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脑设置 > 笔记本电脑研发阶段有哪些

笔记本电脑研发阶段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9-26 20:52:14

A. 笔记本电脑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有哪些

英文名称为NoteBook,俗称笔记本电脑。portable、laptop、notebook computer,简称NB,又称手提电脑或膝上型电脑(港台称之为笔记型电脑),是一种小型、可携带的个人电脑,通常重1-3公斤。其发展趋势是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而功能却越发强大。像Netbook,也就是俗称的上网本,跟PC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便携带方便。 您其实可以去网络,讲得比较详细!

B. 笔记本电脑量产前有几个阶段

一般是3个阶段,EVT,DVT,PR
EVT:工程验证阶段
DVT:设计验证阶段
PR:试产阶段
在每个阶段如果有问题会接着往下增加阶段,如EVT阶段出问题会安排EVT2阶段。

C. 谁发明了电脑!

笔记本电脑发展简史 科技的发展不仅让社会日益进步,更重要的是科技能够把人们带往新的自由境地。汽车、飞机的发明使人们的距离天涯若比邻,手机的发明让人们可以随时联系,互联网的发展更是让许多人得以摆脱固定的办公场所去自由追寻的脚步。人类在经历了大型机计算时代、客户端/服务器计算时代、个人计算时代之后又迎来了未来学家很早就曾预测过的移动计算时代,与之同时来临的还有:束之高阁的计算力量被释放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改变了…… 笔记本的精髓就在于便携性,是它真正实现了人类自由无极限的梦想。为了让读者朋友们在购买笔记本的时候能够了解笔记本的来龙去脉,了解到笔记本产品的特殊性,本文希望使我们的读者能够全面了解笔记本的发展历程。 人类对移动计算的追求很早就开始了。1982年11月,Compaq推出第一台IBM兼容手提计算机,重28磅约合14公斤),采用4.77Mhz的Intel 8088处理器,128KB RAM,一个320KB的软盘驱动器,一个9英寸的黑白显示器。而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笔记本电脑是由日本的东芝(TOSHIBA)公司于1985年推出一款名为T1100的产品,如下图: 请大家注意它不是IBM ThinkPad系列的产品(大家往后看会知道我说这话的含义)。 它采用Intel 8086 CPU,主频不到1MHz,512K RAM并带有9英寸的单色显示屏,没有硬盘,可以运行MS-DOS操作系统(很可怜吧)。T1100推出后,立刻引起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从此,笔记本电脑一发而不可收拾,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产品纷纷出现,市场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 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点,笔记本电脑作为一种整机类移动办公产品,它的快速发展与IBM、东芝 、HP(COMPAQ) 、SONY、Apple等笔记本厂商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同时它的快速发展与计算机各零部件技术及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CPU、显示器技术、芯片组、硬盘、内存、光驱、显示芯片、电池、各种外设甚至外壳的加工工艺都曾在笔记本电脑的发展历程中起过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尽管限于篇幅本文不能对其一一提及,但请大家不要光盯着文中提到的本本或是CPU 看(尽管后文主要会以它为时间顺序),千万不要忘记了其它的幕后英雄们。 1990年第一台彩色显示屏笔记本电脑问世, 产品型号为东芝T5200C, CPU为Intel 80386(20MHz), 内存为2MB, 硬盘为200MB,显示屏为彩色10.5英寸STN,分辨率为640×480(VGA)。 1991年,第一台商业上可用的、配置彩色TFT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产品型号为T3200SXC,CPU为Intel 386 SX(20MHz),内存1MB, 硬盘120MB ,显示屏彩色9.5英寸ActiveMatrix TFT,分辨率为640×480 (VGA)。 在发布了386dxcpu以后,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笔记本电脑的热量和体积问题,Intel公司才开始划分产品阵线,于1989年推出了386SL低功耗CPU,起始主频为16MHz,这是历史上第一款笔记本电脑专用CPU(但并不是专门为笔记本设计的)。同当时的台式机386DX CPU相比,它仅仅是通过降低主频,在功耗方面有所降低而已,可以把它看作降频使用的台式机CPU。 此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台式机CPU和笔记本电脑CPU的区别开始逐渐增大,从1994~1997年间,Intel先后为笔记本开发了voltageRection(94年出现,可以根据情况自动调节电压,控制功耗)、ClockGating(96年出现,作用是自动调节cpu主频以控制发热量)、quickstart(97年开发,在cpu空闲时使它进入休眠状态,类似于cpu降温软件的作用)等笔记本电脑CPU专用技术,并且在1999年开发了集以上三种技术之大成的speedstep技术。至此台式机CPU和mobile CPU(即笔记本专用cpu)完全分开,形成了两条阵线分明的产品线。 从笔记本电脑专用CPU的技术上来看,mobile CPU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在功耗控制、工作温度、电量消耗等对于移动计算相当重要的方面比台式机CPU有着很大的优势。按照Intel官方的说法,mobile CPU的制造工艺比台式机CPU更为先进(比如二级缓存、制程和封装方式上),工作电压更低,功耗更小,更耐高温;同时笔记本电脑专用CPU还有具有更小的封装面积,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把它塞到更小的空间里去,从而有效的缩小笔记本电脑的体积;它具有speedstep技术,你可以简单的认为这种技术就是在笔记本电脑使用电池供电时,可以根据需要动态的切换工作电压和工作速度,以达到节省电力,延长工作时间的目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以摆脱电线的束缚依靠电池来进行移动计算。 1993年,486SX和486DX笔记本进入市场,之后有486DX2,主频高达50MHz;之后再有486DX4,最高主频曾经达到过75MHz。 1994年 第一台配置Pentium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 产品型号为T4900CT ,CPU为Pentium处理器(75MHz) 内存8MB, 硬盘772MB, 显示屏为彩色10.4英寸TFT,分辨率为640×480(VGA)。 