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脑设置 > 80年代电脑配置

80年代电脑配置

发布时间:2024-07-30 00:51:05

笔记本电脑最早是哪一年出产的

笔记本电脑最早1985年出产的,型号为T1100,它由日本东芝公司设计,搭配了不到1MHz的Intel8086处理器,配置9英寸单色显示屏,装有MS-DOS操作系统。

T1100的大小为12×2×11英寸,整机重量为6.4镑(合计2.9千克)。采用了蛤壳式设计,提供了一个完整大小的82键键盘、一个3.5英寸的720KB硬盘、512KB的RAM和一个内置的调制解调器。

(1)80年代电脑配置扩展阅读:

T1100的意义

T1100的实际用途其实并不大,因为其性能与同期的台式机相比相差甚远,使用起来不方便;机身相比于后来所见到的笔记本也太重,不方便携带,更没有内置电池,还得依赖外接电源,而且在价格上也非常昂贵。

然而,T1100把电脑主机和显示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整机的重量相比于同期的机器来说已经轻了不少,在便携性上已经进了一大步,而这一设计使移动计算成为可能。在T1100推出后,立刻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它也开创了移动计算的新纪元,是现在的笔记本的原型和鼻祖。

⑵ 电脑的发展史是什么

电脑的发展史是:

计算工具的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例如从“结绳记事”中的绳结到算筹、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机等。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各自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启发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思想。

1889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曼·何乐礼研制出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动制表机,用以储存计算资料。

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

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ENIAC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成的,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造价约为487000美元。

ENIAC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以后6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没有任何一门技术的性能价格比能在30年内增长6个数量级。



电脑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而又崭新的时代,计算机已经从功能单一、体积较大发展到了功能复杂、体积微小、资源网络化等。

计算机的未来充满了变数,性能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置疑的,而实现性能的飞跃却有多种途径。不过性能的大幅提升并不是计算机发展的唯一路线,计算机的发展还应当变得越来越人性化,同时也要注重环保等等。

计算机从出现至今,经历了机器语言、程序语言、简单操作系统和Linux、Macos、Windows等现代操作系统四代,运行速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第四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经达到几十亿次每秒。

计算机也由原来的仅供军事科研使用发展到人人拥有,计算机强大的应用功能,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要,未来计算机性能应向着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巨型化的方向发展。

⑶ 谁制造了历史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

谁制造了历史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对于这个问题,业界有着不同的解答。

1996年,美国《电脑杂志》提到康柏于1982年11月推出了一款手提电脑,重28磅(约合14公斤),这应该算是最早的笔记本电脑雏形。但IBM却拒绝接受这个说法,坚持认为它在1985年开发的一台名为PC Convertible的膝上电脑才是笔记本电脑真正意义上的“开山鼻祖”。

美国人争吵不休,大洋那边的日本人也不乐意了。因为他们认定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笔记本电脑是东芝公司的T1000,这款于1985年推出的产品采用Intel 8086 CPU,512KB RAM,并带有9英寸的单色显示屏,没有硬盘,可以运行MS-DOS操作系统。

实际上,之所以会发生“谁制造了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的争执,关键在于日本人和美国人对笔记本电脑前身的理解不同。上世纪80年代初,IBM开发出个人PC后,人们梦想着开发出一种能够随身携带的PC产品。1983年,《国家电子》杂志首度提出了“手提电脑”的概念,后来这个概念又演变为“膝上型电脑”,当时包括苹果、IBM和康柏等公司都推出了这种产品。在美国人看来,正是“膝上型电脑”的发展催促了笔记本电脑的诞生。

而在同时期的日本,东芝、松下和索尼等厂商则热衷于开发一种被称为“移动PC”的产品,“移动PC”基于IBMPS/2系统,使用外接电源。严格来讲,当时日本人所开发的“移动PC”更接近于今天的笔记本电脑。尤其是日本厂商在开发“移动PC”的过程中强调便携性,这与美国人设计那种笨重得需要扛起来才能移动的“膝上型电脑”形成鲜明对比。更为关键的是,正是在东芝T1000推出之后,笔记本电脑相关的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才纷纷出现,市场开始全面快速的发展。

