跟电商扯皮,有这个功夫干点啥不好。

㈧ 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是几几年诞生的。配置怎样

1996年,美国《电脑杂志》提到康柏于1982年11月推出了一款手提电脑,重28磅(约合14公斤),这应该算是最早的笔记本电脑雏形。但IBM却拒绝接受这个说法,坚持认为它在1985年开发的一台名为PC Convertible的膝上电脑才是笔记本电脑真正意义上的“开山鼻祖”。

美国人争吵不休,大洋那边的日本人也不乐意了。因为他们认定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笔记本电脑是东芝公司的T1000,这款于1985年推出的产品采用Intel 8086 CPU,512KB RAM,并带有9英寸的单色显示屏,没有硬盘,可以运行MS-DOS操作系统。

实际上,之所以会发生“谁制造了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的争执,关键在于日本人和美国人对笔记本电脑前身的理解不同。上世纪80年代初,IBM开发出个人PC后,人们梦想着开发出一种能够随身携带的PC产品。1983年,《国家电子》杂志首度提出了“手提电脑”的概念,后来这个概念又演变为“膝上型电脑”,当时包括苹果、IBM和康柏等公司都推出了这种产品。在美国人看来,正是“膝上型电脑”的发展催促了笔记本电脑的诞生。

而在同时期的日本,东芝、松下和索尼等厂商则热衷于开发一种被称为“移动PC”的产品,“移动PC”基于IBM PS/2系统,使用外接电源。严格来讲,当时日本人所开发的“移动PC”更接近于今天的笔记本电脑。尤其是日本厂商在开发“移动PC”的过程中强调便携性,这与美国人设计那种笨重得需要扛起来才能移动的“膝上型电脑”形成鲜明对比。更为关键的是,正是在东芝T1000推出之后,笔记本电脑相关的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才纷纷出现,市场开始全面快速的发展。

2001年,《美国计算机协会学报》在纪念PC诞生20周年的一篇报道中写了“1985年,东芝推出T1000,第一次给人们带来了‘笔记本电脑’的概念。”

㈨ 超人迪加 1996年就有手提电脑了吗

1979年,Grid Compass 1109电脑问世,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对笔记本电脑制作的第一次尝试。这款电脑是英国人WilliamMoggridge在1979年为Grid公司设计的。不过这款电脑问世后的面向对象只是美国航空航天领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从扇贝上获取灵感制造的轻便电脑,普通民众是无法与其接触的。

Grid Compass 1109电脑,64KB内存,1.12MHZ11千克重。 1983年5月,美国发布了世界首款彩色便携电脑---Commodore SX-64 "Executive"。这款便携电脑采用的是MOS 6510(1MHz)处理器,64K内存,320 X 200分辨率的5寸彩色显示器,内置5.25寸170K的软驱一个重量约13千克。 1984年2月,IBM公司发布IBM 5155个人便携电脑。这款便携电脑采用的CPU是Intel 8088(4.77MHz),配备256K的内存(最大扩充640K),内置显示器为9寸的琥珀黄色显示器,分辨率为640 X200,采用的系统为装在磁盘上的IBM PC-DOS Version 2.10,重量约16千克(30磅)。
真正的笔记本电脑诞生
1985年,由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第一款笔记本电脑T1100正式问世,这款笔记本电脑目前为止是多数国内媒体公认的第一款笔记本。也就是这款笔记本的问世,开始了东芝公司在笔记本业界的20风雨路程。 1989年9月,苹果公司面向用户推出了第一款笔记本电脑。它采用了68HC000处理器,这是Motorola68000的低电压版本,运行频率为16MHz。内存为1MB,内置了40MB的SCSI硬盘。这款笔记本采用的显示屏依旧为10寸单色液晶显示器,分辨率为600 X 400,重量约4千克。当然也正因为性能卓越,这款笔记本的价格十分高昂。 1991年,第一台商业上可用的、配置彩色TFT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产品型号为T3200SXC,CPU为Intel386SX(20MHz),内存1MB,硬盘120MB,显示屏彩色24厘米ActiveM atrix TFT,分辨率为640×480(VGA)。 1992年10月IBM推出了第一台以ThinkPad命名的笔记本电脑ThinkPad700C。 1994年第一台配置Pentium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东芝T4900CT,Pentium处理器(75MHz)、内存8MB,硬盘772MB,26厘米TFT,分辨率为640×480(VGA)。 1995年,ThinkPad760cd问世,这是世界上第一款支持多媒体功能、第一个采用12.1英寸SVGA高分辨率显示的笔记本电脑。支持多媒体处理意味着笔记本电脑从纯商用开始走向更为广阔的多元化市场,此时的笔记本电脑正如当年的 PC一样,开始走向普通大众。
笔记本零售市场逐渐成熟
1996年是笔记本电脑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年。VGA显示屏已经几乎不再采用,SVGA的显示屏被大量采用,同时已经开始有XGA的显示屏出现。此外,硬盘的发展也推动了笔记本电脑的“瘦身”。 同年,英特尔正式开始留意笔记本电脑专用 CPU 的研制。当时台式机的 CPU 都是采用 0.8 微米制造工艺生产的,笔记本电脑 CPU 就是在这个时候采用了 0.35 微米制造工艺生产,电压也因为英特尔采用 VRT 技术而降到 3.3V ,也是从这时开始笔记本电脑的 CPU 才真正地与台式机 CPU 划清了界限。 1997年9月,IBM公司在全球率先推出了配备14.1寸彩色液晶、DVD驱动器的笔记本电脑---ThinkPad 770。在当时,这款机器的问世意味着高分辨率大屏幕时代即将到来。 1998年,Intel公司的移动版PII/Celeron问世,这让笔记本的性能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 1999年,AMD Mobile K6-2发布,支持了最新的3DNow!而抛开了与Intel MMX技术的纠葛,性能上开始有了大幅的提升。Intel不甘示弱,Mobile Pentium III取代前一任CPU而再一次将移动版处理的速度提升了一个档次,同时将SSE指令带入了笔记本电脑。到了2001年3月20日,Intel抢先发布1GHz Mobile Pentium III后,将移动处理器和笔记本都带入了GHz时代,CPU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的时代开始了。
笔记本性能的飞跃
2000年1月,Transmeta带着全新架构的“Crusoe”处理器杀入了笔记本低功耗处理器市场,这无疑也就意味着将于Intel和AMD争夺市场分额,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又将兴起。 2003年1月8日,Intel发布了全新的笔记本电脑架构Centrino,即现在我们所说的迅驰平台。该构架包括了代号为Banias的Pentium-M移动处理器、Intel855芯片组(代号Odem、Montara-GM)和一个支持802.11b/a的WLAN(无线局域网)以及Mini-PCI卡(代号Calexico)。从此开始,笔记本电脑的平台化开始深入人心。 2003年5月,日立公司将2.5寸笔记本硬盘的最快转速提升为7200rpm,最高容量提升为80G,全面开启了笔记本存储的高容量与高速时代。 2003年7月,VIA发布笔记本专用处理器汉腾(Antaur)处理器,虽然这款处理器的发布市场反应冷淡,然而却让众多笔记本爱好者看到了笔记本处理器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2003年11月,全球第一款64位处理器的笔记本在日本上市。这款笔记本配备了Athlon 64 3200+,512M DDR内存,64G硬盘,康宝光驱(可选),并搭配了15英寸SXGA液晶显示屏。 2004年1月,富士通推出了世界上首款基于S-ATA(串行)技术的笔记本硬盘。它的意义有 两方面,第一方面将笔记本硬盘的传输速率进行了再一次的扩充; 另一方面S-ATA端口在笔记本电脑设计中起到了线路的简化作用。 2005年1月9日,迅驰二代Sonoma平台正式发布。SONOMA平台的一些技术的三大中心 词就是FSB=533MHz、Intel 915、NIC(Network Interface Controller)。相关新技术支持的词汇还有SATA、DDR2、HD Audio、PCI-Express等等。 2005年4月20日,东芝发布20周年纪念笔记本产品--Dynabook SS SX、Dynabook SS S20。 这两款机型都采用东芝公司的新型材料为主板原料,大幅度减少了线路并提高速度。其厚度仅为9.9mm,整体厚度为19.8mm,采用了华美的金属材质,最大待机时间长达5.4小时。