1994年10月 IBM推出了世界上的一台带有CD-ROM驱动器的笔记本电脑IBM ThinkPad 755cd。 光驱的使用大大地提升了笔记本电脑的可用性。需要提及的是此前在1992年10月IBM推出了第一台以ThinkPad命名的笔记本电脑ThinkPad 700C。 黑色(外观设计)和红点(TrackPoint)自此成为ThinkPad的独特象征。之所以要提及这点是因为ThinkPad领导移动计算技术发展的历程从此开始。 1995年,ThinkPad 701C推出,如下图 这是一款只有4磅重的笔记本,采用可伸展的TrackWrite键盘,内置了一个14.4Kbps的MODEM,486DX250Mhz的CPU,8M的RAM,540M硬盘。这是一款在艺术和技术上具有同等高超造诣的科技工艺品,这款绰号"蝴蝶"的机型,其键盘采用独特的可伸缩式设计,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对键盘手感的极端重视也成了IBM的一个特点。 1995年,ThinkPad 760cd问世,如下图 首次采用12.1寸SVGA显示屏,一个Pentium 90MHz处理器,它还拥有红外线接口,打开显示屏时键盘会自动向上倾斜一个角度,1.2G硬盘和16M的RAM和一个当时最先进的四倍速CDROM。这是世界上第一款支持多媒体功能、第一个采用12.1"SVGA高分辨率显示的笔记本电脑。支持多媒体处理意味着笔记本电脑从纯商用开始走向更为广阔的多元化市场,此时的笔记本电脑正如当年的PC一样,开始走向普通大众。 1996年,VGA显示屏已经几乎不再采用,SVGA的显示屏被大量采用,同时已经开始有XGA的显示屏出现。同年,Intel正式开始留意笔记本专用CPU的研制,所有75Mhz以上的Pentium CPU都采用了Intel的SL技术,它允许CPU在不被使用时关掉CPU时钟,并在可能的情况可允许CPU的某些部分完全关掉,因为这将减少对电能的消耗。另外,Intel还使用了VRT技术,允许75Mhz,90Mhz和120Mhz的笔记本用CPU内部以2.9V运行,在外部则以3.3V运行。Intel同时还开始了笔记本CPU的封装技术的应用,当时有标准的陶瓷和TCP两种封装技术,后者的体积更小且更省电。 当时台式机的CPU都是采用0.8微米制造工艺生产的,笔记本CPU就是在这个时候采用了0.35微米制造工艺生产,电压也因为VRT技术而降到3.3V,也是从这时开始笔记本的CPU才真正地与台式机CPU划清了界限,因为在这之前笔记本都是和台式机使用同一种CPU的。这个技术一直发展到150,166Mhz的CPU。由于CPU制造工艺的限制,其时笔记本制造商还是在主板上自行配置L2缓存的,有的厂商为了节省成本或延长电池使用时间,就没有采用L2缓存,结果性能就打了很大的折扣。也是从1996年开始,CD-ROM开始大量装备到笔记本上。 1997年,4M速率的FIR红外开始装备笔记本,较之前的115.2K的红外要快得多。同时Intel发布代码为P55C的MMX笔记本CPU,这是采用MMO封装技术的CPU,集成了部分芯片集和L2高速缓存,使笔记本上播放VCD效果真正流畅起来,多媒体性能也得到迅速的提高。下半年,Intel发布了代号为Tillamook的CPU,它首次采用0.25微米技术工艺制造,内部运行电压为1.8V,外部运行电压为2.5V,大幅度地延长了电池使用时间,并且首次内置了512K L2缓存(只能以内存同速的66MHz访问)。硬盘方面开始迈进过G级的台槛,高档机型已经装备达3G的硬盘了。13.3寸的显示屏也正式开始装备笔记本,XGA分辨率渐渐成为高档机型的主流。1997年9月ThinkPad 770推出, 这是世界上第一款带有14.1"彩色显示器和DVD驱动器的笔记本电脑,处理器和多媒体功能极为强大,并在通讯、存储、TrackPoint上都进行了创新。 1998年四月份,代号为Deschutes的PII CPU正式装备笔记本,从233Mhz起跳,年底推出的300Mhz版更开始了笔记本中支持AGP接口的历史。0.25微米工艺生产的PII,共有750万个晶体管,集成了PII内核,512K半速缓存,443BX北桥芯片组,采用MMC1模式封装,内部电压1.7V,外部电压1.8V。 ThinkPad成为业界首部装备14.1寸XGA显示屏的机型,并且装备了当时最高容量的8.1G硬盘。ThinkPad 600系列正式推出, 这是ThinkPad历史上销售量最大机型,它把性能和便携性进行了完美的均衡与结合,将“超级便携”推到了一个新的技术高峰,其键盘的手感尤为笔记本电脑用户称道,至今仍是笔记本电脑键盘手感的标尺。当时笔记本采用的显卡多数都不具备MPEG-2硬件解码能力,IBM TP600采用的NeoMagic128XD显卡,显存只有2MB,加上CPU主频最高只有300MHz,所以应付目前复杂一些的2D应用都会显得吃力,更别说3D性能了。与其同时期的Compaq的Armada M700采用的Rage Mobility具有简单的3D能力,可以较为流畅地运行极品飞车3。在DVD播放方面,Rage-Mobility具有MPEG-2硬件解压能力,大大减少了对CPU资源的占用。此时ATI和NVIDIA两大巨头激烈的竞争还没开始,此时的笔记本电脑显卡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缓慢发展状态。 1999年,IBM推出14.1G的4200转笔记本硬盘。14.1寸显示屏成为高档笔记本的主流,而NeoMagic的MagicMedia 265AV显卡则成为当时显示系统的老大。ACPI和APM电源管理规范正式装备在笔记本上。Intel正式发布0.18微米技术生产的PII400 CPU,集成了2700万个晶体管,256K二级全速缓存,核心电压只有1.5V,采用MicroPGA或BGA封装方式。同年推出的 ThinkPad 570采用了高度灵活的扩展底座设计, 它既可以作为具有全内置功能的台式机替代品,又可以通过主体与底座的分离获得高度便携性,这使“超级便携”的理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此外,新型材料和人体工程学的最新成果也在570上被大量采用。 2000年,Intel推出代号为Coppermine的PIII笔记本用CPU,同样还是0.18微米技术生产,不过前端总线速度就提高到100MHz,集成了256K全速的二级缓存,支持SpeedStep节能技术使得600/650MHz的CPU在使用电池时以500MHz的速率运行,而切换时间只需不到1/2000秒,这几乎是用户觉察不到的。ThinkPad分离成A,T,X和I几个系列。 2001年,代号为Tualatin的PIII-M笔记本用CPU发布,10月8日更是达到1.2GHz,采用0.13微米技术生产,运行133MHz的系统总线,集成了512K全速二级缓存,增强的SpeedStep技术,可以根据CPU在应用程序中的使用情况自动在最佳性能和最长电池使用时间之间平稳切换,核心电压0.95V-1.4V(使用电池优化模式时在0.95-1.15V之间,使用性能优化模式时在1.1-1.4V之间),采用FCPGA或PCBGA封装。830M(830MP支持外部显示,830MG集成3D显示芯片)芯片组正式装备笔记本,使用PC133的SDRAM,最高支持多达1G的SDRAM,支持AGP4X,改进过的内存存取控制器,更高效和快速的访问内存,改进了i/o控制的传输带宽,高达266MB/s,是440BX的两倍,支持6个usb接口,是440BX的3倍。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各显卡厂商开始将自己在桌面市场取得成功的产品重新设计后推向笔记本电脑市场,此时的笔记本电脑显卡市场百花齐放,除了S3等老牌的显卡厂商外,ATI和NVIDIA也开始涉足笔记本电脑显卡领域,笔记本正式进入高性能的3D时代。