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历史
下面我们结合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来回顾一下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1、第一代计算机(1945-1955):真空管和插件板
4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些人使用数万个真空管,构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开启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这个时期的机器需要一个小组专门设计、制造、编程、操作、维护每台机器。程序设计使用机器语言,通过插板上的硬连线来控制其基本功能。
这个时候处于计算机发展的最初阶段,连程序设计语言都还没有出现,操作系统更是闻所未闻!
2、第二代计算机(1955-1965):晶体管和批处理系统
这个时期计算机越来越可靠,已从研究院中走出来,走进了商业应用。但这个时期的计算机主要完成各种科学计算,需要专门的操作人员维护,并且需要针对每次的计算任务进行编程。
第二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与工程计算。使用FORTRAN与汇编语言编写程序。在后期出现了操作系统的雏形:FMS(FORTRAN监控系统)和IBMSYS(IBM为7094机配备的操作系统)
3、第三代计算机(1965-1980):集成电路芯片和多道程序
60年代初,计算机厂商根据不同的应用分成了两个计算机系列,一个针对科学计算,一个针对商业应用。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深入,对统一两种应用的计算机需求出现了。这时IBM公司试图通过引入System/360来解决这个问题。
与这个计划配套,IBM公司组织了OS/360操作系统的开发,然后复杂的需求,以及当时软件工程水平低下使得OS/360的开发工作陷入了历史以来最可怕的“软件开发泥潭”,诞生了最着名的失败论着----《神秘的人月》。
虽然这个开发计划失败了,但是这个愿望却成为了计算机厂商的目标。
此时,MIT、Bell Lab(贝尔实验室)和通用电气公司决定开发一种“公用计算机服务系统”----MULTICS,希望其能同时支持数百名分时用户的一种机器。结果这个计划的研制难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最后这个系统也以失败结束。不过,MULTICS的思想却为后来的操作系统很多提示。
60年代未,一位贝尔实验室曾参加过MULTICS研制工作的计算机科学家Ken Thompson,在一台无人使用的PDP-7机器上开发出了一套简化的、单用户版的MULTICS。后来导致了UNIX操作系统的诞生。
UNIX操作系统主导了小型机、工作站以及其他市场。也是至今最有影响力的操作系统之一,而Linux也是UNIX系统的一种衍生,下一讲我们将专门介绍一下UNIX的发展历史。
4、第四代计算机(1980-今):个人计算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计算机神奇般地闯入了人们的生活,以低廉的价格就可以获得强大计算能力的计算机。
价格不再是阻拦计算机普及的门槛时,降低计算机的易用性就显得十分重要!由于UNIX系统的本身特点,使得其不太适合于在运行在个人计算机上,这时就需要一种新的操作系统。
在这一历史关键时候,IBM公司由于低估了PC机的市场,并未使用最大的力量角逐这一市场,这时Intel公司趁机进入,成为了当今微处理器的老大。同时善于抓住时机的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适时地进入了这一领域,用购买来的CP/M摇身一变成为MS-DOS,并凭借其成为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领域的霸主。
虽然是苹果公司在GUI方面先拔头筹,但由于苹果公司的不兼容、不开放的市场策略,未能扩大战果,这时微软又适时地进入了GUI方面,凭借WINDOWS系统再次称雄!
