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飞控中心再次出现大红屏,这是个什么样的景象
据相关消息报道,北京飞控中心再次出现大红屏,整个控制中心一片红。场景非常的壮观,也非常的激动人心。这次的红屏他是为了欢迎神十二载人飞船成功回家,所以给予这种最高待遇。确实他们的成就非常的高,对于我们来说他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给予最高的待遇对待。如果没有他们,这一次我们的太空探索可能就会没有这么好的结果。或许很多人还不明白其中的意义,觉得只是简简单单的上个太空。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他们所需要背负的东西太多太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他们需要面对什么。
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引起重视,也能够慎重对待这个问题。毕竟这种成就是非常伟大的,而且也是一种历史性的突破,对于我们人类文明的意义是无可言喻的。
2.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直击飞天
2011年11月1日凌晨5时许,北京航天城飞行控制大楼,彻夜未眠的灯火依然注视着一个个往来忙碌的身影。一个多月前,这里见证了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的喜悦,此刻,历史的指针又悄然指向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神舟八号”飞船发射。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的“神经中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圆满完成了历次神舟航天飞行和嫦娥绕月探测任务。今天这里再担重任,承担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的飞控决策、轨道控制、数据分析处理、应急控制,以及入轨运行后的长期管理。
5时28分,飞船发射进入30分钟准备。这时的飞控大厅,显得格外庄严和安静,正前方的巨幅大屏幕上方清晰地标示着不断变化的北京时间、任务时间和准备时间,它们与百余个显示工作站,构成了整个飞行控制工作的核心平台。
屏幕的最右侧,呈现出千里之外的壮观画面:晨曦、大漠戈壁,倚天矗立的巨型运载火箭运载火箭,强弓满弦,只待冲天长啸。
坐在总调度台上的乔宗涛,两眼紧盯显示屏,对各类数据进行着最后的复核。作为北京航天飞控大厅总调度的他,将在这里下达飞船发射、运行段和交会对接段的所有指挥调度口令。
“10、9、8、7……”,随着,扬声器里传来的最后读秒声,所有目光都在大屏幕上凝固。
“点火!起飞!”
5时58分,轰鸣声中,长征2F遥八火箭托着“神舟八号”腾空而起,飞越神州的山山水水,向着“天宫一号”进发。
此时,从四面八方的地面测控站、各远洋测量船和密布的天基测控网发来的数据迅速向北京中心汇集。身着蓝色的工作服的参试人员利用这些传来的数据,紧张地进行飞船遥测数据和轨道数据处理,密切监视箭船的飞行状态,适时对飞船注入控制指令。
大屏幕上,不断跳跃着各测站传来的飞行参数,铿锵的报告声在大厅接连响起:
“发现目标!”
“跟踪正常!”
……
助推器分离、整流罩分离……,随着一连串完美动作,583秒到来了,操控人员的手指几乎都下意识地放到键盘上,眼睛注视着前方。
“船箭分离!”