S3的Savage系列和Super Savage系列,ATi的Rage Mobility系列、Rage Mobility128系列、Mobility Radeon系列以及NVIDIA的Geforce 2 Go系列和Intel的815EM、830M/MG内建显卡成为但是笔记本电脑显卡的主流。nVidia公司推出的Geforce 2 Go显示芯片使笔记本可以显示更加流畅的3D效果,耗电量只有大约0.5W,体积比台式机的减少了大约一半,支持硬件的多边形转换、光影计算和3D渲染能力,内存带宽为2.6GB每秒;而业界显示芯片老大ATi也不示弱,推出了Radeon,不过先期版本3D性能就比Geforce2Go差了不少,虽然比前者更省电,但ATi随后推出的Mobility Radeon 7500性能有大的突破,而且使用了跟Intel的SpeedStep的PowerPlay节能技术,能够根据实际图形应用的需求不断地高速图形处事器的电压和时钟频率。它们虽然不能流畅地运行当时性能要求最高的3D游戏,但对一些主流的射击和赛车类3D游戏完全可以胜任。 2002年七月份,Intel推出采用0.13微米工艺和Northwood核心的移动CPU新款奔腾4-M处理器,一些采用奔腾4-M的新款笔记本电脑已具备嵌入式无线功能,如802.11b和蓝牙技术,从而使用户享有广泛的无线移动功能,在网络时代这是实现无线移动的又一个基础。但是奔腾4-M处理器的功能尽管强大但功耗控制的却不如奔腾3-M来的好,因此当时使用奔腾4-M处理器的多是一些并不十分在乎移动性的笔记本电脑,那些超轻薄型的笔记本电脑仍然采用了效率与功耗更加平衡的奔腾3-M处理器。2002年IBM在全球率先发布了采用Intel奔腾4-M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ThinkPad A31p,它的定位就是一款高性能移动图形工作站。 今年3月,Intel的另一张王牌——全新的移动处理器迅驰(Banias)问世,如下图 与以前不同的是这次Intel实行的是捆绑销售,迅驰处理器其中包括Pentium-M处理器、855GM/PM芯片组以及支援IEEE 802.11b的Intel PRO/Wireless 2100无线网卡。 众所周知以前的笔记本电脑所用的移动处理器虽然与桌面处理器有所不同,但基本还是基于桌面处理器的核心研发的,只是相应的降低工作频率,并使用相对低的总线频率,同时降低工作电压而已,除此而外,在理论上与桌面处理器几乎一模一样。但Intel表示Banias与之前所有的移动版处理器完全不同,从Banias开始Intel将不再使用与桌面处理器核心来研发移动处理器,而是代以全新的架构。 其实迅驰并不是第一个专门为笔记本电脑设计的CPU,早在2000年Transmeta公司就已经开发出了Crusoe处理器,Transmeta公司在研发过程中采用了革命性的微处理器设计方案。与主流的x86处理器完全使用硬件设计不同,Crusoe处理器的解决方案采用软硬兼施办法,即硬件引擎核心和软件核心的合成结构。这个独特设计,可以使处理器的结构比x86体系的处理器减少数百万个晶体管,即数百万个晶体管的功能被一个软件取而代之,结合LongRun(长时间运行)技术,有效降低了发热量和功耗,不幸的是其上一代处理器TM5600/5800效能仅相当于PII的水平,因此只被少数日本厂商用在了其超轻薄的笔记本电脑上,如下图 影响力极为有限。面对来势汹汹的迅驰Transmeta公司在10月又推出了Efficeon处理器,在能与迅驰实现相同功能的情况下功耗却要低很多,可惜市场推广方面不容乐观。 Intel老对手AMD今年也没闲着在3月推出了一系列新的移动处理器。其中有5款首次用于超轻薄笔记本的Athlon XP-M处理器,均采用MircoPGA封装,这也是AMD首次公布用于超轻超薄笔记本的Athlon,其竞争对手很明显就是Intel前段时间推出的Centrino处理器。同时,AMD也发布了用于全尺寸笔记本用的高性能Athlon XP-M 2500+处理器,其采用Barton核心,继承512KB二级缓存,它是AMD性能最好的移动处理器。采用Thuroughbred核心的Athlon XP-M处理器也同时推出,面向主流的高性能商用和家用笔记本市场。同时AMD也开放了低功耗Athlon XP-M处理器的系统架构,来帮助OEM厂商来更容易整合他们的802.11无线网络芯片。9月份AMD在推出的移动Athlon 64处理器也将笔记本带入了64位计算时代。 威盛也在今年7月份推出了其最新的笔记本专用CPU汉腾(Antaur)处理器。10月IBM推出模拟汽车安全气囊原理的装备了自动硬盘保护技术的笔记本电脑ThinkPad R50和T41系列。 ATi和nVidia的战火也是愈演愈烈:Mobility Radeon 7500和Geforce4 Go,Mobility Radeon9000和Geforce4 4200 Go、Mobility Radeon9200和GeforceFX Go......两大厂商的对抗给笔记本电脑的3D性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最高端的笔记本电脑已经能够在3D Mark2001SE测试中取得10000分以上的成绩(XGA分辨率、32位色深)。 哈哈,看到这里,朋友感觉好像本文成为笔记本电脑CPU和IBM笔记本电脑发展简史了,这里再次强调一遍,除了笔记本电脑CPU的发展以外还有许多其它厂商的技术在笔记本发展的历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2.5英寸硬盘(包括IBM的MicroDrive,东芝的1.8英寸小硬盘)的使用、超薄光驱的使用(比如仅厚9.5mm的Combo)、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显示技术的使用、锂(Li-Ion)电池的使用、无线通讯技术的使用(局域网、蓝牙、GPRS)等等都为笔记本电脑的快速发展贡献了它们的一份力量。 怎样看待笔记本设计的发展趋势呢,作为ThinkPad笔记本电脑王国的主要缔造者的内藤在正先生,对移动计算和便携式计算机有着深刻的理解:“ThinkPad和其他IBM产品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移动性’(Mobility)。IBM认为,如果便携式式计算机没有移动性,它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ThinkPad的每一次创新都是在为移动性做努力。IBM的人性化和工业设计都使得用户把注意力放在移动性上。判断笔记本设计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尺就是移动性。” 现在看来这只是说对了一个方面,毕竟在笔记本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重量惊人的笔记本也是屡见不鲜,现在十分吸引人眼球的宽屏笔记本不是也很热销吗。看来移动性强和功能强大的笔记本都还是有其市场的。再来展望一下笔记本的美好前景吧,再次借用IBM人的话,“第四千万台ThinkPad笔记本电脑是什么样子,我们现在很难想象。据我预测,它应该是一款非常轻巧,可以全天运行的笔记本。它将配备一个虚拟键盘,不仅可以让我进行键盘输入,还可以进行声音和手写输入。它仍将具有黑色的外观和一个位于键盘中央的红色圆点——TrackPoint。”我再补充几点,笔记本电脑用的燃料电池足以让它工作几天而不用充电,大大的屏幕可以折叠,在藏北无人区也可以上网而且网速很快,当然价格也很便宜。期望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参考资料: http://..com/question/4129268.html?fr=qrl3