B.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时代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 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英国数学家巴贝奇在1822年制作差分机模型时提出一个设想,每次完成一次算术运算将发展为自动完成某个特定的完整运算过程。1884年,巴贝奇设计了一种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机。这台分析机虽然已经描绘出有关程序控制方式计算机的雏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而未能实现。
巴贝奇的设想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期间,电磁学、电工学、电子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在元件、器件方面接连发明了真空二极管和真空三极管;在系统技术方面,相继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视和雷达……。所有这些成就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准备了技术和物质条件。
与此同时,数学、物理也相应地蓬勃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的各个领域经历着定量化的阶段,描述各种物理过程的数学方程,其中有的用经典的分析方法已根难解决。于是,数值分析受到了重视,研究出各种数值积分,数值微分,以及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把计算过程归结为巨量的基本运算,从而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数值算法基础。
社会上对先进计算工具多方面迫切的需要,是促使现代计算机诞生的根本动力。20世纪以后,各个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的计算困难堆积如山,已经阻碍了学科的继续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军事科学技术对高速计算工具的需要尤为迫切。在此期间,德国、美国、英国部在进行计算机的开拓工作,几乎同时开始了机电式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研究。
德国的朱赛最先采用电气元件制造计算机。他在1941年制成的全自动继电器计算机Z-3,已具备浮点记数、二进制运算、数字存储地址的指令形式等现代计算机的特征。在美国,1940~1947年期间也相继制成了继电器计算机MARK-1、MARK-2、Model-1、Model-5等。不过,继电器的开关速度大约为百分之一秒,使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受到很大限制。
电子计算机的开拓过程,经历了从制作部件到整机从专用机到通用机、从“外加式程序”到“存储程序”的演变。1938年,美籍保加利亚学者阿塔纳索夫首先制成了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部件。1943年,英国外交部通信处制成了“巨人”电子计算机。这是一种专用的密码分析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应用。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制成的大型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最初也专门用于火炮弹道计算,后经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计算机。这台完全采用电子线路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信息存储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比继电器计算机快1000倍。这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但是,这种计算机的程序仍然是外加式的,存储容量也太小,尚未完全具备现代计算机的主要特征。
新的重大突破是由数学家冯·诺伊曼领导的设计小组完成的。1945年3月他们发表了一个全新的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电子离散变量自动计算机(EDVAC)。随后于1946年6月,冯·诺伊曼等人提出了更为完善的设计报告《电子计算机装置逻辑结构初探》。同年7~8月间,他们又在莫尔学院为美国和英国二十多个机构的专家讲授了专门课程《电子计算机设计的理论和技术》,推动了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
1949年,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实验室率先制成电子离散时序自动计算机(EDSAC);美国则于1950年制成了东部标准自动计算机(SFAC)等。至此,电子计算机发展的萌芽时期遂告结束,开始了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时期。
在创制数字计算机的同时,还研制了另一类重要的计算工具——模拟计算机。物理学家在总结自然规律时,常用数学方程描述某一过程;相反,解数学方程的过程,也有可能采用物理过程模拟方法,对数发明以后,1620年制成的计算尺,己把乘法、除法化为加法、减法进行计算。麦克斯韦巧妙地把积分(面积)的计算转变为长度的测量,于1855年制成了积分仪。
19世纪数学物理的另一项重大成就——傅里叶分析,对模拟机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前期,相继制成了多种计算傅里叶系数的分析机和解微分方程的微分分析机等。但是当试图推广微分分析机解偏微分方程和用模拟机解决一般科学计算问题时,人们逐渐认识到模拟机在通用性和精确度等方面的局限性,并将主要精力转向了数字计算机。