㈩ 世界上第一台电脑的配置是怎样的

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程序控制的电子计算机ENIAC。
1996年,美国《电脑杂志》提到康柏于1982年11月推出了一款手提电脑,重28磅(约合14公斤),这应该算是最早的笔记本电脑雏形。但IBM却拒绝接受这个说法,坚持认为它在1985年开发的一台名为PC Convertible的膝上电脑才是笔记本电脑真正意义上的“开山鼻祖”。

美国人争吵不休,大洋那边的日本人也不乐意了。因为他们认定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笔记本电脑是东芝公司的T1000,这款于1985年推出的产品采用Intel 8086 CPU,512KB RAM,并带有9英寸的单色显示屏,没有硬盘,可以运行MS-DOS操作系统。

实际上,之所以会发生“谁制造了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的争执,关键在于日本人和美国人对笔记本电脑前身的理解不同。上世纪80年代初,IBM开发出个人PC后,人们梦想着开发出一种能够随身携带的PC产品。1983年,《国家电子》杂志首度提出了“手提电脑”的概念,后来这个概念又演变为“膝上型电脑”,当时包括苹果、IBM和康柏等公司都推出了这种产品。在美国人看来,正是“膝上型电脑”的发展催促了笔记本电脑的诞生。

而在同时期的日本,东芝、松下和索尼等厂商则热衷于开发一种被称为“移动PC”的产品,“移动PC”基于IBM PS/2系统,使用外接电源。严格来讲,当时日本人所开发的“移动PC”更接近于今天的笔记本电脑。尤其是日本厂商在开发“移动PC”的过程中强调便携性,这与美国人设计那种笨重得需要扛起来才能移动的“膝上型电脑”形成鲜明对比。更为关键的是,正是在东芝T1000推出之后,笔记本电脑相关的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才纷纷出现,市场开始全面快速的发展。

2001年,《美国计算机协会学报》在纪念PC诞生20周年的一篇报道中写了“1985年,东芝推出T1000,第一次给人们带来了‘笔记本电脑’的概念。”

配件很不好,一个配件都很大

阅读全文

与1996年电脑配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脑了的文件怎么搜出全部文件 浏览:326
电脑照片文件怎么变小 浏览:408
电脑wifi网络通道是什么 浏览:328
袭梦都市电脑在哪里 浏览:745
qq免费下载平板电脑 浏览:586
男女网站免费观看视频 浏览:649
苹果电脑怎么下载秒懂百科视频 浏览:61
苹果qq怎样下载文件软件 浏览:665
软件连接电脑也安装不上 浏览:530
电脑吃鸡竞技模式是什么 浏览:160
伴奏升降调的手机软件 浏览:117
读书郎g90平板电脑 浏览:86
电脑开机自动关机又开机 浏览:114
作业帮直播课电脑怎么下载 浏览:804
听课电脑总是黑屏是怎么回事 浏览:775
黄屏台式电脑黑屏恢复 浏览:790
苹果清理僵尸软件 浏览:115
电脑上打开u盘步骤 浏览:737
打印机连接电脑拓扑 浏览:826
笔记本电脑要买无线网卡 浏览: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