D. 电脑的发展过程

举世公认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在战火纷飞的二次世界大战,它的"出生地"是美国马里兰州阿贝丁陆军试炮场。鲜为人知的是,阿贝丁试炮场研制电子计算机的最初设想出自于"控制论之父"维纳(L.Wiener)教授的一封信。早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维纳就曾来过阿贝丁试炮场。当时弹道实验室负责人、着名数学家韦伯伦(O.Veblen)请他为高射炮编制射程表。在这里,他不仅萌生了控制论的思想,而且第一次看到了高速计算机的必要性。
多年来,维纳与模拟计算机发明人布什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共事,结下深厚的友谊。 1940年,在给布什的信中,维纳写道,现代计算机应该是数字式,由电子元件构成、采用二进制,并在内部储存数据。维纳提出的这些原则,为电子计算机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转眼间电子计算机问世已经55年了,从研制初期以专门的复杂计算为主要功能发展到今天工业化社会中几乎人手一台的个人电脑(PC机),它对人类社会生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深远意义显然已经远远超出了电子机械和软件开发的产业内涵。与“计算机”这一称谓相比,“电脑”这一词汇在一定意义上赋予它更多的使命和潜力,使得它一步步向人类与生俱来的智慧本原靠拢,并且有可能在某些局部功能上超越人类自身现有的能力。当网络世界逐步形成之际,电脑从孤立静止的文字、数据、图表处理和识别、计算功能向双向交互和多向交互式信息搜索、传输、处理、加工和储存方向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知识传播、信息交流和人工智能应用开辟了崭新的纪元。
有关电脑和国际互联网美好未来的描述已经用不着我在这里赘言,我只是想以一位非专业用户的身份谈谈我对电脑行业发展中某些问题的困惑和不满,其中有些问题对于电脑行业的专业人士来说可能是无须深究甚至是不必予以考虑的,但我认为对于大多数普通电脑用户来说,是非常重要并且急需得到改进的。
首先我们大家都关心CPU的运算速度,按照摩尔定理,每十八个月芯片的运算速度可以提高一倍,按说已经非常快了,可是这种速度竟然也难以满足我们的实际使用需求,总是有说不清的理由告诉我们这样的速度仍然不够快,“奔腾3”、“奔腾4”的神话也相继破灭,以至于我们经常感觉电脑天才们似乎是在玩弄一种看不见尽头的数字游戏。
另外一个经常困扰用户的方面就是电脑数据的储存问题,虽然1.44M的3吋磁盘仍然是人们日常交换储存数据资料的主要媒介,但是越来越多的情况是,我们无法存储更大的信息容量,虽然硬盘容量已经从昔日的几兆发展到今天的40G甚至100G,我们仍然面临着存贮的瓶颈。许多图表、照片、声像文件大量地占据相对有限的空间,而超大容量的储存磁盘和可读写的光盘却总是姗姗来迟,并且费用不菲,至今仍未达到大众化定制或商业化普及的地步。
到底是技术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障碍,还是生产成本无法下降,还是企业家根本不想以低廉的生产成本为消费者带来较大的消费者剩余呢?早在十几年前我就听说,从理论上说一张CD光盘可以存储数百首乃至上千首乐曲,但是有几个唱片商愿意以几十元的价格就把几十年乃至若干个世纪所累积的音乐精华之欣赏效用拱手相让给普通的消费者呢?
如今我们已经目睹购买使用3-5年的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被大量淘汰,甚至有业内人士颇为乐观地断言,今后PC机平均每3年就要更换一次,不知这些“专业人士”在为电脑硬件和软件技术进步而欢欣鼓舞时是否也考虑过,对于全球范围的资源利用效率而言,这是多么巨大而令人痛惜的浪费啊!据说每淘汰一批电脑,真正可供继续运用的部分或者货币价值大约只有购买时的1%,其余部分如同垃圾一般需要回收处理。以这种速度更新淘汰的商品恐怕是有史以来最为奢侈的耐用消费品了!
如果你平均每隔3年更新一次你的个人电脑,假设每台台式电脑的平均价格为5000元,那么在30年以上的工作期间里至少需要购买10台(约为5万元),如果是笔记本式电脑,则代价更高(可能高达20万元)。从单一的经济增长指标来看,你似乎是对消费需求扩大作出贡献,然而仅对被淘汰电脑垃圾的妥善处理就要花费相当高昂的成本,更何况电脑制造商和经销商们每次制造或经销电脑时所难以避免的新添制造成本和“菜单成本”(menu cost)呢?
除了购买电脑和软件的费用,还有连接互联网所应支付的上网费和电话费,如果你对电脑的实际需求主要局限于文字处理、交换信息和一般性的网上浏览和下载文件,在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中这样获取信息的代价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否依然过于昂贵了呢?
我们再来看看信息数据的传输速度,如今“宽带”概念已经被炒得火热,而我们仍然经常目不转睛地苦苦等待着网页一步三回头地缓缓露出峥嵘,另外有些网站(包括若干个国内外着名的大网站)经常出现无法进入的现象,如果因为你有特别需求或原因,需要立即登陆某一暂时无法进入的网站,那真是叫苦不迭,更不用说由于种种故障而无法正常按时发出或收到的电子邮件了。目前许多人拥有多个免费信箱,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担心有时无法正常接受和发出电子邮件。
除了台式电脑和笔记本式电脑之外,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许多不同功能和款式的掌上电脑,这些十分小巧的“袖珍电脑”或“准电脑”大多功能有限(与台式电脑相比),却价格不菲,俨然一副“贵族小姐”的模样。兼有手机通讯和上网功能的掌上电脑目前还经常受到某些技术条件、行业管制和商业竞争的限制,使其设计功能大打折扣,就和2年前被计算机行业和电信业内人士大肆宣扬和热炒的WAP手机一样。
尽管几乎没有人会否认电脑行业的迅猛发展及其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当前电脑制造业和软件开发行业的现状仍然不能满足广大用户或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甚至苛求,比如Compaq和IBM电脑公司的产品近年来在市场上已经出现衰退的迹象,处于软件开发业之颠峰的微软公司则越来越难以满足世界各地用户的翘首期望,该公司近两年所推出的 windows2000和windows XP似乎已经失去往昔那种对用户所产生的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和震撼力。
究竟是技术瓶颈限制了电脑制造与软件开发行业的发展,还是曾经辉煌的商业模式不能适应今天的大众口味?电脑制造与软件开发行业是否已经到达或临近产品生命周期某一特定阶段的“拐点”?多年以前就已出现有关“家庭机器人”的神奇描述,但是直到今天,由电脑控制的“家庭机器人”似乎离商业化推广和家庭管理中的实际应用仍然相当遥远。
与技术开发相比较,成批制造与商业推广应当是较为容易的事情,然而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包括智能化办公和家庭管理在内的许多技术发明并未获得有效的商业推广,使得笔者产生这样的困惑:风险投资家和企业家是否因为倾向于青睐那些概念更为新颖的项目,从而忽略了对社会大众影响甚大的日常功能替代产品?与不断开发和深化某个现有产品的功能和服务相比较,他们是否对投资一个概念新颖的产品更有兴趣?
笔者所要指出的是,许多行业的现实发展状况告诉我们,技术进步并不一定意味着用户或消费者实际效用的增加,尤其是与这些产品的成本变动情况相比较,经济学中所说的“消费者剩余”(consumer’s surplus)很难在短期内由于科技发明和技术进步而获得明显的增加和成比例的上升。商业社会的竞争法则使我们难以看到行业内部的真实状况,我们经常被表面的技术进展所迷惑或者被商家的折扣所感动,我们似乎已经忘记投资者和生产者在投入生产之前都应当不厌其烦地反复询问和调查消费者究竟需要什么,因为我们已经逐渐从产品接受阶段中醒悟,正在或准备朝着大众化定制阶段迈进。