电子数字计算机问世以后,模拟计算机仍然继续有所发展,并且与数字计算机相结合而产生了混合式计算机。模拟机和混合机已发展成为现代计算机的特殊品种,即用在特定领域的高效信息处理工具或仿真工具。
20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机一直处于高速度发展时期,计算机由仅包含硬件发展到包含硬件、软件和固件三类子系统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的性能—价格比,平均每10年提高两个数量级。计算机种类也一再分化,发展成微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通用计算机(包括巨型、大型和中型计算机),以及各种专用机(如各种控制计算机、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等。
计算机器件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从分立元件到集成电路以至微处理器,促使计算机的发展出现了三次飞跃。
在电子管计算机时期(1946~1959),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主存储器是决定计算机技术面貌的主要因素。当时,主存储器有水银延迟线存储器、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和磁心存储器等类型,通常按此对计算机进行分类。
到了晶体管计算机时期(1959~1964),主存储器均采用磁心存储器,磁鼓和磁盘开始用作主要的辅助存储器。不仅科学计算用计算机继续发展,而且中、小型计算机,特别是廉价的小型数据处理用计算机开始大量生产。
1964年,在集成电路计算机发展的同时,计算机也进入了产品系列化的发展时期。半导体存储器逐步取代了磁心存储器的主存储器地位,磁盘成了不可缺少的辅助存储器,并且开始普遍采用虚拟存储技术。随着各种半导体只读存储器和可改写的只读存储器的迅速发展,以及微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系统中开始出现固件子系统。
20世纪70年代以后,计算机用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迅速从中小规模发展到大规模、超大规模的水平,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应运而生,各类计算机的性能迅速提高。随着字长4位、8位、16位、32位和64位的微型计算机相继问世和广泛应用,对小型计算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的需求量也相应增长了。
微型计算机在社会上大量应用后,一座办公楼、一所学校、一个仓库常常拥有数十台以至数百台计算机。实现它们互连的局部网随即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应用系统从集中式系统向分布式系统的发展。
在电子管计算机时期,一些计算机配置了汇编语言和子程序库,科学计算用的高级语言FORTRAN初露头角。在晶体管计算机阶段,事务处理的COBOL语言、科学计算机用的ALGOL语言,和符号处理用的LISP等高级语言开始进入实用阶段。操作系统初步成型,使计算机的使用方式由手工操作改变为自动作业管理。
进入集成电路计算机发展时期以后,在计算机中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软件子系统,高级语言种类进一步增加,操作系统日趋完善,具备批量处理、分时处理、实时处理等多种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处理程序、网络软件等也不断增添到软件子系统中。软件子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明显地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属性,使用效率显着提高。
在现代计算机中,外围设备的价值一般已超过计算机硬件子系统的一半以上,其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计算机的技术面貌。外围设备技术的综合性很强,既依赖于电子学、机械学、光学、磁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又取决于精密机械工艺、电气和电子加工工艺以及计量的技术和工艺水平等。
外围设备包括辅助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两大类。辅助存储器包括磁盘、磁鼓、磁带、激光存储器、海量存储器和缩微存储器等;输入输出设备又分为输入、输出、转换、、模式信息处理设备和终端设备。在这些品种繁多的设备中,对计算机技术面貌影响最大的是磁盘、终端设备、模式信息处理设备和转换设备等。
新一代计算机是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的智能计算机系统。它不仅能进行一般信息处理,而且能面向知识处理,具有形式化推理、联想、学习和解释的能力,将能帮助人类开拓未知的领域和获得新的知识。
C. Linux文件系统的演变
说起文件系统的演变与发展,不得不从最早期的 Minix 操作系统开始说起。
Minix(MINI-UNIX) 是早期的一个迷你版本的 “类UNIX操作系统” ,由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塔能鲍姆教授自行开发的可以与UNIX操作系统兼容的一个操作系统,因其小型,该操作系统被命名为 MINIX 。
MINIX 系统在设计之初,采用程序模块化的思想,将一众程序放在用户空间运行,而不是在操作系统的内核中运行。如 “文件系统” 和 “存储器管理” 等程序均是如此。
受 MINIX 操作系统的影响,早期的Linux操作系统也曾采用由塔能鲍姆教授开发的MINIX的文件系统。
然而,不只因为早期的 MINIX 操作系统并为真正意义上的开源软件(在保护着作的前提下进行收费),而且基于 MINIX 的内部使用16位的偏移量,使文件系统能够支持的最大空间只有64MB,支持的最大文件名为14字符,导致后来 Linux 操作系统转而开发出了 ext(Extended File System) 第一代可扩展文件系统。
