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社交网络》中马克的电脑用的是什么操作系统
目前有windows linux unix 还有苹仿圆冲备歼果,也就这几个腔岩,windows谢列应该不可能,苹果也不大,不是linux就是unix
2. 谁编写了第一条计算机程序
第一条计算机实用程序是由美国海军上将格雷斯•默里•霍珀(Grace MurrayHopper, 1906一1992)编写的。第一条计算机应用程序是她为1944年制造出的第一台计算机马克1号编写的,20世纪50年代,她还领导发展了现在被广泛使用的电脑程
序言 面向商业的通用语言(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她也是第一
个使用俚语“臭虫(Bug)”来描述电脑系统或者程序中存在的程序缺陷的人,关于 “Bug”起源的故事是这样的:一次,她的计算机中止了工作,在她检查机器的时候,她 发现了机器里面有一只蛾的尸体,于是,她在报告中说自己是在“给机器除虫”。 从1943—1986年,霍珀在美国海军服役了 43年,退休时已经是最高级的军官之一, 她同时还是美国瓦萨大学的教授,并且在1959 —1971年之间担任斯佩里兰德公司 (Sperry Rand Corporation)的程序员。她是计算机科学的先驱之一。
世界上第一条计算机程序也是由一名女子编写的,但是这条程序从来没有被使 用过。英国奥古斯塔•爱达•拜伦(英国着名诗人乔治•拜伦的女儿,出生于1815)为 查尔斯•巴比奇的“分析仪”编写了第一条程序,但是,由于“分析仪”没有完成,所以这 条程序也从未被应用过。
3. 世界上的第一台电脑是什么样的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尽管只有60年的时间,但它的诞生却是人类数百年努力的积累。早在17世纪,一批欧洲数学家就已开始研制计算机。1642年,为了协助担任税务局长的父亲,年仅19岁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钟表齿轮式机械计算机,但仅能做加减法运算。
世界第一台机械式加法计算机(1642年)
法国人帕斯卡于1642年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虽然它只是利用手转动齿轮来实现加法运算,但它向人类揭示了:用机械装置可以代替人的大脑进行思考和记忆。从此,计算机开始了它神奇发展的道路。
1674年发明的乘法计算机
在此基础上,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于1678年发明了可做乘除运算的计算机。但这些机械计算机的性能过于落后,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
1822年研制的差分机
1834年研制的分析机
巴贝奇
1822年,英国人巴贝奇在他研制的差分机中第一次体现了计算机程序设计,这种程序设计思想为现代计算机发展开辟了道路。
1936年制造的手摇式机械计算机
电动机械式计算机(1930年)
1941年研制的Z-3型计算机
1938年,德国科学家朱斯成功制造了第一台二进制Z-1型计算机,此后他又研制了Z系列计算机。其中,Z-3型计算机是世界第一台通用程序控制机电式计算机,它不仅全部采用继电器,同时采用了浮点记数法、带数字存储地址的指令形式等,如上图所示。
1943年12月,“巨人”计算机运行。
集数千继电器的“马克”1号全机电式计算机
马克3号第一次使用磁鼓作为存储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艾肯研制成功了一台机电式计算机,它被命名为自动顺序控制计算器MARK-Ⅰ。1947年,艾肯又研制出运算速度更快的机电式计算机MARK-Ⅱ。到1949年由于当时电子管技术已取得重大进步,于是艾肯研制出采用电子管的计算机MARK。
从此,在计算机技术上存在着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各种台式机械和较大机械式计算机的发展道路;另一条是采用继电器作为计算机电路元件的发展道路。后来建立在电子管和晶体管之类电子元件基础上的计算机正是受益于这两条发展道路。
1946年运行的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
1946年运行的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美国军方花费了48万美元经费在ENIAC项目上,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要不是为了二次世界大战,谁能舍得出这么大的钱?事实上ENIAC也是美国陆军军械部和宾州大学莫尔学院联合发布的,而非书本上所提的只有宾州大学。