E. 华硕的发展历程

中国台湾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是当前全球第一大主板生产商、全球第三大显卡生产商,同时也是全球领先的3C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致力于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最具创新价值的产品及应用方案。华硕的产品线完整覆盖至笔记本电脑、主板、显卡、服务器、光存储、有线/无线网络通讯产品、LCD、掌上电脑、智能手机等全线3C产品。其中显卡和主板以及笔记本电脑三大产品已经成为华硕的主要竞争实力。
1989年4月1日,徐世昌、童子贤、廖敏雄、谢伟琦,4个曾经的同事拿着筹集来的1000万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00万元),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创业伊始,华硕的创业者们就将公司最初的突破点放在了并不被大多数人看好的电脑主板设计制造。

1990年,华硕与IBM同步推出了486主板,这是台湾自主研发生产的第一片486主板的纪录,当时足足领先了台湾同业半年以上时间。
1992年1月,华硕主板月出货量第一次超过了30,000片;1993年,华硕率先推出了世界第一片双奔腾处理器的主板。
从1996年年底开始,来自国际一线厂商的主板代工订单像雪片一样向华硕飞来。短短的时间里,华硕发展的步伐就像脱缰的野马,产品销售遍布了全世界,并迅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主板厂商。
在随后的日子中,华硕相继推出了第一个“板载PBSDRAM的解决方案”、第一片K7主板、第一片Pentium 4主板、第一片“板载千兆网卡”的主板等等。在业界,华硕的主板被誉为了市场的“硬通货”
2003年第三季度,IDC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全球每4.2台电脑中,就有一台电脑使用华硕生产的主板。

1996年,华硕的领军人物施崇棠就认定,结合信息技术、通讯及消费电子功能的3C整合产品将是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1997年,华硕正式向市场推出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由于在起步阶段,这台华硕的产品又厚又重。华硕副董事长童子贤回忆时说,不少同行多半都瞧不上,甚至引为笑谈。由于华硕在笔记本领域最初的目标非常简单,这台扎扎实实地设计、开发、生产出的产品尽管出货量小,但因为单价高,生产设备投资少、备料有限、不积压库存,结果第一年,居然小赚一笔。通常来说,一家公司切入笔记本产业,两三年内不可能盈利的。
1998年,初出茅庐的华硕笔记本创造了一个领先的世界纪录——“华硕笔记本在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平稳运行了700多天,没有发生任何故障”。崇本务实的文化熏陶下,华硕已经将主板的深厚功力和对品质的执着追求顺利扩展到了笔记本电脑。

2000年,华硕电脑的营收中,主板和笔记本电脑分占全年营收的52%和21%,2002年华硕笔记本电脑营收已经达到了779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 190亿元)的新纪录。截至2003年10月份的最新统计数字,华硕笔记本的营收已经达到了公司整体营业收入的四成,几乎与主板的营业额并驾齐驱。
2003年,华硕笔记本进入了一个快速成长的爆发期。除了笔记本电脑产量进入全球前五名外,接连推出的S1N、M2N、M3N、S200N等多款产品都获得了市场的一致认可,轻至920克、仅有A4复印纸一半大小的S200N还创下了全球最轻巧的迅驰笔记本电脑的记录。6年持续的摸索和积累,华硕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笔记本电脑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体系,华硕笔记本逐渐成长为主板以外的重要产品。
3月26日下午消息,来自卡巴斯基实验室(Kaspersky Labs)的安全研究人员周一表示,他们发现2018年黑客通过华硕Live Update软件的漏洞入侵计算机,向100多万华硕电脑用户发送了恶意软件,导致这些电脑可能存在后门。
2021年12月6日,华硕天选X高性能台式电脑新品在京东商城正式开售。此次,天选X高性能台式电脑在处理器上进行强化进阶,全面配备第十一代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并有多种配置可选。
2022年1月5日,华硕在 CES 2022 期间推出了 ROG Rapture GT-AXE16000、ROG Rapture GT-AX11000 Pro 两款旗舰无线路由器。

F. 华硕笔记本电脑发展历史

1997年,华硕正式向市场推出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

1998年,初出茅庐的华硕笔记本创造了一个领先的世界纪录——“华硕笔记本在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平稳运行了700多天,没有发生任何故障”。崇本务实的文化熏陶下,华硕已经将主板的深厚功力和对品质的执着追求顺利扩展到了笔记本电脑。

2003年,华硕笔记本进入了一个快速成长的爆发期。除了笔记本电脑产量进入全球前五名外,接连推出的S1N、M2N、M3N、S200N等多款产品都获得了市场的一致好评。6年持续的摸索和积累,华硕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笔记本电脑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体系,华硕笔记本逐渐成长为主板以外的重要产品。

截至2003年10月份的最新统计数字,华硕笔记本的营收已经达到了公司整体营业收入的四成,几乎与主板的营业额并驾齐驱。

G. 一般笔记本电脑都需要经过哪些测试才能出货

SI-PV-MV几个phase

H. 电脑发展史

发展历史
(1)大型主机阶段
20世纪40-50年代,是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数字计算机、晶体管数字计算机、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技术逐渐走向成熟。;
(2)小型计算机阶段
20世纪60-70年代,是对大型主机进行的第一次“缩小化”,可以满足中小企业事业单位的信息处理要求,成本较低,价格可被接受;
(3)微型计算机阶段
20世纪70-80年代,是对大型主机进行的第二次“缩小化”,1976年美国苹果公司成立,1977年就推出了AppleII计算机,大获成功。1981年IBM推出IBM-PC,此后它经历了若干代的演进,占领了个人计算机市场,使得个人计算机得到了很大的普及;
(4)客户机/服务器
即C/S阶段。随着1964年IBM与美国航空公司建立了第一个全球联机订票系统,把美国当时2000多个订票的终端用电话线连接在了一起,标志着计算机进入了客户机/服务器阶段,这种模式至今仍在大量使用。在客户机/服务器网络中,服务器是网络的核心,而客户机是网络的基础,客户机依靠服务器获得所需要的网络资源,而服务器为客户机提供网络必须的资源。C/S结构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客户端PC的处理能力,很多工作可以在客户端处理后再提交给服务器,大大减轻了服务器的压力;
(5)Internet阶段
也称互联网、因特网、网际网阶段。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始于1969年,是在ARPA(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西南部的大学(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史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University of Utah(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此后经历了文本到图片,到现在语音、视频等阶段,宽带越来越快,功能越来越强。互联网的特征是:全球性、海量性、匿名性、交互性、成长性、扁平性、即时性、多媒体性、成瘾性、喧哗性。互联网的意义不应低估。它是人类迈向地球村坚实的一步;
(6)云计算时代
从2008年起,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概念逐渐流行起来,它正在成为一个通俗和大众化(Popular)的词语。云计算被视为“革命性的计算模型”,因为它使得超级计算能力通过互联网自由流通成为了可能。企业与个人用户无需再投入昂贵的硬件购置成本,只需要通过互联网来购买租赁计算力,用户只用为自己需要的功能付钱,同时消除传统软件在硬件,软件,专业技能方面的花费。云计算让用户脱离技术与部署上的复杂性而获得应用。云计算囊括了开发、架构、负载平衡和商业模式等,是软件业的未来模式。它基于Web的服务,也是以互联网为中心。

