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计算机的总线一般分为哪三类
计算机的总线分为:控制总线、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
1、控制总线:主要用来传送控制信号和时序信号。
2、数据总线:是双向三态形式的总线,即它既可以把CPU的数据传送到存储器或输入输出接口等其它部件,也可以将其它部件的数据传送到CPU。
3、地址总线:是由CPU 或有DMA 能力的单元,用来沟通这些单元想要存取(读取/写入)。
电脑内存元件/地方的实体位址。
总线是一种内部结构,它是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传递信息的公用通道,主机的各个部件通过总线相连接,外部设备通过相应的接口电路再与总线相连接,从而形成了计算机硬件系统。
在计算机系统中,各个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路叫总线,微型计算机是以总线结构来连接各个功能部件的。
(1)主板电脑总线有哪些扩展阅读:
计算机总线是一组能为多个部件分时共享的信息传送线,用来连接多个部件并为之提供信息交换通路。总线不仅是一组信号线,从广义上讲,总线是一组传送线路及相关的总线协议。
a、主板的总线
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人们常常以MHz表示的速度来描述总线频率。计算机总线的种类很多,前端总线的英文名字是Front Side Bus,通常用FSB表示,是将CPU连接到北桥芯片的总线。计算机的前端总线频率是由CPU和北桥芯片共同决定的。
b、硬盘的总线
一般有SCSI、ATA、SATA等几种。SATA是串行ATA的缩写,为什么要使用串行ATA就要从PATA——并行ATA的缺点说起。
我们知道ATA或者说普通IDE硬盘的数据线最初就是40根的排线,这40根线里面有数据线、时钟线、控制线、地线,其中32根数据线是并行传输的(一个时钟周期可以同时传输4个字节的数据),因此对同步性的要求很高。
Ⅱ 系统总线是什么
系统总线又称内总线(InternalBus)或板级总线(Board-Level)或计算机总线(MicrocomputerBus)。
系统总线(英语:SystemBus)是一个单独的计算机总线,是连接计算机系统的主要组件。
这个技术的开发是用来降低成本和促进模块化。
系统总线结合数据总线的功能来搭载信息,地址总线来决定将信息送往何处,控制总线来决定如何动作。虽然系统总线于1970年代至1980年代广受欢迎,但是现代的计算机却使用不同的分离总线来做更多特定需求用途。
系统总线上传送的信息包括数据信息、地址信息、控制信息,因此,系统总线包含有三种不同功能的总线,即数据总线DB(DataBus)、地址总线AB(AddressBus)和控制总线CB(ControlBus)。
Ⅲ 计算机有几种总线
PC机的系统总线又可分为ISA、EISA、MCA、VESA、PCI、AGP等多种标准。
一、ISA/EISA/MCA/VESA总线
ISA(In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是IBM公司为286/AT电脑制定的总线工业标准,也称为AT标准。ISA总线的影响力非常大,直到现在仍存在大量ISA设备,最新的主板也还为它保留了一席之地。MCA (Micro Channel Architecture)是IBM公司专为PS/2系统开发的微通道总线结构。由于要求使用许可证,违背了PC发展开放的潮流,因此还未有效推广即告失败。
EISA(Extended In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是EISA集团(由Compaq、HP、AST等组成)专为32位CPU设计的总线扩展工业标准,向下兼容ISA,当年在高档台式机上得到一定应用。VESA(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s Association),是VESA组织(由IBM、Compaq等发起,有120多家公司参加)按Local Bus(局部总线)标准设计的一种开放性总线,但成本较高,只是适用于486的一种过渡标准,目前已经淘汰。
二、PCI总线