从技术上而言,ENIAC是没有太明晰的CPU概念的。因为它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电子元件。用了足足18800个电子管,而每个电子管大约有一个普通家用 25瓦灯泡那么大。这样整部电脑就有了8英尺高、3英尺宽、100英尺长的身躯,体积有研立方米,重达30吨,耗电高达140千瓦。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而人最快的运算速度每秒仅5次加法运算),还能进行平方和立方运算,计算正弦和余弦等三角函数的值及其它一些更复杂的运算。这样的速度在当时已经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水平。
内部有成千上万个电子管、二极管、电阻器等元件,电路的焊接点多达50万个;在机器表面,则布满电表、电线和指示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它的耗电量超过 174千瓦小时,据说在使用时全镇的电灯都会变暗;而且它的电子管平均每隔15分钟就要烧坏一只,科学家们不得不满头大汗地不停更换。然而,“埃尼阿克” 的计算速度却是手工计算的20万倍、继电器计算机的1000倍。美国军方也从中尝到了甜头,因为它计算炮弹弹道只需要3秒钟,而在此之前,则需要200人手工计算两个月。除了常规的弹道计算外,它后来还涉及诸多的科研领域,曾在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5年10月2日,“ENIAC埃尼阿克”宣告“退役”后,被陈列在华盛顿的一家博物馆里。
1959年IBM7090晶体管计算机
IBM公司推出IBM7090型全晶体管大型机, 运算速度达到每秒229000次,成为第二代电脑的标志产品。美洲航空公司为它的订票系统购买了两台主机,远程连接65座城市。
这是IBM公司的黄金季节,它登上了美国《幸福》杂志500家大企业排行榜的榜首;它创造出年销售额数十亿美元的天文数字; 在美国运转的64部电脑中,有 44部是IBM生产;它的企业标志和商品标志“IBM” 三个大写字母,每个字都由八根蓝条拼成;它的销售人员,一律着深蓝色的西装,以代表公司形象。人们开始把IBM公司称作“蓝色巨人”(BigBlue)。
IBM360
1964 年4月7日,美国IBM公司同时在14个国家,全美63个城市宣告,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计算机系列IBM 360系统研制成功,该系列有大,中,小,型计算机,共6个型号,它兼顾了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两方面的应用,各种机器全都相互兼容,适用于各方面的用户,具有全方位的特点,正如罗盘有 360度刻度一样,所以取名为360。它的研制开发经费高达50亿美元,是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2.5倍。
IBM 360系统是最早使用集成电路元件的通用计算机系列,它开创了民用计算机使用集成电路的先例,计算机从此进入了集成电路时代。IBM 360成为第三代计算机的里程碑。
1967 年,美国无线电有限公司制成了领航用的机载计算机LIMAC,其逻辑部件采用双极性大规模集成电路,缓冲存储器用MOS大规模集成电路。1969年,美国自动化公司制成计算机D-200,采用了MOS场效应晶体管大规模集成电路,中央处理器由24块大规模集成电路做成;得克萨斯仪器公司也制成机载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军用机载大规模集成电路试验的成功,为过渡到民用大规模集成电路通用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71年,IBM公司开始生产IBM370系列机,它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做存储器,小规模集成电路做逻辑元件,被称之为三代半电子计算机。
1976年研制的CRAY巨型电子计算机
1976年,CRAY公司推出CRAY-1矢量电子计算机,开始了矢量电子计算机的蓬勃发展,其运算速度可达每秒2.5亿次。
1978年 第一款32位超级计算机——DEC VAX
在1978 年,DEC公司建立了第一个基于VAX( virtual address extension)即虚拟地址扩展的计算机体系,它是DEC计算机系统特有的复杂指令计算(CISC)体系结构的计算机VAX11、780。这台大家伙在当时是基本32位的计算机,并且能够有高达1MIPS的运算性能。在那个年代,这台计算机的速度和性能都是无与伦比的。在当时要值$200,000。但显然他是最棒的。