ext(Extended File System) 为Linux系统最早的扩展文件系统,采用 “UNIX文件系统” 的元数据结构,克服了 “MINIX” 操作系统性能不佳的问题。
ext 文件系统采用 虚拟文件系统(VFS) ,最大可支持2GB的文件系统。与 MINIX 文件系统不同的是, ext 可以使用最高2GB的存储空间并同时处理255个字符的文件名。
但,在 ext 文件系统中,文件创建时生成的 inode 信息是不变的,这导致文件发生修改后 inode 中储存的文件时间戳并不会发生变化;而且 ext 并不会为文件妥善分配空间,磁盘上的多个文件四散分布,严重制约了文件系统的性能。
ext 文件系统推出后不久,其开发者便意识到 ext 文件系统中存在很大缺陷( inode不变性 和 文件空间碎片化 ),并在一年后推出了 ext2 (Second Extened File System) 第二代扩展文件系统,用来代替 ext 文件系统。
ext2 吸取了 “UNIX文件系统” 的众多优点,并且因其良好的可扩展性( 为系统在磁盘上存储的数据结构预留了很多空间提供给开发者使用 ),在20世纪90年代众多文件系统中脱颖而出。
众多新的特性, POSIX(可移植操作系统接口) 、 访问控制表 等都是在这一代扩展文件系统上实现的。直至今天, POSIX 仍被众多操作系统所沿用。
不仅如此, ext2 还在 ext 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能够最大支持的单个文件达到 2TB。
ext2 文件系统与20世纪90年代的众多文件系统一样,将数据写入到磁盘的过程中如果发生系统奔溃或断电,极容易导致文件损坏或丢失。
正是因为类似 ext2 等同时期的一众文件系统,在遭遇系统奔溃或断电时会出现文件损坏或丢失。尽管 ext2 文件系统拥有开机后对文件系统中文件的一致性校验,但校验的过程极为耗时,且校验的过程中,操作系统上的任何卷组都是不可访问的。
然而 ext2 遗留的问题在 ext3(Third Extended File System) 中得到了解决。
ext3 文件系统采用日志记录的方式,记录下了操作系统运行中的所有事件,这意味着即便遇到操作系统非正常关机后也无须对文件系统进行校验,从而防止了文件系统中数据丢失的可能。
尽管 ext3 使用日志系统进行记录文件系统的变化,但这并没有影响 ext3 文件系统处理数据的速度。基于日志系统在磁盘上的优化,在 ext3 中数据的传输效率是高于 ext2 的,并且可以通过重新设置日志的级别来提升文件系统的性能。
其次, ext3 在设计之初就吸收了 ext2 的很多思想,这使得 ext2 文件系统迁移到 ext3 变得极为便利。事实上, ext3 可以在从 ext2 迁移 ext3 的过程中,无须进行文件系统资料的备份,且无须担心升级后的数据恢复问题。
也正是因为 ext3 设计之初沿用了众多 ext2 的功能,这使得 ext3 缺乏变通。例如, “inode的动态分配” 和 “可变块大小” 等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不仅如此, ext3 文件系统在被挂载为写入时,无法对文件系统进行完整性校验。
第四代扩展文件系统( Fourth Extended File System, ext4 ) 是继 ext3 文件系统的后续版本,不仅支持 ext3 的日志文件体系 ,同样支持 大文件系统 ,不仅提高了文件系统对于存储碎片化的抵抗,而且改进了 inode固一化 的问题。
同时, ext4 文件系统在开发之初就考虑到很多问题,对众多问题的优化和改进也使得 ext4 拥有了众多新的特性。例如, 大文件系统 、 使用Extent文件存储的方式 、 预分配空间 、 延迟文件获取空间的时间 、 突破原有子目录限制 、 增加日志校验和 、 在线整理磁盘 、 文件系统快速检查 、 向下兼容其他ext文件系统`。
时至今天, ext4 文件系统已经成为Linux发行版默认使用的文件系统。
与 ext2 文件系统同一时期出现的,还有 xfs 文件系统。 xfs 文件系统是高性能的文件系统,最早在 IRIX 操作系统上开发,后期被移植到 Linux 操作系统上。现在所有的 Linux发行版 都支持 xfs 的使用。
相比 32位 Linux 的操作系统来说,64位 xfs 的文件系统能够支持的单个文件系统要远远超出 32位 操作系统。
xfs 对文件系统元数据提供了日志支持,当文件系统发生变化后,总是会保证源数据在数据块写入磁盘之前被写入日志中,磁盘中有一处缓冲区专门用来存放日志,从而不会影响正常的文件系统。
xfs 同样支持 “条带化分配” 。在条带化RAID阵列上创建 xfs 文件系统时,可以指定 条带化数据单元。通过配置条带化单元,使 数据分配、inode分配、日志等与RAID条带单元对齐,来提高文件系统的性能。
与 ext4 文件系统不同的是, xfs 文件系统还支持在线恢复。 xfs 文件系统提供了 xfsmp 和 xfsrestore 工具协助备份 xfs 文件系统中的数据。
以下为各文件系统的出现时间及特性:
参考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xt4
D. 电脑的发展史是什么
电脑的发展史是:
计算工具的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例如从“结绳记事”中的绳结到算筹、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机等。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各自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启发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思想。
1889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曼·何乐礼研制出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动制表机,用以储存计算资料。
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