90年代后,随着图形处理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以Windows为代表的图形用户接口(GUI)进入PC机之后,要求PC具有高速的图形及 I/O运算处理能力,这对总线的速度提出了挑战。原有的ISA、EISA总线已远远不能适应要求,成为整个系统的主要瓶颈。1991年下半年,Intel 公司首先提出了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的概念,并联合IBM、Compaq、AST、HP、等100多家公司成立了PCI集团。PCI是一种先进的局部总线,已成为局部总线的新标准,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总线结构。 PCI总线是一种不依附于某个具体处理器的局部总线,从结构上看,PCI是在CPU和原来的系统总线之间插入的一级总线,需要时具体由一个桥接电路,实现对这一层的智能设备取得总线控制权,以加速数据传输管理。
三、AGP总线
虽然现在PC机的图形处理能力越来越强,但要完成细致的大型3D图形描绘,PCI总线结构的性能仍然有限。为了让PC的3D应用能力能同图形工作站相比,Intel公司开发了AGP(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标准,主要目的就是要大幅提高高档PC机的图形尤其 D图形的处理能力。严格说来,AGP不能称为总线,因为它是点对点连接,即连接控制芯片和AGP显示卡。AGP在主内存与显示卡之间提供了一条直接的通道,使得3D图形数据越过PCI总线,直接送入显示子系统。这样就能突破由于PCI总线形成的系统瓶颈,从而达到高性能3D图形的描绘功能。PCI及 AGP插槽外观见图1。标准接口的类型
在微机系统中采用标准接口技术,其目的是为了便于模块结构设计,可以得到更多厂商的广泛支持,便于“生产”与之兼容的外部设备和软件。不同类型的外设需要不同的接口,不同的接口是不通用的。以前在8086/286机器上存在过的ST506和ESDI等接口标准都已经淘汰,目前在微机中使用最广泛的接口是:IDE、EIDE、SCSI、USB和IEEE 1394五种。
一、 IDE/EIDE接口
IDE的原文是Integrated Device Electronics,即集成设备电子部件。它是由Compaq开发并由Western Digital公司生产的控制器接口。IDE采用了40线的单组电缆连接。由于把控制器集成到驱动器之中,适配卡已变得十分简单,现在的微机系统中已不再使用适配卡,而把适配电路集成到系统主板上,并留有专门的IDE连接器插口。IDE由于具有多种优点,且成本低廉,在个人微机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增强型IDE (Enhanced IDE)是Western Digital为取代IDE而开发的接口标准。在采用EIDE接口的微机系统中,EIDE接口已直接集成在主板上,因此不必再购买单独的适配卡。与IDE 相比,EIDE具有支持大容量硬盘、可连接四台EIDE设备、有更高数据传输速率(13.3MB/s以上)等几方面的特点。为了支持大容量硬盘,EIDE 支持三种硬盘工作模式:NORMAL、LBA和LARGE模式。
二、Ultra DMA33和Ultra DMA66接口
在ATA-2标准推出之后,SFFC又推出了ATA-3标准。ATA-3标准的主要特点是提高了ATA-2的安全性和可靠性。ATA-3本身并没有定义更高的传输模式。此外,ATA标准本身只支持硬盘,为此SFFC将推出ATA-4标准,该标准将集成ATA-3和ATAPI并且支持更高的传输模式。在 ATA-4标准没有正式推出之前,作为一个过渡性的标准,Quantum和Intel推出了Ultra ATA(Ultra DMA)标准。
Ultra ATA的第一个标准是Ultra DMA33(简称UDMA33),也有人把它称为ATA-3。符合该标准的主板和硬盘早在1997年便已经投放市场,目前几乎所有的主板及硬盘都支持该标准。
Ultra ATA的第二个标准是Ultra DMA66(或者Ultra ATA-66)是由Quantum和Intel在1998年2月份提出的最新标准。Ultra DMA66进一步提高了数据传输率,突发数据传输率理论上可达66.6MB/s。并且采用了新型的CRC循环冗余校验,进一步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改用80针的排线(保留了与现有的电脑兼容的40针排线,增加了40条地线),以保证在高速数据传输中降低相邻信号线间的干扰。
目前,有Intel 810、VIA Apollo Pro等芯片组提供了对Ultra DMA66硬盘的支持。部分主板也提供了支持Ultra DMA66硬盘的接口。而新出的大部分硬盘都支持Ultra DMA-66接口。
三、SCSI接口