日本的CM-5超级电子计算机
20 世纪80年代中期思维机公司开始推出着名的“连接机”(Connection Machine)系列CM-1,CM-2和CM-5,把大量简单的存储一处理单元连接成一个多维结构,在宏观上构成大容量的智能存储器,再通过常规计算机执行控制、I/O和用户接口功能,能有效地用于智能信息处理。CM—l由4 个象限组成,每个象限包含多达16 384个一位处理器,全部处理器则分为4096组,组间形成12维超立方体结构,其集成峰值速度达到每秒600亿次。 CM-5的结点数更多,功能更强。
美国CM-200电子计算机
IBM深蓝计算机
IBM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500万亿次以上。
1981年 IBM 第一台个人电脑5150
1981年8月12日,IBM 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5150,这标志着个人电脑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当时该个人计算机,售价2880美元。第一台 IBMPC 采用 Intel 4.77M 的 8088 芯片,仅 64K 内存;采用低分辨率单色或彩色显示器;有可选的盒式磁带驱动器;两个 160KB 单面软盘驱动器。并配置了微软公司的 MS-DOS 操作系统软件。该产品特点是包含多项创新、荧幕每列能显示80个字符、拥有大小写字符的键盘、可扩充的记忆体、零件可向其他厂商采购、其他的个人电脑制造商可以依照 IBM 的标准生产 IBM 的相容机种电脑,称为“clones”等。
5150的设计抛弃了繁文缛节,脱离了 IBM 正常的工作流程,这是为了对抗当时已经红透半边天的 Apple II(Apple II 是第一个带有彩色图形的个人计算机,售价为1300美元,1977年6月启售,处理器为1MHz,内存4KB)。IBM 5150一面市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上市仅一个月其订单数已达24万台。
由于5150,IBM 品牌开始跨越专业领域,“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大众所熟知。从此,IBM PC 成为高端、价高以及信赖的代名词。
1996年 首款Java架构的网络PC——SUN JavaStation
1996年,Sun推出的JavaStation网络计算机,被称做是一个“瘦客户机”,专门用来在网络中执行Java应用程序。
其主要应用于通信、金融业机构等,比如可以将出纳员柜台、用户电话咨询中心和交易大厅的单功能PC机替换为更通用的、无须管理的JavaStation网络计算机,以大大减少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
4. 是谁发明的电脑s
电脑不是单纯依靠一个人的努力而产生的,而是靠人类智慧的结晶而发明的。具体地来说,它有7个重要演进时期。 1.1.1 萌芽期(1890年以前) 在一百多年以前,东方是尚未工业化的,所以生意人赖以维生的是算盘这玩意儿。在西方,除了金融、保险等行业以外,世界各地也少有大规模的本国或跨国公司。在那个时期,西方所谓的办公室也只不过就是在工厂或店铺的一个角落里拿着鹅毛笔与簿子记账的地方罢了(东方则是毛笔、簿子与算盘)。 在数学计算方面的设备中,1642 年,着名的巴斯葛(Blaise Pascal)发明了可用来作数学四则运算的全世界最古老的计算器。然后,约于 1680 年,莱布尼兹(G. W. Leibniz)紧跟着发明了第一台手摇计算机。 接着,于19世纪初,巴贝奇(Charles Babbage)又发明了所谓的“造分机”(The Difference Engine,1822 年)与“分析机”(The Analytical Engine,1830 年)。 这些相关计算方面的机器设备,或因机械体太庞大而无法广泛应用,或因技术观念尚未成熟而无法完成,但是其构想与观念都已溶入现代电脑的科技中。所以,在了解现代电脑科技的同时,我们不能不知道在几个世纪前,人类的科学先驱们,就已经在积极地想办法寻求解决计算的精度与效率了。 1.1.2 机械组件期(1890年~1945年) 在1890年至1945年这段期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同时随着战略及物资生产上的需要,使得战后的机件设备科技突飞猛进。