2001年,《美国计算机协会学报》在纪念PC诞生20周年的一篇报道中写了“1985年,东芝推出T1000,第一次给人们带来了‘笔记本电脑’的概念。”

英雄辈出的时代
整个20世纪90年代,是笔记本电脑领域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诞生之初,由于技术上的限制,笔记本电脑大多体积笨重、稳定性差,这个市场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1989年,拯救笔记本电脑的英雄终于出现,那就是以开发芯片为主的英特尔公司。它于1989年推出了386SL低功耗CPU,起始主频为16MHz,这是历史上第一款笔记本电脑专用CPU,有效地降低了笔记本电脑的发热量和体积。从1994年开始,英特尔先后为笔记本电脑开发了电压自动调节(VoltageRection)、频率调节(ClockGating)和Quickstart等笔记本电脑CPU专用技术。后来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一次电视专访中表示,英特尔将笔记本电脑产品线划分开来的决定让笔记本电脑的发展至少加快了十年。

第二个英雄则是日本东芝。1990年,当人们还在争论笔记本电脑是否具有存在的价值时,东芝成功地开发出第一款彩屏笔记本电脑T5200C,不过这个举动在当时并没有赢得多少喝彩声,《日本经济新闻》在新年科技瞻望中就这样评价新生的T5200C:“人们会青睐这种显示屏不到10英寸的电脑产品吗?它的前景很难说。”

但东芝公司却对笔记本电脑有着义无反顾的执着。一年之后,它又推出T3200SXC笔记本电脑,这是第一款商用的、配置彩色TFT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尽管今天的东芝在笔记本电脑市场已经毫无优势可言,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正是东芝在这个领域不断推出自己的产品,才带动了整个笔记本电脑市场不断向前发展。

在笔记本电脑领域还有一位英雄不能不被提到,那就是“PC之父”IBM。其实,IBM很早就涉足了笔记本电脑领域,但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始终没有推出具有影响力的产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994年。在这一年10月, IBM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带有CD-ROM驱动器的笔记本电脑 ThinkPad 755cd,这成为笔记本电脑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以此为起点,笔记本电脑从纯商用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多元化市场。

1995年,IBM推出了被称为“艺术经典”的ThinkPad 701C,这款笔记本电脑的重量只有4磅,整个机型就如同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由于将艺术性和高科技完美结合,ThinkPad 701C后来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更小更快的发展趋势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笔记本电脑呈现了更小更快的发展趋势。
1996年,XGA显示屏开始大量出现在笔记本电脑上面,大大提高了笔记本电脑的可视性同时保持了其苗条的身材。

硬盘的发展也推动了笔记本电脑的“瘦身”。1985年东芝公司推出的T1000并没有装备硬盘,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笔记本电脑的硬盘容量一直徘徊在500MB~800MB之间。到上个世纪90年代,IBM将MR磁头技术运用到硬盘中,使得个人用户的硬盘突破了1GB,笔记本电脑的容量也随之增大。1995年,IBM ThinkPad 760笔记本电脑就配备了1.2GB的硬盘。

伴随容量不断增大的,是笔记本电脑硬盘体积的不断缩小。最初,笔记本电脑硬盘的厚度超过了17mm,使得笔记本电脑的体积基本没有压缩的空间;90年代末,厂商们将这个厚度降到了12.5mm;在本世纪初,9.5mm的硬盘逐渐普及。同时,硬盘的直径也在悄然缩小,传统的笔记本电脑硬盘直径为2.5英寸,到2002年初,东芝推出了两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1.8英寸的内置硬盘产品:MK1003GAL和MK2003GAH。MK1003GAL容量为10GB,一张盘片,仅有5毫米厚。随后其它厂家也生产出了自己的1.8英寸产品。