SCSI的原文是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即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SCSI也是系统级接口(外观如图2),可与各种采用SCSI接口标准的外部设备相连,如硬盘驱动器、扫描仪、光驱、打印机和磁带驱动器等。采用SCSI标准的这些外设本身必须配有相应的外设控制器。SCSI接口早期只在小型机上使用,近年来也在PC机中广泛采用。 最新的Ultra3 SCSI的Ultra160/m接口标准,进一步把数据传输率提高到160MB/s。昆腾也在1998年11月推出了第一个支持Ultra160/m接口标准的硬盘Atlas10K和Atlas四代。SCSI对PC来说应是一种很好的配置,它不仅是一个接口,更是一条总线。相信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SCSI也会像EIDE一样广泛应用在微机系统和外设中。
四、USB接口
USB(Universal Serial Bus)接口(外观如图3)的提出是基于采用通用连接技术,实现外设的简单快速连接,达到方便用户、降低成本、扩展PC机连接外设的范围的目的。目前PC中似乎每个设备都有它自己的一套连接设备。外设接口的规格不一、有限的接口数量,已无法满足众多外设连接的迫切需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提供设备的共享接口来解决个人计算机与周边设备 的通用连接。
USB技术应用是计算机外设连接技术的重大变革。现在USB接口标准属于中低速的界面传输,面向家庭与小型办公领域的中低速设备。比如键盘、鼠标、游戏杆、显示器、数字音箱、数字相机以及Modem等,目的是在统一的USB接口上实现中低速外设的通用连接。PC主机上只需要一个USB端口,其他的连接可以通过USB接口和USB集线器在桌面上完成。USB系统由USB主机(HOST)、集线器(HUB)、连接电缆、USB外设组成。下一代的USB接口,数据传输率将提高到120Mbps~240Mbps,并支持宽带宽数字摄像设备及新型扫描仪、打印机及存储设备。
五、IEEE 1394接口
IEEE 1394是一种串行接口标准,这种接口标准允许把电脑、电脑外部设备、各种家电非常简单地连接在一起。从IEEE 1394可以连接多种不同外设的功能特点来看,也可以称为总线,即一种连接外部设备的机外总线。IEEE 1394的原型是运行在Apple Mac电脑上的Fire Wire(火线),由IEEE采用并且重新进行了规范。它定义了数据的传输协定及连接系统,可用较低的成本达到较高的性能,以增强电脑与外设如硬盘、打印机、扫描仪,与消费性电子产品如数码相机、DVD播放机、视频电话等的连接能力。由于要求相应的外部设备也具有IEEE 1394接口功能才能连接到1394总线上,所以,直到1995年第3季度Sony推出的数码摄像机加上了IEEE 1394接口后,IEEE 1394才真正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六、Device Bay
Device Bay是由Microsoft、Intel和Compaq公司共同开发的标准,这一技术可让所有设备协同运作,包括CD-ROM、DVD-ROM、磁带、硬盘驱动器以及各种符合IEEE 1394的设备。
由于Device Bay技术能够处理类型广泛的设备,所以它可创建一种新PC:主板将仅包括CPU,所有驱动器和设备都在外部与计算机相连,并包括所有数字家电,例如电视和电话。
尽管Device Bay的规范已于1997年制定完毕,但由于这一技术研发经费开销过高,因此很可能会搁浅。迄今Microsoft还没有准备在未来的操作系统中,支持DeviceBay的具体计划。
Ⅳ 主板上最常用的总线有哪两种
总线,笼统来说就是一组进行互连和传输信息(指令、数据和地址)的信号线。主板总线实际上就是连接CPU、内存、缓存和外部控制芯片之间的数据通道。
主板总线分类
按相对于CPU或其他芯片的位置可分为:
片内总线:在CPU内部,寄存器之间和算术逻辑部件ALU与控制部件之间传输数据所用的总线。
片外总线:是指CPU与内存RAM、ROM和输入/输出设备接口之间进行通讯的通路。
按总线功能来划分又可分为:
地址总线(AB):地址总线用来传送地址信息。CPU地址线数目决定了CPU选址的内存范围。地址信号一般由CPU发出,当采用DMA方式访问内存和I/O设备时,地址信号也可以由DMA控制器发出。
数据总线(DB):数据总线用来传送数据信息,来往于CPU与存储器、CPU与I/O接口设备之间。数据总线的宽度决定了CPU一次传输的数据量,也就决定了CPU的类型与档次。
控制总线(CB):控制总线用来传送各种控制信号,有双向、单向和双态等多种形态,是总线中最灵活、最复杂也是功能最强的一组总线。
按总线层次结构来划分主要有:
CPU总线:主要用来连接CPU和控制芯片,包括CPU地址线、CPU数据线和CPU控制线。
存储器总线:主要用来连接内存控制器(北桥芯片)和内存,包括存储器地址线、存储器数据线和存储器控制线。
系统总线:又称I/O扩展总线,分为ISA总线、PCI总线、AGP总线和PCI-E总线等多种标准。