所以,不仅在飞机、枪炮等军事设备的制造技术上有所突破,就是在计算设备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 在统计专用计算器方面,IBM 所推出的赫勒瑞斯统计计算器(Hollerith Statistical Machine)在 1890 年的全美人口普查里大出风头,被证明相当有效率。 然后,延续这个硬件与理论,1942 年, IBM 又与哈佛大学合作将其与打孔卡系统结合,推出在当时供统计上与会计数据处理上运用的最佳组合。此一系统称为马克一号(Mark I),是一台以继电器为主要组件的计算器。它是由好几个组件所组成的,其中包括一个打孔器、一个检查器、一个排序器、一个总计/制表器。起初,它是用 45 个字段的打孔卡,后来因为需要而改用较具效益的80个字段的打孔卡。由于此机器可以会计项目或客户为单位来做大量的排序、处理资料,所以,在1942 年后,西方的大公司都普遍采用这种机器来处理会计方面的工作。 在通信科技方面,由于战争的需求与催化,无线电与雷达在大战中均已得到长足的进步,并于战后将此科技大量地运用于民用或商用上。今天,我们在电脑信息通信上可以如此方便地沟通与连结,实不可不归功于在此时期的进化。 至于在数据储存方面,由于许多公司都摆脱不景气的影响而呈现空前的成长,再加上战时的物资与物价控制,使得各大公司有必要记取教训而去节约管理所需的费用;因此,数据储存设备于此时期就开始系统化。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钢制家具的兴起。在此时期,为睁锋了便利数据储存的公文柜、办公桌都有了标准规格,并由于其耐用和防火的行早冲特性,军舰上与军队办公室也都普遍采用了钢制家具。美国政府于1931年一致采用了钢制家具,并订立其国家标准。于是,欧美的档案管理系统整个都统一了。这个观念也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电脑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发展。君不见:现在的电脑里,档案所在的地方都分目录(Directory)的吗!目录档歼其实就是钢制数据柜啊! 因此,对西方与东方的日本而言,这就是一个以杠杆/弹簧/齿轮等机械组件来制作办公设备的时代。 1.1.3 电子管期(1945年~1955年)(第一代计算机) 1945 年的秋天,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刚结束,电脑科学家杰普瑞斯伯�6�4艾克特(J. Presper Eckert)先生偕其同僚发展了全世界第一台全电子化的电子计算器(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ENIAC),也就是我们通称的电脑。这台机器总共享了18,000个电子管,它原来被设计是要用来计算精确但复杂的弹道曲线的,也就是为了军事用途。据当时美国的新闻报道声称:由于这台机器太大了(大概有三间教室这么大),且因电子管用太多了,所以相当耗电。当开启此电脑电源时,整个费城在夜晚鸟瞰下,很明显的,原本光源明亮的城市整个暗下一圈来(因耗电量太大的缘故)。 无论如何,这总是一项突破性的发展。紧接着,它又克服了一些外界对此机器的严厉抨击。该机器又将其应用领域,摆脱了军事科技方面而拓展到了商业应用方面,并开始教育并释出此类人才到产业界上。例如,IBM 公司在1952年就大量推出了 701 型科技电脑,然后,1953 年推出了 702 型商用电脑,1954年推出了705型等。 由于此时的商用电脑用的是磁带,所以它已经可以储存大量的电脑数据了。此外,它的撷取、排序、打印速度也快了许多。虽然它的价格仍然很高,但是却在世界各地推广得很快。 所以,这是一个电子科学介入的时代。首次,电子理论不再局限于通信领域里,而深入了其他各门应用学科中,并带动了下一阶段的科技革新。 1.1.4 晶体管期(1955年~1965年)(第二代计算机) 1948 年,着名且大有成就的贝尔电话实验室在威廉�6�4桑克利(William Shockley)先生的领导之下,发明了晶体管。到了50年代的下半期,晶体管已广泛地应用到各种电子消费产品里。当然,这些电子产品包括电视、收音机及录音机等消费品。取代电子管的晶体管的出现,使得电子产品的体积急速缩小,功能大大的增加,耗电量当然也就相对地降低。这对人类的近代文明来说,功不可没,也是一大转折点。 在电脑领域里,IBM 公司就开始在 1955 年推出的608型电脑里应用到晶体管。接着又在其 7000 系列的大型电脑以及 1410 中型电脑里运用晶体管,而加速了电脑在商业界的拓展应用。 此外,晶体管电脑的发展也是促使电脑加速普及的重要因素。从此,电脑可靠度更高了,因为晶体管所发散出的热量远比电子管低。 此时,美国、欧洲、日本的大公司都相继地推出了电脑。打孔卡仍是此时期电脑批处理数据的重要外围设备,这使得办公室容貌有了重大的改变。