I. 联想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请简述一下~~~~

1984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投资20万元,柳传志等11名科研人员创办联想。在通过贸易积累资金和办企业的经验的同时,1986年,推出了第一个拳头产品——联想汉卡;1990年,自主品牌微机问世。公司几经坎坷,一路成长,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联想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化道路。

1997年,联想电脑问鼎中国市场占有率首位,2000年成为亚太(不含日本)第一;联想的IT产品代理分销业务也占据着中国市场绝对领先的位置。

与此同时,联想在实战中不断总结企业管理的基本规律,形成了以“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为核心的“领导力三要素”,创造性地设计并推进企业的机制改革,培养出一批领军人物和优秀人才,这些都为联想后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笔记本电脑研发阶段有哪些扩展阅读:

联想集团业务模式:

联想控股拥有独特的“战略投资+财务投资”双轮驱动业务模式。战略投资以长期持有为目的,聚焦于战略方向购建和优化投资组合,打造支柱型业务;财务投资以财务回报为导向,选择合适的产品与标的组合投资。

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作为联想控股的业务主体,基于市场化原则在各自专长领域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两者之间在业务联动、资金协同和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紧密协同,能够帮助公司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把握机遇,充分提升联想控股的价值创造能力。

J. IBM从造笔记本电脑开始到现在共造了哪些系列

IBM便携机及THINKPAD15周年全机型大记录
(不包含08年以后的T/X/R60,61,及T400,T410,T410S,X200,X300等机型)

1. IBM P70 386便携机 1988.06

主要配置:Intel 80386处理器(主频20MHz),单色等离子显示器(VGA分辨率640×480),4MB内存(可扩展至16MB),120MB硬盘,重9.4Kg。由于它采用的是IBM的微通道技术,其他硬件制造商无法与之兼容。

2.IBM L40 SX 1991.03

主要配置:Intel 386SX处理器(主频20MHz),10英寸TFT单色液晶显示器(VGA分辨率640×480),2MB内存(可扩展至18MB),60MB硬盘,重3.5Kg。L40 SX尝试了许多革新的技术,包括电源管理、TrackPoint光标控制、10.4英寸的TFT液晶显示器等,为后来的ThinkPad打下了良好基础。

3. IBM PS/55 5535-s 1990

主要配置:Intel 80386处理器,16MHz主频、2MB内存、40MB硬盘,IBM第一台采用STN彩色显示器的便携PC。

4.IBM PS/55 note 5523-S 1991.03

主要配置:Intel 80386SX处理器(主频12MHz/16MHz),9.5英寸单色液晶显示器(VGA分辨率640×480),2MB内存(可扩展至6MB),40MB或80MB硬盘,重2.4Kg。这是IBM首台笔记本电脑。

5.IBM PS/2 N51sx 1992.3

这是IBM在1992年3月推出的新产品,尽管采用了革新的颜色,但市场并没有作出对这些产品有利的反应,一些刻薄的观察家甚至认为IBM的便携式电脑计划不过是一场惨败。

6.IBM PS/55 T22sx 1992

用键盘和笔都能操作的笔记本,这就是PS/55 T22sx,IBM第一款平板笔记本电脑,这种设计思想只到八年后才被世人所接受。

Thinkpad开始登场 1992.10

7.ThinkPad 700C 1992.10

最经典的700C,开创了Thinkpad的神话。

主要配置:Intel 80486SL处理器(主频25MHz),10.4英寸TFT彩色液晶显示器(VGA分辨率640×480),4MB内存(可扩展至16MB),120MB硬盘,重3.5 Kg。

这是IBM第一台以ThinkPad命名的笔记本电脑,ThinkPad领导移动计算技术发展的历程从此开始。黑色(外观设计)和红点(TrackPoint)自此成为ThinkPad的独特象征。ThinkPad 700C获得过无数荣誉,其中包括《PC Magazine》1992年技术卓越奖和最佳系统、《商业周刊》1992年最佳产品、《PC Computing》1992年最有价值产品奖和最佳笔记本等。

8.ThinkPad 230CS 1992

ThinkPad 230CS是IBM推出的第一款超便携笔记本机型,它采用Intel 486/50MHz处理器、20MB内存和540MB硬盘等,它甚至比后期推出的采用奔腾133处理器的便携机型还要小。

9.ThinkPad 750P 1993

1993年,IBM提出了“more time thinking and less time typing”的概念。并为此设计了ThinkPad 750P平板电脑。ThinkPad 750P是ThinkPad系列的第一款平板电脑。虽然该款机型的销量并非十分出色,但IBM其超前的设计理念和思想实在令后来者汗颜!

10.ThinkPad 755CD 1994.11

主要配置:Intel 80486DX4处理器(主频100MHz),10.4"TFT彩色显示器(VGA分辨率640×480),8MB内存(可扩展至40MB),810MB硬盘,重3.3kg。

1994年11月发布的ThinkPad 755CD是世界上的一台带有CD-ROM驱动器的笔记本电脑,具有强大的图形处理能力和高容量的存储器,而且光驱的使用大大地提升了笔记本电脑的可用性。ThinkPad 755CD标志着笔记本电脑进入了多媒体时代。

11.ThinkPad 701C 1995.03

主要配置:Intel 80486DX4处理器(主频75Mhz),10.4"TFT或DSTN彩色显示器(VGA分辨率640×480),8MB内存(可扩展至24MB),540MB硬盘,重2.0kg。这是一款在艺术和技术上具有同等高超造诣的科技工艺品,这款绰号“蝴蝶”的机型,其键盘采用独特的可伸缩式设计,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12.ThinkPad 755CDV 1995

ThinkPad 755CDV它的特色在于它能够当投影仪使用。当时在投影机还没有被广泛使用的背景下,演示操作一般都是通过幻灯机来进行演示工作,当时的幻灯机不能与电脑接驳,必须先把演示材料制作成幻灯片,这就造成了不必要的时间和成本,ThinkPad 755CDV为此而诞生。ThinkPad 755CDV平时看起来跟一般的笔记本电脑没什么区别,但在需要演示时,它可以拆掉屏幕顶盖,将机器直接放在幻灯机上,这时屏幕就成为可以随时变换的幻灯片,这是当时是非常酷的设计。

13.ThinkPad 760CD 1995.10

主要配置:Intel Pentium处理器(主频120MHz),12.1"TFT彩色显示器(SVGA分辨率800×600),8MB内存(可扩展至40MB),1.2GB硬盘,重3.4Kg。这是世界上第一款支持多媒体功能、第一个采用12.1"SVGA高分辨率显示的笔记本电脑。支持多媒体处理意味着笔记本电脑从纯商用开始走向更为广阔的多元化市场,此时的笔记本电脑正如当年的PC一样,开始走向普通大众。

14.Palm Top PC110

严格说这个机器不属于Thinkpad,但作为IBM家庭中的一个重量级成员,有必要介绍给大家。

这个就是手掌大小的IBM Palm Top PC110,是史上个头最小的486级别笔记本电脑;国内还是比较难求的;一方面存量很有限,当时只在日本发售。另一方面由于造型异常小巧、可爱给人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所以即使有它的玩家也都在收藏没有几个愿意使用。