随着这被打破的宁静,一条关键的指令向飞船发出,“太阳能帆板展开”,“长江五号跟踪正常”的报告声响起。
位于飞控大厅右侧的计算机终端机房内,技术人员此时则正全身贯注地收集数据,紧张地进行轨道数据处理,确定初始轨道根数,密切监视着“神舟八号”的飞行状态。
6时12分,又一个重要时刻到临,北京中心轨道室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准确地算出近地点高度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30公里的飞船的精确入轨参数。随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神舟八号飞船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此时飞控大厅内的大屏幕上,在蔚蓝色的太平洋的映衬下,代表“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的两个醒目亮点,正静静等待着那不久之后的“太空之吻”。
飞控大楼外,东方渐白,在喜悦中神州大地迎来了新的一天。
昨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神舟九号出征太空,踏上牵手“天宫”的相约之旅。沉寂了八个多月的北京航天城,昨天再次沸腾,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这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大屏幕上,各种数据和色彩斑斓的曲线不断闪烁,跳跃着的北京时间、任务时间、飞行时间,牵动着在场每个人的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作为天地间联系的唯一纽带,所有的指令都从这里发出,所有的数据都在这里汇聚,所有的控制都在这里实施。这里有一群遥控“神舟”太空遨游的人。
记者李钢、赵琳琳 通讯员谢波、姜宁
乔宗涛
沉着调度“天地间”
飞控大厅第二排调度席上一个年轻的面容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他是首次载人交会对接飞控总调度乔宗涛,第二次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他坦言,与2011年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时相比,他更有感觉。
从“神九”升空到准确入轨,从在轨测试到变轨调相,从自主控制到航天员穿舱试验,从手控对接到飞船返回,整个飞控过程中成千上万条调度口令都要由总调度来下达。在飞船发射上升段短短5分40秒里,乔宗涛要有条不紊地与十几个方向测控站、40多个测控点进行沟通。“每次发射前的几分钟,远比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上的心情复杂得多。”乔宗涛笑着告诉记者。
在备战任务的数次演练中,为了更好地与航天员沟通,他没日没夜地练习口令,熟悉飞控过程,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天。
李勰
三分钟确定入轨参数
18时46分许,随着乔宗涛的调度声响彻飞控大厅。与此同时,在与飞控大厅毗邻的轨道机房里,轨道确定岗位年轻的工程师李勰和他的同事们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入轨根数的计算。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参数,也是任务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判断飞船是否进入预定轨道的重要依据。
如此重要的参数,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180秒。李勰从来自不同方向不同测站的铺天盖地的数据中,判断、选出误差率最小的数据源进行运算,进行轨道根数选优,164秒就拿出了准确的轨道初值。7分钟后,李勰根据轨道初值又算出了精确的飞行器入轨参数。两个至关重要的轨道参数,他们仅用了不到10分钟,精度达到了毫秒量级。他们大都有“强迫症”倾向,不允许有任务差错,精益求精。
费江涛
发送入轨第一条指令
18时46分许,在遥控发令岗位的年轻工程师费江涛沉着监视判断下,一串重要指令向神舟九号发出。几秒钟后,飞控大厅大屏幕上,神舟九号展开两只巨大的“翅膀”,在轨道匀速飞行。
费江涛的岗位被称作“遥控发令”。飞行器每一次姿态调整、每一次变轨,甚至飞行器上科学仪器的每一次开机与状态设置都是通过他们这个岗位发送的控制指令来完成的。“发往太空的指令,只需几秒钟就能到达,一旦发送就没有机会更改,必须‘百发百中’。一旦失误,将功亏一篑。”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费江涛做了精心的准备。为了保证指令发送的准确性,他要熟练掌握飞行器的整个技术状态,每一个操作过程中都要想好下一步。除了发送指令,他还要监控指令发送和执行后飞行器的状态。
3. 中国航天标志性的大红屏又出现了,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大红屏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神舟十二号载人任务圆满成功,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再次出现红屏!每一个大红屏不仅是中国航天人的里程碑,也是中国航天事业进步的足迹!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与天河核心舱成功对接,搭载了大量的生命物质、推进剂和备用宇航服等。
在新时代踏上新的太空之旅,建设太空强国,继续飞翔的梦想,在浩瀚的太空书写忠诚,而远大的志向始终在航天员心中激荡。神舟十二号成功着陆后,中国将先后发射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其中,天舟三号将携带神舟十三号的生命物质和空间站所需的材料和设备,提前一步发射并与中国空间站对接。在国际空间站的微生物群中发现了大量特殊的人类皮肤细菌。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美国宇航局为监测国际空间站的清洁度划定底线,并更好地确保未来宇航员的健康。
4. 北京飞控中心红色大屏再次出现,这意味着什么
鄙人粗浅的认为北京飞控中心出现大红屏,意味着这些东西。
1、此次空间站驻站行动成功
众所周知,我国的空间站是新中国几代航天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其背后的艰辛和困难 ,真的让人难以想象。好在伟大的牺牲,终于换取了伟大的胜利。中国的空间站,终于自力更生,终于可以靠着实力,堂堂正正地待在地球之外了。
再有,红色大屏,将因为中国空间站的高频使用,而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足可以让那些让对我国航天人技术,不屑一顾的人,感到,自己的愚蠢,因为当再次这样红屏出现时,就是又一次这些带着傲慢和偏见的国家,脸痛之时。