那就是电脑室出现了一大堆的打卡员、操作员、程序设计专家挤在里面工作。 虽然电脑的引进,确实减轻了一些办公室里的工作负担,但是这些工作还只是一些简单的、固定的、例行的工作,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电脑副作用,主要的分析功能与观念并未被发展出来。因此,在此时期的研究机构就比较没有意愿来使用投资费用并不低廉的电脑。 在那些日子里,有些像波洛(Burroughs)、NCR 的电脑制造商,也推出了轻巧型的电脑机型。不过,大部分这类型的机器,都是机械组件配合电子零件组成的,没有多大的效用,只能应用在简单的会计和薪资计算上而已。 1962 年,英国的山洛克高速计算器公司(Samlock Computer),以 Anita 的商标名称推出了第 1 台桌上型的电子计算器。日本的 SHARP 以及 Canon 公司则在 1964 年跟进。自此,日本就抢先成为计算器王国,地位到今天都没有动摇过。 1.1.5 集成电路期(1965年~1975年)(第三代计算机) 集成电路(IC)的真正开始发展要回溯到 1958 年,上面标题中所标示的年代时间只是 IC 的大量运用并开花结果的一段时间。 IC是一比晶体管体积更小、功能更多的电子组件。我们现在在生活中使用到的电器制品中几乎都有它的存在。换句话说,此时期的发展重重地影响到我们现代人的所有衣食住行。 在电脑方面,IBM 公司应用了还在研究中的科技,发展了 System/360 电脑,并将之运用于航海和航空科技上。这台号称可以多任务、联机操作的电脑,提供了使用者一台梦幻般的管理信息系统 (MIS) ,而 IBM 公司在对此机器的宣传广告中也强调了这一点。然而,MIS 的应用很快就被人遗忘了,因为此时期的终端机、通信设备并不足以将所有的管理信息电脑化。 在电脑方面,IBM 公司应用了还在研究中的科技,发展了 System/360 电脑,并将之运用于航海和航空科技上。这台号称可以多任务、联机操作的电脑,提供了使用者一台梦幻般的管理信息系统 (MIS) ,而 IBM 公司在对此机器的宣传广告中也强调了这一点。然而,MIS 的应用很快就被人遗忘了,因为此时期的终端机、通信设备并不足以将所有的管理信息电脑化。 不过,在线处理这观念还在稳定地进步着。打孔卡机慢慢地从办公室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以交谈式处理数据的终端机。此时,由于众多的终端机常要同时输入数据,所以数据的标准化就应运而生,再加上软件可立即查询所输入的数据,而导致了数据库观念的诞生。 值得特别一书的是:电脑不再完全是大电脑的天下了,小型机也诞生了。以日本为例,在这 10 年中,日本就在小型机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在此之前,东方日本的电脑市场完全是美国货的天下,尤其是 IBM 和 Univac。此时,日本的电脑制造商,如富士通、松下、东芝、NEC、日立等公司,就以中小企业为对象,生产以中小型电脑为主,成功地赢回了日本的电脑市场。 IC的广泛运用,使得小型电子计算器越做越小,但同时也加剧了日本制造商之间的竞争。最后的结果是:只有卡西欧和声宝幸存到了今天。 1.1.6 大规模集成电路期(1975年~1985年)(第四代计算机) 进入1970 年代,IC 演进成了更复杂的大规模集成电路(LSI,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起初,大家都以为 LSI(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微电子科技不太可能普及到一般用户手里。但是于1973年,着名的 Intel 公司开发出来了一颗8位的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后,使得情况完全改观了。 电脑迷将这片小芯片视若神明。一夕之间,这片小东西就成长为今天的微电脑,或称个人电脑(即PC)。接着,环绕这新机器诞生了一些兼容的软硬件,打开了信息工业界的另一片天空。 接着Intel、Motorola公司也推出了M6800、6802微处理机,Zilog公司则推出了Z80。专为微电脑而发展的BASIC语言也推出了,录音带也发展成了资料储存媒介。 在美国,Apple、PET、Tandy等及其他许多公司,相继推出了个人电脑。而在日本,SHARP推出了 MZ-80,日立推出了Basic Master。起初,只有少数的电脑迷喜欢这些电脑。直到NEC在1979年推出了PC-8001,功能上将当时所有的电脑都比了下去,价格还更低,预示了将来商业电脑的趋势。然而,事实上它的运用,还是局限在一些需要计算的工作上。真正OA的运用,至少在日本,需要等到1982到1983年间NEC的PC-9801与IBM 5550的出现。