15.ThinkPad 560 1996.05

主要配置:Intel Pentium处理器(主频133/120/100MHz),11.3"DSTN或12.1"TFT彩色显示器(SVGA分辨率800×600),8MB内存(可扩展至40MB),1.08GB硬盘,重1.9Kg。这款产品开创了便携式电脑的新典范,机身超薄只有1.2英寸厚,重量只有1.9Kg,“超级便携”由此成为移动计算产品的主流发展方向之一。560还可通过红外线进行数据的无线传送和通讯。

16.ThinkPad 380D 1997.05

主要配置:Intel Pentium MMX处理器(主频150MHz),12.1"DSTN或TFT彩色显示器(SVGA分辨率800×600),16MB内存(可扩展至80MB),2.1GB硬盘,重3.1Kg。这是ThinkPad历史上最成功的机型之一,全内置、多功能、易用性极高,是台式机的理想替代品,它在18个月内售出100多万台。

17.IBM ThinkPad 770 1997.09

主要配置:Intel Pentium MMX处理器(主频233/200MHz),13.3"和14.1"TFT彩色显示器(XGA分辨率1024×768),32MB内存(可扩展至160MB),3.2GB硬盘,重量3.4Kg。

18.ThinkPad 600 1998.04

主要配置:Intel Pentium II处理器(主频266/233MHz),13.3"TFT彩色显示器(XGA分辨率1024×768),32MB内存(可扩展至160MB),3.2GB硬盘,重2.5 Kg,带有CD-ROM。ThinkPad历史上销售量最大机型,它把性能和便携性进行了完美的均衡与结合,将“超级便携”推到了一个新的技术高峰。

19.ThinkPad 390 1998.10

主要配置:Intel Pentium II(主频266MHz/233MHz),12.1"/14.1"TFT彩色显示器(XGA分辨率1024×768),32MB内存(可扩展至256MB),3.2GB硬盘,重3.4Kg。

20.ThinkPad 240 1999.05

主要配置:Intel Celeron处理器(主频300MHz),10.4"TFT彩色显示器(SVGA分辨率800×600),64MB内存(可扩展至192MB),6.4GB硬盘,重1.32Kg。

21.ThinkPad T20 1999

T20 T21 T22曾经水货及二手市场最热销的机型,也是T系列最轻薄的机型,呵呵。

ThinkPad T20使用700MHz的Intel便携式Pentium Ⅲ处理器。该处理器采用了Intel SpeedStep技术,在保证处理速度的同时,优化了电池的性能,电池使用时间可达4个小时。ThinkPad T20采用100MHz前端系统总线,配置了128MB的SDRAM内存(可扩展至512MB)、12GB的S.M.A.R.T.硬盘和35.8cm(14.1英寸)显示屏;增强型AGP图形卡支持多显示器显示;内置V.90标准的56Kbps迷你型PCI调制解调器,并随机附带内置RJ-11和RJ-45端口。

22.ThinkPad X24 2002

同样经典的X系列机型。之前的X20-X23就不介绍了。全新的ThinkPad X24采用支持SpeedStep技术的Intel PⅢ 1.13GHz移动处理器,标准内存为256MB,硬盘容量为30GB。为让用户有满意的显示效果,ThinkPad X24还专门配备了ATI Radeon Mobility显卡。

ThinkPad X24可以说是目前网络连接性能最为完善的一款超轻薄笔记本电脑。在有线网络连接方面,X24将56K Modem和10/100M自适应网卡作为标准配置整合于机体内部;而无线方面,X24的绝大部分机型都配有IEEE 802.11b无线局域网和蓝牙的无线通讯模块,并且在显示屏两侧集成了超强天线与模块连接,保证了无线网络终端最强大的信号接收能力。

23.ThinkPad TransNote

诡异的设计思路再一次出现在ThinkPad的笔记本中是TransNote,一个介于笔记本和Tablet PC的“畸形儿”,并在那个时代得到了众多拥护者的追捧。Transnote是为高级行政管理人员设计的。由于公司工作的电子化,迫切需要一款使用简单,网络功能齐全和能够应付大量文字输入的笔记本电脑,而且必须携带方便,以便很快就能席卷全部随身物品奔走于各个会议室之间,因为这些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往往精于键盘但是不精于绘图,因此在会议上需要用画图表达的时候就难以操作。用Windows自带的画板太慢,直接用会议室里面的白板又无法电子化文档和同时作会议记录……IBM的Transnote由此诞生。 Transnote可以说是完全符合了上述条件的异类机种。IBM大胆的采用了前所未有的设计,将笔记本电脑的机身设计成屏幕80度折叠形式,并且将整部电脑分成两大块,一块是主机一块是称为Digital NotePad的手写板。最妙绝的是,这两块既可以分开使用又可以一同使用。不过此款机器只在美国才有销售,销售业绩也不是很好,卖了很短时间就停产了。

24.ThinkPad S30

主要配置:超低电压版Mobile Pentium III(600MHz、支持SpeedStep功能)、128MB(最大256MB)主内存和20GB硬盘、显示器为10.4英寸TFT液晶(分辨率为1024×768)、内置56k调制解调器。外形尺寸为长257mm×宽213mm×厚22.5~32.3mm。

25.ThinkPad T30

与现在T系列设计和定位最接近的机型。

IBM ThinkPad T30系列笔记本电脑综合了ThinkPad T系列的卓越品质,特别采用了功能强劲的1.6GHz英特尔P4-M 处理器,并进一步增强了无线通讯、系统安全、高效管理以及选件等方面的功能,为繁忙的商务旅行用户提供了绝佳的电子化体验。与传统的ThinkPad T系列不同的是,ThinkPad T30部分机型特别设置了IBM UltraNav双重指点系统,配合TrackPoint和IBM客户化的触控板,实现了指点的灵活性,此举使一些习惯触控板的用户也能够选择ThinkPad;所有机型中均内置有双天线的802.11b无线技术。

26.ThinkPad A31P

A系列,逝去的经典系列。

ThinkPad在发布了X、T、i系列的同时,A系列也孕育而生,其中A为All in one,desktop alternative, 即为全内置,它是台式机的理想取代品。ThinkPad A系列取代了以前的770系列和390系列的全内置机型,综合两者的优点,机身变得更加富有时尚气息,同时增大机身体积,而将厚度减少。早在第一款A系列笔记本为A20P,身为高端机型,拥有着超强处理性能,高达1400×1050的显示分辨率(SXGA+)的15.1英寸显示器,而先进的ATI Mobility Rage 128显示芯片、16M大容量显存和视频端口使之成为一个移动的图形工作站。