2001年,笔记本电脑在3D显示方面终于有所突破,两大图形芯片巨头ATi和NVIDIA开始涉足笔记本电脑显卡领域,笔记本电脑进入高性能的3D时代。nVIDIA GeForce 2 Go显示芯片使笔记本电脑可以更加流畅地显示3D效果,耗电量只有大约0.5W,体积比台式机的减少了大约一半。2003年3月,迅驰移动计算机技术问世,再次将笔记本电脑推向了无线通讯新时代,在加强便携性的同时,具备了更强大的功能。

除此之外,超薄光驱、TFT液晶屏、锂电池以及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也都促使了笔记本电脑向更轻更薄的方向发展。

⑷ 80年代1800美元的电脑配置

CPU 286
内存 128KB(8条合计128KB)
显卡 32KB(独立)
硬盘 8MB(12寸)
主板 型号不确定
软驱 3.5“
键盘
11寸 黑白显示器
PC midi声卡
IBM原厂机箱
这套下来好像超过2000美元了。

⑸ 电脑中的386\486\586\686分别的配置是怎么样的

386、486、586、686都不是主板的型号,而是对CPU的习惯性划分。486以后就不叫几86了,
586指的是奔腾一,奔腾Pro、奔腾2、奔腾3用的都是p6架构,是686。

80386内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2.5MHz,后提高到20MHz,25MHz,33MHz。80386的内部和唤猛外部枝皮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寻址高达4GB内存。

80486采用了1μm(微米)制造工艺,内部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内外部数据总线是32位,地址总线为32位,可寻址4GB的存储空间,支持虚拟存储管理技术,虚拟存储空间为64TB。片内集成有浮点运算部件和8KB的cache(L1 cache),同时也支持外部cache(L2 cache)。

(5)80年代电脑配置扩展阅读

对于CPU而言,影响其性能的指标主要有主频、 CPU的位数以及CPU的缓存指令集。所谓CPU的主频,指的就是时钟频率,它直接的决定了CPU的性能,因此要想CPU的性能得到很好地提高,提高CPU的主频是一个很好地途径。

而CPU的位数指的就是猛链差处理器能够一次性计算的浮点数的位数,通常情况下,CPU的位数越高,CPU 进行运算时候的速度就会变得越快。现在CPU的位数一般为32位或者64位。以前人们使用的计算机都是32位系统, 近年来人们使用的计算机的处理器中64位所占用的比例则显得更多,这是因为64位的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变得更快,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则一般具有较大的三级缓存。

⑹ 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1、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世界上第一台电脑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2、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硬件方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着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4、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6)80年代电脑配置扩展阅读

电子计算机(electronic computer),通称电脑,简称计算机(computer),是现代的一种利用电子技术和相关原理根据一系列指令来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机器。电脑可以分为两部分: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第一台电脑是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ENIAC通用电子计算机。

计算机所相关的技术研究叫计算机科学,以数据为核心的研究称为信息技术。人们把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新出现一些新型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阅读全文

与80年代电脑配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苹果能下载的直播软件 浏览:248
苹果软件更新怎么用4g网络下载 浏览:236
电脑win10怎么挂vpn 浏览:57
移动固态硬盘和电脑机械硬盘 浏览:462
怎样关闭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板 浏览:301
广告三星平板电脑 浏览:163
免费看禁止视频的网站 浏览:881
电脑屏幕休屏后怎么设置锁屏 浏览:797
电脑安装刷机大师失败 浏览:382
情感鸡汤免费网站 浏览:38
设置电脑黑屏下是能正常操作 浏览:943
联想电脑u盘启动按f2 浏览:23
华为wifi3连接台式电脑 浏览:456
win10电脑怎么跳过拨号连接宽带 浏览:466
电脑桌什么地方有卖的 浏览:352
笔记本电脑屏打不开 浏览:845
我的电脑可以装64位系统吗 浏览:1002
电脑按右键就闪黑屏 浏览:106
为什么电脑一卡一卡 浏览:713
惠晋M1136如何与电脑连接 浏览: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