外部总线:用来连接各种外设的控制芯片,包括IDE总线、SATA总线、SCSI总线和USB总线等。
主板总线性能指标
主板总线的性能指标主要有总线带宽、最大传输率、总线时钟和挂接设备数量等。
总线带宽是指总线能传送的二进制位数。传输率一定的情况下总线宽度越宽传送信息量越大。
最大传输率是指每秒能传送的最大字节。
总线时钟是指总线工作的时钟频率。总线时钟频率越高传输速率也就越高。
挂接设备数量是指总线所能支持同时挂接的最多设备数。
Ⅳ 什么是总线主板上的总线有哪几种
总线,笼统来说就是一组进行互连和传输信息(指令、数据和地址)的信号线。主板总线实际上就是连接CPU、内存、缓存和外部控制芯片之间的数据通道。
主板总线分类
按相对于CPU或其他芯片的位置可分为:
片内总线:在CPU内部,寄存器之间和算术逻辑部件ALU与控制部件之间传输数据所用的总线。
片外总线:是指CPU与内存RAM、ROM和输入/输出设备接口之间进行通讯的通路。
按总线功能来划分又可分为:
地址总线(AB):地址总线用来传送地址信息。CPU地址线数目决定了CPU选址的内存范围。地址信号一般由CPU发出,当采用DMA方式访问内存和I/O设备时,地址信号也可以由DMA控制器发出。
数据总线(DB):数据总线用来传送数据信息,来往于CPU与存储器、CPU与I/O接口设备之间。数据总线的宽度决定了CPU一次传输的数据量,也就决定了CPU的类型与档次。
控制总线(CB):控制总线用来传送各种控制信号,有双向、单向和双态等多种形态,是总线中最灵活、最复杂也是功能最强的一组总线。
按总线层次结构来划分主要有:
CPU总线:主要用来连接CPU和控制芯片,包括CPU地址线、CPU数据线和CPU控制线。
存储器总线:主要用来连接内存控制器(北桥芯片)和内存,包括存储器地址线、存储器数据线和存储器控制线。
系统总线:又称I/O扩展总线,分为ISA总线、PCI总线、AGP总线和PCI-E总线等多种标准。
外部总线:用来连接各种外设的控制芯片,包括IDE总线、SATA总线、SCSI总线和USB总线等。
Ⅵ 什么是总线主板上的总线有哪几种
总线(bus)是计算机各种功能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信干线。
主板上的总线比较多,
例如有
dimm总线{内存用}
fsb总线{cpu到北桥}
dmi总线{北桥到南桥}
pcie总线
ide总线
pci总线
等等.....
比较多类型。
总的来说就三大类: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
Ⅶ 电脑主板上有哪些接口
SATA硬盘接口
SATA是Serial ATA的缩写,即串行ATA。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由于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得名。S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PCIE接口
PCIE接口全称为PCI Express接口模式,通常用于显卡、网卡、声卡等拓展设备。它相比传统的PCI和AGP插槽相比,PCI-Express更具有潜在的生产价值,因为比PCI总线具有更高的可测量性。目前而言,能够满足硬盘控制器、千兆网卡以及其他一些对带宽需求较大的拓展设备,具有拓展星广性能优异等多反面优势,目前在台式机上的应用非常普遍。
主板供电接口
早期的主板供电接口为20pin,目前随着硬件的对供电的需求逐渐加大,供电多为24pin接口。不过,如果您的主板上不是接驳了太多设备20pin的电源也可以作为24pin主板的供电使用。
DDR3内存接口
内存接口一般位于CPU插座附近,用户只需要插入适合的内存品类就可以正常使用(主板所支持的内存信息可以从主板说明书查到),图中的是DDR3的DRAM插槽,它所支持的内存品类为DDR3内存。
I/O接口
I/O接口是一电子电路(以IC芯片或接口板形式出现 ),其内有若干专用寄存器和相应的控制逻辑电路构成.它是CPU和I/O设备之间交换信息的媒介和桥梁.CPU与外部设备、存储器的连接和数据交换都需要通过接口设备来实现,前者被称为I/O接口,而后者则被称为存储器接口。存储器通常在CPU的同步控制下工作,接口电路比较简单;而I/O设备品种繁多,其相应的接口电路也各不相同,因此,习惯上说到接口只是指I/O接口。
USB接口
通用串行总线(英文:Universal Serial Bus,简称USB)是连接外部装置的一个串口汇流排标准,在计算机上使用广泛,但也可以用在机顶盒和游戏机上,补充标准On-The-Go( OTG)使其能够用于在便携装置之间直接交换资料。
PS/2接口
PS/2接口的.功能比较单一,仅能用于连接键盘和鼠标。一般情况下,鼠标的接口为绿色、键盘的接口为紫色。PS/2接口的传输速率比COM接口稍快一些,目前随着USB设备的迅速普及,这种接口的使用越来越少了,很多高端主板已经将其摒弃。