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ENIAC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成的,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造价约为487000美元。
ENIAC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以后6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没有任何一门技术的性能价格比能在30年内增长6个数量级。
电脑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而又崭新的时代,计算机已经从功能单一、体积较大发展到了功能复杂、体积微小、资源网络化等。
计算机的未来充满了变数,性能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置疑的,而实现性能的飞跃却有多种途径。不过性能的大幅提升并不是计算机发展的唯一路线,计算机的发展还应当变得越来越人性化,同时也要注重环保等等。
计算机从出现至今,经历了机器语言、程序语言、简单操作系统和Linux、Macos、Windows等现代操作系统四代,运行速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第四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经达到几十亿次每秒。
计算机也由原来的仅供军事科研使用发展到人人拥有,计算机强大的应用功能,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要,未来计算机性能应向着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巨型化的方向发展。
E. 电脑的操作系统有那些
1、纯DOS系统,包括C-DOS、M-DOS、S-DOS、MS-DOS等。
2、WINDOWS系统,包括WIN7、WIN8、XP、WIN95、WIN98、WIN2000等。
3、LINUX系统,包括红帽、红旗、CentOS、Ubuntu等。
4、MAC OSX系统,基于UNIX系统开发,苹果电脑专用系统。
5、chrome os系统,谷歌基本Linux系统开发的开源操作系统。
6、UNIX操作系统,包括AIX、HP-UX、 Solaris 、IRIX、Xenix等。
电脑使用注意事项
建议用户需要注意电脑的上电、关机顺序,开机顺序:先开电源开关,再开显示器,最后开电脑主机。
关机顺序:先关闭所有电脑运行的程序,再关闭电脑主机,然后关闭电脑显示器,最后关闭电源开关
不要在带电的情况下插拨任何与主机、外设相连的设备、插头、板卡等,在电脑工作时,不得随意搬动、移动和振动机器。
F. 电脑最早的操作系统
1. 1985年Windows 1.0正式推出,相信一些老一辈计算机使用者应该熟悉吧!
2. 1987年10月推出Windows 2.0,比 Windows 1.0版有了不少进步,但自身不完善,效果不好。
3. 1990年5月Windows 3.0 版推出,期间微软继2.0后还有代号为286、386两款系统,但因其自身原因,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注意。直到3.0的出现才改观了这种局面,Windows逐渐占据了个人电脑系统,3.0也首次加入了多媒体,被舆为"多媒体的DOS"。
4. 1992年Windows 3.1发布,该系统修改了3.0的一些不足,并提供了更完善的多媒体功能。Windows系统开始流行起来。
5. 1993年11月Windows 3.11发布,革命性的加入了网络功能和即插即用技术。
6. 1994年Windows 3.2发布,这也是Windows系统第一次有了中文版!在我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7. 1995年8月24日Windows 95发布,Windows系统发生了质的变化,具有了全新的面貌和强大的功能,DOS时代走下舞台。95标明了一个"开始"按钮的介绍以及桌面个人电脑桌面上的工具条,这一直保留到现在视窗后来所有的产品中。
8. 1996年8月24日Windows NT4.0发布,在93、94年微软都相继发布了3.1、3.5等版NT系统。主要面向服务器市场。
9. 1998年6月25日Windows98发布,基于Windows 95上,改良了硬件标准的支持,例如MMX和AGP。其它特性包括对FAT32文件系统的支持、多显示器、Web TV的支持和整合到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的Internet Explorer。Windows 98 SE(第二版)发行于1999Internet Explorer 5、Windows Netmeeting。98是一个成功的产品,以至于现在仍有众多用户使用。
10. 2000年9月14日Windows Me(又称Windows千禧版)发布,集成了Internet Explorer 5.5和Windows Media Player 7,系统还原功能则是它的另一个亮点。
11. 2000年12月19日Windows 2000(又称Win NT5.0)发布,一共四个版本:Professional、Server、Advanced Server和Datacenter Server。
12. 2001年10月25日Windows XP发布,Windows XP是基于Windows 2000代码的产品,同时拥有一个新的用户图形界面(叫做月神Luna),它包括了一些细微的修改。集成了防火墙、媒体播放器(Windows Media Player),即时通讯软件(Windows Messenger),以及它与Microsoft Pasport网络服务的紧密结合。是目前操作系统使用率最高的一个系统。
13. 2003年4月底Windows 2003发布,是目前微软最新的服务器操作系统,算是2000的一个升级。
14. Longhorn是微软公司下一版本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的开发代号。它是继Windows XP和Windows Server 2003之后的又一重要的操作系统。该系统带有许多新的特性和技术,已于2007年。就是现在的vis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