经历了A系列的诞生以及A21P、A22P、A30P的优秀表现,在人们眼中,以P结尾的A系列便因为拥有最顶级的硬件配置而成为ThinkPad最具有移动工作站气质的一个系列,而终极之作A31p作为ThinkPad首次以移动工作站级名义发布的笔记本,在推出后凭借强大的性能、丰富的外设支持并辅之以突出的多媒体特性,迅速成为移动工作站的代名词,并将其他品牌笔记本的移动工作站压得透不过气来。在ThinkPad A31系列产品中,ThinkPad几乎用上了所有能加上去的功能,像是UltraPort 2000与Ultraport Plus接头、ThinkPad FlexView Display 170度视角、选购的嵌入式保全子系统(Embedded Security Subsystem),支持新型数字键和Palm底座的Ultrabay Plus、ThinkLight键盘灯功能、内建802.11b无线网络功能(屏幕两旁都有内建天线)、选购的蓝牙支持,以及搭配64M DDR内存的新ATI Mobility FireGL 7800显示芯片。过去这些功能都分散在不同型号的机种当中,不过这倒是第一次ThinkPad把所有功能都作在同一台机器上。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ThinkPad最终结束A系列的继续研发,而A31p作为ThinkPad A系列最后一款产品,不但为曾经名噪一时的A系列画上了一个完满句号,更成就了A系列最后一个辉煌。

27.ThinkPad X30

ThinkPad X30笔记本电脑沿袭了此前X系列机型的设计风格,钛合金的外壳不仅让这款笔记本电脑比其它机型更轻便、结实,外观也漂亮多了。与目前市场的一些轻薄机型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并没有采用当时日趋流行的移动P4处理器。而采用的是更节能的PIII-M 1.06GHz或1.2GHz处理器。由此看来,这款笔记本并不是针对高性能用户推出的,但其所配备的电池可以支持笔记本电脑工作长达4.5小时,尤其适合那些需要长时间使用电脑的用户。

28.ThinkPad T40 2003

至今还有很多人在用的T40,二手市场上依然占有一席之地。采用了Intel Pentium-M处理器及Centrino平台的ThinkPad T40-Series可说背负了众多ThinkPad user长久以来的期待,位于日本的ThinkPad研发中心---大和实验室再一次展现他们对于心目中理想的ThinkPad所投注的心力与坚持,ThinkPad T40的推出可说就是大和实验室对于ThinkPad未来发展的首要代表作。

29.hinkPad G40 2003

Thinkpad的一款性价比很高的机型,圆了很多想要拥有Thinkpad人的梦,就是太沉,而且使用台式机CPU(一个创举哦),自然非常费电。ThinkPad G40最大重量为3.85千克,即便是使用减重模块,重量也在3.5千克左右。电池规格为10.8V 4400mAh,和ThinkPad X30相同,但是由于采用了高主频的台式机CPU,因此电池实际使用时间大概在1.5-2个小时左右。

29.ThinkPad R50P 2003

我也拥有一台R50P,不过已经放进笔记本包珍藏了。在IBM的笔记本电脑系列定位中,R系列以往一向是追求性能价格比的型号,而且配置一直是低于旗舰机种T系列,但2003年发布的R50系列改变了这一历史。原因很简单,IBM的A系列停产之后,ThinkPad产品线中一直缺乏移动工作站级别的产品,现有的T系列因为要兼顾便携性和性能,无法采用15英寸级别的高质量显示屏,所以在R50P出现之前,A系列移动工作站可以说是后继无人。值得一提的是,R50P采用的是7200转的笔记本硬盘,这在当时是一种飞越。

30.ThinkPad X40

也是我拥有的一台经典机型,相比X60,我更喜欢X40,因为经典的红蓝条,呵呵。 IBM ThinkPad X40一改它IBM以往商务稳重大哥的形象,12英寸的屏幕虽然纤秀,却一点不失IBM的面子。IBM X40号称为IBM史上最具便携性的笔记本,是一款侧重移动性和便携型的超轻薄本本。X40外观简约,体积轻巧,重1.23kg,携带性和移动性强。X40采用钢琴烤漆亮面经典纯黑色面板,在控制体重的同时亦很好地起到了防震的作用。X40将屏幕接口和两个USB接口放在机身左侧通风口旁边的位置,剩下的接口(包括SD插槽,红外线接口,PC卡插槽,RJ11、RJ45接口和音频输入输出接口,一个USB2.0接口)则放在机身的右侧面,使得用户使用更加方便。此外,其电池续航时间较长,充分保障了移动办公的需要。X40与X31一样带有扩展坞底座,在移动性上给了用户一定的灵活选择空间。下图的X40和我们常见的键盘布局略有不同。

31.ThinkPad X41 Tablet

也就是X41t,Thinkpad的第一款平板电脑。X41 Tablet基于Intel Centrino Sonoma平台,采用低电压版Intel Pentium M处理器758型号1.50 GHz (FSB 400/2MB L2),Intel 915GM高速芯片组,内含英特尔图形媒体加速器(Intel Graphic Media Accelerator 900,简称Intel GMA 900),硬盘容量为40 GB,内存子系统为双通道规格DDR2-4200,操作系统为最新的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 2005。

32.ThinkPad Z60t

Z60系列是ThinkPad首个宽屏系列,可以看出宽屏在消费领域已经变得越来越受欢迎。Z60t拥有14.1英寸显示屏,分辨率为1280x768(WXGA),目前该系列还没有更高分辨率的屏幕可选。宽屏对于同时显示多个视窗比较方便,当然电子表格和宽屏DVD电影等应用就更不用说。200nit的亮度可能并不算太高,而Z60m将提供MaxBright可选,达到300nit。目前ThinkPad Z系列在T、R两在系列均推出宽屏机型,已经进入停止研发状态。显然这个生于联想,长于联想的Z系列机型,命中注定是个过渡型机型。Z60的经典在于那款打破传统的银色钛金属外壳版Z60M。

33.ThinkPad Z60m

作为宽屏Z60系列的旗舰机型,钛金版Z60m采用了主频高达2.0GHz的P-M760处理器,512M DDR II 533MHz内存,80G 5400转硬盘,带128M独立显存的ATI X600显卡,RAM刻录光驱,15寸高亮度显示屏,分辩率高达1680×1050(WSXGA+),这就意味着Z60m具有比一般的15寸屏幕多出约30%可视面积,更有利于满足视觉效果。

以上展示的就是大和实验室的产品展廊中陈列的,后续的比如R51/R52/R60/X60/T43/T60就不在此介绍了

阅读全文

与笔记本电脑研发阶段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笔记本电脑怎么选中复制 浏览:554
配台式电脑要什么 浏览:833
电脑开机一直转圈或者自动修复 浏览:248
如何打开电脑远程控制 浏览:506
设置电脑开机密码盒子 浏览:856
侠盗飞车电脑安装包下载 浏览:971
电脑往u盘复制文件错误 浏览:650
电脑上的音频驱动在哪里 浏览:281
电脑带设计软件要什么配置 浏览:580
幻灯片制作软件电脑版有哪些 浏览:848
如何设置电脑录音采样来源 浏览:955
平板电脑背景图片大全 浏览:231
如何恢复电脑版微信聊天记录 浏览:336
手提电脑多带硬盘 浏览:299
安卓手机数据恢复软件免费版 浏览:906
电脑安装无线显示器时总是失败 浏览:653
联想电脑从装系统 浏览:455
电脑安装火绒被卸载 浏览:493
视觉设计苹果电脑 浏览:346
华硕电脑怎么打开光盘 浏览: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