LPT接口(并口)
一般用来连接打印机或扫描仪。其默认的中断号是IRQ7,采用25脚的DB-25接头。并口的工作模式主要有三种:1、SPP标准工作模式。SPP数据是半双工单向传输,传输速率较慢,仅为15Kbps,但应用较为广泛,一般设为默认的工作模式。2、EPP增强型工作模式。EPP采用双向半双工数据传输,其传输速率比SPP高很多,可达2Mbps,目前已有不少外设使用此工作模式。3、ECP扩充型工作模式。ECP采用双向全双工数据传输,传输速率比EPP还要高一些,但支持的设备不多,目前已经接近淘汰,我们只要了解就可以了。
Ⅷ 主板上的系统总线分那几类各有什么功能
善于使用网络
总线,笼统来说就是一组进行互连和传输信息(指令、数据和地址)的信号线。主板总线实际上就是连接CPU、内存、缓存和外部控制芯片之间的数据通道。
主板总线分类
按相对于CPU或其他芯片的位置可分为:
片内总线:在CPU内部,寄存器之间和算术逻辑部件ALU与控制部件之间传输数据所用的总线。
片外总线:是指CPU与内存RAM、ROM和输入/输出设备接口之间进行通讯的通路。
按总线功能来划分又可分为:
地址总线(AB):地址总线用来传送地址信息。CPU地址线数目决定了CPU选址的内存范围。地址信号一般由CPU发出,当采用DMA方式访问内存和I/O设备时,地址信号也可以由DMA控制器发出。
数据总线(DB):数据总线用来传送数据信息,来往于CPU与存储器、CPU与I/O接口设备之间。数据总线的宽度决定了CPU一次传输的数据量,也就决定了CPU的类型与档次。
控制总线(CB):控制总线用来传送各种控制信号,有双向、单向和双态等多种形态,是总线中最灵活、最复杂也是功能最强的一组总线。
按总线层次结构来划分主要有:
CPU总线:主要用来连接CPU和控制芯片,包括CPU地址线、CPU数据线和CPU控制线。
存储器总线:主要用来连接内存控制器(北桥芯片)和内存,包括存储器地址线、存储器数据线和存储器控制线。
系统总线:又称I/O扩展总线,分为ISA总线、PCI总线、AGP总线和PCI-E总线等多种标准。
外部总线:用来连接各种外设的控制芯片,包括IDE总线、SATA总线、SCSI总线和USB总线等。
主板总线性能指标
主板总线的性能指标主要有总线带宽、最大传输率、总线时钟和挂接设备数量等。
总线带宽是指总线能传送的二进制位数。传输率一定的情况下总线宽度越宽传送信息量越大。
最大传输率是指每秒能传送的最大字节。
总线时钟是指总线工作的时钟频率。总线时钟频率越高传输速率也就越高。
挂接设备数量是指总线所能支持同时挂接的最多设备数。玛纳斯在线转载 mnszx
Ⅸ 现在电脑的总线是什么类型
微机主板常用总线有系统总线、I/O总线、ISA总线、IPCI总线、AGP总线、IEEE1394总线、USB总线等类型;总线就是主板上各部件之间互相传输数据的通道,有了总线,各板卡才能与主板建立联系,供计算机使用。扩展槽口中的金属线就是扩展总线,板卡插到扩展槽中时,其管脚的金属线与槽口的扩展总线相接触,就达到了信号互递的作用。扩展槽有ISA、PCI、AGP三种类型,相应的扩展总线也分为ISA、PCI和AGP三种类型。
Ⅹ 计算机的总线有哪三种
为数据总线DB(Data Bus)、地址总线AB(Address Bus)和控制总线CB(Control Bus),也统称为系统总线。
1、“数据总线DB”用于传送数据信息。数据总线是双向三态形式的总线,即他既可以把CPU的数据传送到存储器或I/O接口等其它部件,也可以将其它部件的数据传送到CPU。
2、“地址总线AB”是专门用来传送地址的,由于地址只能从CPU传向外部存储器或I/O端口,所以地址总线总是单向三态的,这与数据总线不同。
3、“控制总线CB”用来传送控制信号和时序信号。控制信号中,有的是微处理器送往存储器和I/O接口电路的,如读/写信号,片选信号、中断响应信号等;也有是其它部件反馈给CPU的。
(10)主板电脑总线有哪些扩展阅读
采用总线结构的主要优点
1、面向存储器的双总线结构信息传送效率较高,这是它的主要优点。
2、CPU与高速的局部存储器和局部I/O接口通过高传输速率的局部总线连接,速度较慢的全局存储器和全局I/O接口与较慢的全局总线连接,从而兼顾了高速设备和慢速设备,使它们之间不互相牵扯。
3、简化了硬件的设计。便于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方法,面向总线的微型计算机设计只要按照这些规定制作cpu插件、存储器插件以及I/O插件等,将它们连入总线就可工作,而不必考虑总线的详细操作。
4、简化了系统结构。整个系统结构清晰。连线少,底板连线可以印制化。
5、系统扩充性好。
6、系统更新性能好。
7、便于故障诊断和维修。用主板测试卡可以很方便找到出现故障的部位,以及总线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