这两台机器都配备有16位的微处理器,也都能处理汉字。 在1983年,大部分制造商制造的PC都装上了16位的微处理器。这些16位电脑的成功,主要是由于通信科技的飞跃进步,以及环绕着LSI的微电子技术层次提升了。此外,DOS 和 UNIX 操作系统的广受欢迎,也是原因之一。 在此时期的末期,低于小型机但高于个人电脑的多人多任务工作站系统(Workstation)也开始进入市场。它们进入的市场多属 CAD/CAM(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制造)等造船、铁路、航空等机械重工业。着名的 CAD/CAM 软件始祖——CADAM 也于此时期开花结果得到大企业的运用。工作站在处理图形显示、繁杂的计算与速度上有其独特的优点。IBM、Data General、惠普(HP)、Appollo等公司都相继于此时推出。 工作站系统在工业界的设计电脑化上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至今不衰。电脑辅助分析系统的研发也在此时期萌芽。 1.1.7 通信整合期(1985年至今)(也属于第四代计算机) 1985年的重要里程碑,就是32位微处理器的成功开发,使个人电脑有了类似于大电脑的系统结构。一向对个人电脑不屑一顾的大型电脑从业人员或生产制造商也开始为个人电脑所带给他们的沉重压力而图谋对策。同时电脑通信观念也逐渐兴起,并与电信结合,而成为信息传播上的“新新人类”。如今,迈向64位使用 Pentium 芯片的个人电脑已经大批量生产并上市了。大规模集成电路(LSI)也已不算稀奇,取而代之的,VLSI(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名词都已经耳熟能详了。我们能不慨叹科技世界发展的日新月异吗! 至于个人电脑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可以运用到什么程度?到目前为止整个前景还并不很明朗,不过已可肯定的是:个人电脑已经深入民间,比大型电脑、小型机的亲和力还要好得多;同时,个人电脑无论在功能上、投资费用上与效益上,都已不逊于大型电脑。例如,在1987 年,IBM公司已经推出了PS/2 Model 80和5570等32 位电脑,都已能做比在线处理、多任务更复杂的工作了,而这些都是以前IBM SYSTEM 360等小型机才有的功能。当然,个人电脑在进步,也迫使那些小型机必须在功能上向上再提升。 直到现在,能有效运用32位微处理器的操作系统,才完全给开发出来。虽然,连现行的 64 位电脑都还不得不使用此 32 位的操作系统,但是与从前的DOS 时代比起来,PC 应用的范围还会扩展得更迅速。这个新操作系统的特色,是有更大的寻址能力,更快的处理速度。 此外,个人电脑外设磁盘容量的剧增、影像扫描机的普及,使得个人电脑愈来愈像一台可以管理信息整合的处理机器。如此,将电脑与通信整合起来,就成了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主流。
5. 电脑操作系统
Linux操作系统,
Linux是一种计算机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的内核的名字也是“Linux”。Linux操作系统也是自由软件和开放源代码发展中最着名的例子。
Linux内核最初只是由芬兰人李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当今世界最着名的电脑程序员、黑客)在赫尔辛基大学上学时出于个人爱好而编写的,当时他并不满意Minix这个教学用的操作系统。最初的设想中,Linux 是一种类似Minix这样的一种操作系统。Linux的第一个版本在1991年9月被大学FTP server管理员Ari Lemmke发布在Internet上,最初Torvalds 称这个核心的名称为 "Freax" ,意思是自由( "free") 和奇异( "freak") 的结合字,并且附上了"X"这个常用的字母,以配合所谓的 Unix-like 的系统。但是FTP server管理员嫌原来的命名“Freax”的名称不好听,把核心的称呼改成“Linux”,当时仅有10000行代码,仍必须执行于Minix操作系统之上,并且必须使用硬盘开机;随后在10月份第二个版本(0.02版)就发布了,同时这位芬兰赫尔辛基的大学生在comp.os.minix上发布一则信息:
Hello everybody out there using minix-
I'm doing a (free) operation system (just a hobby,
won't be big and professional like gnu) for 386(486) AT clones.
UNIX ,
UNIX是一个强大的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支持多种处理器架构,最早由Ken Thompson、Dennis Ritchie和Douglas McIlroy于1969年在AT&T的贝尔实验室开发。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已成长为一种主流的操作系统技术和基于这种技术的产品大家族。由于UNIX具有技术成熟、可靠性高、网络和数据库功能强、伸缩性突出和开放性好等特色,可满足各行各业的实际需要,特别能满足企业重要业务的需要,已经成为主要的工作站平台和重要的企业操作平台。
曾经是服务器操作系统的首选,占据最大市场份额,但最近在跟WINDOWS SERVER以及Linux的竞争中有所失利。
OS/2
OS/2是由微软和IBM公司共同创造,后来由IBM单独开发的一套操作系统。OS/2是"Operating System/2"的缩写,是因为该系统作为IBM第二代个人电脑PS/2系统产品线的理想操作系统引入的。
QNX
QNX是由QNX软件系统有限公司开发的实时操作系统。
ebuntu
ebuntu 被应用于全世界的小学和中学.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教学工具. Ebuntu软件包就是面对教育领域的Ubuntu专门发行版,通常被称为“年轻人的Linux”(Linux for Young Human Beings),很有特色。这个组合词的来源是:Ecation + Ubuntu = Ebuntu。Ebuntu 是一个由Ubuntu正规支持,通过定制的用于教育的派生版本. 关于 Ebuntu 项目的详细信息可以参看官方网站。
Ubuntu
Ubuntu始创者—马克·舍特尔沃斯
Ubuntu由马克·舍特尔沃斯创立,其首个版本于2004年10月20日发布,并以Debian为开发蓝本。但其以每六个月发布一次新版本为目标,使得人们得以更频繁地获取新软件。而其开发目的是为了使个人电脑变得简单易用,但亦有提供服务器版本。Ubuntu的每个新版本均会包含了最新版本的GNOME桌面环境,并且会在GNOME发布新版本后一个月内发行。与以往建基于Debian的Linux发行版,如MEPIS、Xandros、Linspire、Progeny与Libranet等比较起来,Ubuntu更接近Debian的开发理念,因为其主要使用自由与开源软件,而其他的发行版则会附带很多闭源的插件。
Ubuntu的软件套件主要是建基于Debian的不稳定分支:不论是其软件套件格式(deb)还是软件管理与安装系统(Debian Apt/Synaptic)。Ubuntu会将所有对软件套件的修改即时向Debian作出回馈,而不是在发布新版时才宣布这些修改,而事实上,很多Ubuntu的开发者均为Debian的主要软件套件的维护者。但是Debian与Ubuntu的软件套件并不一定与对方兼容。换言之,将Debian的软件包安装在Ubuntu上可能会出现兼容性问题,反之亦然。
Ubuntu的运作主要依靠Canonical有限公司的支持,但亦有来自Linux社区的热心人士提供协助,Ubuntu的开发人员多称马克·舍特尔沃斯为SABDFL(是self-appointed benevolent dictator for life的缩写,即自封的仁慈大君)。而在2005年7月8日,马克·舍特尔沃斯与Canonical有限公司宣布成立Ubuntu基金会,并对其提供1千万美元作为起始营运资金。成立基金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将来Ubuntu得以持续开发与获得支持,但直至2008年,此基金会仍未投入运作。马克·舍特尔沃斯形容此基金会是在Canonical有限公司出现财务危机时的紧急营运资金。
Ubuntu的视窗操作具有很强可观性。具有超乎寻常的3D特效。柔软的一拖就会变形的窗口.美妙的立方体桌面旋转.超炫的火焰字……这一切不需很高端的硬件支持即可轻松实现。让您在其中享受到比任何一款操作系统还要绚丽的3D桌面效果。
--------------------------------------------------------------------------------------------------------------------------------------------
我只查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